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复习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 文档编号:16808787
- 上传时间:2022-11-26
- 格式:DOCX
- 页数:33
- 大小:51.16KB
《教育学》复习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教育学》复习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复习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3、教育学是研究教育问题,揭穿教育规律的科学。
(√)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
4、教育活动的基本矛盾、基本规律是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之间的矛盾或关系;
教育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或关系。
教育规律和教育基本规律之间的关系。
从根本上看,贯穿教育活动的基本矛盾、基本规律是:
教育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或关系,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之间的矛盾或关系。
5、普通教育学是各门教育学科的总称。
教育科学是以教育现象和教育规律为共同研究对象的各门教育学科的总称,是若干个教育类学科构成的学科总体。
6、专门的教育机构——学校产生的条件是印刷术。
通过专门的教育机构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传授知识技能,培养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的教育活动。
7、《论语》的产生标志着中国教育学的萌芽。
8、教育学学科独立的标志是《普通教育学》。
教育学作为一个学科独立的标志是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
四、简答题
1、简述如何引起学生的学习动机。
答:
(1)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和意义,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目的性,逐步提高学生学习的责任感,激发学生学习的间接动机;
(2)增强教学内容的吸引力,努力改进教学方法;
(3)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采用不同的方法。
2、简述教育学的价值。
(1)教育学对教育改革发展的价值:
首先,对现实教育中存在的种种问题进行比较分析;
其次,通过对教育的历史和现实进行比较分析;
再次,通过教育改革理论创造的社会舆论力量呼唤社会;
最火,及时总结改革的经验和教训。
(2)教育学对教育决策的价值:
一是教育决策所依据的教育理论;
二是具体的决策模式,决策的模式是操作性的范畴;
三是教育决策的科学化、程序化和规范化。
(3)教育学对教师的价值:
首先,教育理论的学习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点;
其次,教育理论是对教育实践的理性阐释;
最后,教育学也是关于教育学方法的理论。
(4)教育学对家长的教育:
第一,可以帮助家长树立现代教育观念,做出正确的教育选择;
第二,可以帮助家长参与到学校管理中来,形成家校合作,以凝聚家庭和学校的办学力量,形成全社会参与学校教学和管理的局面;
第三,可以帮助家长提高自身的教育能力,帮助其子女健康成长;
第四,可以帮助家长为其子女创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3、简述古代社会教育的特点。
P16
(1)专门的教育机构和执教人员
(2)鲜明的阶级性和严格的等级性(3)文字的发展和典籍的出现丰富了教育内容(4)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分离(5)学校教育实行灌输与体罚的教育方法(6)官学和私学并行的教育体制(7)个别施教或集体个别施教的教学组织形式
4、简述近现代社会教育的特点。
P18
(1)培养全面发展的个人由理想走向实践
(2)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成为一种社会发展趋势(4)普及教育和公共义务教育制度的建立和逐步完善(4)教育的法制化和民主化(5)工业社会教育模式的构建与改革(6)教育功能得到多方面认识并期待得到全面释放(7)教育改革朝向建设终身学习型社会(8)实现教育现代化是各国教育的共同追求
5、简述教育学产生和发展的阶段。
P23
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有四个阶段:
(1)教育学的萌芽,其标志有中国古代的《论语》和《学记》,西方古代的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2)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代表人物有夸美纽斯、赫尔巴特等;
