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衡阳市届高三第二次联考二模文综合历史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 文档编号:16842414
- 上传时间:2022-11-26
- 格式:DOCX
- 页数:12
- 大小:95.48KB
湖南省衡阳市届高三第二次联考二模文综合历史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湖南省衡阳市届高三第二次联考二模文综合历史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南省衡阳市届高三第二次联考二模文综合历史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答案】C
【详解】古代文件传输主要依靠驿站,因此《唐律》中对驿站制度的严格规定,有利于中央政府的文件尽快传达到地方,促进政令畅通。
故答案为C项。
材料没有反映邮驿制度对中央集权的影响,排除A项;
材料不能反映轻罪重罚,排除B项;
材料没有反映行政效率的提高,排除D项。
3.理学把自然、人生、社会融为一体,在溶铸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道德情操等方面起到了重大作用。
理学家在建立体系时,大多经历了“泛滥释老,返诸《六经》而后得”的过程。
这反映出,理学
A.植根于佛道的思想
B.是儒学发展的倒退
C.是民族精神的源头
D.具有包容创新精神
【答案】D
【详解】从材料中的“泛滥释老,返诸《六经》而后得”等信息来看,说明理学在形成过程中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具有包容创新精神。
故答案为D项。
理学是对儒学的继承和发展,不是植根于佛道思想,排除A项;
理学是儒学在新形势下的发展进步,不是倒退,排除B项;
C项说法夸张,不符合史实,排除。
4.明清之际,江南地区出现了“士商相混”的现象。
正所谓“天下之士多出于商”,“豪杰有智略之人”也多致力于经商。
嘉道时期,士商相混的趋势愈演愈甚。
这表明
A.传统四民社会加速瓦解
B.中央对地方控制力削弱
C.理学义利观正受到冲击
D.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弛
【详解】理学推崇重义忘利,但从材料信息来看,知识分子经商现象普遍,说明理学义利观正受到冲击。
材料只反映出“士商相混”,不能反映四民社会瓦解,排除A项;
材料没有涉及中央对地方控制力的变化,排除B项;
材料没有反映政府政策的变化,排除D项。
5.马可•波罗在元朝时来到中国,其《马可•波罗游记》问世后争议不断,很多人对其到过中国存疑。
马可•波罗生前表示他绝非言过其实,其所见异事“尚未说到一半”。
英国学者吴芳思认为中国史籍中没有直接记载马可•波罗的史料从而否认其到过中国,而中国几乎所有蒙元史学者都认为马可•波罗到达过中国。
据此可知
A.当事人的陈述可信度较高
B.研究者立场影响其对历史的认识
C.综合多种史料即可得出合理结论
D.历史阐释需要丰富的史料作依据
【详解】从材料中的“马可•波罗在元朝时来到中国,其《马可•波罗游记》问世后争议不断,很多人对其到过中国存疑”来看,由于缺乏丰富的史料支撑,对这一历史事件存在不同的看法,说明历史阐释需要丰富的史料作依据。
A项说法绝对,当事人陈述也可能有虚假成分,排除;
材料反映的不同观点不是受研究者立场的影响,而是由于占有史料的不同,排除B项;
C项“即可得出”说法绝对,对历史问题的认识简单化,排除。
【点睛】马可•波罗是否到过中国之所以成为争论已久的话题,其重要原因是缺乏丰富的史料支撑。
因为历史研究必须对史料作出充分的研究,才能得出合理的结论。
中国学者的观点遭到西方学者的质疑,是因为缺乏令人们信服的丰富史料。
中国是有完整历史记载的国家,但在浩若烟海的史籍中,只有个别学者找到了说服力不强的零星记载,游记中没有提及具有中国特色的事物,如中国日常喝的茶、经常使用的汉字等都无记载。
马可•波罗是否到过中国的争论,说明了历史研究和解释“孤证不立”的道理。
6.晚清时期,“个人主义”一词随西学东渐的浪潮而入中国,时人“多引以为诟”。
新文化运动时期“个人的解放”和“个人的发见”却大行其道,广为流传。
这说明新文化运动
A.导致个人主义思潮泛滥
B.启迪了中国民众的觉悟
