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周年类大事记1909年京张铁路建成通车Word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6747675
- 上传时间:2022-11-25
- 格式:DOCX
- 页数:16
- 大小:100.33KB
高考历史周年类大事记1909年京张铁路建成通车Word下载.docx
《高考历史周年类大事记1909年京张铁路建成通车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周年类大事记1909年京张铁路建成通车Word下载.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这件事在当时轰动了海内外。
众所周知,谁掌握了路权,谁就掌握了利润。
在当时列强认为清政府“连个空气压缩机都没有”的蔑视下,詹天佑的这一次暴击,大大增加了中国的话语权,树立了民族自信心。
摩格尔式蒸汽机车与当时的火车司机。
在1909年10月2日的京张铁路通车典礼上,此车担当通车典礼专列的本务。
三、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铁路的快速发展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49年一年共抢修恢复了8,278公里铁路。
到1949年底,全国铁路营业里程共达21,810公里,客货换算周转量314.01亿吨公里。
1952年6月18日,满州里至广州间开行了第一列直达列车,全程4,600多公里畅通无阻。
到52年底,全国铁路营业里程增加到22,876公里,客货换算周转量达802.24亿吨公里。
从1953年开始,国家进入有计划发展国民经济的时期。
到1980年铁路经过了五个五年计划的建设,取得了辉煌的成绩。
自1997年到2007年,我国铁路共进行了六次大提速。
2007年4月18日第六次大提速后,在我国部分铁路线区段,列车时速可达200公里以上,这标志着中国铁路运输第一次与世界同步,开始进入高速铁路时代。
到2009年底,中国铁路营业里程达86000公里,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
十年前的2008年的8月1日,我国自主建设的第一条最高时速350公里高速铁路——京津城际开通运营,中国正式跨入高铁时代。
十年来,从渤海之滨到西部戈壁,从中部平原到西南群山,从东北雪原到江南水乡,中国高铁从零起步,串珠成线、连线成网,运营里程超过2.5万公里,占全球高铁运营总里程的三分之二,累计运送旅客超过70亿人次。
中国铁路还在继续延伸。
根据中国铁建建设规划,到2020年,全国铁路营业里程将达到15万公里,其中高铁3万公里;
到2025年,中国铁路网规模将达到17.5万公里,其中高铁3.8万公里;
到2035年,率先建成发达完善的现代化铁路网。
中国高铁网络
【综合训练】[理解—史料研习归纳]
【近代交通事业的曲折发展】
史料一 1879年,李鸿章为了将唐山开平煤矿的煤炭运往天津,奏请修建唐山至北塘的铁路。
李鸿章的奏请最初得到清政府的批准,随后便遭到顽固的王公大臣的群起攻击。
他们说什么火车会“烟伤禾稼,震动寝陵(清朝皇陵)”,会“惊耳骇目,鬼神呵谴”。
他们的结论是,铁路“为祖宗所未创,应当立予停止,以维国本而顺舆情”。
面对强大的守旧势力,清政府的当权者撤销了原议,决定将铁路缩短,仅修唐山至胥各庄一段……
——《中国铁路的发展历程》
史料二 甲午战后中国铁路事业的格局之一……至1911年,中国共建铁路8200千米,其中帝国主义直接投资修筑的铁路占46%,贷款建筑的铁路占40%,中国人自建的铁路仅1200千米,只占14%……一些闭塞地区的经济因铁路而活跃,一些古老的城镇因铁路而面目一新。
铁路在畅运经济、带动繁荣的同时还意味着信息的流通、知识的传播,意味着建立“铁路交通日常急需的各种生产过程”,所有这一切,无疑都有助于打破中国传统社会“自给自足的惰性”,推动现代化进程。
——周积明《最初的纪年——中国早期现代化研究》
[史料解读]
(1)史料一反映了洋务运动时期发展铁路交通的原因和艰难历程。
洋务派发展铁路交通是为了解决军用工业能源运输问题,而传统观念和封建顽固势力阻碍近代铁路的兴建。
(2)史料二反映了近代中国兴建铁路的特点。
帝国主义国家在华投资修筑的铁路长度大大超过了中国人自建铁路长度;
帝国主义国家控制了中国的铁路修筑权。
[史料运用]
(1)根据史料一,分析修建唐胥铁路的原因。
结合所学简要分析近代阻碍我国铁路建设的主要因素。
[提示] 原因:
洋务运动的兴起和发展,军事工业面临能源运输的困难。
主要因素:
传统观念和守旧力量的阻碍;
清政府顽固派的迂腐守旧和政局动荡;
外国资本主义的压制。
(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兴建铁路的特点及认识。
[提示] 特点:
帝国主义国家在华投资兴建的铁路长度大大超过了中国人自建的铁路;
帝国主义国家控制了中国铁路修筑权。
认识:
铁路是世界科技进步与工业革命的必然要求,有助于改变落后的局面,推动中国经济走向近代化;
便于帝国主义对中国输出资本和掠夺财富,加深了中国经济的半殖民地化。
[史论归纳]
全面理解中国近代交通事业发展的特点及成因
1.特点
(1)近代中国交通业逐渐开始近代化的进程,铁路、水运和航空都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2)近代中国交通业受到西方列强的控制和操纵。
(3)地域之间的发展不平衡。
2.成因
(1)先进的中国人为救国救民,积极兴办近代交通,促进中国社会的发展。
(2)工业革命的成果传入中国,为近代交通业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
(3)列强为了扩大在华的经济利益,加强对中国的控制,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始终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控制和操纵中国的交通业。
(4)中国各地经济发展严重不平衡,这就决定了各地交通发展的不平衡。
学习考试说明,解密高考试题,培养学科素养
——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历史学科考试说明的高考试题解读
(一)
一、2012—2018全国卷考情统计
考纲说明
