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角教案集四年级数学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6745451
- 上传时间:2022-11-25
- 格式:DOCX
- 页数:16
- 大小:24.06KB
第二单元 角教案集四年级数学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
《第二单元 角教案集四年级数学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单元 角教案集四年级数学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4
=16÷
=4(厘米)
答:
这4个杯子水面的平均高度是4厘米.
小结:
通过上题的计算,进一步明确:
应先相加求出高度总和,再用高度和除以杯子数,得到平均高度.
(8)看例2与复习题,两题的结果都是4厘米,所表示的意义相同吗?
明确:
复习题中,4厘米是平均分的结果,即每个杯子水面的实际高度就是4厘米;
例2是求的平均数,4厘米表示的是各杯子水面高度的平均值,而每个杯中水面的实际高度并不一定是4厘米,它们的实际高度并不要求发生变化.
(9)反馈练习.
小强投掷三次垒球,每次的成绩分别是:
28米、29米、27米.求平均成绩.
3.教学例3.
(1)出示例3:
四年级一班第一小组有6个同学,第二组有7个同学,下面是两组同学身高的统计表(单位:
厘米)
学生号
1
2
3
5
6
7
平均
一组
136
142
140
135
137
144
——
二组
132
141
133
138
145
(2)读题,组织学生讨论:
两组人数不同,每人的身高也不尽相同,想要直接比较出哪一组的身高较高,怎么做比较好呢?
(3)根据讨论结果,明确先求出每组的平均身高,再进行比较.
(4)列式计算.
第一小组的平均身高是多少?
(136+142+140+135+137+144)÷
=834÷
=139(厘米)
第二小组的平均身高是多少?
(132+141+133+138+145+135+142)÷
=966÷
=138(厘米)
第一小组的平均身高比第二小组的高多少?
139-138=1(厘米)
第一小组平均身高高一些,高1厘米.
(5)反馈练习.
一个小组有7个同学,他们的体重分别是:
39千克、36千克、38千克、37千克、35千克、40千克、34千克.这个小组平均体重是多少千克?
三、课堂小结.
通过小结,进一步区分“平均分”与“平均数”两个概念的不同含义,巩固求平均数的方法.
四、布置作业.
回家后量出你家中每个人的身高,记录下来,并求出全家人的平均身高.
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小小预言家
活动目的
1.让学生通过思考、分析,加深对统计知识的理解.
2.培养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的能力.
活动准备
老师把家里今年前三个月用电量情况制成统计表.
一月份
二月份
三月份
四月份
用电量
84度
93度
87度
约?
度
活动过程
师问:
(1)同学们能用学到的本领,帮我算算我家前三个月,平均每月的用电量是多少?
(2)请你预测一下,老师家4月份大约用电多少度?
儿童电视节目的调查
l.让学生通过对爱看什么样栏目电视的收集、整理及数据分析,体会统计的意义.
2.通过本课的学习,学会调查的各种方法,并能对调查的事件作出合理的推断和建议,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儿童电视片头片段的录像带、录像机、几种表格.
活动步骤
一、教师打开录像机,播放儿童喜欢看的各种节目片头.你喜欢看什么类型节目:
“我喜欢看《大风车》”、“我爱看《东方儿童》”、“我爱看《东芝动物乐园》”、“我爱看《小神龙俱乐部》”……
二、展开
1.师:
如果要你去了解同学们喜欢看什么栏目的电视,你准备怎么做?
生:
在放学回家的路上问一问.
可以在所住的小区进行一次调查生:
可以在班级里问一问.
是不是可以设计项目,让被调查的人来填写.这种方法叫“问卷法”.
2.小组合作.
下面我们就来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案(包括对象、方法、内容).
说明自己组的方案及其优点,别的组进行质疑.
(l)小组讨论,可能出现的几种情况;
小组1:
用谈话的方法进行调查,步骤是:
随意地找同学,碰到一个同学问一些问题(随机抽样),问题主要有“你喜欢看电视吗?
”“你喜欢看哪个栏目的电视?
”
小组2:
主要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调查的对象是全体学生.
