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议论文写作指导教案Word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6776323
- 上传时间:2022-11-26
- 格式:DOCX
- 页数:12
- 大小:32.21KB
高中议论文写作指导教案Word格式.docx
《高中议论文写作指导教案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议论文写作指导教案Word格式.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引证法:
引用经典或名言、谚语等证明论点。
喻证法:
借助形象的比喻来说明论点。
类比法:
用另一同类事物或事例比较说明论点。
对比法:
用反向例子或事理比较说明论点。
三、议论文写作的基本模式
论证的基本结构层次:
三段论式的结构。
提出问题(是什么)→分析问题(为什么)→解决问题(怎么办)
也即:
引论 本论 结论
1、总分结构(或称总分总式)。
论说文的全文总体结构一般都是这种结构模式。
论证方法一般都要在中心论点的统率下,确立几个从属于中心的,即为阐述中心论点服务的分论点,然后通过对分论点的逐一阐述,使中心论点得到深刻有力的证明。
因而论说文全文结构,往往是“总——分——总”式。
议论文几乎篇篇皆是这种结构模式。
★例文1抓住机遇
“机遇总是偏爱有准备的人”,诚然,如若事先未做好准备,又哪能有机遇的光临?
即便机遇光临了,他仍然会将机遇视如粪土,不值一钱,待事过之后,才跌足长叹。
【总】
秦国著名的宰相李斯,年轻时只不过是众多说客中的一员,在郡里做一个小吏,这哪是一个胸怀大志的人所能屈任的?
于是他跟着荀卿学习帝王之道。
勤学苦练使他高人一筹,而昏庸的楚王却不正眼相看,将送上门的高人拒之门外,失去了争霸天下大业的人才。
贫困潦倒的他到了秦国。
识才辨用的秦王凭借博才的李斯终于完成了吞并六国、统一天下的伟业。
李斯也因此而名震天下,若李斯没有治国之才,若没有识才辨用的秦王,哪里来李丞相,哪里来统一天下的大业。
可见要想取得成功,无论何人,必须抓住机遇。
事物的发展须从小处开始,当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的程度时,就须抓住瞬间即逝的机遇,促成质变,实现成功。
翻开中国近代史,到处充斥着硝烟与战火。
黄海一战,清军败了。
是战略败了,还是武器上败了?
都不是!
一切都因当时某些肉食者未抓住机遇!
当北洋舰队送兵朝鲜时,卑鄙的日军偷袭了。
凭借着勇猛的将士和先进的武器,打得日军溃败而逃。
本应乘胜追击,击沉日舰,可李鸿章却命令舰队躲进威海卫海港,开始保存实力。
可是受到重创的日舰却乘机养精蓄锐,卷土重来,绕道包围了威海卫军港,结果可想而知,机遇一但错过,怎可扭转乾坤。
而牛顿善于思考而发现了万有引力;
爱迪生锲而不舍而发明了电灯;
李时珍持之以恒而著成了《本草纲目》;
苏秦抓住机遇游说六国而名垂千古。
展望古今,有哪位名人不是先为机遇做好扎实的准备,一旦机遇来临就迅速地把握住机会?
由此可见,勤奋刻苦不可少,适时地把握机遇更为重要。
【分】
“众里寻他千XX,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切勿机遇从身旁溜走时,才后悔莫及。
2、递进式结构
(也叫层进式结构)
递进式结构,就是后面的论证,是在前面论证的基础上进行的,前后之间是逐层推进,逐步深入的关系,几个分论点之间位置不得随意调动。
也就是围绕中心论点,分别回答“这是什么?
”“为什么要这样”“怎样才能做到?
”
★例文2:
小议“慎独”
现实生活中,常有这样的现象:
在众人面前讲究卫生,独自一人时就随地吐痰,乱扔废弃物;
有警察时遵守交通法规,一旦路口无人值守就闯红灯;
在自己熟悉的集体中谦恭有礼,一旦置身于陌生的环境就不再遵守公德。
由此可见,一个人在没有外在监督而独处的情况下,严于律己,遵道守德,恪守“慎独”是十分必要的。
(提出问题:
是什么。
开门见山,提出论点。
)
“慎独”是自我完善的必修课。
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了“君子慎独”。
一个人越是在无人监督的时候,越能严格要求自己,做到谨慎从事,不做违德背理之事,就越能接近自我完善的思想境界。
“慎独”还是道德品质的“试金石”。
《后汉书·
杨震传》有一则“暮夜无知”的故事:
杨震赴任东莱太守时途经昌邑,被他推荐为昌邑县令的王密夜晚去拜见,想送他十斤黄金,杨震拒绝了。
王密说:
“暮夜无知。
”杨震义正词严:
“天知,神知,我知,你知,怎么说没有人知道呢!
