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艺术教学设计3整理Word文件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6781843
- 上传时间:2022-11-26
- 格式:DOCX
- 页数:45
- 大小:62.26KB
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艺术教学设计3整理Word文件下载.docx
《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艺术教学设计3整理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艺术教学设计3整理Word文件下载.docx(4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提供美术字图片。
说说能吸引你的名字设计,并谈谈你的看法和认识。
三、设计制作1.思考:
你准备怎样设计自己的名字?
关于自己的名字,你有什么样好的设计构想?
2.比较欣赏:
同一名字的几个不同效果的名字设计。
呈现作业要求:
运用已有的美术知识设计自己的名字,全班同学一起来制作一块母校纪念留言板。
学生利用自己喜欢的工具进行创作。
提供背景音乐。
展示交流学生将自己设计的名字剪贴在留言板上,组成一块班级留言板:
3.教师自己设计的名字也贴在留言板上,留做纪念。
4.集体出谋划策将“留言板”进行合理装饰,使其整体感觉更为美观。
四、赠送体验
配合班主任开展“走向明天”的主题班队活动,以班级为单位,将“母校毕业纪念板”赠送给学校大队部。
课题二:
友谊地久天长
教学目标:
通过欣赏表现友谊的绘画、雕塑、书法作品,体会作品中是如何表现感情的。
用自己喜欢的工具和材料画一幅象征友谊的作品。
发展学生有个性的表现能力,并把所学色彩知识大胆运用到实践当中去。
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启发和诱导,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重视对学生个性和创造精神的培养;
并使学生通过美术学习,加深对文化和历史的认识,加深对艺术的社会作用的认识。
教具准备
多媒体电脑、实物投影仪、凡·
高的代表作、各类表现友谊的艺术作品等。
2课时
第一节
一、欣赏评述,听故事
1.欣赏凡·
高的《向日葵》
出示教师提前寻找到的成都市东城根街小学校园网中学生对《向日葵》的评述文章:
六、一班学生欣赏、评述文章
向日葵(油画)凡高(荷兰)
《向日葵》
六、一 杨雪
我,一朵蛋黄色的向日葵,朴实、简单。
我向着阳光而开花,我喜欢阳光,我也是黄颜色的,这都代表光明!
也许哪天我会死去,只留下枯黄的花瓣,但我要在活着的这几年里努力开放!
我有许多兄弟姐妹,我们都插在同一个黄色的花瓶里,有些花的花瓣都掉完了,有些都仰不起头来,我是最小的一朵向日葵,它们说我还有好多漫长的路要走,一定要好好珍惜这个过程……
如今我也长大了,也有好多花瓣掉落,现在我已经不在拥有阳光,也不是最小的向日葵了!
我很高兴凡高先生的画上永远留下了我们的模样。
勇往直前
六年级一班郑馨格
当我欣赏了著名画家凡高所作的油画——《向日葵》一画后,使我深受震动。
那纯朴而又不太起眼的向日葵竟然被他描绘地栩栩如生、活灵活现,让人啧啧称赞。
向日葵的那种勇往直前、不畏艰难,向阳光进发的精神与品质都被他用画笔与颜料勾画出来,使我深深地被它吸引住了。
这幅画最吸引我之处莫过于那如同火焰的花瓣,像太阳,像火球,让人充满莫大的希望与阳光。
伟大的画家凡高真不愧是一名举世闻名的大师啊!
他的那种勇往直前,充满希望的画面,让人的内心充满了无限的希望与力量。
向日葵
高如心
我奉命来采访凡高先生。
走进凡高先生的工作室,只见他正在专心的画一幅画。
见我来了,他忙停下来。
我怕影响他的思路,就请他继续,我随便。
他继续画,我在他的工作室里东走走西瞧瞧,看看这看看那。
他画了几副画:
画了太阳,画了月亮,画了蓝天,又画了白云,画了草地,又画红花。
再看看凡高先生,他正在画一盆向日葵,很美很美,画面是菊黄色的,因为凡高先生十分喜欢桔黄色,所以,他的画面是桔黄色的。
我不想在打扰凡高先生工作了,拍了几张照片,就走了。
伟大的画家——梵高
六年级一班黄婉璐
我来到荷兰,来到梵高的工作室外,梵高正在画一幅向日葵的画,我走进梵高的工作室,我看见他正在用黄色和桔黄色在加背景,他画完后。
我连忙说:
“梵高请给我签名,能不能给我衣服你的作品?
