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教学反思全册.docx
- 文档编号:1677657
- 上传时间:2022-10-23
- 格式:DOCX
- 页数:14
- 大小:38.54KB
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教学反思全册.docx
《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教学反思全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教学反思全册.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教学反思全册
上期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
教学反思
反思课题:
《方程》1
反思内容:
例1在提出问题后,我要求学生“找出大雁塔与小雁塔高度之间的相等关系”并通过交流,抽象出数量关系式:
小雁塔的高度x2-22=大雁的高度。
在此基础上,我引导学生对数量关系式进行分析,明确“已知大雁塔的高度,求小雁塔的高度,可以列方程解答”。
需要说明的是:
让学生自主地找出实际问题的等量关系,必然会出现不同的结果,女口:
小雁塔的高度X2—大雁的高度=22等,教学时,我鼓励学生列不同的方程去解决,并通过比较,使学生体会到虽然列出的方程不同,但解题的基本思路是一致的,都是根据“大雁塔的高度比小雁塔高度的2倍少22米”这一关系列出方程的。
相对而言,例2的数量关系比较复杂,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实际问题的等量关系,教学时我借助线段图引导学生思考:
如果颐和园的陆地面积是公顷,那么水面面积可以用怎样的式子来表示?
颐和园的占地面积与颐和园的陆地面积、水面面积之间有什么关系?
再引导学生自主地抽象出数量关系式:
陆地面积水面面积=颐和园的占地面积,并根据实际问题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反思课题:
《方程》2
反思内容:
为了配合例题的教学,教材有层次地安排相应的练习,以帮助学生掌握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培养解决问题能力。
一方面,安排和例题结构相同或相似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方程的思想和方法,掌握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
如:
第1、4页的“练一练”,练习一、练习二的第3、4、5题等。
另一方面,安排了一定数量的富有变化的实际问题,以帮助学生进一步打开寻求实际问题中等量关系的思路,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举一反三的能力。
如:
练习一的第7、8、9、12、13题,练习二的第7至11题等。
此外“整理与练习”的第14题,让学生在有趣的活动中,应用数学模型解决问题,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又有利于发展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反思课题:
《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3
反思内容:
例1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结合具体的实例,按“再现实物表象一抽象立体图一探索特征一认识长、宽、高”的顺序,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认识长方体的特征。
1再现表象,激活经验。
先让学生观察实物图,说一说哪些物体是长方体?
再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既激活了学生已有的经验,又丰富了感知。
2抽象图形,修正表象。
通过观察长方体,说一说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一个长方体,最多能同时看到几个面?
引导学生不断修正、抽象已经形成的实物表象,使其更准确、更清晰。
在此基础上,揭示标准的长方体,以及面、棱、顶点等概念。
3自主活动,发现特征。
教材让学生再次观察长方体模型,并通过数一数、量一量、比一比等活动,自主探索长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教学时要注意以下以几个问题:
一是在交流生活中见到的长方体时,可以让学生说一说已经知道有关长方体的哪些知识?
以便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使下面的教学活动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更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二是观察长方体模型时,可以引导学生在头脑中想像长方体的样子,并试着描述或画出头脑中的影像,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表象;三是探索长方体的特征时,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归纳长方体的特征。
例2是引导学生通过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等活动自主探索正方体的特征,并通过比较长方体和正方体有哪些相同点,有哪些不同点,体会正方体和长方体的联系。
反思课题:
《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4
反思内容:
几何体的展开图是用二维的面表现三维的体的一种形式,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既能够促进学生准确把握其特征,发展空间观念,又能为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作一些准备。
教
材通过沿着棱把长方体、正方体剪开的活动,引导学生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
教学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⑴做好课前准备。
课前要准备好必要的教具和学具,如:
长方体、正方体的纸盒,剪刀等,并在纸盒的每个面上涂上不同的颜色(或给每一个面编上号)。
⑵突出实物和展开图面的对应关系。
教师示范前要让学生仔细观察正方体的每一组对面,记住每组对面的颜色(或编号),并按例3所示的步骤将正方体展开。
得到正方体的展开图后,要让学生说一说哪两个面是正方体的相对的面。
⑶变中求同,感悟规律。
在组织操作时,既要放手让学生按自己的想法将正方体的六个面展开,又要提醒学生注意“要让正方体的六面互相连接着,不能互相分离”。
反馈时,可以让学生把正方体复原,先说一说自己是沿着哪几条棱剪的,再将展开图展开,分别指出三组相对的面,以帮助学生体会展开图中六个面的排列规律,发展空间观念。
反思课题:
《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5
反思内容:
“试一试”引导学生通过自主的活动探索长方体展开图。
教学时要组织好学生的操作活动,并着重引导学生讨论怎样“从展开图中找到3组相对的面?
这样的活动,可以使学生把展开后的每个面和展开前这个面的位置联系起来,更深刻地体会长方体的有关特征,发展初步的空间想像能力。
反思课题:
《表面积的计算方法》6
反思内容:
表面积的计算,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特征的基础上教学的。
由于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在日常生活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且在不同的条件下,所要计算的面的个数是不一样。
因此,教材没有总结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公式,而是从现实的情境出发,引导学生在自主的探索活动中,灵活掌握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反思内容:
例4主要教学计算长方体表面积的基本方法。
教学时应注意以下三个环节:
⑴联系生活实际理解题意。
要通过交流,使学生在理解“求至少要用多少平方厘米的硬纸板,就是求长方体6个面的和”的同时,弄清如何根据给出的长方体的长、宽、高,确定每个面的长方形的长和宽,初步感知长方体表面的计算方法。
⑵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长方体表面积的方法。
可以引导学生结合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独立思考,求出长方体6个面的和。
交流时,要让学生具体地说一说是怎样求出长方体6个面的和的?