C.促使启蒙思想在华兴起
D.有利于民主制度的巩固
【答案】B
【详解】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科学,使人们的思想尤其是青年人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启迪了中国民众的觉悟,从而这一时期“个人的解放”和“个人的发见”大行其道,广为流传。
故答案为B项。
新文化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并未导致个人主义思潮泛滥,排除A项;
新文化运动介绍了西方的启蒙思想,排除C项;
当时中国没有建立民主制度,新文化运动与巩固民主制度无关,排除D项。
7.1939年春,国民政府教育部禁止使用“蛮、夷、蕃”等词来称谓少数民族,同年9月行政院又下令禁止滥用“少数民族”一词,提出以地域来称谓边疆同胞。
国民政府此举旨在
A.缓解尖锐的民族矛盾
B.践行“五族共和”的思想
C.加强其专制独裁统治
D.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详解】从材料中的时间信息“1939年”来看,国民政府采取材料中的措施,是为了促进全国民众的团结,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共同抵抗日本侵略者。
从材料中的时间信息来看,国民政府此举不是缓解民族矛盾,联系史实可知,这一时期并不存在“尖锐的民族矛盾”,排除A项;
从时间信息来看,国民政府此举不是践行“五族共和”的思想,排除B项;
实行这些措施与加强专制独裁统治无关,排除C项。
【点睛】本题的解答主要是根据材料中的时间信息,同时联系所学,明确“蛮、夷、蕃”等词带有对少数民族蔑视的意味,体现出浓重的大汉族主义色彩,因此在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禁止使用这种称呼,以及提出以地域来称谓边疆同胞等措施,是为了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据此确定答案。
8.下面是1979-2009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速(比上年增长)曲线图。
对80年代末的趋势解读正确的是
A.经济环境影响经济增速
B.GDP整体呈现大幅下滑
C.国企改革一直停滞不前
D.结构调整影响经济发展
【详解】20世纪80年代末,中国改革开放面临着复杂的国内外形势。
在国内,改革遇到重重阻力,改革进入关键时期。
从曲线图反映的这一经济增速下滑明显来看,是经济环境影响着经济增速。
故答案为A项。
曲线图反映的是增速的下滑,不是GDP整体下滑,排除B项;
1984年国企改革即全面展开,排除C项;
80年代末的趋势不是结构调整的影响,排除D项。
9.公元前三世纪后,罗马已不是原来那种城邦国家了,它已成为世界上各个民族和国家进行交易的共同市场。
这种商业贸易的一个必然结果之一,就是平衡划一这些人民或民族间的区别。
以上材料可以用来说明
A.世界市场发源于古罗马
B.罗马共和国人人平等
C.罗马帝国建立的合理性
D.万民法实施的必要性
【详解】从材料中的“这种商业贸易的一个必然结果之一,就是平衡划一这些人民或民族间的区别”等信息来看,说明仅仅适用于罗马公民的公民法已不能适应社会状况发展的需要,应当扩大罗马法的适用范围。
A项说法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
材料反映的是商业贸易发展对法律的要求,不是说明人人平等,与建立罗马帝国的合理性无关,排除B、C项。
【点睛】在罗马共和国时期,罗马法用来调整罗马公民之间的关系,适用范围主要限于罗马公民,所以被称为公民法。
在公民法下,罗马公民受到法律的保护,并享受法律赋予的权利。
在罗马帝国建立以后,由于罗马的扩张,特别是国际交往的扩大和商品经济和贸易的发展,不同民族之间的矛盾显现出来,政治经济活动中出现了许多公民法无法解决的新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公民法发展为万民法,万民法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的一切自由民。
10.下图是有关近现代某国的政治体制的漫画。
该漫画意在批评
A.邦联制下国家结构松散
B.权力制衡导致效率低下.