(3)教育学的科学化发展,标志是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和实验教育学等。
(4)教育学的多元化发展,标志是教育学出现繁荣发展的特征。
6、简述赞科夫的五大实验教学原则。
(1)以高难度进行教学的原则。
(2)以高速度进行教学的原则。
(3)理论知识起指导作用的原则。
(4)理论知识起指导作用的原则。
(5)使所有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一般发展的原则。
7、简述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基本思想。
针对中国传统教育中“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学生是“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先生是“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的现状,陶行知先生主张学生要积极参加社会生活,强调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在实践中掌握知识受到教育。
主要包括“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
关于“生活即教育”,他是这样说的:
“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并且说“生活决定教育”。
五、论述题
1、教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
教育学研究两大基本问题:
1、教育事实教育事实是客观存在的,不是我们主观臆想的,它是可以感知到的,可以认识的。
同时教育事实是正从事着的教育实践,包括各种形式、各种类型、各种模式的教育事实,还包括以教与学过程中的教育因素和教育行为。
2、教育问题教育事实普遍地存在于社会生活之中,人们不仅可以感知它,而且还可以认识它,但它仅是社会生活中的一种客体,存在于现实中。
只有它被作为一个个的问题提出来时,才能构成教育学研究的对象。
教育学研究的教育问题是教育中的一般性问题,是因为它撇开了各种特定的形式,各种特殊的形态,具体的某一领域,而是研究教育中最一般性的问题。
所以,它是教育学科的基础学科,它是基础理论学科,而不是应用学科。
这也正是我们把师范院校开设的教育学命名为普通教育学的理由所在。
2、论述教育学对教师的价值。
P12
(一)教育理论的学习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点,对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在教育学课程中,通过教育本质、教育功能、教育目的等教育学知识的学习,可全面地提升教师的教育文化底蕴和教育理论修养,从而促进教师对自身所形成或正在形成的教育观念与教育思想的理性思考。
(二)教育理论是对教育实践的理性阐释,具有解释教育实践、指导教育实践的功能。
它可以科学地回答与解释关于教育实践“是什么”、“为什么”与“怎么样”的基本问题,从而揭示其本质与规律。
教师通过教育基本理论的学习,认识教育规律,从而按照教育规律指导教育教学,提高其教育实践活动的科学性与有效性。
(三)教育学也是关于教育教学方法的理论。
通过教育教学方法等相关理论的教学,指导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确定教学的进度和教学重点;
根据人的成长规律,从道德认知、能力等方面确定教育的方式和方法。
3、从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分析,起源时期的教育对今天的教育有哪些启示?
4、近现代社会的教育与古代社会的教育相比较发生了哪些变化?
P16~21
第二章教育与社会发展
1、制约教育发展的规模与速度的因素有(AE)。
A、人口数量与增长率B、人口质量C、人口结构D、政治制度E、生产力发展水平
2、教育的目的主要受(D)因素的制约。
A、人口数量B、人口质量C、人口结构D、政治制度E、生产力发展水平
3、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组织形式主要受(E)的制约。
4、与现在社会发展和需要一致的现代教育观念包括(ABCDE)等。
A、终身教育观B、教育主体观C、教育民主观D、效益效率观E、整体优化观
1、人口对教育的制约作用主要表现在,人口的数量、质量和结构三方面对教育的制约。
2、教育现代化的内容涉及到教育观念、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设备、教育管理和教师素质等诸多方面。
3、在终身教育观影响下,教育内容现代化应体现基础性、综合性、平衡性和个体化的有机统一。
4、教育设备现代化进程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包括:
人性化、教育化、效能化。
5、教育的个体功能包括个体发展功能和个体享用功能。
6、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的两个方面是个体社会化和个体个性化。
7、教育的文化功能体现在:
传承功能、选择功能、交流功能和创新功能。
