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第三单元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6758855
- 上传时间:2022-11-25
- 格式:DOCX
- 页数:13
- 大小:464.01KB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第三单元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第三单元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第三单元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自主学习法
小组讨论法
情境创设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学资源(PPT、图片、史料等展示)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预设修改
课堂生成
教学反思(“双实”落实情况)
导入:
观看视频
《汉武大帝》片段
1.播放《汉武大帝》片段,向学生提问:
视频中讲到的“使国号成了一个民族永远的名字,建立了一个国家前所未有的尊严”的人是谁呢?
大家对他的了解有多少呢?
2.结合学生回答,教师引出课题:
汉武帝对于大一统王朝的巩固是汉朝强大的重要基础。
汉武帝是为何要改革和调整政策以巩固大一统王朝,又是如何做的呢?
我们从第12课中寻找答案。
1.学生观看视频后回答:
“他”指的是汉武帝。
2.学生畅谈对汉武帝的了解:
姓名为刘彻,十六岁继位,开创盛世局面……
学生对“大一统”的概念不够清晰,教师应解释清楚这一概念。
“大一统”就是中央加强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各方面进行统一的领导,形成高度中央集权的政治局面
学生迅速增加对汉武帝的兴趣,顺利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通过气势磅礴的影视片段,增加对汉武帝的感性认识。
学生能迅速进入学习情境。
但感性认识的同时,对“大一统”概念要进行明确的界定。
教学过程展开:
第一篇章
暗流涌动,盛世危机
材料1—材料4
1.展示汉高祖、汉文帝、汉景帝的画像,帮助学生回忆上节课内容。
2.展示四则材料。
教师提问:
这四则材料说明西汉统治面临着哪些方面的危机?
面对各方面的危机,雄才大略的汉武帝会采取了哪些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巩固大一统王朝?
1.学生巩固上节课的知识:
汉高祖建立西汉政权,结合民生凋敝的国情,遵循“黄老之学”,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汉文帝与汉景帝进一步推行修养生息政策,出现治世“文景之治”。
2.学生阅读材料,在教师的引导下分析问题:
汉武帝统治时期,面临着四个方面政治、思想、经济、军事方面的难题。
一是封国势大,威胁中央政府。
二是思想不统一,不利于中央集权;
三是富商大贾垄断着国家的经济命脉;
四是西汉政权长期受制于匈奴政权,被迫采取和亲政策。
3.学生阅读浏览课本后做出回答。
学生阅读材料时,要加强引导,循循善诱,挖掘史料中的历史信息。
但史料的选择要结合学情,结合本课知识。
学生知道“文景之治”为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奠定了物质基础。
与此同时,汉武帝的统治也面临着政治、思想、经济、军事等各方面的危机。
为了解决危机,汉武帝采取相应措施巩固大一统王朝。
通过史料阅读和分析,能够培养学生分析史料的能力,培养论从史出的史观。
学生自主分析史料的能力还有待增强。
第二篇章
雄才大略,巩固一统
(政治)
刺史分布图
推恩令示意图
1.教师展示推恩令举措示意图,引导学生阅读课本,回答“推恩令”是如何实施的?
推恩令的实施对于削弱诸侯国势力有何作用?
2.展示“酎金夺爵”的典故和漫画图,讲述汉武帝此后又以各种方式削弱诸侯国势力。
诸侯王从此一蹶不振。
3.设问:
封国问题解决了,西汉中央政府对地方管理是否就可以高枕无忧了呢?
展示刺史分布图,讲述为了有效的控制地方豪强和地方官员,汉武帝设立十三州刺史。
1.学生看示意图和阅读课本知识后回答:
推恩令即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由皇帝制定封号。
这样使得侯国越来越多,诸侯王的封地和势力越来越小。
2.学生分析十三州刺史的作用。
加大示意图和地图的作用,ppt中的示意图和图片不可一带而过。
学生知道汉武帝政治上巩固大一统王朝的举措和作用。
理解推恩令和刺史制度的内涵。
以图读史,学法指导,学会通过图名和图例,了解历史信息。
学生能够体会汉武帝在治国上的聪明才智,促进家国情怀的培养。
(思想)
材料5
“愿陛下兴太学,置名师,以养天下之士。
数考问以尽其材,则英俊宜可得矣。
”
—《汉书·
董仲舒传》
焚书坑儒
汉代讲经图
1.给学生剧本和台词,分配角色,课上组织学生表演历史课本剧《汉武帝的抉择》。
2.带领学生梳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内涵。
3.展示材料五:
向学生提问:
为了进一步推广儒家思想,使大一统思想深入人心,汉武帝采取了什么措施?