”王密羞愧而返。
同是暮夜无人时,同样面对十斤黄金,扬震、王密二人的道德修养,就高下分明了。
“慎独”更是社会生活的“净化器”。
人一旦缺少了“慎独”精神,就会降低自己的道德水准,只顾个人利益而无视他人利益。
可怕的是这种思想一旦“传染”开去,别人也会以他为“榜样”,如果人人效仿,久而久之,世风日下就成必然。
(分析问题:
为什么。
这个分析过程,结构上采取的是并列式,内容上又有递进。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慎独”呢?
关键要在“隐”和“微”上下功夫.即无人在场和有人在场都是一个样,不让任何微小邪恶的念头萌发,这样才能使自己的道德品质日臻完善。
“慎独”离不开严格要求自己。
三国时刘备的“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就是慎独自律、道德完善的体现。
2005年感动中国的王顺友,一个普通的乡村邮递员,就是当代恪守“慎独”的典范。
他一人20年走了26万多公里的寂寞邮路。
尽管生存环境和工作条件十分恶劣,但他没有延误过一个班期,没有丢失过一封邮件,投递准确率达100%。
他说:
“保证邮件送到,是我的责任。
”在漫漫“孤独之旅”上他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在“一个人的长征”中,他服务无数山里人的执著,为人类创造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慎独”也离不开自我反省。
一个人要进步,就要经常地、认真地反省自己。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
“我每天上百次地提醒自己:
我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都依靠别人的劳动,我必须尽力以同样的份量来报偿我所领受的、至今还在领受着的东西„„”,蜚声中外的医学院士吴阶平在年老时这样反思自己:
“我自己认为,在1950—1960这十年里是取得了可喜成绩的,那时自己也的确十分勤奋,但这并不代表一生中都在坚持不懈地努力。
自己在科学研究中锲而不舍的精神还远远不够,自省也有偷懒、靠小聪明过关甚至是一知半解的地方。
”科学家们这种勤于反思、严于自律的精神为我们做出了表率。
(解决问题:
怎么样。
这里也是采取和分析问题部分一样的结构方式,分为两个方面,各自举例论证)
“慎独”是一面盾牌,可助你抵御各种各样的诱惑,防范各色各类的“糖弹”;
“慎独”是一盏明灯,可帮你照亮前行之路,明辫是非曲直;
“慎独”是一剂良药,可使你内心清朗,精神昂然。
那么,就让我们用“慎独”警示自己,鞭策自己,踏实做事。
坦荡为人,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使我们的社会更加文明,更加和谐。
(结尾部分照应开头,总结全文,发出呼吁)
3、并列式结构
所谓并列式结构就是把一个问题从不同角度分解成几层意思,逐层加以论证,最后总括起来,回应论题。
因为中间几层在形式上是并列关系,所以叫并列式。
1、并列的内容要各自独立,并列平行,不能相互包括,也不能相互交叉,且围绕一个中心。
简单的说,就是要扣得住、分得开、排得顺。
2、选择的分论点从数量上说,一般不能少于三个方面,且分类标准要清晰一致,要么都从“是什么”的角度展开,要么都从“为什么”的角度展开,要么都从“怎么办”的角度展开,切忌角度不一。
3、要避免从同一角度选择论据。
从同一角度选择论据,就缺乏广度,导致论据复沓单调,论证也就显得以偏概全、苍白无力。
例如《谈骨气》三个例子就是三种不同类型的“骨气”的体现:
文天祥侧重于体现“富贵不能淫”,饥者侧重于体现“贫贱不能移”,闻一多侧重于体现“威武不能屈”;
