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生态系统的修复Word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6795937
- 上传时间:2022-11-26
- 格式:DOCX
- 页数:13
- 大小:68.10KB
湿地生态系统的修复Word下载.docx
《湿地生态系统的修复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湿地生态系统的修复Word下载.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此外,还有雪、河流、湖沼等淡水滋润的多种多样的湿地。
在海岸和近海的河口处,有些湿地在满潮时被海水或半咸水所淹没,在干潮时水又退去。
在这种特殊环境条件的湿地中,生长着好盐性和耐盐性植物。
在河口的盐性湿地中,生长着七面草等盐性植物。
在干潮时露出大量滩涂,成为很多鸟类的觅食和休息的场地。
红树林是热带和亚热带海岸较发育的长绿阔叶林,分布在日本九州以南的地区。
湿地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在日本的水稻生产区,从开始水稻生产的2000多年来,已有很多湿地变成了水田。
北海道的湿原也因农田的开发面积不断减少。
海岸的湿地也因围垦而大量消失。
在世界各地,湿地在不断变成农田、牧场、养殖场,现在还在继续减少之中。
⒉人工湿地
许多湿地是被人类消灭,或变成了人工湿地。
随着水田的扩大,低湿地变成了水田,形成了特有的生物相。
与此相关的还有休耕田、弃耕水田、池塘等,在湿地调查实施要领中,把废盐田、湿性牧场等也列入了人工湿地之内。
盐田在各国沿海都有分布,但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制盐工厂化生产的兴起,盐田多被废弃。
有些废弃盐田中盐生植物发育,但是在被围垦或住宅开发之后,盐生植物大量消失。
在河岸的草原,由于受洪水的影响,不适合农业,可以作为牧场。
作为牧场和草场的湿性牧场,是芦苇、荻草(稻科)的重要繁育场地。
二、农村的湿地
水田是面积较大的人工湿地,他与水渠、水源地的山林等,共同构成了多样动植物的栖息场地。
因此以农村水田为中心的湿地保护及生态修复也是十分重要的。
⒈水田
⑴水田和水稻生产的历史
日本的水稻生产是从绳文时代首先在九州开始的。
在福冈县板付地方发现的绳文末期时代的水田遗址中,确认有水田和灌渠。
水稻的生产是在弥生时代传入日本,修建了井、堰、灌渠等水利设施。
弥生时代开始将湿地开发为水田,在古坟时代又开始在山谷地带开发水田,同时开始旱作。
为解决用水的不足,开始在山头建造池塘。
在中世纪,仍在大规模地开发新田。
在中世纪以前难以开发的洪泛区、三角洲、滩涂等也被开发。
进入江户时代,不仅水田的面积在扩大,水稻生产技术也有了进步。
米的产量增加,人口也随之增长。
到明治时代,开始对已有耕地进行改良,同时对北海道等未开发的地区进行开垦。
为了把湿田变成旱田,修建暗渠排水,把不规则的水田平整为矩形的旱田。
1899年颁布了《耕地整理法》,推进水田旱化及牛马耕作。
同时,在江户时代,围绕水稻生产的种子、肥料、农机具、土地改良、栽培法等技术都有进步。
在大正时代以后,农业生产的畜力化、机械化都有进步,但农业生产依然是重劳动。
⑵水田的环境和生物
水田是可以泡水的农田,在水稻生产期间,形成大范围的浅水域,湛水是由人工管理,在生产结束后把水放出。
耕作中的水田要进行水的管理,同时还要进行翻耕、平整、插秧、施肥、除草、收割等生产环节,每年循环不止。
由于这样高强度的人为影响,以及明显的季节环境变动,形成了与自然湿地不同的水田特征。
适应于水田特有环境的植物群落是水田杂草。
