涛城工业园建设发展情况Word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6826874
- 上传时间:2022-11-26
- 格式:DOCX
- 页数:3
- 大小:19.22KB
涛城工业园建设发展情况Word文档格式.docx
《涛城工业园建设发展情况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涛城工业园建设发展情况Word文档格式.docx(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一)园区规划情况
1、规划定位。
涛城工业园规划总面积11.45平方公里,位于县城东南、集镇以北,园区西邻贯穿县域南北,连接我县“三区三园”的经济大动脉—“快速通道”,县际公路—郎广公路南北纵贯园区,扬绩高速县城连接线—“郎川大道”东西横穿园区。
基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园区规划的定位,是积极融入新城区,对接县经济开发区,全力培育商贸物流业、生产性服务业等“绿色”产业,打造县城中心区功能拓展新空间和科学承接产业转移新平台。
在规划期末,初步建成全县商贸物流崛起区、生态休闲和文化旅游新兴区,先进制造业集聚区、以及农产品深加工示范区,形成功能齐全、产业发达、实力雄厚的新型特色工业园区。
2、规划布局。
总体布局上,以“三轴”交通布局为依托,形成“一心、五片区”的空间布局。
交通布局以规划南北向工业大道主轴,东西向扬绩高速县城连接线主轴、东西向郎涛路次轴,形成“三轴”交通布局。
产业布局上,以位于规划用地中部,即南北向发展主轴与东西向发展次轴交汇处,中心临近祥花路和郎涛路的生态居住服务中心形成“一心”。
以商贸物流产业园区、轻工纺织产业园区、机械电子产业园区、农副产品深加工产业园区,以及生态休闲和文化旅游区形成“五片区”。
环境布局上,以工业大道和郎涛路景观带、横向园区风貌景观带和高速景观带,结合水系和自然环境形成的四处点式公共绿地和高速下口景观节点,形成“四带、五点”生态环境体系。
(二)园区建设情况。
我镇在积极盘活白茅岭农场闲置监房,以及充分利用现有道路等设施的基础上,本着“互利双赢、共同发展”的原则,于2007年与白茅岭农场置换土地325亩,正式启动了园区“起步区”的建设。
近年来,我镇克服可用财政不足的困难,千方百计筹集资金,对325亩置换土地进行了场平,完成了园区主次干道4公里主供输电线路的架设,3.5公里主供水管道的铺设,2000余米的干道路基建设,2.5公里的路灯亮化,通过连年加大投入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园区的吸引力和承载力,为项目的承接和落地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
(三)园区招商情况。
近年来,我镇紧抓长三角产业转移,以及皖江示范区建设机遇,立足现有资源,强抓招商引资“一号工程”不动摇,通过以商招商、联合招商、上门招商、驻点招商,招商成果逐年突破。
截至目前,落户企业总数已达43家,规模以上企业14家。
其中,入园企业24家,已投产企业18家,在建项目6个,初步形成了以轻工纺织、新型材料、食品、电子、设备、农产品深加工为重点的产业支撑。
招商引资的快速突破,有力地推动了镇域经济的提升。
截至今年9月底,全镇已完成工业总产值--亿元,实现税收--万元,实现出口创汇--万美元,规上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万元。
预计年末工业总产值突破--亿元,税收突破5000万元。
二、园区建设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针对我镇工业园区发展现状,建设资金、生产要素紧缺、产业层次不高、集聚水平不高等问题较为突出,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园区的快速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因此,如何科学定位、创新举措,推进园区加快发展,真正形成融入新城区,实现与县开发区的良好对接,十分值得我们深思。
(一)土地制约因素突出。
我镇工业园区处于建平、凌笪和涛城三镇交界,规划核心区土地绝大部分为白茅岭农场所有且于95年全部进行了确权办证,一旦动用就意味着侵权。
同时由于历史原因,凌笪和涛城两地群众多年来对白茅岭农场部分土地进行了长期无偿占用,致使我镇工业园区建设发展在土地的刚性需求上面临着“两难”,“一难”即白茅岭农场坚持“守土有责”、“寸土如金”原则,目前在土地置换及合作建园上均无破题迹象,对我镇园区建设发展及项目落户产生重大障碍。
因此,我们在招商上存在着明显的“项目等地”问题,难以满足客商要求办证的基本需求;
“二难”即鉴于当地群众对白茅岭土地的长期无偿占用,项目落户时在土地权属上发生的纠纷和矛盾隐患较多,项目落地建设的推进工作难度加大。
