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高考历史必修三资料汇编Word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6893414
- 上传时间:2022-11-26
- 格式:DOCX
- 页数:24
- 大小:42.22KB
小高考历史必修三资料汇编Word下载.docx
《小高考历史必修三资料汇编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高考历史必修三资料汇编Word下载.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③哲学思想(人性论):
在伦理观上,孟子主张“性本善”,认为人的天性是善良的,恻隐、羞恶、恭敬、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所以要实行仁政来回复和扩充人的善性。
(3)战国时期的荀子:
发展了儒家学说,儒家第一位集大成者,儒家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代表作为《荀子》。
荀子也主张统治者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
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刚载舟,水则覆舟”(“君舟民水”)的著名论断,强调人民群众的力量巨大。
提出“人之性恶”,认为人生来本性是恶的,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
评价:
对儒家思想加以总结和改造,又吸收了一些其他学派的积极合理成分,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战国后期,儒学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3、墨家:
创始人墨子,战国初期鲁国人,代表社会中下阶层人民(平民百姓)的利益,历史上第一位孔子的反对者。
战国后期,形成了“非儒即墨”的“蔚然大宗”局面。
主张“兼爱”,消除亲疏、贵贱的分别,同等地去爱所有的人;
宣扬“非攻”,谴责战争给人民造成的灾难;
提倡节俭,反对奢侈浪费。
他的治国主张是“尚贤”,反对任人唯亲。
4、法家:
集大成者是战国末期的韩非子。
他汇集了早期法家的学说,主张君主要以法治国,利用权术驾驭大臣,以绝对的权威来震慑臣民,提出了系统的法治理论。
法家把君主的权力提高到极点,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了解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把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
西汉最具代表性的儒学大师,代表作《春秋繁露》。
①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他认为大一统是天地的常理,国家的需要;
要维护政治的统一,必须实行思想上的统一。
他提出不在儒家六经范围之内的各家学术都应罢黜。
②为了加强君权,董仲舒宣扬“君权神授”。
他提出了“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
认为天是万物的主宰,天子受命于天,所以人民和诸侯都要服从天子的统治;
如果天子无道,上天便会降灾于他。
③针对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还提出了“三纲五常”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
它有利于巩固君权,维护统治秩序。
2、儒学确立正统地位的措施:
①汉武帝起用很多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
儒家学说成为政府选拔人才、任官授爵的标准。
②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
公元前136年,汉武帝正式规定《诗》《书》《礼》《易》《春秋》为“五经”,并设立专事研究和传播五经的教官,称为“博士”。
自此,教育为儒家所垄断。
③公元前124年,汉武帝根据董仲舒的建议,兴办太学,规定太学生员为博士弟子,一律由儒家五经博士负责教授,学完经考试合格后即可到政府任官。
太学的兴办,打破了以往由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陈规,使非贵族官僚家庭的子弟也可凭太学资格做官;
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
④除太学外,汉武帝还下令在全国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
这样,儒学于各郡县得到推广,在民间开始处于独尊的地位。
3、影响:
此后,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第3课宋明理学
了解宋明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基本主张及其影响
1、程朱理学:
标志着儒家思想的成熟。
(1)代表人物:
①奠基人:
北宋的程颢、程颐,代表作为《二程遗书》。
②集大成者:
南宋的朱熹,地位仅次于孔孟,代表作为《四书章句集注》。
(2)主张:
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
