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渡舟善用经方抓主症方法Word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6794635
- 上传时间:2022-11-26
- 格式:DOCX
- 页数:7
- 大小:24.09KB
刘渡舟善用经方抓主症方法Word下载.docx
《刘渡舟善用经方抓主症方法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刘渡舟善用经方抓主症方法Word下载.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历代医家虽然总结提出了不少辨证施治方法,但比较起来,其中要数抓主症方法最为实用,最为常用,使用最为广泛。
这是因为它使用起来更加具体、更加简捷、更少教条、更多灵活。
⑵治病求本。
抓主症方法能使中医治病求本的原则得到很好的实现。
从表面上看,抓主症很有可能被理解为是一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肤浅的治标方法。
其实抓主症不仅不是治标,而正是治本。
我们知道,疾病的“本”就是疾病之本质的、基本的病变。
中医对疾病之本质病理的认识主要是通过投方施治、依据疗效进行推理而间接获得。
如真武汤治之得愈者是阳虚水饮证,四逆散治之得愈者是阳气郁结证,这便是中医认识疾病本质的最主要的、同时也是决定性的方法。
历代医生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通过这样的方法,逐渐认识到了众多病证的本质病理以及反映其本质病理的脉症,也就是主症。
如我们所熟知的小柴胡汤证的“柴胡七症”、麻黄汤证的“麻黄八症”以及热实结胸的“结胸三症”,等等,便都是古代医生探索并总结出来的。
抓住这样的主症,实施针对性的治疗,这就是治本。
⑶疗效理想。
如上所述,抓主症体现了治病求本的原则,而且一般说来,主症又总是与最佳的方药联系在一起,所以抓住了主症就同时选择到了对证的方药,因而也就可以取得理想的疗效。
刘老师治病的效果极佳,我认为这与他善于抓主症这一因素是有极大关系的。
必须说明的是,抓主症方法是辨证施治与专病专方两种方法的有机结合,这当然也是理想疗效的保证。
二、临床运用
1.应用基础
熟记各种病证的主症是运用抓主症方法的基础,是基本功。
刘老师说,要善于抓主症就要多读书,多记书。
书本中记载着临床医家的宝贵经验,记载着他们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发现的各种病证的主症。
如果医生的记忆中没有储存足够的主症,那么要抓主症就只能是一句空话。
他指出,《伤寒论》、《金匮要略》、《医宗金鉴·
杂病心法要诀》以及金元四大家和温病学家叶、薛、吴、王的著作具有很高的价值,其中的重点内容应该反复学习并牢记于心。
他对这些书中所载的各种疾病的主症烂熟于心,故在临床上能运用自如。
2.应用程序
刘老师的抓主症方法可以总结为“以主诉为线索,有目的地和选择性地诊察,随时分析、检合”这样一个程序。
将这一句话分解开来,也就是说围绕着患者的主诉,通过四诊方法有目的地、选择性地收集有辨证意义的临床资料,并且随时与自己记忆中的主症系统进行对照比较、分析检验,以判断二者是否吻合。
在这种诊察和检合过程中,他的思维十分灵活,充分考虑各种病证的可能性,而决不是拘泥、刻板的。
一旦收集到的脉症已经符合某个病证的主症,他就当立即立断,迅速处治。
这里举一个典型案例来说明刘老师的抓主症方法。
患者张某,女,40岁,1991年12月18日初诊。
患者主诉上腹部痞满不舒。
这是一个常见症状,在很多病证皆可出现。
刘老师首先考虑的是半夏泻心汤证一类的寒热错杂痞,故进一步询问呕恶、肠鸣、下利等症。
当这些症状呈阴性时,刘老师转而又询问冲气、胸闷、心悸、头晕诸症,以判断是否属于水气上冲病证。
患者回答头目眩晕,胸闷胁胀,但并无心悸、气冲感觉。
从现有的症状看来,少阳胆气不舒之柴胡证的可能性很大,故刘老师又追问口苦这一少阳病的特异性症状,并联想到太阳表气不开的合并病变,进一步询问项背强痛、四肢疼痛或麻木二大症状。
