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二闭卷Word文件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6782277
- 上传时间:2022-11-26
- 格式:DOCX
- 页数:15
- 大小:31.35KB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二闭卷Word文件下载.docx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二闭卷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二闭卷Word文件下载.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这句话揭示了()
A.生产工具是衡量生产力水平的重要尺度
B.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c.社会形态的更替有其一定的顺序性
D.物质生产的发展需要建立相应的生产关系
9.社会分裂为阶级的根本原因是():
A.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使用暴力的结果;
B.产品分配的结果;
C.在生产中出现了指挥者和执行者的结果;
D.出现了剩余产品和私有制的结果。
10.阶级斗争对阶级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突出表现在()
A.生产力的发展B.生产关系的
C.社会形态的更替D.科技的进步
11.社会革命根源于()
A.人口太多B.少数英雄人物组织暴动
C.先进思想和革命理论的传播D.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
12.“任何英雄人物的历史作用都不能超出他们所处历史条件所许可的范围”这种
看法是()
A、宿命论观点B、机械论观点C、历史循环论观点D、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二、多项选择题
1、我国正在进行的改革是()
A、根本经济制度的改革B、根本政治制度的改革
C、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的某些方面和环节的改革
D、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经济基础的某些方面和环节的改革
2、下列各项属于上层建筑的有()
A、图书馆B、法院C、大学D、军队
3、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对社会发展的决定作用表现在( )
A、它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B、它决定了社会的基本面貌
C、它是社会制度变革的根本力量 D、它规定了社会制度的性质
4、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包括( )
A、地理环境 B、人口因素 C、生产方式 D、国家政治制度
5、马克思说:
“无论哪一种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
是决不会灭亡的;
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胞胎里
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这段话说明()
A.生产力的发展是促使社会形态更替的最终原因
B.一种新的生产关系的产生需要客观的物质条件的成熟
C.无论哪一种社会形态,当它还能够促进生产力发展时,是不会灭亡的
D.社会形态总是具体的、历史的
6、生产关系的客观性是指()
A.人们不能自由选择生产关系
B.人们不能随意创造或消灭某种生产关系
C.生产关系是社会有机体中客观实在的组成部分
D.生产关系是社会上层建筑的物质基础
7、科学技术也是生产力,因为()
A.它能引起劳动对象的变革,促进劳动者素质的提高
B.它属于上层建筑
C.它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
D.它可以提高管理效率
8.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
A.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变化与发展
B.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
C.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是否具有反作用
D.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是否包括自然科学
9.阶级的实质是()
A.经济收入不同的社会集团B.政治思想不同的社会集团
C.一个社会集团占有另一个社会集团的劳动
D.不同社会集团之间的剥削和被剥削关系
10.马克思对阶级斗争学说的新贡献是()
A.发现阶级和阶级斗争的存在
B.指出阶级斗争的长期性
C.论证了阶级的存在与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
D.说明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
11.“如果资本主义的灭亡是由科学保证了的,为什么还要费那么大的气去安排它的葬礼呢?
”这种观点的错误在于()
A.抹煞社会规律实现的特点B.否认革命在社会质变中的作用
C.否认历史观上的决定论原则D.否认科学是推动历史前进的革命力量
12.“劳动创造了人”的基本根据是()
A、劳动使人们结成了社会关系B、劳动创造了生产工具并使猿手变成了人手
C、劳动推动语言的产生和发展D、劳动使人的意识得以形成
13.唯心史观的错误是()
A、否认阶级斗争B、否认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
C、否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D、否认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
14.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是()
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B、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C、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D、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15.认为“历史者英雄之舞台也,舍英雄几无历史”的观点,属于()
A、唯心史观B、宿命论C、英雄史观D、唯物史观E、群众史观
16.群众观点是无产阶级政党的基本观点,它的主要内容有()
A、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B、相信群众自己解放自己
C、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D、一切向群众负责
17.、唯心史观的根本缺陷是()
A、承认杰出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重大作用B、承认意识的能动作用
C、没有考察人们历史活动地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
D、没有客观地说明人民群众的活动
三、简答题
1、简述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2、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是什么?
3、为什么说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4、生产力的内涵与特点是什么?
