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家训文化与家风建设Word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6750077
- 上传时间:2022-11-25
- 格式:DOCX
- 页数:7
- 大小:23.78KB
中国传统家训文化与家风建设Word格式.docx
《中国传统家训文化与家风建设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传统家训文化与家风建设Word格式.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但是,“家族”这个概念事实上也是从核心家庭,然后进一步衍生,就是“家族”的概念,“家族”进一步扩大就是“国”的概念。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背景之下,“家族”是一个缩小的“国”的概念,“国”实际上就是一个放大的“家”的概念。
家族文化集中地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突出特征。
上世纪著名的儒家学者,新儒学的专家钱穆先生说过,“中国文化全部都从家族观念上筑起”。
这是我们要讲的第一部分里的第一个容,家族在中国儒家文化里是非常重要的。
(二)家训文化的涵
我们再来看什么叫家训文化?
家训也称做家戒、家、庭训,它指的是一个家庭或家族部长辈对子后代的训诫、训示,它的重点放在立身、处世、为学等方面,从这几个方面来教育后辈。
运用家戒教育家人和子弟,在我们中国有3000多年的历史,我们中国有一句话叫“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说的是一个人的早期教育,特别是家庭或者是家族的熏,家族文化的传承,对一个人以后人格的形成,事业的发展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
中国的家训文化把中国古代的家国同构、家国一体的结构模式运作为一种教育模式,它把教育天下的任务分摊给每一个家庭,或者每一个家族来承担,这样就把家庭以及家族这样一个社会最基本的单位变成了道德教化,知识和人生智慧传承的组织结构。
所以,家训文化是中国家族文化一个很必然的结果。
(三)家训文化以制度化方式运行
家训文化在中国古代是以制度化的方式运行的。
宋代著名学者、历史学家、官员司马光在他的家训里边记载,唐代河东节度使柳公绰——唐代著名书法家柳公权的哥哥——在教育儿子的时候,每天像老师给学生布置功课一样,每天要检查,这样的做法一直持续了20多年,所以柳氏家族出的人才那么多跟这个也是有关系的。
除了柳公绰,宋代的宰相鼎在他的《家训笔录》里也讲到,如果一个家族里哪个子做了坏事,败坏了家风,这个时候,家族的长辈一定要聚集家庭的子弟进行庭训,庭训就是让他知道这个事情做得不好,以后要改正,如果仍然改不好,继续再庭训,一直到改好为止,这是鼎的记载。
中国在南方还有一个很著名的氏家族,一直到了元代,仍然保持每天早上全家聚会,每个月的初一和十五进行祭祀和聚会的习俗。
在聚会的时候,一定要宣讲家训,并且通过在祠堂设立奖罚牌,对全体家庭成员的操守进行督察和奖惩。
这个都是我们有史可查的,通过制度化的方式使家训文化得以实施。
这样的模式的特点是什么呢?
它实际上是把素质教育转移和分解到每个家庭来进行,在全社会就建立起了一个家家有责、人人践行、代代相传的社会教化机制。
这种教化机制是一种自组织状态之下,低成本、高效益的教育模式,是中华传统文化很重要的一个优良传统,也是对人类文明很重要的贡献。
二、中国传统家训文化发展历程
中国的家训文化起源于上古时期的普通百姓父子相传、口耳相授的实践,很早就开始。
中国是一个非常注重血缘家庭传承的民族,中国又是农耕民族,所以中国非常重视把前辈的生活经验、人生智慧、相关知识有效地传承给后代。
我们从文字记载的历史来看,在尧舜时期就已经有了家训,在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典籍《尚书》、《周易》、《诗经》里,有相应的家训容,对后世的家训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在《尚书·
五子之歌》里有“皇祖训一”,皇祖指的是大禹对他的后代的训令,这里讲到,“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予视天下,愚夫愚妇,一能胜予。
