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Word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6811868
- 上传时间:2022-11-26
- 格式:DOCX
- 页数:22
- 大小:50.28KB
第十一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Word下载.docx
《第十一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十一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Word下载.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由于有中央财政的补贴,中国1.06亿60岁以上的农村老年人,都将有机会每月领取至少55元的养老金,从而与“老农保”形成质的区别
79岁的浙江省余姚市金冠村村民金开勋现在每个月都能领到230元的养老金,这得益于当地的“新农保”试点。
2007年11月,金开勋的儿子拿出1万元,帮他参加宁波市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即“新农保”)。
因为已符合60周岁的规定,从缴费的下个月起,他的银行卡每月能领到210元养老金,最近又调整到230元。
目前,金冠村有180多位老人在领取养老金。
村支书朱大泉告诉CBN记者,比起完全依靠儿女赡养,有养老金就更加稳当,老人的晚年生活会更加幸福。
9月4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提出,2009年试点覆盖面为全国10%的县(市、区、旗),以后逐步扩大试点,在全国普遍实施,2020年之前基本实现对农村适龄居民的全覆盖。
也就是说,中国1.06亿60岁以上的农村老年人,都将有机会像金开勋老人一样,每月领取一定数额的养老金。
每个适龄农民即使不缴纳参保费用,也每月都能领到国家发给的55元养老金。
“新农保”经济账
2007年12月1日,宁波市的余姚、慈溪开始试水“新农保”制度,并陆续推广到全市。
根据余姚市的规定,农村年满60周岁的男性、年满55周岁的女性,均可参保。
参保时可选择1.5万元至2.1万元的不同缴费标准,一次性缴清费用。
在办理手续后的次月,依照保费标准按月领取150元、180元或210元养老金,直至去世。
“由于政策贴切,符合农民的承受能力,广大农民参保积极性高涨。
在政策实施的21个月以来,余姚市有235个行政村开展农民养老保障工作,累计参保人数20184人,目前有19241人在领取养老金。
”余姚市劳动保障局农保处副主任胡旭峰告诉CBN记者。
2008年春节,吴达明筹了2.5万元,帮在余姚农村的父母参加“新农保”。
大学毕业后,他在宁波市一家服装企业上班,平时工作繁忙,又要照顾孩子,听说可以给老人买养老保障,便决定给父母也买上。
吴达明仔细阅读相关政策后,觉得还是蛮划算的。
按照女性63岁的缴费标准,吴达明交了1.22万元替母亲参保,从次月开始可以享受每月210元的养老金。
以此推算,1.22万元养老保障费不到5年就用完,从第五年的第十个月起,母亲领的养老金就是政府出的钱。
“我们姐弟俩都在宁波市工作,父母还在老家守着几亩农地,有这个养老金,我们也稍微安心一些。
”吴达明说。
宁波市养老保险管理中心副主任陈超告诉CBN记者,农民算账很简单,自己缴了钱,几年能拿回来,政府又能补贴多少。
如果参保人意外死亡,个人缴的那部分子女还可以继承。
在实施“新农保”政策的同时,余姚市也出台了《余姚市老年人员生活补助金发放实施办法》,对男70周岁、女65周岁以上人员,不缴费每月也可享受50元的普惠制政策,但二者必须选其一。
金冠村有150多名村民选择享受上述“老年人补贴”,他们或是无力支付“新农保”个人缴费的那部分资金,或是对政策持观望态度。
目前,整个宁波市有12.7万农民在领养老金
案例2、和谐之美——探访国家环境友好企业燕京啤酒集团
绿草如茵,花团锦簇,几只灰喜鹊悠闲地飞来飞去,燕京啤酒集团的厂区,更像是一座公园。
经过25年的建设和发展,燕京啤酒集团公司已经成为北京市工业旅游的示范企业。
2005年10月,位于北京潮白河畔的燕京啤酒集团公司被国家环保总局命名为国家环境友好企业。
节约点子多——员工每年提出技改方案200多项
“啤酒生产的主要原料是大米、大麦、啤酒花,生产过程能源消耗包括水、煤、电,无论哪一样都是稀缺的,要不把各项消耗降下来,实实在在是心疼啊。
”燕京啤酒集团公司副总经理李明玉这样告诉记者,“要节约,必须先有全员节约的意识,不然,这里精打细算,那边却大手大脚,那有什么用?
