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高考作文题审题点拨Word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6881698
- 上传时间:2022-11-26
- 格式:DOCX
- 页数:15
- 大小:36.74KB
全国高考作文题审题点拨Word文档格式.docx
《全国高考作文题审题点拨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高考作文题审题点拨Word文档格式.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在导向上,强调和谐美好的同学关系,所以,在开始以优美抒情的文字抒写同学关系,“即使是一次不愉快的争执,都给你留下难忘的记忆,伴你走向成熟”奠定了作文写作的健康导向。
材料是一篇调查报告。
涉及的既是常见的“同学关系”的话题,又涉及到个体的差异性,不易套作和抄袭。
据材料立意:
1、同窗共读,互相帮助,彼此激励,不愉快的争执等同学关系往事给留下难忘的记忆,可以写成记叙文,重在描写,妙在倒序,可以用日记,书信等体裁。
2、探讨同学关系紧张的原因,材料提供了自我意识、志趣性格、竞争三个角度,可以攻其一点,也可以多点综合,更可以另抒新见,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借助故事阐发道理,宜联系历史、社会深入分析,不宜面面俱到,蜻蜓点水。
3、如何增进同学间关系,材料提供了尊重、理解、包容、换位思考等方式,写法同第二点。
从总体上说,本文写记叙文较有话可说,但要注意不要平铺直叙,记流水账,要从小处着眼,讲究波澜与语言。
写议论文,要注意跳出自我的小圈子,以前人友谊的典型事例为证,不要通篇以周边同学论证,因而缺乏说服性。
注意立意要积极健康,肯定和谐的同学关系的正面作用。
二、新课标Ⅰ卷(适应:
吉林黑龙江山西河南新疆宁夏河北云南内蒙古)
一位商人得到一块价值不菲的宝石,但却发现宝石上有一条裂缝,如果能从裂缝处切开,就能得到两块完美的宝石。
当地许多富有经验的老工匠都不敢去切割这样一块昂贵的宝石,这时,一位年轻工匠勇敢的站了出来,并且完美的切割出了两块宝石。
年轻工匠的师傅感叹的说,有些时候不仅需要足够的经验,更需要抛却许多顾虑的勇气。
作文要求结合上述材料写作。
考生根据材料自拟题目,写800字作文。
这是一道材料作文,材料中涉及到三个人:
商人,老工匠,年轻工匠;
还有三人围绕的中心之物是宝石。
从理论上说,三个人有三个角度,但本材料在审题时要抓住关键。
这里赞扬的是年轻工匠,赞扬的是他的“抛却许多顾虑的勇气”。
因此,立意的重点应放在勇气上。
不过,在赞美勇气的同时,也不能忘记“老工匠”和“宝石”的象征意义。
可以这么看:
年轻工匠是勇气的象征,他们敢打敢拼,能抛弃顾虑,做事敢于对事不对人,不论在社会变革的道路上还是在各行各业里,这样的人才能用于创新,有创新才能有发展。
老工匠是经验,老资格的象征,他们有正面的作用,他们经验丰富,技术娴熟,甚至人事关系丰富,遇到事情能恰当处理,容易使团队关系和谐;
但是他们身上的不足也是明显的,他们畏首畏尾,做事缩手缩脚,怕得罪这个得罪那个,顾虑重重。
宝石的象征意义特别重要,它价值高昂的象征;
我们在处理小事时无需过多顾虑,但涉及到大事就难以应对了。
不如,最近的热点问题。
新一届政府上台,政府的招待问题,官员的腐败问题,食品安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问题,土地占用问题,房地产调控问题等等,这些都是宝石,敢切割就能为子孙后代带来更美的宝石,不敢切割,只能是混沌一片。
当然,宝石的象征意义远不止这些,大到企业、团体的发展,小到个人创业,个人前途、发展等。
所以我们了解了这些象征意义,便可以打开我们的思维空间,写出立意更高,思想更深的作文。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确定如下立意:
1、抛开顾虑,勇往直前。
“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可以写记叙文,叙述你的经历;
也可以写写论文,可以选择历史上的政治改革先锋,科技创新先锋,个人创业先锋,卓尔不群的文人典范等。
议论时最好有一些对比。
2、经验与勇气。
可以写童话故事,不过有些幼稚。
可以写记叙文,叙述你的经历。
可以写小说,需要有一点的文学修养。
可以写议论文,采用层进结构,表明经验诚可贵,勇气价更高;
可以二者兼顾,也可以将二者看成正反面。
关键是注意事例的选择和议论的展开,还要注意过渡的巧妙。
3、勇气真的可嘉吗?
