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反思DOC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 文档编号:16875313
- 上传时间:2022-11-26
- 格式:DOCX
- 页数:10
- 大小:29.42KB
初中语文教学反思DOC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初中语文教学反思DOC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语文教学反思DOC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二要不断开发、充分利用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语文教育资源,使学生凭借丰富的资源和大量的实践,在学语文、用语文中渐渐习得语文学习规律,不断提高整体把握的能力。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的接受学习,转变为主动的探究学习,是这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
改变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式的根本目的,是使学生学会学习。
要切实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自主学习是基础。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发展的主体,是“教学之本”。
要保护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使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意识得以长久地保持,做到乐学,主动地学,学有所得,越学越爱学。
合作、探究是实现有效学习的重要方式。
要倡导在自学、自悟基础上的各种形式的合作学习,通过互相启发、共同探究,不仅有所发现、学有所得,而且培养了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首先要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
教师的主导作用绝对不应该因为提倡学生的自主学习而削弱。
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教师要尽可能多地尊重学生,尽可能多地要求学生。
一方面教师要实行教学民主,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权,使学生有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伙伴的权利;
一方面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对学生的学习给予有力的指导、引导、辅导,使学生的学习成为有效的学习、高效的学习。
其重点,一是提供交互式的学习平台,二是精心组织学习活动。
提供学习平台,也就是创造氛围、空间,提供学习、实践的机会,使语文教学有一个民主、宽松、和谐、愉悦的氛围,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时时、人人有提问、发表、交流、展示的机会。
精心组织学习活动,要点有:
组织好自学,核心是使每个学生都能独立思考;
组织好合作学习,既做到在互动中把学习引向深入,又做到因材施教,加强个别辅导;
组织好全班交流,在交流中加强引导、调控,以全面实现教学目标。
总之,教师要通过有效的学习活动,通过师与生、生与生的交流,使学生不断进行自我组织、自我建构,在这种组织、建构中,逐渐提高语文素质,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语文的方法。
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建设开放的富有活动的课程体系,是这次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建设上,倡导要有大视野,要树立大语文教育观。
在课程内容上,不仅语文教科书增加选学、选读、选做的内容,教科书给地方、学校留有补充乡土教材的空间,而且鼓励教师开发、利用取之不尽的语文教育资源。
在课程实施上,既要不断改进课堂教学,使其更富有活力;
又要使教学走进自然、走向社会,探索形式多样的、与自然社会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教学形式。
可以说,建构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课程体系,已成为深化语文教育改革的当务之急。
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语文课程内容,由于地方、学校、教师参与开发,将成为源源不断、经常更新的一泓活水;
语文课程体系,由于打破了学校与社会、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壁垒,逐步做到课堂教学、语文活动、综合性学习相结合,学校、家庭、社会语文教育相结合,将变得开放、创新,充满活力。
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光照下,新的语文教学应为学生们提供一个温馨、和谐的人文环境,倾注更多的人文关怀,激发起孩子们的情感渴望,点燃起孩子们的心灵火花,让语文成为学生们人生成长的维生素;
新的语文教学应用全人类文化的神韵去滋润孩子们的心田,引领他们登堂入室,领略人类文化大厦的恢弘气势和神奇美丽,充分享受徜徉人类文化之中的无穷乐趣;
新的语文教学,应是师生共度的生命历程,共创的人生体验;
新的语文教学,应让学生在琅琅书声中,用心灵去拥抱语言,和作者作心灵的直接对话,在思维和情感的强烈震撼中领会作者伟大的人格、深邃的思想和美好的情操。
让学生在琅琅书声中,感受和再现作品的情思美感,体验语言的节奏感、音韵感,从而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
新的语文教学,应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并期待终身学习所带来的快乐。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之反思
语文是一门应用最广泛,最接近生活,内容最丰富多彩,最有情趣的学科,语文也应该是学生最感兴趣的课程。
然而,深受应试教育影响的中学语文教学将充满人性之美、最具有趣味性的语文变成枯燥乏味的技艺之学,知识之学,乃至畸变为一种应试训练。
这种现状与时代发展和社会变革对素质教育的要求相对立。
语文教学必须充分展示课堂教学的魅力,使课堂成为学生求知的乐园。
一,在教材中从适当的角度寻找学生学习的兴趣点。