C.政党政治引发利益之争
D.三权分立影响政治民主
【详解】漫画反映的是美国联邦政府的三权分立体制,从“这都是你的错”可以看出,权力制衡导致效率低下,因此三大机构之间互相抱怨。
美国根据1787年宪法确立联邦制,排除A项;
材料反映的是联邦政府的不同机构,不是不同政党,排除C项;
三权分立避免了绝对权力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资产阶级民主,排除D项。
【点睛】在美国的三权分立体制中,行政、立法、司法三项大权中的任何一项法定权力都要受到另外两项权力的制约。
在权力的天平上,任何一项权力都不允许大于另外两项权力,从而避免了绝对权力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资产阶级民主。
但这种制度设计的弊端是,可能带来一定程度上的效率低下。
11.孙中山在评价苏俄新经济政策时说:
“此种新经济政策,其精神与余所主张之民生主义,不谋而合。
”孙中山说“不谋而合”是基于二者
A.都以发展资本主义为目标
B.都主张以经济手段改善民生
C.都符合各自民主革命的国情
D.都重视市场在经济中的作用
【详解】苏俄新经济政策主张以经济手段改善民生,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苏俄新经济政策是以发展社会主义为目标,排除A项;
苏俄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不是完成民主革命任务,排除C项;
孙中山民生主义的主要内容是平均地权,与市场作用没有关系,排除D项。
12.美国学者亨廷顿指出,冷战结束后,主导人类引发冲突的根源不再是政治因素或者经济因素,而将是文化上的差异,是不同文明之间的矛盾,“西方文化”同“非西方文化”之间的冲突将是“未来世界政治轴心”。
对此评论正确的是
A.冷战结束使世界政治经济冲突消失
B.文明间的矛盾是引发国家冲突的根源
C.国家冲突是文明进程中的必然现象
D.亨廷顿意在为美国霸权主义政策辩护
【详解】亨廷顿认为冷战结束后国际社会冲突的根源将是文化上的差异,是不同文明之间的矛盾,意在说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文化和基督教文明受到挑战,西方国家应当以美国为首维护他们的文明和价值观,实际上是亨廷顿在为美国霸权主义政策辩护。
冷战结束后世界政治经济冲突仍然存在,排除A项;
引发国家冲突的根源是国家利益,排除B项;
C项说法绝对,材料信息不能反映,排除。
第Ⅱ卷
一、非选择题:
共160分。
第36-42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做答。
第43-47.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做答。
(一)必考题:
共135分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殷周时期在法律思想方面积累了丰富的思想资源。
在春秋战国的社会大变革时代,法律思想得到了充分发展,诸如德治、人治、法治、礼治、德刑关系等法律思想都在这一时期确立。
经过争鸣和辩驳,各学派相互借鉴与吸收。
汉代春秋决狱开始,中国法律逐渐走上了儒家化的道路,将儒家的道德精神注入法律、法令。
董仲舒神化皇权、改造新儒学,契合了统治者加强统治、维护大一统的需要。
《唐律疏议》提出“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标志着礼法结合的全面完成,儒家思想遂成为了封建法律的正统思想,自此历朝均沿袭不变,并对后世传统法制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
——摘编自付银《中国近代法律观念的转型》
材料二鸦片战争加速了中国传统法律的转型。
龚自珍、魏源等从自救的角度对清朝的律例与司法制度展开了批判。
林则徐首倡“睁眼看世界”,主持编译了《各国律例》01902年,英美等国表示,如清政府改变司法现状“皆臻完善”,可以放弃领事裁判权。
清政府不得不“参酌各国法律”,修订现行律例。
1905年,清政府以西方资产阶级法典为立法模式,大规模移植西方国家的法律制度,开始法典编纂工作。
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参议院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这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
——摘编自石田琢智(日本)《中日法律的近代转型的比较分析》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归纳古代中国传统法律思想的特点,并分析产生这些特点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以来中国传统法律制度向近代法律制度转型的原因。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中国法律制度转型的意义。
