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市统编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复习题附答案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6739772
- 上传时间:2022-11-25
- 格式:DOCX
- 页数:35
- 大小:60.66KB
南昌市统编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复习题附答案文档格式.docx
《南昌市统编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复习题附答案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南昌市统编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复习题附答案文档格式.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那女子终于下定决心,一刀剪下去,脸上有一种近乎悲壮的决然。
“初”字,就是这样来的。
人生一世,亦如一匹辛苦织成的布,一刀剪下去,一切就都裁就了。
整个宇宙的成灭,也可视为一次女子的裁衣啊!
我爱上“初”这个字,并且提醒自己每个清晨都该恢复为一个“初人”,每一刻,都要维护住那一片“初心”。
(二)初发芙蓉
《颜延之传》里,颜延之曾问鲍照,自己与谢灵运各自诗的优劣,鲍照说:
“谢五言诗如初发芙蓉,自然可爱,君诗如铺锦列绣,亦雕缋满眼。
六朝人说的芙蓉便是荷花,鲍照用“初发芙蓉”比谢灵运,实在令人羡慕,其实“像荷花”不足为奇,能像“初发芙蓉”才令人神思飞驰。
灵运一生得此四字,也就够了。
后来的文学批评也爱沿用这字眼,介存斋《论词杂著》论晚唐韦庄的词便说:
“端己词清艳绝伦,初日芙蓉春日柳,使人想见风度。
中国人没有什么“诗之批评”或“词之批评”,只有“诗话”“词话”,而“词话”好到如此,其本身已凝聚饱实,且华丽如一则小令。
(三)清露晨流,新桐初引
《世说新语》里有一则故事,说到王恭和王忱原是好友,后来却因政治上的芥蒂而分手。
只是每次遇见良辰美景,王恭总会想到王忱。
面对山石流泉,王忱便恢复为王忱,是一个精彩的人,是一个可以与之共享无限清机的老友。
有一次,春日绝早,王恭独自漫步到幽极胜极之处,书上记裁说:
“于时清露晨流,新桐初引。
那被人爱悦、被人誉为“濯濯如春月柳”的王恭忽然怅怅然冒出一句:
“王大故自濯濯。
”语气里半是生气半是爱惜,翻成白话就是:
“唉,王大那家伙真没话说——实在是出众!
不知道为什么,作者在描写这段微妙的人际关系时,把周围环境也一起写进去了。
而使我读来怦然心动的也正是那段“于时清露晨流,新桐初引”的附带描述。
也许不是什么惊心动魄的大景观,只是一个序幕初启的清晨,只是清晨初初映着阳光闪烁的露水,只是露水装点下的桐树初初抽了芽,遂使得人也变得纯洁灵明起来,甚至强烈地怀想那个有过嫌隙的朋友。
李清照大约也被这光景迷住了,所以她的《念奴娇》里竟把“清露晨流,新桐初引”的句子全搬过去了。
一颗露珠,从六朝闪到北宋;
一叶新桐,在安静的扉页里晶薄透亮。
我愿我的朋友也在生命中最美好的片刻想起我来。
在一切天清地廓之时,在叶嫩花初之际,在霜之始凝,夜之始静,果之初熟,茶之方馨,在船之启碇,鸟之回翼,在婴儿第一次微笑的刹那,想及我。
如果想及我的那人不是朋友,而是敌人(如果我有敌人的话),那也好——不,也许更好,嫌隙虽深,对方却仍会想及我,必然是因为我极为精彩的缘故。
当然,也因为一片初生的桐叶是那么好,好得足以让人有气度去欣赏仇敌。
(选自《张晓风散文》,有删改)
(1)
文章第一部分,作者对“初”字有精彩的场景描写,请概括其主体画面并分析该场景描写的作用。
(2)
文中划线的两则“诗话”“词话”的引用有何作用?