卷别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全国卷Ⅰ
2017·
西周分封制的深远影响
2013·
西周、战国墓葬等级规定
全国卷Ⅱ
2014·
分封制、礼乐制;
2016·
宗法制的影响;
2018·
商汤的仁德之心
——
全国卷Ⅲ
西周政治制度
全国卷
2012·
中央集权的加强
2、高考真题解读
(一)立足时空观念——主干知识迁移考
1.(2017·
全国卷¢
ñ
·
24)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
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
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
分封( )
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
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
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
A [本题主要考查西周分封制的内容和影响,要求学生从材料中受封对象与周王之间的关系来分析.A.从材料可知,分封出去的都是皇室宗亲,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西周分封制刚开始实行的是军事据点制度,也就是说派遣一部分周王室的政治力量到地方上去封邦建国,然后逐渐与当地人民进行融合,取得对地方的统治权,巩固西周对地方的统治,这必然就加强了周部落与周边其他地区文化的交流和认同,有利于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形成,巩固了西周对地方的控制.
B.分封制主要是地方官制,不可能加强君主专制的权力,另外,西周时期,没有形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君主专制权力在当时不是非常突出,西周主要强调以德治国.
C.结合所学知识,我们知道分封制地方诸侯国有很强的独立性,西周王朝就是不能够直接操控地方,所以实行分封,选项表述是错误的.
D.材料主要体现的,西周对地方的控制,而不是侧重周王室内部的权力传承关系,材料也没有直接涉及到贵族世袭特权的存在.真正从根本上保证贵族世袭特权的制度是宗法制,而不是分封制.
故选A.]
2.(2014·
ò
24)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按¡
°
周礼¡
±
行事,学说统一的¡
雅言¡
,促进了各地文化的整合。
周代的¡
最早应起源于现在的( )
A.河南 B.河北C.陕西D.山东
C [¡
是周王室使用的语言,而西周的统治中心镐京在今陕西省境内,故选C项。
]
(二)立足史料实证——创新情境灵活考
3.(2018·
24)据《史记》记载,商汤见野外有人捕猎鸟兽,张设的罗网四面密实,认为这样便将鸟兽杀绝了,“乃去其三面”,因此获得诸侯的拥护,最终推翻了夏桀,创立了商朝。
这一记载意在说明()
A.商汤的成功缘于他的仁德之心
B.捕猎是夏商时主要的经济活动
C.商朝已经注重环境保护
D.资源争夺是夏商更替的主因
A [商汤见人所设罗网四面密实,认为这样会将鸟兽杀绝,“乃去其三面”,显示了他的仁德之心,他从而得到诸侯拥护,并最终取得天下。
《史记》中的这一记载意在说明商汤成功缘于他的仁德之心,故A项正确。
农业生产是夏商时期的主要经济活动,故B项错误。
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商汤的仁德之心,而非生态保护,故C项错误。
材料强调的是统治者治国理念是夏商更替的主因,故D项错误。
4.(2013·
24)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
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
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
这表明( )
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
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
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
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
C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提取有效信息:
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
这体现了秦国已经走向集权,C项正确。
A项是对题干材料的错误解读;
B项表述本身错误,分封制下君主权力有限;
D项表述本身错误,春秋时期分封制就已经遭到破坏。
(三)立足历史解释——方法能力创新考
5.(2012·
全国卷·
24)梁启超在论述中国古代专制政治发展时说:
¡
专制权稍薄弱,则有分裂,有分裂则有力征,有力征则有兼并,兼并多一次,则专制权高一度,愈积愈进。
从中国古代历史整体来看,这一论述中可以确认的是( )
A.君主专制是维系统一的主要条件
B.分裂动荡是专制权力产生的前提
C.专制程度随历史进程而不断加强
D.武力夺取政权是专制制度的基础
C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提取材料有效信息并与所学知识进行联系。
材料中的¡
¡
专制权¡
愈积愈进¡
体现了专制程度不断加深。
联系所学知识可知:
中国古代从秦朝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开始,一直到明清时期,专制程度呈现不断加强的趋势,尤其是清朝军机处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古代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故选C项。
(四)立足家国情怀——社会热点隐性考
6.(2016·
ó
24)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字数越来越多,语句也愈加格式化。
