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各地市县区名字由来Word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6872174
- 上传时间:2022-11-26
- 格式:DOCX
- 页数:20
- 大小:1.02MB
山东各地市县区名字由来Word格式.docx
《山东各地市县区名字由来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各地市县区名字由来Word格式.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崂山区:
1988年改设崂山区,因境内崂山而得名。
黄岛区:
1979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将黄岛划归青岛市,为黄岛区。
因地处黄岛而得名。
李沧区:
1994年,青岛市实施行政区划调整后设立。
由原沧口区的8个街道办事处、1个乡和原崂山区的李村镇(崂山区政府所在地)合并后设置。
城阳区:
1994年5月设城阳区,因处在古代不其城南,即城之阳而得名。
即墨市:
这个名字早在春秋的时候就已经有了(或许更早)即墨这地方有一墨水河,而“即”
的古义是边的意思,也就是说即墨这地名就是墨水河边的意思。
胶州市:
1987年撤县设立胶州市,因境内有胶水而得名。
胶南市:
胶南历史上多分属胶州、诸城,1946年成立胶南县,因地处胶县南部而得名。
平度市:
据《重修平度县志·
叙》载,“平度”汉旧县名也。
《通志》引《说苑》闾邱先生对齐宣王,顾选良吏,“平”法“度”臣得寿矣之言,谓义盖取此。
明始称平度州,1914年改平度县,1989年10月撤县设市。
威海:
1398年(明洪武三十一年),为防倭寇侵扰,设立威海卫,取威震海疆之意,威海之名即由此而来。
文登:
文登之名源于文登山。
因秦始皇东巡,召集文人登此山论功颂德而名。
北齐天统四年(568年)置文登县。
1988年撤县设市。
荣成:
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裁成山卫设县。
雍正帝钦赐嘉名,“以始皇尝射大鱼于荣成山,山在邑境内,故命名因之”。
1988年撤县设荣成市。
乳山:
大乳山四面环海,一面接陆。
主峰呈圆锥形,山势突兀,山巅陡峭圆润,形似一丰满的乳房,这也便是乳山市名字的由来。
环翠区:
环翠区因境内明代古迹环翠楼而得名。
淄博:
就是淄川博山的合称,因为最早的淄博市就这两个区
淄川区:
淄川区因淄河流经境内而得名。
1956年称淄川区。
张店区:
张店城区,古称黄桑店。
因地处交通要冲,过往商旅多在此栖身。
宋代,黄桑店中有一张氏店门庭大,客房多,生意兴隆,遐迩闻名。
后来黄桑店之名渐被张家店取代。
至元代,称之为张店。
1955年4月,正式成立张店区。
临淄:
临淄原名营丘,因东临淄河,被齐献公更名为临淄。
周村:
战国前,因此地位于丘陵、平原的交接处,故名为昼,曾因人少聚居而名为昼,后因字音转变和临水居称昼屯,北宋年间演变为周村。
1955年4月设周村区。
桓台:
南宋理宗绍定元年(1228年),置新城县。
1914年易名耏水县,旋改桓台县。
因境内有齐桓公戏马台而名。
高青县:
1948年,由原高苑县和青城县合并而成,取两县首字而得名。
沂源县:
沂源县因境内沂河发源地而得名。
博山:
区名由来:
其一,博山全境皆山,博山之名具有多山之意;
其二,因境东南有“博山”,故以山名为区名。
枣庄:
因多枣树而得名。
薛城:
薛城夏商时期称薛国,春秋战国时期,田文治薛期间大规模筑城,得名薛城。
台儿庄:
台姓立村,故称台家庄,而后演变成台庄、台儿庄。
1962年6月建区,始称台儿庄区。
山亭区:
因区政府驻地位于山城街道办事处的双山北麓而得名。
滕州:
滕,取泉水腾涌之意。
秦置滕县,1988年改名滕州市。
日照:
日照以日出初光先照而得名。