①“谢五言诗如初发芙蓉,自然可爱,君诗如铺锦列绣,亦雕缋满眼。
②“端己词清艳绝伦,初日芙蓉春日柳,使人想见风度。
(3)
结合上下文,赏析文段(三)划横线的语句。
(4)文章最后两段从第三人称转入第一人称,有何用意?
结合全文分条概述。
【答案】
(1)概括:
“初”字的背后,是一幅女子专注凝思裁布的生活场景图作用:
①内容上,使抽象无形的“初”字具体生动。
用动作、神态描写,将这女子裁布场景变得生动可感。
并以“初阳”“初鸣”、流荡的风云等意象,营造出生机萌发的氛围,具有震撼人心之效。
②结构上,承上启下,引出下文对人生、宇宙的感喟思索。
(2)①两则“诗话”引用都以“初发”“初日”芙蓉来形容诗词作品,一“初”字将谢诗韦词自然清绝的风韵评得精妙,说明“初”字的魅力。
②诗文的引用丰富文章内容,增添文章雅致及文化底蕴。
③增强了文章感染力,利于表达作者对中国诗词评论的赞赏。
④利于读者产生联想共鸣,引人情思。
(3)①该句运用排比,环环紧扣、引人入胜地描绘了“清露晨流,新桐初引”的画面。
②强调这清新明澈的画面如何激发人成为怀抱初心的“纯洁灵明”之人,以宽阔的心态去享受纯粹的友情。
③传达了作者对这幅画面的动心喜爱之情。
④为下文李清照摘引这八个字入词作铺垫。
(4)①运用第一人称使文章更显亲切真实,拉近与读者的距离。
②第一人称便于抒发作者情感,表达作者对初生的美好事物能纯净心灵,甚至消除嫌隙的欣赏赞叹,传达出作者对人生美好情境的着迷赞许。
③作者由文中古人故事引发“我”的思考,第一人称的表达更能引发读者对自身的审视与思考。
【解析】【分析】
(1)结合“那样慎重地先从纺织机上把布取下来,整整齐齐的一匹布,她手握剪刀,当窗而立,屏息凝神,考虑从哪里下剪。
阳光把她微乱的鬓发渲染成一轮光圈,她用神秘而多变的眼光打量着那整匹布,仿佛在主持一项典礼”“那女子终于下定决心,一刀剪下去,脸上有一种近乎悲壮的决然”等分析,“初”字的背后,是一幅女子专注凝思裁布的生活场景图。
结合“那样慎重”“手握剪刀”“屏息凝神”“用神秘而多变的眼光打量着那整匹布”等分析,用动作、神态描写,将这女子裁布场景变得生动可感。
结合“而在她思来想去的当际,窗外陆陆续续流溢而过的是初春的阳光,是一批一批的风,是雏鸟拿捏不稳的初鸣,是天空中一匹复一匹不知从哪一架纺织机里卷出的浮云……”等分析,以“初阳”“初鸣”、流荡的风云等意象,营造出生机萌发的氛围,具有震撼之效。
结合“整个宇宙的成灭,也可视为一次女子的裁衣啊!
