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经济学学科综合水平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及指南货币银行学复习题课后题答案Word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6872146
- 上传时间:2022-11-26
- 格式:DOCX
- 页数:20
- 大小:37.15KB
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经济学学科综合水平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及指南货币银行学复习题课后题答案Word下载.docx
《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经济学学科综合水平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及指南货币银行学复习题课后题答案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经济学学科综合水平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及指南货币银行学复习题课后题答案Word下载.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3)两个方程式所强调的货币需求决定因素有所不同。
剑桥方程式隐含地承认利率因素会影响货币的需求。
3、简要说明货币主义“单一规则”货币政策的理论基础。
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函数为:
Md/P=f(YP,ω;
rm,rb,re,1/P·
dP/dt;
u)
弗里德曼认为:
(1)在货币需求中,利率的影响很小,因此利率变化后,货币需求函数中的各项机会成本会保持相对稳定。
(2)由于利率对货币需求没有影响,因此货币的流通速度是稳定的。
(3)永久收入是货币需求的决定因素,因此货币需求是稳定的。
由以上三点得出货币需求函数是相对稳定的,要保证货币需求与货币供给的平衡就必须保证货币供给的稳定性,据此弗里德曼提出了“单一规则”货币供给政策。
三、论述题
1、试述货币需求理论发展的内在逻辑。
(P538)
西方货币需求理论沿着货币持有动机和货币需求决定因素这一脉络,经历了传统货币数量学说、凯恩斯学派货币需求理论和货币学派货币需求理论的主流沿革。
从货币需求发展理论主流沿革可以看出如下的脉络:
(1)货币需求理论中所考察的货币,马克思及其前人重视的是贵金属。
不过到了马克思研究这一问题的时候,他也用了相当的篇幅分析纸币的规律。
费雪方程式建立的时候,金币本身在视野中已不再占有重要的地位,而存款通货则已经受到重视。
至于凯恩斯所指的收益为零的货币,明确就是指现钞和支票存款;
而货币主义所说的货币,其边界已是M2或较之更大的口径。
简言之,对货币需求考察所面对的具体货币形态,是从金到摆脱金,从纸币到一切可称之为货币的金融资产。
(2)将宏观总量作为考察货币需求这一问题的出发点是费雪及其前人的一贯的思路。
在这样的思路下,个人对货币需求的动机虽然也有所分析,但却并未由此建立微观行为主体的货币需求模型。
开始于剑桥学派的思路则对此是一个大转折,那就是把微观行为主体的持币动机作为考察货币需求这个宏观经济范畴的出发点。
换了一个角度,就产生了质的变化,扩大了对货币需求观察的范围。
(3)仅从宏观角度考察这一问题,纳入视野的就只是商品实现的需求和各种支付的需求,从而需要的只是作为购买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货币。
而将考察角度转向微观经济行为主体,则显然不只有交易的需求、支付的需求,还有保存自己财富的需求。
这样,所需求的就不只是起流通职能的货币,还有起保存价值职能的货币。
(4)货币需求函数,如果可以这样粗略地加以表述的话,就从f(Y)发展为f(Y,r),并不断纳入更多的自变量。
2、试述现代经济中信用货币的供应与扩展过程。
(P529)(看书举例)