小组3:
主要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还有一点补充,在问卷下面增加了一栏,备注栏,让同学们挑选后还可以写一写问卷中没有引出的但自己喜欢看的电视栏目,如《新闻》等.
小组4: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下面增加了一问,你为什么喜欢看这个栏目.
教师边听学生汇报达板书:
收集数据的方法方法:
谈话法问卷法随机调查
调查的对象:
部分全部
事前准备:
设计谈话内容问卷.
(2)评价各种调查方法的优、缺点.
三、收集电视栏目的收视情况.
出示课题:
儿童电视栏目收视率的调查.
l.师,现在我们用谈话法来了解我班同学喜欢看的电视栏目.
(1)收集数据 喜欢看的电视栏目.
姓名性别喜欢看的电视栏目原因
(2)整理数据并制成表.
2.回答问题.
(1)男生比较喜欢什么栏目?
女生比较喜欢什么栏目?
(2)哪个栏目是同学们最愿意看的?
有哪些收获?
每天看电视的时间有多长?
你看电视与你的学习有没有发生冲突,你是怎样解决的?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理解减法的意义及加法和减法互为逆运算的关系.
(二)使学生掌握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并会应用这些关系对加、减法进行验算.
(三)培养学生初步的归纳、推理、概括的能力.
(四)养成良好的验算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理解减法的意义和掌握加、减法的各部分关系及其应用是教学的重点;
对加、减法互为“逆运算”的概念是理解的难点.
教学过程设计
(一)引入问题情境
前3年半我们已经学过一些减法的计算方法,现在继续学习一些有关减法的规律性知识.
(板书课题:
“减法的意义”)
全班口算(卡片):
35+75= 150-80=
110-75= 150-70=
110-35= 80+70=
(二)设置问题情境
1.教学减法的意义.
(1)从直观的线段图引入,概括减法的意义.
按图意列式:
学生独立分析数量关系,说明为什么用加法计算,并指出各部分名称.
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
学生独立分析并列式解答.
提问:
这两道题为什么用减法计算?
说明减法各部分名称.
随着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2)观察、比较3个图之间的关系.
①三个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②第2,3两个图与第1图有什么联系,各用什么方法计算?
引导学生说出,3个图中的数都一样.第1图是已知男、女生人数,求全班人数用加法;
第2、3图是已知全班人数和男生人数(或女生人数)求女生人数(或男生人数),都用减法计算.
③第2,3图中的被减数是第1图中的什么数呢?
减数与差各是第1图中的什么数?
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连线(补前面).
(3)引导思考.
从上面减法的算式看,减法是一种什么样的运算?
进而让学生说出减法的意义.
教师归纳总结:
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做减法.
在减法中,已知的和叫做什么?
减去的已知加数叫做什么?
求出的未知加数叫做什么?
引导学生明确被减数,减数与差的概念.
(4)看书,阅读课本54页.
(5)引导学生研究加、减之间的关系.
观察、比较第2图、第3图与第1图已知条件和问题有什么变化.
引导学生弄清在加法中是己知的,在减法中是未知的;
在加法中是未知的,在减法中变成己知的.也就是说,减法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与加法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正好是相反的.
另外从加、减法的意义上看也是一种相反的运算,因此说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逆运算也就是相反的运算.
大家回忆一下,过去用一道加法题改编成两道减法题,就是利用了加、减法互为逆运算的关系.
练一练
根据2468+575=3043,写出下面2道减法题的得数.
3043-575=( ) 3043-2468=( )
(6)1和0在减法中的特性.
在加法中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那么在减法中一个数减去0,得什么?
启发同学自己举例说明,如8-0=8……从而学生自己总结出:
一个数减去0,还得原数.
如果被减数和减数相等,差是几?
启发同学自己举例,如:
8-8=0……从而得出:
被减数等于减数,差为0.
教师强调在运算中要注意0和1的问题.
2.教学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1)同学们已经学过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你能根据下面一组算式,看加法中最基本的关系是什么?
由此推出怎样求一个加数?
32+20=52 52-20=32 52-32=20.
学生经过思考得出,加法中最基本的关系是:
加数+加数=和 和-加数=另一加数
(2)减法中各部分间的关系.
