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长与《山海经》教学设计06Word文件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6845737
- 上传时间:2022-11-26
- 格式:DOCX
- 页数:14
- 大小:29.55KB
阿长与《山海经》教学设计06Word文件下载.docx
《阿长与《山海经》教学设计06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阿长与《山海经》教学设计06Word文件下载.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识记字音(先由学生认读,然后一一指正,最后出示答案)
hà
i
lǔ
sǒng
huá
ng
chuāng
mù
pīlì
jí
e
dà
n
骇
掳
悚
惶(急)
疮(疤)(渴
)慕
霹雳
诘(问)(
惧)惮
多音字:
恶
模
2、辨析形似
灸----炙
3、掌握词义。
惊骇:
(书面语)惊慌,害怕。
震悚:
(书面语)因恐惧而颤动。
诘问:
(书面语)追问盘问责问。
懿:
(书面语)德行美好。
掳去:
把人抢走。
惶急:
恐惧的意思.。
疮疤:
喻痛处、短处和隐私。
粗拙:
粗糙,低劣。
玑:
不圆的珠子。
三、研读课文
1.本文篇幅较长,内容较多,但都围绕着中心人物——阿长来写的。
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
阿长是不是她的真名?
(女同学齐读第一、第二段)
——不是。
首先看1、2段,这两段交代了阿长的由来,说阿长的职业就是我的保姆,阿长的外貌是“生得黄胖而矮”,她的姓名实际上并不是叫阿长,而是在真阿长走了之后因为大家的习惯而沿用下来的。
这一切说明了阿长地位低下,只是一个连真正姓名都很少有人知道的下层劳动者。
(板书:
地位低下,不被人重视)课文倒数第二段说,阿长我的保姆已经过世三十年了,而且还不知道她的姓名,她的经历,大家想想看,鲁迅怎么可能对一个连姓名都不知道的人有这么深厚的感情呢?
她都死去三十多年了作者还写文章来深切的怀念她,这是为什么?
老师想这其中一定有什么事让少年的鲁迅有着非常深刻的印象吧。
2.阿长是我的保姆,对她有了基本的认识之后,作者又写了阿长的哪些令“我”讨厌的生活习惯?
由此可看出长妈妈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写了阿长切切察察的毛病,这切切察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唧唧喳喳”的意思,这里有很好的细节描写,你们看“还竖起……鼻尖”,老是引起家里的小风波,还不准我做这做那,而且还喜欢动不动就告状。
从这些描写中,你会觉得阿长喜欢嚼舌根,多事,所以,饶舌多事就是阿长的性格特点之一。
然后,提到了阿长睡觉时,摆成“大”字,挤得我都没处翻身。
有人说,从一个人的睡相就能看出一个人的性格。
大家都喜欢吃麦当劳吧,老师记得有这么一个麦当劳的宣传片:
说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然后根据他们的睡相推测他们的性格,有手推下颌的是思考型,手指放在口里的是可爱型。
好,大家说说看,象阿长这样,摆成一个“大”字的睡相,似乎无忧无虑,就像武打片里的大侠一样,这又是什么型呢?
是一种什么性格?
可不?
!
大大咧咧,不拘小节。
3.(读6-12段)长妈妈懂得哪些“我”所不耐烦的规矩?
从对这些规矩的描写中可以看出长妈妈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元旦除夕吃福橘,说是吃了它,一年到头,顺顺溜溜……
说人死了必须说“老掉了”;
死了人,生了孩子的屋子里,不应该走进去;
饭粒落在地上,必须拣起来,最好是吃下去;
晒裤子用的竹竿底下,是万不可钻过去的……。
——在这些烦琐的规矩中,详细(笔墨不是同样重)写了“元旦辟头的磨难”。
对我来说,除夕最快乐的事情是用压岁钱买回自己喜欢的东西。
而长妈妈却让我道恭喜、吃福橘。
对我来说,这的确是一种“磨难”;
但对阿长来说,这是保证孩子平安的一种最好方式。
这恰恰表现了阿长的真诚和善良。
这一部分主要写的是阿长懂得许多规矩。
有这么多的规矩,那大家说,是不是吃了福橘,说了恭喜就真的会一年到头,顺顺溜溜?