我爱上‘初’这个字,并且提醒自己每个清晨都该恢复为一个‘初人’,每一刻,都要维护住那一片‘初心’”分析,结构上,承上启下,引出下文对人生、宇宙的感喟思索。
(2)抓住“谢五言诗如初发芙蓉”“端己词清艳绝伦,初日芙蓉春日柳”,结合“六朝人说的芙蓉便是荷花,鲍照用‘初发芙蓉’比谢灵运……灵运一生得此四字,也就够了”“后来的文学批评也爱沿用这字眼,介存斋《论词杂著》论晚唐韦庄的词”等分析,两则“诗话”引用都以“初发”“初日”芙蓉来形容诗词作品,“初”字将谢诗韦词自然清绝的风韵评得精妙。
表达作者对中国诗词评论的赞赏等。
(3)结合前句内容“使我读来怦然心动的也正是那段‘于时清露晨流,新桐初引’的附带描述”,抓住三个“只是”及“初启的清晨”“初映着阳光闪烁的露水”“桐树初抽了芽”分析,运用排比手法,环环紧扣、引人入胜地描绘了“清露晨流,新桐初引”的画面。
结合“遂使得人也变得纯洁灵明起来,甚至强烈地怀想那个有过嫌隙的朋友”分析,强调这清新明澈的画面如何激发人成为怀抱初心的“纯洁灵明”之人,以宽阔的心态去享受纯粹的友情。
结合“李清照大约也被这光景迷住了,所以她的《念奴娇》里竟把‘清露晨流,新桐初引’的句子全搬过去了”分析,为下文李清照摘引这八个字入词作铺垫。
(4)结合“我爱上‘初’这个字,并且提醒自己每个清晨都该恢复为一个‘初人’,每一刻,都要维护住那一片‘初心’”“六朝人说的芙蓉便是荷花,鲍照用‘初发芙蓉’比谢灵运,实在令人羡慕,其实‘像荷花’不足为奇,能像‘初发芙蓉’才令人神思飞驰”“使我读来怦然心动的也正是那段‘于时清露晨流,新桐初引’的附带描述”等分析,运用第一人称使文章更显亲切真实,拉近与读者的距离。
表达作者对初生的美好事物能纯净心灵,甚至消除嫌隙的欣赏赞叹,传达出作者对人生美好情境的着迷赞许。
结合“我愿我的朋友也在生命中最美好的片刻想起我来”“想及我”“如果想及我的那人不是朋友,而是敌人(如果我有敌人的话),那也好”“必然是因为我极为精彩的缘故”等分析,由上文的一些古诗词及古人的事例引发“我”的思考感悟,第一人称的表达更能引发读者对自身的审视与思考。
故答案为:
⑴概括:
⑵①两则“诗话”引用都以“初发”“初日”芙蓉来形容诗词作品,一“初”字将谢诗韦词自然清绝的风韵评得精妙,说明“初”字的魅力。
⑶①该句运用排比,环环紧扣、引人入胜地描绘了“清露晨流,新桐初引”的画面。
⑷①运用第一人称使文章更显亲切真实,拉近与读者的距离。
【点评】⑴此题考查把握对文段进行概括并分析句段含义和作用的能力。
对文段所写画面的概括要抓住主要人物和事件。
作用的分析要求考生从内容(写什么、表达什么)、结构(既要考虑句子在段落中的位置,更要考虑句子所在段落在全文中的位置。
如果句子所在的段是开头段,则要考虑:
①点明题目;
②开门见山;
③总领全文;
④为下文作铺垫,与下文形成对比、反衬,使文章有波澜;
⑤交代思路等作用。
)及表达效果(增强文学色彩、历史厚重感,丰富文章内容、意蕴,引发读者思考、兴趣、共鸣等等)三个角度来思考。
⑵此题考查分析引用的对象(句段)含义和作用的能力。
此类题,要求考生从内容(写什么、表达什么)、结构(既要考虑句子在段落中的位置,更要考虑句子所在段落在全文中的位置。
)及表达效果(增强文学色彩、历史厚重感,丰富文章内容、意蕴,引发读者思考、兴趣、共鸣等等)三个角度来思考
⑶此题考查把握文中重要句子含义及赏析精彩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对句子的理解一定要做到句不离段、段不离篇,应联系全文。
具体答题中要做到“三结合”,即结合句子本身(是否使用修辞手法或其它手法)、结合上下文、结合主旨(句子的含义不能脱离、背离主旨)。
基本答题思路为:
用什么手法、写什么内容、表达什么情感、在结构上具有什么作用。
⑷本题考查鉴赏作品艺术手法的能力。
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分为表达方式类、表现手法类、结构方式类、语言(修辞)手法类,具体来说,有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说明、对话、比喻、夸张、象征、变形、烘托、渲染、对比、反衬、伏笔、暗示、双关、拟人、排比等。