现代经济中的信用货币是银行体系供应的,其中,中央银行垄断货币的发行,提供原始货币,形成货币供应的源头,而商业银行是枢纽。
商业银行的信用货币创造扩张:
商业银行体系通过其获得的原始存款发放贷款,通过原始存款在体系内的辗转存贷,从而成倍创造派生存款。
经货币扩张,整个银行的存款货币总量D(存款货币总量)=R(原始存款)/RRr(法定准备比率)。
原始存款正好等于商业银行的法定准备总额,假设前提为商业银行将收到存款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用作存款准备;
另外,整个商业银行体系没有“现金漏损”。
3、试述货币均衡与市场均衡间的关系。
(P541)
货币均衡与市场均衡的关系表现为:
(1)总供给决定货币需求,但同等的总供给可有偏大或偏小的货币需求。
(2)货币需求引出货币供给,但也绝非是等量的。
(3)货币供给成为总需求的载体,同样,同等的货币供给可有偏大或偏小的总需求。
(4)总需求的偏大、偏小,会对总供给产生巨大的影响:
总需求不足,则总供给不能充分实现;
总需求过多,在一定条件下有可能推动总供给增加,但并不一定可以因此消除差额。
(5)总需求的偏大、偏小也可以通过紧缩或扩张的政策予以调节,但单纯控制需求也难以保证实现均衡的目标。
如果以Ms、Md、AS、AD分别代表货币的供与求、市场的供与求,它们之间的作用是相互的,如图:
由图看出,货币均衡与市场均衡有着紧密的联系,货币均衡有助于市场均衡的实现。
4、试析货币供给的产出效应及其扩张界限。
(P542)
在货币量能否推动实际产出的论证中,现在已被广泛认可的是联系潜在资源、可利用资源的状况进行分析的方法:
(1)只要经济体系中存在着现实可用做扩大再生产的资源,且其数量又比较充分,那么,在一定时期内增加的货币供给就能够提高实际产出水平而不会推动价格总水平的上涨。
(2)待潜在资源的利用持续一段时期而且货币供给仍在继续增加后,经济中可能出现实际产出水平同价格水平都在提高的现象。
(3)当潜在资源已被充分利用但货币供给仍在继续扩张,经济体系中就会产生价格总水平上涨但实际产出水平不变的情况。
这三个阶段表示如图:
图中,横轴代表产出增长率,纵轴代表物价上涨率,A和B两个拐点分别代表由货币供给增加形成的产出率和物价上涨率不同组合阶段的界限,A是货币供给只具有实际产出效应而无物价上涨效应的临界点,B是货币供给增加既有实际产出效应又有物价上涨效应阶段的终点,也是货币供给增加只具有物价效应而无实际产出效应阶段的起点。
B点实际上是一定时期产出增长的极限点。
达到这一点,意味着经济体系中的现实可利用资源都得到了充分利用;
如果没有达到,则可以表述为,在实际GNP水平与潜在GNP水平之间还存在缺口。
一般说来,存在实际GNP和潜在GNP之间的缺口是对多数国家经济成长状态的描述。
换言之,在现实生活中,实际经济增长率很难达到使潜在资源被全部利用的程度,因此,总会存在一定的潜在GNP损失。
之所以如此,一个重要原因是:
当货币供给扩张的作用超越了A点(货币供给只具有实际产出效应而无物价上涨效应的临界点)之后由于产出增加的同时还伴随着物价的上涨,公众对物价上涨的心理承受力等因素就会对政策选择产生重要的影响。
第二章利率理论
4、收益的资本化任何有收益的事物,不论它是否是一笔贷放出去的货币金额,甚至不论它是否是一笔资本,都可以通过收益与利率的对比而倒过来算出它相当于多大的资本金额,这习惯地称之为收益“资本化”,B=P×
r(B为收益,P为本金,r为利率)。
5、名义利率与实际利率名义利率是指借款契约和有价证券上写明的利息率,也就是金融市场上的市场利率。
实际利率是指名义利率剔除物价变动因素之后的利率。
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的关系为:
实际利率=名义利率-通货膨胀率。
6、基准利率是指带动和影响其他利率的利率,也叫中心利率。
7、利率与收益率利率是指一定时期内利息与本金的比率。
收益率是指持有金融工具所取得的收益与本金的比率。
8、短期利率和长期利率短期利率是指融资期限在一年以内的各种金融资产的利率,主要表现为货币市场利率。
长期利率是指融资期限在一年以上的各种金融资产的利率,主要表现为资本市场的利率。
短期利率和长期利率会同时升降,但短期利率一般都低于长期利率。
4、简要说明古典利率理论的主要内容。
(2004)
