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通用版语文一轮复习专项对点练2328Word文件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6840645
- 上传时间:2022-11-26
- 格式:DOCX
- 页数:26
- 大小:57.72KB
高考通用版语文一轮复习专项对点练2328Word文件下载.docx
《高考通用版语文一轮复习专项对点练2328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通用版语文一轮复习专项对点练2328Word文件下载.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2)落寞、失望、孤寂等 (3)欲诉无门,壮志难酬 举杯浇愁,自我宽慰
【答案】 ①无月可赏的落寞。
往昔花好月圆,今宵赏月不得、丹桂不见,唯有“烛花红”。
②欲诉无门的郁愤。
欲“问化工”,但“路也难通,信也难通”,明写中秋无月,实叹世路艰难、壮志难酬。
③自我宽慰的洒脱。
现实无奈,只能暂凭杯酒、歌舞排遣落寞和郁愤。
二、对点练
2.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
(2)题。
【导学号:
35900078】
古风(其三十九)
李 白
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
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
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
白日掩徂晖①,浮云无定端。
梧桐巢燕雀,枳棘②栖鸳鸾③。
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
【注】 ①徂晖:
落日余晖。
②枳棘:
枝小刺多的灌木。
③鸳鸾:
传说中与凤凰同类,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前四句,写诗人登高望远,看到天高地阔、霜染万物的清秋景象,奠定了全诗昂扬奋发的基调。
B.诗中“荣华东流水”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古来万事东流水”表达的意思有相似性。
C.七、八句借助于描写白日将尽、浮云变幻的景象,形象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世事人生的感受。
D.九、十句的意思是本应栖息于梧桐的鸳鸾竟巢于恶树之中,而燕雀却得以安然地宿在梧桐之上。
E.最后两句用典“归去来”,指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
“剑歌”,指孟尝君食客冯谖因未被重用曾弹剑而歌意欲离去之事。
但此处作者却准备仗剑而行,勇敢地去面对困难,故与此典故情形相反。
AE [A项,“奠定了全诗昂扬奋发的基调”有误。
前四句,诗人登高望远,看到的是秋霜覆盖,万物凋零,北风飘拂,原野荒寒,奠定了全诗悲凉低沉的感情基调。
E项,“相反”不对,诗人也是准备拂袖而去。
]
★
(2)结合全诗,简述结尾句“剑歌行路难”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解析】 前四句写景,萧条低沉,为下文抒情张本。
中间四句“东流水”“无定端”表达时光易逝、世事多变的感叹。
九、十句雀占鸾位,表达小人得势、壮志难抒的慨叹。
【答案】 ①对荣华易逝、世事多舛的人生境遇的感慨。
②对黑白颠倒、小人得志的社会现实的不满。
③对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自身遭际的激愤。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1)~
(2)题。
35900079】
水调歌头①
黄庭坚
瑶草②一何碧,春入武陵溪③。
溪上桃花无数,枝上有黄鹂。
我欲穿花寻路,直入白云深处,浩气展虹霓。
祇恐花深里,红露湿人衣。
坐玉石,倚玉枕,拂金徽④。
谪仙何处,无人伴我白螺杯。
我为灵芝仙草,不为朱唇丹脸,长啸亦何为?
