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网络时代隐私权的保护.docx
- 文档编号:168775
- 上传时间:2022-10-05
- 格式:DOCX
- 页数:29
- 大小:35.80KB
论网络时代隐私权的保护.docx
《论网络时代隐私权的保护.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网络时代隐私权的保护.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论网络时代隐私权的保护
[内容提要]计算机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网络空间的个人隐私权受到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这种状况已经严重阻碍了电子商务和网络
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强化对网络空间的个人数据和隐私权的法律保护,已成为国际社会网络立法的当务之急。
本文借鉴先进法域的立法经验并结合我国当前现状,提出了网络隐私权保护的相关立法建议。
关键词:
隐私、网络隐私权、侵权行为、法律保护
29
[abstract]Computerinformationnetworktechnologydevelopmentsincyberspaceprivacymeetwithunprecedented
challenges。
Thissituationhasseriouslyhamperedthefurtherdevelopmentofe-commerceandtheInterneteconomy。
Thestrengtheningofcyberspacepersonaldataandthelegalprotectionofthe
righttoprivacyhavebecometheinternationalcommunitynetworklegislationimperative。
ReferingtoadvancedlegislativeexperienceandthecurrentsituationinChina,ThisarticleputsforwardlegislativeproposalsoftheInternetprivacyprotection。
Keywords:
Privacy,InternetPrivacy,Tort,LegalProtection
目录:
绪论 4
一、隐私权与网络隐私权 4
二、网络隐私权的侵权表现形式及存在的问题 6
(一)网站对个人信息的侵害 6
(二)专门的网络窥探业务 7
(三)设备供应商的侵权行为 8
(四)电子邮件、网络广告中的个人隐私问题 8
(五)电子商务中的隐私权问题 9
(六)雇主对雇员隐私权的侵犯 10
(七)政府的侵权行为 10
(八)黑客的攻击 11
三、国外相关立法保护模式探析 12
(一)、立法模式 12
(二)、行业自律模式 14
(三)、软件保护模式 16
四、我国对于网络个人隐私的保护及立法建议 17
(一)我国的隐私权立法 17
(二)、我国网络隐私保护立法建议 18
五、结语 22
致谢 23
参考文献 24
1890年,美国私法学者布兰戴斯和沃伦在《哈佛法学评论》
(《HarvardLawReview》)上发表了《论隐私权》一文,首次提出了隐私权(therighttoprivacy)的概念。
此后近百年的时间里,隐私权作为公民人格权利的重要内容逐渐得到法律上的确认和保护,并呈现出国际统一化的趋势。
然而,近几年随着计算机信息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网络空间的个人隐私权受到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强化对网络空间个人数据和隐私权的法律保护,已成为国际社会立法的当务之急。
一、隐私权与网络隐私权
隐私权作为一种基本人格权利,是指公民“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宁与私人信息依法受到保护,不被他人非法侵扰、知悉、搜集、利用和公开的一种人格权。
”[1]一般认为,隐私权的主体只能是自然人,其内容具有真实性和隐秘性,主要包括个人生活安宁权、私人信息保密权、个人通讯秘密权及个人隐私利用权等[2]。
