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16篇文言文复习.doc
- 文档编号:1682273
- 上传时间:2022-10-23
- 格式:DOC
- 页数:32
- 大小:176.50KB
中考16篇文言文复习.doc
《中考16篇文言文复习.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16篇文言文复习.doc(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考纲规定16篇文言文复习
1、《孔子语录》
相关识记:
1、积累文中出现的成语: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温故而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不耻下问、见贤思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任重道远、成人之美。
2、试归纳文中有关谈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例句:
学习态度: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学习方法:
学而时习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默而识之/温故而知新
3、理解背诵:
①《论语》中阐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句子是: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②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中的话: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③孔子借题发挥,教育弟子勤学好问的句子是: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④在生活中,我们要表示应当向有长处的人学习,常用“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来表示。
⑤孔子要求人们对待先进和落后的态度是: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⑥讲做人应该换负远大,意志坚强的是: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⑦孔子心目中君子的标准是“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⑧孔子认为可以终生奉行的一个字是“恕”,并把这个字阐述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中考链接:
1、文学常识。
《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
它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共二十篇。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
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者。
他编撰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
2、注音。
论(lún)语 陬(zōu)邑(yì) 愠(yùn)殆(dài)
3、翻译句子,并注意加点词语的意思。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按一定的时间去复习学过的功课,不也高兴吗?
“说”同“悦”,愉快。
(2)吾日三省吾身。
△我每天多次进行自我反省。
三:
泛指多次。
三省:
多次检查,反省。
(3)温故而知新。
△复习旧的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
故:
旧的知识。
(4)士不可以不弘毅。
△士大夫不能够不强毅。
弘毅:
宽宏坚毅。
这里指抱负远大意志坚强。
(5)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自己不愿要的,也不要给予别人。
欲:
要。
施:
给,送。
4、“而”字的基本用法有两种,顺接和转接。
顺接:
指用“而”连接的两个部分,意思是顺着下来的,如“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
转接:
指用“而”连接的两个部分,意思有转折,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人不知而不愠”。
2、《鱼我所欲也》
一、文学常识
1、本文出自《孟子·告子上》,作者孟子,战国时期鲁国人,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我们还学过他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语音。
箪(dān)蹴(cù) 羹(gēng) 死亦我所恶(wù)
3、通假字。
①乡为身死而不受 乡:
通“向”,从前
②故患有所不辟也 辟:
通“避”,躲避
③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得:
通“德”,思惠,这里是“感激”之意
④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辩:
通“辨”,辨别
4、一词多义。
为:
a、今为(为了)
b、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做)之
c、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做、采用)也?
d、乡为(肯、情愿)身死而不受
5、重点词语解释。
(1)一豆羹(古代盛食品的器具)
(2)此之谓失其本心 本心:
天性,天良
(3)故患有所不辟也 患:
祸患,灾难
(4)一箪食 箪:
竹筐
(5)一豆羹 豆:
碗
(6)蹴尔而与之 蹴:
用脚践踏
(7)万钟于我所加焉 何加:
好处
(8)所恶有甚于死者 恶:
厌恶
(9)舍生而取义者也 义:
正义或仁义
(10)贤者能勿丧耳 贤者:
有道德的人。
勿丧:
不丢掉,不遗失。
(11)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万钟:
万钟的傣禄,形容位高禄厚。
钟:
古代的一种量器。
(12)二者不可得兼 得兼:
能够同时得到。
(13)故不为苟得也 苟得:
苟且取得。
本文指:
“苟且偷生,意思是只为求利益,不择手段。
”
(14)妻妾之奉 奉:
侍奉。
(15)呼尔而与之 呼尔:
没礼貌的吆喝。
与:
给。
(16)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穷乏:
贫穷。
(17)有是心也 心:
本性。
二、理解性默写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3、孟子认为能做到舍生取义的人是:
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4、孟子认为失其本心的行为是: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为宫室之美而受之,为妻妾之奉受之;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5、在孟子看来,什么情况下,即使遇到祸患也会挺身而出的?
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6、不辩礼义的接受万钟是为了: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7、文中与“嗟来之食”意思相一致的句子是: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三、重点语句翻译
1、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
△然而我所厌恶的还有比死亡更厉害的,所以,祸患也有我所不躲避的。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万钟的俸禄如果不分辨是否合乎乎礼义就接受它,万钟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
3、是亦不可以已乎?
△这样的行为不也应该停止了吗?
4、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尔。
△不仅有道德的人有这种本性,而且人人都有,只是有道德的人能不丧失罢了。
5、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就舍弃生命而选取正义了。
6、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以前宁肯死亡,也不接受,今天却为了我所认识的穷苦人感激自己而接受它。
7、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出者何不用也?
△假使人们追求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宝贵的,那么一切能够用来逃避祸患的手段,有哪一种不能采用呢?
8、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如果没有礼貌的吆喝着给别人食物,即使走路的人也不接受。
9、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用脚踢着(或踩过)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四、课文内容理解
1、从论证方法的角度看,本文除了“举例论证”外,主要运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有力地证明了舍生取义这一中心论点。
2、归纳段意:
第一部分(第一节):
论述舍生取义是人的本性。
第二部分:
论述见利忘义是丧失本性的行为。
第二节:
从正面举例,说明义的存在。
第三节:
从反面举例,接受万钟这是丧失人的本性。
批评见利忘义。
3、文中所指比生命更可贵的东西是指道义,比死亡更可怕的东西是指丧失道义。
4、人的本心是什么?