”梵高不加考虑的给了我。
我从七幅画种选择了梵高的向日葵,有几个原因:
(一)梵高是一位非常著名的画家。
(二)梵高的画非常有特点。
(三)梵高的画非常好看。
(四)黄色调让人看起来非常舒服和温柔。
带跟我们光明,温暖。
谢谢,梵高先生!
2.关于这幅画,其实还有一个小故事呢。
看书,请一位同学读一读书上关于凡高和高更有意的小故事。
3.再次引导学生讨论、体会画面中所蕴含的情感。
总结:
色彩作为绘画表现的手段对人的视觉情感会产生刺激作用。
这是由于人在大自然的生活体验中形成的色彩心理反应。
《向日葵》用响亮的黄色和奔放有力的笔触,把向日葵绚丽的色泽、饱满的轮廓描绘得淋漓尽致。
从画中,我们会强烈感受到画家对大自然的热爱,对高更的友爱。
二、把爱寓于画中:
提问:
如果现在让你来画向日葵,你打算怎样表现呢?
师:
如果改变向日葵的颜色,感觉会怎样?
(利用电脑把向日葵变成绿色调。
)
学生谈感受。
比较近似色与对比色搭配给人的不同感受。
不同的色彩搭配给人不同的情感体验
学生谈色彩的象征意义,以及对不同色调的感受
作业要求用凡·
高《向日葵》的构图、造型为素材,尝试重新命名,用自己喜欢的工具和材料改画《向日葵》。
学生作业,教师指导。
三、把爱展示出来
展示作业,由作者本人讲述一下自己是如何表现情感的,准备把这幅画送给谁。
第二节
一、动画里的友谊
课件出示迪斯尼动画片《TheFoxandtheHound》,提问:
你知道这部迪斯尼动画片的名字吗?
知道其中感动人的故事吗?
你对影片所表现的动物之间的友谊有怎样的感受?
鼓励学生谈谈自己看过的动画片里是如何表现友谊的。
二、品诗画,话友谊:
1.欣赏宋代画家马远所画《踏歌图》(局部)及唐代诗人李白的诗《赠汪伦》,引导学生对比分析诗人与画家是如何在作品中表现友谊的。
2.欣赏当代雕塑家潘鹤所作大理石雕塑《当我长大的时候》。
学生讨论、分析这幅作品是如何把人物间的亲昵感觉表现得如此自然的。
四、知识积累表友谊:
你还知道哪些表现友谊的诗句?
作业要求:
选择绘画、诗歌、书法等形式,以友谊为主题进行创意并把作品存入艺术档案夹。
作业展示。
第二单元镜头里的奥秘
课题一定格瞬间
1.引导学生通过课前预习与交流来了解电影的发明、发展以及电影的有关知识。
2.从研究拍电影时的场记板时作什么用的了解电影的拍摄过程。
教学重点:
电影的发明、发展及有关原理。
教学难点:
通过各种途径自学习与交流。
有关电影发明、发展的短篇介绍、课件。
多媒体播放系统。
课时:
教学活动过程:
一、看电影:
通过电脑课件观看最早的无声电影、初期的有声电影、黑白片和彩片,后来的电影发展的剪辑,感受和体验电影的发展。
二、了解电影的发展。
(一)十九世纪30年代,电影开始了它的诞生前的技术准备期,也叫做发明期。
在1888-1895年期间,法、美、英、德、比利时、瑞典等国都有拍摄影像和放映的试验。
1888年,法国人雷诺试制了“光学影戏机”,用此机拍摄了世界上第一部动画片《一杯可口的啤酒》。
1889年,美国发明大王爱迪生在发明了电影留影机后,又经过5年的实验后,发明了电影视镜。
他将摄制的胶片影像在纽约公映,轰动了美国。
但他的电影视镜每次仅能供一人观赏,一次放几十英尺的胶片,内容是跑马、舞蹈表演等。
他的电影视镜是利用胶片的连续转动,造成活动的幻觉,可以说最原始的电影发明应该是属爱迪生的。
他的电影视镜传到我国后被称之为“西洋镜”。
