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学案学生版Word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6749880
- 上传时间:2022-11-25
- 格式:DOCX
- 页数:12
- 大小:30.31KB
第三单元学案学生版Word文档格式.docx
《第三单元学案学生版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单元学案学生版Word文档格式.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读这篇课文,只要分析一下描述的几个方面,概括一下鲁迅对每一方面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就不难把握全文内容了。
作者对反动势力、爱国青年和处于中间状态的所谓“庸人”,分析得非常透彻。
反动势力包括段祺瑞执政府(或称“当局者”)和“几个所谓学者文人”(或称“有恶意的闲人”“流言家”),当然也包括“惩创学生”的“八国联军”,还有“中外的杀人者”,但本文锋芒所向主要是段政府和流言家。
对爱国青年,鲁迅突出地描写了刘和珍,还提到杨德群、张静淑和“四十余被害的青年”,再扩大一些是数百死伤者,再扩大一些是请愿的群众。
处于中间状态的“庸人”,鲁迅又称他们是“无恶意的闲人”。
作者的立场、观点和态度是非常鲜明的。
他愤怒地控诉段政府杀害爱国青年的暴行,痛斥走狗文人下劣无耻的流言,无比沉痛地悼念刘和珍等遇害青年,奉献他的悲哀和尊敬,一方面告诫爱国青年要注意斗争方式,另一方面颂扬“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的勇毅激励人们“更奋然而前行”。
“奋然而前行”的方向、目标是哪里?
作者在本文中没有直述,可以从作者对黑暗社会的批判、控诉中领悟得到。
“我只觉得所住的并非人间”,这世界是“似人非人的世界”,作者痛心疾首地说“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他痛心于我们民族的“衰亡”,痛心于衰亡民族的默无声息,渴望“爆发”,呼唤“爆发”,用“血战”来消灭黑暗势力,开辟一个新的世界,这是一个理想的新世界,在这世界里没有暴力,没有侵略,没有纷争和流言蜚语,人们都合理地生活,幸福地做人,安心地劳动和读书。
【自主学习】
1、字音字形
徘徊(huá
i)寥(liá
o)落毅(yì
)然菲(fěi)薄绯(fēi)红
洗涤(dí
)踌躇(chú
)诧(chà
)异倔(jué
)强租赁(lì
n)
噩(è
)耗(hà
o)和蔼(ǎi)喋(dié
)血尸骸(há
i)转辗(zhǎn)
攒(cuá
n)射屠戮(lù
)惩创(chuānɡ)创(chuāng)伤浸渍(zì
)
干(ɡà
n)练毫不相干(ɡān)长歌当(dà
nɡ)哭桀(jié
)骜(à
o)锋利
黯(à
n)然泣下殒(yǔn)身不恤(xù
)阴谋秘计
2、本文是一篇纪念性文章,纪念的中心人物是刘和珍。
那么课文的七节中哪些小节集中写纪念刘和珍君?
答:
3、第一、二节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4、六、七节起什么作用?
5、请用简洁的语言小结本文思路。
答:
【课堂探究】
⒈课文写了刘和珍哪些事件?
从这些事件中可以看出,刘和珍是一个怎样的人?
2.作者极力刻画“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刘和珍形象有什么作用?
【理解与运用】
1、“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这是怎样的哀痛者与幸福者?
”哀痛与幸福针对什么而言?
2、文中两次出现“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两个必要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3、“至于此外深的意义,我总觉得很廖廖,因为这实在不过是徒手的请愿。
人类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
”作者用了类比的说法,大量的木材喻指什么?
一小块煤喻指什么?
从中看出作者对于斗争方式持什么观点?