(二)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我镇工业园区由于受土地、资金等综合因素制约,基础设施的配套水平与当前的发展要求和产业承接趋势相比仍还显得滞后。
虽然近几年我镇在克服财政困难的前提下,对园区的水、电、路、灯等基本的设施逐年加大了建设投入,但向园区纵深推进的路网、电网、水网建设总体上还不能做到按规划要求进行全面系统地建设,园区基本框架的拉开仍需时日,项目的承载能力仍显簿弱,特别是对大项目的承载力不强。
(三)建设资金筹措困难。
近年来,我镇在推进园区建设上不等不靠,主动作为,通过政府适度举债,以经营性土地出让、向干部职工借款、“BT”模式运作、组建投资公司盘活现有资源等多种方式,多元化筹措建设资金,拉长资金链条,保障了园区建设的基本运转。
但在园区路网、电网、管网、绿化、亮化、场地平整、土地收储、土地报批、拆迁补偿、安置点建设上所面临的长期巨大资金需求,以及融资渠道的限制,镇财政压力仍然十分巨大。
目前园区每供出1亩项目用地均要承受相当大的财政负担。
在经营集镇方面,由于受乡镇房地产市场规模及用地指标的限制,开发商投资愿望不强,土地出让面积及价格远远低于县城区,在扣除土地收储、拆迁补偿等前期费用后,镇财政收益有限;
组建的投资公司也因宏观政策因素而难以发挥有效作用,导致园区持续投入严重不足。
(四)用工短缺矛盾突出。
我镇园区建设尚处在起步阶段,一些落户企业由于受规模普遍不大、产业层次普遍不高的现实制约,生产的自动化程度普遍不高,加之部分企业对工种条件要求高,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工资待遇低、社会保障不健全,导致一些企业招工难、难招工,工人流动性较大,特别是管理型和技能型人才普遍留不住,尤以服装加工行业表现最为明显,仅彩虹服饰和中平服装就有近500个机位“虚位待招”。
随着今后一些新兴产业项目的落户,企业对各类技能型工人和管理型人才的需求将愈加迫切,企业无法在本地完成管理型和技能型工人的招聘,势必增加了企业的管理成本,影响到企业发展的信心。
因此,建立一套保障企业用工的长效机制迫在眉睫。
三、园区建设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高端定位,全力引进和培育“绿色”产业。
涛城工业园作为县城东部区域,地处郎川河上游和县城上风向,随着县城东接进程的加快推进,与新城区融合更为紧密,落户项目的质量高低事关县城的人居环境;
并且扬绩高速郎溪段规划的出口位于涛城分场区域,距新城区仅6公里,这一交通之利和道口效应,必将使该区域成为一个重要的人流、物流、信息流集散地,故涛城工业园可按照“东部卫星城镇”的定位,规划发展以现代物流业、生产性服务业、生态和文化旅游业为主的“绿色”园区,进行科学规划和高强度开发。
(二)高层对接,全力推进“飞地经济”园区建设。
上海白茅岭农场涛城分场区域是我镇当前和今后重点发展的区域。
如能实现合作开发,必然对承接产业转移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有利于相关产业按照规划加快转移和集聚,进而推动白茅岭总部和我镇的共同快速发展。
但目前上海白茅岭农场因受管理体制等方面因素限制,合作共建涛城工业园尚未取得突破,建议持续加强沟通对接,并通过省市领导和对应部门,推进高层对接互动,传递共同打造皖沪合作“飞地经济”园区建设,促进共同发展的强烈愿望,推动白茅岭农场土地的合作开发。
(三)保障要素,全力提升园区的综合承载能力。
道路建设方面,随着紧邻我镇园区西缘,贯穿县域南北,连接我县“三区三区”的经济大动脉—“快速通道”的建设,以及东西方向横穿我镇园区的扬绩高速县城连接线—“郎川大道”的东向延伸建设,我镇园区对外的形象将得到极大的提升,可以适时考虑推动实施园区工业大道的工程建设,进一步加快推进涛城工业园与新城区的融合,更好地实现与县经济开发区的对接。
用地方面,一要加大力度推进土地整治,置换的建设用地指标直接用于园区建设;
二要制定园区项目供地基准地价,避免拼地价,确保集聚性强的优势项目用地;
三要招大引强,并尽可能的力争进入省“861”重点项目笼子,争取用地计划单列。
用工方面,一要在县委、县政府万人培训、万人回归、万人引进“三万工程”政策的作用下,通过行政加经济的手段为企业创造稳固的用工平台,缓解企业用工压力;
二要积极引导企业以人为中心,按照市场法则大力自我招工;
三要鼓励企业实施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提升自动化程度,尽可能减少用工需求。
供电方面,做好电网与城镇、园区的同步规划,要努力实现“十二五”规划中110千伏变电站尽早建成投运,最大限度保障企业用电需求。
供水方面,加快自来水厂扩容建设,保障园区和集镇正常用水。
供气方面,要做好水、电、路、气等配套设施与县城东接的有效衔接,争取天然气管道铺设规划进集镇、入园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工业园 建设 发展 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