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福建省三明市高三下学期质量检查测试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6754938
- 上传时间:2022-11-25
- 格式:DOCX
- 页数:11
- 大小:203.50KB
届福建省三明市高三下学期质量检查测试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格式.docx
《届福建省三明市高三下学期质量检查测试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福建省三明市高三下学期质量检查测试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格式.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3.隋朝初年,按照“存要去闲,并小为大”的原则,把州、郡、县三级制改为州、县两级制,后又改为郡、县两级制。
上述改革
A.导致封建国家财政开支增大
B.增强地方行政机构的职能
C.削弱世家大族对地方的控制
D.有利于维护大一统的局面
【解析】隋朝把把州、郡、县三级制改为两级制是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维护国家统一,故D正确;
地方行政区划的简化会减少国家财政开支,故A错误;
由三级改为两级,地方的行政职能没有变化,故B错误;
材料未体现出世家大族对地方的控制,故C错误。
4.元朝匠户子孙世袭,被长期“鸠集”在官营手工作坊内工作,而到明朝初年,匠户除在规定时间服役外,其余时间都可以“自由趁作”。
这种变化
A.表明私营手工业占据了主导地位
B.标志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C.说明匠户地位和身份的根本改变
D.促进了手工工场的兴起
【解析】材料信息是明朝政府放松了对匠户的控制。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匠户在服役时间外可以“自由趁作”,可以经营民营手工业,从而促进了手工工场的兴起,故D正确;
私营手工业占据了主导地位是在明朝中后期,故A错误;
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标志是雇佣关系,材料中没有雇佣关系的信息,故B错误;
材料说明匠户地位和身份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变,不是根本改变,故C错误。
5.20世纪初,中国商办银行相继出现,全国有15个省成立了商办铁路公司,纺织、采矿、机器制造、交通运输等行业发展迅速。
从社会发展进程看,它们对中国影响最深刻的是
A.民族经济发展进入繁荣阶段
B.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C.推动了近代民主革命的转型
D.改变了中国经济附庸的地位
【答案】C
【解析】材料信息是,20世纪初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迅速。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壮大了无产阶级,从而推动了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型,故C正确;
中国民族经济发展到繁荣阶段是在一战期间,故A错误;
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是在19世纪末,故B错误;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仍然没有改变中国经济附庸的地位,故D错误。
6.1931-1935年,部分根据地在土地革命中,实行“没收富农土地、从肉体上消灭富农”的政策。
延安时期,采取了“切实保障富农的人权、政权、地权、财权”的政策。
政策的转变是基于
A.富农的反抗斗争加剧
B.根据地经济出现严重困难
C.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D.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
【解析】延安时期,指的是抗日战争时期。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变消灭富农为保护富农,这体现了中共的统一战线政策,这是基于中日民族矛盾成为最主要矛盾而做出的调整,故C项正确;
A项不是政策调整的原因,故错误;
根据地经济出现严重困难是在抗日战争后期,中共政策调整是在抗日战争初期,故B项错误;
中国社会性质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故D项错误。
本题解题关键有二,一是注意材料的时间信息“延安时期”,即抗日战争时期;
二是简化出“变化”,即中共变消灭富农为保护富农。
由此可以判定答案。
7.下列对下图现象阐释正确的是
A.“一五计划”取得辉煌成就
B.生产资料所有制发生重大改变
C.彻底消灭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D.完成了民主革命的伟大任务
【解析】图片信息庆祝“茶叶店全行业公私合营”,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是“三大改造”中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故B项正确;
“一五计划”是生产力的发展,不符合材料信息,故A项错误;
彻底消灭了封建土地私有制指的是“三大改造”中的对农业改造,故C项错误;
民主革命的任务是反帝反封建,不符合材料信息,故D项错误。
8.1985年6月,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在军委扩大会议上宣布,中国人民解放军裁减员额100万。
做出这一决定的主要依据不包括
A.两极格局的解体
B.服从于经济建设大局
C.提高军队现代化
D.适应“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
【答案】A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两极格局的解体是在1991年,故A项错误,但是符合题意;
1985年,邓小平裁军,是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下,减少军队开支、提高军队现代化、集中力量发展经济的重大措施,由此可知,BCD正确,但是不符合题意。
所以本题答案为A项。
本题解题关键是把握材料的时间信息“1985年”,由此结合所学知识直接判定答案即可。
9.梭伦实行币制改革,将原来1明那相当于70德拉克马改为1明那相当于100德拉克马。
货币升值之后,负债的平民手中的货币也相应增值。
这一措施从本质上看
A.有利于雅典成为新的国际贸易中心
B.有利于负债的平民偿还债务
C.起到了限制进口、鼓励出口的目的
D.奠定了民主政治社会基础
【解析】梭伦的货币改革促进了货币增值,这样做可以起到限制出口、鼓励进口的目的,故C项错误;
这对于当时土地贫瘠、粮食紧缺的雅典来说,是增强其竞争力的有力手段,但是雅典不是国际贸易中心,故A项错误;
雅典的货币升值之后,负债的平民手中的货币也相应增值,有利于偿还债务,但是C项不是本质,故错误;
负债平民偿还债务后,避免了沦落为债务奴隶的命运,从而扩大了统治基础,故D项正确。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把握“从本质上看”,解题时要透过材料的现象看问题的本质,BC都是货币增值的影响,但都不是本质影响。
10.伏尔泰认为“在这个社会里,既无土地又无房屋的人难道也应该有选举权吗?