古典利率理论内容为:
利率由投资需求与储蓄意愿的均衡所决定。
投资是对资金的需求,随利率上升而减少,是利率的递减函数;
储蓄是对资金的供应,随利率上升而增加,是利率的递增函数。
利率是资金的需求和供给相等时的价格。
5、简要说明可贷资金利率理论的主要内容。
可贷资金理论内容为:
利率是由可贷资金的供求决定的。
可贷资金供给包括储蓄和短期新增货币供给量;
可贷资金需求包括投资和因人们投机动机而发生的货币需求量。
在可贷资金需求不变的情况下,利率将随可贷资金供给量的增加或下降而下降或上升;
反之,在可贷资金供给量不变的情况下,利率随可贷资金的需求量的增加或下降而上升或下降。
可贷资金总量在很大程度上受中央银行的控制,因此政府的货币政策成为利率决定的因素而必须考虑。
6、简要说明流动性偏好利率理论的主要内容。
流动性偏好利率理论由凯恩斯提出的,是一种偏重短期货币因素分析的货币利率理论。
根据流动性偏好利率理论,货币需求包括交易性需求、预防性需求和投机性需求。
货币供给是政策变量,取决于货币政策。
5、试述新古典综合学派对于利率决定的分析。
(P551)(2003)
利率水平是研究利率量的决定,即利率究竟是多少的问题。
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希克斯和美国经济学家汉森,在总结古典利率理论和可贷资金利率理论以及凯恩斯的利率理论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IS—LM分析法。
西方经济学家在运用IS—LM模型分析法分析经济时,是将国民经济的均衡看成是实物方面的均衡与货币方面的均衡,即市场被划分为商品市场及货币市场。
IS曲线表示使商品市场的供求相均衡的利率与收入组合;
LM曲线表示货币市场的供求均衡时的利率与收入组合;
IS曲线与LM曲线的交点就是同时使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相均衡时的利率与收入组合。
在这点决定的利率为均衡利率,所决定的收入为均衡收入,在均衡利率和均衡收入支配下,整个国民经济实现了均衡。
如图:
在图中,只有在两条曲线相交的均衡点E点上,两个市场才能同时达到平衡,此点决定的利率i是同时满足两个市场均衡条件的均衡利率;
Y是同时考虑两个市场均衡条件下的均衡国民收入。
当IS和LM曲线发生移动时,均衡利率必然也发生相应变动。
由于IS的变动是由投资和储蓄的变动引起的,LM变动是由货币供给或货币需求的变化引起的,因此,这些变量的改变都将改变均衡利率的位置,引起利率和收入的改变。
6、利率对一国经济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其制约条件有哪些?
利率对一国经济会产生的影响:
(1)利率对消费和储蓄的影响。
在收入一定的情况下,消费和储蓄是此削彼长的关系,收入用于消费和储蓄的比率会受到利率变动的影响。
利率上升,会使消费减少储蓄增加。
因此,利率变动可以起到调节社会一定时期聚集资金量的作用。
(2)利率对投资的影响。
利率变动与投资需求变动成反方向,从而利率变动可以调节一定时期投资量的大小。
(3)利率对通货膨胀的影响。
当利率过低而刺激投资,一旦投资大于储蓄会引起社会总需求大于总供给的经济失衡现象,导致物价上升。
反之,提高利率会引起储蓄上升投资下降,进而调节供求,起到抑制通货膨胀的作用。
(4)利率与金融机构。
利率的变动会促使银行等金融机构调整其资产负债结构来增加收益或控制成本,这就能影响信贷量和信贷流向进而调控宏观经济。
(5)利率与对外经济活动。
制约利率发挥作用的条件:
(1)一国经济中微观主体的独立程度,及其对利率的敏感程度。
(2)一国金融市场发达程度是利率能否在各市场间迅速传导信息并引导资金流动的前提。
(3)利率结构和利率决定的市场化程度以及中央银行是否以利率作为宏观调控的工具等。
第三章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9、菲利普斯曲线(西经名词103)表示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交替关系的曲线。
10、通货膨胀是指商品和服务的货币价格总水平持续上涨的现象。