5、简述唯心史观的不同形式及其根本缺陷。
6.简述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7.简述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8.简述革命和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9..什么是人民群众?
为什么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四、论述题
1、试述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原理及其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指导意义。
2、为什么说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依据?
3、根据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我们应当如何深化上层建筑领域的改革?
4、怎样正确认识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历史选择性的关系?
5.论述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五、材料分析题
1.阅读下列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述,回答历史唯物主义有关原理:
[材料1]劳动资料的使用和创造,虽然就其萌芽状态来说已为某几种动物所固有,但是这毕竟是人类劳动过程独有的特征,所以富兰克林给人下的定义是atoolmakinganimal,即制造工具的动物。
动物遗骸的结构对于认识已经绝迹的动物的机体有重要的意义,劳动资料的遗骸对于判断已经消亡的社会经济形态也有同样重要的意义。
各种经济时代的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
劳动资料不仅是人类劳动力发展的测量器,而且是劳动借以进行的社会关系的指示器。
(摘自马克思:
《资本论》)
[材料2]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
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
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
于是这些关系是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
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
随着经济基础的变革,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
在考察这些变革时,必须时刻把下面两者区别开来:
一种是生产的经济条件方面所发生的物质的、可以用自然科学的精确性指明的变革,一种是人们借以意识到这个冲突并力求把它克服的那些法律的、政治的、宗教的、艺术的或哲学的,简言之,意识形态的形式。
我们判断一个人不能以他对自己的看法为根据,同样,我们判断这样一个变革时代也不能以它的意识为根据;
相反,这个意识必须从物质生活的矛盾中,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现存冲突中去解释。
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
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所以人类始终只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因为只要仔细考察就可以发现,任务本身,只有在解决它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者至少是在生成过程中的时候,才会产生。
(摘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
[材料3]新的社会思想和理论,只有当社会物质生活发展已在社会面前提出新的任务时,才会产生出来。
可是,它们既已产生出来,便会成为最严重的力量,能促进解决社会物质生活发展过程所提出的新任务,能促进社会前进。
在这里也就表现出新的思想、新的理论、新的政治观点和新政治制度所具有的那种伟大的组织的、动员的和改造的意义。
新的社会思想和理论所以产生出来,正是因为它们为社会所必需,因为若没有它们那种组织的、动员的和改造的工作,便无法解决社会物质生活发展过程中已经成熟的任务。
新的社会思想和理论既已在社会物质生活发展过程所提出的那些新任务基础上产生出来,便能扫除障碍,深人民众意识,动员民众,组织民众去反对社会上衰颓着的势力,因而推动着推翻社会上正在衰颓而阻碍社会物质生活发展的势力。
于是,社会思想、理论和政治制度既已在社会物质生活发展过程、社会存在发展过程中已经成熟的那些任务基础上产生出来,便能反转来影响到社会存在,影响到社会物质生活,造成必要条件来彻底解决社会物质生活中业已成熟的任务,并使这社会物质生活可能向前发展。
(摘自斯大林: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材料4]生产以及随生产而来的产品交换是一切社会制度的基础,在每个历史地出现的社会中,产品分配以及和它相伴随的社会之划分为阶级或等级,是由生产什么、怎样生产以及怎样交换产品来决定的。
所以,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不应当到人们的头脑中,到人们对永恒的真理和正义的日益增进的认识中去寻找,而应当到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更中去寻找;
不应当到有关时代的哲学中去寻找,而应当到有关时代的经济中去寻找。
(摘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
请回答:
(1)根据材料1-4,说明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矛盾。
(2)根据材料2,说明“社会革命时代到来的条件”是什么?