采用逆向思维,从反面着手,通过例证,证明勇气往往和鲁莽、冲动融为一体,一定要将勇气中的消极因素排除方能成大器。
可以写记叙文,要把握好细节。
可以写议论文,不过负面事例不容易举,要提前想好;
最好是采用对比论证,在批判的同时让我们认识什么是正确。
总之,在写作时不能只写经验和勇气的一面,不能忘记了“宝石”的含义,切记。
三、北京卷:
题目:
科学家:
假如爱迪生来21世纪生活一星期,最让他感到新奇的是什么?
文学家:
我想手机会不会让他感到不可思议呢?
科学家:
我同意,手机是信息时代的一个标志物,简直称得上是一部掌中电脑,丰富的功能一定会让这位大发明家感到新奇。
文学家:
手机的广泛应用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交往方式、思想情感和观念意识,或者这也是爱迪生意想不到的吧。
科学家和文学家关于手机的不同看法引发你什么样的想象和思考?
要求:
自拟题目,自选角度,自定文体,诗歌除外,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这段材料来自杨振宁和莫言的一段对话:
5月15日,在北大举行的“科学与文学的对话”中,91岁的杨振宁频频绕过主持人范曾向58岁的莫言发问。
(片段)杨振宁:
这个当然是。
我常常在想一个问题,假如今天把爱迪生突然请回来,让他在二十一世纪的世界里生活一个礼拜,然后问他,现在有什么东西你觉得是最新奇的?
(全场笑) 莫言:
我先回答一个,我们用的手机会不会让他感觉到不可思议呢?
杨振宁:
对,我同意。
手机简直是不能想象的发明。
现在随便拿手机出来就可以跟美国的朋友打电话。
这是不是一个研究科学的人幻想出来的产物呢?
我想应该算是。
当然,这段材料大多数学生是不知道的,而且这段材料跟审题的关系也不大。
咋一看这个材料,让我们很快会联想到99年的高考题“假如记忆可以移植”,好像带着穿越性质的。
但是,细细审题可以发现不是这么回事。
材料的主体是科学家和文学家的对话,评论语是“不同看法引起的想象和思考”。
作文题属于给材料作文中的社会现象类作文,但不算“社会热点”。
作文题很有现实感,不太容易“套作”,也就是不容易借用别人的文章,主要考查学生自己的思考和对现实的关注。
这篇作文要让考生思考的,无非是以“手机”为媒介、为触点、为引子,思考科技进步与人文情感之间的关系,如果从科学精神和科学技术的关系角度写会比较容易有深度。
现在技术在突飞猛进,但科学精神应该如何继承和发展?
科技发展是把双刃剑,值得反思。
这则材料学生看到后第一印象应该是手机,因为手机几乎成了所以学生的重要的伙伴,又手机引发的故事不胜枚举。
比如,某一天忘了带手机是什么感觉?
难以控制玩手机,甚至边吃饭边玩,怎么办?
同学把我的手机弄坏了、丢了怎么办?