杂草生长就要减产,所以在炎热的夏天,农民要坚持除草,并且要与虫害斗争。
水田中生育的植物随季节和水田的状态有所不同。
在春耕之前,在水田中生长着雀枕草、野花之类,在干季则有莲花草、野菊草等生长,在湿季则有田芥、六节草等发育。
在水稻生产过程中,水田中生长的稗草类等杂草是除草的对象。
在秋天收割后的水田中,在夏天与水稻一起生长起来的植物变得繁茂,在来春开花的植物也开始发芽。
在水田杂草中还有很多湿生植物,以及水豆儿、黑藻、水葫芦等水生植物,说明水田是多样的湿生、水生植物的生育地。
在水田中的动物也是多样的。
小龙虾要在水田中度过一生,青蛙、蜻蜓等要在水田中产卵,并且是幼虫的生息场地,鹭鸟之类的水鸟要在水田中觅食。
水田中还有高目鱼、田螺等生存,以及生活在叶面的半翅虫等。
这些动物中有草食性动物,也有肉食性动物,水田中的多样生物组成了复杂的食物链。
⑶农村及水田的现代变化
在二战结束后,军队复原士兵大量回到农村,农业人口增加,生产资料不足,于是盛行劳动密集型的水稻生产,有些泥水齐腰深的水田。
到1960年,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农业人口剧减。
同时,农业生产机械化发展,化肥、农药的使用量大量增加。
在1970年之后,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农村的过疏化问题深刻化。
水稻生产中普及大型机械,生产进一步向机械化、化学化发展。
生产方式的变化对水田的生物相产生较大的影响。
动物相的减少可认为是由于杀虫剂、耕作方法所引起。
植物相的变化,可认为是由于除草剂、化肥的种类、耕作方法的变化等多种原因所引起。
同时,动物相和植物相的变化是相互影响的。
弃耕水田在增加,也是水田特有生物减少的原因之一。
以前在水田中相当普遍存在,而现在由于生产技术的变化和生育、生息地的消失,已近于灭绝的动植物种很多。
⒉弃耕水田
⑴弃耕水田的发生和增加
二战后,由于生产技术的提高,米的产量大幅度增加,1966年首次实现米的自给。
但是在1962年米的人均消费量,1963年米的总需求量先后达到高峰,转向减少,库存米大量积压。
在1969年开始调整生产,在1970年正式调整。
水田面积在1969年最高达到317.3万公顷,以后就逐渐减少。
生产调整政策不断变换名目,制定新的政策,延续至今。
2001年度《综合米的对策》中,涉及对象面积101万公顷,只相当于1969年水稻面积的1/3。
由于米的生产政策的调整、农村过疏化、老龄化、城市化的发展,在日本各地产生大量弃耕水田。
⑵弃耕水田的环境
弃耕后,对于水田的各种管理不再必要,弃耕水田的环境和生物相与耕作水田有很大不同。
同时由于对灌渠、池塘、农业生产道路、畦田等管理的废除,对水田周边地区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杂草丛生的弃耕水田,成为对邻近耕地产生草害、虫害的发源地,其存在对农业不利,所以有些地方还要翻耕、平整、割草、喷洒除草剂等,也有很多处于无管理状态。
⑶弃耕水田中的生物
水田弃耕后,由于原有环境的不同,以及弃耕时间长短等各式各样的原因,形成多种多样的植物相和植被条件。
在耕作的水田中,有干湿之分,出现不同的生育种。
在弃耕水田中,不象水田那样干湿分明,作为生育地的条件差别更加明显,会形成各种不同的植被。
不管是湿田还是干田,在弃耕后的1年内水田杂草较多,随后,多年生的草本植物增加,三年到五年内,芦苇、蒲草、芒草等多年生草本群落生长繁茂。
在草本植物变成优势种之前,每年的植被变化很大,一旦形成多年生的草本群落后,其变化就变得缓慢。
在各地的弃耕水田中,发现有一些近于灭绝的湿生、水生植物。
田字草、水葵等自生的水田杂草,在有管理的弃耕水田及刚刚弃耕的湿田中很多,而多年生的草本要在放弃多年的水田中才有。