”
有了这样的共识,每月的生产调度会、质量管理会都成了节能的宣传台。
集中培训、宣传招贴画、答题竞赛、参加节能公益活动,十八般武艺悉数登场,目的只有一个,要让大家都明白,节约是必须的。
“一点不吹牛,我们每个员工都知道生产过程中各种能源资源的使用情况。
”环保节能处处长王起自豪地说。
按照清洁生产的思路,公司对啤酒酿造的全过程进行逐一排查,找出各个环节的能源耗子、资源耗子,强化管理,将一些消耗指标同世界先进指标看齐。
按照节能降耗的具体要求,每个车间都分配节约指标,生产计划部每月都根据指标进行考核。
员工们想出了许多切实有效的节约点子。
麦芽车间因为要保证95%以上的空气湿度,必须时刻向空气中喷水,原先工人们用钻头直接在水管上打眼,每天一个车间的水耗差不多要300吨,工人们通过各种实验,最后采用激光打眼的方法,车间每天的水耗一下子降到了30吨。
目前,公司全年来自员工基层的节约技改方案就达200多项,占到了总项目的40%。
废物变资源——“废水”成为政府招商引资优势
“连我们的废水都成了顺义区引资的优势了。
”企管办主任段秋生的话让记者有点好奇。
原来,燕京污水处理厂处理的中水不仅有30%—40%回收自用,而且首钢的一个冷轧钢厂即将在附近投产,燕京把中水卖给他们,不仅自己有经济效益,冷轧钢厂也节约了成本。
这样的“废物”利用还有很多:
啤酒发酵产生的二氧化碳从1990年就开始回收,去年共回收了11594.5吨,不仅减少了温室气体排放,还带来了800多万元的收入;
废水处理产生的沼气替代蒸汽被用于烘干湿麦糟来生产饲料;
湿麦糟烘干后添加相应比例的其他成分,成为非常受欢迎的饲料,去年的销售额达2000多万元……
不仅如此,对啤酒生产的副产物酵母的深加工也成为燕京新的利润增长点。
每生产1000吨啤酒,就有1—1.5吨剩余酵母产生。
以前剩余酵母大多用于生产干酵母粉,为进一步开发废酵母的价值,燕京借助“外脑”,成立了专门的研发队伍。
目前,燕京已经率先在国内啤酒企业中利用废酵母生产核糖核酸和核苷酸。
从废酵母中提取核苷酸的成本为每公斤80元,而核苷酸的市场价格高达每公斤2000元。
可持续发展——做负责任的企业公民
在秋高气爽的日子来到燕京啤酒集团公司,绿草蓝天相映,厂区安静整洁,让人们忍不住深吸几口清新的空气。
“不仅要少给环境增加负担,而且要与自然、要与邻居和谐相处。
”李明玉说。
燕京几年前开始在媒体上公开自己的环境信息,2002年还通过了环境管理认证。
“坚持可持续发展、环境与经济的双赢,也是首都绿色奥运的要求。
我们将致力于作负责任的企业公民,为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做出贡献。
”
案例3、洪战辉:
洪战辉,湖南怀化学院的一名在读大学生,在12岁那年家庭突发重大变故:
父亲疯了,亲妹妹死了,父亲又捡回了一个弃女婴,母亲和弟弟后来也相继离家出走。
洪战辉稚嫩的肩膀过早地压上了生活的重担。
从读高中时,洪战辉就把这个和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妹妹带在身边,一边读书一边照顾年幼的妹妹,靠做点小生意和打零工来维持生活,并把妹妹带到自己上大学的异地他乡上学,如今已经整整12年!
