有限元大作业Word文件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6904233
- 上传时间:2022-11-27
- 格式:DOCX
- 页数:32
- 大小:896.33KB
有限元大作业Word文件下载.docx
《有限元大作业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有限元大作业Word文件下载.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3、计算结果及结果分析
3.1三节点常应变单元网格划分及结果
图1.3.1.1图1.3.1.2
图1.3.1.3图1.3.1.4
由图可知:
DMX=0.143E-4M
SMN=49520PA
SMX=150581PA
3.2六节点常应变单元网格划分及结果
图1.3.2.1图1.3.2.2
图1.3.2.3图1.3.2.4
DMX=0.264E-4M
SMN=1893PA
SMX=306986PA
3.3三节点常应变单元网格划分及结果(24个单元)
图1.3.3.1图1.3.3.2
图1.3.3.3图1.3.3.4
DMX=0.203E-4M
SMN=24617PA
SMX=199290PA
3.4三节点常应变单元网格划分及结果(48个单元)
图1.3.4.1图1.3.4.2
图1.3.4.3图1.3.4.4
DMX=0.228E-4M
SMN=16409PA
SMX=243234PA
3.5三节点划分方案A
图1.3.5.1图1.3.5.2
图1.3.5.3图1.3.5.4
DMX=0.106E-4M
SMN=50110PA
SMX=18194PA
3.6三节点划分方案B
图1.3.6.1图1.3.6.2
图1.3.6.3图1.3.6.4
4、多方案分析比较
4.1相同数目三节点和六节点单元比较
方案
数值
DMX(mm)
SMN(pa)
SMX(pa)
三节点三角形单元
0.143E-4
49520
150581
六节点三角形单元
0.264E-4
1893
306986
表1.4.1
结论:
相同的单元划分方案和单元规模,采用不同的阶次的相同形状的单元,分析结果不同。
变形和节点位移高阶单元大于低阶单元,节点应变和应力范围高阶单元大于低阶单元。
4.2不同数量的三节点常应变单元比较
三节点三角形单元(24个单元)
0.203E-4
24617
199290
3节点三角形单元
(48个单元)
0.228E-4
16409
243234
表1.4.2
从表1.4.2可以看出,单元数量多时,DMX,SMX均比单元数量少时要大,而SMN却比单元数量少时要小。
说明采用相同的单元类型不同的单元规模分析,单元数多的变形和节点位移大,应变和应力范围大。
4.3常应变三角形单元时,采用不同的划分方案A,B
方案A
0.106E-4
50110
168194
方案B
0.124E-4
60897
193234
表1.4.3
采用相同的单元类型和单元规模但是网格分配方案不同,分析结果也不同。
在几何形状变化较大的局部网格较细处应力应变范围大。
二、试题四
图示为带方孔(边长为80mm)的悬臂梁,其上受部分均布载荷(P=10Kn/m)作用,试采用一种平面单元,对图示两种结构进行有限元分析,并就方孔的布置(即方位)进行分析比较,如将方孔设计为圆孔,结果有何变化?