在日本自然湿地较少,弃耕湿田也就成为植物的宝贵的生育地,由于生态迁移,在短时间内植被变化显著,稀有物种的消长也很明显。
急剧的植被变化也会导致对动物的影响,由于弃耕后植物生长繁茂,病虫、鸟害、兽害增多,有报告称由于弃耕使兽害剧增。
弃耕水田往往成为野猪的栖息好场所,有些地方由于弃耕地增加,野猪增加,造成周围更多弃耕。
弃耕水田中由于植物发育,适合日本红蛙产卵的宽阔水面减少,甚至消失,日本红蛙也日见稀少,也有报告称而水田废弃后水渠中的植物开始疯长,使日本宫鲤的生息地消失。
⒊池塘
⑴池塘的环境
水田大多需要灌溉,多以河流和池塘为水源,通过水渠引入水田。
日本水田多以河流为直接水源,在灌溉困难的地域池塘就成为重要的水源。
在濑户内海的沿岸及近畿地方,是池塘分布密度较高的地带。
池塘包括壅水的堤防、取水设施、溢洪设施等,形成一个人工的水域。
灌溉期一般是在春耕后及水稻的生长期,灌溉期间水位下降,各年水位受降雨影响较大。
池塘的维护管理包括:
堤防除草、堤防和取水设施及溢洪道的维修、底泥的疏浚等作业,由农村的水利集团共同作业。
池塘的大小、形状非常多样。
有在山谷修建的深水池塘,有在平地用堤防围成的浅碟形池塘。
面积在10公顷以上的池塘,也有很小的池塘。
有修在山区的碧水塘,也有修在村落和街区的污水塘,随着池塘周围的环境不同,池塘的状况也有很大区别。
⑵池塘的生物
池塘虽然是人工水域,但是作为动植物的生育、生息地却是非常宝贵的环境。
有些池塘从水中到水边都有多种植物生长,但是也有的池塘毫无生机。
在浅水池塘,满池都有植物生长,而在山谷的深水池塘,植物只生长在浅水区域。
如果池塘的岸坡较缓,从水中到水边植物群落有序分布,如果岸坡较陡,只在水中有植物生长。
水位年变化较大的池塘,在退水区域只有以一年生的草本植物为主的两栖植物群落。
在山区的池塘只有浮萍等贫营养型水域的物种,而在山麓地带的池塘,常常是水草丰富。
在与农地和住宅邻近的池塘,大多是菱茭类较多。
总之,植物分布是受到水深、岸边形状、水位变动、水质、池塘周围环境等各种环境条件的影响。
池塘也是多种多样的动物的生息地、休息地、觅食的场所。
动物相丰富的池塘,在枯水期也有繁盛的水生植物,保持池塘湿润。
池塘也是有些面临灭绝的动植物的庇护所。
在日本广岛县的池塘中就发现了巴鸭、中鹭、高目鱼;
水韭菜、日本三棱草、水鳖草、日本萍蓬草等多种临危动植物种。
⑶池塘的变化
由于池塘的不断消失,发生了一些从来没有过的变化。
变化的原因是:
地域城市化导致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水田的减少和消失使池塘荒废、农村人口的减少、老龄化等农村的变化。
池塘的变化也引起了池塘环境及生物的变化,总的变化趋势是水生生物减少,陆生生物增加。
⒋农村湿地的保护
⑴湿地的管理
农村湿地属二次生态系统,在传统农业时代,形成了与自然生态系统不同的环境,成为多样动植物的生息、生育地。
近年由于农药和化肥的使用、大规模农田的平整和机械化、使农民从繁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但是对水田的生物产生了多种影响,使生物多样性受到损害。
弃农、高龄化、城市化等社会变化和农业的变化也对环境和生物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畦田、池塘、水渠等都是水田生产的产物,狭窄的水田,池塘土堤、没有衬砌的或石砌的水渠等传统的农业环境,比较适合生物的生息和生育,但是它需要翻地、割草、挖泥等繁重的管理。
目前的农业技术很难实现生物保护的目标。
在二次湿地进行生物保护时,需要有稳定的管理劳力,应当有好的管理方法和体制。
各个湿地条件不同,应当多学习地方农家对池塘、水田、水渠的管理经验,有很多是值得参考的。
⑵和景观要素的关联
以水田为中心的农村生态系统的构成要素有:
水田和田畦;
水田和田间小路;
池塘和水渠及水田等,互相关联。