1895年,法国的奥古斯特卢米埃尔和路易卢米埃尔兄弟,在爱迪生的“电影视镜”和他们自己研制的“连续摄影机”的基础上,研制成功了“活动电影机”。
“活动电影机”有摄影、放映和洗印等三种主要功能。
它以每秒16画格的速度拍摄和放映影片,图像清晰稳定。
1895年3月22日,他们在巴黎法国科技大会上首放影片《卢米埃尔工厂的大门》获得成功。
同年12月28日,他们在巴黎的卡普辛路14号大咖啡馆里,正式向社会公映了他们自己摄制的一批纪实短片,有《火车到站》、《水浇园丁》、《婴儿的午餐》、《工厂的大门》等12部影片。
卢米埃尔兄弟是第一个利用银幕进行投射式放映电影的人。
史学家们认为,卢米埃尔兄弟所拍摄和放映已经脱离了实验阶段,因此,他们把1895年12月28日世界电影首次公映之日即定为电影诞生之时,卢米埃尔兄弟自然当之无愧地成为“电影之父”。
(二)1896-1912年,电影从幼年期迅速成为一种艺术
早期的电影,还没有脱离刚刚诞生的痕迹,它以杂耍和魔幻术的姿态,使人们感到新奇。
(三)1913-1926年,无声电影走向成熟
苏联的著名电影大师谢盖爱森斯坦是无声电影时期为蒙太奇理论的建立与发展作出举世瞩目的重要贡献的杰出代表。
1924年,他导演了第一部影片《罢工》,创造性地使用了杂耍蒙太奇,把沙俄军警屠杀工人镜头和屠杀牲畜的镜头组接在一起,使之交替出现,造成了怵目惊心的隐喻。
(四)1927-1945年,电影作为一种艺术走向成熟
1927年是电影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年。
《爵士歌王》影片的诞生标志着有声电影时代的来临,同时也是电影走向成熟期的标志。
声音使电影由单纯的视觉艺术,发展成视听结合的银幕艺术,实现了电影史上的一次革命,极大发展了电影的本性,为电影艺术开拓了新的天地。
有声电影从问世到推广,大约用了五、六年的时间,原因有认识上的、经济上的和技术上的。
特别是一批有名的电影艺术家,留恋无声电影时期的美学原则,过多挑剔了刚问世的有声电影的一些弱点。
但是,随着电影艺术家对声音控制运用能力的增强,以及录音设备、技术条件的改善,有声电影才得以正常的发展。
(五)1946-1959年,电影艺术进入了重要的发展时期
这一时期,世界电影呈现多头并进的曲折发展时期。
(六)1960年至今,世界电影从突破创新中走向多样化发展
三、电影小常识
问:
拍电影时总有人拿一块板,然后导演说“action”,那人就把板上面的木条敲下去,这个东西派什么用?
为什么一定要敲一下?
可不可以用纸头替代?
或者不敲一下可不可以?
拍电影时前面的一块黑色条纹的板叫做“场记板”。
作用有三:
一是作为每一段胶片的开头标记,便于剪辑时候识别;
二是利用打板的声音确定准确的声像定位,是后期音效编辑的开始点。
三是服装化妆道具等其他职务人员区分特定镜头的依据,避免不同时候拍摄的镜头在细节上的瑕疵,从而避免细节上的硬伤。
。
四、小组建交流总结本节课学到的电影知识。
课题:
让音画活起来
1.比照动画片的原理了解电影放映机的构造和放映原理。
2.了解电影中的音效制造,尝试着做简单的声音效果。
3.了解蒙太奇电影表现手段。
教学重、难点:
了解电影中让声音、画面动起来的原理。
教具:
多媒体课件。
小动画书
学具:
纸板、金属盆等可以制造音效的工具。
一、从动画走进电影
在二年级时我们专门学过动画片的制作过程,谁还记得?