醉舞下山去,明月逐人归。
【注】 ①此词大约写于词人被贬官时期。
②瑶草:
仙草。
③武陵溪:
出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④金徽:
瑶琴。
(1)下列对这首宋词上阕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瑶草一何碧”运用比兴手法,赞美瑶草(仙草)像碧玉一样可爱,激起读者兴趣,把读者引进仙境中去。
B.“溪上桃花无数,枝上有黄鹂”承接“春入武陵溪”,表现了“桃花源”仙境的清丽澄净,幽静脱俗。
C.“我欲穿花寻路”三句表达了作者对此境的喜爱,满怀喜悦规划着自己的行程,渴望有更美的发现。
D.“祇恐花深里,红露湿人衣”故意正话反说,说仙境里花深露重,怕会打湿衣服,实际表现了词人对仙境的深深喜爱和依恋。
E.此词为春行纪游之作,词人采用幻想的镜头,描写神游“桃花源”的情景,反映了他出世、入世相冲撞的人生观。
CD [C项,“我欲穿花寻路”三句虚写想象、以虚衬实,写词人幻想能找到一个自由施展才能的理想世界,含蓄地表达对现实的不满。
D项,“祇恐花深里,红露湿人衣”承接前三句,写词人担心仙境里花深露湿,沾湿人衣,既写现实的游览,又曲折地表现他对纷乱人世的厌倦但又不甘心离去的矛盾心理。
★
(2)结合下阕内容,简要分析词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鉴赏诗歌内容与词人思想情感的能力。
在理解诗词大意的基础上可依次提炼答案。
“仙草”即开头的“瑶草”,“朱唇丹脸”指第三句“溪上桃花”。
苏轼咏黄州定惠院海棠诗云:
“朱唇得酒晕生脸,翠袖卷纱红映肉。
”花容美艳,大抵略同,故这里也可用来说桃花。
这两句是比喻和象征的语言,用意如李白《拟古十二首》之四所谓“耻掇世上艳,所贵心之珍”。
“长啸亦何为”意谓不必去为得不到的功名利禄而忧愁叹息。
【答案】 ①词人想象“坐玉石、倚玉枕、拂金徽(弹瑶琴)”表现他的志行高洁、与众不同。
②接着说李白不在,无人陪他饮酒,是说他缺乏知音,感到异常寂寞,同时曲折地表达出他对现实的不满。
③词人说自己到仙境探索是为了得到灵芝仙草,不是为了得到像“朱唇丹脸”一样的桃花,即使得不到又何必长啸呢?
以象征性的语言说明自己不必去为得不到的功名利禄而忧愁叹息。
④最后两句描写词人醉后摇摇晃晃,下山翩翩起舞,明月伴他归去的形象,表现他想逃避现实却又不甘心如此的矛盾心理及孤寂心境。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
(2)题。
野 望
杜 甫
西山白雪三城戍①,南浦清江万里桥②。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③答圣朝。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注】 ①三城戍:
西山三城的堡垒,三城,与吐蕃临界,为蜀边要塞。
②南浦,泛指送别之地。
万里桥,在成都杜甫草堂的东边。
③涓埃:
细流与微尘,比喻微小。
A.首联由景入题,远望“西山白雪三城戍”,近看“南浦清江万里桥”,景象开阔辽远。
B.颈联写自己“迟暮多病”“未报圣朝”,含蓄地批判了皇帝昏庸无能,荒淫误国,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的悲叹之情。
C.尾联照应题目——“野望”,抒发了作者深为民不堪命,世事日转萧条和自己年老多病,功业未就的隐忧。
D.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景是情的基础,情是景的生发,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E.诗人虽身居草堂,然心忧家国,诗歌内容深广,意境雄浑,感情深沉,表情达意抑扬跌宕。
BD [B项,无批判和报国无门之意,应该是“功业未就”;
D项,颔联是叙事和抒情。
★
(2)颔联蕴含了诗人哪些思想情感?
