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语文下册反思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6879416
- 上传时间:2022-11-26
- 格式:DOCX
- 页数:19
- 大小:48.75KB
二年级语文下册反思文档格式.docx
《二年级语文下册反思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二年级语文下册反思文档格式.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识字
(1)》教学反思
“词串”是一个个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的词语;
连起来读,是一首押韵上口的韵语小诗。
四组词语勾出四个节日的特色既是情境识字,又是注音识字、集中识字,还是韵语识字,很容易激起儿童学习的兴趣。
“词串”识字的每一行的三个词语采用是意象并置的手法,词语与词语之间留有空白,在给读的人留下了宽广想象空间的同时,也容易引发读者的想象,因而它是提高学生悟性和灵性、开发学生创新潜能;
它是一篇韵文、一首小诗,我们就不能把它仅仅看成是识字课文,必须充分运用朗读这个手段,让学生在读中认识事物,在读中感悟语境,在读中想象画面,在读中陶冶性情,在读中积累语汇。
重在培养学生运用词语说(写)话的能力。
一般的学生说一句话,较好的学生说几句话,优秀的学生能用上更多的词语,说上一段很美的话。
这样可以让学生人人都参与学习,人人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体现了新课标的“下要保底、上不封顶”的精神今天的学生,生活丰富多彩,可谓生活在一个“万花筒”之中。
我们将认真进行识字教学。
识字2是围绕“桂林山水”的一组词串,本课配以朦胧的中国画插图,给我们打开了一个宁静、优美的画卷。
看着图中的那只小竹筏,真有“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惬意感觉。
我也不由得想起了我们当年去桂林旅游的情景。
看着手中的教材,我觉得这课教材只是一个引子,教学中一定要使用多媒体,把桂林的美景呈现在孩子们的眼前,让他们能真正感受到“桂林山水甲天下”,为我们美丽的祖国感到自豪。
所以在教学本课时,我让学生观看了桂林的旅游宣传片,也把我当年拍的照片带来给孩子们看。
孩子们看到这些,眼睛都放光了,听了我的介绍,更是对桂林向往不已。
他们为独木能成林的榕树惊叹,也被榕树下对歌的壮乡儿女的歌声打动,更为桂林山水的别具一格叫绝。
课堂上我们不仅读了书上的词组,也读了“桂林山水”节选的散文,“桂林的山奇、秀、险;
漓江的水静、清、绿”这些已深深印在了孩子们的心中。
最后我以“梦游桂林”为题展开说话教学,感觉非常水到渠成。
识字3用图表的形式按实物图、古文字、偏旁的字形形象地展示了“木”、“禾”、“竹”、“艹”两组偏旁发展演变的过程。
本课的重点是通过观察图表,借图画理解词语意思,明确偏旁对生字的意义。
教学中,我主要是组织学生以小组学习的形式,自主探究,“通过大家的朗读,你发现了什么?
你是怎样发现的?
”来引导学生发现词语中的规律,了解为什么这些词语中都有这个偏旁,在讨论研究的基础上,理清思路,掌握识字方法,不仅有效区分了字形,学习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为了巩固学习成果,我又采用了一些小游戏。
比如我请学生说说“扌”的字,一边说生字,一边做动作。
学生在做动作的同时,进一步明白了这个动作是和“手”有关的,所以才是“扌”。
还有区别形近字,我是让小组中的学生扮演兄弟姐妹,向大家介绍怎样分清他们。
我是大哥“篮子”的“篮”,我是用竹子做的,所以我的上面是“”,表示竹子;
我是小妹“蓝色”的“蓝”,我的颜色是从花草中提取的,我和花草有关,所以我的上面是“艹”„„
本堂课是属于孩子们的,所有学到的知识都是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的,他们是学习的主人,这样的课堂除了快乐还是快乐。
识字(4)》教学反思
本课也属于形近偏旁的比较识字。
教材分别用图表的形式展示了“日”、“目”、“冫”、“氵”的实物—古文字—今文字的演变过程。
根据字形的结构规律和每组词语之间的相互关系,将12个词语分为四组。
与识字3略有不同的是情境图生活气息较浓,有充分的想象空间,为识字、诵读、练习说话提供了凭借。
教学中,我引导孩子明白四种偏旁部首的演变同时,联系自身生活体验,感受“晴空
温暖
晾晒”、“寒冷
冻结
冰雪”两组词语所传达的意境,做到读词语、想意境、悟感受,真正做到切己体察。
借助图画感受“东海
黄河
长江”等词语所传达的意象,通过诵读再现意象,感受东海、黄河、长江的壮美。
当然课堂上也不能一味的讲解,孩子的兴趣必须调动起来,因此,在课中,我在黑板上画上太阳、流水、眼睛、冰块的简笔画,再引导孩子说说这些古文字像什么?