等等。
当然,这些事情不是写出来都符合题意的,这就要求审题时抓住关键。
材料跟手机又关联的是文学家和科学家,强调的是“功能”,科学家也就是科技的;
文学家强调的是“情感”、“观念”,也就是人文的。
科技是把双刃剑,原子能可以发电,原子弹也可以杀人。
怎样以手机为媒介,既写出科技给人们带来方便,又写出科技带来的负面影响,这应该是本作文审题的关键。
综上,可以从如下角度立意:
1、手机,让我欢喜让我忧。
以记叙文为主,写自己的经历,不能泛泛而谈,要注重细节,特别是不能脱离材料中的科技和人文。
可以从交往方式、个人情感等方面,写出细节。
2、便利与烦恼。
(科技是把双刃剑)可以写议论性散文,也可写典范议论文。
以手机为引子,联想到北京的雾霾天气,联想到汽车的方便和尾气的危害,由此引发开去,谈一下科技的发展与环境的保护,科技的发展与伦理的矛盾(如克隆),科技的发展与亲情的缺失(电脑孤单症)等等。
四、天津卷:
中国自古有“学而知之”的说法,这里的“学”,通常被理解为从师学习。
韩愈就说过: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获取知识、掌握技能或懂得道理的途径日趋多元。
请结合你的心得和体验,在“____而知之”中的横线处填入一字,构成题目,写一篇文章。
①不能以“学而知之”为题;
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③不少于800字;
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这是一道半命题作文,题目前面已经给出了足够的提示,应该说审题不是问题。
当然,在写作之前要想好是写记叙文还是写写论文。
以此来定下自己的写作角度。
按照前面的提示,横杠上可以填写“玩,交往,实验,旅游,游戏,读书……”,学生的生活范围有多广,就能填多少。
除了填写词外,还可以填写短语。
比如“打球,参加夏令营,做家务,给妈妈写信,做了一天的家庭主人,演讲比赛”等。
不管怎么立意,一定要强调是通过以上这样“获取知识、掌握技能或懂得道理”。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发现本题写成记叙文应该更合适一些,更容易使人感到。
当然也不排除议论文,比如写常规内容“实验而知之”,可以写实验能巩固课本的知识,实验能培养实际操作技能,实验还能培养同学间的合作能力。
五、上海卷
生活中,大家往往努力做自己认为重要的事情,但世界上似乎总还有更重要的事。
这种现象普遍存在,人们对此的思考也不尽相同。
请选取一个角度,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
(1)题目自拟;
(2)全文不少于800字;
(3)不要写成诗歌”。
题目的前两个字就是生活,紧扣课标要求:
高中生要关注生活,关注社会。
这里要抓住几个关键词“自己认为重要的是”,“世界上”,“更重要的”,“思考不尽相同”。
这些词告诉我们,这次作文中要有“事”,有“两个”事,有“更重要的事”。
不管写什么文体,都不能忽略了这一点,不能忽略这种递进的关系。
这次作文审题难度不大,要想抓高分,除了内容充实,层次清晰,语言有文采之外,立意深刻也不容忽视。
由此,我们可以从一下角度立意:
1、低头干与抬头看。
2、自家门前雪与他人瓦上霜。
3、学习知识与培养技能。
4、合作其实也很重要。
5、脚踏实地与仰望星空。
6、我是打酱油的吗?
7、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总之,应该从自己的现在和未来,自己的与别人的,个人的与社会的,知识的与能力的,金钱的与情感的,经济与环境……方面,只要能打开思维,等能写出立意深刻之文。
六、安徽卷: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60分)
有的人看到已经发生的事情,问:
“为什么会这样?
”
我却梦想一些从未发生的事情,然后追问:
“为什么不能这样?
——萧伯纳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
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
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点评:
这是一篇以名人名言为材料的作文。
这句话采用了对比手法,把别人的做法和自己的做法形成对比。
审题的重点当然是关注萧伯纳自己的做法,“我却梦想一些从未发生的事情,然后追问:
‘为什么不能这样?
’”我认为萧伯纳的话和我们当前流行的某些话意思是差不多的:
“只有想不到的,没有做不到的。
”“只要想,就没有做不了的事。
”我想,出题者的用意其实很明显,就是紧扣习主席提出的“中国梦”而设题。
当前,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出现过很多让人不如意的事,大家都在问,“为什么会这样?