回忆关于动画的制作。
无论是动画片还是电影。
都是通过电影放映机放出来的。
让我们来了解一下电影放映机的构造与原理。
课件出示电影放映机
电影放映机是把电影胶片上的各个画幅连贯而又等速地反映在银幕上的机器。
电影放映机一般由输片、动力传动、光学、还音和电路五大系统组成。
其工作原理如图。
二、电影中的音效
在电影行业有这样一句话:
“电影的一半是声音”,它说明声音在电影中所占的份量。
电影之所以有震撼力,除了画面清晰、色彩优美以外,还在于电影声音悦耳动听,令人如临其境。
课件展示几种电影中的常见音效,并揭秘这是如何制造的。
三、音效我来造
鼓励学生利用带来的工具及身边容易找到的材料制造声音效果。
1.打雷声
2.雨点声
3.风声
一、介绍蒙太奇
课件展示一段电影,请学生谈谈有什么感觉
介绍蒙太奇:
早在十九世纪末期的时候,电影大师们就开始使用蒙太奇——这个使电影产生了飞跃的手法。
蒙太奇在电影创作中呈现了惊人的艺术效果并创造了感人的艺术力,在流动的画面结构里面,蒙太奇成了最有效的创作方法。
蒙太奇方法,就是把两个或者多个元素合成一个具有全新内容的方法。
著名的蒙太奇大师,苏联的电影理论家兼导演艾森斯坦曾经在其著作中提到:
汉字中的“口”和“犬”组成“吠”,要知道,这就是蒙太奇——“口”和“犬”都是名词,各自有独立的含义,但是,当把它们组合到一起的时候便发生了质的变化,成了动词。
它们展现在银幕上,“口”和“犬”的特写镜头剪辑在一起,自然使观众悟到那是一只叫着的狗,或是那有一只狗在叫,并且如闻其声。
这种蒙太奇方法成了电影独特的语言形式。
电影中蒙太奇指的是镜头的分切与组合,或者是剪辑。
下面是一个典型的蒙太奇创作试验的著名例子,同样是三个镜头,采取不同的剪辑方法,就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课件展示)
1、一个人在笑。
2、手枪直指。
3、惊恐的脸。
如此的顺序组接的镜头,给观众的是人物的怯懦和惶恐。
1、惊恐的脸。
3、一个人在笑。
如此组合的镜头,则表现人物的勇敢。
艾森斯坦对这个试验曾经加以概括,他说:
“通过剪辑把两个不相干的问题并列起来,不是等于一个镜头加上另一个镜头——它导致了一种创造,而不是各个部分的合并。
因为这种并列的结果和分开地看各个组成部分是有着质的不同。
”
二、看电影,学知识
课件展示几段电影剪辑,请学生辨别哪一段运用了蒙太奇的手法,这对影片的表现有什么样的帮助。
三、谈感想
分组讨论,派代表说一下自己通过本课的学习,对电影有了什么样的新认识。
以及今后如何看待电影艺术。
课题1:
青铜时代
通过教学,使学生对中国古代工艺美术中具有悠久历史的青铜器有所了解,培养欣赏古代工艺美术的能力,提高艺术欣赏水平。
1.从工艺美术的种类来讲,重点应放在青铜器方面,因为它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继彩陶之后又一个最灿烂的篇章。
2.从掌握知识和掌握欣赏方法来讲,重点应放在掌握欣赏方法上。
主要是一些专业名词和有关的历史文化知识。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具准备:
教材、图片、录象带。
教学思路: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在中国古代早期的工艺美术中,如果说陶器是原始社会新石器时期的象征,那么青铜工艺便可成为奴隶社会工艺美术的典型代表。
今天就向同学们介绍青铜工艺的产生与发展及主要艺术特征。
(出示课题)
二、新授:
人类经历了原始公社时代的漫长跋涉之后,进入了奴隶制社会。
在中国,作为奴隶社会文明标志的,是青铜工艺。
史家把奴隶制时代称为“青铜时代”。
青铜器的发达的铸造工艺充分体现了中国奴隶制社会时期高度发展的生产力水平,它的丰富多彩的造型和纹饰,集中反映了中国劳动人民杰出的艺术创造。
1.什么是青铜器
青铜是铜和锡铅的合金,因为红铜(纯铜)的熔点很高(1083C),而硬度较低,加入锡,可以降低熔点(700—900C),而且增加硬度,在应用上具有广泛的适用性。
人类在使用铁器以前,广泛地使用青铜铸造各种器具。
2.青铜器的分类
青铜器的范围非常广泛,从功能上大体可分为四类:
(1)礼器:
商周时期,一些日用青铜器由于用作祭祀和典礼时的陈设而被赋于特殊意义,成为青铜礼器。