对动物来说,水渠可以是生息场所,也是连接水田、河流、池塘等水域和湿地的移动通道。
而且这些湿地,与背后的山影、水田、草地、住宅林、石墙等构成了各种各样的农村景观,各种动物也可以生活在这种丰富多样的环境中。
有些生物就在水田或池塘中度过一生,有的生活在湿地和周边环境中。
因此,农村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应当是围绕水田,连同草地、后山等周围环境一起制定保护计划。
<
[next]三、湿地保护和生态修复的实例
介绍日本的两个实例和英国的一个实例,主要介绍保护规划的制定、维护管理、监测等方面的经验。
⒈贫营养型湿地的再创实例
——日本冈山县自然保护中心的湿生植物园(冈山县佐伯町)
这是一个曾是水田的地区,在日本最早改造成涌水湿地的案例。
在其他地方还有将开发区通过湿地植被的移植,改造成为湿地公园的生态修复的成功案例。
大规模湿地的形成,以及向开发区的湿地植被的移植,由专家对于湿地进行管理和监测的经验,对于湿地保护是值得借鉴的。
⑴保护的背景
冈山县自然保护中心,是以两个池塘为中心,包括周围100公顷土地在内的自然观察设施。
湿地公园的主题是在基础设施完成后,造成水田,并且形成贫营养型湿地植被,这一计划在1991年完成。
湿地的再造规划有0.8公顷的地域,是分布在东西两侧的山谷水田,水田与水田之间有数米的落差,中间是一个斜坡。
移植到湿地植物园的植被,主要来自三处涌水湿地,那里将要建成高尔夫球场。
⑵前期调查
对准备建成湿地的地区,进行了前期地域水环境和植被的调查,在水田的周边并不存在湿地植被,在稍远一点的地方有零星的湿地群落,证明只要形成合适的水和地形条件就有可能形成湿地植被。
水质调查的结果,西部谷地上部的涌水属于贫营养状态,东部谷地的涌水的电导率稍微偏高。
调查结果表明,只要西部谷地的水量能够确保,形成湿地植被的可能性是存在的,而维持东部谷地的湿地植被是困难的。
⑶湿地的整备
如果在规划地区内形成一个连片的整体湿地有些困难,分成了若干台地,台地间形成缓坡斜面。
地形的设计由于没有精密的地形图,是在现场根据实际情况确定的。
原来的表土是较肥沃,含有埋土种子的水田土壤,不适合作为贫营养湿地的表土,于是利用了的花岗岩风化土。
基础地形正平后,铺上塑料布,在其上铺50公分厚的风化土。
为防止塑料布下边集聚沼气膨胀,在塑料布上开了一些洞,放出沼气。
为了防止暴雨时湿地内产生径流,以及上部池塘漫溢,在谷地的中心部设置了预制的排水管。
为防止湿地水位上升,设置了溢流口。
为了稳定供水,在东部谷地上部建有水池,将西部谷地池塘的水用泵打到东部水池。
为参观者修建的栈道和休息亭,都尽量便于对湿地植物的观察。
⑷湿地植被的采收和栽植
规划的目标是在西部谷地中形成由贫营养水滋润的鹭草、毛毡苔、白狗草等湿地植被,在东部谷地形成以野花菖蒲、泽桔梗等草棵较高植被为中心的湿地植物标本园。
植被的主要供给地是正在建设高尔夫球场的三处湿地。
在开发区域内需要进行湿地保护,对不可避免要消亡的湿地植被,采取移植保护。
被移植的植被的采收和搬运作业,选在植物休眠的秋冬季进行。
植被是用型铲采收,形同土砖,在土壤松散时,采用拔取的办法。
采收的植被用轻轨车搬出。
植被的栽植作业是在1991年1~5月进行的。
为了防止坡面的侵蚀,沿小间隔的等高线修成鱼鳞坑,进行栽植。
为了形成大水苔的群落,在一些地方完全栽满了大水苔。
鹭草是在1990年春天进行单株采收,在圃场培养一年后,取其根球栽种。
在施工中形成的坡面,以及湿地的周围也都进行了栽植。
⑸维持管理及监测
自然保护中心的研究员都是植物学专家,担任湿生植物园的管理和监测。
包括水的管理、清除杂草、割草、湿地内的水渠维护等各种作业,要根据湿地的状态和每年的气象情况,采取适当的办法进行管理。
同时要有湿地管理记录,对植被进行调查,注意观察植被和环境的变迁。