11、居民消费物价指数(CPI)是指综合反映一定时期内居民生活消费品和服务项目的价格变动趋势和程度的价格指数。
12、强制储蓄效应是指政府通过向中央银行借债,从而导致货币增发、物价上涨,公众消费和储蓄的实际额均随物价上涨而减少,其减少部分大体相当于政府运用通货膨胀实现政府收入的部分,这就是强制储蓄效应。
13、收入分配效应在通货膨胀时期,人们的名义收入与实际收入之间会产生差距,这种由物价上涨造成的收入再分配,就是通货膨胀的收入分配效应。
14、滞涨是指经济停滞与通货膨胀相伴随,即高的失业率与高的通货膨胀率相伴随的经济现象。
15、资产结构调整效应也称财富分配效应,是指由物价上涨所带来的家庭财产不同构成部分的价值有升有降的现象。
7、简述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的成因及其治理对策。
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是指由于总需求增加而形成的通货膨胀。
其成因主要为货币的过量发行。
治理对策:
(1)紧缩性货币政策,即抽紧银根或紧缩银根;
(2)紧缩性财政政策,即削减政府支出和增加税收;
(3)面对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增加有效供给也是治理之途。
有些国家采取的“供给政策”,其主要措施是减税,即降低边际税率以刺激投资,刺激产出。
8、简述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的成因及其治理对策。
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是指在没有超额需求的情况下由于供给方面成本的提高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显著的上涨。
其成因主要为工资推动和利润推动。
针对工资推进型通货膨胀可采取紧缩性收入政策;
针对利润推进型通货膨胀可采取价格政策,如制定反托拉斯法。
7、试论述通货紧缩的经济效应。
(P560)
通货膨胀是不稳定的,通货紧缩也是不稳定的。
物价疲软趋势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影响实体经济:
(1)对投资的影响。
通货紧缩会使得实际利率有所提高,社会投资的实际成本随之增加,从而产生减少投资的影响。
同时在价格趋降的情况下,投资项目预期的未来重置成本会趋于下降,就会推迟当期的投资。
另一方面,通货紧缩使投资的预期收益下降,这就使投资倾向降低。
通货紧缩还经常伴随着证券市场的萎缩。
(2)对消费的影响。
物价下跌对消费有两种效应:
一是价格效应。
物价的下跌使消费者可以用较低的价格得到同等数量和质量的商品和服务,而将来价格还会下跌的预期促使他们推迟消费。
二是收入效应。
就业预期和工资收入因经济增幅下降而趋于下降,收入的减少将使消费者缩减消费支出。
(3)对收入再分配的影响。
通货紧缩时期的财富分配效应与通货膨胀时期正好相反。
在通货紧缩情况下,虽然名义利率很低但由于物价呈现负增长,实际利率会比通货膨胀时期高出很多。
高的实际利率有利于债权人,不利于债务人。
(4)对工人工资的影响。
在通货紧缩情况下,如果工人名义工资收入的下调滞后于物价下跌,那么实际工资并不会下降;
如果出现严重的经济衰退,往往会削弱企业的偿付能力,也会迫使企业下调工资。
(5)通货紧缩与经济成长。
多数情况下,物价疲软、下跌与经济成长乏力或负增长是结合在一起的。
第四章金融中介体系
16、表外业务是指凡未列入银行资产负债表内且不影响资产负债总额的业务。
17、资产证券化(2002)是指将已经存在的信贷资产集中起来并重新分割为证券进而转卖给市场上的投资者,从而使此项资产在原持有者的资产负债表上消失。
资产证券化的本质含义是将贷款或应收帐款转为可流通的金融工具的过程。
18、最终贷款人是指支持资金周转困难的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以免银行挤兑风潮的扩大而最终导致整个银行业崩溃的“人”,这个人就是中央银行。
19、存款保险制度是一种对存款人利益提供保护、稳定金融体系的制度安排。