【答案】
(1)特点:
源远流长,渐臻完善,唐时最终定型;
援礼入法(或礼法结合)德主刑辅、人伦入法(或伦理纲常法律化),具有浓厚的儒家文化特色;
目的在于维护君主专制和等级特色;
重刑法轻民法,强调以法禁民,漠视人权保障。
原因:
儒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主导地位,从而对法律思想形成制约;
为保护小农经济的发展和维护小农社会的和谐稳定,故在法律思想上强调内儒外法,刚柔兼济;
中国古代政治本质是人治,故中国古代法治服务于人治,以法治倡人治教化;
为维护大一统帝国和专制皇权的威权统治,故重刑法威压,而轻民法人权。
(2)原因:
传统法律思想的滞后;
挽救民族危机的需要;
帝国主义国家逼迫和要求中国法制与西方接轨;
近代西方资产阶级法律思想和观念的传入(或西方法律和法学的引入);
近代有识之士的积极推动(或对封建法律的改良)。
(3)意义:
①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法制与世界法制的接轨;
②有利于中国法律观念、法律制度的近代化;
③有利于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
④引进借鉴西方法律文化,对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有重要借鉴意义。
【详解】本题考查古代中国传统法律思想的特点、近代以来中国传统法律制度向近代法律制度转型的原因和意义,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概括能力和结合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1)古代中国传统法律思想的特点,可以根据材料中的“殷周时期在法律思想方面积累了丰富的思想资源”“标志着礼法结合的全面完成,儒家思想遂成为了封建法律的正统思想”“契合了统治者加强统治、维护大一统的需要”“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等信息,并结合所学来回答。
产生这些特点的原因,应当联系所学从古代中国的社会状况如儒家思想的地位、小农经济的影响、古代政治的人治本质、维护大一统帝国和专制皇权等方面来回答。
(2)近代以来中国传统法律制度向近代法律制度转型的原因,可以根据材料中的“鸦片战争加速了中国传统法律的转型”“龚自珍、魏源等从自救的角度对清朝的律例与司法制度展开了批判”“英美等国表示,如清政府改变司法现状‘皆臻完善’,可以放弃领事裁判权”等信息,并联系所学有关内容来回答。
(3)近代中国法律制度转型的意义,可以根据材料中的“大规模移植西方国家的法律制度”“这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等信息,并结合所学从促进中国法制与世界法制的接轨、有利于中国法律观念和制度的近代化、有利于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以及对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有重要借鉴意义等方面来回答。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危机爆发后,胡佛政府通过斯姆特一霍利法,将进口商品的关税大幅度提高,但很快遭到其他国家报复性措施,以致国内经济形势持续恶化。
上台后的罗斯福推出“三R”新政即复兴、救济、改革。
为保障《工业复兴法》《农业调整法》等政策的落实,罗斯福通过“炉边谈话”不断宣传和解释“新政”,逐渐破除了传统自由主义的束缚,为美国政府缓解危机走出困境起到了积极作用,还造成了战后美国经济长期上升的总趋势。
——据编自康拉德。
布莱克《罗斯福传》等
材料提供了罗斯福新政的案例,蕴含了国家应对危机和改革复兴的诸多启示。
从材料中提炼一个启示,并结合所学的世界史知识予以说明。
(要求: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
【答案】启示1:
加强国际合作是应对危机的有效措施。
说明:
①大危机发生后,资本主义国家各自为政,为保护本国市场,纷纷提高关税壁垒,掀起了贸易大战与关税大战,加剧了世界经济局势的衰退。
②20世纪30年代,法西斯势力疯狂侵略扩张,对整个世界造成了极大的威胁。
1942年《联合国家宣言》签订后,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形成,最终取得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小结:
面对全球化加快的趋势,加强国际合作、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必然选择!