是不是进了生孩子的屋子就真的会倒霉?
不是的,所以,阿长说的这些规矩是不科学的,是迷信。
这些规矩中除了表现阿长迷信之外,还表现了什么呢?
我们先看吃福橘。
吃福橘的前一天晚上,长妈妈是怎么跟我交待的啊?
她“极其郑重”的交待的。
为什么?
因为她觉得吃了福橘就能“一年到头,顺顺溜溜”。
好,到了第二天早上,一醒来,她就怎么样?
“立刻……一把……按住”“惶急……有所要求……摇着……”这一系列的动作描写就把长妈妈焦急的神态表现了出来。
之后,“我”说了恭喜之后,她就怎么样?
“十分欢喜……笑……塞进……”这样,长妈妈的欣喜之情溢于言表。
在这里,作者虽然认为这是“元旦辟头的磨难”,但我们却能看出正是在这“磨难”中寄托了长妈妈的一份善良真诚的愿望。
她希望自己和孩子都能“一年到头,顺顺溜溜”,这其中更重要的又是孩子,因为是她“塞”到我嘴里的,并不是她自己吃福橘。
加上第12段讲的很多繁琐的规矩.我们说这些事情本身是可笑的,但在当时的条件下,阿长教给我这些规矩的用心,和现在的阿姨教给孩子们要讲卫生,过马路要看两边的用心相比,是没有不同的。
一句话——为了孩子着想。
4.“我”为什么对长妈妈产生了“特别的敬意”?
——13-17段这一部分,作者用诙谐的笔调写了长妈妈讲“长毛”的往事。
长妈妈讲的“长毛”的故事,出乎我的意料,更让我感到长妈妈的伟大神力,从此对她就有了“特别的敬意”。
(需要我们注意的是,这部分写她有伟大的神力,是真的神力吗?
不是的。
那阿长所说的脱下裤子大炮就放不出来,是真的吗?
是科学的吗?
当然不是的。
“长毛”的故事在令人捧腹的同时,又使我们看到了长妈妈的无知和淳朴。
)
5.然而,最让“我”对她产生敬意的是什么呢?
——为“我”买回渴慕已久的《山海经》。
(这也是我们本文的写作重点。
6.听课文录音。
回答问题。
A.当阿长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时,“我”是怎样想的?
表现了“我”什么心理?
——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
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
我对从她那里得到《山海经》不抱任何希望,只是说说而已。
B.阿长把《山海经》买回时,“我”有什么反应?
体现了怎样的心情?
——“我似乎遇到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
”
震惊、感动的同时进而对长妈妈产生了新的敬意。
买《山海经》一事写出了长妈妈热爱、关心孩子的美好品质。
我们把文章中回忆与阿长有关的事件都概括在这了。
老师这就要问大家:
这些事件所用的笔墨都是同样重的吗?
篇幅的长短是一样的吗?
显然不是。
那哪是详写?
哪些是略写呢?
我们说,一篇文章的详与略是根据主题来定的,也就是根据中心思想和思想感情来定。
象这篇文章,它主要表达的感情是作者对长妈妈深沉的怀念。
那哪件事是主要为了表达这个感情的?
(买《山海经》)所以买《山海经》就是需要详写的部分,其他与中心只有次要联系的事件就是略写的了。
象这样详略得当,就是一种很值得我们学习的写作方法。
7.齐读文章最后两段。
文章以“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结束,“她的魂灵”是说谁?
长妈妈。
表达了作者对阿长的深切怀念之情。
大家看,这句话是一句感叹句,而且还使用了第二人称“你”,这个你是指谁?
指黑暗仁厚的地母。
所以很明显,这句话是作者对地母的呼告,
呼告什么?
呼告地母让长妈妈在她的怀里永安魂灵,也就是我们现在讲的在她怀里安息。
那么这也就是作者表达的对长妈妈的一份强烈的祝福和祈祷,它凝聚着鲁迅对长妈妈的全部情思,寄托着鲁迅对善良人的衷心祝愿。
之所以要用呼告这种修辞手法,就是因为它能更好的表达感情。
这时的长妈妈,不再粗俗,不再可笑,激荡在我们心中的只有深深的怀念,这就是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
四、课堂小结
下面我们再来回顾一下今天所讲的内容。
文章围绕阿长写了那些事情?
