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概念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 文档编号:16784528
- 上传时间:2022-11-26
- 格式:DOCX
- 页数:18
- 大小:97.48KB
基本概念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基本概念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本概念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放热、吸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和生成沉淀。
考点二、物质的性质
物理性质:
物质不需要化学变化就表现出的性质。
包括:
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硬度、溶解性、挥发性、延展性、导电性、吸水性、吸附性等。
化学性质:
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活泼性、稳定性、腐蚀性、毒性、金属活动性等。
它们的区别是:
物理性质在静止状态中就能表现出来,而物质的化学性质则要在物质运动状态中才能表现出来
三、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联系:
在变化语句中加“能”或“可以”或“易”“会”“难于”等词语,变成了相应的性质。
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
概念
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伴随现象
物质的形状、状态等发生变化
常伴随有放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
本质区别
变化时是否有其他物质生成
实例
相互关系
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的过程中一定伴随物理变化,如石蜡燃烧时先发生石蜡熔化现象。
在发生物理变化时不一定伴随化学变化。
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
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实质
物质的微粒组成结构不变所呈现出的性质。
物质的微粒组成结构改变时所呈现出的性质。
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挥发性、吸附性、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等
可燃性、氧化性、稳定性、助燃性、还原性、酸性、碱性等
确定
由感官直接感知或由仪器测定
通过化学变化方可知
区别
是否需要通过化学反应表现出来
一、溶液的形成
1、溶液
(1)溶液的概念:
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叫做溶液
(2)溶液的基本特征:
均一性、稳定性的混合物
注意:
a、溶液不一定无色,
如CuSO4为蓝色FeSO4为浅绿色Fe2(SO4)3为黄色
b、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
水是最常用的溶剂
c、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
溶液的体积≠溶质的体积+溶剂的体积
d、溶液的名称:
溶质的溶剂溶液(如:
碘酒——碘的酒精溶液)
固体、气体溶于液体,液体为溶剂
2、溶质和溶剂的判断有水,水为溶剂
液体溶于液体,
3、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无水,量多的为溶剂
(1)概念:
(2)判断方法:
看有无不溶物或继续加入该溶质,看能否溶解
(3)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
注:
①Ca(OH)2和气体等除外,它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
②最可靠的方法是:
加溶质、蒸发溶剂
(4)浓、稀溶液与饱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关系
①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
②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如饱和的石灰水溶液就是稀溶液
③在一定温度时,同一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一定要比它的不饱和溶液浓
(5)溶解时放热、吸热现象
溶解吸热:
如NH4NO3溶解
溶解放热:
如NaOH溶解、浓H2SO4溶解
溶解没有明显热现象:
如NaCl
二、溶解度
1、固体的溶解度
(1)溶解度定义:
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四要素:
①条件:
一定温度②标准:
100g溶剂③状态:
达到饱和④质量:
单位:
克
(2)溶解度的含义:
20℃时NaCl的溶液度为36g含义:
在20℃时,在10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36克NaCl
或在20℃时,NaCl在100克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为36克