学是一种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教师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首先要了解学生实际,了解他们学习语文的目的、态度、习惯、方法、兴趣、爱好、情感、意志以及生理、心理特征。
现今的初中学生自主意识增强,他们自尊、自信,需要尊重,情绪复杂、情感丰富、对未来充满幻想、求知欲旺盛、记忆力好、渴望通过学习获取知识。
但意志脆弱、缺乏刻苦精神、学习习惯不稳定、会产生逆反心理等。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特点,在教材中从适当的角度寻找学生学习的兴趣点。
二,养成主动求知的良好习惯。
初中学生正处于开始关注和思考生活的心理年龄阶段,对一切充满好奇和热情。
法国教育家卢梭认为:
“教育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
”语文教学应该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缩短课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距离,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开拓学生视野,满足学生获取知识的愿望,使课堂教学更富有趣味性、知识性,使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培养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养成主动求知的良好习惯。
三,语文课堂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
明确和体现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是教学成功的关键。
因为“教学过程是一个以学生的认识为归宿的特殊过程”(钱梦龙语)。
因此,应该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成为主动参与者,而教师必须改变过去一贯盛行的灌输和强制式教学,挖掘课文中的情趣特点,采取民主、平等的教学态度,灵活运用各教学方法,让学生的思维在课堂中活跃起来
四,课堂教学中师生的协调是以情感为纽带的。
教师以丰富的情感投入到课堂教学当中,学生会从中受到熏陶、感染、启迪并有所感悟,潜能和创造性才得以充分发挥。
教师的情感包括对学生的热爱和尊重,对教学倾注的热情,体验教学内容的确切及教师心情的激动、愉快等。
我们知道,学生的学习活动、不但有智力因素的参与,还有非智力因素的参与。
而学习的质量,则是二者相互作用的结晶。
其中,情感在非智力因素中占重要地位。
在教学中,如果没有情感因素的参与,学生在课堂中木然置之,毫无反应,对学习内容采取漠然置之的态度,整个课堂尤如一潭死水。
必然会影响学习的效果。
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一篇完整独立的文章,“文章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肠。
”每篇文章的内容都会形成一定的情境和气氛,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
因此,在语文课堂中,就需要渲染课堂气氛,营造一种与文章内容相一致的情境,使学生置身于特定的情境中,仿佛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观其景,形成一定的情感基调,从而更好地理解和体会文章内容,甚至不自觉地进入到文章的角色之中。
阅读教学体会与反思
阅读是一种从印的或写的语言符号中获得意义的心理历程。
阅读教学应该致力于培养学生从语言符号中获得意义的习惯和能力,这是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
阅读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初中语文教学应着重于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交流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
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中提到,要培养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
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
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和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可见阅读教学的重要性。
而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实现课程标准的重要途径。
那么,培养初中学生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
叶圣陶先生早就有过精辟的论述:
“语言文字的学习,就理解方面说,是得到一种知识;
就运用方面说,是养成一种习惯。
”这是叶老经过几十年深入探索而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
在此,笔者就初中阅读教学发表点粗浅见解:
一、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1、在阅读中培养学生整体感知、把握主流、激发思维的习惯。
从认识的一般规律看,首先形成对事物整体的笼统认识,然后进入到对事物局部或细节的认识,进而发展到对事物结构的认识,最后进入到在更高层次上的认识在一气呵成读到底中整体把握阅读内容。
在语文阅读训练中,经常遇到学生“滞读现象”,学生一看到文章篇幅较长或语言信息传达的事物皆为新生事物而有陌生感时,学生往往产生烦燥不安情绪,导致学生读不进去或“走马观花”,以至不能或不能准确获取语言信息,更谈不上准确解答关于阅读的训练问题——这也是阅读兴趣不高的表现。
如果在此种情况下,教师却无所察觉而津津乐道于答案的分析或忙于赶进度,这样的训练是不会有收效的。
所以,教师要培养学生读书养成一气呵成读到底的习惯——要有耐心、一丝不苟地通过阅读感知全文的有用信息。
在平时阅读训练时,拿到一篇文章,不管篇幅长短,首先要有时间限制,严格要求学生一定要有耐心一气呵成读到底,哪怕有不认识的字不明确的句都可以“跳过去”一气读完,达到迅速整体感知全文大概内容的目的
2、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圈点勾画和作批注作记录的习惯。
阅读是有方法的,把这些方法变成习惯,课堂教学的效率就高了。
“圈点勾画”不仅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潜能,提高对知识的理解记忆效率,而且能极大地激发学生揣摩研读文章的兴趣,有利于培养和提高自学能力。
阅读时在哪些地方需要圈点勾画呢?
