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14测量平均速度》同步练习组卷8Word文件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6876811
- 上传时间:2022-11-26
- 格式:DOCX
- 页数:22
- 大小:212.95KB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14测量平均速度》同步练习组卷8Word文件下载.docx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14测量平均速度》同步练习组卷8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14测量平均速度》同步练习组卷8Word文件下载.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已知水池壁上每块瓷砖的高度为a,闪光灯每隔△t时间闪亮一次(即拍摄一次).观察照片,关于小球的运动,以下判断可能的是( )
①小球从A位置到C位置的运动是匀速运动
②小球从B位置到D位置的运动是匀速运动
③小球从A位置到C位置的平均速度为
④小球通过D点时的速度为
。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
二.填空题(共6小题)
9.蜻蜓点水是指雌蜻蜓将卵直接产入水中。
如图所示,是小华观察到的蜻蜓贴着水面沿直线飞行,连续三次“点水”后水面振动的波纹图片(每次点水只形成一个波纹,时间忽略不计),三个波纹刚好内切于坐标原点O.由图片可知:
(1)蜻蜓的飞行方向是沿y轴 ,其平均速度 (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水波的传播速度。
(2)小华测得蜻蜓由第一次点水到第三次点水历时2s,则蜻蜓飞行的平均速度为 m/s。
10.在“测平均速度”的实验中(如图),选择较小坡度的斜面,是为了便于测量 。
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测出小车到达B点的时间为1.6s.则AB段的路程sAB= cm(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小车在AB段的平均速度为 cm/s.如果在某次测量中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测得AB段的平均速度vAB会偏 。
11.如图,是一个水滴下落过程的示意图,水滴通过AB和BC所用时间均为0.1s。
水滴由A位置下落到C位置运动的距离是 cm,则这个过程中水滴下落的平均速度是 m/s。
该水滴下落过程是 运动。
(选填“匀速直线”或“变速直线”)
12.如图是小刚从家中出发到达学校的s﹣t图象。
其中一半路程步行,一半路程骑自行车。
则小刚骑车是图中 (选填“OA”或“AB”)段,小刚从家中到学校的平均速度为 m/s。
13.小李同学在百米赛跑时,在前8s内加速跑完了36m,接着保持8m/s的速度跑完全程,则他百米赛跑的成绩是 s.百米赛跑的平均速度为 m/s。
14.如图是苹果下落过程中拍摄的频闪照片,相机每隔0.1s曝光一次,由此可判断苹果的运动是 (匀速/变速),红苹果显示红色是因为苹果只能反射 ;
运动照片上A与B的间距,所对应的苹果的实际运动路程为48cm,则苹果在这段路程上的平均速度是 m/s。
三.计算题(共4小题)
15.一名同学骑自行车从家路过书店到学校上学,家到书店的路程为1800m,书店到学校的路程为3600m;
当他从家出发到书店用时5min,在书店等同学用了1min,然后二人一起又经过了12min到达学校。
求:
(1)骑车从家到达书店这段路程中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2)这位同学从家出发到学校的全过程中的平均速度是多大?
16.小明骑电动车上一个不太陡的山坡,已知山坡长600m,上山用时为190s,下山用时110s,求小明上下山的平均速度?
17.成渝高铁是“十一五”国家重点铁路建设项目,从成都东站至重庆北站全程308km,设计时速350km/h正式运行。
2016年1月10日成渝高铁日开行32对动车组列车。
以下G8541次列车时刻表,如果你乘坐该次列车旅游。
(1)从资中北至永川东的距离和平均速度;
(2)该次列车全程的平均速度为多少km/h。
站次
站名
到达时间
开车时间
停留时间
里程
1
成都东
始发站
17:
23
…
0km
2
资中北
57
59
2min
187km
3
永川东
18:
29
31
276km
4
重庆北
19:
03
….
308km
18.晓军从家中出发到车站,其中一半路程步行,一半路程骑自行车,路程与时间图象如图所示。
则:
(1)晓军骑车的是图中哪一段?
(2)晓军骑车的速度是多少?