(3)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
①溶质、溶剂的性质(种类)②温度
大多数固体物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升高;
如KNO3
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
极少数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
如Ca(OH)2
(4)溶解度曲线
·
A
例:
(1)t3℃时A的溶解度为80g
80
(2)P点的的含义在该温度时,A和C的溶解度相同
B
(3)N点为t3℃时A的不饱和溶液,可通过加入A物质,降温,蒸发溶剂的方法使它变为饱和
C
(4)t1℃时A、B、C、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C>
B>
(5)从A溶液中获取A晶体可用降温结晶的方法获取晶体。
(6)从A溶解度是80g。
(7)t2℃时A、B、C的饱和溶液各W克,降温到t1℃
会析出晶体的有A和B无晶体析出的有C,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由小到大依次为A<
C<
B
(8)除去A中的泥沙用过滤法;
分离A与B(含量少)的混合物,用结晶法
2、气体的溶解度
(1)气体溶解度的定义:
在压强为101kPa和一定温度时,气体溶解在1体积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的气体体积。
(2)影响因素:
①气体的性质②温度(温度越高,气体溶解度越小)
③压强(压强越大,气体溶解度越大)
3、混合物的分离
(1)过滤法:
分离可溶物+难溶物
(2)结晶法:
分离几种可溶性物质
结晶的两种方法蒸发溶剂,如NaCl(海水晒盐)
降低温度(冷却热的饱和溶液,如KNO3)
三、溶质的质量分数
1、公式:
溶质质量分数=×
100%
2、在饱和溶液中:
溶质质量分数C%=×
100%(C<
S)
加水(x克)稀释:
A×
a%=(A+x)×
b%
B×
3、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1)用固体配制:
①步骤:
计算、称量、溶解
②仪器:
天平、药匙、量筒、滴管、烧杯、玻璃棒
(2)用浓溶液稀释(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A×
a%+B×
b%=(A+B)×
c%
计算、量取、稀释
量筒、滴管、烧杯、玻璃棒
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
课题1原子的构成
1.原子的结构每个质子带一个单位正电荷,
质子相对原子质量为1
质子数决定原子种类
原子核中子不带电
中子相对原子质量为1
影响原子质量
原子
每个电子带一个单位负电荷
原子核做高速运动
核外电子相对原子质量为1/1836
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
(1)原子核位于原子中心,由质子和中子构成,体积极小,密度极大,几乎集中了原子的全部质量,核外电子质量很小,可以忽略不计。
(2)每一个原子只有一个原子核,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的多少,决定了原子的种类。
(3)在原子中:
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所以原子不显电性。
(4)原子核内的质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如钠原子中,质子数为11,中子数为12。
(5)并不是所有的原子中都有中子。
如氢原子中就没有中子。
1.原子的组成
质子:
每个质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
原子中子:
不带电
:
每个电子带1个单位负电荷
⑴原子核所带电量数称为核电荷数,由于原子核所带电量和核外电子的电量相等,但电性相反,因此原子电性。
核电荷数==核外
⑵原子核内的质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普通的氢原子的原子核内无中子。
⑶原子的种类是由核()决定的。
⑷原子核只占原子体积的很小一部分,原子内相对有一个很大的空间,电子在这个空间里作高速运动。
2.相对原子质量
⑴以一种碳原子(含有6个质子和6个中子的碳原子)的质量的1/12(约为1.66×
10-27kg)作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跟它相比较所得的比值,就是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符号为Ar)。
⑵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比值,在SI单位制中单位为“”(一般不写出)。
原子的质量是原子的绝对质量,单位为克或千克。
⑶电子的质量很小,只相当于质子或中子质量的1/1836,所以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每个质子和中子的相对质量都约等于1,所以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2)A、B两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之比=A、B两原子的质量之比。
课题1原子
考试要求:
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的
考点一、原子的构成
(1)原子结构的认识