”其实,在这条道路上是没有榜样可以学习的,是没有先例可以遵循的,我们只有多想一想没有发生的事,比如“中国梦”,多想一点“为什么不能这样”,才会将“中国梦”早日实现。
如果有考生能从这样的高度去审题,去写作,我想这应该与出题者的意图是一致的。
除了这种紧扣时代脉搏的审题角度外,常规的角度应该是“敢于梦想,敢于创新”,“梦想未发生的事情”就是不为前人思想所羁绊,在创新中求发展,求生存;
这样,我们就可以把这道题化为常规的话题来作文了。
如果从前半句入手可以从“不要为打翻的牛奶哭泣”,别老是为做过的错事而埋怨而消沉;
但这一角度不能片面,一定要联系后面的话,把前面的作为反面来写,后面的作为正面写,采用正反对比的结构模式,论证应该是比较前面而深入的。
进一步理解可以是敢于放弃过去,积极面对未来。
从以上分析中我们可以总结出一下立意角度:
1、为“中国梦”的实现献计献策;
2、放飞梦想,向未来挑战;
3、创新,发展,才是硬道理;
4、别只是看着打翻的牛奶哭泣,一切要向前看;
5、放弃必须放弃的,梦想应该梦想的。
七、四川卷
有人说:
过一种平衡的生活—学些东西,想些问题,做些事情,打打球,针对这种说法,同学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请根据以上材料,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1、文体自选;
2、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3、用规范汉书书写。
拿到这个作文题,最让人头疼的就是“平衡”这个词。
平衡一词,XX百科里对此的基本解释有7项,详细解释有10项。
对照本材料,可以关联的解释:
1、对立的各方面在数量或质量上相等或相抵。
2、倾向于保持稳定的情况。
体内平衡,心理状态稳定。
3.谓保持平衡;
同等。
如果通过一些例子来化抽象为具体的话,我们可以从如下事例中来体会。
1、你爸妈疼你哥不疼你,你不平衡。
2、我比他努力,但成绩老是不如他,我不平衡。
3、学习成绩上去了,身体健康下来了,不平衡。
4、有知识,缺乏实践努力,不平衡。
5、学习也顺心,老觉得没有朋友,很孤单。
6、知识有了,道德严重缺失。
以上主要是从学校生活的角度去考虑。
如果从社会生活的层面考虑,也可以这么想:
7、一天十多小时的工作与几乎没有娱乐的不平衡。
8、经济的发展与环境的破坏。
9、综合国力的提高与贫富差距的加大。
10、父母的挣扎与孩子的铺张。
如果我们能将思维放宽一些,立意就会深一些。
但是,在写作时,如果写记叙文,不能泛泛而谈,不能角度太多而流水账。
写写论文更不能面面俱到,想着各方面都不平衡而侃侃而谈,从而导致议论如蜻蜓点水。
八、江苏(70分)
一群人来到光线暗淡、人迹罕至的洞穴里探险,洞穴里很神秘,他们就点了几只蜡烛,发现里面竟然有一群色彩斑斓的蝴蝶,他们欣赏了一会儿,不想惊动打扰蝴蝶就离开了。
几天后,他们回到原地,想看看蝴蝶在不在,却发现蝴蝶已经栖居到更深更黑的地方去了。
他们在想,是不是几只蜡烛的光亮影响了蝴蝶的生活习惯呢?
阅读材料、自选角度、题材不限,诗歌除外,完成作文。
这是故事类材料作文。
材料中讲述了探险者和蝴蝶的故事。
探险者是善良的,他们发现了美丽的蝴蝶,没有想法去占有,而是“不想惊动打扰蝴蝶就离开了”,这是多么善良,多么理智,多么细心的举动啊。
如果说探险者的举动让人感动,那么蝴蝶的举动则更让人值得反思:
蝴蝶为什么要离开,要“栖居到更深更黑的地方去”?
