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必修二教学案第9课时新中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6792688
- 上传时间:2022-11-26
- 格式:DOCX
- 页数:16
- 大小:68.64KB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必修二教学案第9课时新中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文档格式.docx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必修二教学案第9课时新中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必修二教学案第9课时新中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文档格式.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稳定物价,统一财经。
从1953年起,国家开始对粮食、食油、棉花实行统购统销,目的是保障城镇农副食产品供应。
3.成果:
1952年,工农业生产超过历史最高水平。
4.意义:
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
二、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1953~1956年)
1.过渡时期总路线
【概念解释】过渡时期
过渡时期指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56年底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所谓“过渡”是指新中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
此时中国的社会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而不是社会主义社会。
(1)提出:
1953年。
(2)目的:
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
(3)内容:
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建设由此起步。
(4)特点:
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2.“一五”计划(1953~1957年)
(1)背景: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
(2)任务:
优先发展重工业,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
(3)结果
①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等先后建成投产。
②到1956年底,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4)意义:
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2.三大改造(1953~1956年)
(1)目的:
适应工业化需要,早日建成社会主义
(2)内容:
①农业:
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
②手工业:
手工业者参加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③资本主义工商业:
对民族资本主义实行国家资本主义的和平赎买政策。
(:
3)实质:
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到1956年底,我国基本完成了三大改造,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
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认知深化】
(一)“一五”计划的特点和实质
(1)特点
①改造与建设并举(或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并举)。
②工业化建设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并举。
③优先发展重工业,并强调处理好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关系。
④渐进性和长期性。
⑤一体(主体:
工业化)两翼(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相辅相成。
(2)实质:
既是我国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又是国家对生产资料私有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开始。
(二)“一五”计划我国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
(1)从历史原因看,我国重工业基础差,底子薄。
(2)从现实需要看,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我国实行经济封锁、军事包围,发展重工业有助于增强综合国力,尤其是增强国防实力。
(3)从苏联影响看,学习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经验——采取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策略。
(4)从行业关系看,重工业的发展有助于推动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
考点2社会主义建设曲折发展的十年
一、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探索和失误
1.正确探索
(1)《论十大关系》:
1956年4月,毛泽东提出了开辟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大问题。
(2)中共八大
时间
1956年9月,在北京召开
背景
三大改造完成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内容
主要矛盾
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
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主要任务
集中力量解决国内主要矛盾,把中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意义
集中体现了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方面所取得的初步成果
2.主要失误
(1)产生原因:
人们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问题还没有深刻的认识;
急于求成和片面强调经济建设发展的速度。
(2)表现: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①内容:
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②评价:
总路线反映了党和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落后面貌的强烈愿望。
但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忽视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大跃进”
①含义:
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大幅度提高生产计划指标的经济建设运动,以大炼钢铁为中心
“大跃进”忽视了客观的经济发展规律,致使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社会生产力和生态环境遭到极大破坏,人民生活出现严重困难
人民公社化运动
人民公社是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社会主义经济组织,同时又是政社合一的农村基层政权。
人民公社一切财产由公社统一核算,统一分配;
大办公共食堂
生产关系的变革超越了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脱离我国国情;
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3)危害:
“左”倾错误严重泛滥开来,造成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
3.纠正失误
(1)“八字”方针(1960年冬):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
②主要做法:
规定农村人民公社三级所有,队为基础,发还自留地,停办集体食堂,开放自由市场(大集体小自由);
减少城镇人口,精简职工;
压缩基本建设规模,缩短重工业战线,充实轻工业等。
②意义和结果:
对于清理实际工作中的“左”倾错误,促进国民经济好转,起了积极作用。
从1962年起,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
到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并在一些领域取得重大成就。
4.十年建设取得的成就
(1)特点:
失误与成就并存,成就是主要的。
从时间上看,两头较好,中间较差。
(2)成就:
先后建成武汉、包头等钢铁工业基地;
初步建立有相当规模和技术水平的工业体系;
除西藏外,各省、自治区都有了铁路;
实现石油自给,摘掉了贫油国的帽子。
二、“十年动乱”时期的国民经济
1.动乱中的国民经济
(1)重大破坏:
在“全面夺权”狂潮影响下,全国经济工作和交通运输等陷入混乱。
(2)出现起色:
1971年粉碎林彪反革命集团,周恩来要求恢复被破坏的各种规章制度。
(3)复苏发展:
邓小平以铁路整顿为突破口进行全面整顿。
(4)再度混乱:
由于“四人帮”的阻挠,经济形势再次遭到破坏。
2.“十年动乱”的影响
(1)给经济建设造成极其严重的破坏,生产和社会秩序出现严重混乱。
(2)中国拉大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失去了一次宝贵的发展机遇。
(一)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中的“左”倾错误的表现及经验教训
事件
特征
影响
多快好省
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
高速度、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
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生态环境严重破坏
“一大二公”“一平二调”
严重挫伤了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
“文化大革命”
以阶级斗争为纲
国民经济受到严重影响
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中的经验教训
(1)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结合国情不照搬外国模式。
(2)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始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3)生产关系的调整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实际水平。
(4)国民经济必须按比例协调发展,搞好综合平衡。
(5)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发扬党内民主,坚持群众路线。
(二)“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比较
“大跃进”运动
主要目的
提高生产力
变革生产关系
所属领域
反映了我国不顾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片面地扩大生产规模,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属于生产力领域
反映了我国不顾生产力的实际水平,片面地变革生产关系,违背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属于生产关系领域
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严重挫伤了人民群众生产的积极性
二者是造成1959~1961年严重经济困难的主要原因
【高考真题再现】
1.(2019·
全国卷Ⅰ)下图是1953年的一幅漫画,描绘了资源勘探队员来到深山,手持“邀请函”叩响山洞大门的情景。
这反映了当时我国
A.已经初步改变工业落后局面B.开始进行对矿产资源的开采
C.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D.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正在展开
2.(2019·
全国卷Ⅱ)下图为1956年的一幅漫画《两把尺》(画中字:
“奶奶的尺——量布做新衣。
阿姨的尺——测量祖国,建设社会主义。
”该漫画反映了
A.社会主义建设以工业化为中心B.女性成为国家建设的重要力量
C.人民公社化运动蓬勃发展D.城乡差别发生根本性改变
3.(2019·
全国卷Ⅱ)“一五”计划期间,我国住宅建设占基本建设投资额的比重不断减少,其他非生产性建设投资也开始受到抑制。
这表明我国( )
A.致力于奠定工业化基础B.国民经济结构臻于平衡
C.大力压缩基本建设投资规模D.城市化的进程趋于缓慢
4.(2019·
全国卷Ⅰ)下图为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中国、美国、英国主要工业指标年均增长速度的比较。
据此可以推知( )
A.中国原有工业基础很薄弱B.冷战制约美英工业发展
C.中国重工业发展急躁冒进D.美英传统工业产业衰落
5.(2019·
全国卷Ⅱ)1953年10月,中共中央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粮食的统购统销,在农村向余粮户实行粮食计划收购的政策,由国家严格控制粮食市场。
粮食的统购统销( )