诊察结果表明这些症状都是阳性的。
于是刘老师抓住心下痞结、口苦头眩、胸闷胁胀而肢麻的主症,确定张某所患为太少两病的柴胡桂枝汤证,处以柴胡桂枝汤,七剂。
一周后患者来述,服药一剂而通体轻快,七剂服尽而诸症大减。
这一案例清楚地反映出刘老师抓主症的完整程序。
刘老师指出,在运用抓主症方法时,必须注意下面两点:
⑴不必悉具。
一般说来,书本上所记述的主症是典型的,而疾病的实际临床表现往往是变化的,在多数情况下都不象书本上记述的那样完备。
这就要求医生能够以少知多,以点见面,仅仅依据少数的主要脉症即可作出诊断。
刘老师反复强调,《伤寒论》“但见一症便是,不必悉具——不需要面面皆了解,确定出症状的先后顺序即可。
”是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原则,也是抓主症方法的一条重要原则。
临床抓主症时,不可强求全部症状的出现。
否则就会作茧自缚,必致寸步难行。
如他治一女性患者,口苦经年,此外并无它症。
刘老师认为这是胆火上炎的反映,是少阳小柴胡汤证的主症,于是便抓住这个主症,投以小柴胡汤原方,服药三周而其病告愈。
又如他治一患儿,身面浮肿而浮脉。
刘老师抓住这两个主要症状,确定其病为水气外溢肌肤,遂用越婢汤加味发汗散水,一剂肿减,再剂肿消。
⑵芟繁就简。
如果一位患者的症状很多,表里上下、纷繁复杂,这时医生就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而是要用“特写镜头”,抓住其中的几个主要症状,依据这几个症状投方施治,刘老师说这叫做“于千军万马中取上将之首”。
⑶辨别疑似。
病证的主症大多是具有特异性的,但也有两两相似者,需要细心辨析。
若辨之不明,轻易地依照表面上的“吻合”而“抓主症”,必然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如一孙姓老妪,四肢逆冷,心下崐悸,小便不利,身体振振然动摇。
我辨为阳虚水泛的真武汤证,投真武汤,初服疗效尚可,续服不唯不效,反增烦躁。
刘老师指出,真武汤证阳气虚衰,水饮泛滥,必见舌苔水滑,神疲乏力;
今患者性情急躁,舌红脉弦,当为阳郁之证。
遂改投四逆散疏气解郁,诸症大减。
刘老师要求我们在抓主症时要细心,要多考虑几种可能性,就是叫我们避免因主症相似误诊。
三、主症主方举隅
下面再列举刘老师认识到的几种病证的主症及其主方:
1.腰腿疼痛而胀、舌红苔黄腻而脉滑,或小便黄而不利、或带下量多者,用加味苍柏散。
方剂组成:
苍术、白术、羌活、独活、生地、知母、黄柏、当归、白芍、牛膝、炙甘草、木通、防己、木瓜、槟榔。
2.腰腿疼痛而麻、舌红苔黄腻而脉弦细、或小便黄而不利者,用当归撵痛汤。
当归、党参、炙甘草、茵陈、茯苓、猪苓、白术、苍术、泽泻、羌活、防风、升麻、黄芩、苦参、知母、葛根。
3.急、慢性肝炎,ALT指标异常而舌红苔黄腻、小便短黄者,用刘老师自制柴胡解毒汤。
柴胡、黄芩、茵陈、土茯苓、草河车、凤尾草、炙甘草、土鳖虫、茜草。
4.心脏病,胸闷、心悸、少气,或心下满、或胸痛、或头眩、或小便不利,脉弦紧而苔水滑者,用苓桂术甘汤。
茯苓、桂枝、白术、炙甘草。
5.胸闷胁痛、口苦心烦、纳差便溏,或喜呕、或头眩、或渴者,用柴胡姜桂汤。
柴胡、黄芩、桂枝、干姜、炙甘草、牡蛎、天花粉。
以上介绍了刘老师的抓主症方法。
最后还要提到的是,刘老师说,由于疾病种类繁多,人们对疾病的认识及对疾病主症系统的掌握都还甚有局限,这就必然限制抓主症方法的应用。
这可以视为抓主症方法的局限性,需要用其它辨证施治方法来弥补不足。
此外,临床医生应该不断探索并掌握更多的疾病的主症系统,并且不断地互相学习、互相交流,以期抓主症功夫达到更高境界。
附一:
小柴胡汤证抓主症
小柴胡汤证的主症,依据《伤寒论》第263条和第96条,可以概括为:
口苦,咽干,目眩,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
临床上,我们可以见到表现典型的小柴胡汤证患者。
曾治疗一老者,女性,“感冒”后静滴抗生素3周,致卧床不起。
笔者至其家中诊治,患者闭目卧床。
问其哪儿不舒服?