如鼎、鬲、尊等。
(2)乐器:
到春秋时期,乐器在祭祀和典礼中更是不可缺少,所谓“钟鸣鼎食”即反映了当时的情况,如饶、钟、铃、鼓等。
(3)兵器:
现出土的兵器以春秋战国时最多。
有戈、钺(yue)、矛、剑、镞(zu)等。
(4)工具及车马具:
如犁、锄、镰、铲、斧等。
此外,青铜日用器从用途上的主要分类有:
食器、酒器、水器、日用杂器四种。
其中以食器、酒器为主。
3.青铜工艺在造型和纹饰的主要特征:
从艺术欣赏的角度来看,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突出成就,是丰富多样的造型和纹饰,以及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的艺术风格。
中国的青铜工艺,以商、周两代的青铜器为代表,如最重要的是所谓青铜礼器——鼎。
鼎是古代的煮食器,其造型特征为由腹、足、耳三部分组成。
腹可以盛物,足可以扬火,耳可以穿杠搬运。
鼎是青铜礼器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品种,它的实用意义是盛放或烹煮食物,但它的价值却体现在对礼治的维护上。
一般多用于奴隶主阶级的祭祀和宴饮,具有区别尊卑贵贱的功能,是奴隶主统治权力的象征。
文献记载:
“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
(又有成语“一言九鼎、问鼎中原、三足鼎立”)
如《司母戊方鼎》,形式厚重华丽,充满了神秘、威慑的色彩。
司母戊方鼎是迄今出土的所有鼎中最大最重的,它还有一段传奇的经历。
1939年3月,这只鼎出土于河南安阳侯家庄武官村吴玉瑶家的农田中,因鼎太重太大,移动困难,人们便想锯断大鼎,然后运出,但仅锯一足,便锯不断,于是悄悄地把鼎埋起来。
后来消息走漏,日本人来搜索未成,便出价70万圆伪币收购,当地人们巧妙地送出另外一鼎,算将此鼎留下。
抗战胜利后,1946年6月,大鼎重新掘出,但已失去一耳(后来补上),先存放于安阳县政府。
同年十月底,当时国民政府主席蒋介石60寿辰,当地驻军将大鼎作为寿礼,用专车运抵南京,保存在中央博物院筹备处。
后来,国民党政府曾想将此鼎运往台湾,终因过于困难,才打消了这一念头,建国后,此鼎存于南京博物院,1959年拨交中国历史博物馆,现已成为镇馆之宝。
西周中期以后,青铜器的神秘色彩逐渐淡化,风格趋向简朴,追求朴素、典雅之美。
如《孟鼎》,造型雄伟凝重,纹饰简朴。
春秋中期以后,青铜器逐渐变成供统治阶级享用的生活用品。
青铜器的造型趋向轻灵、奇巧,装饰手法写实,纹饰也易于理解。
如,莲鹤方壶》,便是这方面的代表作。
另外《曾侯乙编钟》是最重要的出土文物,编钟共56件,分上、中、下三层。
经检测每件编钟不仅都能发音,而且能发两个不同的音,可以演奏各种现代乐曲,而且音质纯正,音色优美。
这是目前世界上仅有的保留着原有音响的一套特大型定音古乐器,也是世界上保留下来的最古老的12个半音的乐器。
秦、汉时期,由于铁器和漆器比青铜器更方便,从而逐步取代了青铜器,青铜器便向轻便、精巧、实用的生活用器和观赏器方向发展,它们往往以实用和美观的高度统一而引人注目。
三、教师小结。
第二课时
一、新授
1、深入学习青铜工艺品的艺术特点。
播放课件和欣赏书本和资料,教师重点分析青铜器在造型和装饰上的特征。
(1)对称、稳定的造型;
(2)坚硬、冷峻的质感,光洁深沉的色泽;
(3)神秘、狞厉的纹饰。
2、学生将自己搜集的资料展示、交流、了解青铜器的工艺特点。
纹饰可分为人物、动物几何形等三类,有单独适合和连续等式样。
通过互动、探究式的学习,培养学生质疑解难的好习惯。
二、学生探讨。
1、教师从材料的选择、造型的设计、色泽的处理、纹样的装饰上引导学生分析书上的学生设计作品。
2、欣赏其他班同学好的构思,互相激发创作灵感。
三、学生实践。
1、作业要求:
用线描方法表现青铜器,包括造型、装饰等。
2、小组讨论
各组同学提出自己的方案,交流激发新的灵感。
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引导学生以感受、观察、体验表现、交流等学习方法、进行自主学习与合作。
四、赏析评价。
请同学介绍自己的作品,你的作品充分反映了你的构思了吗?