(2)在原子中由于原子核带正电,带的正电荷数(即核电荷数)与核外电子带的负电荷数(数值上等于核外电子数)相等,电性相反,所以原子不显电性
因此:
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3)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①原子中质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
②并不是所有原子的原子核中都有中子。
例如:
氢原子核中无中子
2、相对原子质量:
⑴
⑵相对原子质量与原子核内微粒的关系:
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课题3离子
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知道同一元素的原子、离子之间可以互相转化
初步认识核外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了解原子、离子结构示意图
要求通过观察结构示意图解析微粒的种类和性质
背熟常见的离子的符号
一、核外电子的排布
(考点一)1、原子结构图:
①圆圈内的数字:
表示原子的质子数
②+:
表示原子核的电性
③弧线:
表示电子层
④弧线上的数字:
表示该电子层上的电子数
1、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
①第一层最多容纳2个电子;
②第二层最多容纳8个电子;
③最外层最多容纳8个电子(若第一层为最外层时,最多容纳2个电子)
3、元素周期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①同一周期的元素,原子的电子层数相同,电子层数=周期数
②同一族的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最外层电子数=主族数
4、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性质的关系(考点二)
金属元素:
最外层电子数<4易失电子
非金属元素:
最外层电子数≥4易得电子
稀有气体元素:
最外层电子数为8(He为2)不易得失电子
最外层电子数为8(若第一层为最外层时,电子数为2)的结构叫相对稳定结构
因此元素的化学性质由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决定。
当两种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则这两种元素的化学性质相似。
(注意:
氦原子与镁原子虽然最外层电子数相同,但是氦原子最外层已达相对稳定结构,镁原子的最外层未达到相对稳定结构,所氦元素与镁元素的化学性质不相似)
二、离子
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
2、分类及形成:
阳离子(由于原子失去电子而形成)带正电
阴离子(由于原子得到电子而形成)带负电
原子在变为离子时,质子数、元素种类没有改变;
电子数、最外层电子数、元素化学性质发生了改变。
3、表示方法:
在元素符号右上角标明电性和电荷数,数字在前,符号在后。
若数字为1时,可省略不写。
钠离子:
Na+。
4、离子符号表示的意义(考点四):
表示一个某种离子;
表示带n个单位某种电荷的离子。
Fe3+:
带3个单位正电荷的铁离子
5、元素符号右上角的数字的含义(考点五):
表示一个离子所带的电荷数。
3表示一个铁离子带3个单位的正电荷
6、离子中质子数与电子数的关系:
阳离子:
质子数>
电子数阴离子:
质子数<
电子数
7、离子与原子的区别与联系(考点六)
粒子的种类
原子
离子
阳离子
阴离子
区
别
粒子结构
质子数=电子数
粒子电性
不显电性
显正电
显负电
符号
用元素符号表示
用离子符号表示
相互转化
阳离子原子阴离子
相同点
都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质量、体积都很小;
在不停运动;
有间隙
8、离子个数的表示方法(考点七):
在离子符号前面加系数。
2个钠离子:
2Na+
9、离子符号前面的数字(考点八):
表示离子的个数。
小结:
1、构成物质的微粒(考点九):
分子、原子、离子
由分子直接构成的物质:
非金属气体单质、酸和多数氧化物(如CO2H2OSO3HCl)
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
金属、稀有气体、金刚石、石墨等
由离子直接构成的物质:
碱、盐
2、物质的组成、构成的描述:
①物质的组成:
×
物质由×
元素和×
元素组成例:
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②物质的构成:
分子(或原子、离子)构成
例:
水由水分子构成;
铁由铁原子构成;
氯化钠由氯离子和钠离子构成
二、金属的化学性质
1、大多数金属可与氧气的反应
2、金属+酸→盐+H2↑
3、金属+盐→另一金属+另一盐(条件:
“前换后,盐可溶”)
Fe+CuSO4==Cu+FeSO4(“湿法冶金”原理)
三、常见金属活动性顺序:
KCaNaMgAlZnFeSnPb(H)CuHgAgPtAu
金属活动性由强逐渐减弱
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
(1)金属的位置越靠前,它的活动性就越强
(2)位于氢前面的金属能置换出盐酸、稀硫酸中的氢(不可用浓硫酸、硝酸)
(3)位于前面的金属能把位于后面的金属从它们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除K、Ca、Na)
《酸和碱》知识点
一、酸、碱、盐的组成
酸是由氢元素和酸根组成的化合物如:
硫酸(H2SO4)、盐酸(HCl)、硝酸(HNO3)
碱是由金属元素和氢氧根组成的化合物如:
氢氧化钠、氢氧化钙、氨水(NH3·