”这个话是当时作为领导人的大禹对他的后代教育,老百姓可以亲近,但是不要看不起老百姓;
“民惟邦本”,老百姓是整个国家的根本;
“本固邦民”,老百姓如果满意了,生活好了,整个国家就会安定、安宁;
“予视天下,愚夫愚妇,一能胜予”,我看天底下的那些人,随便找一个没有文化的老头或老太太,都比我在某些方面更强。
从这里面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的民本思想在大禹的时代是通过家训的方式传承给了后代,因为他是一个政治领导人,所以他在家训的时候,当然就有非常强烈的政治诉求。
这个是现在我们所看到的家训里比较早的一个案例。
中国的传统家训萌芽于“五帝”时代,产生于西周,成形于两汉,成熟于隋唐,繁荣于宋元,明清达到了鼎盛,基本上是这样一个情况。
在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人物,以及他所写的书《家训》是非常有标志性的,就是北齐时代颜之推的《颜氏家训》,《颜氏家训》出来以后,各个朝代都出现一大批的家训,比如唐代世民有《帝》,宋代司马光有《训俭视康》,“康”就是司马光的儿子司马康,陆游的《放翁家训》,袁采的《袁氏示》,陆九韶的《居家正本制用篇》,陆九韶是宋代著名哲学家陆九渊的哥哥。
明代继盛的《忠愍公遗笔》,何伦的《何氏家规》等。
清代有康熙皇帝的《庭训格言》,朱柏庐的《朱子家训》,英的《聪训斋语》等,这些都是中国历代家训里面非常著名的。
三、中国传统家训例举
(一)《诫伯禽书》、《尚书·
周书·
无逸》
我们进入到今天课程的核心段落,中国传统家训的重要典,我们做一个例举。
《诫伯禽书》、《尚书·
无逸》是周公旦对后代的家训记载。
我们先来看《诫伯禽书》,这个文章是给他的儿子伯禽的,当时周公在首都辅佐他的侄子成王,他的儿子伯禽被分封到了鲁地,也就是现在曲阜一带。
周公为了能够把周王朝历代统治者的政治经验、人生智慧有效的传给儿子,所以写了《诫伯禽书》来告诫他的儿子。
他说我们做领导人的,一定要谦虚谨慎,一定要考虑到老百姓的生活状态,一定要考虑到我们要统治一个地方应该有非常贤良的人,所以要谦虚谨慎,做事情要考虑得非常周全,一定要勤政、清明,《诫伯禽书》的核心的意思大概就是这样一个概念。
《尚书·
无逸》是周公旦告诫他的侄子成王,一定不要贪图安逸享乐,作为一个领导人,一定要关心老百姓,安定民心,“知稼穑之艰难,方可立于不败之地。
”周王朝(东周、西周)一共延续了800年,是中国历代王朝里延续时间最长的,而且周的文化对后来的春秋战国思想,包括道家思想、儒家思想、法家思想、兵家思想都有非常深刻的影响。
所以我们说,周文化事实上是中国传统文化里,吸收了前代夏和商的文化以后,形成了博大精深的周文化。
周文化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体现在家训文化里。
在周文化里,家训文化里有一个很著名的案例——《桐叶封弟》,这个故事讲的是周成王和他的弟弟当时都是很年轻的人,他跟他弟弟在一起玩,当时他就拿过一片桐叶跟他弟弟说“我要封你”,他是开玩笑的,周公在旁边看见以后,马上过来拜见成王,“大王封弟,甚善!
”你现在封你的弟弟是一个很好的事情。
成王说我只不过是跟他开一个玩笑而已。
周公说“人主无过举,不当有戏言,言之必行之。
”你现在是一个国家的最高领导人,是不能够随便说话的,说了的话一定要落实,一定要实施。
通过这样的教育让周成王意识到,作为一个领导人,说了的话一定要落实,一定要履行。
所以,周文化对中国后世的影响非常地大,其中一个方面就体现在家训文化里,做得非常规,非常到位。
(二)《诫子书》、《诫外甥书》
诸亮有两个家训文献,一个叫《诫子书》,一个叫《诫外甥书》。
诸亮是三国时期蜀汉的宰相,诸亮46岁时生了一个儿子——诸瞻。
诸亮还有两个姐姐,其中二姐生了一个儿子,叫庞换,诸亮非常喜欢。
诸亮对这两个孩子的教育都非常地关注,所以分别给这两个孩子写了两封家书,被称为《诫子书》和《诫外甥书》。
在《诫子书》里,诸亮说“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有为的君子,做事情的时候心要安静,通过让自己心安静,然后修炼自己的品德。
“俭以养德”,非常节俭,培养自己的品德。
所以他说,“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一个人一定要节制自己的欲望,让自己知道我真正的志向,以后要做成一番什么样的伟业?