4.展示图片“焚书坑儒”和“汉代讲经图”,提问:
秦始皇和汉武帝对于儒学的不同态度有何共同目的?
结果有何不同?
让学生小组讨论后总结答案。
1.学生表演历史课本剧《汉武帝的抉择》。
2.学生回答:
(1)在长安设太学,培养儒学人才。
(2)儒士进入各级政权机构。
3.小组讨论后回答:
目的都是为了加强思想统一,巩固中央集权。
秦始皇焚书坑儒不仅没有达到强化思想统一的目的,还抑制了文化的发展,激化了社会矛盾;
汉武帝独尊儒术为维护大一统提供了指导思想,此后儒学成为历代王朝的统治思想。
历史课本剧的台词应该再精炼、通俗化一些
学生走进历史人物,增强对历史的感性认识,在表演中理解董仲舒的儒学思想以及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用意。
汉武帝为了加强思想控制,吸取秦朝教训,避免因与“焚书坑儒”相类似的暴力统一而激化社会矛盾。
学生知道汉武帝思想上巩固大一统王朝的举措和作用。
学生表演历史剧,创设历史情境,增强时空观念。
同时感受汉武帝与董仲舒等杰出历史人物对国家发展的推动作用。
以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加强合作学习。
第二篇章
(经济)
材料6
“民不益赋而天下用饶。
”
——《汉书·
食货志》
1.教师展示地图《西汉盐铁官分布》,引导学生阅读课本,了解“盐铁专卖”的措施和“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的经济改革措施。
2.展示史料材料6引导学生理解汉武帝的经济改革取得的成效,进而理解汉武帝通过经济上采取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实现了经济上的大一统。
学生观察地图《西汉盐铁官分布》,阅读课本后回答“盐铁专卖”和“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的经济改革措施。
应适当介绍一下经济名词,为学生理解知识提供便利。
学生知道汉武帝经济上巩固大一统王朝的举措和作用。
通过史料阅读,培养分析史料的能力,培养论从史出的史观,树立唯物史观。
(军事)
1.播放电视剧《汉武大帝》的两段小视频。
视频一:
汉景帝时期,汉室公主被迫远嫁匈奴。
视频二:
匈奴在西汉的军事打击下,败退西逃。
两段视频中,汉朝与匈奴的地位对比发生了什么变化?
得益于汉武帝对匈奴实行的什么举措?
2.介绍卫青、霍去病两位大将军,梳理北击匈奴的主要战役:
河套战役
河西战役
漠北战役
学生观看视频后回答:
汉朝从受制于匈奴到对给与匈奴沉重打击。
得益于汉武帝的北击匈奴举措。
学生了解西汉北击匈奴的过程,此后匈奴再无力与西汉对抗,部分匈奴人开始西迁。
视频应再简短一些。
学生知道汉武帝为巩固大一统王朝,在军事上北击匈奴,给与匈奴政权沉重打击,有力地维护了国家安定。
学生理解军事强大是国家实力的体现,是对外交往和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
第三篇章
丰功伟业,以古鉴今
通过板书,引导学生回顾:
汉武帝在54年的执政过程中,为巩固大一统王朝,从政治、思想、经济、军事等方面改革调整政策。
教师讲述:
今年正值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四十年来,在改革开放政策的推动下,中国国力不断提升,国际影响力大大增加。
而在灿烂辉煌的中国古代社会,改革的作用同样巨大而深远。
提问学生:
从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改革中,你能得到哪些启示?
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加以分析引导:
第一,国家政策不是一成不变的,从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到全面加强大一统将行政权、经济命脉收归中央;
从崇尚“黄老之学”到“独尊儒术”,从保守和亲到主动出击匈奴,要根据国情和国际局势适时调整国家政策。
第二,要吸取前代经验教训。
第三,汉武帝、主父偃、董仲舒在巩固大一统的改革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在改革中要重视人才的作用。
学生的回答五花八门,要进行正确引导,使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学生在学习本节课知识的基础上,感悟历史学习的深刻价值,培养以史为鉴的意识和能力,学习历史与关注现实生活相结合。
增强了对加国情怀的培养。
学会辨证的分析历史现象。
板书
教学片段记事:
在选学生表演历史课本剧时,同学们都特别踊跃,扮演的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表情、动作也十分到位,这点出乎我的预料,我发现学生都很乐于展示自己。
课后,我问了参加表演的同学几个有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知识,他们不仅回答出了知识点,并且能从人物主观性、事件背景等方面分析问题,谈论自己的感受。
我认识到在课堂上适当的运用课本剧能够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历史,感悟历史,使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附历史课本剧剧本:
“独尊儒术”──汉武帝的抉择
【人物】旁白、汉武帝、臣甲、臣乙、宦官、董仲舒、道家学者、法家学者
旁白:
公元前134年,汉武帝召集各地有学问的读书人到长安,亲自策问。
最终接受了儒生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行思想上的大一统。
儒家思想完全成为封建王朝的统治思想。
汉武帝(踌躇满志地吟咏汉高祖《大风歌》):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想我高祖皇帝,依靠一班文臣良将,开创了大汉万世基业。
朕自登基以来,励精图治,不敢稍有懈怠。
而今国富民强,可喜可贺。
诸位爱卿,寡人今天龙心大悦,尔等有何治国安邦之策快快奏来。
臣甲(紧张):
启奏陛下,今天下太平,百姓康乐,陛下欲长治久安,当广招人才,谋取良策。
如此,则是臣下和天下百姓之福也。
汉武帝(喜):
爱卿言之有理,正合朕意。
哪位爱卿还有本奏?