(3)晓军从家到车站全程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分析】已知路程和运动的时间,由平均速度公式可以求出运动员的平均速度。
【解答】解:
A、前2秒内的路程为s′=3m+5m=8m,则平均速度v′=
=
=4m/s,故A错误;
B、后2秒内的路程为s″=5m+7m=12m,则平均速度v″=
=6m/s,故B正确;
C、3秒内的路程为s=3m+5m+7m=15m,则平均速度v=
=5m/s,故C错误;
D、第3秒内通过的路程是7米,则最后1秒内的平均速度为7m/s,故D错误。
故选:
B。
【点评】本题关键是明确平均速度是表示某段位移的平均快慢程度,与时间间隔和位移相对应。
【分析】利用t=
求前、后半段路程用的时间,得出总时间,再利用速度公式求平均速度。
(1)由v=
得前半段路程用的时间:
t1=
=1h;
后半段路程用的时间:
t2=
=1.5h;
总时间:
t=t1+t2=1h+1.5h=2.5h,故AB错;
(2)平均速度:
v=
=48km/h,故C正确、D错。
C。
【点评】本题考查了速度公式的应用,记住计算平均速度要用总路程除以总时间,绝不是速度的平均(加起来被2除)。
【分析】
(1)物体在相等时间内的路程相等,则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不变;
物体在相等时间内路程不相等,物体做变速运动,速度不断变化,分析图示其情景答题。
(2)(3)(4)比较甲乙两车在相等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判断两车的平均速度大小。
A、由图示可知,甲车在每个10s内的路程分别是:
300m、300m、300m、300m,由此可知,在相等时间内,甲车的路程相等,故甲车的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
观乙车在每个10s内的路程分别是:
200m、250m、300m、450m,由此可知,在相等时间内,乙车的路程越来越大,故甲车的运动是加速直线运动。
故A错误;
B、由图示可知,在30~40s内,甲车的路程小于乙车的路程,所以由平均速度公式v=
可知,甲车的平均速度都比乙车的小。
故B错误;
C、由图示可知,在20〜30s的时间内,甲车和乙车通过的路程相等,都是300m,所以由平均速度公式v=
可知,甲车的平均速度等于乙车的平均速度。
故C错误;
D、由图示可知,在0~40s内,甲车和乙车通过的路程均为1200m,所以由平均速度公式v=
可知,其平均速度相等。
故D正确。
D。
【点评】本题考查了判断车的速度变化、速度大小的比较等知识,掌握基础知识、由图示求出车的路程与对应的时间、应用速度公式即可正确解题。
【分析】已知物体以速度v2通过路程为s2,可以得到此过程所用时间t2,已知全程和所用时间,两者之比就是全程的平均速度。
∵v=
,
∴物体通过路程s2所用时间为t2=
物体在全程所用时间为t=t1+t2=t1+
;
全程的路程为s=s1+s2,
物体在全程的平均速度为v=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平均速度的计算,将总路程和总时间用已知条件正确的表示出来,仔细化简得到结论,难度不大。
【分析】由图得出小车走的路程和所用的时间,利用速度公式v=
分析判断小车在不同路程上的平均速度大小关系。
(1)由图中停表示数可知,tAB=5s,tBC=3s,所以tAB>tBC.故A、B错误;
(2)由题意知sAB=sBC=sm,
小车在前半段的平均速度vAB=
=sm=
后半段的平均速度vBC=
所以vAB<vBC.故C错误,D正确;
【点评】此题考查了变速运动求平均速度的解题方法,通过一个实验来考查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是一道好题。
【分析】比较汽车运动的快慢可以从两个角度,一是相同时间比较通过的路程,二是相同路程比较所用的时间,据此判断。
读图可知,ab与bc段、cd段相比,通过相同的路程,ab段所用时间最短,因此,ab段速度更大;
cd段与de段相比,相同时间内,de段通过的距离最短,所以速度更慢。
综上所述,在图中的四段运动过程中,ab段的平均速度最大。
A。
【点评】本题既要明确平均速度的比较方法,即相同时间比较通过的路程,或相同路程比较所用的时间,同时更要学会从图象中找出相关信息进行比较。
【分析】已知苏炳添百米所用时间,利用公式v=
得到平均速度。
苏炳添的百米平均速度为v=
≈10m/s。
【点评】此题不计是简单的平均速度的计算,更能通过阅读材料,增强我们的民族自豪感。
【分析】由图象间隔可以判定小球的运动情况。
由平均速度定义可得AC的平均速度。