通过节制自己的欲望,使自己的追求更加明晰,所以他说“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这段话的意思是,一个人要成就一番伟业,首先自己心里一定要保持安宁的状态,保持安宁状态以后,开始努力学习各方面的知识,修炼自己的品德,这样才能让自己的才能得到培养,最后才能完成一番功业。
所以他说“非志无以成学”,你一定要有志向,然后才能够把学到的东西在现实之中进行运用,成就一番伟业。
所以我们从这里可以看到,修炼品德,学习,成就一番伟业,这三方面的关系都在这里做了很充分的展示。
诸亮是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从《诫子书》里我们看到,他的核心价值观一定是儒家的。
但是从“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可以明显看出他也受到道家思想的影响。
也就是说,在他的家训思想里,融合了道家和儒家两方面的思想。
下面我们看一下《诫外甥书》。
说的意思跟前面的非常相近,“夫志当存高远,慕先贤,绝情欲,弃疑滞。
”“志存高远”就是要有一个非常远大的理想;
“慕先贤”,要学习前代的伟人,仁人志士;
“绝情欲”,要节制自己的情欲;
“弃疑滞”,让自己的心胸、精神状态更加通达,更加开阔。
《诫外甥书》的基本思想和《诫子书》基本上是一样的,这是诸亮的两篇家训文献。
(三)《颜氏家训》
下面我们讲第三个案例,这个非常重要,因为这个是我们中国家训文化史上一个标志性的作品,就是颜之推的《颜氏家训》。
颜之推是何许人呢?
他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孔子的学生颜回的后裔,所以我们今天在这里头讲家训文化的时候可以看到,儒家的几个著名家族——孔氏家族、孟氏家族、颜氏家族、曾氏家族——的家训文化都是做得非常有成就的,而且他们的后人有成就得也非常地多,由此可见家训文化的重要性。
颜之推祖籍是琅琊,先世随东晋渡江,历仕四朝,他当过南朝的梁,北朝的北齐、北周,以及隋朝的官员,他非常了解当时南方和北方学术思想上的优势和不足。
《颜氏家训》一共7卷20篇,被称为“中华家训文化之祖”,所以这个家训非常重要,我们稍微详细的对这个文章做一个介绍。
《颜氏家训》是成书于隋朝灭掉南朝的国之后,但是由于他当时在北齐做官的时间比较长,所以这里有很多容涉及到当时南朝和北朝的事情。
颜之推出身于南北朝时期的氏族,是非常有教养、有文化、有家学的家族,比较高贵的家族,所以他受儒家名教礼法的影响非常大,同时他的儒学、佛学修养也非常深。
这个人在各个方面都属于比较优秀的人,知识非常全面,做事情也做得非常得体,所以当时在南北胡汉各个朝代的政权之下,他做官都做得比较顺畅。
另外一方面,由于他历仕四朝,三为亡国之人,所以饱尝离乱之苦,曾经写过一个赋——《观我生赋》,对于自己生经亡国丧家的变故,做了非常真挚的述。
正因为颜之推的经历非常曲折,所以进入隋朝之后,他结合自己一生的经历,把自己的人生智慧、人生经验做了一个总结,写成了《颜氏家训》,以此训诫子。
在这个书里有几个方面的思想。
1、把读书做人作为家训的核心
儒家非常重视教育,儒家的“至圣先师”孔子本身就是一个教师,所以儒家对教育是非常地重视的。
如果我们去看一个有点历史的老宅,经常看到一副对联,叫做“忠厚传家久,诗书记事长”。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方面,做人一定要忠厚仁义,另一个方面,一定要重视读书。
颜之推认为,读书要做到三个方面:
诚孝、慎言、检迹。
“诚孝”是要诚实,对长辈要孝顺,因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就是家族文化,所以,首先对长辈,对父母一定要孝顺。
“慎言”已经讲到到了社会上怎么为人处事,说话要谨慎。
“检迹”,做事情要谨慎,一定要考虑到方方面面的因素和问题。
颜之推认为,读书做学问的目的就是要培养自己的品德,让自己“开心明目,利于行耳”,还是为了让自己心胸非常开阔,知识非常广博,利于你在社会上做出一番事业。