启示2:
思想引领与民众思想观念的解放推动社会变革与进步。
①14世纪在意大利兴起的文艺复兴运动,以人文主义对抗神本主义,将人从神学的束缚中逐渐解放出来,推动了近代自然科学兴起和宗教改革开展,也为新航路开辟提供了人文探索精神;
②16世纪宗教改革首先在德意志兴起,随后不断扩展到西欧其他国家,形成了新教诸如路德教、加尔文教等,动摇了罗马教皇和天主教会的权威,推动了世俗王权的加强和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也推动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发生;
③17-18世纪的启蒙运动,以理性主义为旗帜,反对教权主义和专制主义,倡导自由平等民主,推动了欧美资产阶级革命到来。
思想指引行动,思想解放有利于推动社会变革和进步。
启示3:
改革是应对国家危机的必由之路。
①1920年底苏俄战时共产主义引发了一系列的政治危机与经济困难。
列宁决定以新经济政策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保证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工农联盟政权的巩固。
②20世纪30年代,面对大危机的冲击,罗斯福推行新政,通过全面干预经济稳定了美国的民主政治秩序,使美国经济逐渐走向复苏。
改革是社会进步的动力,调整生产关系是应对危机的重要手段。
(其他观点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详解】从材料中的“胡佛政府通过斯姆特一霍利法,将进口商品的关税大幅度提高,但很快遭到其他国家报复性措施,以致国内经济形势持续恶化”可知,加强国际合作有利于应对经济危机,据此确定“加强国际合作是应对危机的有效措施”的论题。
从材料中的“罗斯福通过‘炉边谈话’不断宣传和解释‘新政’,逐渐破除了传统自由主义的束缚,为美国政府缓解危机走出困境起到了积极作用,还造成了战后美国经济长期上升的总趋势”可知,思想指引行动,改变解决危机的观念和意识,有利于解决经济危机,据此确定“思想引领与民众思想观念的解放推动社会变革与进步”的论题。
根据材料信息还可以确定“改革是应对国家危机的必由之路”的论题。
然后联系所学有关史实来论述说明,如确定“加强国际合作是应对危机的有效措施”的论题,可以联系1929年经济危机爆发后各国以邻为壑政策带来的危害、二战中反法西斯国家加强合作最终取得胜利等史实,来论证说明加强国际合作的重要性。
本题的解答首先要明确观点,然后联系所学进行论证,做到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二)选考题:
共25分。
请考生从2道地理题、3道历史题中每科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每科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15.【历史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宋初官称和实职分离,一般官员都有“官”和“差遣”(实际职务)两个头衔。
“官”只说明可领取俸禄,而“职”才有实际权力,官职之间的进阶竞迭三十七阶。
大批官员无所事事,互相推诿、扯皮,朝野人士纷纷批评这一陋制。
元丰三年,宋神宗宣布改制。
颁布《寄禄格》,作为官员升迁依据,凡只有空名的官职,一律撤销,做到官称与职守合一。
撤销中书门下,恢复三省制度,令三司各司其‘职,直接对皇帝负责。
减少官员进阶层次,打通官员晋升通道。
改制后,朝廷的行政效率并无明显提高,且宋神宗在改革过程中操之过急,在改革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偏差,导致怨声栽道。
——摘编自王纪风、梅训安《浅论元丰改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元丰改制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元丰改制的影响。
(1)背景:
①宋初以来的职官制度机构重叠、冗员繁多,国家财政负担加重;
②职官制度混乱,名实相悖,任官而不司其职,办事效率低下;
③朝野人士要求改革的呼声高涨。
(2)影响:
①元丰改制改变了北宋初年以来官职分离、官制失实、品阶混乱的状况,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减少政府开支;