这样激起了孩子探究的兴趣,并通过观察比较,引导孩子从太阳、流水等的形状试着说具体,这样适当地进行语言训练,发展了孩子的思维能力,并为识字教学增添了情趣。
所以我想,我们的识字教学,应跳出为识字而识字的圈子,让孩子自己去发现汉字的神奇、感受汉字的魅力,达到孩子自主识字的最高境界。
《练习1》教学反思
本次练习共安排了5个板块,有认清笔顺、学用字词句、写好铅笔字、读读背背、口语交际。
本次练习的重点是学用字词句和口语交际。
口语交际的内容紧贴学生的生活实际,是一个很好的教材,在培养口头表达能力的同时,又能养成说话姿势的习惯。
书上配以三幅情境图,分别表现了几个孩子在不同情境中不得体的说话姿势。
课堂上,我先用自己作例子,做了一个很难看的姿势给孩子上课。
许多孩子都在用惊讶的眼光看着我,我立刻追问:
你们为什么这样看着我啊,有大胆的孩子就说:
老师,你平常上课的时候不是这样的,你还经常教育我们,站有站样,坐有坐样,今天你自己却做不到了。
于是,我乘势揭示了今天的学习任务,孩子觉得很有趣,立即打开书本,积极地投入到讨论的行列中,大家各抒己见,都发表着自己的观点,分别对这三幅图进行了分析,并对错误的说话姿势加以纠正,这样,在不知不觉中,孩子经过思考、讨论、交流这一些列的活动,亲身感受到说话时候的姿势是那么重要,在任何场合,都应保持正确的说话姿势,正当文明的好学生,可想,一堂好的课,是不需要多说的,老师的一言一行足以给孩子启示,老师是学生的榜样,这话一点都不假。
当然这样的说话训练课,也并非一朝一夕,应当贯穿于整个口语交际的教学过程中,也就是在今后的口语交际的教学中,都应该落实这一要求。
我们应引导学生去观察自然,做好生活积累,注意日常的言行举止的修养,不断提高口语交际的能力。
这一课的两首古诗都是作者抒发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一篇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春雨》,另一首古诗是唐朝大诗人孟浩然的名作《春晓》。
古诗词节奏鲜明,音律和谐,对于小学生来说,琅琅上口。
比较容易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同时存在着理解和感悟的难题。
虽然有的同学早就能够背诵下来,但他们理解诗意吗?
这对大多数学生来说是不大可能的。
怎么在这堂课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呢?
从学习《春晓》这首诗来说一说我的体会:
一、让学生自主地识字。
在板书课题后,我让学生读读《春晓》这二个字,然后请他们说说:
你想提醒大家读好哪个字?
学生就说出了“春”要读翘舌音,不能念成平舌音。
于是我又让学生说说能用什么办法很快记住“晓”,学生马上联系到我们班同学的名字来记住“晓”。
我又问:
哪个字告诉我们这首诗描写的季节?
学生很快就明白诗名所包含的意思。
这时我又抛出了一个问题:
那诗人到底想告诉我们有关春天的什么呢?