在这一制度安排下,吸收存款的金融机构根据其吸收存款的数额,按规定的保费率向保险机构投保,当存款机构破产而无法满足存款人的提款要求时,由存款保险机构承担支付法定保险金的责任。
20、全能型商业银行又称综合型商业银行,这些银行可以经营一切银行业务,甚至可以经营全面的证券业务。
9、简述商业银行的作用。
(1)充当企业之间的信用中介;
(2)充当企业之间的支付中介;
(3)将社会各阶层的收入和积蓄转化为资本;
(4)创造信用流通工具。
10、简述商业银行的资产与负债业务。
(1)负债业务:
是指形成其资金来源的业务;
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包括自有资本和吸收的外来资金两部分。
自有资本包括其发行股票所筹集的股份资本、公积金、未分配的利润。
外来资金主要是吸收存款、向中央银行借款、向其他银行和货币市场拆借、发行中长期金融证券等。
后者是资金主要来源。
(2)资产业务:
是指将自己通过负债业务所聚集的货币资金加以运用的业务;
这是取得收益的主要途径,主要通过贷款和证券投资等方式加以运用。
11、简要说明商业银行经营模式的两种类型及其发展趋势。
商业银行经营模式可以分为两种类型:
(1)职能分工型银行,其特点是法律限定金融机构必须分门别类各有专司从事相关业务,职能分工型模式也称为分业经营或分业监管模式。
(2)全能型银行,又称综合型商业银行,是指在经营各类银行业务的同时,亦可经营证券、保险等业务,全能型模式也称为混业经营或混业经营监管模式。
发展趋势:
20世纪70年代后,随着竞争的加剧,商业银行经营日趋全能化、综合化,并向混合经营方向发展。
8、阐明引发金融创新的直接原因。
(P566)
金融创新是西方金融业中迅速发展的一种趋势。
金融创新的兴起和迅猛发展,给整个金融体制、金融宏观调节乃至整个经济都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原因:
(1)规避风险。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西方银行经营面临经济环境的巨大变化。
长期的高通货膨胀率带来了市场利率的上升和剧烈波动,使投资效益具有极大的不稳定性,降低了长期投资的吸引力,同时也使持有这类资产的金融机构陷入困境。
银行为了保住存款等负债业务而必须负担更多的利息支出,却面对着长期资产业务由于原定契约利率的限制而无足够的收益来支撑困境。
于是,银行通过创新,如:
创造可变利率的债权债务工具、开发债务工具的远期市场、发展债务工具的期货交易、开发债务工具的期权市场等,来规避风险。
(2)技术进步推动。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通信技术得以迅猛发展、广泛应用,有力地支撑和推动了金融创新的兴起和蓬勃发展。
首先,技术进步引起银行结算、清算系统和支付制度的创新,进而引起金融服务的创新。
如形形色色的银行卡、ATM等一系列新兴账户的推出,自助银行、电话银行、网络银行等等。
其次,新技术为日益复杂的金融工具的创新提供了技术保障条件。
例如,信息处理能力的极大提高,使得金融机构有可能对一些技术含量高的金融衍生工具进行设计和定价等。
此外,新技术的运用是金融交易快速地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几乎使全球各个角落的交易主体都联结在一个世界性的金融市场之中。
(3)规避行政管理。
规避不合理、过时的金融行政管理法规也导致了金融创新。
在激烈的竞争中,金融业为了求得自身的发展,利用法规的漏洞,推出很多新的业务形式。
9、试述中央银行产生的原因及其功能。
(P571)
中央银行产生的原因包括:
(1)在全国范围内统一发行银行券的必要;
(2)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统一、权威、公正的清算机构的必要;
(3)为商业银行提供资金后盾的需要;
(4)维护金融体系稳定,加强金融业管理、监督、协调业务的需要。
中央银行的主要职能包括:
(1)发行的银行,即中央银行是全国唯一的现钞发行机构,通过垄断银行券的发行权,中央银行可以有足够的资金实力调节各类金融活动;
(2)银行的银行,即中央银行的业务主要针对商业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其职能主要体现在集中存款准备、最终贷款人和组织全国清算三个方面;