看下面的算式:
从150-70=80中,引导学生得出:
80+70=150 150-80=70
比较上面三个算式可以看出:
这就是说:
被减数=差+减数 减数=被减数-差
阅读课本第55页.
3.教学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的应用.
过去学过哪些计算可以应用这些关系?
在学生回答可以验算后,引导学生系统整理加法的验算方法.
(1)前面复习过用加法验算加法的方法,应用的是什么知识?
(加法交换律)
(2)现在用减法验算加法,应用的是什么知识?
(应用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和减去一个加数等于另一个加数.)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向学生说明:
因为加数有两个,用和减去哪一个加数都可以.
引导学生复习整理减法的两种验算方法.
例如:
1234=987=247验算:
同学们自己用两种不同的方法验算.
订正时说明是怎样验算的.
从而得出:
用差加减数,看是否等于被减数,或者从被减数里减去差,看是否等于减数.
练习十二第4题.
(三)巩固反馈
1.根据2100-695=1405写出一道加法算式,一道减法算式.
2.根据3427=428=2999直接说出下面两题的得数.
2999+428 3427-2999
(四)课堂总结
启发性提问:
1.减法是一种什么样的运算,减法运算与加法运算有什么关系?
2.加、减法各部分间有什么关系?
3.怎样应用加、减法各部分间关系进行验算?
(五)作业
练习十二第1,5,6题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减法的意义是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学生在这之前虽然也学会减法计算,也能解答一些减法应用题,但并不知道减法的意义.往往认为从一个数里去掉一部分,求剩余是多少就是减法,或者求两数相差多少就是减法,这是把减法的应用当作减法的意义了.这节课是在学生已有的感性认识基础上加以概括,进一步用定义形式说明减法的意义.
新课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用直观的线段图引入,概括减法的意义.引导学生对3个线段图的比较以及之间的联系,经过思考,自己归纳出减法的意义.再通过3个线段图中已知条件和问题的变化以及加、减法的意义上让学生再看出加、减法是一相反的运算,也即互为逆运算.
第二部分为加、减法各部分的关系.这部分知识学生已经学过,在教师的启发下,通过提问,让学生自己归纳,整理出加、减法的关系式.
第三部分是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的应用.通过学生回忆过去加、减法的验算方法,引导学生整理加法的验算方法,可以用加法交换律,用加法验算,也可以加法中各部分间的关系,和减去一个加数等于另一个加数,用减法验算.再引导学生整理出减法的两种验算方法,应用减法中各部分间的关系.
本节课的练习采取边讲边练的形式,及时反馈.为了巩固验算方法,对练习题要求验算,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验算的好习惯.
板书设计
减法的意义
1.
2.
3.
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做减法.
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32+20=52 和=加数+加数
52-20=32 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52-32=20
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150-70=80 80-70=150
被减数减数差 150-80=70
比较:
得出:
被减数=差+减数
减数=被减数-差
1.通过比较,学生正确理解面积和周长的意义,能运用概念正确地计算面积和周长.
2.提高学生综合、概括的能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区别面积和周长的意义、计量单位和计算方法.
正确地进行长方形、正方形周长和面积的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我们已学习过了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下面我们一起来复习一下.
1.怎样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
2.怎样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长方形的面积=长×
宽
正方形的面积=边长×
边长
那么,周长和面积有什么不同吗?
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板书课题:
面积和周长的比较)
二、学习新课.
出示图形,这是一个长方形,长4厘米,宽3厘米.请同学提出问题,可以求什么?
(周长、面积各是多少?
)
请同学在自己作业本上,分别求出这个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订正时,老师板书)
通过计算你能发现周长与面积有什么不同吗?
请根据下面几个问题进行思考.
投影出示思考题:
1.周长和面积各指的是什么?
2.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各是什么?
3.周长和面积各用什么计量单位?
在个人思考的基础上,再进行小组讨论.
集体讨论归纳:
1.长方形周长是指长方形四条边的长度和,而它的面积是指四条边围成的面的大小.
2.长方形的周长=(长+宽)×
3.求周长计算出的结果要用长度单位,求面积计算出的结果要用面积单位.
