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 文档编号:16893568
- 上传时间:2022-11-26
- 格式:DOCX
- 页数:15
- 大小:32.06KB
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科学课程的内容要满足社会和学生双方面的需要。
应选择贴近儿童生活的、符合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趋势的、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和有利于为他们的人生建造知识大厦永久基础最必需的内容。
这些内容需加强科学各领域之间的有机联系,强调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
科学课程应具有开放性。
这种开放性表现为课程在学习内容、活动组织、作业与练习、评价等方面应该给教师、学生提供选择的机会和创新的空间,使得课程可以在最大程度上满足不同地区、不同经验背景的学生学习科学的需要。
这种开放性还表现为,要引导学生利用广泛存在于学校、家庭、社会、大自然、网络和各种媒体中的多种资源进行科学学习,将学生的科学学习置于广阔的背景之中,帮助他们不断扩展对周围世界科学现象的体验,并丰富他们的学习经历。
科学课程的评价应能促进科学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
评价指标应该是多元的,要包括科学素养的各个方面;
评价方法应该是多样的;
评价主体则应包括教师、学生、家长等。
三、设计思路
《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共分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前言,叙述科学课程改革的背景、课程的性质和基本理念。
第二部分为课程目标,叙述科学课程的总目标和三个分目标:
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科学知识,以及各部分目标的相互关系。
第三部分为科学课程的内容标准,描述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地球与宇宙五个方面的内容标准及活动建议。
第四部分为实施建议,由教学建议、评价建议、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材编写建议、教师队伍建设建议、关于科学教学设备和教室的配置等六个部分组成。
第五部分为附录,含具体目标中行为动词的定义、教学活动的类型与设计、案例三个部分。
内容标准是《标准》的核心部分,它是总目标和分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
本《标准》把三个领域(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科学知识)的内容分成五个方面(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地球与宇宙)展开。
每一方面开头用一段文字说明该部分教学内容在整个学科中的地位、作用及其实施要点,然后用框图给出各层次教学内容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作为具体内容标准展开的逻辑线索,便于读者从总体上认识与把握。
本《标准》将3~6年级的科学课程作为整个基础教育科学课程的一个相对完整的阶段,具体内容标准所表述的是6年级结束时绝大多数学生应达到的程度,不再划分年级或年段,这样可以给教材编写者和教师以更大的创造空间。
考虑到科学探究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达成需要较长的时间,并应伴随着科学知识的学习过程,因此在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地球与宇宙的具体内容标准中,对它们作了有机的结合。
每一条具体内容标准不一定代表一个课题,也不一定占用一个课时。
一个好的教学活动可以同时达到多个目标,如学生在以"
土壤"
为主题的探究活动中,可以同时习得有关土壤的性质、土壤和动植物生长、生活的关系等知识以及相关的探究方法,形成保护土地资源的意识。
《标准》中的"
活动建议"
仅仅作为理解具体内容标准、设计教材和教案时的参考,并不是硬性规定。
教材编写者和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取舍,或重新设计。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
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尝试应用于科学探究活动,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
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科技的新发展。
二、分目标
(一)科学探究