13岁小男孩成了洪家的顶梁柱。
1982年,洪战辉出生在河南省周口市场西华县东夏镇洪庄村。
在12岁之前,洪战辉和众多农村的男孩一样,有着一个天真烂漫的童年。
1994年8月底的一天,生活跟洪战辉开了个天大的玩笑,他的人生之路从此转弯。
那天中午,洪家发生了一件震惊全村的事儿-----洪战辉的父亲洪心清突然发病,不但把家里的东西都砸坏了,还殴打自己的妻子。
女儿已经被洪心清摔在了地上,送到医院时已经没气了。
1995年8月20日,吃过午饭后,母亲不停地忙着蒸馒头,直到馒头足以让一家人吃一周之后,她才停了下来。
第二天,母亲不见了。
她不堪家庭重负和疯丈夫的毒打,选择了逃离。
似乎一夜之间,13岁的洪战辉便突然长大了。
他稚嫩的肩膀开始接过全家重担:
抚养幼小的洪趁趁,伺候病情不稳定的父亲,照顾年幼的弟弟,寻找出走的母亲。
在读初中的3年中,洪战辉无论是在早上、中午还是下午、晚上,都要步行在学校和家之间,照顾全家人吃饭。
1997年7月,洪战辉初中毕业,成为东夏镇中学考上河南省重点高中西华一中的三个学生之一。
“我要挣钱读书,我要养家”
接到录取通知书时,洪战辉正收拾行李准备出去打工。
他想:
“我要去挣钱读书,我要养家。
洪战辉怀揣50元钱,只身一人冒着炎炎烈日跑到周口、漯河等地。
因为瘦小,3天3夜连刷盘子洗碗的活儿也找不到,只得返回西华县城。
此时,洪战辉已身无分文。
洪战辉的执著精神博得了一个中年人的同情。
软磨硬泡了两三天后,那位中年人在自己承建的工地上,给了洪战辉一份传递钉枪的工作。
洪战辉拼命地干,一个暑假,他挣了700多元钱。
这年9月1日,洪战辉终于按时到西华一中报到了。
而且,通过竞选,他当上了班长。
来到县城读书后,一切开支都大了起来。
“没办法,我要读书,要养家,就必须想办法挣钱!
”从此,洪战辉在校园里,利用课余时间卖起了圆珠笔芯、书籍资料、英语磁带等,用微薄的收入维持着全家的生活。
只要学校张贴停电通知,他就赶紧跑出去批发蜡烛,然后一个班、一个班去零售;
他卖的圆珠笔芯油多笔头小,价格又便宜,自己用着感觉不好还主动包退包换。
洪战辉边挣钱边学习和照顾小趁趁,还得定时给父亲送药。
这种日子持续了一年多,在洪战辉上高二的时候,父亲的精神病又犯了。
父亲住院需要照顾、花钱,为了借钱,洪战辉跑了周围几个村子,但跑了两天才借来40多元钱。
生活的压力、家庭的现状,逼迫洪战辉不得不辍学,洪战辉挥泪告别了难舍的校园。
到了2000年的时候,小趁趁已经六岁了,父亲的病情也控制了下来。
“不读书不学习没有知识是不行的!
”洪战辉和小趁趁都开始上学了。
“我不能倒下,我要考上大学,改变自己的命运”
新的高中生活又开始了。
和以往不同,在边挣钱边学习边照顾小趁趁的同时,洪战辉还多了一个工作----辅导小妹妹学习。
读高二时,洪战辉在学校附近的一家包子店干活,每月老板支付30元工钱,早上可以免费吃包子,他就多吃,午饭和晚饭就可以省下了。
洪战辉看到学生对复习资料的需求量很大,就利用星期天时间,坐车到郑州批发图书回学校来卖。
为了节省成本,从郑州汽车南站到西郊的郑州图书城,他有时步行几个小时,脚都磨出了血。
就在那段时间里,洪战辉卖一本文言文翻译的资料,一下子卖了5000多册,赚了两万多元。
这些钱,他除了补贴家里,不少都用来资助了周围的贫困生。
2003年6月,断断续续读了5年高中的洪战辉,终于迈进了高考考场。
“也许,那时没人理解为何我能断断续续读5年高中而不放弃学业。
5年中,停学挣钱用了1年,5年中我晕倒过16次,但每一次都站了起来!
”洪战辉说,“5年中我从没接受过一次捐款,但当我做小生意卖书时,班里同学几乎把所有生活费都借给我!
”洪战辉很是自豪和感动。
“我会牢牢记住帮助过我的人,我要帮助更多的人”
高考成绩公布后,洪战辉以490分的成绩被湖南怀化学院录取。
可5200元的学费让他很是为难!