……当黎民被容许议论(国事)的时候,一切都将毁灭。
”这表明伏尔泰
A.强调天赋人权
B.保留社会等级
C.主张精英政治
D.维护私有制
【解析】材料信息表明伏尔泰主张不给于既无土地也无房屋的贫民选举权,这实质上说明伏尔泰主张富有阶层参政,即实行精英政治,故C项正确;
材料和天赋人权相背离,故A项错误;
材料没有社会等级的信息,故B项错误;
伏尔泰主张维护私有制,但这不符合材料信息,故D项错误。
11.1928年,苏联爆发粮食收购危机。
面对这一危机,斯大林认为,只有用阶级斗争的办法,才可能真正解决这一危机,解决农村资本主义向苏维埃政权进攻的不利局面。
材料表明
A.危机根源在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左”倾思想占据上风
C.农业集体化不适应工业化的需要
D.新经济政策取得巨大成就
【解析】“斯大林认为,只有用阶级斗争的办法,才可能……解决农村资本主义向苏维埃政权进攻的不利局面”,这说明斯大林认为粮食收购危机是阶级矛盾,是敌我矛盾,这是“左”倾思想的反映,故B项正确;
战时共产主义在1921年就结束了,故A项错误;
苏联农业集体化开始于1929年,故C项错误;
这不是新经济政策的成就,故D项错误。
12.1948年,德国西占区(合并后的美英法占领区)开始币制改革,使用“B”记马克代替旧马克,而苏联为了表示抗议,同样在苏占区发行新的“D”记马克。
这一现象反映的是
A.德国的正式分裂
B.两个占领区形成默契
C.美苏争霸的形成
D.大国强权政治的烙印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7-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说中国是“举世最优美、最古老、最广大、人口最多而治理最好的国家”;
《百科全书》的主编狄德罗也说道:
“中国民族,其历史之悠久,文化、艺术、智慧、政治、哲学的趣味,无不在所有民族之上”。
——摘自《16-18世纪中国文化经典对欧洲的影响再研究》
材料二1820-1940年中国与西方国家国内生产总值(单位:
10亿“国际美元"
<
1990年>
)
年份
中国
日本
欧洲
美国
世界
1820
219
22
188
13
715
1890
206
39
630
216
1561
1913
242
69
997
520
2667
1933
289
137
1181
606
3304
——摘自《中华百年蔡1820-1945经济图文档案》
(1)根据材料一概括西方学者对17、18世纪中国的看法,结合这一时期中西方的政治和经济状况评述这一看法。
(2)概括材料二中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所呈现的趋势。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趋势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答案】
(1)看法:
赞美、肯定中国。
评述:
这一看法有合理之处,但不够全面。
政治上,中国统一中央集权的多民族国家形成,社会稳定。
经济上,中国封建经济继续发展繁荣,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
同时期的西方社会处于社会转型中,民族战争、宗教改革、资产阶级革命交错,社会动荡不安。
因此西方思想家从这一角度赞美了中国。
这一时期的中国封建专制强化,阻碍社会的进步;
经济上继续推行重农抑商、闭关锁国政策,导致了中国的落后。
而西方封建势力遭受打击,走向衰落;
经济上推行重商政策和对外进行殖民扩张,工场手工业发展迅速,推动工业革命兴起,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西方思想家的观点夸大了明清之际的盛况,忽略了其盛世下的危机。
(2)趋势:
总体上缓慢提升;
从领先世界到大幅度落后。
影响:
使中国成为列强侵略的对象,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导致近代中国的衰败;
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沦为资本主义经济附庸。
但客观上也打破了中国的封闭,被迫走向了开放。
【解析】第
(1)问,“看法”,根据材料一信息“举世最优美、最古老、最广大、人口最多而治理最好的国家”、“中国民族,其历史之悠久,文化、艺术、智慧、政治、哲学的趣味,无不在所有民族之上”概括得出:
评述这一看法。
看法:
。
“评述”,结合这一时期中西方的政治和经济状况,从政治上,中国社会稳定,国家统一,但是封建专制强化,阻碍社会的进步;