(板厚为1mm,材料为钢)
图2.1.1
图2.1.2
2.1模型A
2.1.1单元选择
采用四节点四边形平面单元PLANE82,由于是平面应力问题,故ElementBehaviorK3选择Planestrsw/thk。
然后将宽度设为1mm。
2.1.2网格划分方案
从模型中可以看出,方孔位于平面板的中间,根据有限元分析的原理,在形状突变的位置应该将网格划分的更细,为了能够采用映射网格,先通过工作平面对整个板进行切分,切分成各部分均为四边形或三角形(可以含有曲边)的几个部分。
图2.1.2.1
根据经验,由于中间被挖去了一部分,所以应力最大或者变形最大的位置极有可能在此部分,我们选择控制外周长线上的单元大小,设置Elementedgelength为0.025m,内圈单元变得更密,并且设置Elementedgelength为0.005m。
采用mapped划分方式mesh,结果如图2.1.2.2所示。
2.1.3载荷及边界条件处理
根据实际情况,将大坝的最左侧X,Y方向均进行约束;
在节点10处施加集中载荷1000N,在右侧施加均布载荷为10N/mm。
图2.1.2.2
2.2模型B
2.2.1单元选择
2.2.2网格划分方案
图2.2.2.1
采用mapped划分方式mesh,结果如图2.2.2.2所示。
图2.2.2.2
2.2.3载荷及边界条件处理
2.3模型C
2.3.1单元选择
2.3.2网格划分方案
图2.3.2.1
采用mapped划分方式mesh,结果如图2.3.2.2所示。
图2.3.2.2
2.3.3载荷及边界条件处理
3.1计算结果变形图,位移图,应力图(对应于2.1)
图2.3.1.1图2.3.1.2
图2.3.1.3图2.3.1.4
最大位移为0.668E-6mm
最小应力为0.056107MPa
最大应力为183.047MPa
3.2计算结果变形图,位移图,应力图(对应于2.2)
图2.3.2.1图2.3.2.2
图2.3.2.3图2.3.2.4
最大位移为0.664E-6mm
最小应力为0.07035MPa
最大应力为145.537MPa
3.3计算结果变形图,位移图,应力图(对应于2.3)
图2.3.3.1图2.3.3.2
图2.3.3.3图2.3.3.4
最大位移为0.672E-6mm
最小应力为0.67767MPa
最大应力为257.653MPa
将上一部分得出的结果绘制成表格2.4.1
SMN(Mpa)
SMX(Mpa)
A、方孔45°
0.669E-6
0.056107
183.047
B、圆孔
0.664E-6
0.07035
145.537
C、方孔
0.672E-6
0.67767
257.653
表2.4.1
从上图和表3.4.1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从方案A,B,C的位移图和应力图来看,三种方案的最大变形均出现在最右侧,这于我们的预期一致。
而最大的应力则都在最左端靠近上方处,所以在最大变形和最大应力出现的位置来看,三种方案基本上是一致的。
2、通过表2.4.1中,DMX可知,最大变形方案C>
A>
B;
由SMX可知,最大应力C>
所以综合最大变形和最大应力可知,圆孔形的方案最好。
而在方孔方案中,方孔45°
角布置比方孔水平布置要好。
很明显,对于圆孔型的方案,由于形状的变化比较的平滑,所以应力集中就会比较小,力传递的路线也会比较好,所以应力较小。
对于两个方孔不同的布置方案,方孔偏执45°
角的孔与受力的方向所夹的角度小于方孔水平布置的角度,所以其最大应力要小。
三、试题9
图示为钢涵洞,确定最大应力、最大位移及位置。
图3.1.1
假如涵洞宽为1M,按空间问题进行计算,并和上述结果进行比较。
同时,若考虑桥墩高由2M增加到3.5M,涵洞半径增加为无穷(即圆弧为直线),计算最大应力,指出合理的桥洞形状曲线。
2.1涵洞作为平面问题分析
采用四节点四边形平面单元PLANE42,由于是平面应力问题,故ElementBehaviorK3选择Planestress。
从模型中可以看出,涵洞的高度为5M,长度为9M,根据有限元分析的原理,在形状突变的位置应该将网格划分的更细,于是我们选择SIZEElementedgelength的划分方式,精度设为0.1,采用Quad+Mapped的Mesh方式,得到的划分结果如果3.2.1.2所示。