表现了阿长怎样的性格?
“我”的感情变化如何?
事
人物性格
我的感情变化
写作手法
切切察察的毛病
饶舌多事
不大佩服
摆成“大”字的睡相
粗俗、不拘小节
令人厌烦的规矩
善良真诚
不耐烦
欲扬先抑
讲“长毛”的故事
无知、淳朴
特别的敬意
为“我”买《山海经》
热爱关心孩子
新的敬意
在鲁迅先生的眼里,长妈妈和《山海经》是密不可分的。
可以这样讲,没有长妈妈就没有渴慕已久的《山海经》。
所以,这四本书就成了“我最为心爱的宝书”,以至得到《山海经》后,连“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
五、布置作业
1、把字词每个抄写五遍。
2、课外阅读《朝花夕拾》,把你喜欢的文章讲给大家听。
【板书设计】
阿长的由来
地位低下
切切察察
饶舌多事
“大”字睡相
不拘小节
记事
略
种种规矩
迷信善良
伟大神力
无知淳朴
谋害隐鼠
详
买《山海经》
抒情
祈祷
祝福
背影
教学目标
:
1.体味并准确理解文章所表达的父子深情。
2.学习本文平实的语言和传神的细节描写。
教学重难点:
理解文章具体描写父亲“背影”的细节,体味作者为之感动落泪的表层和深层原因;
体会选择“背影”作为表现主体的美学意义。
教学方法:
1.导读法:
在老师引导下依据阅读常规分析结构,概括段意。
2.研讨法:
就重点问题先个体思考,再小组讨论,后大组交流。
另有比较法、以写促读法等。
教学设计:
本篇课文的教学设计为两课时,针对教学目标
,每一课时重点完成其中的一项。
在整个教学过程
中,将力争充分体现如下几个原则:
1.学生自己走进文本,把学生对文本的阅读感悟作为重头戏,给予时间和教学流程上的保证。
充分阅读,充分感悟,充分思考;
感、思以充分的阅读为基础,充分的阅读是为了更准确深刻地理解和领悟。
2.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老师除必要的方法和程序的交待性引导外,不越俎代庖。
当然,学生的分析理解应该是他个体独立思考所得,也可以是他搜集资料、筛选信息所得,就此,老师在这一过程中的角色也可作些微调,比如,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以一个参与者的身份带着一种观点参与讨论,和学生平等对话和交流;
又如,在同学的分析研究遭遇阻隔时,做必要的提示点拨。
3.以写促读。
在这一过程中,可以有对文章理解的短小随感的写作活动,也可以有直接的特别情境的描写活动,但前者是为加深理解的层次,使之更臻于准确,后者是更为真切的体验,感受那一种特殊的乃至难以名状也即“可以意会,难以言传”的情境。
第一课时重在文本内容、情感的体味理解,揣摩作者内心深处思想情感的细腻、复杂;
第二课时,以作者描写的艺术为主体进行研究,在领会其写法高超的同时,更进一步地加深对文章情感的准确体会。
课前预习布置:
基本要求:
1.默读、朗读课文。
2.查字词典,为有关字词注音释义。
3.画出文中疑难词句。
分析理解:
4.按你的理解为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
5.结合文后习题作一点思考。
6.文中最能感动你的地方在哪里?
为什么会感动你呢?