而西方社会动荡不安,但是西方封建势力遭受打击,走向衰落。
经济上,中国封建经济继续发展繁荣,但是推行重农抑商、闭关锁国政策,导致了中国的落后;
而西方工场手工业发展迅速,推动工业革命兴起,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等角度对比分析。
由此得出,西方思想家的观点夸大了明清之际的盛况,忽略了其盛世下的危机。
第
(2)问,“趋势”,由材料中的数据可以得出,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总体上缓慢提升;
“影响”,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国成为列强侵略的对象、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客观上促使中国走向了开放等角度分析。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图像资料也是历史文献,其特殊功能是承载文字等媒介无法记载的历史内容。
结合所学知识,对以上图片进行比对,选择两张或两张以上图片,提取一个角度,拟定一个论题并依据史实进行阐述。
【答案】示例
论题:
女性服饰的时代变迁
论证:
封建时代女性缠足与束腰(图①④),“是一种摧残人性的病态美,是封建男权专制、思想专制下的产物。
近代以后,服装(图②⑤)设计向合身适体、实用简洁发展,更加展示个性,进一步解放了对人性的束缚。
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政治的变革、社会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和国际交流的频繁,促使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使中西方服饰呈现现代化、人性化、多元化的同时,还呈现服饰文化的大交融。
结论:
女性服饰的变化,充分体现了与时俱进和人文化。
【解析】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解题的思维过程是:
首先,阅读图片,找出两张或两张以上体现变化的图片;
然后,从中拟定一个论题,论题一定要明确,再次依据所学知识进行阐述,要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比如,我们可以通过比对①②、④⑤、⑤⑥等,得出女性服饰的时代变迁,然后结合所学知识从封建时代女性服饰、近代女性服饰、现代女性服饰反映的时代背景灯角度论证,最后得出女性服饰的变化充分体现了与时俱进和人文化的结论。
15.【历史一一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汉书》记载西汉的赋税制度说:
“汉兴,接秦之弊,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谨。
……于是约法省禁,轻田租十五而税一。
”
《汉旧仪》记载:
“民年(龄)十五以上至五十六出赋钱,……民年七至十四岁出口赋钱,……”《文献通考》中说:
“汉凡二十三以上为正卒(正式兵员),每一岁当给郡长官一月之役。
其不投者。
为钱二千入于官,以雇庸者(代替服役的人)”。
材料二康熙说:
“致治之道,民为最要,凡是与民生有益,即益行之”。
于是在1712年,他以康熙五十年丁册为准,宣布“滋生人丁,永不加赋”,此后“勿增勿减,永为定额”。
……雍正时,又实行“摊丁入亩”,把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成为清朝划一的赋役制度。
……自后丁徭与地赋合而为一,民纳地丁之外,别无徭役矣。
——摘自《清代赋税制度研究》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初赋税制度改革的原因,并概括汉代赋税制度的特点。
(2)与材料一相比较,清朝康熙、雍正年间的赋税制度改革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古代赋税制度改革的认识。
(1)原因:
汉初社会动荡,诸侯造反、农民流离失所、经济衰败,社会矛盾尖锐。
特点:
轻徭薄赋;
赋税征收因年龄而异;
以庸代役。
(2)变化:
汉代田租和人头税分开征收,而清朝从固定人头税,到又把丁税纳入田赋中统一征收,征收更加简便。
认识:
赋税改革要与时俱进;
赋税改革要关注民生,减轻人民负担;
赋税改革要简化税种、简化征收手续。
...............