宋元祜二年(1087年)置日照镇。
金大定二十四年(1184年)设日照县。
1989年升格为地级市。
1994年设区带县。
五莲县:
1947年建五莲县,因境内五莲山而得名。
东港区:
日照市东港区地处山东半岛南翼,是我国新亚欧大陆桥东方桥头堡——日照市市委、市政府所在地,1992年12月7日,原日照市行政区域设立县级东港区。
以李鹏总理题词“黄河滩头千年睡,日照东岸巨港出”之意得名。
岚山区:
因境内有岚山而得名。
因境内秀丽的五莲山而得名。
烟台:
烟台之名源于"
兵事"
。
1398年,为防御倭寇,加强海防,在沿海设置了烽火台,遇警昼则生烟,夜则举火,接递通报,以资戒备,后将这种火台称为烟台。
烟台市因市区内烟台山而得名。
1983年11月,由烟台地区改建为地级烟台市。
长岛:
长岛县以长山岛而名。
长山岛以长山而名。
蓬莱:
地名蓬莱来源于仙山蓬莱,追根溯源应寻求到汉武帝,他在方士们的诱导下来到远离中原的东夷之地寻求海上神山,结果一直没能如愿,便在海边筑起一座小城,命名蓬莱,聊以自慰,从此便有了蓬莱这一地名。
栖霞:
栖霞因以“五更平明,海日东升,照耀城头,霞光万道”而得名。
海阳:
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清廷批准裁大嵩卫设海阳县,县城建于今凤城。
因县地处黄海之北,故名“海阳”。
招远:
金天会九年(1131年),因金代战乱,民众多流亡,为招集流亡者,使其回乡安心农耕,遂取名“招远县”。
莱阳:
莱阳市因地处莱山(今旌旗山)之阳,故称莱阳。
后唐同光元年(923年)改昌阳为莱阳。
1987年4月改名莱阳市。
芝罘:
因芝罘岛而得名,芝”即灵芝。
芝罘岛的形状,恰似一株巨大的灵芝;
“罘”即屏障。
芝罘岛横卧在黄海之中,似一道天然屏障,护卫着身后的沃土。
也就是说这个岛有“灵芝”一样的形状,有“罘”一样的作用,因此称之为“芝罘岛”。
福山:
北宋靖康二年(1127年),伪齐帝刘豫登此山,称两水镇一带为"
福地"
,因名此山为福山,金天会九年(1131年)置县,故名。
莱山:
相传800多年前,在今莱山大地上,一夜间来了一座小山(今烟台莱山机场内马鞍山),当时取名“来山”,后因山上草木丛生,遂演变为莱山,由此得名建镇建区。
牟平:
“牟平”以在“牟山之阳,其地坦夷”得名。
而此含义应为汉时县治设于现福山境之东牟县,今之牟平一度归属其内。
直到唐麟德二年(公元665年)析文登县于东牟故城(即今牟平城),置牟平县。
由此说明,今牟平名当为时现福山区牟平迁此之沿袭。
龙口:
1986年撤销黄县,设立龙口市。
原黄县有龙口镇,龙口镇有龙口港,因而得名。
莱州:
莱州市因古莱州府驻地而得名,旧称掖县。
临沂:
以临近沂河而得名。
蒙阴:
西汉初设蒙阴县,因在蒙山之阴而得名。
郯城:
郯城,因郯国都邑古城而得名。
临沭:
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置县,因辖区地跨沭河,故以濒临沭河而得名。
莒南:
1941年1月,析原莒县南部地域成县,故名莒南县。
沂水:
隋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改东安县为沂水县,因沂河流经境内而得名。
沂南:
因在沂水县之南而得名。
1939年置南沂蒙县,1940年改称沂南县。
河东:
1994年12月设立县级行政区,隶属临沂市。
因位于沂河东岸故称河东区。
罗庄:
1994年设立罗庄区,以区政府驻地村得名。
明永乐年间(公元1403-1424年)罗姓人在此定居成村,因地面多泉,遂命村名为罗泉庄,后更为罗家庄,今简称罗庄。
兰山:
因现境域历史上属兰山县而得名。
1994年县级临沂市撤消设兰山区。
平邑:
传说是春秋时期季平(平)子的封地(邑),故名平邑。
兰陵:
中国古代名邑。
据传由楚大夫屈原命名。
“兰”为圣王之香,陵为高地,有“圣地”寓意。
春秋时,鲁国在此设次室邑,战国时,楚国始设兰陵县,治所在今山东省临沂市兰陵县兰陵镇,春申君以荀子为两任兰陵令。