由BD小球做匀速直线运动可得到D点的速度。
①小球从A位置到C位置,点的间距减小,故小球做减速运动,故①错误。
②小球从B位置到D位置,点的间距相等,故小球做匀速运动,故②正确。
③由平均速度定义可得AC的平均速度为:
,故③正确。
④由与BD段小球做匀速直线运动可得到D点的速度为:
,故④错误。
【点评】本题主要是利用好图象中点的间距关系,会用平均速度表达式,基础题。
(1)蜻蜓的飞行方向是沿y轴 负方向 ,其平均速度 等于 (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水波的传播速度。
(2)小华测得蜻蜓由第一次点水到第三次点水历时2s,则蜻蜓飞行的平均速度为 4.5 m/s。
【分析】本题首先知道蜻蜓“点水”点的是水波的圆心,不同的水波传播的速度是相同的;
其次应明白先点的水波的半径大,后点的水波的半径小;
第三应考虑到三个水波内切,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蜻蜓在点水时前面点水的水波恰好到达点水处;
最后用公式v=
计算蜻蜓的飞行速度。
(1)因为三个水波的圆心在y轴上,而且沿y轴负方向水波半径越来越小,所以蜻蜓应沿y轴负方向飞行;
根据三个水波内切,即蜻蜓点水时先点水的水波恰好传到后点水的位置,所以蜻蜓的飞行速度等于水波的传播速度;
故答案为:
负方向、等于。
(2)蜻蜓三次点水的坐标依次为:
(0,10m)、(0,3m)、(0,1m),
蜻蜓由第一次点水到第三次点水飞行的路程s=10m﹣1m=9m,时间t=2s,
飞行的平均速度v=
=4.5m/s;
4.5。
【点评】根据题意,结合图解,明白实际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是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解答难题的一条有效途径!
10.在“测平均速度”的实验中(如图),选择较小坡度的斜面,是为了便于测量 时间 。
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测出小车到达B点的时间为1.6s.则AB段的路程sAB= 40.0 cm(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小车在AB段的平均速度为 25.0 cm/s.如果在某次测量中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测得AB段的平均速度vAB会偏 小 。
(1)实验中,应使斜面的坡度较小,这样小车滑下的速度较小,时间较长,便于测量;
(2)根据图象读出AB段的距离,运用公式v=
求出AB段的平均速度;
(3)让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会导致时间的测量结果偏大,平均速度会偏小。
(1)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坡度较小。
(2)小车运动距离sAB=80.0cm﹣40.0cm=40.0cm,tAB=1.6s,
小车通过AB段的平均速度:
=25.0cm/s;
(3)如果让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会导致时间的测量结果偏大,由公式v=
知,平均速度会偏小。
时间;
40.0;
25.0;
小。
【点评】本题考查“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一定学会读出路程和时间,按平均速度的定义代入v=
求出平均速度。
水滴由A位置下落到C位置运动的距离是 20.0 cm,则这个过程中水滴下落的平均速度是 1 m/s。
该水滴下落过程是 变速直线 运动。
【分析】首先确定刻度尺的分度值,然后读出水滴由A位置下落到C位置运动的距离;
已知时间和路程,利用v=
计算平均速度;
物体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都相等,物体做匀速运动;
物体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不相等,物体做变速运动。
由图可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cm,则水滴由A位置下落到C位置运动的距离为s=20.0cm=0.2m;
则这个过程中水滴下落的平均速度是v=
=1m/s;
水滴通过AB和BC所用时间相等,路程不相等,所以该水滴下落过程是变速直线运动。
20.0;
1;
变速直线。
【点评】“测量平均速度”实验是《课程标准》要求的必做实验之一。