回答:
“全身都不舒服。
”
问其冷吗?
热吗?
回答:
“冷一阵,热一阵,难受死了。
”此为往来寒热。
问其口苦吗?
“苦死了。
”嗓子干吗?
“干。
”眼睛难受吗?
“难受。
不想睁眼。
”此为口苦、咽干、目眩。
问其想吃饭吗?
“不想吃。
”为什么不想吃?
不饿吗?
“不饿。
憋得满满的,怎能吃进去呢?
”患者用手从胸指到腹。
恶心吗?
“有点。
”心烦吗?
“烦,烦死了。
我想静静地躺着,听到别人说话就烦得不行。
”此为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
也许,这种问诊带有诱导之嫌。
但笔者欣喜于患者的病症与《伤寒论》中的论述如此吻合!
更让笔者高兴的是,处以3剂小柴胡汤后,患者高兴地告诉笔者:
“服第1剂药后我能吃饭了,服第2剂药后我能下地了,服第3剂药后我觉得病好了。
当然,如此典型的小柴胡汤证在临床上并不多见,而多见的是不典型的小柴胡汤证。
那么,从“抓主症”的角度认识,上述小柴胡汤证的主症中,哪些症状为特征性的症状呢?
哪些症状对辨证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呢?
日本汤本求真在《皇汉医学》中指出:
“咽干、目眩二证,非少阳病亦有之,难为准据。
惟口苦一证,无所疑似,可为确征。
以之为主目标,他二证为副目标,后可肯定为少阳病也。
口苦对少阳病的辨证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由此推论,当然对小柴胡汤证的辨证也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皇汉医学》引用《古方便览》中小柴胡汤案:
“一男子,年三十,患伤寒,四肢逆冷挛急而恶寒,其脉沉微,欲毙。
诸医投以参附剂无效。
余诊之,胸胁苦满,乃与此方二、三剂,而应其脉复续。
使服二十余剂,痊愈。
此案辨证,并无口苦,且除胸胁苦满一症外,绝无任何一症与少阳病、与小柴胡汤证有关。
日本东洞吉益先生在《药征》中指出,柴胡“主治胸胁苦满也。
旁治寒热往来,腹中痛,胁下痞硬。
”并谓“《本草纲目》柴胡部中,往往以往来寒热为其主治也。
夫世所谓疟疾,其寒热往来也剧矣,而有用柴胡而治也者,亦有不治也者。
于是质之仲景氏之书,其用柴胡也,无不有胸胁苦满之证。
今乃施诸胸胁苦满而寒热往来者,其应犹响之于声,非直疟也,百疾皆然。
无胸胁苦满证者,则用之无效焉。
然则柴胡之所主治,不在彼而在此。
此案加此论,我们似乎又可以认为,胸胁苦满对于小柴胡汤证的辨证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可以想知,历代都有不少医家在思考、摸索对方证的辨识,这种辨识在一定程度上是积极的、有意义的。
但时至今日,我们并没有见到一个实用的标准化的方证辨识。
方证的辨识需要脉证合参,需要“慧然心悟”。
冯世纶老师在《解读张仲景医学》一书中指出:
“故少阳病之辨,与其求之于正面,还不如求之于侧面,更较正确。
即要辅以排除法,因为表里易知,阴阳易判,凡阳性证除外表里者,当然即属半表半里阳证,也即少阳病。
附二、郝万山抓主症对症用方
抓主症对症用方
辨证论治是中医诊疗特色之一,但中医也辨病。
《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以《辨×
×
病脉证并治》和《×
病脉证治》为篇名,就是既辨病,又辨证的体现。
医生通过四诊手段,采集症状与体征,进而分析病机,确定病名,辨出证候,于是法随证立,方从法出,如此选方用药,正是常规的诊疗方法。