汉、三国曹魏属东海郡。
西晋初沿袭旧制,元康元年(公元291年),晋惠帝置兰陵郡;
十六国时期,再设兰陵郡;
北齐设兰陵郡。
2013年12月27日,国务院批准苍山县更名为兰陵县。
今兰陵县,隶属临沂市。
费县:
据《费县志·
城池》载:
“县城在古祊城,元魏太和二十年(公元496年)筑,后移阳口山,隋开皇三年(公元583年)复治此城.因从费国故城(今址西北25华里)迁至此处,故名费城.”费县历史悠久,史称古邱.颜师古曰:
“音秘”《通锐》胡注:
“费字有两姓,一、音蜚,赢姓,出于伯益之后;
其一,音秘,姬姓,出于鲁季友.按:
春秋之初,已有费伯,不必皆出季友也,今山东称费县皆读蜚音,非是.”上古时,属少属地,春秋时为鲁国大夫季友的私邑,称费邑.战国初期,季孙氏不甘在鲁国称臣,遂据自为国,称为费国.西汉初年,始置费县,因费邑得名。
潍坊:
因潍县与坊子区而得名。
1948年潍县城区与坊子矿区于今市区置潍坊特别市,取各首字命名。
潍坊之名首见。
寒亭区:
寒亭区的前身是潍县,潍县因潍河而得名。
夏代,寒浞在此建国,史称古寒国。
汉王莽后改古国为亭,始称寒亭,寒亭因此而得名。
1983年建寒亭区。
寿光:
寿光来历跟云门山上的寿字有关,它刻于明嘉靖三十九年九月初九,当时正值衡王(当时住在青州,现在青州市有衡王府遗址)生日,衡王府内掌司周全为巴结上司,请来了全国最有名的石匠,在衡王府南的云门山顶的大岩石上刻了一个高7.5米宽3.5米的巨大寿字。
工程完工那天,衡王来观看大寿字,发觉整个寿字都涂成了鲜艳的红色,惟独下边“寸”字的一点没有颜色。
衡王不解,周全解释说,这要由衡王您亲自“点睛”。
当衡王拿笔把这一点涂红后,这个巨大的寿字突然大放光芒,将整个青州城以及北边的土地都照亮了。
衡王大悦,并命名青州以北的地方叫“寿光”。
又有人说寿光因闾邱长老向齐宣王乞寿的故事而得名。
西汉(前148年)置县。
潍城区:
潍城区以旧潍县城得名。
隋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置潍州,明洪武十五年(公元1377年)改潍州为潍县,1949年6月为潍坊市,1984年,潍坊市组建为地级省辖市后,设立潍城区。
临朐:
西汉始设临朐县,因县城东临朐山而得名。
奎文:
1994年经国务院批准,原潍城区以境内白浪河为界划分为两个区,白浪河以东因建有“奎文阁”,故名奎文区。
坊子区:
唐代潍县南往安丘、诸城驿道三十里处凿井一眼旁筑一方土堆为标志,清末,土堆旁开一客店取名“坊子店”,坊子因此而得名。
青州:
青州之名起源较早。
据《尚书·
禹贡》载∶“海岱惟青州”,是古九州之一。
昌乐:
昌乐县古称营丘。
为姜太公初封地。
宋朝建隆三年(962年)始置昌乐县,以“都昌”、“长乐”两地名之尾字取名昌乐县,寓昌盛安乐之意。
诸城:
说法一:
境内有诸多古时县城,故名。
说法二:
境内有诸冯村(舜的出生地),诸城由此得名。
诸葛亮先祖姓葛,居于诸城,后迁莒县为使后辈不忘故地,故在姓前加以诸字,这便是“诸葛”一姓的由来。
这里因出土了世界最大的鸭嘴恐龙化石,又被称为“龙城”。
高密:
因境内有密水,“其源言之谓高”,故有高密之名。
安丘:
因安丘侯国而得名。
安丘春秋时因其地山丘起伏,河谷纵横,在山水环抱之中,故称渠丘。
西汉高祖八年(公元前199年)七月癸酉,封将军张说为“安丘懿侯”,食邑古渠丘地三千户,国名“安丘”。
汉景帝中元二年(前148年)置安丘县。
昌邑:
古称邑、都昌。
春秋时设城邑,为齐七十二城之一,宋建隆三年,建新城,称昌邑,为县治所。
滨州:
元朝实行三县联合称作一个州,这样就沾化,蒲城,渤海,三县合称滨州,因为三县都靠海所以取“滨”命名。
滨城区:
2000年6月10日设立滨州市滨城区,因辖区为滨州市城区所以命名滨城区。
沾化县:
1042年置招安县。
1195年更名为沾化县,县名取义于汉代龚遂治渤海"
海滨之民"
复沾圣化。
博兴县:
后唐庄宗李存勖为避献祖李国昌讳,改博昌县为博兴县。
邹平县:
西汉以前,夏封舜后姚姓为邹侯,在邹平之域,立邹侯国。
公元前201年置邹平县。
惠民县:
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定州升为武定府,置惠民县为附郭,因有明代开凿的排水渠惠民沟而得名。
阳信县:
西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置阳信县,因治所为韩信自燕伐齐屯兵驻地,又居古笃马河之阳,县名由此而得。
无棣县:
春秋设无棣邑,因北界"
无棣水"
而得名。
隋开皇六年(公元586年)置县,袭称无棣县。
泰安:
泰安因泰山而得名,"
泰山安则四海皆安"
,寓国泰民安之意。
金天会十四年(1136年),设泰安军,泰安之名由此始。
岱岳区:
岱岳区因境内泰山而得名。
泰山古时亦称岱岳。
宁阳:
汉高祖七年(公元前200年)于宁山之南置县,故名宁阳。
新泰:
三国鼎立,新泰在魏境。
魏沿置东平阳县,仍属兖州泰山郡。
晋朝代魏后,羊祜取新甫山、泰山之首字,表改平阳为新泰县,属泰山郡。
自此开始出现新泰之名,并一直沿用至今。
肥城:
肥城历史悠久,也是革命老区。
西周时肥族人散居于此,古称肥子国,肥城因此而得名。
东平:
古称东原。
《尚书·
禹贡》载:
大野既潴,东原底平。
东原底平是为东平得名之始。
泰山区:
1985年5月设泰山区,因境内泰山而得名。
东营:
秦始皇东征胶东半岛时,曾在现在的东营驻扎修整,东大营所在地为现在的东营村,西大营所在地为现在的西营村。
后胜利油田在此地会战并建市,用了东营村的名字,起名为东营市。
河口区:
河口区因地处黄河入海口而得名。
广饶县:
得名于“海滨广斥,饶有鱼盐”。
利津县:
因境内有“永利”“东津”两地得名。
东营区:
1984年,市辖东营区、牛庄区建立。
1987年两区合并为东营区。
因系东营市政府驻地,故名。
垦利县:
此地原有垦区和利津洼两个名称,取其首字而得名。
1941年9月,垦区抗日民主政权建立为建置之始。
1943年4月,垦区正式称垦利县。
德州:
据《长河籍考》载:
汉代黄河故道流经德州及陵县称之谓“德水”,故称此一带为“安德”,以取“德水安澜”之意。
隋开皇三年改“安德”为“德州”,因此得名。
德城区:
明洪武七年移德州治于今城区,始名德州。
民国元年改称德县。
1946年6月德县解放后,置德州市。
1994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原县级德州市更名为德州市德城区。
乐陵市:
西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置乐陵县。
大阜曰陵,乐则取四民用足,国乃安乐之义也。
1988年9月1日,撤县设市。
禹城市:
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为纪念大禹治水之功,改祝阿县为禹城县。
1933年10月18日,撤销禹城县设立禹城市。
陵县:
公元前206年,汉高祖刘邦在今陵县城置安德县。
公元九年王莽改制,设定安公国,治所安德(今陵县县城),元宪宗二年(1252年),升将陵县为州,称陵州。
明洪武元年(1368年)复为陵县。
洪武七年(1374年),将陵县、安德县合并称德州,州治所在陵县。
洪武十三年(1380年),复置安德县,称陵县,今陵县之名称始于此。
宁津县:
公元1128年,因临鬲津河而得名的临津城毁于大水,迁至现址,取"
安宁"
之意,改名宁津县。
庆云县:
明洪武六年(1373年)置庆云县。
城东有一卧龙岗。
冈上树繁草盛,其上空常被云雾笼罩。
史记天官书曰:
"
若烟非烟,若云非云,郁郁纷纷,萧索轮,是谓卿云。
卿云,古以为祥瑞之气,取其意,且卿通庆,故取名庆云。
临邑县:
秦时置漯阴县。
南朝宋孝建二年(455年)改称临邑县。
齐河县:
金天会八年(1130年)撤齐河镇设县,始称齐河县。
另,齐河县,因城临济水,济水又名齐水故名。
平原县:
平原县因周围地形平坦而得名为平原邑。
