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痛中医诊疗专项方案Word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6797695
- 上传时间:2022-11-26
- 格式:DOCX
- 页数:7
- 大小:19.77KB
头痛中医诊疗专项方案Word文档格式.docx
《头痛中医诊疗专项方案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头痛中医诊疗专项方案Word文档格式.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以无先兆性偏头痛为例,诊疗标准以下:
A.符合B-D项特征最少5次发作;
B.头痛发作(未经诊疗或诊疗无效)连续4~72小时;
C.最少有下列中2项头痛特征;
1.单侧性
2.搏动性
3.中或重度疼痛
4.日常活动(如走路或爬楼梯)会加重头痛或头痛时避免这类活动
D.头痛过程中最少伴随下列1项;
1.恶心和(或)呕吐
2.畏光和畏声
E.不能归因于其它疾病。
2)丛集性头痛
A.最少有5次头痛发作符合B~D;
B.严重单侧眶部、眶上和(或)颞部疼痛,不处理连续15~180分钟;
C.发作频率:
隔日1次到每日8次;
D.头痛时在头痛侧最少伴有下列1项体征:
(1)结膜充血;
(2)流泪;
(3)鼻塞;
(4)流涕;
(5)前额和面部出汗;
(6)瞳孔缩小;
(7)上睑下垂;
(8)眼睑水肿。
3)担心型头痛
A.最少以前有10次头痛发作需符合B~D所列标准。
这种头痛发作数目:
<180日/年(<
15天/月);
B.头痛连续30分钟到7天;
C.最少含有下列疼痛特征中2项:
(1)压迫或紧束感(非搏动性)性质;
(2)严重性为轻度或中度(干扰但不妨碍日常活动);
(3)两侧性;
(4)行走、上下楼梯或相同日常体力活动时头痛不加重;
D.需含有下列2项:
(1)无恶心或呕吐(厌食可出现);
(2)畏光和畏声缺如,或是只有1项。
(二)证候诊疗
1、风寒头痛证:
头痛较急,连及项背,或有紧束感,恶风畏寒,遇风加剧,骨节酸痛,口淡不渴,舌苔薄白,脉象浮紧。
2、风热头痛证:
头部胀痛,甚则如裂,遇热加重,发烧恶寒,面红目赤,咽喉肿痛,口渴欲饮,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3、风湿头痛证:
头痛如裹,昏沉不舒,肢体困重,胸闷纳呆,阴雨加重,小便不利,大便或溏,苔白腻,脉濡滑。
4、肝阳上亢证:
头痛而胀,或抽搐跳痛,上冲巓顶,面红耳赤,耳鸣如蝉,心烦易怒,恼怒则痛甚,口干口苦,或有胁痛,夜眠不宁,舌红,苔薄黄,脉沉弦有力。
5、痰浊内阻证:
头部跳痛伴有昏重感,眩晕时作,胸脘满闷,呕恶痰涎,痰多黏白,头裹肢重,苔白腻,脉沉弦或沉滑。
6、瘀血阻络证:
头痛跳痛或如锥如刺,痛有定处,经久不愈,或有头部外伤史,面色晦黯,舌紫或有瘀斑、瘀点,苔薄白,脉弦或涩。
7、气血两虚证:
头痛而晕,遇劳则重,痛势绵绵,少气懒言,自汗,气短,畏风,神疲乏力,面色皓白,心悸失眠,唇甲色淡,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儿弱。
8、肝肾阴虚证:
头痛而空,眩晕耳鸣,腰膝酸软,足痿无力,颧红,潮热,盗汗,五心烦热,烦躁失眠,或遗精,性欲亢进,舌红而干,少苔或无苔,脉细弦或弦数。
(三)判别诊疗
1、中医判别诊疗
(1)眩晕:
头痛和眩晕可单独出现,也可同时出现,二者对比,头痛之病因有外感和内伤两方面,眩晕则以内伤为主。
临床表现,头痛以疼痛为主,实证较多,而眩晕则以昏眩为主,虚证较多。
(2)真头痛:
真头痛为头痛一个特殊重症,其特点为起病急骤,多表现为突发猛烈头痛,连续不解,阵发加重,手足逆冷至肘膝,甚至呕吐如喷,肢厥、抽搐,本病凶险,应和通常头痛区分。
2、西医判别诊疗
(1)颅内占位性病变:
临床上以颅内压增高(即成人颅压>
1.96kPa或200mmH2O)和局灶性神经损害为特征,其中以颅内肿瘤,脑脓肿等为常见。
临床以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精神及意识障碍、癫癎发作或运动感觉障碍为主。
颅内压增高时其脑膜、关键血管神经受牵拉引发头痛,发病初起不经典,重时可逐步呈连续性,甚至难以忍受,常可经过影象学检验取得确诊。
(2)低颅压性头痛:
头痛以枕部或额部多见,呈轻-中度钝痛或搏动样疼痛,缓慢加重,常伴恶心、呕吐、眩晕、耳鸣、颈僵和视物模糊等。
头痛和体位有显著关系,立位时出现或加重,卧位时减轻或消失,头痛多在变换体位后15分钟内出现。
依据体位性头痛经典临床特点应疑诊低颅压性头痛,腰穿测定脑脊液压力降低(<
70mmH2O)能够确诊。
三、诊疗方案
(一)辨证选择中药汤剂和中成药