要能辨析各种手法的特征及作用,按照点明、说明、作用的思路作答。
要解答本题,首先要了解各种人称的作用:
第一人称是作者以“我”或“我们”的身份,叙述所历、所闻、所见,把人物经历、事件经过告诉读者的表达方式。
“我”不一定是作者本人,在文中或起线索作用;
或有衬托、烘托人物形象或某种心理作用;
或形成对照,有揭示主题作用。
运用第一人称便于直接抒情,自由表达思想感情,更好地展示人的心理世界,叙述亲切自然,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第二人称以“你”或“你们”行文,是“我”在向“你(有时是作品中的某个人物形象,有时是读者)”的叙述与倾谈。
这种人称的运用抒情自由灵活,便于作者抒发感情;
以倾吐式叙事、呼告式抒情的方式拉近与读者或作品中形象的距离,便于作者与之直接对话和沟通交流,增强文章的抒情性、亲切感和真切感;
在所写对象为物时,达到拟人化的修辞效果。
一般书信、诗歌和赞颂、悼念文章常使用。
第三人称是以第三人称“他”或“他们”的口吻叙述,作者站在第三者的立场,以旁观者的身份用叙述他人事情的口吻客观地把人物经历、事件经过告诉读者的表达方式。
这种叙述采用全方位的视角表达文章内容,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更广阔的生活、更复杂的事情和更丰富的内容,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一地鸡毛①
刘震云
小林家一斤豆腐变馊了。
小林每天清早六点起床,到公家副食店门口排队买豆腐。
排队也不一定每天都能买到豆腐,但今天小林把豆腐买到了。
豆腐拿回家,因急着赶公共汽车上班,忘记把豆腐放到了冰箱里,晩上回来,豆腐仍在门厅塑料袋里藏着,大热的天,哪有不馊的道理?
豆腐变馊了,老婆又先于他下班回家,这就使问题复杂化了。
老婆一开始是责备看孩子的保姆,怪她不打开塑料袋,把豆腐放到冰箱里。
谁知保姆一点不买账。
保姆因嫌小林家工资低,家里饭菜差,早就闹着罢工,要换人家,还是小林和小林老婆好哄歹哄,才把人家留下;
现在保姆看着馊豆腐,一点不心疼,还一股脑把责任都推给了小林,说小林早上上班走时,根本没有交代要放豆腐。
小林下班回来,老婆就把怒气对准了小林,说你不买豆腐也就罢了,买回来怎么还让它在塑料袋里变馊?
你这存的是什么心?
小林今天在单位很不愉快,他以为今天买豆腐晩点上班没什么,谁知新来的大学生很认真,看他八点没到,就自作主张给他划了一个“迟到”。
虽然小林气鼓鼓上去自己又改成“准时”,但一天心里很不愉快,还不知明天大学生会不会汇报他。
现在下班回家,见豆腐馊了,他也很丧气,一方面怪保姆太斤斤计较,走时没给你交代,就不能往冰箱里放一放了?
放一块豆腐能把你累死?
一方面怪老婆小题大作,一斤豆腐,馊了也就馊了,谁也不是故意的,何必说个没完,大家一天上班都很累,接着还要做饭弄孩子,这不是有意制造疲劳空气?
……
小林的老婆叫小李,没结婚之前。
是一个静静的、眉清目秀的姑娘。
别看个头小,小显得小巧玲珑,眼小显得聚光,让人见了从心里怜爱。
那时她言语不多。
打扮不时髦,却很干净。
头发长长的。
通过同学介绍,小林与她恋爱。
她见人有些腼腆。
与她在一起,让人感到轻松、安静,甚至还有一点淡淡的诗意。
那时连小林都开始注意言语、注意身体卫生了。
哪里想到几年之后,这位安静的富有诗意的姑娘,会变成一个爱唠叨、不梳头、还学会夜里滴水偷水的家庭妇女呢?
两人都是大学生,谁也不是没有事业心,大家都奋斗过,发愤过,挑灯夜读过,有过一番宏伟的理想,单位的处长局长,社会上的大大小小机关,都不在眼里,哪里会想到几年之后,他们也跟大家一样,很快淹没到黑压压的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人群之中呢?