图3.2.1.2
根据实际情况,将大坝的两底边X,Y方向均进行约束;
在大坝的顶部施加70N/M的均布载荷。
2.2涵洞作为空间问题分析(涵洞宽度为1M)
采用八节点六面体单元SOLID45,E=210Gpa,u=0.3。
从模型中可以看出,涵洞的高度为5M,长度为9M,Z根据有限元分析的原理,在形状突变的位置应该将网格划分的更细,在创建几何模型时,将两个桥墩创建成独立的形体,对这两部分进行映射网格划分,于是我们选择SIZEElementedgelength的划分方式,精度设为0.5,采用Hex/Wedge+Mapped的Mesh方式,涵洞的其余部分尤其是拱洞与桥墩交界处应力比较集中,故对其进行细化,于是我们选择SIZEElementedgelength的划分方式,精度设为0.2,采用Hex/Wedge+Sweep的Mesh方式,得到的网格划分结果如果3.2.2.2所示。
图3.2.2.2
2.3涵洞作为空间问题分析(桥墩增加到3.5M)
从模型中可以看出,涵洞的高度为5M,长度为9M,Z根据有限元分析的原理,在形状突变的位置应该将网格划分的更细,在创建几何模型时,将两个桥墩创建成独立的形体,对这两部分进行映射网格划分,于是我们选择SIZEElementedgelength的划分方式,精度设为0.5,采用Hex/Wedge+Mapped的Mesh方式,涵洞的其余部分尤其是拱洞与桥墩交界处应力比较集中,故对其进行细化,于是我们选择SIZEElementedgelength的划分方式,精度设为0.2,采用Hex/Wedge+Sweep的Mesh方式,得到的网格划分结果如果3.2.3.2所示。
图3.2.3.2
图3.1.1图3.1.2
图3.1.3图3.1.4
最大位移为0.122*e-7M
最小应力为7.326pa
最大应力为859.802pa
图3.2.1图3.2.2
图3.2.3图3.2.4
图3.2.5图3.2.6
最大位移为0.116*e-7M
最小应力为6.849pa
最大应力为775.946pa
图3.3.1图3.3.2
图3.3.3图3.3.4
图3.3.5图3.3.6
由图可知:
最大位移为0.213*e-7M
最小应力为50.185pa
最大应力为827.445pa
4、多方案分析比较
将上一部分得出的结果绘制成表格3.4.1
DMX(M)
A、平面
0.122*e-7
7.326
859.802
B、空间(弧形)
0.116*e-7
6.849
775.946
C、空间(直角)
0.213*e-7
50.185
827.445
表3.4.1
1、根据有限元模型A,由图3.1.2可知,涵洞的最大位移为0.122*e-7m,发生在涵洞顶梁中点及其附近位置。
由图3.1.3可知,涵洞的最大应力为859.802pa,发生在涵洞顶与桥墩的交点处,因为此处为桥墩的变形最大处,故所得的结果与事实相符。
2、有限元模型B中涵洞结构的最大应力为775.946pa,最小应力为6.849pa,最大位移为0.116*e-7m,而有限元模型C中涵洞结构的最大应力为827.445pa,最小应力为50.185pa,最大位移为0.213*e-7m。
显然,模型B的各项指标均优于模型C,故模型B所表示的圆弧形桥洞较为合理。
又因为模型B洞顶半径小于模型C的洞顶半径,故可以推出结论:
涵洞的洞顶半径越小,所受到的最大应力越小。
3、由以上的分析可知,应力的最大值总发生在桥洞洞顶与桥墩的交界处,由此可得,在夹角形状变化较大处的应力一般都较为集中。
为了使得最大的应力减小,可以将涵洞的桥洞形状改为与桥墩两个内侧相切的弧面,使得交界处的形状变化能够尽量减小,从而减小该模型的最大应力。
4、观察以上方案应力云图可知,涵洞的左右两部分都是应力最小的部分,可知这两部分不是结构受力的关键区域,可以考虑减去不必要的部分以节省建筑材料,例如在蓝色区域才去挖孔的方式,既可以使得涵洞的形状好看,又可以减小结构的自重,还可以节省材料,使得结构的各部分受力均匀。
为此,我们可以从蓝色的区域开始着手,然后将建立的待检验的有限元模型进行分析,直到得到较为合理的结构模型时为止。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有限元 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