4、阅读下面文字,在空白处表述刘和珍的事迹,构成排比。
鲁迅说: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英雄辈出的中华民族历来不乏这样的真的猛士。
刘和珍就是其中突出的代表。
她;
她
5、以文作歌,长歌当哭祭英魂。
用我们的文字将我们沉痛的哀思,最高的敬意献给刘和珍君。
【研究性学习】
为了更好地理解本文,请从下面几个课题中选择一个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
(一)课题:
《记念刘和珍君》写作目的浅析
研究的目:
探究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作者写此文的目的。
(二)课题:
《纪念刘和珍君》的行文思路探究
研究目的:
理清文章结构和作者思路,整体把握全文。
(三)课题:
《纪念刘和珍君》中作者的情感分析
希望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使同学们对鲁迅先生的情感有更进一步的了解,以便更好地把握全文。
(四)课题:
刘和珍事迹研究
进一步地认识这个人物,从刘和珍的角度反映鲁迅先生本文情感产生的原因,使大家对课文的认识提到一个新的高度。
【相关资料】
1、刘和珍烈士小传
刘和珍女士,江西南昌县人,毕业于江西第一女子师范学校。
民国十二年秋,入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英语系。
性情温厚;
学业优良,为师友所赞许,被举为学生自治会长;
去岁章杨摧残女师大,女士奋力反抗,然仍不废学;
至十二月复校,方期安心学业,乃国是日非,八国通牒事起,北京各界发起国民大会,赴执政府请愿,女士偕往,被府卫队枪击,弹从背入,斜穿心肺,当场遇害,时民国十五年三月十八日下午二时也,年二十二岁。
——《女师大周刊》123期,1926年3月24日
2、杨德群烈士小传
女士杨德群,字先哲,湖南湘阴人。
幼秉性温慧;
长好学不倦;
待人诚蔼慈惠,人以此交重之。
生平专心教育事业,所至子弟仰之若慈母。
志皎洁不淄,而常以改造社会为己任。
近服膺三民主义,欲由此以实行其夙负。
以民国七年毕业于湖南第一女子师范学校。
在湘服务五年。
十四年入北京女子师范大学。
十五年三月十八日,为八国通牒事,随市民请愿执政府。
被卫队枪击,弹从左肩甲近下入,穿胸膛偏右出。
立仆,血流如注。
移入官医院,以下午三时卒,年二十四岁。
3.女师大学潮
1924年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学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反对推行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奴化教育的杨荫榆任校长。
杨荫榆倚仗北京段祺瑞政府的支持,无理迫令3名学生退学,激起了学生们的强烈愤慨。
1925年1月,学生代表赴教育部要求撤换杨荫榆,并发表宣言,坚决反对杨任校长。
同年4月,章士钊以司法总长兼教育总长身分,声言“整顿学风”,为杨荫榆打气。
5月7日,女师大学生会召开会议纪念国耻日,杨荫榆强行登台演讲,学生们大发嘘声,坚持要她退席。
杨恼羞成怒,公然引军警入校进行干预。
9日,她假借校评议会的名义,将学生自治会干部许广平、刘和珍等6人开除。
11日,女师大学生召开全校紧急大会,决定驱逐杨荫日,鲁迅、马裕藻、沈尹默、钱玄同等7人联名在《京报》上发表宣言,坚决支持女师大学生。
7月,杨荫榆在反动政府的支持下强行解散大学预科甲、乙两部4个班,学生奋起自卫。
北京党组织发动各校学生声援女师大学生的斗争。
8月10日,段祺瑞政府下令停办女师大,另成立国立女子大学。
12日,教育总长章士钊亲自出面,下令免去鲁迅的教育部佥事的职务。
在党的领导下学生们坚持斗争,加之社会进步舆论的广泛支持,斗争终于取得胜利。
1925年冬,恢复女师大。
1926年3月,北京临时执政府发布了“撤销对周树人免职处分”的训令。
4.陶渊明《挽歌》诗
荒草何茫茫,白杨亦萧萧。
严霜九月中,送我出远郊。
四面无人居,高坟正蕉峣。
马为仰天鸣,风为自萧条。
幽室一已闭,千年不复朝。
千年不复朝,贤达无奈何。
向来相送人,各自归其家。
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
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蕉峣:
jiāoyá
o高耸)
说明:
这是一首自挽诗。
诗以假想的口吻,写了自己死后出殡、送葬和入葬后的情景和感触。