《伤寒论》第12条“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桂枝汤主之”。
“太阳”为辨病,“中风”为辨证;
第135条“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大陷胸汤主之”,“结胸”是辨病,“热实”是辨证。
这都属于常规用方的方法,这一方法,在当代已成为中医“规范”的诊疗程序,普遍地应用于临床,例证不赘
但在临床实际中,许多有经验的老医生,常常是只抓几个主要症状就处方用药,这就叫“抓主症,对症用方”。
当代在研究《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时,多把原文中记述的必见症状叫主症,把或见症状或非必见症状叫副症。
所谓抓主症用方,是指抓几个主要症状,就可对症用方,这方面大体可以有下述三种情况
一是病易识,证难辨,抓主要症状就可以用方。
《伤寒论》第13条“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既未言中风,也未言伤寒,注家多认为是补充了太阳中风的症状和治法。
每读至此,常感困惑,仲景时代,书写工具不方便,因此仲景总是惜墨如金,语言精炼,为什么在第12条太阳中风证治之后,又重出一条中风证治呢?
一次某感冒患者就诊,诉昨日淋雨,当晚见寒战、头身疼痛,至夜高热无汗,自服解热镇痛药,虽有汗出,但头痛身痛、发热恶寒之症未愈。
随诊学生数人,有辨为太阳伤寒的,有诊为太阳中风的,争执不已。
忽想到第13条应是辨病不辨证,对症用方的示范。
提示无论伤寒、中风,已治未治,只要刻下见到头痛、发热、汗出、恶风寒的,就可以对症选用桂枝汤。
这实际上是扩大了桂枝汤的使用范围,并非是对第12条的重复。
于是为该病人用桂枝汤原方,并嘱啜粥温覆取汗,服药仅1次即愈。
二是病难断,证难辨,惟据主症即可用方。
数十年前,某地工厂火灾,现场数十人吸入有毒烟雾,导致呼吸道、消化道黏膜水肿,症见胸脘疼痛、喘憋胸闷、发热呕吐,重者昏迷。
西药无特效解毒药,对症处理,疗效不显。
适逢刘渡舟教授等人在当地讲学,遂邀会诊。
此类中毒,中医书籍未载,诊为何病?
辨为何证?
颇费神思。
只见刘老师看数十人症状相类,随口即说:
“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
于是用柴陷合方,每个病员服药1碗,昏迷者由鼻饲灌入,日服4次。
当天就有呕止热退的,不过两三日,大多康复。
这也是通常所说的“有是症,用是方”的思路。
实际上。
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只罗列几个症状就用方遣药的条文,几乎随处可见
三是通过经验积累,简化辨证程序,只抓几个主要症状,就可以对症用方。
如柴胡桂枝干姜汤治疗慢性肝炎,因该方中柴胡、黄芩可清解肝胆的郁热,干姜、桂枝、甘草能温助心脾的阳气,瓜蒌根生津止渴,牡蛎软坚散结,本方用以治疗慢性肝炎之肝胆湿热未尽,同时心脾阳气已伤,既有津液不足,又有气滞血结者有一定疗效,但临床上辨证与病机分析的过程颇费时间。
后侍诊刘渡舟教授之侧,观其每遇肝胆疾病,或慢性结肠炎,或糖尿病患者,只要见到胸脘胁肋或胀或痛、口渴、便溏三个主症,就用本方加减,程序简捷、处方迅速、疗效颇佳。
这三个主症中,“胸胁满微结”、“渴”见于仲景原文,便溏则是据药测症而推导出来的。
可见所抓的主症,也未必都出自典籍原文。