A.加快了我国农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B.有力地促进了各地农村的政权建设
C.将农民经济生活纳入国家计划体制D.为国家工业化建设提供劳动力资源
6.(2019·
全国卷Ⅰ)“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实行粮食计划供应制度,各地根据国家粮食计划供应的相关规定,以户籍为依据确定粮食供应的对象与数量。
这一制度的实行( )
A.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B.保障了工业化战略实施
C.缓解了灾害造成的粮食短缺D.加速了国民经济的恢复
7.(2019·
全国卷)1958年,美国一份评估中国“二五”计划的文件认为,中国虽然面临着农业生产投入不足与人口快速增长的压力,但由于中苏关系良好而可以获得苏联援助,同时减少粮食出口,中国可以解决农业问题,工业也将保持高速发展。
这一文件的判断( )
A.对中美关系的急剧变化估计不足B.低估了苏联对华经济援助的作用
C.符合中苏两国关系的基本走向D.与中国工农业发展状况不符
8.(2019·
全国卷)1962年,中共中央发布文件规定,农村人民公社一般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至少30年不变。
这项政策在当时( )
A.促进了农业经济的恢复B.改变了农村所有制成分
C.消除了“左”的错误影响D.增加了城市的粮食供应
【巩固训练】
1.1956年4月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写道:
“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也是一个矛盾。
解决这个矛盾,目前要注意的是,应当在巩固中央统一领导的前提下,扩大一点地方的权力,给地方更多的独立性,让地方办更多的事情。
……我们不能像苏联那样,把什么都集中到中央,把地方卡得死死的,一点机动权也没有。
”这反映出当时党和人民的任务是( )
A.建立健全新中国三大基本政治制度B.争取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
C.探索符合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D.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2.1955年8月25日,国务院全体会议第17次会议通过《市镇粮食定量供应凭证印制暂行办法》,从此,中国经济史上出现了一个新的名词——粮票。
粮票出现的重要原因是( )
A.计划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建立B.大规模工业化导致粮食短缺
C.国民经济基本得到恢复发展D.“左”倾错误导致经济衰退
3.“一五”计划期间,分配给钢铁等原材料工业、燃料工业、机械工业等部门的投资分别为64.9亿元、67.9亿元和69.3亿元,占整个工业基建投资的比重分别为24.4%、25.5%和26%,三项合计为202.1亿元,所占比重高达75.9%。
这些投入合计占到我国“一五”时期财政总收入的19.1%。
政府此举( )
A.助长了经济建设中“左”的错误B.利于改变我国不合理的产业结构
C.忽视了其他非国有经济的作用D.导致我国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衡
4.1955年9月,陈云在国务院全体会议中提出,在保持农产品出口的同时,也应该出口一些工业品,利用我国工业品成本低廉的优势打开国际市场,尽可能换回更多的外汇,用于在国际市场上购买国内工业生产必需的设备和原料。
这说明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 )
A.基本实现了向工业化国家的转型B.力争使工业化与对外贸易相互促进
C.优先出口工业品的计划得以实施D.农业集体化运动保障了工业化建设
5.《中国证券市场的历史回顾》一书中写道:
新中国成立之初,为疏导社会游资,平稳市场物价,天津、北京证券交易所先后成立。
但是到了1952年7月和8月,天津、北京证券交易所相继宣布关闭。
造成证券市场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证券交易不利于经济发展B.实行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
C.政府强化计划经济的结果D.“左”倾错误已严重泛滥
6.1957年全国工业工程技术人员达到175万人,比1952年增加两倍。
工业和基本建设部门的职工达到1019万人,比1952年增长66%。
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
A.国家发展战略的重大调整B.文化教育事业长足发展
C.农业调整解放大批劳动者D.党犯了急躁冒进的错误
7.1957年工农业总产值达到124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52年增长67.8%;
其中,农业总产值537亿元,增长24.8%,所占比重由1952年的56.9%下降为43.3%;
工业总产值704亿元,增长128.6%,所占比重由1952年的43.1%上升到56.7%。
这种状况表明( )
A.工业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B.工业生产与技术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
C.农村土地改革解放了生产力D.工业总产值低于农业的局面初步改变
8.“一五”期间,“优先保证工业面向华北、西北和华中的新工业中心”,大部分的工厂“建在非沿海省份的城市,如湖北的武汉、内蒙古的包头、吉林的长春和四川的成都”。
这说明“一五”计划( )
A.有利于各地区经济的均衡发展B.完全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
C.实施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D.有效提升了我国的产业结构
9.1958年,国家出台了《户口登记条例》,严格限制农村户口人员迁往城市。
不久,禁止从农村招工的政策又突然发生了变化,国家决定放宽对招收新工人的审批权,大批农村人口得以迁入城市。
这一变化( )
A.导致农业集体化运动严重受阻B.适应“大跃进”的需要
C.有利于粮食统购统销政策的推行D.导致城乡差别缩小
10.1962年3月中共中央财经小组会议决定:
1962年的绝大多数重工业生产指标比原计划分别降低5%到20%。
其中,煤产量从2.5亿多吨降为2.39亿吨,钢产量从750万吨降为600万吨。
这次调整( )
A.奠定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基础B.有利于扭转经济比例的失调
C.使工农业产值都有很大提高D.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
11.1953年10月16日,中共中央作出《关于实行粮食的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的决议》,随后不久又对油料、棉花、棉布等实行统购统销政策。
这一政策( )
A.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B.推动了国家工业化的建设进程
C.标志着计划经济体制形成D.促进了农村的基层民主建设