利用暑假,他打工挣了2000元,决定先到湖南看看,把妹妹托付给了大娘。
报到当天,他交了1500元学费后,就干起老本行做了“小商贩”。
他看到许多报到的新生纷纷向家里打电话,就四处打听,寻找电话卡的销售渠道。
从一位电话卡销售商那里,他用身上仅有的500元全部购买了电话卡,当晚卖了100多张,两三天就赚了六七百元。
2004年暑假,洪战辉没有回家,他要利用假期挣够下学年的学费。
他托高中同学把妹妹带到怀化,并给她取了个小名----“小不点”。
暑假后,“小不点”又重新回到了学校。
一早,她背着书包去上学。
中午,在学校吃午餐。
回到学院寝室后,洪战辉还给她初习功课,教她普通话。
社会各界知道洪战辉的情况后,不少人想向他捐钱捐物,但被他谢绝了。
学院领导也被洪战辉的事迹感动了,破例单独给他安排了一间寝室,方便他照顾妹妹。
学校还发起了捐款活动,但当系领导将3190元的捐款交给洪战辉时,他无论如何都不肯接受。
无奈之下,学校只好将这笔钱直接代他交了学费。
一年后,系里师生又为洪战辉捐了一部分款,但这次他坚决拒绝了。
学生处每月专门给他拨的200元补贴,反复催促,他也不去领。
洪战辉对金钱有着自己的原则。
大学期间,他屡次拒绝别人的捐款和资助,他的生活非常困难,却从来没有申请过特困补助。
“我想告诉那些在贫困中挣扎的人们,要保持一种平和的心,不要怨天尤人,最主要的是你怎么去改变你自己,用什么样的方式去改变你自己。
”洪战辉说。
案例4、“从心制造感动”,徐本禹的助学故事
徐本禹第二次站在这里的那一瞬间,恍惚觉得一切从来没有改变,时间的流逝在贵州这个名为猫场镇狗吊岩村的地方就好像没有留下任何痕迹:
青山秀水间的那个山洞里依然传出琅琅的读书声;
山洞外面孩子们上学时带来的大大小小的背篓,里面装满了猪草和捡来的煤渣;
光线黯淡的山洞里,那一双双眼睛透出渴求知识的光芒……
“因为别人帮了我,我肯定要帮别人。
许多人眼中,这个22岁的华中农业大学毕业生本来会有令人羡慕的前程。
他以372分的高分考取了本校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硕士研究生。
如果顺着这条路子走下去,今后还可以攻读博士学位,或者出国留学。
然而,2003年4月16日,徐本禹却作出了让所有人大吃一惊的决定:
放弃攻读研究生的机会,去岩洞小学教书……电话那头,听到这个消息的父亲一言不发地挂断了,原本希冀得到父亲的支持,但父亲用这样的方式给了他明确的答复。
徐本禹对自己的大学生活做一次最后的检视,看看自己这四年都有什么收获……记得刚军训完的那个学期,武汉的冬天好冷啊,那件薄薄的军服哪里抵挡得住南方的湿寒,是一位同学的妈妈买了棉衣送到他手里……对了,还有后来辅导员老师发到他手中的特困生补助、每年领到的奖学金以及学校为他提供的勤工俭学岗位。
要是没有别人的帮助,我能念完大学、考上研究生吗?
他问自己。
他毫不费力就会一起每次得到别人帮助是内心荡漾起来的感动。
”从草地上一跃而起的时候,徐本禹已经做出了自己的决定。
“有的人一辈子收获不了一滴眼泪,可这一个暑假,我几乎每天都被感动包围,收获着泪水。
他第一次知道狗吊岩村是在一年前,当时他大三。
一个周末,去汉口做家教,很偶然的在中国少年报上读到了一篇题为《当阳光洒进山洞里……》的文章:
“阳光洒进山洞,清脆的读书声响起,穿越杂乱的岩石,回荡在贵州大方县猫场镇这个名叫狗吊岩的地方。
这里至今水电不通,全村只有一条泥泞的小道通往18公里外的镇子,1997年,这里有了自己的小学——建在山上的岩洞里,五个年级146名学生,三个老师……”读着读着,徐本禹哭了。
大一开始就被别人帮助温暖着的徐本禹,曾立志以自己的力量、方式帮助和自己一样贫苦的孩子,以此回报别人的关心。
他用自己勤工俭学挣来的微薄津贴和拼命学习的道德奖学金,在大学四年里悄悄资助这五个比自己更困难的孩子!
读完中国少年报上的文章,他决定要“用自己的方式帮帮这些山洞里的孩子。
在华中农业大学团委和他所在的经贸学院支持下,2002年暑假,徐本禹带着募捐来的三箱子衣服、一口袋书和500元钱,和几个同学坐上了开往贵州的火车。
”这是徐本禹回来后写在日记本上的话,每一次翻开它,狗吊岩的孩子们拿着自制的小红旗永存在自己身旁,硬把几个煮熟的鸡蛋塞进他被包的场景就浮现在眼前,孩子们擦着眼泪,不停的问:
“徐老师,你还会回来吗……”
现在,毕业了,也是兑现承诺的时候了,不管多大的代价,答应孩子们了,就一定要做到!