三个形象,文天祥是丞相,穷苦人是平民百姓,闻一多是民主战士,分别代表了不同的阶层,有古有今,象这样从不同角度选择论据,既丰富全面,使论证广泛展开,又典型精练,使文章严谨有力。
★例文3
细节的魅力
有一种颇为流行的话,看历史要看大势,看形势要看主流,看人物要看大节。
这自然没错。
但小事、细节也以其生动、直观、真实的特点而显得更鲜活,更有魅力,为人所喜闻乐见,津津乐道,而且也可由小见大,见微知著。
(先破后立,先反后正)
细节可定胜负。
中日甲午海战前,日本间谍化妆到中国军舰上侦察。
当时,中国的军舰在吨位、数量、火力上都胜于日本,举国上下一片陶醉,以为中日海战,中方必胜无疑。
可是中国军舰的炮塔上居然横七竖八晾着短裤、袜子,日本间谍就把这细节写在情报中,并分析道:
这是一支纪律松弛,管理混乱的军队,人会有强大战斗力。
果然,海战一开,中方惨败,几乎全军覆没,先进的军舰也都成了日军的战利品。
细节可知兴衰。
抗日战争期间,华侨领袖陈嘉庚率团到国内访问,他先到国统区,国民党用一顿800大洋的盛宴来款待;
他后到延安,毛泽东则用几元钱的家常便饭为他接风。
一奢一简,使他看清了国民党“前方吃紧,后方紧吃”不可挽回的腐败堕落,看清了共产党同仇敌忾、艰苦抗战的勃勃生机。
从此,他认定中国的前途就寄托在中国共产党身上,于是,就坚定不移地站在中国共产党一边,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朋友和中国革命胜利的见证。
细节可见精神。
提到雷锋,人们会想起他那补了又补的袜子。
他给敬老院送去的一块月饼;
提到孔繁森,就会想起他去世后口袋中仅有的八元六角钱;
提到朱德,就会想起井冈山上他的挑粮扁担;
提到贺龙,就会想起长征路上的金色鱼钩……这些英雄伟人做过的大事,说过的名言,人们可能记不清了,可是,他们的一些生活细节却会让后人永远难忘,他们的伟大精神也就通过这些不起眼的细节永驻人心。
细节是华美乐章的一个音符,细节是鸿篇巨制的一个单词,细节是万顷波涛中的一朵浪花,细节是万仞高山上的一个石子。
“一滴水可映出太阳光辉”,欣赏细节,把玩细节,会发现,小小细节,魅力无穷。
评:
本文中间三个分论点之间的关系是并列的。
它们从不同的角度、不同侧面对中心论点“细节有魅力”阐述其理由——为什么?
4、正反式结构(也叫对比式结构):
正反式结构就是在本论部分从正反两方面提出分论点或摆出正反两方面的论据,加以论证,最后进行结论。
它的特点是两种看法或论据之间为一正一反的关系,或通过正反对比明辨是非,或通过正反对比突出其中一个方面的正确性。
这种结构方式能起到对比鲜明、突出深化观点的作用。
★例文4
学然后知不足
雄鹰只有当它搏击蓝天时,才知道天空是多么辽阔,而自己又是多么的渺小;
小溪只有在奔入大海时,才知道海洋是多么宽广,而自己又是多么微不足道;
同样,一个人只有当他学得愈多时,才知道学海无涯,而自己学到的知识只不过是沧海之一粟罢了,他才懂得要永无止境地进取,用句古人的话说,就是“学然后知不足”。
有些人往往不愿意学习,不愿学习当然就与未知领域接触得少,也就不知道未知领域是多么深远奥妙,自然不会感到自己的不足,反而以为自己还很有知识。
这正如井底之蛙,不愿跳出井口,不知天高地厚而自鸣得意。
我国南朝梁文学家江淹,早年以文章著名,被誉为“江南才子”,后来他不思进取,不愿继续学习,最后留下了“江郎才尽”的笑话。
我国古代还有这样一则寓言,讲的是一个楚国人学习驾船的故事。
起初他的师傅在平静的水面教他,不几日,他便能操舟自如。
于是他以为自己“尽操舟之术”,不愿继续学习,就辞别了师傅。
后来他驾舟到江里去,江里浪涛翻滚,他只落得“四顾胆落,坠桨失舵”。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不深入学习就不能找到自己的不足,也就不能真正掌握一门知识。
相反,学习就能使人感到自己知识的不足,学得愈多,就愈感到不足。