(3)根据材料3,说明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
2.下列是有关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关系问题的材料:
材料1
不同气候的不同需要产生了不同的生活方式;
不同的生活方式产生了不同种类的法律。
热带民族的怯懦常常使这些民族成为奴隶,而寒冷气候的民族的勇敢使他们能够维护自己的自由。
这是自然的原因所产生的后果。
居住在山地的人坚决主张要求平民政治,平原上的人则要求由一些上层人物领导的政体,近海的人则希望一种由二者混合的政体。
摘自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材料2
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
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
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
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当地的居民,为了想得到耕地,把树都砍完了,但是他们梦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竞因此成为荒芜不毛之地。
摘自恩格斯《自然辩证法》
材料3
我国耕地、水和矿产等重要资源的人均占有量都比较低。
今后随着人口增加和经济发展,对资源总量的需求更多,环境保护的难度更大。
必须切实保护资源和环境,不仅要求安排好当前的发展,还要为子孙后代着想,决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走浪费资源和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
要根据我国国情,选择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和消费方式。
坚持资源开发和节约并举,克服各种浪费现象。
综合利用资源,加强污染治理。
摘自江泽民《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
(1)对材料1中的观点加以评析。
(2)比较材料1和2,指出恩格斯不同于孟德斯鸠之处,并说明为什么“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
”
(3)根据材料2和3,阐明我国为什么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3..用阶级观点分析
[材料1]:
柏拉图:
人是神造的,老天铸造他们的时候,在有些人身上加入了黄金,这些人因而是最可宝贵的,是统治者。
在辅助者的身上加入了白银。
在农民以及其他技工身上加入了铁和铜。
……这三个等级的相互干预,彼此替代是国家的大害,应该说是最大的坏事。
”(柏拉图:
《理想国》)
[材料2]:
毛泽东:
“谁是我们的敌人?
谁是我们的朋友?
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
……我们要分辨真正的敌朋友,不可不将中国各阶级的经济地位及其对于革命的态度,做一个大概的分析。
”(《毛泽东选集》第一卷)
[材料3]:
鲁迅:
“我一向实行相信进化论的,总以为将来必胜于过去,青年必胜于老年,对于青年,我敬重之不暇,往往给我十刀,我只还他一箭。
然而后来我明白我倒是错了。
这并非唯物史观的理论或革命文艺的作品蛊惑我的,我在广东,就目睹了同是青年,而分成两阵营,或则投书告密,或则助官捕人的事实!
我的思路因此轰毁,后来便时常用了怀疑的眼光去看青年,不再无条件的敬畏了。
”(《三闲集.序言》
问:
(1)材料1中柏拉图的观点错在哪里?
(2)材料2是不是说:
划分阶级有经济地位和对革命的态度两个标准?
(3)材料3说明鲁迅的思想发生了怎样的转变?
是什么原因使其发生了这样的转变?
4.关于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问题,历史上的哲学家、思想家有不同的回答。
现将有关材料摘录如下:
[材料1]:
孟轲说: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荀子认为:
“君者,舟也;
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摘自《孟子》(《尽心》下)和《荀子》(《王制》)
[材料2:
]梁启超说:
“大人物心理之动进稍易其轨而全部历史可以改观”,“舍英雄几无历史”。
胡适说:
英雄人物“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
——摘自《饮冰室合集》十六册和《胡适论学近著》第一集
[材料3:
]黑格尔认为,历史不是个人随意创造的,而是决定于某种“客观精神”。
伟大人物是“世界精神的代理人”,拿破仑代表了“世界精神”,他“骑着马,驰骋全世界,主宰全世界”。
世界历史是伟大人物和王朝的历史,“而不是一般人民的历史”。
——摘自黑格尔《历史哲学》和《精神现象学》
请回答:
(1)材料1的合理思想和局限性。
(2)分别指出材料2和材料3的思想倾向。
(3)材料2和材料3的共同点。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D2、D3、C4、B5、A6、C7、C8、A
9.D10.C11.D12.D
二、多选题
1、CD2、BD3、ABCD4、ABC5、ABCD6、ABCD
7、ACD8、AB9.CD10.CD11.AB12.ABCD
13.CD14.ABD15.AC16.BCD17.CD
(1)全部社会历史现象可以分为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两个方面。
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是社会物质活动和物质生活各种条件的总和。
社会意识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精神活动和精神生活的总和。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2)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之所以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其根据在于:
①它是一切社会历史观无法回避而且必须首先回答的问题;
②它是哲学基本问题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延伸;
③它是划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这两种对立的历史观的根本标准;
④它规定着各门社会科学及现实生活中研究解释具体社会历史现象的基本方法与基本观点。
地理环境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之一。
它是指与人类社会所处的地理位置相联系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如气候、土壤、山脉、河流、海洋、动植物分布、地下矿藏等,它包括天然的和经过人类改造过的自然环境。
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地理环境为人类提供了社会生产和生活资料的来源。
(2)地理环境通过对社会生产的不同影响,对社会发展起加速或延缓作用。
(3)它以系统整体的方式影响社会发展。