学生的意识到了新的学习梯度,马上进入了阅读。
二、从生活情感中体会诗的情感
只有当学生体会到诗人的情感,才能做到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于是我问学生:
当春天来了,你发现周围有什么变化吗?
你自己有什么不一样的感受吗?
这时学生的话可多了,争先恐后地把自己的发现,自己的感受说了出来,于是我相机地引出诗句“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让学生想象春风来时,春雨来时大自然中是怎样的一番景象,于是教室里热闹极了,有的比动作,有的拿画笔画了起来。
在学生尽情地抒发自己的情感后,我及时地引导他们说说诗人在看到雨后清晨的美景时的心情,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春天的喜爱。
通过对学生的一番引导,当我们再次朗读起诗时,我感觉到了学生把诗人、把自己对春天的喜爱读了出来,这时我想他们不再仅仅是会读会背诗句了,更体会到了春天的美丽景色。
这也正是我所期望的。
上《蚕姑娘》一课之前,我反复钻研教材,但还是觉得不太容易把握。
因为这一课的教学内容跟学生的生活相距甚远,科学性较强,蚕的生长过程和形态特点是本文的重难点,怎样化繁为简,使学生轻松掌握这一变化过程呢?
我收集了许多形象直观的图片,一开始我通过课件出示长大的“蚕”让学生观察,学生因为从来没见过,兴趣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为上好这一节课打下了基础。
紧接着我趁热打铁抓住课文的第二段为切入口,让学生反复朗读、思考:
蚕姑娘是如何从又黑又小变成又黄又瘦的,她在这一过程中都做了哪些事,根据孩子们的回答我把描写蚕的一些动词归纳在黑板上,“吃
睡
脱
醒
变”。
在此基础上我让孩子们不看书看着板书复述课文,没想到竟然大部分孩子都能熟练地背诵这一段。
由于这篇课文段式回环往复,结构基本相同,所以第二段是学习的重点,这一段掌握了,后面各段我主要放手让学生自学,不懂的地方相机给予指导。
并抓住不同点让生比较异同,这样一来,本来担心要花费许多口舌学生又未必明白的蚕的生长过程和变化特点学生轻松地就掌握了,而且一课时下来,学生不看书就能根据板书内容描述出课文的内容。
我想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肯钻研的老师。
只要肯在“钻”字上下功夫,每一节课都会是趣味盎然的!
《月亮湾》是一篇优美的文章--文美、境美、情美。
这么好的美文最适合朗读.因此我主要把精力放在引导学生赏读,诵读上。
描写村前景色的自然段是本文教学的重点。
为了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我让学生紧紧围绕美丽二字,自己读一读,想一想,村前哪里的景色最美,把相关的句子划一划,并在小组中说说你觉得美丽的原因。
此环节,学生们非常认真,在小组里讨论时,也能毫无顾及,把自己想说的都表达出来。
在全班交流的过程中,先出示文中的插图,让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一处一处地说一说,拎出表示方位的关键词:
小河、河上、河里、河岸、农田。
然后再让他们读读书上的句子,再说说自己喜欢的原因。
如此的处理,村前的地理位置在学生的头脑中就会有一个深刻的印象,条理清晰。
同时,也提升了学生的表达能力,美化了他们的语言。
我在小结课文加以提示,学生很快就能根据这些表示方位的词将课文背诵出来了。
在这个指导背诵的过程中我是渗透了一个抓住关键词来背诵的方法。
所以背课文也不是死记硬背,是有方法的,作为老师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这些方法。
正所谓要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
这篇课文,以歌曲《快乐的节日》的歌词为内容,描写了一群活泼可爱的少先队员愉快渡过自己节日的动人场面。
内容生动活泼,充满了节日气氛,语言优美。
通过学习对学生进行珍视今天,热爱生活,憧憬未来的教育影响。
但是怎样让学生体会,感受文字的美妙,是个难点。
教学中充分考虑学生的已有认知经验,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