1、现代化的教育观念是指产生于现代社会时期的教育观念。
2、教育能推进一个社会的民主化进程。
教育推进着政治民主化,政治民主化是现代社会政治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个国家的政治是否民主,与人民的文化素质、教育水平密切相关。
一个国家的教育普及程度越高,公民素质也就越高,就越能具有公民意识,认识民主的价值,推崇民主的措施,同时在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积极履行民主的权利,承担相应的义务。
因此,国民教育的发展和国民素质的不断提高,是推进政治民主化的重要前提和保证。
3、社会可以制约教育的发展,而教育无法制约社会的发展。
社会和教育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关系。
1、简述社会制约教育的表现形式。
P29
(1)人口对教育的制约
(2)政治对教育的制约(3)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
2、简述政治对教育的制约作用的主要表现。
P31
(1)政治制度制约教育的社会性质
(2)政治制度制约教育的宗旨和目的(3)政治制度制约教育领导权(4)政治制度制约受教育权(5)政治制度制约教育管理体制
3、简述教育现代化的内涵。
P36
(1)教育普及化
(2)教育国际化(3)教育民主化(4)教育法制化(5)教育个性化(6)教育多样化(7)教育整体化(8)教育终身化
4、简述教育内容向现代化转向及调整的总体特点。
P38
(1)注重课程时代性与稳定性的统一,稳定中有变革,变革中求稳定
(2)注重课程结构性与系统性的统一,即在强化课程理论化,重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规律、基本理论选择的同时,不失其知识构成的逻辑系统性和知识排列的科学性(3)注重各门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打破旧的学科界限,把相关课程内容融合为一体,形成综合课程(4)注重必修课与选修课的结合,在加强培养学生必备基本素质的必修课的同时,开设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多种选修课,已达到加强基础。
增强适应性的目标
5、简述教育的人口功能。
P48
(1)教育是控制人口增长的重要手段之一
(2)教育是提高人口素质的重要手段(3)教育可使人口结构趁向合理(4)教育有利于人口迁移
6、简述教育的政治功能。
P50
(1)维系社会政治稳定;
(2)促进社会政治变革;
(3)培养社会政治人才;
(4)推进社会政治民主。
7、简述教育的经济功能。
P51
(1)提高劳动者素质
(2)促进经济增长(3)推动科技发展
1、教育是如何受到社会制约的?
社会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明显地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教育的变化和发展提出某种需要,二是为此提供相应的条件。
1、生产力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归根结底取决于生产力发展水平。
生产力发展的水平与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大体成正比,即生产力发展水平越高的社会,一般来说教育发展的规模就越大,速度就越快,受教育的人数就越多,受教育的时间就越长;
2、生产力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随着生产的技术基础的不断增强,随着人的社会流动的不断加速,人才培养的规模随之也发生相应的变化;
3、生产力制约着教育结构,生产力的发展不断引起产业结构,职业结构,就业结构,技术结构,消费结构和分配结构的变革,与此相应,社会对各级各类人才的需求结构也会发生变化,进而会引起各级各类教育的比例关系以及其中的专业设置的比例关系的变化;
4、生产力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生产力往往是伴随着科学技术而发展的。
无论是生产力的发展还是科学技术的进步,都会速使人类知识总量的不断增长和人类认知能力与思维水平的不断提高,由此就会促进学校课程体系和教育内容的不断变革
教育的社会制约性:
是教育社会性的最主要的表现形式。
教育的社会制约性,指教育受一定社会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同时也受到社会文化传统和人口等其他社会因素的制约。
这种制约是客观地存在,只有认识它,才能把握教育发展和改革的规律,教育本身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教育也才能更好地为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建设服务,促进社会的进步
2、论述何谓教育现代化?
教师个人如何实现自身的现代化?
3、阐述你对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地位的认识?
4、你认为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表现在哪些方面?
如何才能实现?