著名科学家芝诺曾经用一个生动的比喻来说明这个道理。
他用一个圆的内部来表示自己已掌握的知识,而用圆的外部表示未知的知识,他说一个人知识越多,这个圆就越大,这个圆的周长也就越大,与未知域的接触也越大。
因此,他对他的学生说:
“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不知道的东西比你们多些。
”这位科学家正是始终不满足,不断地进取,才在科学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学然后知不足,首先必须学,而且要不断地学,只有这样,才能获得较多的知识,才能更感到自己的不足,也只有永不满足,才能促使自己不断地学习,不断地进取。
鲁迅先生说:
“不满足是向上的车轮。
”列宁说:
“最有害的,就是自以为我们总还懂得一点什么。
”巴甫洛夫说:
“你们在任何时候也不要以为自己什么都知道。
不管别人怎样器重你们,你们总要有勇气对自己说‘我没有知识。
'
”这些教诲,从不同的侧面告诉我们,要不断进取,永不满足。
朱熹有诗云:
“问渠哪得清如许,惟有源头活水来。
”如果把知识比作那渠中的清水,那么学习就是知识源泉的源头。
只有永不满足地学习,才能使知识的源泉永不干涸,永远流出清澈的泉水,浇灌出智慧的花朵,结出丰收的硕果。
作文布置:
新课标全国I卷:
学校开运动会,最后一个项目是“山羊过独木桥”,规则是学生从独木桥两边同时上桥,在桥中间时两人相遇会有一个人下桥一个人通过,但在这个项目的预赛时,有一对同学在桥中间抱住转身,双双通过,裁判认为这样做有争议。
根据此材料写作文。
不少于800字。
议论文论据选取及材料压缩组合运用
一、议论文论据运用的原则:
宁用一百字写三个材料,也决不用一百字写一个材料。
俗语说“宁咬鲜桃一口,不吃烂杏半筐”。
论据新鲜,能增强文章的辩驳力和感染力。
二、议论文论据选择安排运用
(一)典型:
有代表性,有说服力。
在所有论据中具有代表性,不随意列举自己身边的只有自己才知道的事例材料。
(二)新颖:
论据新鲜,有时代性和现实性。
少用陈腐的材料,如雷锋、张海迪、居里夫人、爱迪生等等从小学就一直常用的论据材料。
(三)准确:
论据的真实准确及运用的准确。
1、真实准确:
论据真实可靠,不道听途说,不胡编乱造。
2、运用准确:
论据必须要与论点有内在的联系,切忌张冠李戴。
错例:
常言道:
勤能补拙,事实正是如此。
居里夫人在法国读书时,每天早晨,总是第一个来到教室;
每天晚上,几乎都在图书馆度过。
图书馆在10点钟就关门了,她便回到自己的小屋子里,在煤油灯下读书常常到半夜两点钟。
正是她的勤奋,才为她后来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分析:
上述论据与论点没有内在联系。
要证明“勤能补拙”这一论点,那么在叙述论据材料的时候就必须针对这一论点所限定的以下三个要素:
1、要有“拙”;
2、要有“勤”;
3、要有“勤”补了“拙”,出了成果,取得了成功。
此三要素缺一不可。
下面的一则事例论据就叙述的很好:
“传说古时候有个叫德摩斯梯尼的演说家,因小时候口吃,所以登台演讲时常被雄辩的对手压倒。
可是他毫不气馁,为了克服此弱点,他每天口含石子,面朝大海朗诵,不管春夏秋冬,坚持五十年如一日,连爬山跑步也都坚持演说,最后终于成为全希腊最有名气的大演说家。
”这段话中的第一句叙其“拙”,第二句讲其“勤奋苦练”,第三句说其“勤”补了“拙”,取得了成功。
事实论据的叙述完全针对着“勤能补拙”这一论点所限定的要素,因此能有力的证明了论点。
(四)叙述简洁
在举例论证过程中,叙事拖沓冗长的原因有三:
其一,将议论文中的事例等同记叙文中的事例;
其二,概括叙述事例的能力差;
其三,围绕论点定向复述事例的能力差。
例:
2004年以“相信自己和听取别人的意见”为话题的高考优秀作文《给“从谏如流”上把锁》中的一段举例论述就极精练:
商纣王自高自大,一意孤行,最终落得个葬身火海;
唐太宗虚心纳下,开创“贞观盛世”;
楚怀王闭目塞听,于屈子的诤谏于不顾,无奈客死他乡;
齐威王善于纳谏,门庭若市,赢得诸侯朝拜。
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从谏如流”势在逼行。
(五)叙议结合
各个事例内部要有与中心论点照应的词句,叙述完事例后要紧扣论点理性分析所举事例,只有这样丝丝入扣地边叙边议,文章才能逻辑严密、叙议交融。
2004年以“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为话题的高考优秀作文《一蓑烟雨任平生》这样列举任务事迹:
晚年遭受贬谪的苏轼面对人生的挫折,平和地吟出“一蓑烟雨任平生”,正视挫折淡化苦痛的平和心境洗练了东坡的豪放词风。
身受腐刑的司马迁,一生遭尽世人的白眼,死而无颜面对已逝的宗族,他的挫折足可以放大内心痛苦郁郁而终,但平静的心境与坚强的意志使他由一介匍匐于得的殿臣站立成为民写史的华夏史官,《史记》永表后世。
正在攻读博士学位却突然身受重疾折磨的史蒂芬·
霍金,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常人难以想象的挫折,用平和的心境和理智为自己折了一条船,将自己摆渡到宇宙,与那“黑洞”“夸克”一同探索自然科学的奥秘。
可见遭遇挫折时以一颗平和的心正视它,以减轻痛苦,不但不会使人生隐晦,而且更能在践志后迎来人生的柳暗花明,并为社会为历史作出自己的贡献。
(六)要有文采
1、将丰富的材料组合成修辞格,使文章文采斐然,从而吸引着阅卷老师。
2005年高考满分作文片断:
布莱尔曾说过:
“一个人年轻时若是保守党,就太没有心肝,但一个人年老时若是自由党,就太欠成熟。
”或许,张扬属于年轻人,内敛属于老人。
苏轼高唱: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李清照低吟: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或许,张扬属于男子,内敛属于女子。
张扬,让阳光灿烂普照大地,让万物复苏;
内敛,让月光撒下的清辉伴着失眠的人入睡;
张扬,让滚滚长江水无休无止;
内敛,让漫漫撒哈拉沙漠中的驼铃悦耳动听。
2、将丰富的材料浓缩并营造出文学气氛,使文章具有文学色彩,从而感染着阅卷老师。
“一事能狂便少年”。
少年的锋芒是调色盘中最耀眼的亮色。
少年的杜甫面对壮丽的山河朗声宣告: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目光清澈而炽热,而在他前后,有李白的“兴酣落笔摇五岳,涛成吴傲凌沧州”,有陈子昂的“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幽幽,独怆然而涕下”,有李商隐的“桐范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这些年轻而有才华横溢的心脏,有力地搏动,从而翻卷出大唐的万千气象,使大唐绽放成一朵傲视群芳的牡丹,使后人远远仰望远远怀想。
三、论据的技巧运用——“一材多用”
高中阶段写议论文,我们面对的观点和写作角度是无穷尽的,而我们积累的材料是有限的,我们不可能对每一个观点和写作角度都准备好论据材料,即使时间允许,操作上也是不可能办到,因此要注意对论据的灵活剪裁。
一个可作为论据的具体材料,往往具有多面性,如果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就可发掘出不同的意义,所以,一个论据往往能同时说明许多道理。
(但切忌不要张冠李戴,要能巧妙点题)
如《滥竿充数》这个寓言,从南郭先生的角度分析,可说明不懂装懂、弄虚作假的可耻;
从齐宣王的角度分析,可说明官僚主义!