关键性字、词;
重点句、中心句、妙言警句;
结构特点和写作思路等。
古人云: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这是阅读与写作的经验之谈。
的确,学生在阅读中边读边记,随时记下作品里精美的片言只语,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这就是做读书笔记的好处。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同样,课外阅读是读者与文本、作者之间对话的过程,而且是个性化的自由阅读过程。
学生如能把自己与作品、作者之间心灵交流和感情沟通的个中滋味随时记下,这就是心得,也是一种创作。
因为读而有了写的动力和材料,因为写更渴望读。
这样以读促写,读写结合,对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的提高都有帮助。
所以语文教师要鼓励学生做读书笔记,写读书心得,养成边读边写的习惯。
3、让学生在阅读中养成小结整理的习惯。
这一习惯往往被初中生忽视,阅读过后不会加以小结整理。
故而,影响了阅读效果。
笔者以为小结整理就是把阅读过程中获得的体会再梳理一遍,好似新课上完后,回家及时复习巩固一样,使之系统化、条理化。
小结整理是阅读过程的补充和延续,对阅读有巩固提高作用。
这些良好的阅读习惯一经养成,学生将终生受益。
语文教师,更要想方设法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指导,指导他们选准读物,教会他们课外如何广泛阅读,使其养成良好阅读习惯。
4、培养初中生养成勤于阅读、积累的习惯。
语文教学效果不佳的症结之一,是教师对课文“分析”过多,滔滔不绝的讲授“冲”掉学生的各项语文训练,剥夺了学生自己阅读、感知、理解、消化课文的主动权,长此以往,学生在堂上就少了自己阅读实践。
至于课外阅读,要么是被繁重的作业负担挤掉,要么放任自流,学生怎能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真正提高阅读能力呢?
要解决这个长期困扰语文教学的“顽症”,只有更新观念,优化语文教学,让学生真正成为阅读实践的主体,让学生扎扎实实开展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养成勤于阅读,不断积累知识、经验的习惯,这样才能提高他们的阅读等能力。
5、培养初中生边聆听边思考的习惯。
目前的语文教学,重写而轻听、说,故不再赘述“写”。
课堂上,带着疑问聆听教师的讲解、范读等,边听边思索,这是每位初中生都能做倒的,但课外的聆听、思考则为我们平素所忽视。
胎教的流行,证明人类对世界的最初认识始于听觉。
所以语文教师要重视教导学生养成边聆听边思考身边一切“声音”的习惯,从中获得、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
二、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1、调动学生阅读的主动性。
学生是阅读的主体,学生要有浓厚的阅读兴趣,以读书为乐事是阅读的前提,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教师要千方百计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在课内课外都能勤读,培养学生阅读的主动性。
首先,激发兴趣,创设各种生动活泼的氛围,让学生多读教材,把握语文的思想蕴含和文化内涵,做到阅读认知教学、智能训练、人格教育的结合与统一。
其次,理性升华,阅读是接受人类文明成果,继承精神领域的遗产。
前人将他们的一切发现和创造,浓缩在书本中,交到我们手上,接受这份礼物,在短时间内了解吸取中华几千年精神财富,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重新认识历史,审视历史文化。
因此,教师要因人而异,因地制宜不断提高学生对阅读的认识,不断提高学生的知识品味。
再次,以读为乐,学生在阅读中有了许多收获,受到了成功的鼓励,作为认识主体的价值和潜能,让学生自己去品尝,去领悟阅读的乐趣,经过长期的阅读,经过不断地劳动最后是成功的乐趣,让学生在这种乐趣中成长。
2、发挥学生阅读的独立性。
学生的阅读是教师永远不可代替的,教师只能从阅读方法、阅读技巧、阅读内容上加以指导或引导,充分让学生去感知、发现、辨别、理解到再认识的活动过程,从而让学生达到阅读的个性社会化,只有这样,才能从课内到课外,从课本到书库,从学校到社会,博览群书,通观社会,汲取丰富多彩的文化乳汁。
3、指导学生质疑。
阅读的重点不在读,而在用心思考。
不但要知其然,而且还要不断地穷尽其所以然。
完整的阅读过程是感知—感悟—理解—评价—再创造过程。
阅读作为精神产品的消费,作为精神的享受,作为对美的追求,重要的因素就是要学会思考学会质疑。
首先是要激发学生大胆思考,敢于质疑。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贻”。
其次是要让学生掌握一些阅读的思考方式或思维模式,充分发扬课堂民主,给学生思考的权利,创设和睦、和谐的氛围,让学生的思考独立化、个体化,充分调动已有知识和人生积累去思考,去理解,以获取更多的更高层次的知识以及人生感悟。
