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方式及其有效性研究结题报告.docx
- 文档编号:168916
- 上传时间:2022-10-05
- 格式:DOCX
- 页数:37
- 大小:230.59KB
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方式及其有效性研究结题报告.docx
《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方式及其有效性研究结题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方式及其有效性研究结题报告.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方式及其有
效性研究
课 题 结 题 报 告
目 录
内容简介 1
—课题的缘起 2
二本课题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3
三本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重点和难点 7
1基本内容 7
2重点:
师生互动的方式 8
3难点:
师生互动的有效性 8
四国内外同类课题的研究现状 9
五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前提基础 9
1合理分组是师生互动取得成功的前提 10
2有效地开展活动是师生互动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 11
3教师的角色意识和对学习过程的调控能力是互动学习取得成功的关键11
4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是互动学习取得成功的保障 12
六初中教学中开展师生互动的模式研究 12
1概念课的互动 12
2对话课的互动 14
3讲授课的互动 16
4阅读课的互动 23
5复习课的课堂互动 24
6测试讲评课的互动 26
七研究结果分析 27
(一)课题研究成效 27
(二)研究存在的问题及进一步研究的设想 29
八对互动教学方法的评价 33
九结束语 34
参考文献 35
内容简介
“师生互动”这一课堂教学理念并不是新生事物,而是自古就有的。
无论是中国古代孔子与弟子的座谈还是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提出的“教是为了不教”都多少的在形式和内容上成为“师生互动”的先导。
《课程标准》倡导的师生“互动”是要彻底变单一、接受的学习方式为多样化的学习方式,高度重视学生的主动参与,亲自研究,动手操作,强调师生间的交流与合作。
我们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最基本的教学三要素,就是教师、学
生和教学内容。
什么是教学过程?
:
"教学过程是以师生相互作用的形式进行的,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教科书为主要认识对象的,实现教学、发展
和教育三大功能和谐统一的特殊的认识和实践活动过程。
"这个定义概括了教学过程中最基本的三个要素,并且提出了新时期各学科教学过程的一些重要特征:
即注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的发挥,强调师生的相互作用。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勇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这要求课堂要给学生营造一个宽松自由的探索空间。
师生互动,教师在课堂由“演讲者、表演者”,转化为“引导者、管理者”,由“一言堂”变为“众言堂”。
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当“小老师”。
给每一个学生都有展现自己、锻炼自己的平台。
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生自主学习、相互讨论,打破了老师“给水喝”的局面,学会“找水源”的方法。
通过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轮流变换争当教学活动中的不同角色,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全面的培养和锻炼。
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方式及其有效性
研 究
—课题的起源
“师生互动”这一课堂教学理念并不是新生事物,而是自古就有的。
无论是中国古代孔子与弟子的座谈还是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提出的“教是为了不教”都多少在形式和内容上成为“师生互动”的先导。
《课程标准》倡导的师生“互动”是要彻底变单一、接受的学习方式为多样化的学习方式,高度重视学生的主动参与,亲自研究,动手操作,强调师生间的交流与合作。
我们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最基本的教学三要素,就是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
什么是教学过程?
:
"教学过程是以师生相互作用的形式进行的,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教科书为主要认识对象的,实现教学、发展和教育三大功能和谐统一的特殊的认识和实践活动过程。
"这个定义概括了教学过程中最基本的三个要素,并且提出了新时期各学科教学过程的一些重要特征:
即注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的发挥,强调师生的相互作用。
“师生互式”课堂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现代教育理念,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转变了教学观念,从教师单一的“一言堂”向
“师生共同探”模式转化,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激活学生的主
体意识,通过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发现和发展学生的学习潜能,树立学生的学习自信心,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发展。
让互动改变目前课堂教学中学生帮助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现状,真正实现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目的,让主动成为学习“输入(学习)”和“输出(运用)”的有效途径,使教学活动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
二、本课题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在述及“教学过程”时明确要求: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有性地学习。
”
新课程标准指出:
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
素质教育的落脚点是促进学生全面协调地发展,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在课堂、课堂教学中的主要矛盾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
优化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方式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和必经之路。
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由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循环往复,无限发展。