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赏析。
【解析】 颔联两句由战乱推出怀念诸弟,自伤流落的情思。
“风尘”指安史之乱导致的连年战火。
杜甫四弟:
颖、观、丰、占。
只杜占随他入蜀,其他三弟都散居各地。
此时“一身遥”客西蜀,如在天之一涯。
诗人怀念家国,不禁“涕泪”横流。
真情实感尽皆吐露,不由人不感动。
【答案】 ①忧国之情:
“海内风尘”指安史之乱的连年战火,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局势的担忧。
②对诸弟的思念:
战乱频仍,诸弟分离,长期阻隔,诗人对亲人的无限思念之苦跃然纸上。
③漂泊之悲:
诗人流落天涯,一身飘零,“一身遥”蕴含人世无限之悲,流离之苦。
专项对点练(二十四) 鉴赏诗歌形象
(对应学生用书第299页)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送魏万之京
李 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本题考查鉴赏景物形象的能力。
(1)筛选典型意象。
诗中的典型意象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描述图景画面。
根据上面筛选出的典型意象,运用联想和想象,把意象连缀成富有诗意的画面。
(3)概括画面特点。
根据画面内容概括画面特点,描绘了一幅_____________________画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推导流程]
(1)游子、离歌、微霜、鸿雁、云山、关城树色、御苑砧声
(3)寒秋送别的凄凉
【答案】 描绘了一幅寒秋送别的凄凉画面。
落地的寒霜透出了寒意,鸿雁的哀鸣令人悲伤,云山茫茫行路难,寒冷的树色令人悲凉,这一切构成了一幅凄凉的画面。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
(2)题。
35900080】
赠内人①
张 祜
禁门②宫树月痕过,媚眼惟看宿鹭窠③。
斜拔玉钗灯影畔,剔开红焰④救飞蛾。
【注】 ①内人:
唐代选入宫中宜春院的歌舞伎称“内人”。
她们一入深宫内院,就与外界隔绝,被剥夺了自由和人生幸福。
②禁门:
宫门。
③窠:
巢穴。
④红焰:
指灯芯。
(1)下列对这首唐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这是一首宫怨诗,但诗人匠心独运,不落俗套,既不正面描写她们的凄凉寂寞的生活,也不直接道出她们的愁肠万转的怨情。
B.诗的首句“禁门宫树”,点明地点,但门而曰“禁门”,树而曰“宫树”,就烘托出了富丽堂皇、轩昂宏阔的气象。
C.“媚眼”两字,说明望景之人是一位美貌的少女,《诗经·
卫风·
硕人》就曾以“美目盼兮”四个字传神地点出了庄姜之美。
D.诗的后两句笔锋一转,把镜头从户外转向户内,从宫院的树梢头移到室内的灯光下,描写了一个宫女斜拔玉钗与飞蛾嬉戏的情景,表现了宫女的喜悦之情。
E.诗的最后一句中的“剔”字是细节描写,是说明“斜拔玉钗”的意向所在,生动地显示了这位少女拯救飞蛾的心愿。
BD [B项,“富丽堂皇、轩昂宏阔的气象”不正确,应为“宫禁森严、重门深闭的环境气氛”;
D项,“与飞蛾嬉戏的情景,表现了宫女的喜悦之情”错,应为“拨救飞蛾”的情景,表现了宫女对飞蛾的同情和自我哀怜之情。
★
(2)诗歌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宫女形象?
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解析】 诗的第二句写“内人”仰首凝望鹭窠的动作,飞鸟尚可自由飞出宫禁,也有温暖巢穴,自己何时才能走出宫门,重回故乡!
凝望中充满了对自由的渴望、幸福的憧憬。
诗歌的三、四两句中“内人”斜拔玉钗、拨救飞蛾的动作显示了这位少女的善良心地,当她看到飞蛾投火时感伤自己的命运好似飞蛾,便剔开红焰,救出飞蛾,既是对飞蛾的一腔同情,也是出于对自我命运的哀怜。
本题可据此回答。
【答案】 一位凄凉孤寂、青春虚度又善良美貌的宫女。
“媚眼”表现少女的美貌,身在禁宫,与世隔绝。
“惟看”体现出女子的孤寂、凄凉,只有枝头的一窝栖止的飞鸟才可以陪伴她,“斜拔”“剔开”“救”一系列的动作体现出少女的善良,不忍心飞蛾扑火死去。
35900081】
浣溪沙
朱敦儒①
雨湿清明香火残,碧溪桥外燕泥寒。
日长独自倚阑干。
脱箨②修篁初散绿,褪花新杏未成酸。
江南春好与谁看?
【注】 ①朱敦儒(1081~1159),洛阳人,“南渡以词得名”,此词作于流落江南之时。
②箨:
竹笋的壳皮。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这首词以生动朴素的语言勾画了江南清明时节如画的风光,抒发了词人对江南春色的喜爱之情和满腔爱国热情。
B.“雨湿清明香火残”,既点明了时间,又描绘了江南清明时节雨纷纷的特色及扫墓时焚烧的香烛纸钱被雨水打湿后的情状。
C.“碧溪桥外燕泥寒”,写满江青色的春水荡漾,春寒料峭中,南来的燕子正啄泥准备筑巢,展现了春天到来的勃勃生机与希望。
D.“日长独自倚阑干”传达出词人心中深沉的辛酸,把上阕中凄冷的景色与词人凄迷的心境妙合交融,富有深沉动人的韵味。
E.“江南春好与谁看”以反诘句收结全词,既与上阕孤独怆然的心境相呼应,又表达了自己失国亡家、忧念时事而无心观赏的沉痛心情。
AC [A项,“抒发了词人对江南春色的喜爱之情”错,词人是用江南清明美景来衬托对故国灭亡的悲情。
C项,“展现了春天到来的勃勃生机与希望”错,词人写燕子啄泥筑巢,而叹惋自己流落江南,四处飘零,无以为家。
★
(2)从词中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请作简要分析。
【解析】 词的上阕写清明时节,凄风苦雨,寒气难耐。
白日渐长,一个人寂寞地倚着栏杆,这时光怎么过得如此缓慢?