同时要引导学生感悟语言,获得美的享受,从而感到生活的快乐和幸福,以激发学生实现未来的理想和愿望。
一、设各种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学习时最好的老师”,这句话一点不假。
在课堂上要想使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到学习当中去,教师除了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联系外,还应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多种方式去刺激和感染学生,使其对学习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而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
在本节课一开始,我就让学生们以看录象、听歌曲的形式让学生了解小朋友怎么过自己的节日,使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课堂上来,并且在回忆的过程中重新体会到过节时的快乐心情。
三、引导自问自答,提高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解答学生的问题是课堂上的主要学习任务,但解决的方法并不单一。
一个问题提出,不仅能引发学生思考,激活学生的思维,引起学生的争论,还能引导学生自主地参与学习活动。
学生在默读课文后,我让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然后通过课件展示画面,让学生把看到的说一说,并把自己理解到的读出来,学生自然就理解了自己提出的问题。
在自问自答的过程中,提高了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三、学生情感体验的培养。
学文重在情感体验,然而每个学生通过学习课文后的情感体验不会相同,所以我会提供广阔空间给他们,让他们读出自己的感受,说出自己的想法。
如:
你是怎么理解的就怎么读,你是什么心情,谁的心情和他不一样等等,让学生在感悟中摸索学习。
最后以赠送爱心卡为结束,在之前把快乐的孩子和苦难的孩子进行比较,让学生们知道在自己得到快乐的同时也要想到把自己快乐给予他人,爱别人自己也会同样得到快乐!
《练习2》教学反思
本次研究课挑选了一节练习课,语文的练习课如何让学生既得到层层深入的训练,又能够让学生兴趣盎然?
这是我选择研究练习课的初衷。
有时候我们对练习课的设计和教学都比较简单、生硬,但是语文双基中的语文基本技能又是需要不断练习,加以巩固的。
本册的部首查字法是一个重要的语文基本技能,贯穿三个单元,事实上,这个技能到小学毕业都可能成为考试的一个知识点。
鉴于很多孩子早就已经对部首查字法有所涉猎,因此在教学时希望能够帮助学生理清部首查字法的一般和特殊规律,实现有层次的练习和巩固。
教学中由复习一般规律到学习新的特殊规律,引入游戏加以巩固,通过小组讨论学习,将部首查字法扎实地运用到自己的学习中。
实际教学时,我个人认为学生对知识的梳理还是比较清晰的,游戏的巩固也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但是游戏的时间过长,游戏中学生对于游戏规则的遵守还有待培养,因此后来我反思,如果把游戏巩固的过程放到小组讨论练习巩固之后的话,效果或许会更好。
当然,在这个练习课的研究过程中也有很多我需要反思和进一步改进的地方,比如,如何在练习中兼顾学生的集体思考和个人思考?
如何让练习的形式更加切实有效?
《雨后》是著名作家冰心的诗作,全诗以浅近生动的语言描绘了一幅雨后孩童戏水的嬉闹情景,勾画出孩童活泼、俏皮的形象,极具童趣。
先谈朗读方面的:
一、在教学中,首先我从学生生活入手,结合他们自己的生活体验,让他们通过朗读感受童年生活的幸福快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由于年龄特点,很多孩子都喜欢玩水踩水,那快乐的感觉长留心中。
所以在教学中,我就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进入课文所描绘的玩水踩水的情境中去,在入情入境的感悟中享受兄妹俩踩水时的兴奋和快乐,与之产生共鸣。
我经常这样问学生:
“如果是你,你会怎么想?
怎么做?