所以他说,“若能常保数百卷书,千载终不为小人也。
”所以我们从这里可以看到,颜之推是把读书和修炼品格联系在一起的,读书既有增加知识的方面,也有培养品德的方面,最终是为了让你在社会上能够更好地立足,这是第一个方面。
2、选择正确的学习榜样
《颜氏家训》里写到,在北齐的时候,由于北齐是少数民族,所以有一些人就教小孩通过学鲜卑语,弹琵琶,通过这样的方式服侍、讨好鲜卑公卿,取得富贵。
颜之推对这种做法十分不屑,他认为,读书不是为了攀炎附势,而是应该“慕贤”,要学习大贤大德之人,把他们作为自己的人生榜样。
他认为,即使是通过这种方式做到卿相之位,也是不可取的。
3、确立家庭教育的各项准则
他特别强调,家长应该成为子女的楷模,“夫风化者,自上而行于下者也,自先而施于后者也。
”你要想让家族的后代成为好人,能够在社会上立足,做父母的一定要做得合适,所以他特别强调,做长辈的,做父母的,年纪大的人,一定要把榜样做好,树立正确的楷模。
“是以父不慈则子不孝”,父亲做的不合适,儿子是不可能孝顺的。
“兄不友则弟不恭”,做兄长对自己的弟弟妹妹不友善,弟弟妹妹一定是对你不恭敬的。
“夫不义则妇不顺矣”,丈夫做事情做得不合适,妻子一定不会顺从你。
这个话对于我们仍然非常有价值,我们做领导的,做公务员的,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身份,注意自己在社会上,在单位里是起到主导作用的,不能有权了就任性,不能胡作胡为。
所以,虽然这个话是家训的一个原则,我们把它推广来看,在家庭这么做,到单位里也应该按照这个原则做。
这个是家庭教育的原则。
他还讲到其他原则。
比如持家要“去奢、行俭、不吝”,就是一定要节俭,不要铺浪费。
在婚姻问题上,要做到“勿贪势家”,反对贪荣求利,儿女结婚结亲家的时候,不要看到人家很有权势就跟他结亲家,不要攀炎附势。
他还特别强调,一个人在世界上,要求真务实,不要图虚名,这种说法都是中国儒家思想非常主流的,反复强调的,颜之推只不过把它用在家庭教育方面而已。
同时他非常反对迷信,这个思想跟儒家的主流思想是一致的,孔子特别强调,“子不予,怪力乱神”,“怪力乱神”指的是迷信的、暴力的、没有办法验证的事情。
除此之外,颜之推还特别重视为人处事的教育。
他认为,为人之道,首先要厚重,就是忠厚,非常地稳重,“自古文人,多陷轻薄”,做人不要太轻佻,不要做得非常刻薄,要养成忠君、孝顺、谦恭、礼让这些“厚重”的道德品质。
因为颜之推的重要身份是政府官员,而且他历经四朝,有非常丰富的为官、为人的处世经验,他之所以重视“厚重”,跟他的官员身份有很大的关系,而且跟他的经历非常复杂也有很大关系。
这是第一个,他非常重视为人处事一定要厚重,特别反对轻薄。
其次,他主“少欲知足”,这种思想也是中国家训文化从古到今都非常强调的。
前面我们已经讲到了,周公对他的儿子,对后代是这样强调的,要节制自己的欲望,要节俭,诸亮也是这样强调的,所以颜之推强调要“少欲知足”。
这是颜之推的《颜氏家训》里最重要的几个方面的思想。
我们现在来看,《颜氏家训》有什么意义。
它是在这种共性的基础上,特别突出一家一户的个性,调动起家长为子女垂立训的文化自觉,我们读《颜氏家训》就可以读出来。
《颜氏家训》结合了颜之推非常复杂曲折的人生经验,所以他提炼出很多的做法跟他的经历是有很大关系的,我们读《颜氏家训》时,可以读出很明显的他的思想里的个性,这是它的意义。
在《颜氏家训》的影响之下,中国下到普通老百姓,上到宰相,到帝王之家,都开始定立自己的家训,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很重要的特征。
《颜氏家训》思想里头有这样一些话讲得是非常好的,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在《教子》篇里头有这样一句话,“凡庶纵不能尔,当及婴稚,识人颜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诲,使为则为。
”这句话的意思是,就算你是普通老百姓,没有办法做到像宰相、帝王那种很高大上的教育,但是这些事情是普通老百姓也可以做到的,当孩子能领会大人的表情,知道旁人的喜怒哀乐的时候,就应该开始对他进行教育,告诉他什么东西应该做,什么事情不应该做。