舍生取义。
5、本文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试举例。
比喻论证、对比论证、举例论证、道理论证。
6、文章开端没有直接进入议题,而是先从生活中人们可能遇到的事情写起,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给所要论述的问题增加了通俗性,为下文论议正题作好了铺垫。
7、文中多次使用对比这种手法,请举例说明。
☆鱼和熊掌对举,生与死(义)对举,何与今比较等。
8、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是心”指什么?
☆在生和义不能兼得的情况下,应该舍生取义。
五、开放性试题
1、我国历史上,许多人把文中的观点作为自己做人的准则,作为自己最高道德标准来追求。
请举一个能用本文观点来选美的例子。
☆如:
文天祥面对元朝高官厚禄的诱惑,不为所动。
2、本文观点广为后人所赞同,请找出本文观点并写出与之一致的两句诗。
☆舍生取义。
(1)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
(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3、本文所强调的“义”与市场经济下的“利”有无矛盾,由此会引发一点什么样的启示,请简要谈谈。
☆不矛盾。
在市场经济下也要讲诚信、讲道德,不做违法乱纪的事。
4、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用自己的青春热血和宝贵的生命谱写了一曲曲“舍生取义”的正气歌,请概述一个这样的例子。
☆抗洪英雄李向群为保一方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誓斗洪魔,以身殉国。
刘胡兰面对敌人屠刀毫不畏惧,宁死也不出卖党组织,最后英勇牺牲。
朱自清病危之际拒绝吃美国救济粮等。
5、本文主要阐述了“舍生取义”的道理。
作为21世纪的中学生,你怎样理解这个“义”字?
☆能见义勇为、为正义事业而献身、做与国与民与人有益的事等。
社会上的哥们义气是与小团体个人私利相关的江湖义气与本文的“义”不同。
6、孟子提倡的“舍生取义”曾经造就了一大批仁人志士,而现在的学校教育则强调我们中小学生要“珍爱生命”,最近教育部新修改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就删掉了“见义勇为、敢于斗争”的字样,对于这些,你是怎样看待的?
☆例:
人的生命是宝贵的,我们应当要珍爱这仅有的一次生命,但并不表示我们不见义勇为,不伸张正义,只是我们在见义勇为时,要量为而行,要在与坏人斗勇的同时还要斗智,尽量避免对自己的损害,对生命的威胁。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一、本文的作者是战国时期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
孟子名轲,字子舆。
他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也被世人尊称亚圣。
本文选自《孟子·告子上》,全文主旨在于说明道义高于一切。
二、解释字词
舜发于畎亩之中 起,被任用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被举用
管夷吾举于士 狱官
百里奚举于市 市场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所以 担子,责任
必先苦其心志 使……痛苦
劳其筋骨 使……劳累
行拂乱其所为 行:
行为 拂:
违反,阻挠
空乏其身 穷困缺乏
所以动以忍性 使……惊动 使……坚韧
曾益其所不能 曾通“增”,增加
人恒过 犯过失 困于心 忧困
衡于虑 同“横”,阻塞,不顺畅
而后作 作为,奋起
征于色 征验,表现出来
而后喻 明白,了解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在外面,指国外
国恒亡 常常
入则无法家拂士 在里面,指国内 拂同“弼”辅佐 有法度的臣士 辅佐君主的贤士
三、文中列举的六个人的事迹,它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从他们的事迹中你能得出什么启示?
☆共同点:
出身卑微,都是经历艰苦磨难后,最终成就了作为。
启 示:
一个人若想成就一番伟业,就必须在思想、身体、生活、行为等方面经历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炼。
四、文中论述的核心问题是“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而开篇却不惜笔墨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作者的用意是什么?
☆这六位历史人物都是在经历了艰难之后才成就了不平凡事业,开篇列举这些人物及事例,是为了更有说服力的论述本文的中心论点。
五、作者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的“大任”指什么?
“是人”指哪些人?
☆“大任”指治理天下的任务。
“是人”指前面叙述的六个人,又不限于他们,还包括其他能担任“大任”的人。
六、“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一句强调了什么?
☆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先在生活、思想和行为方面经受一番艰苦甚至痛苦的磨难,逆境出人才,逆境可以增添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和勇气,磨练意志。
七、文章第2、3段从哪两个方面论述了本心论点?
运用了什么写法?
☆从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两个方面论述的,运用了正反对比的写法。
八、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作者论述这一论点的目的是什么?
中心论点: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目的:
先摆事实,举出古代六位人物成就事业的例子,从中归纳出造就人才的客观因素,经历磨难,忧患可以激励人奋发有为。
再分析说理,说明个人成才的主观因素,重点论证“生于忧患”,并以一简练的对偶句,由个人谈到治国;说明国家要发展,也要有忧患意识。
最后归纳出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九、文章结尾以“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一句独立成段在表达上有何作用?
☆这是全文的警策之语。
作者在前文充分的论证说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考 16 文言文 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