秦代(公元221年)以平原邑置平原县。
夏津县:
夏津县原称县(汉置),隋大业间改县置夏津县。
以华夏民族及地处古黄河大渡口而得名。
武城县:
战国时属赵地,因地处赵国东部边塞,四无山阜,为防御强齐入侵,岁饬武备,修筑城防以屯兵,是谓武备之城。
西汉初年,设东武城县。
西晋太康年间,改称武城县。
莱芜:
莱芜名称由来诸说:
落石说。
旧时传说,今莱芜城附近,从空中落下一块石头,莫测来源,按道家观点谓此石来自于“无”,为此县名莱芜。
莱民播流此谷说。
公元前567年(甲午,鲁襄公六年,齐灵公十五年)十二月,齐侯灭莱(注:
齐侯灭莱,迁莱于郳)。
《水经注》引旧说云:
“齐灵公灭莱,莱民播流此谷,邑落荒芜,故曰莱芜”。
山名取目说。
《水经注·
淄水》:
“泰无、莱柞并山名也,郡县取目焉,汉高祖置。
”莱、牟音转说。
王献唐在《人与夷》中认为:
莱芜是莱族与牟族杂居而得名。
古读“牟”为重唇音,声与“芜”相似,转写为莱芜,故曰莱芜。
莱城区:
莱城区是1992年11月因县级莱芜市升为地级市而设立的县级区。
钢城区:
1992年11月,莱芜由县级市升格为地级市,设立钢城区。
因为境内有省大型钢铁联合企业——莱钢,故名。
聊城:
聊城市名由来聊城因古有聊河而得名(一说因春秋时期曾称聊国故名)。
东昌府区:
1998年3月设东昌府区,因明代称东昌府,境内有东昌湖故名。
临清市:
卫河古称清河,临清因傍清河而得名。
西汉初始置清渊县,330年改清渊县置临清县。
1958年建县级市,1963年撤市复县,1983年撤县复市。
高唐县:
高唐因地处沼泽之丘而得名。
汉朝置县,元、明、清升县为州,1912年复改县。
茌平县:
秦置茌平县,因县境在茌山之平陆而得名。
东阿县:
因济、二水沿今东平湖两岸入境,河曲形成大陵称"
阿"
东阿置邑,始见《春秋》,名柯。
战国改称阿,秦始称东阿,属东郡。
汉置县相沿至今。
阳谷县:
隋朝设县时取东阿、阳谷县界"
阳谷亭"
为名。
莘县:
春秋为卫国莘邑,秦置阳平县,606年称莘县。
冠县:
因春秋时曾在此设冠氏邑而得名。
隋(586年)置冠氏县,1269年升州改称冠州,1370年降州为县,定名冠县。
菏泽:
菏泽”原系天然古泽,为济水所汇,年久湮塞,遗址在菏泽市东南15公里处。
以水名称县,始于1735年(清雍正十三年),曹州升州为府,设附郭县,赐名菏泽。
1949年8月,平原省建立,划境内西北部为菏泽专区,治菏泽县。
“菏泽”又成为专区或地区级地方名称。
单县:
单县古称单父,由舜帝的老师单卷居住地而得名。
明洪武元年(1368年)撤单父县,其地直属单州。
次年7月,降单州为单县,单县由此定名,一直沿用至今。
成武县:
“成武”一名因汉高祖刘邦在此“成就武功”而得名。
郓城:
春秋鲁成公四年(公元前587年),鲁在此驻军并筑城名郓,郓城自此而得名。
东明县:
东明县建置于西汉建元元年(前140年),始称“东昏”,公元九年反其义改为“东明”。
曹县:
明洪武二年(1369年),曹州治因水患迁置楚丘县盘石镇,撤楚丘县入曹州,洪武四年(1371年)降曹州为县,始有曹县,明正统十年(1445年)十二月,划黄河以北的十八都复置曹州,曹县应更名而未更,沿用至今。
牡丹区:
2000年,设立菏泽市牡丹区,以原县级菏泽市的行政区域为牡丹区的行政区域,因境内“菏泽牡丹甲天下”而得名。
定陶:
定陶之名缘于陶丘。
《说文》“陶丘再成丘也,在济阴”,这里有丘双层,像陶灶,故名。
春秋末期,范蠡助越灭吴后,出海至齐,辗转至陶,并“以陶为天下之中,遂定居焉,故曰定陶”。
巨野:
巨野县因古为大野泽而得名。
鄄城:
春秋时期为卫国鄄邑。
战国时期属齐国甄邑(甄,音juan,“鄄”的异体字)。
秦时改鄄邑为甄城。
西汉初始置鄄城县,因境内鄄邑、鄄城而得名(城址在今旧城镇)。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山东 各地 市县 名字 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