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施工技术丨日本超高层装配式建筑是如何实现抗震的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 文档编号:16880637
- 上传时间:2022-11-26
- 格式:DOCX
- 页数:11
- 大小:364.55KB
10施工技术丨日本超高层装配式建筑是如何实现抗震的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10施工技术丨日本超高层装配式建筑是如何实现抗震的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0施工技术丨日本超高层装配式建筑是如何实现抗震的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让我们以东京本八幡的一栋超高层全预制结构为例来看看吧。
本八幡超高层建筑的抗震利器
一、基本结构
框架结构,结构高度144.2米。
地上42层,标准层层高3.3米,一层地下室,管桩基础。
二、平面与体型
1、体型对称,外框投影边长41.4米,高宽比3.48。
规整的平面与体型,较小的高宽比,是结构利于抗震的第一步。
2、内筒与外圈均为PC框架(PC柱、PC梁)。
在内筒内侧有一榀钢框架(见图示),由钢柱钢梁建造(仅作为机械升降停车库,基本不作为抗侧力体系)。
日本高层建筑普遍使用框架结构,剪力墙只在低、多层中使用,是因为日本人认为剪力墙相比框架而言抗震性能不明确;
更重要的是,框架相比剪力墙更加“柔”,能够承受更大的变形,在日本的规范中,框架结构的层间位移角(就是楼层的水平位移除以层高)可以允许做到1/120,而国内为1/550,即日本认为地震时让建筑“适当摇摆以释放能量”要好过“硬扛”。
配合以隔震减震技术,日本的框架结构可以做到200米高。
三、减震柱的使用
减震原理:
当地震来临,柔性建筑就开始晃动,所产生的能量就要全部被减震柱吸收掉,保护关键的柱子、梁不被破坏。
布置位置:
内筒三跨PC柱的左右两跨,四周各2根,每层8根;
从1层布置至29层,共计232根。
▲内筒三跨PC柱的左右两跨
▲从1层布置至29层
内筒框架因刚度较大,将分配较大的水平作用(约60%~80%的地震、风荷载)。
尤其是内筒角部变形较大,故将减震柱布置于此,可最大限度发挥其吸收能量、保护主体的功能。
而只布置3/4高,是因为结构底部承担了主要的水平剪力与倾覆力矩。
顶部虽然位移较大,但位移角参数能控制在有效范围,安全无影响,加上底部3/4已有减震器参与工作,顶部加速度也能得到有效控制。
减震柱构造:
上下两块对称的带翼缘钢板,与梁可靠连接,中间是相对较软(屈服点低)的钢材。
对于高层弯剪型结构,水平剪力最大一般出现在楼层中部,此处设置较低屈服点的钢材,可以充分发挥其承担剪力、变形耗能作用。
可通过计算调整软钢厚度及尺寸,使其符合大震下的往复受剪变形性能。
减震柱施工图:
首层至6层各减震柱型号有差别,而7~29层则统一一种型号,区别在于软钢板厚以及上下板端的连接节点。
▲7~29层减震柱布置图
减震柱净高2800,分为三段,上下两段(红色所圈)位安装加劲板,中间为软钢。
上下两端安装加劲板通过锚杆固定于上下梁之间,梁为PC大梁,已预留锚孔,将加劲板的锚杆穿过锚孔用锚板螺钉拧紧固定。
▲锚杆与梁的连接
▲减震柱与梁的连接
不仅仅技术上完全实现,楼书上也将减震柱作为抗震安全的重点进行宣传,图片让客户简单易懂。
四、其他防震安全措施
门框与门之间的变形空间:
地震时即使门框变形,人们也能打开门逃生。
▲门框空隙变形示意
电梯防震感应控制:
当监测到先行到达的地震纵波,电梯防震感应立即启动,正在行驶的轿厢将停在就近的楼层,并开门停止运行。
▲电梯防震感应控制
全预制的关键:
强节点
除了采用高大上的减震技术,预制结构本身的节点也是关键,只有做好了“强节点”连接,才能保证装配建筑抗震性能不低于现浇。
▲梁套筒连接
▲预制柱柱头钢筋
万科的应用
北京万科的金域缇香是国内第一个工业化隔震项目,采用18层的装配式剪力墙+隔震支座,在8度设防的北京,略显偏刚的装配式剪力墙通过隔震层与基础“隔开”,有效降低70%的地震作用。
▲隔震层施工
▲隔震支座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10 施工 技术 日本 超高 装配式 建筑 如何 实现 抗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