这些铭文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用。
这表明西周时( )
A.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文字体系
B.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
C.宗法制度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D.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改变
B [题干反映的是西周青铜器上的铭文字数、格式和内容情况。
这些铭文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意味着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故B项符合题意。
周代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与商代一样,都是¡
金文¡
,并没有创造出全新的文字体系,故排除A项。
题干没有涉及宗法制度,故排除C项。
商周青铜器多用于祭祀,题干信息不能说明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改变,故排除D项。
7.(2016·
24)福建各地族谱中有大量关于入台族裔回乡请祖先牌位赴台的记载,此类现象在清乾隆年间骤然增多。
这说明乾隆年间( )
A.族谱编修顺应了移民的需求
B.大陆移民已在台湾安居繁衍
C.内地宗族开始整体迁移台湾
D.两岸居民正常往来受到阻碍
B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并提取材料有效信息。
材料所给的时间信息是乾隆年间,内容是入台族裔回乡请祖先牌位赴台,反映了这一时期台湾与大陆关系的密切。
福建到台湾定居者很多,再联系清前期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的史实,可知B项符合题意。
A项是对材料的误解,族谱编修是宗法血缘关系的体现,突出了血脉传承关系,故排除。
C项表述错误,故排除。
D项与乾隆年间的史实不符,故排除。
3、学科素养的培养——史料分类
以秦朝政治制度为例
常说的史料,就是指那些人类社会历史在发展过程中所遗留下来的,并帮助我们认识、解释和重构历史过程的痕迹,详细地说就是研究历史和编纂史书所用的资料。
史料是研究历史、获取历史结论的直接或者间接依据。
鉴别运用史料,解读获取信息,加强处理史料的能力,也是高考考查目标中“解读和获取信息”能力的要求。
1.按表现形式分为文献史料(指以文字形式记载的史料)、实物史料(历史上人类活动各种物件)和口述史料(口头叙述并记录下来的资料)。
2.按资料价值分为第一手史料和第二手史料。
第一手史料:
原始史料,即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发生时代流传下来的材料,直接反映了研究对象的情况;
第二手史料是经过后人转述、记录或运用第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及诠释的材料,间接反映了研究对象的情况。
实物史料一般都是第一手史料;
文献史料中第二手居多;
口述史料辗转相传,需要仔细甄别。
3.其他分类:
有意史料(官方组织编写)与无意史料(官方无意遗留下来的档案、文件及私人日记等);
“正史”(官方记载)与“野史”(私家编撰史书或民间记载)。
从史料价值看,无意史料多为第一手史料。
(二)
一、2012—2017全国卷考情统计
考纲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从地方行政示意图看汉、唐历史变迁;
君主专制强化,“君权神授¡
;
科举制;
2015·
汉代外戚干政;
宋代重史传统;
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
唐朝的统一战争
明代地方行政管理
科举制
汉代地方吏治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明代内阁制;
清朝东北地区移民政策;
明代君主专制的加强
汉承秦制;
宋代史书记事
清代君主专制体制的僵化
二、解密高考试题
1.(2014·
27)明初废丞相、设顾问性质的内阁大学士,严防权臣乱政。
明中后期严嵩、张居正等内阁首辅操纵朝政,权倾一时。
A.皇权渐趋衰弱 B.君主集权加强
C.内阁取代六部D.首辅权力失控
B [明太祖废除丞相,权分六部并设殿阁大学士。
明成祖时设内阁,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或决策机构,它只是皇帝的内侍机构,本身并无决策权。
内阁首辅虽有时会操纵朝政,但其权力并不是来自制度及其职位,而是来自最高统治者的个人支持与信任,故内阁首辅操纵朝政进一步体现了君主集权的加强,A项错误;
C项与史实不符,六部几乎变成内阁的下属机构,但未被¡
内阁取代¡
D项内容违背了材料信息,故选B项。
2.(2012·
全国卷)清代内阁处理公务的案例¡
积成样本四巨册¡
,官员¡
惟揣摩此样本为急¡
,时人称之为:
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
画成依旧葫芦样,要把葫芦仔细看。
这反映出当时( )
A.内阁职权下降导致官员无所事事
B.政治体制僵化官员拘泥规制
C.内阁机要事务繁忙官员穷于应付
D.皇帝个人独裁官员唯命是从
B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
。
材料本身没有反映内阁职权的变化及内阁官员事务是否繁忙,故排除A、C两项;
D项不准确,材料没有反映官员服从皇帝命令的信息;
体现了在清代僵化的政治体制下,官员拘泥规制的情形,故选B项。
(二)立足史料实证——创设情境灵活考
3.(2017·
25)
皇帝纪年
公元纪年
郡级政区
汉高帝十二年
前195年
15郡
汉文帝十六年
前164年
24郡
汉景帝中六年
前144年
68郡、国
汉武帝元封五年
前106年
108郡、国
上表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
据此可知( )
A.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
B.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