1.知道科学探究涉及的主要活动,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特征。
2.能通过对身边自然事物的观察,发现和提出问题。
3.能运用已有知识作出自己对问题的假想答案。
4.能根据假想答案,制定简单的科学探究活动计划。
5.能通过观察、实验、制作等活动进行探究。
6.会查阅、整理从书刊及其他途径获得的科学资料。
7.能在已有知识、经验和现有信息的基础上,通过简单的思维加工,作出自己的解释或结论,并知道这个结果应该是可以重复验证的。
8.能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探究结果,进行交流,并参与评议,知道对别人研究的结论提出质疑也是科学探究的一部分。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保持与发展想要了解世界、喜欢尝试新的经验、乐于探究与发现周围事物奥秘的欲望。
2.珍爱并善待周围环境中的自然事物,初步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3.知道科学已经能解释世界上的许多奥秘,但还有许多领域等待我们去探索,科学不迷信权威。
4.形成用科学提高生活质量的意识,愿意参与和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的讨论与活动。
5.在科学学习中能注重事实,克服困难,善始善终,尊重他人意见,敢于提出不同见解,乐于合作与交流。
6.意识到科学技术对人类与社会的发展既有促进作用,也有消极影响。
(三)科学知识
1.学习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地球与宇宙三大领域中浅显的、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与研究方法,并能尝试用于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
2.通过对物质世界有关知识的学习,了解物质的常见性质、用途和变化,对物体的运动、力和简单机械,以及能量的不同表现形式具有感性认识。
3.通过对生命科学有关知识的学习,了解生命世界的轮廓,形成一些对生命活动和生命现象的基本认识,对人体和健康形成初步的认识。
4.通过对地球与宇宙有关知识的学习,了解地球、太阳系的概况及运动变化的一般规律,认识人类与地球环境的相互作用,懂得地球是人类惟一家园的道理。
三、各部分目标的相互关系
上述科学课程的总目标和分目标,勾画了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大致轮廓。
为了使总目标能够落实到科学课程的教学组织、教材编写、教师培训及课程资源配置之中,《标准》将总目标从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科学知识三个领域进行分解,提出了分目标,但这绝不意味着在教学过程中各分目标的达成是单独进行的。
好的教学活动,往往能达到多个教学目标。
因此,在实践中,各分目标必须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来加以把握。
第四部分 实施建议
一、学习建议
(一)把科学课程的总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
为了使科学课程的目标不再是口号,教师要把科学课程的总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使每一节课成为聚沙成塔的沙,滴水穿石的水。
设计科学课的教学目标时应注意:
1."
用教材教"
而不是"
教教材"
"
的教学,常常把目标单一地定位于教知识;
"
则是在更大程度上把知识的教学伴随在培养能力、态度的过程中。
科学课的目标设计要有"
的意识,这样,才能把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有机地和科学知识目标结合在一起。
2.用不同的行为化动词表述不同类型的教学目标
为了便于考查教学效果,教学目标的主语最好是学生,谓语最好用可测的行为化动词,而且不同类型的目标用不同类型的动词。
如"
知道天气可以用一些可测量的量来描述"
会用温度计、简易风向仪、雨量器搜集有关数据"
体会长期的测量和记录天气数据是非常有用的"
,三个目标分别用"
知道"
会用"
体会"
,明显地区分了知识、技能、价值观目标。
3.尽可能用表现性目标表达需长期积累才可能实现的目标
不可能指望在一节课内就能学会某一种技能或态度。
因此,最好把"
热爱大自然"
这样的目标,分解为"
观赏植物的花和叶"
或"
朗读有关星空的美文"
。
(二)把握小学生科学学习特点,因势利导
科学课程最基本的特点是从儿童身边的自然事物开始学习活动,以形成对自然进行探究的态度、技能和获取关于自然的知识。
在科学教学中教师应注意:
1.低估儿童学习科学的潜能比高估更可怕。
儿童天生的好奇心是科学学习的起点,他们对花鸟鱼虫、日月星空的好奇心,只要善加引导就能转化为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行为。
而且,他们想象丰富、思维活跃。
例如,中年级学生已经能够在头脑中把一个压扁的塑料球复原成圆球,也即借助想象对一个简单过程进行逆向思维。