⑶通过比较和交流,理解求长方体表面积的基本方法。
交流后,要引导学生对不同的方法进行比较,说一说“哪种方法比较简便?
”并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出结果。
学生理解了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就可以自觉地把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迁移到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中来。
因此,教材没有出计算正方体表面积的例题,而是通过“试一试”让学生自主解决,又一次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索的机会。
反思课题:
《体积和容积的意义》8
反思内容:
学生的空间知识来源于丰富的现实原型,与现实生活有着非常紧密联系。
教材十分重视从实例出发,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初步了解体积和容积的含义,感受体积和容积单位的实际意义。
教材安排了三个例题:
例6按照“物体占一定的空间—物体的大小不同所占的空间也不同—抽象体积概念”的认识线索,引导学生逐步认识体积的含义。
教材安排了三次实验活动,首先,呈现两个大小相同的杯子,第一个杯里面盛满水,第二个杯里面放着桃,通过把第一个杯中的水倒入第二个杯中的实验,说明“杯中有一部分空间被桃占了”。
接着,在第一个杯中放入一个荔枝,继续通过往两个杯中倒水的实验,说明“桃占的空间大,荔枝占的空间小”。
然后,呈现三个大小不同的水果,通过“说一说哪一个占的空间大,想一想,把它们放在同样大的杯中,再倒满水,哪个杯里水占的空间大?
”引导学生归纳体积的含义。
教学时要注意三点:
第一,组织第一次实验时,要着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和说理,充分体会“空间”一词的含义。
可以让学生联系四年级下册认识的容量的概念,体会玻璃杯中的空间就是指玻璃杯的容量,第二个杯中的空间被桃占了,所以,盛的水比第一个杯子少。
第二,组织第二次实验时,要通过比较和交流使学生认识到物体大小不同,所占的空间也不同。
第三,在揭示了体积的概念后,要让学生举例说一说物体的体积。
如:
文具盒的大小就是文具盒的体积等。
反思课题:
《体积和容积的意义》9
反思内容:
例7结合实例认识容积的概念,主要是通过比较两个盒子里容纳书的体积的不同,引导学生初步建立容积的概念。
此外,由于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升和毫升,教材对容积单位的认识作了相对简单的处理。
教学时,要着重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说明1立方分米=1升,并在交流中提升的认识。
反思课题:
《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10
反思内容:
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教学,教材突出了探索体积计算公式的过程,引导学生在用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摆长方体的活动中,通过观察、比较、分析、推理、概括和抽象,自主地发现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进一步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经历将具体问题数学化的过程,获得解决问题的策略,感受数学结论的严谨性和确定性。
例8通过摆长方体的活动,引导学生初步感知长方体的体积与它的长、宽、高的关系。
一方面,这一活动具有较强开放性,只要求学生用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摆4个不同的长方体,没有规定怎样摆,摆什么样的长方体,充分体现了学生活动的自主性,为学生探索、发现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提供了丰富感性材料。
另一方面,教材设计了一个极富启发性的表格,让学生把实验的结果填在表格里,既有利于进一步的比较与分析,又可以启发学生把长方体的体积与它的长、宽、高联系起来,发现其中的规律。
教学时我注意两点:
一是要切实组织好学生摆长方体的操作活动。
既要充分操作,又要对操作的过程作适当调控。
因为摆长方体的目的是为进一步的比较、分析和交流活动提供材料,要注意控制操作的度,不宜花太多的时间和精力。
二是在组织交流时,要着重引导学生发现摆出的长方体的体积与它的长、宽、高的关系,从而提出合理的猜想。
反思内容:
例10结合具体的实例,引导学生先通过观察、操作、比较、想像、验证等活动,自主发现长方体的体积与它的长、宽、高之间的关系,并概括出长方体体积计算公式。
在初步理解长、正方体体积计算公式的基础上,教材及时提升学生对体积计算公式的认识,通过对体积计算公式的分析和比较,明确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可以统一成“底面积X高”。
这是所有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是更具有普遍意义的体积计算方法。
反思课题:
《分数与整数相乘》12
反思内容:
例1创设了小芳做绸花的实际情境,通过给绸带涂色的活动,引导学生根据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列出算式。
教材给出了两种预设,一种是用“”来计算,另一种是用“3X或X3”来。
既有利于学生主动地把整数乘法的意义推广到分数中来,即分数和整数相乘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都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简便运算,又可以启发学生用加法算出X3的结果。
⑵乘法意义
的扩展。
反思课题:
《分数与整数相乘》13
反思内容:
例2主要是引导学生结合分数的意义体会“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可以用乘法计算”。
第⑴问结合小芳做绸花的情境提出怎样“求10朵的是多少”的问题。
由于学生在三年级下册认识分数时,已经初步接触过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学生可以根据分数的意义用两种方法算出结果:
一种是在图上分一分,圈出是10朵的;另一种是用“10宁2”算出结果。
因此,教材先引导学生自己想办法解决,再告诉学生“求10朵的是多少,还可以用乘法计算”。
并通过合情推理,体会到“求10朵的是多少”可以用10X来计算。
第⑵问继续引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分数乘法的意义。
教材组织了三个层次的活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苏教版 小学 数学 六年级 上册 教学 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