表达了作者憎恶现实,鄙弃世俗的思想感情,体现了他那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可贵气节。
8、小狗包弟
1、关于作者
巴金(1904.11.25~2005.10.17),原名李尧棠,字芾甘,祖籍浙江嘉兴,1904年11月25日生于四川成都一个官宦家庭.1928年完成第一部中篇小说《灭亡》,1929年在《小说月报》发表后引起强烈反响。
后来又写了“爱情三部曲”(《雾》、《雨》、《电》)和“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等小说,又发表中篇小说《寒夜》、《憩园》等。
1978年起,在香港《大公报》连载散文《随想录》,回忆自己在“文革”中的遭遇和内心感受,1982年至1985年相继获得意大利但丁国际荣誉奖、法国荣誉勋章和香港中文大学荣誉文学博士、美国文学艺术研究院名誉院士称号,任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全国文联副主席。
2、关于背景
文革之后,噩梦虽过,悲恸难忘,整日面对最亲爱人的骨灰,巴金的晚年总是生活在沉重的心理氛围下。
于是巴金开始了写作《随想录》,这是他生命中最后一项大工程,从1978年12月到1986年7月,耗费了整整七年的时间,终以煌煌五卷四十多万字的巨著,奉献给人们一部这个时代“说真话”的大书。
它渗透了老人晚年的真实思想与感情,写出了一个中国知识份子近四十年来心路历程的伟大“忏悔录”。
“这是一笔心灵上的欠债,我必须早日还清。
它像一根皮鞭在抽打我的心,仿佛我又遇到五十年前的事情。
”写吧,写吧。
“好象有一个声音经常在我耳边叫。
我快要走到生命的尽头了,我不愿意空着双手离开人世,我要写,我决不停止我的笔,让它点燃火狠狠地烧我自己,到了我烧成灰烬的时候,我的爱,我的恨也不会在人间消失。
”——巴金
人们习惯用“浩劫”来形容文化大革命的十年。
的确,那种类似于宗教崇拜的狂热和疯狂的造神中所展现的人性的丑恶是怵目惊心的,是与现代文明,乃至近代文明格格不入的。
可以说它的发生与整个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有着直接的联系。
并同时反映出人性层面的丑恶。
而审视知识分子在这幕历史活剧中的表演,挖出隐没于文化和人性深层的原因,便是我们这个多难民族具有类运动免疫力,在此后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
从这个意义上讲,巴老的《随想录》结束了一个迷乱的时代,而开启了一个寻找与叩问的时代。
这是一部由150篇短文组成的散文随笔集,写作时间是1978-1987年,当时虽然浩劫已去,人文环境相对宽松,但说真话的权力却是有限度的。
巴老是勇敢的,也是真诚的。
而这种勇气和真诚便来自一个从事创作五六十年的老作家的良知和责任感。
“五卷书上每篇每页满是血迹,但更多的却是十年创伤的脓血。
我知道,不把脓血弄干净它就会毒害全身,我也知道,不仅是我,许多人的伤口都淌着这种脓血。
”巴金的伟大之处就在于此。
走出历史的荒芜,他没有醉心于苦难中的甜蜜,也没有把自己当作受害者和谴责者,而是把自己连同历史一起押上审判台,他“把笔当作手术刀一下一下地割自己的心”。
他解剖着自己,同时解剖着历史,他要找出附于文化与心灵上的毒疮与脓血,为一个民族清算历史,找出通向未来的道路,他要建立“文革博物馆”。
他写这部散文集已不存在任何功利的目的,正如他在五个集子的合订本的序言中所说:
“讲出了真话,我可以心安理得地离开人世了。
”无所求也无所惧,一个知识分子的良知,在遭压抑太久之后终于爆发了。
在种种的压制、报复与恐吓中,他还是以惊人的意志记下了他人生最后的忏悔。
这是一颗高贵的灵魂,他容不得些许的微尘。
“六十年的写作生活并不使我留恋什么,和当初一样,我并不为个人的前途担心,把自己的一切奉献出来,虽然只有这么一点点,我总算说话算数,尽了职责。
”我们该为善良的老人庆幸,命运给了他时间,让他给自己的创作生命写下一个完美的句号。
同时也给中国作家打制了一个楷模式的人格形象。
读《随想录》,已经没有《家》、《春》、《秋》里充满激情与青春的激越的文字,已不再会为那近乎直露的浩荡的情感所淹没。
然而它的平静而沉实的笔调,却正适合了一个历史老人忏悔与批判的深度和智慧,也有人说《随想录》的笔调太平谈,忽略了文字技巧。
我想以老人的段话来回应:
“我的写作的最境界,我的理想,绝不是完美的技巧,而是高尔基《草原故事》中的‘勇士丹柯’——‘他用手抓开自己的胸膛,拿出自己的心来高高举在头上’……我不会离开过去的道路,我要掏出自己燃烧的心,要讲心里话。
”
对于这样一个善良而真诚的老人,我们还苛求什么呢?