质疑:
7.阅读思考后,就文章的任何一个方面提出问题。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课文
导入
语:
同学们,今天我们—起欣赏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的散文名篇(背影)。
大家课前或者以前都曾经阅读过这一名篇,对之一定都会有或多或少的感受,比如感情上的被打动,思想上的被影响,写法上的受教益。
今天我们进一步地研究探讨,当会有更多更深的不同层面的收获。
二、出示幻灯投影,检查有关字词音形义的掌握情况。
差使chai,受派遣所做的事
交卸xiè
,解除,除去
狼藉jí
践踏
簌簌sǜsu,泪流的样子
丧事sāng,有关死亡的事
颓唐tuí
精神消沉
琐屑xiè
,细小繁杂
举箸zhǜ,筷子
家中光景很是惨淡
一半为了父亲赋闲
我心里暗笑他的迂
怕茶房不妥帖;
颇踌躇了一会
我赶紧拭干了泪
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
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
晶莹的泪光中
三、老师范读或录音范读,或者一同学、数同学朗读课文。
四、与同学一起讨论全文的段落问题。
说明:
这一项工作一般来说是长文阅读的惯例,但却不是一切文章阅读的定例。
尤其是文学作品,或者不以学习借鉴其结构技巧为阅读目标的阅读活动,这一分析结构的过程就完全可以去掉。
当然,结构段落分析又不是全然没有意义,一方面,它可以使阅读者在这一过程中逐渐熟悉文本内容;
另一方面,对于有关文体或有关长文来说,它是破译文章密码的钥匙。
从这一意义来说,又当因文而异,因材施教。
本文的结构可有多种理解,这里择其一种。
第—部分是第一句,引出话题;
第二部分从“那年冬天”至“我的眼泪又来了”;
第三部分从“近几年来”至文末。
图示如下:
第一部分
篇首点题寄思:
难忘“背影”
第二部分
回忆“背影”故事
“背影”背景:
家庭变故
浦口送别
唠叨叮嘱
买桔情景:
话别时刻:
第三部分
篇末点明题旨
父亲晚境
点题
明旨
从以上的讨论分析,我们可以知道,文章是以“背影”为线索来串联故事;
通过故事的描述来抒写自己对父亲的那种一般情况下难以忽伏的情感,接着我们来讨论与之相关的问题。
五、独立思考:
课文中令你最为感动的是哪一处?
试描述你被感动时的真实心态。
多数同学会一下子抓住父亲为我买橘子那一时刻中“背影”的描述部分。
这当然与教者的设计意图相一致。
但若有同学找到其他地方,也应当积极引导同学围绕那一个“点”进行探究讨论。
关于“被感动时的真实心态”,同学的描述大致有如下几种情况:
①文中“父亲”怜子亲子的至诚无私。
②文中儿子善解人意人情的真实真切。
③由此触发相关亲情的联想。
六、进一步思考:
作者此时此刻,面对父亲的“背影”,“泪很快地流下来”,究竟是由于哪些原因呢?
回答此问题,要联系此“背影”描写之前的所有描写;
先个人独立思考并在文中评点,再四人小组讨论,最后全班交流。
综合言之,应该有这样一些方面:
①对父亲的感激:
父亲不顾年事已高、行动不便,为“我”穿铁道、爬月台买橘子;
②对父亲的理解:
父亲不放心茶房,亲往为“我”送行,干叮咛万嘱咐,不厌其烦,表现出中老年人的“迂”,原都是亲子之心,怜爱之情,这是非他人所能比的;
③对父亲艰难生活的同情:
买橘子时的瞒跚艰难,一下子引发“我”的联想,家庭生活的重压何时才能解除,父亲的这种艰难还得延续支撑;
④对父亲未来生活的忧虑:
父亲渐显老态,但还得继续生存挣扎以维持自己及其家人的生计,今后他又怎样生活,从身体到心理的逐渐变化,做儿子的又能帮助多少呢?
⑤对自己误解乃至责怪父亲的深深忏悔:
对父亲特殊时刻所表现出的照顾关心,不仅不领情,反而有所埋怨和嫌弃,但当为自己艰难买橘的过程特别是“背影”映现,情感的通道“訇然中开”,内疚、愧悔,无声的谴责,借助有形的“泪水”表现了出来。
此一问题的讨论可以深入—些,它是本课的难点,而且由此可以让大家比较全面准确又深入地了解全篇。
此一课时如果不能完成可以留待下—课时,继续研究之。
七、简单小结课文的研讨,课后在完成文后的相关习题及有关的辅助练习外,继续就其他预习题展开分析。
尤其关注本课中“背影”描写的精妙。
第二课时
一、紧承第一课时中的有关问题,继续深入研讨,并适当小结之,有关内容可投影显示。
二、引导同学继续深入研究课文内容:
文章除描写了自己见父亲买橘的“背影”而落泪的情景外,还描述了自己另外两次“落泪”的情形。
这两次落泪尤其是最后一次是由于什么原因?