审题时,要抓住两个对象:
探险者和蝴蝶。
要抓住关键词句:
不想惊动打扰,到更深更黑,影响了。
从故事本身看,这是一个关注自然环境的故事。
如果我们再深入思考一下,可以看出故事中显示的人文关怀不单单是自然环境,也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再逆向思考,可以想到很多反面的事例——破坏自然,伤害弱势群体。
我们在审题时要放宽思维的范围,不能局限在蝴蝶本身,也不能仅仅局限在环境上,也应该联想到更多的家庭、学校、社会等问题。
综上分析,从探险者的角度看,探险者的象征意义应该有:
政府建设部门,科学家,旅游者,父母,老师等等。
可以立意为:
1、关爱环境,从细节入手。
2、城市扩展与关爱农民耕地。
3、父母应该给孩子留下一点自由的天空。
从蝴蝶的角度看,蝴蝶是美好的象征,是美丽的大自然,是原始森林,是濒临灭绝的生物;
是孩子们的无忧的童心,是人们独立私有的空间;
是城市中的文物建筑,是城市边沿的农民的耕地;
是国有资产,是个人的血汗钱……立意为:
1、我们需要独立的生活。
2、该如何保护弱势群体。
3、我们无处可躲时。
4、我的地盘我能做主吗?
从二者关系的角度看:
1、关爱与躲避。
2、进军与退让。
从文体方面看,本文可以写记叙文,叙述自己“被关爱”的生活经历,叙述时要中心突出,细节感人。
可以写成书信,日记等形式。
不要套作扩写改写本故事。
可以写议论文,要定好立论的角度,选择好事例,最好选择新鲜,热门的事例,能涉及社会热点,关注环境,关注民生等方面。
九、湖南卷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1、它被天边的彩云所吸引,奋力飞腾,寒冷、饥饿、风雨都无法阻止,它毅然决然地向上飞,飞上高山之巅,它已经精疲力竭,伤痕累累,一个声音问:
“值得吗?
”天地苍茫、彩云缭绕,它内心充实而满足,喃喃的答道:
“我愿意。
2、父亲的书桌对面有一把小椅子,儿子坐在那里陪伴着下班回家在桌子前剪报的父亲,父子俩没有说话,静静相对,儿子望着父亲祥和的面容,心里充溢着宁静的幸福:
父亲,您辛苦了,能这样陪陪您,我真的很愿意。
根据上面两则材料,结合自己的感受和思考,任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和议论文。
一、审立意。
考生看到作文题的第一感觉就是:
是二选一还是找共同点。
这儿有两则材料,一则是写飞向苍天的鸟的自白,一则是写儿子陪伴父亲时的内心表白。
两则都是故事类材料,所反映的信息量较大。
第一则是个寓意故事,我们应该通过寓言看出道路:
为了实现理想,我们需要拼搏,即使再苦再累也心甘情愿。
第二则写了一个“幸福”的画面,写了一家人的和谐。
材料一是才个人奋斗方面着眼,材料二从与人交往方面着眼。
但两则材料放到一个题目中,是二选一还是找出共同点呢?