臣乙:
以臣下愚见,不如宣天下方正贤良、博学多才之士人进京,向他们询问治国之策。
汉武帝(大喜):
爱卿果然忠心一片,时刻深怀国家。
侍臣传朕旨意,召集各地方正贤良读书之人到长安,朕要亲自向他们求取治国安邦之策。
宦官(面向学生传旨):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凡天下郡国方正文学之士,于即日赴京,以备策问。
(扮演儒家、道家、法家学派代表人物的学生从座位上走到台上,面对武帝,作诚惶诚恐之状)
汉武帝(扫视台下,哈哈大笑):
古语说得好,得人才者得天下。
先生等今日不要拘于君臣之礼,畅所欲言,说说我朝当实行怎样的治国之策。
儒家(董仲舒):
既蒙陛下垂询,草民斗胆进言。
今陛下亲召天下学子垂询对策,可知陛下之英武圣明,定想大展宏图,创世所未有之伟业也。
汉武帝(惊奇地):
先生真乃世外高人也,一下就能猜透朕的用心,快请细细说来。
谢主隆恩。
草民尝闻,有万世不变之基业,而无万世不易之法度。
高祖、惠、文之时,天下初定,国贫民弱,无力大举,以稳定民心,安抚天下为时务。
当是之时,百姓谋生不暇,岂有余力以求其他,清静无为当是上上之策。
现时,天下承平日久则民心生变,国土日广则越难治理,且自始皇焚书坑儒以来,因我朝政策宽缓,各种学说复兴,竞相传播,百姓无可适从,致使政令难一、上行而下违。
以草民愚见,陛下当舍无为而有为,重定治国之策。
倘若如此,定当大有作为。
道家(急迫地):
陛下,草民自幼深习黄老之学,今日蒙皇上策问,为汉室社稷计,斗胆进言。
前者儒生之言,草民以为万万不可。
语云:
“天不变,道亦不变”。
我高祖皇帝创立大汉,以道家学说为治国安邦之本,惠、文、景各帝因高祖之遗策,百姓安乐,天下承平;
且陛下登基至今,运用黄老,国势昌盛,蒸蒸日上。
所以,以草民愚见,陛下当固守先皇之策,切不可听信儒生狂言,坏万世基业。
儒家(董仲舒,不屑):
道家所言诚不为虚,然不合时宜。
初国贫民弱,高祖为江山社稷,大封诸王,放任自为,然诸王势大即生非分之心,多有变乱;
北边匈奴,高祖、文景之时,无为而治,款以和亲,既失汉家威风,亦难解除边患。
陛下雄武英才,犹矫龙在天,国力强盛,岂能听之任之,安于现状?
至于法家所举,臣以为不可。
俗语云:
“乱世当用重典”,我大汉国泰民安,岂可严刑峻法,且亡秦之祸不远,陛下不可不引以为鉴。
汉武帝(大喜,急切地):
先生所言极是,甚合朕心。
以先生之意当用何策?
草民以为,今诸子百家各派学说盛行,且意旨相去甚远,书生师从不一而思想不同,百姓无可适从,陛下之法难以实施,天子之威无法树立,长此以往,则民心生变而社稷危矣!
草民以天下长久之计,以为陛下当“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凡不属儒家学说,孔子思想者,当一律禁止,勿使传播。
如此,则天下归一,一统可成矣!
汉武帝(喜形于色,哈哈大笑):
好一个“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好一个“大一统”。
就如先生所言,朕当颁行天下,立即施行。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人教版七 年级 历史上 第三 单元 12 汉武帝 巩固 大一统 王朝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