1、发作期、预防性诊疗均可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
(1)风寒头痛证
治法:
疏风散寒,宣通经络。
推荐方药:
川芎茶调散。
(2)风热头痛证
祛风清热,清利头目。
芎芷石膏汤。
(3)风湿头痛证
祛风胜湿,通络利窍。
羌活胜湿汤。
(4)肝阳上亢证
平肝潜阳,熄风止痛。
天麻钩藤饮加减。
本院协定方:
平肝脉通片。
(5)痰浊内阻证
燥湿化痰,降逆止痛。
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化痰脉通片。
(6)瘀血阻络证
活血化瘀,行气止痛。
桃红四物汤加减。
如痰浊和瘀血相兼为患(痰瘀阻络),考虑可使用上述两方合并使用。
(7)气血两虚证
补气养血,缓急止痛。
八珍汤加减。
补气脉通片。
(8)肝肾阴虚证
滋养肝肾。
大补元煎。
益脑回春方。
2.辨证选择口服中成药:
可在使用中药汤剂同时配合辨证使用中成药,如乙酰天麻素片、川芎茶调散(散剂、颗粒、片剂)、头痛宁胶囊、丹灯通脑胶囊、三七通舒胶囊等;
对于病程长、证侯要素较多同时含有风、痰、瘀等症头痛患者可选择步长脑心通、通心络胶囊等诊疗。
3.以上证型辨证如属于本虚标实证,则可在治标后继续使用健脑通络膏方善后调理。
(二)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
在头痛发作期或住院患者可辨证选择中药注射液静脉滴注,如三七总皂苷、灯盏花素、红花黄色素、疏血通注射液等能够选择使用。
(三)其它治法
(1)针灸诊疗:
①通常头痛,点按合谷穴。
②依据头痛轻重缓急,或针、或灸、或点刺放血,或局部取穴、或远道取穴、或二者兼用,方法有耳针、腕踝针、电针等。
主穴:
风池、太阳、百会、合谷。
③可选择阿是穴邻点透刺加缠针震颤法、热敏灸疗法、浅针疗法、火针疗法等,用于诊疗偏头痛发作期或预防性诊疗。
(2)推拿诊疗:
依据辨证选穴标准进行推拿诊疗。
如外感头痛拿取风池、风府,揉按两侧太阳穴;
通常头痛可按摩太阳,推印堂,拿风池。
(3)中药外治和其它诊疗:
可采取相关中医特色诊疗如中药熏洗诊疗、超声透入诊疗、经络通诊疗、穴位贴敷、中药药枕、中药热封包诊疗、脑电生物反馈诊疗、单纯超声诊疗、电脑中频电诊疗进行辅助诊疗。
(四)内科基础诊疗
如头痛发作仍不能缓解,可配合应用其它能缓解偏头痛发作诊疗方法,以镇静、镇痛、调整血管舒缩功效为诊疗标准,可选择止吐药、非甾体类药、曲坦类药等。
主动去除诱因,如避免食用富含酪氨酸或亚硝酸盐食物;
停用血管扩张剂或口服避孕药等可能诱发头痛发作药品。
(五)护理
护理内容包含体位选择、饮食、脑科观察、并发症预防和护理等,注意心理疏导,避免担心、焦虑、疲惫等诱发原因,要注意做好健康宣传教育工作。
四、疗效评价
(一)头痛评价标准
头痛评价采取数字疼痛分级法(NRS),用0—10数字代表不一样程度疼痛,0为无痛,10为最猛烈疼痛,让患者自己圈出一个最能代表疼痛数字(1-3.5为轻度,3.6—6.5为中度,6.6-10为重度),对多种类型头痛可进行尼莫地平减分法评价疗效。
(二)偏头痛评价方法
选择症状记分法+疼痛量表测定法来评价偏头痛诊疗效果。
1.症状记分法
(1)主症
头痛发作次数:
0分:
无发作;
3分:
每个月发作2次以下(≤2次);
6分:
每个月发作3-4次;
9分:
每个月发作5次以上(>
/5次)。
注:
假如头痛在上次缓解后48小时内重新出现,应视为一次发作。
头痛连续时间:
每个月平均发作时间≤12小时;
每个月平均发作时间连续>
12小时≤2天;
2天。
头痛程度分级:
不痛;
疼痛量表测定数字为1—3.5;
疼痛量表测定数字为>
3.5且≤6.5;
6.5—10。
伴随症状:
无;
1分:
伴有恶心、呕吐,畏光、怕声其中l项;
2分:
伴有恶心、呕吐,畏光、怕声其中2项;
伴有恶心、呕吐,畏光、怕声其中3项。
(2)次症:
其它症状按项计算,无症状为0分,有症状为1分。
计算积分之和。
2.偏头痛发作期疗效评价标准
(1)治愈:
用药二十四小时内疼痛消失,其后48小时内头痛无再次发作;
(2)有效:
用药二十四小时内头痛症状从中度、重度减轻到轻度,其后48小时内并维持疼痛减轻;
(3)无效:
用药72小时内头痛无显著缓解。
3.偏头痛预防诊疗疗效评价标准
统计诊疗前后头痛每4周平均发作次数、每4周平均头痛天数和头痛程度分级,并依据积分法判定疗效。
×
100%
疗效指数(n)=疗前积分-疗后积分
疗前积分
治愈:
临床症状、体征积分改善≧95%;
显效:
临床症状、体征积分改善≧70%,<
95%;
有效:
临床症状、体征积分改善≧30%,<
70%;
无效:
临床症状、体征积分改善<
30%。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头痛 中医 诊疗 专项 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