”而且理解这首诗的难点在于体会兄妹俩行动与心理活动的矛盾。
这方面的心理如何让学生揣摩得到,我觉得关键在于我采取了恰当的突破方法。
我的方法就是:
唤起儿童的亲身感受,并以自身儿时的体验来印证,化难为易。
在读“糟糕——糟糕”时,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通过谈体验和表演的方法,体会了小哥哥当时嘴里说糟糕,心里却是兴奋和骄傲的心情,所以能读准语气。
这样看来,联系儿童的生活实际来理解词语,理解课文内容确实是一个十分科学的方法。
二、在教学中,老师在课堂上要多提供机会让学生说,让他们自己去感悟体会,老师只需做画龙点睛般地提示。
《语文课程标准》最鲜明的特点就是: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明确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整个教学环节,我都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都呵护学生的个性,都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我采用想象说话、表演动作、作诗、选自己喜欢的句子来读并谈感想等学生喜欢的形式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尽情地说,任由想象驰骋,个性得到张扬。
三、注重朗读指导,有益于学生语感的培养。
低年级阅读教学中应以读为主线,以读代讲、以读促讲,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课文内容,体验情感。
在教学中,学生的读书活动贯穿课的始终,我通过形式多样的读,并在读后给予鼓励性评价,既有老师对学生的评价,又有学生对学生、对老师的评价,让学生获得实实在在的审美体验。
并且还通过让学生进行角色体验,进行朗读感悟。
在第一小节中,指导学生体会广场上的小朋友无比开心的心情,我引导:
让我们和书中小朋友一起像”赤脚神仙“一样,开开心心地读第一小节吧!
”想象比知识更重要。
“这是爱因斯坦的名言。
”努力挖掘课程资源,合理利用课程资源“这是”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的。
那么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学着用诗的语言来表达,既为学生的创作插上了翅膀,又为学生享受快乐语文、快乐生活创设了情境,个性得到了张扬。
《谁的本领大》教学反思
课文是一篇童话故事,讲的是风和太阳开始都认为自己本领最大,两次比本领后双方都悟出了道理。
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本领,一定要全面正确地认识自己和看待别人。
文中出现的“太阳”和“风”都是与我们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两种事物,对于“太阳”与“风”的特点及功能,学生们都较为了解,课文采取童话体裁来讲述,是学生最为喜好也是最能接受的,学生能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在学习的过程中提出见解,表达感受。
所以我根据当天的天气设计了开场白昨天刮了一场大风„„
学生争相举手发言。
我结合了生活实际,提起学生的谈话兴致,既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自然而然地导入新课,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在教学过程中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看图回答理解“谁知、觉得”俩词,并能用“觉得”说一句话
让学生自由发挥想象学生通过自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通过看图,再现文章内容,通过自由想象说话,深刻地理解文章内容。
并且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和自己要好的同学一起读书,大大地增强了学生读书的积极性。
在评议中尊重学生在阅读中的个性感受,鼓励学生产生独特的体验。
学生在课堂上表现活跃,我给了他们充分的时间阅读课文,学生通过自读形式初读课文,又借助文中图画阅读课文,加上教师对重点词句的点拨,学生对课文有了较为深刻的理解,所以不论是分角色朗读或只戴头饰的表演读,他们都能把握住文中主人翁的情感和态度,把他们的对话读得惟妙惟肖。
而这多种形式的阅读方式取代了单调的齐读,特别是分角色读和戴头饰表演读,符合低年段儿童的心理特点,能够充分调动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
孩子们活起来了,他们必定以丰富的情感、活跃的思维使智慧之火熊熊燃烧。
整个课堂显得流畅而灵动。
课堂上,生生之间的评价很到位。
学生在这样的训练中学会倾听,学会了如何评价他人,可惜的是,教者对学生的评价与疏导做得不够好。