"
大锅饭"
的弊端。
一材多用及压缩材料:
提示:
1、任何一个论据都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用。
(一材多用)
2、任何一个名人、伟人在许多关于成才、成功的题目中都可以用上。
(一材多用)
四、掌握四种分析论据的方法。
1、假设分析法:
标志性词语:
“如果……那么……”
论点:
生活的磨难可以激发创作灵感。
如果李白当了大官,享受荣华富贵,不用流浪江湖,那么诗仙的豪迈与脱俗肯定与他无缘;
如果李煜一直当着皇帝,那么他就永远只会作一些才子佳人的词,而不会留下如此多的千古绝唱;
如果没有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苦难,那么李清照也只是一个平凡的封建妇女。
生活的苦难与磨练,是他们创作的源泉。
2、因果分析法:
“为什么……因为……”或“正因为如此……所以……”
靠奋斗冲破“埋没”的压力
古今中外,许多取得了重大成就的人,很多都遭受过“埋没”的命运。
爱因斯坦就曾被埋没在一个专利局中,充当小职员的平凡角色。
但他没有灰心,抓紧一切机会进行研究,终于开创了物理学的新天地。
华罗庚曾“埋没”在小店铺里,但他没有消沉,每天在做好营业工作后,抓紧一分一秒的时间,昼夜不停,寒暑不辨,刻苦自学,潜心钻研数学,终成著名的数学家。
为什么他们没有因“埋没”而“窒息”,并且能有建树?
因为他们不甘心忍受被“埋没”的命运;
不管在怎样不利的情况下,他们始终没有丧失向上的勇气和力量;
他们坚信:
不失千里之志的千里马,终有奋蹄腾飞的日子。
因此,他们在“埋没”的情况下,不是怨天尤人,而是努力拼搏奋斗,终于冲破“埋没”,脱颖而出。
3、意义分析法:
由小见大,可从“效果、价值、影响等进行高度评或价揭示危害。
还有德国总理勃兰特,19世纪80年代访问波兰时,虔诚地跪在被纳粹分子杀害的人的墓碑前。
这一跪,不仅显示了德国人民对自己所犯下的罪行的忏悔,也跪出了勃兰特高尚的人格魅力。
4、辨证分析法:
分析要有:
“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和一分为二的观点”。
五、论据压缩概括及分析
材料一:
语言大师侯宝林只上过三年小学,由于勤奋好学,他的艺术水平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成为著名的语言专家。
有一次,他为了买到自己想买的一部明代笑话书《谑浪》,跑遍北京所有的旧书摊也未如愿。
后来,他得知北京图书馆有这本书。
时值冬日,他顶着狂风,冒着大雪,一连18天都跑到图书馆去抄书。
一部10万字的书,终于被他抄录到手。
侯宝林正是凭着“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坚强毅力,才成为一代相声艺术宗师的。
1.压缩概括:
语言大师侯宝林只上过三年小学,由于勤奋好学,做事从来是“不达目的不罢休”,最后终于成为一代相声艺术宗师。
2.论据分析:
一、他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代大师,正是因为他勤奋好学,并且拥有持之以恒的精神。
因此,要想事业有成,……(因果分析)
二、他的行动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
任何人如果想要成就一番事业,那么他首先必须要勤奋好学,并且还要拥有持之以恒的精神。
……(假设分析)
三、“绳锯木断,滴水穿石”,他的成功揭示(表明、传达等)了这样一个道理:
只要勤奋好学,并且拥有持之以恒的精神,任何人都可以取得事业上的成功。
……(意义分析)
四、“绳锯木断,滴水穿石”,他的成功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
相反,假使一个人做什么都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缺乏“锲而不舍”的精神,那么他永远也到达不了成功的彼岸。
……(辨证分析、假设分析)
切记:
观点+材料=作文的失败
高考通常有一类考生,他们写议论文的时候,只会提观点和摆材料,此外没有一点自己个人的意见和看法,这类考生往往缺乏对事物的认知和辨析能力,这类作文只能给到中等或以下档次。
(高考作文评审组评价)
比较下面两个文段(论点:
贫困也是一笔财富)
★例文一:
“自古才子出寒门”。
司马光出身贫寒;
范仲淹两岁丧父,随母改嫁,幼时连稠一点的粥都难以喝到;
明代龙图大学士宋濂家中一贫如洗。
荷兰画家梵高也曾穷困潦倒,一文不名,生活上常靠着弟弟接济;
苏联伟大作家高尔基曾经是个流浪儿;
居里夫人刚满十岁就外出打工……可见贫困也是一笔财富。
★例文二:
古人云“自古才子出寒门”。
古今中外成才者,大多出自寒家。
范仲淹两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 议论文 写作 指导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