透露出词人的寂寞、惆怅。
下阕以反诘句“江南春好与谁看”收结全词,表达了失国亡家、忧念时事而无心观赏的沉痛心情。
再结合词下注解可知本词是词人流落江南所作,联想到当时的时代背景,可知词人遭遇战乱,流落江南,内心自然充满悲愤凄凉。
由此可得人物形象,按答题的一般步骤回答即可。
【答案】 这首词塑造了一个内心悲凉凄苦、落寞怅惘的爱国词人形象。
清明时节,凄风苦雨,寒气难耐。
天寒人心更寒。
词人遭遇离乱,故国已亡,流落江南,内心的悲愤凄凉由此可见。
4.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
(1)~
(2)题。
江城子 癸酉春社①
王 炎②
清波渺渺日晖晖,柳依依,草离离。
老大逢春,情绪有谁知?
帘箔四垂庭院静,人独处,燕双飞。
怯寒未敢试春衣。
踏青时,懒追随。
野蔌山肴,村酿可从宜。
不向花边拚一醉,花不语,笑人痴。
【注】 ①春社,祭祀土地的日子,以祈求丰收。
周代用甲日,汉以后,一般用戊日,以立春后第五个戊日为春社。
②王炎:
生于宋绍兴八年(1138),到癸酉宁宗嘉定六年(1213),此时他七十五岁。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开篇用“渺渺”“晖晖”“依依”“离离”,写出阳光明媚、春水悠远、草木泛绿的春日景致,于清幽淡远之景中透出词人的愉悦情怀。
B.“老大逢春,情绪有谁知”一句采用设问的方式,抒发自己内心孤独寂寞的情怀。
C.“人独处,燕双飞”,以燕的“双飞”与人的“独处”相对比,无限情绪皆包含在种种形象之中,收到“言有尽意无穷”的效果。
D.“帘箔四垂庭院静,人独处,燕双飞”一句动静结合,既写出庭院的静谧,又写出燕子双飞的美妙。
E.词的下阕结尾处采用拟人的手法,说花“不语”、“笑”人痴,全篇因之而活跃飞动。
AD [A项,“愉悦情怀”错,应该是寂寞情怀。
D项,“动静结合”错,应该是以动衬静;
“既写出庭院的静谧,又写出燕子双飞的美妙”错,应该是衬托寂寞无聊的心绪。
(2)本词塑造了怎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解析】 鉴赏人物形象要知人论世,关注背景,抓抒情主人公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抓词中所写景物。
解答本题应抓住“老大”“独处”“怯寒”“野蔌山肴,村酿可从宜”等有效信息。
【答案】 本词塑造了孤寂惆怅的年迈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春社时节,大好的春光与热烈的庆典挑逗起词人踏青的闲情,可是年迈体衰迫使他不得不在家蛰居,但逢春社,又不甘寂寞,唯有借助野蔌山肴与村酿来排遣惆怅情绪。
专项对点练(二十五) 鉴赏诗歌语言
(对应学生用书第300页)
雨中花·
武康秋雨池上
毛 滂①
池上山寒欲雾。
竹暗小窗低户。
数点秋声侵短梦,檐下芭蕉雨。
白酒浮蛆鸡啄黍。
问陶令②、几时归去。
溪月岭云红蓼岸,总是思量处。
【注】 ①毛滂是北宋词人,一生仕途失意。
本词作于作者自衢州推官改任武康县令之时。
②陶令:
指陶渊明。
请从借景抒情的角度简要赏析词的上阕中“数点秋声侵短梦,檐下芭蕉雨”一句。
第一步,解读词句内涵。
根据语境,翻译出该句词的意思,“侵短梦”是说打破了短梦,而“秋声”是指________________。
第二步,分析词句的形式特点或运用的表达技巧。
本句运用了______________的手法,通过“芭蕉雨”表明了秋天的环境特点,并以此来表达词人的情感。
第三步,点明其表现的思想内容。
从景物描写对词人情感的作用上分析。
“芭蕉雨”“侵短梦”,表现了词人________________的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推导流程] 雨声 借景抒情 仕途失意的惆怅