当徐本禹决定弃学支教的事在华中农大传开后,很多人为之感动并主动追随。
学校破天荒做出决定,为他保留两年的研究生学籍。
2003年7月16日,徐本禹带着3000册图书和七个志愿追随的同学一起,再次回到了狗吊岩。
然而,和一年前短短十几天的支教不同,这将是一次漫长的坚守和艰难的抗争。
生活的穷困和艰苦他早有心理准备,让他始料未及的事生活环境的巨大差异所造成的心理和话语障碍,使他和他的伙伴很难融入这里。
狗吊岩几乎是一个封闭的信息孤岛,不通公路、不通电话,晚上只能点油灯照明,寄一封信也要在周末跑上18公里崎岖的山路……晚上,满身乱爬得跳蚤几乎让他们无法入睡,浑身到处被咬的是包。
每天一成不变的玉米和酸菜汤是他们的主食。
先是两个人水土不服病倒,接着,一次意外的食物中毒让其他人连续几天卧床不起……
一个又一个的追随者离开了。
山区信息闭塞,这些孩子们一点也不了解外面的世界,要“讲明白”谈何容易!
从来没有人听说过雷锋,也不知道孔繁森是什么人,一时间他不知道从何教起。
有时,一个很简单的问题讲了一二十遍,再问,还是不知道,几次徐本禹起的把书一丢,走出教室,可一会儿又回来继续讲……
通过这些点点滴滴的努力,慢慢的,孩子们可以听懂普通话了,“与人交流也不害羞了。
”为民小学的创办者吴道江说,“最重要的变化是唤起了村民对知识的重视。
在课后的时间里,孤独和寂寞最难打发,徐本禹开始自修研究生课程,想利用支教的课余时间把研究生课程学完。
“在没有电和信的日子里,我非常孤独,只能靠收音机获取外界信息。
我一遍一遍翻看以前的照片和信件,与照片上的家人、同学和朋友说几句话,只有这时我的心里才会舒坦些。
2003年3月,徐本禹被列入“贵州省扶贫接力计划”,成为“体制内”的志愿者,每月可领取500元生活补助。
2004年暑假期间,徐本禹回到武汉向社会募捐。
“我总共募捐到了几千册图书,四集箱衣服。
”徐本禹说。
徐本禹在狗吊岩的岩洞小学执教半年后,学校从山洞搬下来,修建了新的校舍,办学条件有了很大改善。
2004年春天,大方县大水乡党委书记沈义勇邀请徐本禹去作报告。
在开往大石乡的车上,沈书记和徐本禹聊了很多,希望徐本禹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以及华中农大的优势,为西部经济的发展创造条件,从根本上解决西部的基础教育问题。
他还告诉徐本禹,大水乡政府一定会大力支持和配合他的工作,希望他能到大水乡支教。
“我一直在考虑如何才能在执教的同时,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为当地经济发展作一点事情,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志愿者的作用和价值。
大水乡大石小学的办学条件更差,学生更需要帮助,而且当地政府很重视教育和经济的发展,因此我决定忍痛割爱,离开狗吊岩,到更需要帮助的地方去!
于是徐本禹来到了条件更差的大石小学,学校的校舍是一座有几十年历史的两层木楼,上面一层摇摇欲坠,其中一间是四年级的教室,另一间门口挂着牌子:
危险,不要靠近。
老师们的办公室的低着头才能进去,掉了一扇门的木柜上贴着早已退色的对联:
只有诗书万卷,全无金银半文。
在这海拔1600米的高原,冬天,风像刀子一样穿透木板间拳头大的缝隙,割在孩子们和老师们的脸上。
这一切深深震撼徐本禹。
他给华中农大团委书记写了三封信,谈了自己的想法。
2004年夏天,无数的人因为徐本禹而感动,因为感动而行动。
这三封信引起学校的极大关注。
学校党委书记李忠云教授说:
“要去人看看,要支持徐本禹,可以给点钱把小学的校舍修一修。
作为一所全国重点大学,应该为西部基础教育作点事,这是大学的社会责任。
2004年6月26日,华中农大的彭光芒教授和一位老师来到了贵州省大方县。
同时学校决定捐助8万元帮助徐本禹,用来为当地小学修建新校舍。
2004年7月11日是华中农业大学暑假的第一天。
从贵州归来的一位老师把大方县拍的照片选出100幅,配上简要文字,以《两所乡村小学和一个支教者》为题发到了网上。
接下来的事情让几乎所有的人都感到意外:
仅仅几个小时的功夫,存放照片的服务器就因为访问量过大而发生堵塞,跟帖的数量急剧增加,不少热心的网友更是将这篇帖子整理后发到了国内外各大论坛。
从发出帖子的7月11日到7月20日短短九天,这篇帖子在各个网站被点击总数就超过了百万!