如果说文革十年中,在强权和非理性泛滥的时候,中国知识分子集体缺席的话,(当然,除了那些“独举此火”的勇士如顾准张志新等)巴金老人就是在给自己补课。
然而实际上有许多人并没有把这一课补上。
而我想,只有把这一课补上,这种免疫力才能深入我们民族的血液,使她永远远离历史的歧途。
对于我们,没有经过那个时代的我们,这本用真话建立起来的揭露“文章”的博物馆,也许就是最好的教材了。
初读题目,很容易知道本文是一篇描写动物的文章,此文处于散文单元,定然是通过动物小狗的描写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阅读文章,就要留心文章中最触动心灵的地方,那里或隐或显的流露出作者的情感,而题目称小狗为“包弟”,这是很让人动心的地方,给狗一个名字很正常,但称狗为“弟”就是一个吸引读者阅读的第一个妙点。
写物的散文,一定要选择与此物有关的各种事情,让这些故事围绕一个中心进行,散文的特点“形散神不散”,在类似的文章中,更是集中体现散文成功的关键,在于它的巧妙构思,那么,本文的构思应当是欣赏的另一个妙点所在。
读散文,随着点滴趣事感触作者的心动,在散文的阅读中体验人生,品味人生,当是此文阅读给人的最好回馈。
《小狗包弟》在内容上有两条线可以抓:
一条是写小狗包弟的悲惨遭遇,一条是写作者情感态度的前后变化。
通过写小狗包弟的遭遇和作者情感的变化,折射出当时的社会的疯狂和人性的扭曲,为了自己的生存,连一条心爱的小狗都无法保护,只好放弃人性中一些美好的东西,抚今追昔,怎不令人唏嘘感叹!
自责、忏悔之余,带给我们深深的思索……在形式上,《小狗包弟》不枝不蔓,由现在——追忆——现在三段组成,结构严谨,犹如三段乐曲一唱三叹,撩拨着读者的心弦,震撼着读者的心灵。
文字情真意切,朴素自然,绝无雕饰,作者真正是做到了“掏出心来”,以情动人,越品越有味道。
1、读准字音
租赁(lì
n
)解剖(pōu
)吠叫(fè
i
)
堕入(
duò
忏悔(
chà
驾驭(
yù
)一撮灰(cuō
)作揖(
yī
2、辨析字形并组词
撕(
堕(
茵(
)
蛾(
厮()
坠(
荫(
娥(
揖(
葺(
辑(
茸(
缉(
3、朗读课文,概述内容
4、按照故事的情节发展顺序给课文划分段落,并归纳各段的段意。
.答:
第一段
(1):
第二段
(2):
第三段(3-5)
第四段(6-9)
第五段(10-13)
5、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对小狗包弟的感情态度前后有什么变化?
1.形象鉴赏
(1)小狗形象:
找出描写包弟的句子,在作者笔下,小狗包弟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提示:
正面、侧面描写)
正面描写:
侧面描写:
形象:
(2)作者形象:
①如此可爱的小狗,“我”为什么要舍弃它?
()
②小狗包弟送走后,作家的内心是如何变化的?
为什么?
③作家为什么会轻松?
(
)
④他为什么会沉重?
(
⑤这种包袱使作者不断的自我谴责,请大家找一下,那一句话是表明作家的自责的?
()
⑥我们说时间可以改变一切,可是时间能抚平心灵上的创伤吗?
倒数第三段作家写了时光的流逝,又写了庭院景况的改变,目的是什么?
⑦总结“我”的感情脉络:
()
2.结构选材鉴赏
(1)开篇写一位艺术家与狗的故事,有什么意义?
①章法结构上,
②思想内容上,
③写作效果上,
(2)作者反映“文革”的现实,为什么要写一条小狗?