(3)国家的银行,即中央银行代表国家贯彻执行财政金融政策,代理国库收支以及为国家提供各种金融服务。
第五章金融市场
21、金融工具又称金融资产,是一种能够证明金融交易的金额、期限以及价格的书面文件,对于债权债务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具有法律约束意义。
22、货币市场是指一年和一年以下短期资金融通的市场,主要有同业拆借市场、银行间债券市场、大额定期存单市场、商业票据市场等子市场。
23、资本市场是指交易期限在一年以上的市场,主要有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
24、远期(2007)是指在确定的未来某一时期,按照确定的价格买卖一定数量的某种资产的协议。
25、期货是指在远期合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标准化买卖合约,即在确定的未来某一时期,按照确定的价格买卖一定数量的某种资产的协议。
期货合约是标准化合约,在交易所集中交易,并由交易所保证合约的履行。
26、互换是指一种双方约定在一段时间内彼此相互交换现金的金融交易。
互换协议主要有货币互换和利率互换。
27、期权是指在约定的未来某一时期内,期权的买方有权按照约定的价格买入或卖出一定数量的相关资产,或根据需要放弃行使这一权利的协议。
12、简要分析风险资本的投资过程。
风险投资的投资过程大致分五个步骤:
(1)交易发起。
即风险资本家获知潜在的投资机会。
(2)筛选投资机会。
即在众多的潜在投资机会中初选出小部分作进一步分析。
(3)评价。
即对选定项目的潜在风险与收益进行评估。
(4)交易设计。
包括确定投资的数量、形式和价格等
(5)投资后管理。
关键是将企业带入资本市场运作以顺利实现必要的兼并收购和发行上市。
13、简述风险与收益的关系。
风险与收益是进行任何投资决策时必须考虑的一对矛盾,风险和收益是对称的,高风险高收益,低风险低收益,所有收益都是要经过风险来调整的。
经济学家马苛维茨用比较精确的数学语言描述了风险与收益的关系,为资产定价理论奠定了基础。
如果我们将风险定义为未来结果的不确定性,那么,用数理统计的语言描述,投资风险就是各种未来投资收益率与期望收益率的偏离程度。
所谓期望收益率,就是未来收益率的各种可能结果乘以与它们相对出现的概率,然后相加的值。
风险是指未来收益的不确定性,可以用对预期收益的偏离来反映。
知道了期望收益值,就可以用收益率与期望收益率的偏离程度表示风险。
14、简要分析为什么分散投资可以减少风险。
这一说法可以通过资产组合的期望收益率和资产组合的风险协方差公式来说明。
资产组合的期望收益率就是资产组合中各类资产期望收益率的加权平均数。
资产组合中,单个资产占的比重越小,资产组合的期望收益率越小,风险就越小,这个原理说明投资资产数量多就可以减低风险。
由风险协方差公式得到:
资产组合的风险不仅与单个资产的风险有关,而且与各种资产的相互关系有关,各种资产之间的相关性越小,资产组合的风险越低。
因此,通过多样化投资组合可以降低风险。
15、简述CAPM的基本内容
CAPM即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是在投资组合理论的基础上,寻求当资本市场处于均衡状态下,各种资本资产的均衡价格。
假设在资本市场均衡状态下,通过对投资者集体行为的分析,可以求出所有有效证券和证券组合的均衡价格,即资本市场线,公式为:
rp=rf+(rm-rf)/σm×
σp
CAPM的基本思想是:
达到均衡时人们承受风险的市场报酬,由于投资者是风险厌恶者,因此,所有风险资产的风险溢价总值必然为正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同等学力 人员 申请 硕士学位 经济学 学科 综合 水平 全国 统一 考试 大纲 指南 货币 银行学 复习题 课后 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bdocx.com/doc/168721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