这是审题的关键。
按照多个材料组成作文题的审题要求,我们应该找出材料的共同点来着手立意。
两则材料字面上的共同点都有“愿意”两个字。
另外,材料一中有“充实而满足”,材料二中有“充溢着宁静的幸福”,这两句其实说的都是幸福,为理想拼搏,再苦再累也是幸福的,能体会到家人的辛苦,多陪陪家人也是幸福的。
也有人认为两则材料还要一个共同点:
劳动最美丽;
材料一的鸟是劳动,材料二的父亲也在劳动。
不过我感觉这样的说法有些勉强。
综上,我认为,较好的立意:
1、幸福需要付出:
鸟为了追求理想,付出了艰辛,感觉到是幸福的;
孩子为了陪父亲,付出了自己玩的时间,感觉是幸福的。
应该从个人奋斗和与人交往两方面着笔,不要脱离材料含义。
2、我愿意,我幸福。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态度决定行动。
为了实现理想,我付出了艰辛,我愿意我感觉幸福;
为了和谐家庭(集体,社会等),我只有心甘情愿付出,我才感觉幸福。
现在时,不能把材料化为话题“愿意”,要扣住材料及含义作文。
如果单就一个方面写,最多只能算“基本符合题意”。
比如从材料一引发的立意:
1、为理想而拼,其乐无穷。
2、为了寻求美,不怕苦和累。
3、走自己的路,别怕别人的质疑。
4、成功需要付出。
从材料二引出的立意:
1、家庭和谐,需要相互理解。
2、爱,需要付出。
3、让理解成为沟通心灵的桥梁。
有人认为这则材料中有负面表现:
儿子看着父亲剪报却不去帮忙,剪报既不是重体力活也不是复杂的技术活,孩子是可以帮忙的,既然“父亲辛苦”,孩子为何“坐在那里”,这些反映出家庭教育的缺失,家长应该教育孩子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
我想这样立意的话太过牵强,我们在审题的时候应该审视出题的用意。
这则材料给出的是如此和谐的画面,我们强拉硬扯家庭教育的缺失,应该不太恰当。
当然,这也反映出这个作文题的一点缺憾,如果材料中写孩子帮着整理父亲的剪报,控制父亲的面容,应该更加合适的。
二,审文体。
材料的要求中明确指出写记叙文或议论文。
也就是说除了这两种文体外,没有第三种选择。
也就是说不能写成小说,不能写随笔等。
写论文将两方面结合倒是容易,写记叙文该怎么做呢?
不如说,叙述自己为某次比赛付出了特别多的汗水,最终取得了好成绩,在这一过程中,得到了家人的大力支持,自己也在其中理解了家人的爱。
像这样的记叙文,我认为应该是符合题意的。
十、福建卷(70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我仰望着夜空,
感到一阵惊恐;
如果地球失去引力,
我就会变成流星,
无依无附在天宇飘行。
哦,不能。
为了拒绝这种“自由”,
我愿变成一段树根,
深深地扎进地层。
上面的材料,引起你怎么的感悟或联想?
请就此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
(1)必须符合文体要求;
(2)角度自选;
(3)立意自定;
(4)标题自拟;
(5)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一、审立意。
这是一篇诗歌类材料作文。
审题时,我们要抓住关键词,审出比喻义。
关键词:
夜空,流星,“自由”,树根,地层。
这里是两组组对比的景象,天空的和地层的,他们的本质区别是“自由”。
天空中的流星比喻什么?
是无约束的自由,是“无依无附”的,是“我”所拒绝的?
联系我们的生活,想一想这应该是什么样的生活呢?
是不愿受约束地自由玩乐,整日地泡在网吧,离家出走,不受任何人管束的我行我素等等。
这让我们很容易联想到“断了线的风筝”,只有受约束才能飞得更高,飞得更长久。
那么,扎进地层的树根又比喻什么的生活呢?
树根扎根地层,是为了吸取营养,为了大树长得更茂盛。
那么,人要想让自己更强大,应该应该扎进怎样的“地层”呢?
由此我们可以吧“树根”可做一个人,一个团体,一个国家,把“地层”看做是家庭,班级,组织,社会(道德,法律),世界,等;
我们要强大,就应该拒绝所谓的“无依无附的自由”,在家庭,班级等约束下,努力提高道德素养,努力学习知识,提高能力。
把这些比喻义弄清楚了,立意也就容易了。
综上,可立意如下:
1、家庭,我成长的摇篮。
2、文化知识(道德修养,团队精神等)是成长的根基。
3、合作,使你我更强大。
4、“根”深“叶”茂。
5、“自由”谈。
在写作中,我们要根据材料,从“自由”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全国 高考作文 审题 点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