②减少了官员进阶的阶数,客观上有利于官员的合理流动;
③削弱了宰相的权力,加强了中央集权;
④但是由于改制方式存在问题,所以效果甚微。
【详解】本题考查元丰改制的背景和影响,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概括能力。
(1)元丰改制的背景可以根据材料中的“宋初官称和实职分离,一般官员都有‘官’和‘差遣’(实际职务)两个头衔”“‘官’只说明可领取俸禄,而‘职’才有实际权力”“大批官员无所事事,互相推诿、扯皮,朝野人士纷纷批评这一陋制”等信息分析概括得出。
(2)元丰改制的影响可以根据材料中的“做到官称与职守合一”“减少官员进阶层次,打通官员晋升通道”“撤销中书门下,恢复三省制度,令三司各司其职,直接对皇帝负责”“改制后,朝廷的行政效率并无明显提高,且宋神宗在改革过程中操之过急,在改革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偏差,导致怨声栽道”等信息分析概括,并结合所学有关知识来回答。
【点睛】概括类材料解析题在解答时要根据材料,对材料内容划分层次,逐层分析,特别是一些关键词,把握每一层次的要点。
然后对要点进行归纳总结,确定哪些是题目要求回答的,再根据所问来回答。
如对“元丰改制的背景”的解答,应当根据材料信息将材料划分为三个层次,即“宋初官称和实职分离,一般官员都有‘官’和‘差遣’(实际职务)两个头衔”、“‘官’只说明可领取俸禄,而‘职’才有实际权力”、“大批官员无所事事,互相推诿、扯皮,朝野人士纷纷批评这一陋制”,然后对每一层次的信息进行分析概括,得出“职官制度机构重叠、冗员繁多,国家财政负担加重”“职官制度混乱,名实相悖,任官而不司其职,办事效率低下”和“朝野人士要求改革的呼声高涨”的三点内容,据此回答本题。
16.【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朝鲜半岛的形势起源于二战结束和美苏对战后世界的安排。
1943年,罗斯福认为,“朝鲜人民还没有能力实行和维持独立政府,应由美中苏三国托管,建立一个统一的朝鲜政府.美苏矛盾加剧后,美国转为控制朝鲜南部地区。
朝鲜分裂局面正式确定后,美国把战略重心放在欧洲,而在亚洲更为注重中国。
1950年,国务卿艾奇逊宣布,“朝鲜半岛在美国远东安全格局中就显得无足轻重了”。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为了遏制苏联共产主义“扩张”,美国决定介入。
战争结束后,朝鲜半岛分裂格局进一步固化,南北双方分别被纳入东西方冷战的大格局中。
——摘编自吴文兵《二战后美国对朝鲜政策的演变及其影响》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后美国对朝鲜的政策先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说明发生这些转变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对朝鲜政策转变给东亚政治格局带来的影响。
(1)变化1:
战后初期,美国主张朝鲜由国际托管转变为美国单独控制朝鲜南部。
美苏战时同盟关系逐渐破裂,冷战逐渐展开。
变化2:
由战后初期控制南朝鲜到1950年美国暂时放松对朝鲜半岛的控制。
美国确立“先欧后亚”的战略政策,把略重心放在欧洲。
变化3: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由暂时放松控制到介入朝鲜内战、强化与韩国结盟、敌视朝鲜。
美苏矛盾加剧和冷战进一步展开。
①造成朝鲜半岛的分裂,严重影响半岛的统一和稳定;
②朝鲜半岛成为美苏争夺亚洲霸权的前沿阵地和局部热战地区,造成东亚政治格局的动荡不安;
③中美陷入了直接军事对抗,影响了中国统一台湾大业。
【详解】本题考查二战后美国对朝鲜政策发生的变化和影响,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概括能力和结合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1)二战后美国对朝鲜政策发生的变化,可以根据材料中的“应由美中苏三国托管,建立一个统一的朝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湖南省 衡阳市 届高三 第二次 联考 二模文 综合 历史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