但是,地理环境毕竟只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决定性的条件。
因此,我们应该批判“地理环境决定论”。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体,是最主要的社会存在。
在社会物质生活诸条件中,只有生产方式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1)生产劳动是人和人类社会从自然界分化出来的决定性手段,是社会历史的起点。
(2)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社会运动的物质承担者。
(3)物质资料的生产是其他一切社会活动的物质前提。
(4)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一个社会的基本制度、阶级结构及道德、法律等观点,归根到底取决于生产方式。
(5)生产方式的变化决定着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决定社会形态的更替。
因此,整个社会历史,归根到底是物质生产的历史,是生产方式更替的历史。
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生产力从本质上说是人与自然之间实现物质变换的能力。
生产力的本质决定了生产力具有客观性、社会性和历史性等特征。
首先,生产力的客观性是指生产力是一种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既得的客观物质力量。
这是因为:
第一,生产力是由客观物质要素构成的复杂系统,无论是劳动资料、劳动对象还是劳动者,都是作为物质的实体而存在的,就是科技与管理这种智能性要素,也必须进入物质生产过程之后,才能变为现实的生产力。
第二,生产力是一种既得的物质力量,人们不能自由地去选择它。
第三,生产力是在生产实践或劳动过程中形成的,而劳动过程就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
其次,生产力具有社会性。
生产力形成于人的物质生产活动之中,是人们实践能力的结果,而人总是存在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的。
所以生产力实际上是以劳动者的协作、分工为中介而形成的社会力量。
最后,生产力具有历史性。
它随着人们历史活动的变化而变化。
它永远不会停留在一个水平上。
生产力总是具体的历史的,不存在抽象不变的生产力。
唯心史观的基本观点,是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但在不同时代、不同的哲学家那里也有不同的表现。
总体上说有两种基本形式:
一种是客观唯心主义的历史观,认为社会历史是由一种客观的精神,如神意、天意或绝对精神、绝对理念来决定的;
另一种是主观唯心主义的历史观,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社会制度的好坏取决于君主、大臣等国家领导人物的个人品质和能力。
唯心史观有两个根本缺陷:
第一,它仅仅考察了人们活动的动机,用动机来解释历史事件的成因,而没有进一步考察形成这些动机的物质原因;
第二,它只看到了少数人的活动,即英雄人物、帝王将相的历史作用,没有说明人民群众的活动,不能以精确性去考察群众生活的社会条件以及这些条件的变更。
因此以唯心主义为思想基础的历史观是不可能揭示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的。
(1)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有其自身一般的质和量的规定性。
人民群众是指居民中的大多数,劳动群众是其中的主体和稳定部分,这是其量的规定性,人民群众又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着推动作用的人们,这是其质的规定性。
(2)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在社会制度变革过程中,人同群众更是决定的力量。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集中体现在决定历史发展总趋势上。
(1)唯物史观首先肯定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性,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依赖性,但同时也承认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相对独立性。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在:
第一,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具有不完全同步性。
第二,社会意识的发展水平与社会存在的发展水平具有不平衡性。
第三,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自己的历史继承性。
第四,各种形式的社会意识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第五,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巨大的反作用。
(2)懂得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原理,对于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第一,既然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巨大的反作用,那么我们就必须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充分发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促进作用,坚决抵制各种腐朽落后思想对社会发展的消极阻碍作用,做到社会主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第二,既然社会意识与社会经济发展不是完全同步、完全平衡的,那么我们就要有充分的信心创造高于发达国家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第三,既然社会意识发展具有自己的历史继承性,各种社会意识形式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相互影响,那么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过程中,就要充分尊重精神生产的特殊规律,重视精神生产各领域的相互促进、协调发展,重视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共产党人优良传统的继承与发扬,特别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指导地位和作用。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在社会生产中,生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马克思主义 基本原理 概论 试题 闭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