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
1、在影响人的身心发展因素的各种观点中,中国俗语“龙生九子,各各不同”,所反映的是(A)的观点。
A、遗传决定论B、环境决定论C、教育决定论D、活动决定论E、多因素决定论
2、有的放矢、因材施教等,都是指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中的(D)进行教育。
A、顺序性B、阶段性C、不均衡性D、个别差异性E、稳定性
3、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是(ABDE)
4、儿童期指的是(C)
A、1~3岁B、3~6岁C、6~11/12岁D、12/13岁~15/16岁E、16/17岁~25/30岁
1、人的本质包括人的自然本性、社会本性和个性本质。
2、从人的自然本性来讲,人的素质包括:
生理素质和心理素质。
3、人的身心发展,指个体从出生到生命终止在身心两个方面所发生的有规律的积极变化。
4、关于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有认知发展理论、智力发展理论和道德发展理论。
5、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将个体从出生到成年的认知发展分为了四个阶段:
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
6、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类的心理能力至少包括八种:
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能、肢体—动觉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内省智能以及自然观察智能。
7、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有遗传、环境和活动。
8、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基础和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9、活动是影响人发展的现实性因素,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
1、人的素质不是先天遗传的,完全是后天影响教育的结果,人完全是教育的产物。
人的素质既不是先天遗传的,也不完全是后天影响的结果,而是在先天的生理机能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的环境影响和教育形成的内在的、稳定的身心特质。
2、我国古代教育思想提倡“不陵节而施”,其依据是人的身心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我国古代教育思想提倡“不陵节而施”、“学不躐等”,其依据是人的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
3、荀子说:
“逢生麻中,不扶自直;
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他的观点属于环境决定论的观点。
1、简述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
P77
(1)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2)人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3)人的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
(4)人的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5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2、简述遗传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P82
(1)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基础和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2)遗传素质的生理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的过程及其阶段;
(3)遗传素质对不同机能发展的影响作用不同,随着机能的复杂度增大而呈递减的趋势;
(4)遗传素质在个体发展的不同阶段作用的大小不同,随着个体的不断发展,遗传的作用日益减弱;
(5)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发展有一定影响;
(6)遗传素质对人发展影响的大小与其本身是否符合常态有关。
3、简述环境中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84
(1)环境是个体发展的资源,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性与限制;
(2)环境对人的影响既取决于环境自身,也取决于个体的意识发展水平;
(3)环境对人的发展的影响,最终取决于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1、根据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反思自己是否达到了第三种水平,并根据你施教对象所处的阶段,论述你应该如何对其进行教育?
(或:
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对你有什么启发?
2、结合现实谈谈活动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个体先天的遗传素质和外部的环境资源都是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可能性因素,为身心的发展提供着支撑。
个体的遗传素质和外部的环境因素,只能通过活动的结合,才能将外部的资源因素转化为个体身心发展需要的能量。
所以,活动是内因和外因对个体身心发展综合作用的汇合点,也是推动个体发展的直接、现实的力量。
人是实践的主体,没有个体的积极参与和实践,个体的发展是不能实现的。
活动对个体发展的意义表现在三个方面:
(1)活动是影响人的发展的现实性因素;
(2)活动是个体各种潜能和需要展开、生成的动力;
(3)活动是人的主体性生成的机制,体现着人的能动性。
3、结合现实谈谈学校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所需具备的条件。
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条件:
(1)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