H2O)
盐是由金属元素元素(或铵根)和酸根组成的化合物如:
氯化钠、碳酸钠
酸、碱、盐的水溶液可以导电(原因:
溶于水时离解形成自由移动的阴、阳离子)
二、酸
1、浓盐酸、浓硫酸的物理性质、特性、用途
浓盐酸
浓硫酸
“纯净”:
无色液体
工业用盐酸:
黄色(含Fe3+)
无色粘稠、油状液体
有刺激性气味
无
挥发性
(敞口置于空气中,瓶口有白雾)
吸水性脱水性
强氧化性腐蚀性
金属除锈
制造药物
人体中含有少量盐酸,助消化
浓硫酸作干燥剂
生产化肥、精炼石油
2、酸的通性(具有通性的原因:
酸离解时所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H+)
(1)与酸碱指示剂的反应:
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不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色
(2)金属+酸→盐+氢气
(3)金属氧化物+酸→盐+水
(4)碱+酸→盐+水
(5)盐+酸→另一种盐+另一种酸(产物符合复分解条件)
三、碱
1、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的物理性质、用途
氢氧化钠
氢氧化钙
颜色、状态
白色固体,极易溶于水(溶解放热)
白色粉末,微溶于水
俗名
烧碱、火碱、苛性钠(具有强腐蚀性)
熟石灰、消石灰
制法
Ca(OH)2+Na2CO3==CaCO3↓+2NaOH
CaO+H2O==Ca(OH)2
用途
氢氧化钠固体作干燥剂
化工原料:
制肥皂、造纸
去除油污:
炉具清洁剂中含氢氧化钠
工业:
制漂白粉
农业:
改良酸性土壤、配波尔多液
建筑:
2、碱的通性(具有通性的原因:
离解时所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OH-)
(1)碱溶液与酸碱指示剂的反应:
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色,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
(2)非金属氧化物+碱→盐+水
(3)酸+碱→盐+水
(4)盐+碱→另一种盐+另一种碱(反应物均可溶,产物符合复分解条件)
4、溶液酸碱度的表示法——pH
(1)0714
酸性增强中性碱性增强
(2)pH的测定:
最简单的方法是使用pH试纸
用玻璃棒(或滴管)蘸取待测试液少许,滴在pH试纸上,显色后与标准比色卡对照,读出溶液的pH(读数为整数)
(3)酸碱性与酸碱度关系:
指示剂
pH值
石蕊
酚酞
酸性
<
7
变红色
无色
中性
=7
紫色
碱性
﹥7
变蓝色
(4)酸雨:
正常雨水的pH约为5.6(因为溶有CO2);
pH<
5.6的雨水为酸雨
一、常见的盐定义:
能解离出金属离子(或NH4+)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
物质
俗称
氯化钠
食盐
白色粉末,
水溶液有咸味,
溶解度受温度
影响不大
(1)作调味品
(2)作防腐剂
(3)消除积雪(降低雪的熔点)
(4)农业上用NaCl溶液来选种
(5)制生理盐水(0.9%NaCl溶液)
Na+维持细胞内外的水分分布,促进细胞内外物质交换
Cl-促生盐酸、帮助消化,增进食欲
碳酸钠
Na2CO3
纯碱(因水溶液呈碱性)苏打
白色粉末状固体,易溶于水
用于玻璃、造纸、纺织、洗涤、食品工业等
碳酸氢钠
NaHCO3
小苏打
白色晶体,
易溶于水
制糕点所用的发酵粉
医疗上,治疗胃酸过多
备注
1、粗盐中由于含有氯化镁、氯化钙等杂质,易吸收空气中的水分而潮解。
(无水氯化钙可用作干燥剂)
2、碳酸钠从溶液中析出时,会结合一定数目的水分子,化学式为Na2CO3·
10H2O。
碳酸钠晶体Na2CO3·
10H2O(纯净物),俗称天然碱、石碱、口碱。
风化:
常温时在空气中放置一段时间后,失去结晶水而变成粉末。
(化学变化)
3、2NaHCO3△Na2CO3+H2O+CO2↑NaHCO3+HCl===NaCl+H2O+CO2↑
三、盐的化学性质
1、盐(可溶)+金属1→金属2+新盐(金属1比金属2活泼,K、Ca、Na除外)
2、盐+酸→新盐+新酸(满足复分解反应的条件)
3、盐+碱→新盐+新碱(反应物需都可溶,且满足复分解反应的条件)
4、盐+盐→两种新盐(反应物需都可溶,且满足复分解反应的条件)
复分解反应的条件:
当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物中有沉淀或有气体或有水生成时,复分解反应才可以发生。
②常见沉淀:
AgCl↓BaSO4↓Cu(OH)2↓Fe(OH)3↓Mg(OH)2↓BaCO3↓CaCO3↓
生成气体:
H+与CO32-;
NH4+与OH-生成水:
H+与OH-
九年级上册化学化学方程式归纳集锦
2Mg+O2
2MgO3Fe+2O2
Fe3O4
4P+5O2
2P2O5C+O2
CO2
S+O2
SO22H2O22H2O+O2↑
2KMnO4
K2MnO4+MnO2+O2↑2KClO3
2KCl+3O2↑
2H2+O2
2H2O2H2O
2H2↑+O2↑
C+O2
CO22C+O2
2CO
3C+2Fe2O3
4Fe+3CO2↑C+2CuO
2Cu+CO2↑
CaCO3+2HCl===CaCl2+H2O+CO2↑CaCO3
CaO+CO2↑
CO2+H2O===H2CO3H2CO3===H2O+CO2↑
Ca(OH)2+CO2====CaCO3↓+H2O2CO+O2
2CO2
3CO+Fe2O3
2Fe+3CO2CO+CuO
Cu+CO2
H2+CuO
Cu+H2OCH4+2O2
CO2+2H2O
C2H5OH+3O2
2CO2+3H2OZn+H2SO4===ZnSO4+H2↑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基本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