隐私权是公民的人格权利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内容之一,伴随着人类对自身的尊严、权利、价值的认识而产生。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隐私权的客体内容不断扩展。
在现代信息社会中,传统隐私权不断向网络领域延伸,并增加了新的实体内容。
追求商业利益最大化的经营者往往对公民的个人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并应用于以营利为目的的经营活动中,侵犯了消费者对于其个人隐私所享有的隐瞒、支配、维护以及利用权[3],种种违法现象亟待法律予以规范。
而所谓网络隐私权,是指公民在网络中(包括局
域网、广域网、互联网)享有的个人信息、网上个人活动依法受到保护,不被他人非法侵犯、知悉、搜集、复制、公开、传播和利用的一种人格权。
它是隐私权在网络空间中的表现形式,伴随着英特网的普及而产生,也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而呈现出涉及广、传播快、保护难的特点。
具体而言,网络隐私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网络用户在申请网上开户、个人主页、免费邮箱以及其他服务时,网络服务商要求用户登记的姓名、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家庭住址、身份证号码、工作单位、住宅电话及手机号码等身份识别信息。
二是个人的财产状况和信用资料,包括个人收入、信用卡、电子消费卡、上网卡、上网帐号及密码、网上交易帐号及密码、网上炒股帐号及密码、QQ号及密码、网络游戏帐号及密码等。
三是个人的电子邮箱地址。
四是个人上网浏览的IP地址、上网活动踪迹及活动内容等信息。
个人数据信息、私人生活安宁、私人活动与私人领域是网络隐私权包含的重要内容,其中尤以个人数据最为重要,具体说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任何个人和单位在收集他人的个人数据之前,必须向资料的拥有者进行及时准确的告知,包括将有哪些资料会被收集、收集到的资料准备派何用场、资料收集人的辨识以及数据资料拥有人的相关权利等等。
(2)数据资料的主体享有是否进行信息披露的决定权,有权阻止任何未经许可的资料收集和使用行为。
(3)资料的收集使用者必须保证所收集的信息准确无误,保证信息的安全性和完整性。
(4)数据主体有权要求资料的收集使用者提供有关联系信息,有权浏览自己被收集的信息资料并要求使用者提供副本。
(5)数据主体有权对被收集的个人资料进行必要的更新和修改,并有权以其他方式利用自己的这部分信息资料。
(6)未经数据主体许可,资料收集者不得“擅自通过因特网站上自己或他人的主页,将特定的他人隐私公之于众,或擅自通过向第三人、第四人、众多其他人发送E-mail的方式张扬特定他人的隐私”[4]。
对网络环境下个人隐私权的保护主要涉及如下领域:
(1)具有可识别性的个人资料的保护。
任何对个人资料的非法收集、存储、使用都是对个人资料隐私权的侵犯。
(2)个人生活秩序的保护。
网民有权按照自己的意志在网上从事或不从事某种与社会公共利益无关的活动,不受他人的干涉、破坏或支配。
(3)个人私事的保护。
任何人包括网络服务商,不得不当窥视、泄漏、干涉他人的私事。
(4)个人领域的保护。
国家、网络服务商、黑客等不得对个人的信息系统进行攻击、破坏。
但国家为保护社会公共利益对网络进行监视而触及网络使用者的隐私,则依法可免责。
二、网络隐私权的侵权表现形式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因特网上对公民隐私权的侵害主要存在于以下几种情形中:
(一)网站对个人信息的侵害
美国国会统计办公室最近发布的一份报告说,97%的美国网站不能达到政府制定的保护隐私的标准。
目前的网站大都配有监视用户上网习惯的软件,甚至在未经授权的情况下就制作了用户的档案,记录用户的电子邮件地址和网上购物习惯。
这无疑是对公民私人信息的一种侵犯。
另外许多网站破产时往往违背以前所作的关于合理利用顾客个人资料以及不与任何第三方共享顾客个人信息的承诺,通过出售顾客的隐私资料狠赚最后一笔。