第
(2)问,“变化”,由材料二信息“他以康熙五十年丁册为准,……‘勿增勿减,永为定额’。
……雍正时,又实行‘摊丁入亩’,把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与材料一相比较,得出:
汉代田租和人头税分开征收,而清朝从固定人头税,到“摊丁入亩”。
“认识”,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赋税改革要与时俱进、要关注民生、要简化税种、简化征收手续等角度分析。
16.【历史一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越南战争是20世纪冷战时代一场重大的局部战争。
从1955年开始到1969年,美国经历了从“扶持南越(吴庭艳)政权”、“特种战争”、“局部战争”的过程,规模越来越大。
战争期间,美国共向越南投下了800万吨炸弹,远远超过二战期间弹药的总和。
美国超过5.8万人丧生,30多万人受伤,耗资4000多亿美元。
——摘自《越南战争》
材料二巨额的战争开支加剧了美国的财政赤字和国际收支逆差,使整个经济长期陷于滞胀状态。
……由于经费短缺,美军武器装备不能及时更断,并丧失了相对于苏联的长期核力量优势。
战争还对美国的社会心理造成巨大震撼。
……美国自杜鲁门时代以来高度膨胀的扩张欲望开始冷却,孤立主义思潮重新泛起……。
美国中止了自二战结束以来20余年的过度扩张,而在70年代实行适度收缩。
——摘编自邓红洲、李玉兰《越南战争的经验教训、特点及影响》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越南战争爆发的背景并归纳这场战争的特点。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对外政策的变化及其的原因。
(1)背景:
美苏冷战,两极格局;
美国推行霸权政策;
越南南北分裂。
局部战争;
时间长;
逐渐扩大;
损失大。
扩张走向适度收缩。
原因:
经济衰落;
军事力量下降、优势丧失;
社会压力大;
孤立主义思潮重新泛起。
【解析】第
(1)问,“背景”,依据所学知识从两极格局确立、美国的霸权政策、越南南北分裂等方面回答。
“特点”,依据材料信息“越南战争是20世纪冷战时代一场重大的局部战争。
从1955年开始到1969年,美国经历了从‘扶持南越(吴庭艳)政权’、‘特种战争’、‘局部战争’的过程,规模越来越大”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
局部战争、持续时间长、逐渐扩大、损失大等。
第
(2)问,“变化”,由材料二信息“美国中止了自二战结束以来20余年的过度扩张,而在70年代实行适度收缩”得出:
由扩张走向适度收缩。
“原因”,由材料信息“使整个经济长期陷于滞胀状态。
……孤立主义思潮重新泛起”概括得出:
经济衰落、对苏联的优势丧失、战争对社会的压力大、孤立主义思潮重新泛起等。
17.【历史一选修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1912年2月,辞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孙中山致电袁世凯时说:
“查世界历史,选举大总统,满场一致者只有华盛顿一人,公为再現。
……”在接到袁世凯赞成共和的电文后,孙中山又说:
“民国确立,维持北方各部统一,此实惟公一人是赖。
……1912年8月,孙中山又说:
“依我所见,现在时局各方面皆要应付,袁公经验丰富,足以当此因境,故吾谓第二期总统非袁公不可。
且袁公以练兵著名,假以事权,军事必有可观。
——摘自《孙中山与袁世凯》
材料二今袁背弃前盟,暴行帝制,解散自治会,而同阁(民间)无安民矣;
解散国会,而国家无正论矣;
……万户涕泪,一人冠冕,其心尚有“共和”二字存耶?
既忘共和,即称民贼。
……誓死戮此民贼,以拯吾民。
——摘自《孙中山讨袁宣言(1915年5月)》
(1)据材料一,概括袁世凯的事迹。
材料二中孙中山对袁世凯的态度发生怎样的变化?
(2)对比材料一,材料二中孙中山对袁世凯的评价是否矛盾?
由此,我们在评价历史人物时应遵循哪些基本原则?
(1)事迹:
赞成共和,就任临时大总统;
治国经验丰富,维护政局稳定;
创建现代化军队。
变化:
拥护到讨伐;
对袁世凯的称呼由“华盛顿”到“民贼”。
(2)不矛盾。
基本原则:
时代性(阶段性)、客观性、公正性。
【解析】第
(1)问,“事迹”,由材料一信息“在接到袁世凯赞成共和的电文后……袁公经验丰富,足以当此因境……且袁公以练兵著名,假以事权,军事必有可观”概括得出:
创建现代化军队等。
“变化”,由材料二信息“既忘共和,即称民贼。
……誓死戮此民贼,以拯吾民”并结合材料一得出:
由拥护到讨伐、称呼由“华盛顿”到“民贼”。
第
(2)问,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中孙中山对袁世凯的评价不矛盾。
“基本原则”,依据所学知识从时代性、客观性、公正性等角度分析。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福建省 三明市 下学 质量 检查 测试 历史试题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