同学们讲得很好,那么我们能不能简单地概括出面积和周长究竟有哪几点不同呢?
(在老师的引导下,共同归纳、概括)板书:
面积和周长的区别:
1.概念不同;
2.计算方法不同;
3.计量单位不同.
现在老师有一个问题,要向同学们请教,愿意帮忙吗?
如果计算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是不是也存在这3点不同呢?
(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也具备这3点不同)
老师还有一个问题,假如一个正方形它的边长是4,会求它的周长和面积吗?
(学生叙述列式过程,老师写在黑板上)
师:
这两个算式都是“4×
4”,这不是完全相同吗?
你们怎么能说它们不同呢?
(讨论一下,然后再回答)
待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后,老师再归纳.
周长的4×
4是4个边长,式子中的第一个4是4厘米.面积的4×
4是4个4平方厘米,所以两个算式虽然都是4×
4,但表示的意义不同.
说明面积和周长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因此做题时要特别注意区分,要认真审题.
三、巩固反馈.
1.请你用手指出桌面的周长,摸一摸桌面的面积.
2.出示正方形手帕,请同学指出它的周长和面积.
3.计算下面每个图形的周长和面积.
投影出示:
4.选择正确答案的字母填在( )里.
(1)一个正方形花坛,边长20米.如果在花坛的四周围上栏杆,栏杆长多少?
( )
(2)一个正方形花坛,边长20米.如果李欣每天早晨围着花坛跑5圈,他每天早晨要跑多少米?
(3)一个正方形花坛,边长20米.如果在这个花坛里种草坪,这个草坪的面积是多少?
A.20×
20=400(米) B.20×
4=80(米)
C.20×
20=400(平方米) D.20×
4×
5=400(米)
5.计算下面两个图形的周长和面积.
投影出示
单位:
厘米
(由学生口答,老师写在投影片上)
投影演示,把上面两个图形,抽拉成下图.
计算这个组合图形的周长和面积.
比较一下,组合后图形的周长、面积,与组合前两个图形周长之和、面积之和有什么相同?
有什么不同?
(面积相同,周长不同)
能说说为什么周长不同吗?
组合图形的周长指的是哪部分?
师生共同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到面积和周长有三点不同:
1.概念不同;
2.计算方法不同;
3.计量单位不同.
课后作业
1.填表.
图
形
边
长
周
面
积
长方形
长18厘米,宽16厘米
长方形
长7米,宽4米
正方形
12分米
2.学校操场的长是110米,宽是90米.它的面积和周长各是多少?
教案点评:
考虑到学生年龄特点,对长方形、正方形周长、面积的计算容易混淆.本节课通过具体实例引导学生进行面积与周长的比较,弄清楚它们的区别和联系.
教学时,出示例题的图形让学生提出问题,再让他们自己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初步了解面积与周长的3点不同.为加深学生理解面积与周长的3点不同,老师又提出了如果计算正方形的面积和周长是不是也存在这三点不同呢?
在老师的引导下,进一步加深认识.
巩固反馈安排了摸桌面、手帕的周长、面积,计算图形的周长、面积,突出了区别、对比.最后安排一道组合图形中周长与面积的区别对比,这样安排会有助于学生的认识规律.
拼图形
使学生通过拼摆图形,进一步体会周长的意义.
每个同学准备四张边长为3厘米的正方形纸片.
1.学生用四张纸片任意拼摆图形,每摆成一个就在白纸上描出来.
2.小组讨论
(1)哪个图形的线段总长最长?
有多长?
(2)哪个图形的线段总长最短?
3.全班交流:
从上面的讨论中能得出什么结论?
参考
有多种多样的拼法,下列各图是其中的一部分.
讨论会:
最短的路线
讨论目的
1.进一步熟悉周长的意义.
2.培养学生团体协作的精神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讨论题目
从下图左上角的房子出发,要经过每个圆圈,最后回到房子.哪条路线最短?
讨论过程
1.教师投影出示讨论题目.
2.学生分组讨论并计算,选出一条最短路线.
3.每组选派代表演示最短路线,并说出多长.
4.全班选出一条最短路线.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二单元 角教案集四年级数学教案 第二 单元 教案集 四年级 数学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