又如高年级学生能够初步建立用数据来检验某种假设或某种观点的思维方法。
即使低年级学生也决不是一张白纸,他们在人生早年积累起来的经验是他们学习新事物的基础。
2.鼓励儿童通过动手动脑"
学"
科学。
心理学研究表明,对于儿童来说,态度的形成需要实践的过程,技能的形成需要反复的模仿练习,而知识的获取主要通过感性经验的积累。
他们常常依靠动手操作来认识和理解世界,而他们所能认识和理解的也往往局限于他们自己可以动手操作的具体事物。
因此,在科学教学过程中创设一定的情景、开展多样化活动是十分重要的。
3.科学课的教学方法要富有儿童情趣和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
教师的言语动作应力求形象、直观、生动有趣,引导儿童自己得出学习的结论,尽量少用或不用专业术语和抽象定义,尤其要避免在教学过程的初始阶段把结论告诉儿童。
儿童的有意注意和坚持性尚在发展之中,所以课堂教学形式应灵活多变,课外中长期作业应简便易行。
4.尊重儿童在科学学习中所表现出来的个别差异,根据他们的兴趣爱好、情感态度、知识能力等方面特点,因材施教,帮助他们实现个性化发展。
这需要教师注意观察和研究小学生的行为。
一个优秀的科学教师常常会弯下腰来倾听儿童的心声。
(三)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
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教育强调以学生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这些活动应当是学生熟悉的、能直接引起他们学习兴趣的、精心选择和设计的、具有典型科学教育意义的。
通过这些活动的教学,可以让学生亲身体验一次科学发现、科学探究、科学创造的过程。
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在教学目标上应该把科学素养的各个方面融合在一起,既有知识教育的要求,又能体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和科学探究的实践。
活动在形式上因目标、内容、资源的不同可采取各种各样的模式,给学生创设多种亲历的机会。
这些活动的选取要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和经验背景,按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由简单到复杂的序列编排。
一个这样的活动可能是一节课,也可能是几节课;
可能在课堂上完成,也可能需要课外活动的配合。
建议教师参考附录第二部分"
教学活动的设计与类型"
,从中选择合适的活动,组织教学过程;
或按照活动设计要素与基本过程,自己创设新的活动类型。
(四)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
科学探究活动一般应掌握由简单到复杂、由教师扶着走到逐步放开、由模仿到半独立再到独立的过程逐步进行。
要给学生一个由生疏到熟悉的过程,不要要求一步到位。
在教学实施中,科学探究活动可以是全过程的,也可以是部分地进行,如某些课侧重在提出问题,进行猜想、假设和预测的训练,某些课则侧重在制定计划和搜集信息的训练。
不必拘泥于每次活动必须从头到尾、按部就班地完成一个科学探究的全过程,要根据教学内容灵活掌握。
建议:
1.教学中应注意对学生进行发散性提问题的训练,一般安排在探究活动的起始阶段。
2.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对一个问题的结果作多种假设和预测。
3.教育学生在着手解决问题前先思考行动计划,包括制定步骤、选择方法和设想安全措施。
4.注意搜集第一手资料,教会学生观察、测量、实验、记录、统计与做统计图表的方法。
5.注意指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教师不要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学生。
6.组织好探究后期的研讨,引导学生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
(五)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念
作为科学课程学习主体的小学生,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科学世界时,会产生无比激情和盎然兴趣。
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意愿,以开放的观念和心态,为他们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融洽的学习环境,引领他们到校园、家庭、社会、大自然中去学科学用科学。
科学课程的开放性,表现在时间、空间、过程、内容、资源、结论等多方面。
不要把学生束缚在教室这个太小的空间里,教室外才是孩子们学科学用科学大有作为的更广阔天地。
教师不要把上下课铃声当做教学的起点和终点,小学生探究科学的活动往往不是一节课所能完成的。
学生对问题已有的经验和认识是重要的教学前提,同时要重视引导学生在课后开展后续活动。
要拓展学生的信息渠道,广泛利用存在于教科书以外的各种资源。