【答案】 作者正在小憩之时,雨打芭蕉的声音打破了自己的短梦。
词句借景抒情,通过雨打芭蕉之声,既写出了秋天的萧瑟,又表现了词人因仕途失意而产生的惆怅。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
(2)题。
35900082】
凝香斋①
曾 巩
每觉西斋景最幽,不知官是古诸侯。
一尊风月身无事,千里耕桑岁有秋。
云水醒心鸣好鸟,玉砂清耳漱寒流。
沉心细细黄卷,疑在香炉②最上头。
【注】 ①凝香斋:
原名西斋,位于济南大明湖畔。
曾巩于1071年任齐州(治所今山东济南)知州,齐州大治,该篇为1072年游大明湖而作。
②香炉:
香炉峰。
(1)下列对这首宋诗的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 )
A.该诗首句点题,领起全诗,以下写景抒情都是围绕这句展开的。
曾巩身临西斋,徜徉山水,忘怀世情俗务,“不知”只因“景最幽”,俯仰其间,心神愉悦。
B.颔联写曾巩任职齐州,身闲无事,手持酒杯,临风赏月;
桑麻遍野,庄稼茁壮,可望秋季丰收。
他不打理政务,醉心自然风物。
C.任所齐州最有代表性的风物是湖光和泉水。
颈联上句写湖光,下句写泉水。
纯净的湖水使白云驻足,让人心灵清醒明澈;
泉底砂石如玉,清寒的泉流激荡,悦耳清幽。
D.炼字精警,颇具匠心。
“醒”“鸣”“清”“漱”四个动词使意境灵动。
诗句景情理俱在,让人顿生赏湖景、观流泉的雅兴。
E.尾联归结全诗。
置身如此令人向往的境界,潜心书史,其清幽意境与高雅情趣让诗人疑是在庐山香炉峰的景物绝佳处。
愉悦之情,如超脱世外,暗含辞官归田之念。
BE [B项,“他不打理政务,醉心自然风物”理解错误,“身无事”是因齐州大治。
E项,“暗含辞官归田之念”于文无据。
★
(2)后人多认为此诗诗眼为首联中的“幽”字,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着重考查诗眼“幽”,要求考生“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答题时,要从标题、内容、情感、结构等方面展开思考。
西斋的景物特征、诗人的政治才干、大明湖的山水特点、诗人潜心典籍的雅兴等,都是思考的线索。
【答案】 诗眼“幽”字,总揽西斋景物特征。
①大明湖畔的西斋,地处幽僻之处,实为清幽境界。
悠游庭斋,临风赏月,乐而忘身乃一地方诸侯。
身为齐州知州,政通人和,丰收有望,才有闲情探幽览胜。
②湖水清幽,白云驻足,好鸟幽鸣,泉清见石,寒流激荡,好不让人留恋喜爱。
可谓幽景寄幽情。
③悠游之余,潜心书史,感到无异于置身香炉峰,更显得作者情趣高雅、心境清幽。
全诗无不紧扣诗眼“幽”字展开意境。
(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3.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
(1)~
(2)题。
35900083】
行香子
秦 观
树绕村庄,水满陂塘。
倚东风、豪兴徜徉。
小园几许,收尽春光。
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
远远围墙,隐隐茅堂。
飏青旗、流水桥旁。
偶然乘兴,步过东冈。
正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
(1)下列对这首宋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本词上阕定点取景,以村庄为中心描写四周景物,写出了词人所见的烂漫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考 通用版 语文 一轮 复习 专项 2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