3.表达技巧鉴赏:
①写法新颖——用写小狗的命运反衬人的命运,用狗性反衬人性,以小事件反衬大社会
③结构自然——过渡自然,浑然一体
④语言质朴——娓娓道来,不事雕饰
⑤感情真挚——以人格动人,以真情动人
《小狗包弟》写作目的浅析。
《小狗包弟》的结构与语言特色探究。
体会文章结构自然,语言质朴的特色。
有关“文革”这场运动堪称“十年浩劫”,多少无辜的人惨遭杀害,多少千年古迹毁于一旦。
那是一个非人的疯狂的年代,亲友疏远,人情殆尽。
作家秦牧曾这样记述“文革”期间在广州街头的所见:
“人们咬着匕首,抬着尸体游行。
”“一天早上,当我走回报社的时候,一路看到在树上吊尸的景象。
那些尸体,大多是被打破头颅、鲜血迸流的。
在一德路到人民中路短短
一段路程中,我竟见到八具这样的尸体。
《小狗包弟》选自巴金晚年散文集《随想录》。
其目的是要对“文化大革命”做出个人的反省,巴金在十年文革的动乱中,看到许多同志、战友、亲人相继遭到迫害,却有恨不敢说,有泪不能流,有时还不得不说些违心的话,做些违心的事。
粉碎“四人帮”后,他被压抑的感情像火山一样爆发出来了,他说:
“我吃够了谎言的了,现在到了讲真话的时候了。
”“人人只有讲真话才能认真的活下去。
”“我必须用最后的言行证明我不是一个骗子”。
《小狗包弟》完成于1980年1月4日。
9、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1922年3月,梁启超应清华文学社之邀,在清华学校作了《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的专题演讲。
本文即是梁实秋对这次演讲的记述。
梁实秋(1902-1987),中国散文家、文学评论家、翻译家。
原名治华,浙江杭县(今余杭)人,生于北京。
1915年就学于清华学校(今清华大学)。
1923年留学美国。
回国后,曾先后任教于东南大学、暨南大学、青岛大学、北京大学等校,主编《时事新报》副刊《青光》《益世报·
文学周刊》《中央日报》副刊《平明》等。
一度主编《新月》月刊。
创作以散文小品著称,风格朴实隽永,有幽默感,以《雅舍小品》为代表作。
1949年后曾任台湾省立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
主要著作尚有散文集《雅舍小品》(续集),文学评论集《浪漫的与古典的》《文学的纪律》《秋室杂文》,译著《莎士比亚全集》等。
主编《远东英汉大辞典》。
课文题为记一次演讲,好像是记事,其实是写人,通过写一次演讲的情景来表现梁任公的一些特点,并表达对老师的崇敬之情。
本文撷取最有价值的记忆片段构思成文,篇幅短小,语言简练,意味深长,精彩纷呈,把对老师的真挚情感融于叙述描写之中。
梁实秋的文章语言既流利又典雅,是纯正的白话书面语,可以朗读,可以细品语句,可以记住一些优美的词语,以备日后写作文时借鉴运用。
戊戌(wù
xū)叱咤(zhà
)莅(lì
)临迥(jiǒng)异精悍(hà
箜篌(kōnghó
u)酣(hān)畅蓟(jì
)北激亢(kà
ng)
2、全文可分几部分,各部分内容是什么?
1.作者是怎样描写梁启超先生的开场白的?
他对此作何评价?
2.为什么梁启超的一次讲演给作者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象,使之常常想起,并笔而记之?
3.文中写了梁任公先生两次哭,结合补充知识,试分析两次哭的原因是否一致?
【品味语言】
赏析下列语句。
1.他走上讲台,打开他的讲稿,眼光向下一扫,然后是他的极简短的开场白,一共有两句,头一句是:
“启超没有什么学问——”眼睛向上一翻,再轻轻点一下头,“可还是有一点喽!
赏析:
2、他真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太息。
3、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
于是我想起了从前的一段经历,笔而记之。
1、梁任公的形象是如何在文中得到完美体现的?
提示:
㈠对事件的描述中插入对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神态等的细节描写,在细节和侧面描写中展示人物性格特征。
①肖像描写,如“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的人物,穿着肥大的长袍”“步履稳健,风神潇洒,左顾右盼,光芒四射”,写出了人物精神饱满、气质洒脱的特点。
②动作描写,如“走上讲台,打开他的讲稿”;
神态描写,如“眼光向下面一扫”“眼睛向上面一翻,轻轻点一下头”,语言描写,如“启超没有什么学问——”“可是也有一点喽!
”,体现出谦逊而又自信、风趣的特点。
③动作细节描写,如“有时候,他背诵到酣畅处,忽然记不起下文,他便用手指敲打他的秃头,敲几下之后,记忆力便又畅通,成本大套地背诵下去了”,体现出梁任公才学渊博而富有个性;
④间接描写:
如“他敲头的时候,我们屏息以待,他记起来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三 单元 学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