你也无非是买豆腐、上班下班、吃饭睡觉洗衣服,对付保姆弄孩子,到了晚上你一页书也不想翻,什么宏图大志,什么事业理想,狗屁,那是年轻时候的事,大家都这么混,不也活了一辈子?
小林的家里来了客人。
老家来人,不讲卫生不算,还要招待吃住,还要给他们办事。
时间长了,老婆受不了小林家的这些农村亲戚,两人总为这事吵架。
可今天这两个人是小林没想到的,是小林的小学老师和他的儿子。
这个老师教了小林五年,对他很好。
原来老师得了肺气肿,不知有没有发展成肺癌,到北京来找小林给联系医院。
这时老婆下班回来了,自然是不高兴,和小林吵了起来。
争吵声让小林的老师听到了,老师把从家里拿来的两桶香油送到了厨房,老婆才开始做饭。
好不容易吃完了晚饭,小林的老师坚决要走,小林只好看着老师坐着公共汽车走了。
小林往回走的时候,感到身上像有座山压着。
这天晚上,查水表的老头又来了。
他这次来是求小林把他们老家压在他们处里的批件快点办理。
尽管小林知道这事和女小彭说一声就行,但这时的小林已不是过去的小林,小林已经成熟了。
老头接着又忙把他的背包拉开,掏出一个大纸匣子,说:
“这是老家人的一点心意,你们收下吧!
”然后不再多留,走时对小林眨眨眼。
老头一走,小林和老婆将纸盒子打开,掏出礼物一看,两人大吃一惊,原来是一个小型的微波炉,在市场上要七八百元一台。
小林说:
“这多不合适,如果是一个布娃娃,可以收下,七八百元的东西,如何敢收!
明天给他送回去!
”老婆没说什么。
晩上吃饭,老婆突然问他:
“我只问你,那个批文好办吗?
”小林说:
“批文倒好办,我明天给女小彭说一下马上就可以批!
”小林老婆拍了一下巴掌:
“那这微波炉我收下了!
”小林担心地说:
“这不合适吧?
帮批个文,收个微波炉,这不太假公济私了?
再说,也给老头留下话柄呀!
”小林老婆说:
“给他把事情办了,还有什么话柄?
什么假公济私,人家几千几万地倒腾,不照样做着大官!
一个微波炉算什么!
”小林想想也是,就不再说什么。
这天晚上吃饭,老婆用微波炉烤了半只鸡,又让小林喝了一瓶啤酒。
啤酒喝下去,小林头有些发晕,满身变大。
这时小林对老婆说:
“其实世界上事情也很简单,只要弄明白一个道理,按道理办事,生活就像流水,一天天过下去,也满舒服。
舒服世界,环球同此凉热。
”老婆见他喝多了,瞪了他一眼,一把将啤酒瓶夺了过来。
啤酒虽然夺了过去,但小林脑袋已经发懵,这天夜里睡得很死。
半夜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睡觉,上边盖着一堆鸡毛,下边铺着许多人掉下的皮屑,柔软舒服,度日如年。
又梦见黑压压的人群一齐向前涌动,又变成一队队祈雨的蚂蚁……
一九九零年十月北京十里堡
(有删改)
【注释】①本文获第五届(1991-1992)《小说月报》优秀中篇小说“百花奖”。
“百花奖”是国内文坛唯一采用读者投票方式,完全依据票数而产生获奖作品;
《小说月报》注重选发贴近现实生活、紧扣时代脉搏、反映老百姓喜怒哀乐的优秀中短篇小说。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以“一地鸡毛”为标题,形象地揭示出生活的本相:
生活就是如此的驳杂无序,鸡毛蒜皮。
B.
小说在叙事时先不忙于在鸡毛上做文章,而是首先推出馊豆腐意象:
整篇小说,整个生活,都是从这一斤豆腐里生长出来的。
C.
小说的叙述是一种冷静的客观写实,创作主体的情感并不介入小说,叙述者的声音完全被取消了。
D.