通过学习与制作,你觉得提高了自己的动手制作水平,激发了创作的兴趣吗?
你觉得谁的设计最漂亮、最具有青铜器的特征?
表扬、鼓励和肯定同学们的大胆设计的作品。
教学资料:
1、青铜艺术:
中国青铜时代约始于公元前二十一世纪,公元前十三至前十一世纪为鼎盛阶段。
它跨越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夏、商、周三代,延续了近两千年。
当时,青铜作为贵重的合金,主要被制成礼仪用器,多用在祭祀祖先神灵、宴请嘉宾贵客、举行隆重典礼等盛大场合。
青铜器使用的种类、数量及大小显示了其主人的贵族身份、地位和权力。
青铜器种类众多,造型繁复,纹饰精美,铸造技术高超。
分布范围主要集中在黄河和长江中下游地区,此外,还涵盖了许多边远少数民族活动区域。
中国古代的青铜艺术是中华民族最为光辉灿烂的文化遗产之一。
2、商周青铜壁:
雕塑位于铜陵市义安路、石城路口,建于一九九二年,由程勉、汪新志创作。
在第二届全国城市雕塑优秀作品展览会上被评为参展优秀作品。
“商周青铜壁”立意反映了古铜都采冶历史。
这组雕塑由在铜陵出土的商爵、春秋鉴、西周鼎组成兆壁涌泉,青铜壁纹饰图案为铜官山采炼图,原国务院副总理邹家华题词“中国古铜都铜陵”镶嵌在中央。
雕塑巧妙地将古文物、采冶历史、喷泉、彩灯、草坪融为一体,象征着铜文化在铜都大地上源远流长,发扬光大,给铜陵人民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观赏、游息场所,同时告示人们回顾历史,展望未来。
课题2:
一言九鼎
一、设计理念:
通过鼎文化的传承,与语文学科的创新整合来渗透德育教育,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
二、教学目标:
感受世纪宝鼎的精美艺术和深刻寓意。
三、教学重难点:
对鼎文化的传承领悟和初步运用。
四、教学准备:
"
鼎"
字成语和名鼎图片资料.
五、课时安排:
3课时
六、教学思路:
一、欣赏
感知世纪宝鼎的精美艺术和文化内涵,学生交流搜集资料。
进入青铜展廊:
1、兽面纹方鼎
鼎呈方斗形,口沿有一阶状的唇边,口边立两耳,腹下四隅设四空足,口沿下是以单线构成的八组兽面纹,每壁的两侧和下沿饰密集的乳钉纹.大鼎在古代是盛放肉食,作于祭礼原器为商代中期(公元前15-前13世纪).1974年河南部州张寨南街出土,高100厘米,重82.5公斤.中国历史博物馆藏.
2、四联鼎
由四个相同的附耳盖鼎于腹部连接面成,盖顶有三头卧牛为饰,每个鼎只有一个足,但有六个附耳,其中两耳是共用的.长足鼎是典型的战国晚期楚鼎的风格,四鼎相连中一起的形式很少见.原器为战国晚期(公元4世纪-前221年),1972年安徽太湖长河水利工地出土,高15厘米,安徽省博物馆收藏.
3、龙纹鼎
口上有两耳,耳外壁各有两条对称竖立的龙.腹部有六条侧面的龙,两两相对,在龙头之一设小牛首.腹部有三个龙头大耳,与腹下三足相对应.这一形式在青铜鼎上是仅见的.整器造型宏伟,是西周时代最大的青铜鼎.原器为西周早期(公元前11世纪),1979年陕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北师大 六年级 下册 艺术 教学 设计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