C.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
D.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
C [题干材料反映了汉高祖十二年到汉武帝元封五年,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增多,而且从只有郡到郡、国都有,意味着封国势力被削弱,中央集权得到加强,为解决边患危机创造了条件,C项正确。
题干材料反映了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逐渐增多,甚至包括了一些封国,说明诸侯王国与朝廷的矛盾得到了有效解决,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缩小,A、D两项错误。
材料反映的是地方行政体制的变化,B项错误。
4.(2017·
27)明初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但中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士大夫甚至有针对性地编纂适合宦官学习的读本。
由此可以推知,明代中后期( )
A.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B.皇帝权力日趋衰落
C.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D.宦官掌握决策权力
A [明朝废除丞相,设立内阁帮助皇帝处理政事。
后内阁地位上升,阁臣权力增大,可以帮助皇帝起草对大臣奏章的批复意见(称为¡
票拟¡
),最后由皇帝用朱笔批示、裁定(称为¡
批红¡
)。
明朝中后期,司礼监太监获得了代皇帝“批红”的权力,这样司礼监太监利用这一机会,不断扩大自己的权力,干预明朝的中枢决策,故出现题干所述现象,A项正确。
明中后期,内阁、司礼监虽对皇权有一定制约,但其都依附于皇权,最后集权于皇帝,君主专制强化,B项错误。
内阁与司礼监相互制约,其议政功能并没有丧失,C项错误。
宦官虽然权力增强,但是最后的决策权仍在皇帝手中,D项错误。
5.(2016·
25)东汉王充在《论衡》中说:
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
”其意在说明,西汉成功地实现对全国的统治,是因为汉初( )
A.实行了崇尚儒家的政策B.继承了秦朝的基本制度
C.未能充分发挥文书功能D.官吏熟知秦朝典章制度
B [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透过现象看本质,准确把握汉代对秦代政治制度的继承关系。
文书¡
泛指古代的国家档案文献,文书传承着历朝的典章制度和政治经验。
材料表明,西汉成功地实现对全国的统治是因为重视秦朝的文书,意味着继承了秦朝的基本政治制度,即汉承秦制,故B项符合题意。
汉初推行被称为¡
黄老之学¡
的道家思想,故排除A项。
汉初充分发挥文书功能,以便继承前代的政治制度,故排除C项。
材料并没有体现官吏是否熟知秦朝的典章制度,故排除D项。
27)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直属六部。
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
这一变化有助于( )
A.扩大地方行政权力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C.削弱六部的权限D.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
B [题干反映的是明朝初期,地方由三司分别掌管¡
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
,到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
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
,这说明地方行政权力出现了由明初的多人掌握到明中叶以后一人掌握的变化,这样有利于统一协调地方各部门工作,提高地方行政效率,故B项正确;
中国古代尤其是到明清时期,地方权力不断缩小,故排除A项;
据题干材料无法判断六部权限是否受到削弱,故排除C项;
北宋大力加强中央集权,此后,中央在与地方分权的斗争中已处于绝对上风,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基本解决,故排除D项。
7.(2017·
26)
记述
出处
“秦王(李世民)与薛举大战于泾州,我师败绩。
”
《旧唐书·
高祖本纪》
“薛举寇泾州,太宗(李世民)率众讨之,不利而旋。
太宗本纪》
秦王世民为西讨元帅¡
刘文静(唐朝将领)及薛举战于泾州,败绩。
《新唐书·
薛举寇泾州,太宗为西讨元帅,进位雍州牧。
七月,太宗有疾,诸将为举所败。
上表为不同史籍关于唐武德元年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
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
A.皇帝李世民与薛举战于泾州
B.刘文静是战役中唐军的主帅
C.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失败
D.李世民患病导致了战役失败
C [两部史书都记载了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及其结果。
《旧唐书》提及¡
我师败绩¡
不利而旋¡
,《新唐书》谈到¡
败绩¡
诸将为举所败¡
,二者在此问题上相互印证。
因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失败,C项正确;
史书中对李世民有两种不同称呼,即¡
秦王¡
太宗¡
,因此不能认定李世民在成为皇帝后与薛举战于泾州,A项错误;
四处文献记载中,只有《新唐书·
高祖本纪》中提到刘文静,因此不能认定刘文静是战役中唐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考 历史 周年 大事记 1909 年京张 铁路 建成 通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