根据监测的结果对问题进行分析,改进保护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对策。
接受管理运营协议会委员中湿地植被专家的意见和指导,研究和改进管理方法和保护方法。
在移植后的第五年的1995年,对西谷的移植后的植被进行了调查,确认在原被移植地的特有湿地植被群落发育良好,同时也发现一些本来在涌水湿地没有的物种。
调查结果表明,与原定的贫营养型湿地的目标还有一段距离,要形成原来的湿地面貌大概需要十年以上的时间。
⒉湿田特有生物相保护的实例
——大阪煤气公司敦贺生产基地建设范围内的环境保护区
这是一个在湿田地带进行开发过程中,对开发区内的部分地区进行湿田特有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实例。
这也是一个在开发区内进行生态修复的实例,对弃耕水田的生物相进行如此精心保护尚无先例,算是一个尝试。
经过前期调查、规划立项后开始实施,委托地方的农户进行管理,由专家持续进行监测。
这是一个需要人工管理的湿地保护方式,可供参考。
在敦贺市的东部,有一个被称为“中池见”的面积25公顷的盆地,直到江户时代初期还是杉树发育的沼泽地,在江户时代开始开发新田,在江户时代后期已变成一片水田。
中池见水田多是深泥田,水田的基础建设和耕作机械化都很困难。
这样的湿田生产条件恶劣,但是对于水生、湿生生物却是一个好的栖息地,保留有田字草、水葫芦、高目鱼等近于灭绝的物种。
由于水田过湿,找不到人耕种等原因,1955年开始出现弃耕,在1969年对米的生产调整后,弃耕更加普遍。
1992年敦贺市议会决定,同意大阪煤气公司在中池见地区建设液化天然气生产基地。
该公司在1993年~1994年进行了环境影响评价,1995年提出环境影响评价准备书,并在1996年正式向福井县提交了环境影响评价书。
环境影响评价书中提出在建设区的南部设立10公顷(平地4公顷,周边集水域6公顷)的环境保护区,对生物进行保护。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的调查结果,在中池见的耕种田、休耕田(照样耕地,但不栽种)、弃耕地中,有多样的生物群落,是一些被保护稀有物种的生育和栖息地,同时在弃耕水田中已发生植被迁移,如果任其发展包括稀有种在内的多样的生物相将会减少,甚至被消灭。
在1994年和1996年对保护对象的植物种、群落的分布范围、分布量、以及各物种、群落生育地的土壤和水质进行了调查。
1997年又对中池见全部地域进行了植被调查,对中池见农户进行采访,了解农业的耕种及管理情况。
同时在环境保护区内进行了试点,并对动植物及环境状况开始了详细的调查。
根据1997年的调查结果,在中池见的全域内,芦苇、菰草等高棵草本群落,以及葛草、葎草等蔓生植物群落急剧增长,而在进行维护管理的环境保护区内,以休耕田为中心出现多样的水生、湿生植物,保护物种的种数、发现地点数都在增加。
而且在土壤中存在有包括保护对象物种在内的多样埋土种子集团,在不同水位下会有不同物种发芽,证实在环境保护区内存在保护对象物种生育的土壤和水质条件。
⑶保护规划和环境整治
在耕种田、弃耕水田、休耕田中所形成的稀有物种和多样的生物集群,以及他们的生育、生息环境,应当与中池见的传统农业管理方式有关,在充分调查的基础上,制定了具体的保护规划。
在保护现状生物相和环境基础的同时,为了引进动物,在原来弃耕水田的基础上,建设了贫营养型和富营养型水池各两个。
在新建的水池中,为了动物的生息,使用了松木桩、留有弯岔、小岛等。
除利用现有水渠外,还新建和扩建了一些水渠。
栈桥和平台都选用了耐腐材料,为防止对水生生物的影响,一律不使用防腐剂。
混凝土建筑物可能对周围的土壤、水、生物产生影响,一般都用钢木结构。
⑷植物的移植
在环境保护区内,对个体数和分布量较多的保护对象物种,通过管理尽量保护其现状,在环境保护区内没有发育或数量较少的物种,从外部向保护区内移植。