4、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在阅读进程中,充分利用发散思维,逆向思维以及大胆新奇的想象联想等思维方式,让学生积极地有意识地主动地去寻求发现问题。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
“智育工作要转变观念,要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进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造思维习惯”。
阅读归根结蒂是为了创造,从阅读中获得感悟,超越了自我是创新,超越了前人是创造。
要做到继承而超越,借鉴而创新。
因此,阅读创造是认识的质的飞跃,是不断想象的心理反映和批判性思维的反映,是高水平心理素质的综合表现。
学生阅读习惯和能力的形成并非易事,需要教师教学耐心,教育创造,并持之以恒地培养,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学习与协调学习相结合,在不断的阅读实践中养成习惯,形成能力。
写作教学反思
语文教学着重语言的积累、感悟与运用。
从这一方面来说,写作非常集中地体现了语文素养培养要求的这一运用层面的水平。
因此,写作教学在语文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
那么,什么是写作教学呢?
写作教学是教师引导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综合性实践活动的过程。
这一过程也是具有极强的操作性与实践性。
初中学生的人生经验以及阅读体验都相对有限,在这一部分的学习中,教师如何来引导学生,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和提高学生写作水平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提出了“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主体性和创造性”,“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写作时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等教学要求,提倡学生“自主拟题”,“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觉,沟通见解”。
而一般来讲,写作教学流程可以划分为命题、指导、批改、讲评四个阶段。
据此,笔者对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中实施的策略构建如下:
一、激发学生写作兴趣——从命题说起
托尔斯泰说:
“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
布鲁纳也认为对学生学习内因的最好激发是激起学生对所学材料的兴趣。
写作教学也不例外,要改变学生对待作文的不良心理状态,关键在于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
学生最苦于被迫写作。
教师逼迫学生写,逼迫学生交,学生无奈,只好咬着笔头,生搬硬套,胡编乱造。
新课标要求注重学生学习的情感态度,要让学生对写作有兴趣,乐于书面表达,不只是教师要求写,而更是他自己要求作,有不吐不快、不写不罢休的表达欲望,这样才能文思泉涌,写作出好文章。
我们激发学生的写兴趣和动机,要根据学生思想生活实际,要适应学生的写作心理,作文题目宜少作限制,可采取以学生自主拟题为主、师生共同命题为辅的训练方式,让学生更好地发挥想像力、创造力,表达出自己的真切感受,实现写作的个性化。
另一方面,为了达到教学目标,避免学生的写作过于偏向某一方面,对作文题目可作适当的范围限制。
教师可以给出一个“母题”,学生据此确定一个有关“子题”写作。
这样,学生乐于写,甚至把写作看作一种需要,一种自我表达的需要,就能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开始写作。
另外,每个学生都有很多呼之欲出的心里话,包括生活中的酸甜苦辣、成长中的喜怒哀乐等,如此丰富的写作资源,可以孕育出大量文题,这便是题源。
教师要尽量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让他们自掘题源、自拟题目、自由写作,将胸中的激情倾泻到笔下。
不断获得成功的乐趣,逐渐养成自我表达的习惯,并将此作为作文教学的第一要素。
教师还可以通过经常和学生交谈,熟悉他们的生活经历,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这如同进山探宝,会发现大量学生乐于写作的素材,由此搜集拟写的文题,既能激发写作情趣,又能促进他们进一步自掘题源。
学生可通过联想进入自己题源的宝库,从而产生体验,自选角度,自定目标,表现自我,也能收到促进自掘题源的效果。