不要拘泥于教科书上规定的教学内容,孩子眼中的科学世界永远是妙趣横生的。
要让学生知道科学探究的答案有时不是惟一的,要允许学生存有己见,既关注别人的答案又反省自己的答案。
(六)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
以探究活动为核心的科学教学过程,不再是教师照本宣读教科书和刻板地执行教案的过程。
教学要在一定的情景中展开,学生会提出许多教师意想不到的问题,教学过程中也会出现许多难以预料的情况。
这对科学课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活动中实际发生的事件,有效地推动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创造性地驾驭课堂。
(参见附录三案例1.2)
1.重视学生的学习基础、从生活经历中提出的鲜活问题以及教学与周围环境的和谐,要能够根据这些情况适当地调整、补充教学计划和教材内容。
2.亲身介入并认真观察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随时掌握他们在活动中所取得的进展、面临的困难和出现的问题。
3.对活动的状况及时作出判断,并决定应当采取的指导策略。
4.把确有价值的和学生在探究中产生的问题及时地纳入教学内容之中,使之适应学生的学习需要。
5.根据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中的新情况,适当地修改活动方案,调整教学进程,使教学具有灵活性、变通性和针对性。
6.不过早地出现结论,肯花时间让学生对某一个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探究时间和体验的机会。
(七)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的教育环境和学生的生活环境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
现代教育技术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能针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调整教学进度,提高学习效率;
能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为终身教育打基础;
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高质量的科学信息;
能为教师提供更多样、更先进的教学手段……现代教育技术为今天的教学开拓了广阔的天地。
在一切有条件的地方,科学课程的教学应尽可能地运用以下方面的现代教育技术:
1.各种音像资源。
如幻灯、投影、录音、录像、广播、电视等,它们可以为学生提供许多无法亲身体验的信息,开阔学生的视野。
2.计算机软件。
各种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文字处理软件、数据库软件、画图软件、教学评价软件,甚至包括某些智力游戏,都是很好的教学资源或工具。
如可以用计算机模拟来代替一些在实验室无法完成的实验;
在科学探究活动中用数据库来记录和整理数据;
用文字处理和画图软件来表达结论。
教师可以使用现成的软件,也可以为满足特定教学过程的需要而开发自己的软件(课件)。
(见附录三案例2.3)
3.网络。
包括各种局域网(如校园网、地区网)和国际互联网,可以充分实现资源共享。
如可以利用校园网发布气象消息,建立学生自己的科学网站。
互联网上存在大量的科学方面的信息,还有一些互动性的科学学习项目。
所以,只要有条件,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这些资源。
同时,这也可以锻炼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
(见附录三案例2.2)
但是,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不是为用而用,首先必须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是教学过程与方式的有机成分,只能在必要的时候、采用恰当的形式进行,千万不要滥用。
此外,尤其对小学生学习科学而言,亲历探究过程、获取第一手经验是极为重要的,不能用高新技术代替一切。
亲手饲养小动物的感觉与玩电子宠物的感觉毕竟是不同的。
二、评价建议
(一)充分明确评价的目的
科学课程的教学评价,其主要目的是了解学生实际的学习和发展状况,以利于改进教学、促进学习,最终实现课程宗旨,即提高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
这样的评价不同于传统的评价--单纯由教师对学生的学业成绩进行分等排队的做法,势必引起评价主体、评价内容、评价方法和评价时机等方面的一系列变化:
1.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学生将参与教学评价,反思自己的学习状况,并对教师的教学状况提出自己的看法;
学生家长、教育管理部门、科技管理部门以及社区有关组织和人士也将被邀请参与对科学课程的组织、实施、方法和效率等的评价;