12.1957-1978年,中国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但也存在着一部分非计划经济因素,如农村集体经济下的“小自由”、社队企业,城市中的个体经济、中小国有企业等。
这说明( )
A.计划经济体制未真正建立B.经济活动完全纳入国家计划体系
C.两种经济形式共存和竞争D.计划经济体制下存在着市场行为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50年6月国家开始着手编制经济发展计划。
1951年中财委即试编出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粗略的纲要。
1952年,经济形势好转,党中央决定加快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编制,并成立以陈云为核心的领导小组,组织“一五”计划的编制工作。
6月,一五计划的第二次编制宣告完成。
8月,访苏代表团就“一五”计划同苏联交换意见。
苏联同意帮助中国设计一批企业并提供所需的设备、贷款等,同时答应派些专家帮助中国建设。
1952年底,陈云根据苏方的建议,对“一五”计划进行第三次、第四次编制,但仍不令人满意。
按照预定的时间,“一五”计划应该进入实施阶段了。
1954年初,毛泽东要求对“一五”计划重新编制,1955年3月,党的全国代表会议对“一五”计划草案审议并原则通过。
7月30日,全国人大一届二次会议审议并正式通过了“一五”计划。
——摘编自《一五计划编制始末》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一五”计划编制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材料二
1953年9月,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上,毛泽东专门讲了一段如何看待“施仁政”的问题。
他说所谓仁政有两种:
一种是为人民的当前利益,另一种是为人民的长远利益,例如抗美援朝,建设重工业。
前一种是小仁政,后一种是大仁政。
两者必须兼顾,不兼顾是错误的。
重点应当放在大仁政上。
照顾小仁政,妨碍大仁政,这是施仁政的偏向。
——杨树标等《当代中国史事述略》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一五”计划指导方针的认识。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20世纪50年代苏联给中国贷款的统计
序号
金额(旧卢布)
用途
1
1950年2月14日
12亿
经济建设
2
1951年2月1日
9.86亿
购买军用物资
3
1952年9月15日
0.38亿
种植橡胶
4
1952年11月9日
10.36亿
购买60个步兵师装备
5
1953年6月4日
6.1亿
购买海军装备
6
1954年1月23日
0.035亿
有色金属公司
7
1954年6月19日
0.088亿
有色金属和石油
8
1954年10月12日
5.46亿
特种军事用途
9
2.78亿
转让中苏合营公司苏联股份
10
1955年2月28日
2.47亿
转售安东苏军物资
11
1955年10月31日
7.23亿
转售旅大军事基地苏军物资
总计
56.76亿
从材料中提取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
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
【高考真题在线】参考答案
1.【答案】D【解析】由材料信息“1953年”“资源勘探”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此时正是“一五计划”轰轰烈烈进行之时,故D项正确;
1957年“一五计划”超额完成表明中国已经初步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故A项错误;
新中国成立前,中国已经开始对矿产资源进行开采,故B项错误;
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是在1965年,故C项错误。
点睛:
本题落实时空观念的考查,考查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试题比较简单,运用所学知识即可排除。
全国卷高考近几年趋于平和,这就启示我们平时备考不能忽略主干知识和基本能力。
2.【答案】B【解析】漫画中一位老奶奶用尺量布做衣服,小孙女在一旁翻看书本陪着老奶奶;
两位女勘探队员肩上扛着工作用的长尺和三脚架等工具向这边走来。
此画以小孙女的口气,用了这样的副标题:
”“奶奶的尺”与“阿姨的尺”这两种不同性质和用途的“尺”,反映了新老两代妇女的不同社会地位和作用,讴歌了新中国女青年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故选B;
工业化是用机器生产的形式,而材料中奶奶的用尺子做新衣属于手工劳动,故A排除;
人民公社化运动发生在1958年,与题干中的“1956年”不符,故排除C;
题干信息没有体现城市还是乡村,更没有城乡之间的对比,故D与题意不符,所以排除。
3.解析:
选A 材料关键信息:
一是时间“‘一五’计划期间”,二是压缩住宅建设和非生产性建设投资。
这说明国家的投资主要用在了生产领域,这是为了满足国家工业化的需要,为工业化奠定基础,故选A项。
B项本身与材料矛盾,排除。
C项反映的是表面现象,未反映深层原因,排除。
D项与材料矛盾,工业化必然促进城市化发展,故排除。
4.解析:
选A 本题关键信息是“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
美国和英国早就实现了以重工业为主导的工业化,而新中国工业基础相当薄弱。
由图示信息可知,中国的钢、生铁、发电量的年均增长速度快,这符合当时我国工业基础薄弱的实情,故选A项;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是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的黄金时期,故B、D两项说法错误;
中国重工业发展急躁冒进出现于1958年“大跃进”运动中,与题干时间不符,故排除C项。
5.解析:
选C 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于1952年完成,A项错误;
严格控制粮食市场与农村政权建设关系并不大,B项错误;
国家严格控制粮食市场,说明国家将粮食的统购统销纳入到了计划体制之中,这是计划经济体制的体现,C项正确;
国家控制粮食市场有利于工业化建设,但与劳动力资源无关,D项错误。
6.解析:
选B “一五”计划时期,我国对粮食供应进行宏观统筹、计划管理,这对工业化战略的顺利实施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故选B项。
材料信息与A项没有必然联系;
当时中国并没有发生严重的自然灾害,故排除C项;
国民经济的恢复完成于1952年,故排除D项。
7.解析:
选D 美国的文件高估了苏联对华援助的作用,不符合中苏两国关系后来的走向,也不符合后来中国的工农业发展状况,故答案为D项。
8.解析:
选A 本题考查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意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必修二教学案 第9课时 新中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历史 一轮 复习 必修 教学 课时 新中国 经济建设 发展 曲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