题目情景的设置,避开了频闪照片这一难点,使学生更容易关注测量平均速度的原理,是一道简单的基础题。
则小刚骑车是图中 OA (选填“OA”或“AB”)段,小刚从家中到学校的平均速度为 2.4 m/s。
(1)步行的速度小于骑车的速度,即通过相同的路程,步行用的时间较多,骑车用的时间较少。
已知步行和骑车通过的路程相等(都是一半路程),从s﹣t图象上可知步行和骑车所用的时间,用时短者为骑车路段;
(2)从图上读出全程的路程和时间,根据速度公式v=
计算全程的平均速度。
(1)由图象可得:
在OA段,通过的路程s1=1800m,所用时间t1=5min=300s,
在AB段,s2=3600m﹣1800m=1800m,t2=25min﹣5min=20min=1200s,
比较可知,在OA段用的时间较少,说明速度较快,
故:
骑车的是OA段,步行的是图中AB段;
(2)整个路程s=3600m,时间t=25min=1500s,
整个过程平均速度:
=2.4m/s。
故答案为;
OA;
2.4。
【点评】对于此类图象题,一定要明确横、纵坐标所表示的物理量,弄清物理量之间的联系,抓住其中的关键点、关键线段结合相应的物理知识进行分析解答。
13.小李同学在百米赛跑时,在前8s内加速跑完了36m,接着保持8m/s的速度跑完全程,则他百米赛跑的成绩是 16 s.百米赛跑的平均速度为 6.25 m/s。
(1)要算小李跑完100米所用的时间,就需要算出小李跑完(100﹣36)m=64m所用的时间,然后将这个两个时间相加,即为他跑步的总时间;
(2)知道小李百米路程和时间,根据v=
求出小李的速度。
小李跑完(100﹣36)m=64m所用的时间:
=8s,
则他跑完全程所用时间为:
t=t1+t2=8s+8s=16s;
他全程的平均速度:
=6.25m/s。
故答案为16;
6.25。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对速度公式的掌握和对变速运动与平均速度的理解,是一道基础性题目。
14.如图是苹果下落过程中拍摄的频闪照片,相机每隔0.1s曝光一次,由此可判断苹果的运动是 变速 (匀速/变速),红苹果显示红色是因为苹果只能反射 红光 ;
运动照片上A与B的间距,所对应的苹果的实际运动路程为48cm,则苹果在这段路程上的平均速度是 1.6 m/s。
(1)分析频闪照片,在相等的时间内苹果的间隔越来越大,利用速度公式不难判断苹果的运动状态。
(2)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反射光线的颜色来决定的。
(3)算出A到B之间的时间,利用速度公式计算出它在A到B之间的平均速度。
(1)由频闪照片可以看出,苹果在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越来越大,所以它做的是变速运动;
(2)太阳光照射到红色苹果上,其他颜色的光都被吸收了,只有红光被反射,所以红苹果呈现红色。
(3)A到B之间有3个时间间隔,即时间为t=0.3s,
苹果在这段路程上的平均速度:
=160cm/s=1.6m/s。
变速;
红光;
1.6。
【点评】根据图象学会分析苹果的运动状态,揭示物体运动的规律;
同时考查了学生对速度计算公式的理解和掌握,同时本题考查物体的颜色,要注意不透明的物体只能反射与它颜色相同的色光,吸收其他色光;
白色物体能反射所有色光,黑色物体吸收所有色光。
(1)已知家到书店的路程与运动时间,由平均速度公式求出从家到达书店这段路程中的平均速度;
(2)求出全程的路程与运动时间,由平均速度求出全程的平均速度。
(1)家到书店的时间t1=5min=300s,
平均速度v1=
=6m/s;
(2)从家到学校的路程s=1800m+3600m=5400m,
运动时间t=5min+1min+12min=300s+60s+720s=1080s,
平均速度v=
=5m/s。
答:
(1)骑车从家到达书店这段路程中的平均速度是6m/s。
(2)这位同学从家出发到学校的全过程中的平均速度是5m/s。
【点评】熟练应用平均速度公式是正确解题的关键,解题时要注意路程与时间的对应性,尤其是全程的时间计算是本题的易错点。
【分析】由平均速度的概念知,平均速度为全部路程除以全部时间。
平均速度:
=4m/s。
即平均速度为4m/s。
小明上下山的平均速度4m/s。
【点评】注意本题不能分别计算出上山速度和下山速度,然后相加除以2,平均速度只能为全部路程除以全部时间。
(2)该次列车全程的平均速度为多少km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14测量平均速度 人教版 物理 年级 14 测量 平均速度 同步 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