万物只有一个天理,主张先有理而后有物。
②政治思想:
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认为人伦道德、尊卑等级、三纲五常都是“天理”,朱熹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③哲学思想:
“二程”提出“格物致知”的认识论,认为“物皆有理”,只有深刻探究万物,才能真正得到其中的“理”。
“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明道德二字,而不是求科学之真。
(3)影响:
①程朱理学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备受推崇,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
特别是用纲常名教几条绳索,把人束缚得更紧了。
②朱熹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
③朱熹的学术思想还传播到日本、朝鲜乃至欧洲;
在日本和朝鲜,甚至形成“朱子学”学派。
2、陆王心学:
标志着理学已走向极端。
南宋的陆九渊,著有《象山先生全集》。
明中期以后的王阳明。
陆九渊把“心”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提出“心”就是“理”的主张;
强调“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认为天地万物都在心中。
王阳明更多地吸取了佛教的“心外无佛,即心是佛”思想,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命题。
②认识论:
陆九渊认为穷理不必向外探求,只需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
王阳明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学说。
他认为良知是存在于人心中的天理,是人所固有的善性,但良知往往被私欲所侵蚀,所以要努力加强道德修养,去掉人欲,恢复良知的本性。
他的知行合一,是说知和行都产生于心,用良知支配自己的行为实践。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并不能科学地说明人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
明朝中期以后,陆王心学得到广泛传播。
宋明理学历经几百年的发展,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教育以及伦理道德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4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1、了解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基本主张2、理解明清儒学思想的新发展
1、李贽的主张:
反封建思想的先驱,代表作为《焚书》、《藏书》。
①挑战孔子及其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批判道学家的虚伪。
指出孔子不是天生圣人,儒家经典也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理论。
他认为是非标准依照时代变化而变化.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
②抨击封建社会的一些传统观念,强调个性发展。
③批判道学家“存天理,灭人欲”的虚假说教,强调人正当的私欲。
他认为穿衣吃饭就是“人伦物理”,人不能脱离基本的物质生活去空谈仁义道德。
2、黄宗羲的主张:
倡导“工商皆本”、反君主专制的代表,代表作为《明夷待访录》。
①对君主专制制度进行猛烈抨击,尖锐地揭露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
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
他说“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主张以“天下之法”取代皇帝的“一家之法”,从而限制君权,保证人民的基本权利。
3、顾炎武的主张:
倡导“经世致用”的代表,代表作为《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
①重视对社会实际情况的了解,形成了经世致用的思想。
他主张走出家门,到实践中求真知,力求解决国计民生的现实问题。
②以他崇实致用的学风和锲而不舍的学术实践,开一代朴实学风的先河。
4、王夫之的主张:
中国古代唯物主义思想的集大成者,著有《周易外传》《读通鉴论》,后汇编为《船山遗书》。
①唯物论:
认为世界是物质的,一切事物都是客观存在的实体;
物质是不断变化的,其发展变化有规律可循。
他认为主观的认识是由客观对象引起的,一切事物通过考察研究都是可以认识的。
他还认为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第二单元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第5课西方人文主义的起源
了解古希腊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对人的价值的阐述
1、智者学派:
又称“诡辩学派”。
(1)主张:
①特别强调人的价值。
代表人物普罗泰格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认为人的感觉是判定一切的准绳,否定神的意志是衡量一切的尺度,树立了人的尊严和权威。
②反对迷信,强调自由,认为一切制度、法律和道德都是人为的产物,因此约束力也都是相对的,其兴废都要以人为尺度。
在社会道德方面,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判断标准,不应该强求一律。
(2)评价:
体现了希腊文化人文主义的本质。
2、苏格拉底:
①针对雅典社会世风日下、道德沦丧的现象,他针砭时弊,倡导“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希望重新建立人们的道德价值观,以挽救衰颓中的城邦制度。
②苏格拉底认为社会中的人应该具备美德,美德来自于知识,最高的知识就是人们内心深处的道德知识,美德就是关于善的知识,于是他提出“美德即知识”的思想。
③他提出善是人的内在灵魂,世界上没有人自愿作恶,人之所以作恶是出于无知。
他进一步指出,教育对美德同样重要,教育可以使人认识自己灵魂之内已有的美德。
对人性本身的研究,是人类精神觉醒的一个重要表现,他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
第6课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1、了解文艺复兴2、理解宗教改革的影响
1、文艺复兴
(1)背景:
①前提条件:
资本主义萌芽首先在意大利出现;
②物质基础:
意大利经济对繁荣③阶级基础:
新兴的资产阶级形成;
④人才优势:
众多博学多才的学者;
⑤文化环境:
古希腊罗马丰富的文化遗产
(2)含义:
正在形成中的资产阶级在复兴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名义下发动的弘扬资产阶级思想和文化的运动。
(3)实质:
反映新兴资产阶级要求的思想解放运动。
(4)核心:
人文主义(主张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认为人是现实生活的创造者和主人,要求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
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家们虽然信仰宗教,但他们反对教会宣扬的禁欲苦行,抨击救会的腐败,提倡追求自由、幸福和物质享受,鼓励发财致富和冒险精神,崇尚理性和科学,追求知识。
(5)成就:
“文学三杰”:
①但丁:
《神曲》,率先对教会的丑恶现象表达了憎恶。
②薄伽丘:
《十日谈》又称“人曲”,抨击了封建道德和教会的禁欲思想,宣传人类平等,主张发展人的个性。
③彼特拉克:
《歌集》他最早提出要以“人的学问”代替“神的学问”,被称为“人文主义之父”。
2、宗教改革的影响:
①打击了西欧封建势力,摧毁了天主教的精神独裁,新教成为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旗帜,并对后来资产阶级革命产生了重大影响。
②促进了西欧各国民族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
③在政治上、经济上加强了君主专制制度,加强了新兴的民族国家。
④总之,在宗教改革运动的影响下,千千万万的民众开始打破对罗马教会的迷信,解放了思想,人文主义得到进一步的传播和发展。
第7课启蒙运动
1、了解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康德的观点2、理解启蒙运动时期的人文主义
3、理解启蒙运动的影响
1、伏尔泰:
法国启蒙运动的领袖,代表作有《哲学通信》《路易十四时代》等。
①对待教会:
他猛烈抨击天主教会,称教皇为“两足禽兽”,号召人民粉碎教会这个邪恶势力。
②对待君主:
他反对君主专制,倡导君主立宪制;
③对待人权:
他提倡“天赋人权”,认为人生来就是平等和自由的。
④对待法律:
他相信法律应以人性为出发点,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2、孟德斯鸠:
代表作是《论法的精神》
①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君主立宪制;
②发展了洛克的分权学说,提出了“三权分立”学说。
他认为国家的权力应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国王只能行使行政权,立法权和司法权应当分属议会和法院;
三权分立,彼此制衡。
③认为国家的法律不能违背人的理性,法律应当是理性的体现。
孟德斯鸠学说否定了封建专制制度的合理性,奠定了资产阶级有关国家和法的理论基础。
3、卢梭:
代表作《社会契约论》
①提倡“社会契约”论和“人民主权”说。
他宣称“人生而自由的,可是现在他却处处戴着镣铐”,封建专制就是束缚自由的镣铐。
他认为国家的主权属于人民,统治者的权力来自他同人民签订的契约,如果他违反了民意.人民就有权推翻他。
②卢梭还认为人类不平等的根源是财产的私有。
③倡导民主共和制。
4、康德:
德意志著名的哲学家,著有《纯粹理性批判》等著作,对启蒙运动作了经典的总结。
①认为启蒙运动的核心就是人应该自己独立思考,理性判断。
②他强调人的重要性,提出人就是人,而不是达到任何目的的工具。
③他相信主权属于人民(主权在民),自由和平等是人生来就有的权利。
④但同时坚持人要自律,不能为了个人的自由而妨碍他人的自由;
自由和平等只能在法律范围之内,提出既要自由也要自律。
5、启蒙运动时期的人文主义:
启蒙思想家们不满足于对人性的尊重,要求获得人本身的解放,进一步发展了人文主义。
他们否定一切外在权威,认为判断是非的唯一标准只有人自己的“理性”。
所谓“理性”是指人自己思考,运用自己的智力去认识、判断和理解事物的能力。
启蒙思想家们呼唤用理性的阳光驱散现实的黑暗,努力构建一个民主和科学的美好时代。
猛烈抨击天主教会的权威和迷信,反对专制和愚昧,提倡科学、自由和平等。
6、启蒙运动的影响
①性质:
启蒙运动是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
②对欧洲:
它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冲击着欧洲的封建专制统治。
在启蒙运动的影响下,法国爆发了轰轰烈烈的大革命,推翻了专制王朝,建立了资产阶级统治,传播了自由和平等思想。
③对世界:
启蒙运动的影响远远超出了欧洲范围,极大鼓舞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④对人类:
启蒙思想成为人们追求解放的精神武器,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三单元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第8课古代中国的发明与发现
1、了解古代中国四大发明的产生及外传2、认识古代中国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1、造纸术:
(1)发展历程:
①西汉前期,发明。
②东汉:
105年,宦官蔡伦改进造纸术,用树皮、麻头等便宜易得的原料造出便于书写的纸,人称“蔡侯纸”。
造纸术的发明与改进,是书写材料的一次伟大革命。
(3)外传:
751年,唐朝与大食发生战争,一批唐朝造纸工匠被大食俘虏,造纸术因而传入阿拉伯,随后又传入欧洲和北非。
2、印刷术:
①隋唐之际,中国出现了雕版印刷术。
②宋代是雕版印刷的黄金时代,人们已经使用了彩色套印技术,宋刻本被后世藏书家视为珍品。
11世纪中叶,北宋平民毕升发明了胶泥活字印刷术。
它既经济,又便捷,是印刷业的一大革新。
明朝中后期,西方传教士来华,将印刷术传到了西方。
3、火药:
①发明:
中国古代炼丹家(魏晋时期)在炼制丹药时发明了火药。
②唐末,火药开始用于军事。
最早的火药武器有突火枪、火箭、火炮等。
③宋朝为了抵御辽、西夏和金的进攻,军事上广泛使用火药。
(2)外传:
元朝蒙古军西征,技术由此外传。
4、指南针:
①春秋时期,人们发现磁石具有指向南方的特性。
②战国时期,发明了“司南”(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
后来,人们利用磁石指南的特性,制成指南针。
③北宋时,指南针应用于航海。
宋朝,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到了西方。
5、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①造纸术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廉价的纸张很快取代了欧洲长期使用的书写材料羊皮和小牛皮,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
②火药传入欧洲,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使封建城堡不堪一击,靠冷兵器耀武扬成的骑士阶层日益衰落。
③指南针的使用,促进了远洋航行,迎来了地理大发现的时代。
④欧洲人还借鉴中国的印刷术,造出了自己的活字印刷机,大大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
⑤总之,四大发明使西欧率先步入近代社会,由此促进了社会进步。
第9课辉煌灿烂的文学
了解春秋至明清时期的主要文学体裁、代表人物及代表作
体裁
代表人物
代表作品
诗经
劳动人民创作,孔子整理
分为风(精粹)、雅、颂三部分。
楚辞
屈原
《离骚》
唐诗
初唐四杰、陈子昂
《登幽州台歌》
孟浩然、王维、高适、岑参
山水诗、边塞诗
李白
《早发白帝城》《蜀道难》
杜甫
“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
“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白居易
《长恨歌》、《琵琶行》
宋词
北宋
婉约派
柳 永
《雨霖铃》
豪放派
苏 轼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南宋
李清照
《月满西楼》
辛弃疾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元曲
关汉卿
《窦娥冤》
马致远
《秋思》
明清小说
四大名著:
施耐庵《水浒传》、罗贯中《三国演义》、吴承恩《西游记》、曹雪芹《红楼梦》、
蒲松龄《聊斋志异》、吴敬梓《儒林外史》
第10课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
1、了解汉字的演变和中国的书法艺术2、了解古代中国的文人画3、了解京剧的产生
1、汉字的演变:
①起源:
六千多年前,中国的原始文字是可以读出来的图画,称为“图画文字”;
②古文字阶段:
商朝的甲骨文、金文、春秋战国时期的篆书(大篆、小篆)、战国时期的秦隶;
③隶楷阶段:
正式书体——隶书(产生于战国,盛行于两汉时期)、楷书(始于东汉,盛行于隋唐);
辅助书体——草书(源于西汉初年,成熟于东晋)、行书(经过东汉至西晋的演变,书体完全成熟)。
(2)演变总趋势:
由繁到简
2、中国的书法艺术:
魏晋以前基本上是自发阶段;
魏晋时期开始进入自觉阶段。
(2)楷书:
笔画详备,结构形体严整,具有其他书体不可比拟的实用价值。
魏晋楷书有定鼎之功,钟繇、王羲之(被尊为“书圣”)贡献最大。
唐代楷书步人盛世,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的楷书各具特点,分别被称为欧体、颜体和柳体,成为后人学习、临摹的范式。
(3)草书:
笔画简约,勾连不断,线条流畅纵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
魏晋以来,草书盛行不衰,名家辈出。
东晋的王羲之、王献之,唐朝的张旭、怀素等,都是草书大家。
(4)行书:
兼具楷书的规矩和草书的放纵,既有审美价值,又具实用价值,雅俗共赏。
东晋王羲之(“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唐朝颜真卿(《祭侄文稿》)、北宋苏轼、元朝赵孟頫、明朝文征明等人的行书,历来备受世人喜爱。
3、古代中国的文人画:
(1)时间:
元明清时期士大夫的文人画成就最为突出,最能反映文人画风貌的是写意画。
(2)特点:
文人画集文学、书法、绘画及篆刻艺术为一体,强调表现个性,讲究借物抒情,追求神韵意趣。
(3)代表:
元代王冕的《墨梅图》、明代徐渭的《牡丹蕉石图》、清代郑板桥的《墨兰图》,都是写意画中的精品。
4、京剧的产生:
①乾隆末年,安徽的徽剧戏班进京演出,为京剧形成奠定了基础。
②道光年间,形成“徽汉合流”的局面,京剧正式形成。
③同治、光绪年间,京剧走向成熟,涌现出程长庚、谭鑫培等号称“同光十三绝”的著名艺人。
京剧由北京走向各地,成为全国广为流行的剧种。
④民国以来,它又逐步走向世界,受到各国人民的赞赏。
①主题:
京剧以表演历史故事为主;
②乐器:
用京胡、二胡。
笛子、唢呐等管弦乐器和鼓、板、锣等打击乐器伴奏。
③角色:
分为生、旦、净、丑四大行当。
各个行当的化装都有一定的谱式。
这幅画展现了同光十二绝的剧装画像。
④形式:
京剧的表演艺术继承了中国古代戏曲歌舞并重的传统,将唱、念、做、打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独具特色的艺术体系。
第四单元近代以来世界科学发展历程第11课物理学的重大进展
1、了解伽利略、牛顿对建立经典力学所作的贡献2、了解普朗克提出量子论、爱因斯坦创立相对论
3、理解量子论、相对论提出的意义
1、经典力学:
主要研究物体宏观运动(低速运动)的规律。
(1)奠基人伽利略:
①通过实验证实外力并不是维持运动状态的原因,只是改变运动状态的原因;
②通过实验,他发现了自由落体定律和匀速运动定律、匀加速运动定律等物理学定律;
③开创了以实验事实为根据并具有严密逻辑体系的近代科学。
(2)创立者牛顿:
①前提:
在伽利略研究基础上,英国科学家牛顿确认了物体宏观运动的规律。
②标志:
1687年,牛顿出版了《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提出了物体运动三大定律(惯性定律、比例定律即加速度与力成正比,作用和反作用相等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等。
③特点:
他把地球上的物体的运动和天体运动概括到同一个理论之中,形成了一个以实验为基础、以数学为表达形式的牛顿力学体系,即经典力学体系。
④影响:
这一体系对解释和预见物理现象,具有决定的意义。
后来,根据万有引力定律,人们发现了海王星等
2、相对论:
主要研究物体宏观运动(高速运动)的规律。
(1)创立:
20世纪初德国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提出的相对论包括狭义相对论(1905年)和广义相对论(1916年)。
(2)内容:
①狭义相对论认为,物体运动时,质量会随着物体运动速度增大而增大,同时空间和时间也会随着物体运动速度的变化而变化。
即会发生尺缩效应和钟慢效应。
②广义相对论认为,空间和时间的性质不仅取决于物质的运动情况,也取决于物质本身的分布状态。
(提出质能相当公式:
E=mc2,因此被称为“原子弹之父”。
(3)意义:
相对论的提出是物理学领域的一次重大革命。
它否定了经典力学的绝对时空观,深刻地揭示了时间和空间的本质属性。
它也发展了牛顿力学,将其概括在相对论力学之中,推动物理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
3、量子论:
主要研究物体微观领域运动的规律。
1900年,为了解决热辐射理论卜的疑点,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提山了量子假说。
认为辐射像物质一样,是由具有能量的基本单位量子来实现的。
(他假设物体在发射辐射与吸收辐射时能量的交换或变化.是以不连续的方式进行的,是以一定数量值的整数倍跳跃式变化的,在辐射的发射和吸收过程中,能量不是无限可分的,而是有一个最小的份额单元。
这个最小的能量单元他称之为“能量子”或“量子”。
(3)评价:
量子论与物理学界几百年来信奉的“自然界无跳跃”的原则发生冲突,遭到许多物理学家的反对,但也得到了一些科学家的支持。
(4)发展:
爱因斯坦利用量子理论成功地解释了光电效应,丹麦物理学家玻尔提出了有关原子的量子理论。
20世纪30年代,量子力学建立起来。
4、量子论、相对论提出的意义:
①量子论使人类对微观世界的基本认识取得革命性的进步,成为20世纪最深刻、最有成效的科学理论之一。
它与相对论一起,构成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考 历史 必修 资料汇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