但无论是先贤所述或今哲所补,在这种情况下的“抓主症”,就是抓病机、辨证候诊疗程序的简化,是临床经验的结晶。
由此再对《伤寒论》抓主症用方的条文进行反思,恐怕大部分治法就不能看成是原始的对症处理的经验了,而应是千锤百炼后,经高度浓缩提炼的精华。
附三
六纲辩证与抓主证
六纲辩证施治是指导医者在临床运用上准确抓住疾病本质,正确指导治疗,迅速取得疗效的临床术。
作为临床医疗工作者,必须予以掌握和运用。
鉴于当前很多医者,误解为在临床上应当抓住主要的症状,予以解决患者主要的痛苦而后,再来运用六纲治本的错误辨证理念,经方大家刘志杰先生专门撰文予以解说,特摘录于下:
“六纲辨证,必须所有症状全面参考,才可以称为辨证.证是一个特定的症候群.是由若干的症状组成的一个具有固定方剂对治的“证”。
没有整体六纲辨证鉴别,光抓主诉容易导致误诊,很多主诉各纲都有。
抓主症,是一种临床辨证窍门。
主症,往往代表着主证。
这在辨证当中的系属关系上,很重要。
比如阳明病,有一系列的实热表现.其中腹痛而大便干硬的症状十分严重,这就是承气汤对治.或者发狂谵语,就要结合看大小便,来分辨是承气汤证还是抵当汤证。
如果这个人出现了紫癜出血或者便血尿血很重,为主症,这是伤了营、血,就必须看有寒证还是热证,热证就要属阳明,用阳明的清热、通闭法去对治。
如果这个人热极而导致阴阳格拒,出现了真热假寒为主症的,就要按厥阴法去对治,属于“系厥阴”。
又比方说一个“烦躁”为主诉的病人,假如你认为是烦证,不用六纲综合分析就去用阳明清热法,栀子豉汤,黄连阿胶汤等一顿乱用,如果人家不是阳明烦证而是真阳欲绝的烦躁呢?
这样不就会是助纣为虐吗?
这样就极容易出现医疗事故。
抓主症,是在辨证的前提下展开的。
否则,就是只看表面,不看实质,犯了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大忌。
一个主症,你要围绕他展开病机剖析,不用到其它症状参考不行,因此,就要整体的用辨“证”去衡量,最终,还是落到辨证上,才能搞清病机实质。
正法无上,最是圆活,更是整体。
一个辨证体系,是环环相扣,不能断章取义的拿出其中某一个环节的理论独断孤行。
临床抓主症,治主症,要在方证的指导下去治。
比如恶心或呕吐很重,这是一个主症,是患者主诉。
你要把这个呕吐的主症,和其它的兼症结合起来考虑,分析它到底是什么病机,是什么方证。
如果在兼症上,伴有头晕目眩,心烦,口苦口干,就是少阳病的病机,就是小柴胡汤的方证。
用小柴胡汤治疗,如果呕恶现象解除的不满意,就可以加大半夏的药量,这是原方的“药症”加量法。
打个形象的比如,就好比这棵树生病了,枝叶开始干枯,这是主症。
怎么办?
剪除它就行了?
我们要找根本原因,如果是树根腐烂了,你不去管根本,这个可不行。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多纲同病,其中有一个最痛苦的症状。
你就抓住它,围绕它去辨证,它要是属于某纲某方证的一个症状,就以某个方证为主,其它纲的病,要是不重不急,可以暂缓治疗。
主症,是诸多的兼症协同造成的.其中某个兼症,就是造成主症的罪魁祸首。
在临床工作中我们要重大局,顾整体,从根本上解决,这才是大道。
如果我们不去整体的用六纲方证去衡量,是无法看清实质的,看不清实质,就是乱治。
综上所述,告诫我们在临床工作中,一定要谨守六纲,严格运用,方能取得满意疗效,望大家谨记。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刘渡舟 善用 经方抓主症 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