学校教育是个体身心发展的外因,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外部环境的客观要求转化为个体自身的需要,才能发挥教育的影响。
(2)学校教育自身的条件:
首先,教育的物质条件是教育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也是教育功能正常发挥的前提条件。
其次,教师的素质是教育影响力的关键因素。
最后,教育管理水平制约着教育功能的发挥。
(3)家庭环境的因素:
家庭经济条件的好坏制约着儿童所能享有的教育资源的质量,家庭经济状况制约着家长在儿童成长中精力和经济的投入程度,父母的文化水平对儿童教育有直接的制约作用,家庭的人际氛围对教育影响的发挥有干扰和促进的作用。
(4)社会发展状况。
4、结合现实谈谈学校在促进个体发展方面的独特作用。
P90
要点:
(1)引导个体发展的方向。
(2)提供个体发展的动力,促进人的主体意识的形成。
(3)唤醒个体的发展意识,挖掘发展的潜能。
(4)促进个体差异的发展,形成人的独特性。
第四章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其层次的多样性,它的功能有(ABCD)
A、定向功能B、调控功能C、激励功能D、评价功能E、衍生功能
1、人的全部活动所表现出来的本质特征就是目的性。
这是人的实践活动与动物本能活动的根本区别。
2、从教育的作用看,教育最基本的职能就是培养人。
3、教育目的具有一定的时代性,总是反映着一定时代的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社会关系因素以及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特点与规律。
4、把满足个人需要视为教育的根本目的的教育目的学派是个人本位论。
其代表人物有法国的卢梭和萨特,瑞士的裴斯泰洛奇、德国的福禄培尔。
5、把满足社会需要视为教育的根本目的的教育目的学派是社会本位论。
其代表人物有德国的纳托普、凯兴斯泰纳,法国的孔德、涂尔干。
1、教育目的包括教育方针,教育方针的确立必须符合教育目的。
教育方针包括教育目的,教育目的的确立必须符合教育方针的规定。
2、教育目的是对教育工作的总体规定,它包括对教育的性质和方向、教育方针和道路的总要求。
P97
3、教育目的体现了人类发展的总体方向,可以超越国家、社会、历史而存在,不具有时代性。
教育目的不是一个超社会、超历史的永恒范畴,它具有一定的时代性,总是反映着一定时代的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社会关系因素以及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特点与规律。
4、教育目的的“社会本位论”忽视了受教育者个人的发展,因此,我们应当坚持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论”。
(×
5、个人全面发展的本质和核心就是个人的智力和体力尽可能广泛、充分、统一和自由发展,并在此基础上实现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结合。
6、智育就是知识教育,是实施全面教育的认知基础和知识基础。
智育确实是实施全面教育的认识基础和知识基础。
但智育的主要任务有三个方面:
向学生系统的传授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培养训练学生形成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智力。
知识教育知识只是它的一部分任务。
7、在五育中,智育对应着数学、语文课,体育对应着体育课,美育对应着美术课,他们是一一对应的。
1、简述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
P98
(1)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2)社会关系因素(3)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特点与规律
2、简述教育目的的功能。
P100
(1)定向功能
(2)调控功能(3)激励功能(4)评价功能
3、简述教育目的的基本要求。
P120
(1端正教育思想,明确教育目的
(2)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3)深化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
1、如何正确评价“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
“个体本为论”目的观:
(1)教育目的的个体本位论坚信人生来就具有健全的本能,就是真善美的体现,主张应以个体需要为本,强调根据儿童的本性,以个人自身完善和发展的需求为出发点来制定教育目的和构建教育活动。
(2)个体本位的教育目的观为人文主义、用很主义、存在主义等教育思潮的代表人物所继承和发展。
“社会本位论”目的观:
(1)社会本位论认为个人的发展有赖于社会,受社会的制约,主张教育目的应根据社会需要来确定,促进个人社会化,使人适应社会需要,培养符合国家根本精神的有用公民。
教育的一切活动都应服从和服务于社会需要,教育除了社会目的之外,没有其他目的。
(2)社会本位论否定个人的存在和价值,强调社会发展的需要,认为个人只是社会的组成部分,要适应社会的发展。
这种理论看到了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但否定了教育目的同时也受个人兴趣、爱好等制约的可能性。
2、概述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观点。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是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学说的理论基础上,它把人的全面发展既看成是现代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也是对于共产主义新人的理想蓝图的描绘。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理论有如下:
(1)人的全面发展是与人的片面发展相对而言的,全面发展的人是精神和身体、个体性和社会性得到普遍、充分而自由发展的人。
(2)人朝什么方向发展,怎样发展,发展到什么程度取决于社会条件。
(3)从历史发展的进程来看,人的发展受到社会分工的制约。
(4)现代大工业生产的高度发展必将对人类提出全面发展的要求,并提供全面发展的可能性。
(5)马克思预言,人类的全面发展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得以实现。
(6)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才学说确立了科学的人的发展观,指明了人的发展的必然规律,并为我们制定教育的目的提供了理论依据。
3、论述个人全面发展与全面发展教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教育学 复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