教师在教学评价中仍将发挥重要作用,但是不再充当裁判员的角色,而是学生科学学习的伙伴和激励者,同时又是自己科学教学的调控者。
2.评价内容的全面化
评价要依据《标准》,要涵盖科学素养各方面的内容,既要考察学生对科学概念与事实的理解,又要评价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科学探究的方法与能力、科学的行为与习惯等方面的变化与进步。
3.评价方法的多样化
单纯的书面测验和考试已经不能适应科学课程的发展,运用多种方法对不同目标、不同内容进行教学评价势在必行。
多样化的评价方法可以参考本《标准》的建议,可以借鉴他人成功的经验,也可以由科学教师、学生和其他相关人员来发明、创新--凡是有利于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评价方法都应得到肯定与赞赏。
4.评价时机的全程化
科学课程的教学评价主要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因此评价就不能仅在学习过程结束后再进行,而必须伴随于教学过程之中。
这就需要教师随时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与反应,及时给予必要的、适当的鼓励性、指导性的评价。
(二)准确把握评价的内容
科学课程评价所包含的内容是根据《标准》的总目标、分目标和具体内容目标而确定的。
这些内容集中反映了一个学生经过3~6年级的科学课程学习后其科学素养所应达到的水平。
1.科学探究方面
应重点评价学生动手动脑"
做"
科学的兴趣、技能、思维水平和活动能力。
具体可以评价他们参与科学学习活动是否主动积极,是否持之以恒,是否实事求是;
观察是否全面,提问是否恰当,测量是否准确,设计是否合理,表达是否清晰,交流是否为双向或多向的;
搜集、整理信息、进行合理解释的能力怎么样,动手能力怎么样,同伴之间交往合作的能力怎么样。
要注意鼓励小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活动,理解科学探究过程,获得科学探究的乐趣,逐步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而不要强调小学生科学探究的结果或水平。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应重点评价小学生科学学习的态度。
具体可以评价他们的学习兴趣是否浓厚,学习动机是否强烈;
能否尊重事实尊重证据,能否大胆想象勇于创新;
是不是乐于合作与交流,乐于采纳别人的意见,乐于改进自己的学习或研究;
能不能关心科学技术,热心参与有关活动,发展对自然和社会的关怀和责任感。
3.科学知识方面应重点评价小学生对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诸方面最基本的概念和技能的理解过程和应用情况,而不是检查学生最终记住了多少信息。
(三)灵活运用评价方法
科学课程的评价以真实的日常教学为基础,充分利用所有正常的课堂教学活动和课外实践活动,全面反映学生实际的学习和发展状况。
可供采用的评价方法主要有:
教师观察:
科学教师应注意观察学生的科学学习表现,据此安排教学内容,调整教学进度,改善教学方法,必要时开展个别教学指导。
长期、系统的观察应有记录。
与学生谈话:
科学教师、教育管理者和家长以平等的身份向学生询问一些开放性的问题,了解学生对这些问题的看法或想法。
杰出表现记录:
教师和学生对科学学习活动过程中有特殊意义或价值的信息(如学生的超常表现、独特见解、科学创意等)及时记录在案,供终结性评价时参考。
测验与考试:
测验与考试在科学课程的评价中有两种用法:
一是在学习开始前对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进行摸底;
二是在学习告一段落时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总结。
要改变过去以知识记忆为主的书面考试方法,注意新情景的运用,针对不同的要求,采用口试、笔试、现场操作等方法,着重检查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活动产品分析:
学生科学学习活动的一切结果都可以用来评价。
例如,科学课笔记、科学图画、科学诗文、科学概念图、科学实验报告、科学调查报告、手抄报等等,通过学生的自评和互评,逐步学会分析个人科学学习的特点,以利扬长避短。
学生成长记录袋:
由教师或学生收集学生的学习结果,如科学观察日记、科技小制作、科学报告等等,由此可以把握学生学习与发展的轨迹。
评定量表:
即教师根据学生某一活动的表现,直接对其结果作出评定。
这种评定可以是描述性的,也可以是程度、等级或数值,分别称为定性量表、程度量表、等级量表和等值量表。
作业法:
即教师提供一项作业任务,从学生完成该作业的质量判断其有关水平与能力。
作业法从形式上可分为短周期与长周期两种。
短周期作业:
指教师提供某一作业任务,学生当堂完成。
教师通过现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小学 科学 新课程 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