表现出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第一次流泪是在交代家境衰败的情况下,见着父亲,面对家破人亡的景象,“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
这次掉泪表现出触境伤情的悲哀。
这一次掉泪,引出父亲的在文中为数不多的重要话语:
“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略。
”
父亲的这几句话表达了丰富的感情,很深沉。
这里有父亲对儿子的体贴和劝慰,也流露了父亲在逆境中的淡淡的哀愁,同时,也可以看出父亲内心深处不甘受命运摆布、不怨天尤人的自我宽解、自求振作的复杂心情。
后一次的流泪是在读到父亲来信中的那种感伤之词时,出现了“晶莹的泪光”。
这是在离开父亲两年多的“现在”。
两年前车站离别时的情景还如在目前,“背影”的触动和震撼使自己在生活工作之外,更多了对日渐苍老的父亲的挂念,这种挂念且与日俱增;
而忽然之间读及父亲的来函,父亲言语平淡中流露出的无奈和凄惶,让作者从无形联想及当年车站月台上“背影”的有形,于是,思绪万端,无以为报、无力回天、无可奈何的情感齐集心头,其泪水之奔流也就无法避免了。
三、简单小结:
如此说来,借助父亲的“背影”来勾连情节,贯穿本文始终的情感可以分析为两个方面:
父亲对儿子的万般体贴关爱;
儿子对父亲的真切理解和真诚感激。
这一对父手相辅相成的人间挚情的客观写实便成就了现代文学史上一篇金光璀璨的不朽华章,是不是可以这样来概括:
真情真感真文
四、接着我们来研究本篇的写法:
我们要研究的是:
这样真切感人、催人泪下的情感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理解这一问题,可以铺设一些阶梯:
1.播放录音:
望父买橘、刻画“背影”一部分;
2.同学齐读、体味;
3.在同学有所悟有所言之后,见机引问有关问题,比如:
①这段描写有没有什么深奥华美的词句?
②有没有用什么特别的技巧、方法?
③你觉得理解困难吗?
④你觉得描写困难吗?
⑤假如同样的情形和过程,你能描写出来吗?
⑥体会有关动作描写的准确性。
4.在此基础上,作一些归结,特别强调几点:
①朴实无华的语言
②客观写实的白描
③细致入微的细节
④事情的真实
⑤观察的仔细
⑥情感的真挚
5.就此来理解作品的感人至深。
请同学结合对课文的理解、结合自己的写作谈谈体会。
五、选读一篇题为“我的父亲”的散文,要求从写法和情感内容方面比较体味。
或课堂上讨论,或课后以笔记形式书面完成。
我的父亲
苏扬子
父亲首年清明节后一天病逝,两年来,我心里萦回不去的.是绵绵悠悠、清清静静的思念。
父亲大半生客居沪上,于国家保密单位供职,据说,也可算得一个处级。
而父亲一生清贫自守,厚直处世,忠诚任职。
1979年暑假中,我随村邻去厂里,竟发现他还住厂里集体宿舍,使着公家配给的最基本的生活用品,连水瓶也因我的到来才由一只添置到两只。
1982午,父亲任基建科长,在一次检查工程时,不慎从二楼摔下,伤得不轻,住院苏醒后,竟不允许厂里通知家人。
后来,还是同乡陈叔叔不忍,悄悄来信。
我和哥哥连夜赶去,父亲危险已经过去,只是落得一条腿的残疾。
那时,正时兴顶替,我们便跟父亲相商,不如乘工伤机会,办理退休;
让小妹“接班”。
父亲直摇头,说:
厂里为工伤已费去不少钱,我好歹也是国家干部,退休年龄还未到,政策规定,是不好办顶替的,你们万万不可烦扰厂领导。
话虽在理,但彼时彼地,我们心里总以为是很不近人情的。
父亲退休的前两年,在生产处长任上,批给苏北泰县某村办厂数十吨废铝屑,也算是支持贫困地区吧。
事成之后,经办人信告父亲,说来年春天,要给我们家进一船砖瓦木料和大米来,此前他大概打听到我们家造房子的事。
父亲很是不安,春节回家,屡屡跟我们说及此事的不妥。
我们都很不以为然,甚而觉得父亲有点迂直。
我说,生意人奸滑,多口惠而实不至,何必当真!