布鲁纳的现代认知学习理论强调学生的主导探索,从事物和现象的变化中去发现原理。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而是信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社会学习理论中班杜拉认为,人的行为是由行为、认知情感等内部因素与环境交互作用所决定的。
人本主义理论重视个性的交往,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强调以人的价值的实现、情感交流为教学的宗旨。
朱永新教授在《我的教育理想》、《新教育之梦》等著作中提出:
课堂是学校进行教育活动不可或缺的重要场所,学校的教学任务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来完成的,课堂教学的质量直接关系着学生学习的质量和学校教育的成败。
理想的课堂应该创设一种平等、民主、安全、愉悦的课堂气氛,应该由以知识本位、学科本位转向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真正对知识、能力、态度进行有机整合,因材施教,充分体现课堂的生活性、生命性和发展性。
并提出了理想课堂的
“六个度”:
一是参与度,二是亲和度,三是自由度,四是整合度,五是练习度,六是延展度。
教学作为一种有明确目的性的认知活动,其有效性是教育工作者所共同追求的,有效教学是教师在达成数学目标和满足学生发展需要方面都很成功的教学行为,它是教学的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的双重体现。
目前在我国的中小学,尤其是农村中小学教学中还存在着许多与新课程标准极不适应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主要表现在教学活动中忽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把学生
仅当作教育的客体,视为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无视学生探究的兴趣和需求,轻学重教,以教代学,单纯重视知识、技能的传递、训练,忽视知识发生过程,使教学成为单纯结论的教学,缺乏启发学生思维活动的过程,忽视了学生发展的整体性、独特性和持续性,忽视了教学是一种特殊的精神交往;忽视了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对提高教学过程的质量,实现师生生命价值的重要意义,而把“达知识之标”视为唯一的追求,致使学生被动学习,教学效率低下,学生对学数学感到厌倦,课堂教学缺乏生命活力。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课堂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这一过程是师生双方作为主体以共同的客体为中介的交往过程,因此,教学过程就是师生互动的过程。
主体性教学理论和合作教学理论为课堂教学互动提供了原理性和技术性的重要支撑,新课程的理念正不断地贯彻到广大教师的教学行为之中,课堂教学互动在教学中被广大教师广泛运用,并且其深度和广度不断扩大,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益。
三、本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重点和难点关键词的内涵界定:
师生互动:
是师生双方以自已的固定经验(自我概念)来了解对象的一种相互交流与沟通的方式。
师生互动分为:
教师与学生个体之间的互动和教师与学生群体之间的互动。
生生互动分为:
学生个体之间的互动和学生群体之间的互动以及学生个体与学生群体之间的互动。
共有五种类型。
课堂师生有效互动:
指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的,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积极地投入教学过程,并在其中获得丰富而有质量的学习经验和教学交流活动。
教学的有效性有三种含义:
⑴有效果:
指对教学活动结果与预期教学目标的吻合程度的评价,它是通过对学生的学习活动结果考察来衡量的。
⑵有效率:
教学效率=教学产出(效果)/教学投入
或教学效率=有效教学时间/实际教学时间×100%
⑶有效益:
指教学活动的收益,教学活动价值的实现。
1、基本内容:
⑴探索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条件、方法和策略,优化课堂师生动态生成状态,提高教学质量。
⑵研究影响学生有效学习活动的因素,提炼评价有效教学互动的主要原则(标准),促进师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⑶转变以知识传授为本位的教育教学观,树立以人的发展为目标的人本主义教育思想。
⑷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造就一批新型教师队伍,学校整体办学水平得到提高。
2、重点:
师生互动的方式:
我们拟定在:
⑴研究性互动;⑵实验性互动;⑶应用性互动;
⑷多媒体互动;⑸游戏性互动;⑹改变角色互动;⑺合作学习互动;
⑻思维体验互动;⑼联想探究互动;⑽展示讨论互动;⑾采访辩论
互动;⑿对话归纳互动,这十二个板块进行实践探究。
3、难点:
师生互动的有效性:
我们拟定在:
⑴有效预设;⑵有效参与;⑶有效评价;⑷主导性原则;⑸主体性原则;⑹规律性原则;⑺情景性原则;⑻再生性原则;⑼开放性原则;⑽综合性原则。
这十种理论的指导下,对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有效性进行研究,因为低于学生所掌握的难度永远没有提高,但是过高会挫伤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所以,师生互动的有效性把握的难点在于师生互动的难度。
四、国内外同类课题研究的状况
目前,国内外对于“互动式”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国外起步较早,国内起步较晚,且大都是国外“互动式”教学模式的介绍和验证,有的是教学经验的总结和升华,他们都阐明了师生互动的内涵和特证,都强调了现代教学中“师生积极互动”的重要性。
但对
“师生互动究竟有哪些有效的行为方式”,“怎样判断其有效性”,
“怎样促成其有效性”这些方面还缺少深入的、细化的、具有可行性的研究和指引。
就现在而言,同类课题的研究大多停留在初探,浅探阶段,都是摸着石头过河,还没有形成师生互动的最佳模式,其有效性更在进一步论证之中,就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方式及其有效性的理论支持是有的,但是可操作性和持续发展的实践正在进行。
美国华盛顿纪念碑上有一句名言:
“我听过了,就忘记了;我看过了,就理解了;我做过了,就记住了。
”所以我们校课题组准备在这方面做实践性探究。
五、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前提基础
1、合理分组是师生互动取得成功的前提。
要进行有效的师生互动,首先必须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
小组成员的组成一般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即小组内各成员间性格、性别、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存在差异,由于每个小组都是异质的,这样就使得全班各小组之间产生了同质性,这就是师生互动的分组原则——组间同质、组内异质。
组内异质为小组成员互相帮助提供了可能,而组间同质又为全班各小组间的公平竞争打下了基础。
小组的组成应由老师与学生共同商讨决定,要考虑学生的成绩、性格、性别、交际能力等。
要引导学生学会与不同的人相处,尤其要关心那些交际能力弱、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同学,争取组内同学共同进步,要求组内每一个成员做到全身心投入和全程参与。
每个小组的人数应适当,每学期调整一次。
我们课题组试着将全班分成10组(每组7人),将学生的座位按异质小组适当调动,然后按座次就近组合,这种方法操作起来比较简便,且小组成员相对固定。
各小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课堂教学 师生 互动 方式 及其 有效性 研究 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