为了确认对象物种在预定地内能够落定、开花、结果、形成胞子,事前进行了移植实验。
在事前还进行了移植地的土壤、水质、水位的调查。
正式的移植在1998年5月进行,主要是表土移植,将包含埋土种子和植物体在内的移植表土,移植到休耕田和水池的岸边。
这些作业全是由人工进行的。
⑸维护管理和监测
在环境保护区内的维护管理作业是委托当地农户来做。
在约4公顷的平地内,耕作田和休耕田的耕地和除草;
在弃耕水田、水渠、畦田的割草,水渠的打扫等管理都按照原来的农业方法和时间进行。
平地的管理作业所需的人数,每年总计400~500人。
1997年的试点维护管理开始后,还同时对水环境和动植物进行了监测调查。
维护管理的试点工作是在1997年4月~2000年3月,但是维护管理和监测以后还在持续。
环境影响评价的调查中,确认在中池见和周围地区(约30公顷)有134种水生、湿生植物。
1997年~1999年度的监测结果表明,到1999年在环境保护区的平地部内(约4公顷)已有包含稀有种在内的135种水生、湿生植物,在耕种田、休耕田、弃耕水田内形成了多样的植物群落。
也发现有多种动物把平地及其周边的集水域当作了自己的生息地。
在新建的4个水池中,也发现了鱼类和两栖类的生息,有蜻蜓和龙蝨类飞来,以及发现了青蛙的卵块、昆虫的幼虫等。
在保护区内发生了美国蝲蛄对保护物种的伤害、耕地后的多年生草类逐年增多等问题。
为此,正在研究扑获美国蝲蛄,重开稻作抑制多年生杂草等课题。
⒊两栖类生息地的池塘及农村景观的保护和修复的实例
——曼彻斯特机场第二跑道建设中的生态修复(英国)
位于英国西北部的曼彻斯特机场、是英国第三大机场。
由于游客增加,需要建设新的跑道,1992年开始第二跑道的规划。
规划中最重要的是环境问题,提出了环境修复的规划。
这里仅介绍环境修复的概要,重点介绍池塘和池塘生物为对象的生物修复规划。
以畜牧业为主的英国农村,和以水稻为主的日本农村有很大的不同,但是其池塘的保护方法还是值得参考的。
1993年在进行了环境影响评价之后提出了建设申请,1997年建设规划获得批准。
第二跑道的建设期间是1997年~2000年,在2000年~2001年的冬季动工。
预定跑道长3048m,宽60m,横穿有农场和住宅的田园地带和堡林谷地。
曼彻斯特机场在彻下平原(CheshirePlain)的北部。
彻下平原有很多的池塘,形成特有的景观。
池塘的大多数是由于采掘泥灰岩形成的。
泥灰岩是富含石灰成分的堆积物,数个世纪以来都把它当作肥料撒在农田以改良土地。
这些积水的采掘坑,现今成了农田中的宝贵湿地。
英国有六种两栖类动物,在这些池塘中就有五种,包括被法律保护的蝾螈(Trituruscristatus)。
池塘已成为稀有的蜻蜓种,和红名单中登录的多种动植物的栖息地。
在池塘密集的彻下州,不能允许损害湿地的开发行为,鼓励对池塘的保护。
1992年~1995年确定了对230个以上的池塘进行了详细的调查。
有很多的池塘日照条件不好,有些是一直有水,有些是只有短时间有水。
在周期性积水而日照条件较好的浅池塘、日照条件较好的深池塘,由于日照条件好都有水面植被;
在一些没有积水的浅坑中,只有一些湿生植被生长。
这些多样的池塘是分布广但个体数少的蝾螈的栖息地。
在230个池塘中,约有90种湿地生物,有282种水生及陆生的无脊椎动物(其中有69种稀有种),4种两栖类动物。
⑶生态修复包
环境影响评价书中,要说明项目对环境的影响,以及相应的对策。
环境保护对策的生物修复手法部分称为“生态修复包”。
第二跑道的生态修复包中,包含的内容是:
砍一棵树要种六棵树;
消灭一个池塘要新建或改善两个池塘;
栽种或修复36km的林带;
新建林地和草地等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湿地 生态系统 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