很多网友是流着眼泪读完这篇帖子的。
他们在跟帖中用得最多的一个词是“感动”。
成千上万的网友在邮件中表达了一个共同的意愿:
因为徐本禹的故事而感动,因为感动而行动……
“我们都是普通人,同徐本禹一样,我们并不能靠一个人的力量改变一切,但是,当我们对这些孩子的眼神还能够有所触动的时候,我知道自己的心还没有死,血还没有冷……”这是一位网友在读完帖子后的留言。
案例5、平凡人生因爱而崇高——好人白芳礼的故事
2005年9月23日早晨,93岁的他静静地走了。
无数活着的人在口口相传中记住了他——蹬三轮的老人白芳礼。
这不是神话:
这位老人在74岁以后的生命中,靠着一脚一脚地蹬三轮,挣下35万元人民币,捐给了天津的多所大学、中学和小学,资助了300多名贫困学生。
而每一个走近他的人都惊异地发现,他的个人生活近乎乞丐,他的私有财产账单上是一个零。
从1993年到1998年,老人资助了红光中学的200多名藏族学生,月月给他们补助,直到他们高中毕业。
白芳礼倾尽所能地把他的光和热洒向了众多需要帮助的学生身上,学生们从他那里获得的感动和成长,让他收获了无上的幸福。
老人忘不了那一年他到南开大学给贫困学生捐款的一幕。
当时,学校要派车去接他,他说不用了,把省下的汽油钱给穷孩子买书。
他自个儿蹬三轮到了学校。
捐赠仪式上,老师把这个事一讲,台下一片哭声。
许多学生上台从老人那里接过资助的钱时,双手都在发抖。
一位来自新疆地区的贫困学生,功课优秀,没毕业就被天津一家大公司看中,拟以高薪聘用。
这一天,他走上台激动地说:
“我从白爷爷身上感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精神和力量。
我正式向学校、也向白爷爷表示:
毕业后我不留天津,要回到目前还贫困的家乡,以白爷爷的精神去为改变家乡面貌做贡献!
”他深深地向白芳礼老人鞠了一躬。
全场掌声雷动。
老人高兴得流下了眼泪。
事后,老人对他的老友说:
“我过得是苦,挣来的每一块钱都不容易。
可我心里是舒畅的。
看到大学生们能从我做的这一点点小事上唤起一份报国心,我高兴啊!
这些年得到白芳礼捐助的大学、中学、小学以及教育基金等单位达30家之多。
老人捐钱从不图回报,许多得到他帮助的学生并不知道他的姓名。
他的快乐和幸福来自他那一颗太阳的心!
他坚守着自己心中的追求,就像战士坚守着战斗的高地。
1994年,白芳礼81岁。
这一天,他把整整一个寒冬挣来的3000元辛苦钱交给一所学校后,校领导说代表全校300名贫困生向他致敬。
这话触动了他:
现今缺钱上学的孩子这么多,光靠我一个人蹬三轮车挣来的钱救不了几个娃呀!
他琢磨了一夜,第二天一早就把儿女家的门敲开了:
“我准备把你们妈和我留下的那两间老屋给卖了,再贷点款办个公司,赚钱支教。
不多几天,在紧靠天津火车站的一块小地盘上,出现了一个7平方米的小售货亭,里面摆着一些糕点烟酒等,当头挂着一块牌子——“白芳礼支教公司”。
他对受雇的员工宣布:
“我们挣来的钱姓‘教育’,每月结算,月月上交。
小售货亭让白芳礼增加了不少支教的财力,却一点也没有改变他蹬三轮的生活。
他把售货亭交给伙计打理,自己照样天天出车拉活。
他说:
“我出一天车总能挣回二三十块钱,可以供十来个苦孩子一天的饭钱呢!
为了在车站前拉活方便,他索性挨着亭子搭了个3平方米的小铁皮棚子,里面用砖头搭了一块木板算是“床”,棚顶上的接缝处露着一道道青天。
夏天,棚里的温度高达40摄氏度;
冬天,放杯水可以冻成冰坨子。
白芳礼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十一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第十一 构建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