课堂评价中,学生要学会评价他人,要在评价中学会倾听,还要在评价中达到学习的目的,这样的评价才具有实效性,而教者过于注重让学生学会自评,对通过评价中达到学习的目的这一方面关注不够,应在今后的教学中注意培养此意识。
《蜗牛的奖杯》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抓好以下三个方面:
一、抓好朗读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要求:
阅读教学,首先要重视朗读的指导,在学生读正确、流利的基础上,指导读出感情。
由于课文是寓言故事,教学中重在引导学生自悟寓意,不以繁琐的分析或抽象地讲道理,所以我反复创设情境,通过各种形式的读,把大量的时间留给学生自读自悟。
本教学设计注重了引导学生从词语表达的准确、鲜明去体会、感悟寓意。
通过对“遥遥领先”、“得意洋洋”、“成天”、“唯恐”、“生怕”、“天长日久”等词语及其所在句子的反复品读,学生在脑海里形成了蜗牛得奖后所作所为的表象,让学生感受、体味到语言文字中所蕴含着的道理。
二、抓好重点词语理解
在本课中重点词语有“遥遥领先”、“得意洋洋”、“唯恐”、“生怕”等,课堂上我通过各种形式、方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词语意思,从而理解所在的句子及段落的意思。
比如:
在理解“遥遥领先”一词时,通过让学生看比赛录像,自己理解并总结词语的意思,从而明白蜗牛是多么的厉害;
在理解“唯恐”和“生怕”时,我通过近义词理解的方法理解“唯恐”和“生怕”两个词的细微差别,老师最后进行总结,使学生体会蜗牛非常得意的心态。
三、抓好语言文字训练
语文教学的核心就是语言文字训练。
在教学中,我注重了语言文字的训练,将语文的人文性与工具性巧妙的结合进行了融合,我重点抓了2处来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注重情境的创设,比如:
“你现在就是小蜗牛,我来采访一下你,你把奖杯放哪去了?
为什么一直背着他?
”等等,让学生进入到角色,更好地体会蜗牛当时的心态,进而体会到课文的寓意,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进行高效的言语活动,高质量的提高学生的语言。
四、抓好文章的中心
开课之出,我就引导学生质疑:
蜗牛的壳是怎么来的?
翅膀去哪了?
然后带着疑问读课文,理解课文,朗读课文,感悟课文。
最终明白,蜗牛的硬壳是由自己的骄傲,自满造成的。
然后再板书中充分体现。
反思:
1对于课堂中随机生成的问题,没有很好的顺势引导,因此有些被动。
当学生没有照预设教案那样回答的时候,显得有些环乱,这还需要今后继续在平日教学中多加积累。
2.学生朗读的形式可以更丰富一些,多加自由练习读,同位互读,当孩子有了自己的感情体验之后再来进行全班齐读,效果会更好。
3.在理解“唯恐”、“生怕”的时候,理解过于粗浅,可以借助近义词的互换,让学生体会不能互换的原因是什么,并将两句话分开指导朗读,在充分读的基础上,体会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
4.学生学习完课文后,缺少了主题的升华,可以让学生结合自身谈谈体会与感受,真正感受到,面对骄傲不能自满,要继续努力,争取更大的进步。
《狐假虎威》教学反思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抓住狐狸的动作:
骨碌一转、扯、摇,启发学生思考,理解每个动作的含义,从而理解狐狸的心理活动,体会它的狡猾。
又从老虎的动作:
楞、松,明白了老虎被狐狸骗了的经过。
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学生在课堂上情绪高涨,发言踊跃,读出了狐狸步步得胜,老虎信以为真的味道来,然后再进行表演,达到了水到渠成的效果。
《狐假虎威》是一篇家喻户晓的成语故事。
通过狡猾的狐狸假借老虎的威风把百兽吓跑的事,来比喻依仗别人的势力来欺压别人的事。
其中字词的掌握以及老虎和狐狸的对话部分是重点,而了解总结出“狐假虎威”的含义是难点。
因此,这篇课文的教学设计,根据课文的要求,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教学特点设计如下:
第一部分,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自学生字、词。
经过一年的学习,学生已经具有很强的自学生字的能力,学生拥有熟练查阅字典的能力和极强的阅读能力。
对于字词已经无须老师一一来讲解了。
对于生字的教学,则放弃原先的统一教。
代之是充分发挥学生自学能力,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
学生在小组里一起学习,大胆提出自己的观点,听取尊重他人的见解,帮助有困难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年级 语文 下册 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