这里实际上强调的是早教的原则,就是孩子刚刚开始对父亲、母亲、兄弟姐妹的表情已经知道,这个是爸爸,现在不高兴了,妈妈可能有点难过了,哥哥有点不开心了等等,当他已经开始对家人的表情有这种感知的时候,就应该对他进行介入教育。
我们认为,这种原则放在现在的幼儿教育学理论里,仍然是非常有价值,非常科学的。
《教子》篇里还有一句话说得非常好,“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这句话的意思是,父母应该两方面都具备,第一方面,一定要有权威,一定要严格;
第二方面,对孩子要有爱,不能光有严,没有爱,这是不行的。
两方面都有,儿女一定对父母既有敬畏之心,同时又会有孝顺,爱父母之心,这样对孩子的教育是比较全面,比较合适的。
“吾见世间,无教而有爱,每不能然”,这句话也说得非常好,对我们现在教育孩子也是很重要的。
他说,我现在看到我旁边的那些人“无教而有爱”,光有爱是溺爱,因为没有教育,没有规则,没有威严,所以孩子没有办法掌握规则、规。
这样教育出来的孩子一定是不符合我们要求的,所以他说“无教而有爱,每不能然”。
颜之推是中国家庭教育里非常成功的人物,他不仅在实践中做得很好,而且他能够总结出一些原则,也是做得非常好的。
在《教子》篇里他还讲到,“人之爱子,罕亦能均,自由及今,此弊多矣”。
我们爱自己的孩子,很少能做到非常地公平、公正,这样就会产生很多弊端。
“贤俊者自可赏爱,顽鲁者亦当矜怜,有偏宠者,虽欲以厚之,更所以祸之”,意思是龙生九子,一定是有差别的,你如果光喜欢很聪明的,不喜欢笨一点的,鲁钝一点的,可能会造成一个很大的不良后果。
你的爱,对孩子的态度有偏差,那些得到多过的爱的人,当时他觉得很高兴,但是以后很可能会造成祸害。
所以他特别强调,当家里的孩子比较多的时候,对他们的教育和爱应该公平、公正,要把分寸拿捏好。
这个是《教子》篇里一个很重要的原则。
在《勉学》篇里有一段话,对我们现在也有很好的启示。
“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
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犹贤与瞑目而无见者也。
”这个话的意思是小的时候学习,像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光是非常光亮的;
老了再去学习,就像拿着一个蜡烛在夜里行走一样,虽然光不是那么亮,但是仍然比闭着眼睛走要好。
所以他说的就是一个人要活到老学到老,可能你早年的时候因为各种原因没有及时学,现在到了50岁、40岁,这个时候去学,虽然效果比不上十几岁、几岁的时候开始学效果那么好,但是,学总比不学好。
所以在这里他特别强调,学习是在任何时候都可以学的,而且是活到老,学到老。
这种思想对我们仍然有很重要的启示,我们现在也特别强调要活到老,学到老,因为知识是在不断更新、不断变化的,所以我们要不断地学习。
《颜氏家训》里有很多很重要的思想,因为时间原因只介绍到这儿。
我们现在看一下《颜氏家训》对颜氏家族后人的影响,这里只提唐朝,唐朝有几个著名的人物都是颜之推家族的后人。
一个是给《汉书》做注的颜思古,还有著名书法家颜真卿。
颜真卿大家都知道,他的家人,他的兄弟颜杲卿在“安史之乱”的时候,颜真卿和颜杲卿家族里的人,为了抗击当时的安史乱兵,很多人为国捐躯。
当时他们的家人主要在现在的和一带抗击安史乱兵,很多人都在战争中死亡了。
颜真卿曾经有一个很著名的书法,叫《祭侄文稿》,就是纪念他的侄子在抗击安史乱兵过程中,为国捐躯的事情,《祭侄文稿》后来也成为中国书法史上的著名作品,被称为天下第二行书。
我们从这里头可以看到,光是在唐代,就出现了这些著名的颜氏家族的后人。
关于颜之推和《颜氏家训》我们就介绍到这儿。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传统 家训 文化 家风 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