二、指导学生写作
(一)、厚积薄发——观察、积累对写作的作用
学生写作文最头疼的就是缺乏材料。
不研究学生写作中材料的积累,不引导学生观察、认识生活,仅在写作技巧上作指导,是很难切实地解决学生作文中存在的问题的。
引导学生积累材料,首先要就给学生观察的方法。
要学生留心观察对象与别的同类事物的显著不同之处,观察要有顺序,不杂乱,要完整。
还可引导学生由此及彼,把事物联系起来观察。
并要求学生以随笔、日记、周记等形式笔录下来,既积累素材,又练了笔。
叶圣陶曾形象指出:
“写作材料的来源普遍于整个生活里,整个生活时时在那里向上发展,写作材料自会滔滔泪泪地无穷尽地流注出来。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
写作上的“有米之炊”单靠在生活中观察、搜寻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勤于积累。
尽管丰富多彩的生活是写作的不竭源泉,但一个人的生活范围毕竟有限,要打开写好作文的广阔天地,须学习、掌握更多更广博的知识,了解古今中外天下事,为此,在青春年少之际,要广泛阅读,涉猎方方面面的知识,以开阔视野,实实在在地下一点聚沙成塔、集腋成裘的细功夫。
再说,人不可能事事都直接经验,都亲目能睹,亲耳能闻,亲身实践,通过阅读,能懂得许许多多个人无法接触到的事物,冲破个人生活的局限。
须记住:
阅读是吸收,吸收得越丰富,表达时笔下越有神。
(二)、写作技法的指导
如何利用材料表现主题,则一方面体现了写作者审题立意、定体拟题、选材组材、谋篇布局、修改润饰等基本写作能力,另一方面则要求教师对学生多进行象征、比兴、托物言志等写作技能的训练。
而联想、想象、比较等能使材料增值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更是作文时有效倾吐的重要前提,因而要加倍重视。
利用材料表现主题实际上是写作中的技能训练,方法繁多,不胜枚举。
但一定要“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领会掌握。
新课标要求“关注现代意识,重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切忌教师作机械灌输,扼杀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和宝贵的创新意识。
应着重培养学生从立意、语言、结构等方面的创新。
首先应从多角度联想,对同一事物从不同角度思考,寻求“丰富多彩的答案”,从中选择最佳,最新的角度立意。
语言的创新要在准确、鲜明、生动、形象、凝炼的前提下,提炼个性化的语言,形成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
因此平时就要注意炼字炼句,巧用修辞,化用古语、成语,收集积累生活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力求原汁原味原生态。
还有结构的创新,结构是文章的“骨骼”,是文章的“灵魂”和“血肉”的依附。
内容相同而结构不同,效果也就迥异。
因此,只有敢于打破写作的固定模式,才能写出结构创新的文章。
三、引导学生互助自改与讲评
新课标提出了要“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
叶圣陶先生也说,改文的优先权应该属于作文的本人。
学生在完成作文之后,由于思维的定势影响和疲劳因素的作用,在一段时间内是不大乐意看自己的文章的。
即使看也不易发现其中问题。
指导学生互助自改,是一种较理想的批改方式。
教师可根据写作训练的目标要求组织批改和讲评,学生积极参与,互相评价作文,交流写作心得,分享写作感受。
作文评改本身就是一种交流,是评改者和写作者之间、读者和作者之间、读者和读者之间的交流。
作文评改的过程也就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交流、互动的过程。
传统的作文评改比较注重教师的作用,比较注重对技能技巧的指点,得失优劣的评价。
对于新的教学过程,作文评改决不仅仅是教师个人的活动,应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学生参与作文评改,有助于调动其写作积极性,激发学生自我完善和相互竞争热情,达到以评改促写作的目的。
学生参与作文评改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自主建构的过程,即学习者的精神世界是自主地、能动地生成、建构的,而不是外部力量所塑造的。
学生在互批互改作文中,主动地根据先前认知结构对别人的作文进行细致地、深入地揣摩,然后进行修改并写出评语。
对同伴给自己的作文所做的评改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并进行修改,意味着进行了再次自主建构。
顺利完成这一过程,毫无疑问地意味着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初中语文 教学 反思 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