但毕竟拗不过父亲的固执和威势,还是在正月初十首后陪父“北上”,成全他拒贿的慷慨。
起早乘船到高港,再换车到泰州,已是当日下午三点,错过了去超幸的班船。
无奈,只得沿着交错的运河间坎坷的小道,磕磕绊绊,问问行行。
父亲毕竟已年近六十,裹一件棉质的军大衣,拖一双笨而沉的棉皮鞋,两三小时,十余里地下来,尽管天气寒冷,他那微秃的脑门上,稀疏的头发间,却早已有微汗沁出,热气蒸腾了。
到达目的地,找着当事人,已是万家灯火时候。
父亲一脸严肃、一本正经和晓以大义的真诚,令对方惊讶之余,发自肺腑地言谢。
第二天下午,带着托其捎回的十余根樟木料,搭一条便船,我们终于凯旋。
不料当夜九、十点钟光景,便船泊在一个小集镇,我们被告知须卸货换船。
云天雾地的,我们父子俩只好冒着凛冽的夜风,踏着遍地的冰凌,一根一根把木料扛到岸上。
待一打听,此处叫漆潼,到高港的船要在明天上午七点左右才开出。
这可害苦了我们,住,已少有店铺开门;
纵有,也肮脏不堪。
瑟缩着身子的父亲说;
“算了,我们就到候船室坐坐吧!
”候船棚四面洞开,几无遮拦,父亲不久就剧烈地咳嗽起来。
整个晚上,我在朦朦胧胧中,隐约感到父亲只是不断地抽烟,不断地进出:
那是怕堆在河沿的为我结婚打家具的木料丢失;
又不断地用右手捂住嘴:
那是怕咳声惊醒了我。
于是,凄凉的月下,清冷的风中,父亲本就佝偻的身子便不时地弯成一把古拙的弓的模样。
父亲生前于乡里播惠施恩,巨细之事难以尽数。
然惟有这一件事我铭记犹深,历历如昨。
清风尚清,明月惟洁,当全与我共记共忆、同歌同泣的!
老王
一、教学目标
1、揣摩重点词语的含义,培养辨析词语的能力。
2、把握老王性格特点,领会爱心,用读重点语句的方法和概括方法掌握全文的情感及内容。
3、培育人和人之间的互爱思想感情,为创建和谐社会作贡献。
二、教学重点
全面把握课文,领会作者与人物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过程
1、理解题意,介绍作者
(1)用直呼其名与加词缀“老”比较,领会以“老王”为题的亲切性。
通篇文章没有出现“老王”真实姓名,说明人物极其普通平凡。
(2)杨绎,女作家,翻译家,文革期间在“五七干校”学习,是当时批斗的对象,是政治的弱者,生活在底层,有机会与“老王”交往,为邻里关系,亲密无间。
所以用“老王”为题,自然、亲切。
2、看图说话
引导学生看课文插图,把握老王的形象特征。
要求学生用简炼的词语勾勒插图的老王形象。
明确:
面容苍老、满脸皱纹、满嘴胡茬
两眼呆滞、佝偻弯腰,等等。
△老王是一位饱经风霜,历尽艰辛的劳动者
(学生只要言之有理,均以肯定)
3、熟悉文本
读书一次,思考老王的具体情况怎样?
交流讨论,明确:
老王的职业:
蹬三轮车(谋生手段)
老王的身体:
瞎了一只眼(谋生困难)
老王的居住:
塌败小屋(底层生活)
4、探究文本
分别从以上三个方面寻找老王生活艰难和凄苦的关键语句,概括老王的身份。
交流讨论明确:
谋生手段,有失群落伍的惶恐,靠一辆破三轮车活命。
没有什么亲人。
谋生困难,因为眼看不清,客人不愿坐他的车,一次,撞得半面肿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山海经 教学 设计 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