有人认为这些能够合法建立顾客个人资料档案的网站是对个人隐私的最大威胁,这些资料很可能受到无法预计后果的监控或被一些不道德的公司和个人利用。
虽然为数不少的网站在要求访问者提供私人信息时附有信誓旦旦的隐私权保护声明,但只有极少数网站做到了网络安全专家的要求,向顾客说明数据的搜集方法、范围、获取信息的途径、网站保障数据的安全措施以及信息的使用权限。
而即使这样的隐私权保护策略也往往形同虚设,一些网站不但无视其保护隐私权的规定,非法搜集用户的个人资料,甚至还与第三方共享用户的敏感信息,以牟取暴利。
上网者和网站已对私人资料的归属和使用权限展开了激烈的争夺。
但另一方面,大部分人为了获取网站的免费服务和商品,往往主动将个人信息泄漏给网站,这会导致许多无法预料的后果,而网站可以以受害人同意为抗辩理由阻断其获取个人信息的违法性。
(二)专门的网络窥探业务
网络业的兴起带来对信息的狂热追求,其中蕴含的巨大商机培植了一大批专门从事网上调查业务的公司。
只需支付低廉的费用,任何机构和个人都可以获取他人详细的个人资料。
一些网络公司未经用户同意或知情就在他人的硬盘上加入Cookies(一种跟踪文件),非法监测用户上网习惯,收集访客信息,以实现自己的商业目的。
美国最大的网上广告公司Doubleclick就因此而受到美国互联网隐私保护组织“电子隐私信息中心”(EPIC)的指控。
但目前在公众和私人信息中搜集资料的网络窥探调查业务不仅不是违法行为,反而还是一项获利不菲的业务。
这一对于公民隐私权最具杀伤力的行业行为必须得到法律上的规范。
(三)设备供应商的侵权行为
有些软硬件厂商在自己销售的产品中埋下伏笔,对消费者的数据隐私进行收集。
据报道,微软的Windows98系统在办公软件
Word和Excel文件上生成包含用户计算机信息的唯一的确认号码,通过这个“后门程序”,导致用户信息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了微软数据库。
Intel公司则在其奔腾Ⅲ处理器芯片上加上可进行远程识别的序列码,使用户私人信息可能受到不适当的跟踪。
设备供应商开发出的各种互联网跟踪工具业已获得普遍应用,使得人们在网上的各种活动处于“网络侦探”的窥探之下,毫无隐私可言。
(四)电子邮件、网络广告中的个人隐私问题
电子邮件从发送到收取要经过几个服务器,在其中任何一个中转点,未加密的邮件信息都很容易被偷看。
因此,一些喜欢窥探别
人隐私的服务提供商就可以轻而易举地浏览进入其服务器的邮件包。
另外据调查,约91%的电子邮件用户每周至少收到一次垃圾邮件,大量垃圾邮件的狂轰滥炸甚至使用户的电子邮箱崩溃。
很多人不明白自己的邮件地址为什么会被一些听也没听说过的公司获知。
其实无非是通过各种途径得到用户个人信息的网络公司为获取广告和经济效益,将用户资料大量泄露给广告商,而后者则通过跟踪程序或发放电子邮件广告的形式来“关注”你。
最近美国电子通讯联盟提出,未经人们事先同意,网上直接广告商不得向用户发送具有诱惑性质的邮件,并允许用户把自己从广告商的地址列表中删除,以免受网络广告的骚扰,维护自己的个人生活安宁权。
另外互联网上利用技术措施监看他人的电子邮件更是很普遍的现象,这实际上与私自拆开他人的信件,侵犯他人的通信秘密没什么两样。
(五)电子商务中的隐私权问题
电子商务的兴起改变了传统的交易关系,对维护公民隐私权提出了新的挑战。
在个人数据收集、个人数据二次开发利用、个人数据交易等环节都可能产生侵犯公民隐私权的问题。
例如,电信企业收集消费者的电话、手机号码,发送垃圾邮件或短信消息,或者将号码提供给第三人;网站通过跟踪消费者的网上购物,在消费者不知情的情况下获得了关于其购物习惯、消费喜好、经济状况等信息,再经过专门的数据库进行加工整理,从中得到有商业价值的资料,用于生产经营目的[5];收费电子邮箱的经营者利用网络技术的便利条件,私自拆封、泄露、篡改他人电子邮件通信内容或出卖用户的
电子邮件地址等等[6]。
EPIC执行总监MareRoten1999年公布的一份报告显示,87%的电子商务网站使用Cookies来追踪消费者的网上活动。
这其实是一种具有欺骗性的不公平行为,已侵犯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同时由于消费者没有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网络时代 隐私权 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