主人公小林在现实生活的挤压下,只是浑浑噩噩地做着那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最终使得自己的精神世界愈加滑向平庸和贫瘠。
(2)文中划线句子用了什么手法?
请结合文本内容分析其含意。
(3)本文获第五届(1991-1992)《小说月报》优秀中篇小说“百花奖”,请你结合文本内容谈三点获奖理由。
【答案】
(1)C
(2)第一问:
用了反讽的手法。
第二问:
①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不能任由自己的意愿,生活中要紧的是吃喝拉撒睡,唯有物质要求牵动着人的一举一动,诸如师生之情、个人爱好等精神层面上的内容都可抛开不顾;
②是一切繁琐小事造就了人生,而不是任何浪漫的理想或精神的追求。
(3)①充分考虑到读者的感受,能够引发读者的共鸣。
本文(《一地鸡毛》)主人公是小林夫妇,他们是普通人,在身份层面更贴近大多数普通读者,他们的生活遭遇也更符合大多数普通读者的生活遭遇。
②符合《小说月报》的要求。
本文(《一地鸡毛》)内容和主题与《小说月报》要求契合,贴近现实生活、紧扣时代脉搏,展示出在新的价值观念形成过程中国人的生存困境、精神困境,以及以小林夫妇为代表的一些底层知识分子的矛盾心态和无可奈何的悲哀。
③构思巧妙。
小说标题为“一地鸡毛”,但作者却不忙于在鸡毛上做文章,而是首先推出“豆腐”这个意象——“小林家一斤豆腐变馊了”。
馊了也就馊了,作者却要让这一斤豆腐影响人物的情绪、夫妻的关系和家庭的气氛。
整篇小说,整个生活,都是从这一斤豆腐生长出来的。
篇末,鸡毛终于出现了,小林梦见自己睡在一堆鸡毛当中,小林的梦表达了他对生活的整体感觉——生活就是由一堆鸡毛蒜皮的琐事组成。
④叙事客观写实。
本文(《一地鸡毛》)的叙述是一种冷静的客观写实,创作主体的情感几乎不介入小说,叙述者的声音最大限度地被隐藏起来,或者以程式化的语气和句式叙述,或者稍有感想也都被混同于人物的意识,并不显示出独立判断的倾向。
⑤隐约闪烁着一种讽刺精神。
本文(《一地鸡毛》)在冷静地客观写实之外还隐约闪烁着一种讽刺精神:
文本叙述的所有这些都是真实存在的,但所有这些都被揭露为无价值,正是这无价值本身构成了人生的沉重,而这种沉重看起来则是极不合理无比荒谬的。
(1)C项“创作主体的情感并不介入小说,叙述者的声音完全被取消了”说法有误。
《一地鸡毛》以平民小人物的日常生活作为小说的题材,叙述中除了冷静客观的写实风格之外,看似不动声色的、压制到零度状态的情感叙述,也不乏戏谑、滑稽、调侃的意味,其实这正体现了作者内心世界的挣扎与痛楚,把这种感情用举重若轻的方式表露,也是作者对各种尴尬处境的无奈与宣泄,达到了一种反讽的效果。
所以,创作主体的情感是渗透到小说里的,叙述者的声音也未被完全取消,而是由人物小林替代叙事。
故选C。
(2)这句话是小林在喝完酒后吐露的人生感悟,表面上是说生活中的事情其实很简单,满足了物质上的需求就过会过得很舒服,实际是写小林抛却精神层面的东西,在繁琐生活面前选择了妥协,因为是如鸡毛般繁琐的小事造就了人生。
(3)解答此题首先要了解《小说月报》及小说“百花奖”相关信息;
然后认真阅读文本,从小说题材主题、思路结构、人物塑造、写作手法等角度进行个性化解读;
最后根据自己的理解整理作答,尽量做到全面准确、条理清晰。
结合注释可知本文获第五届(1991-1992)《小说月报》优秀中篇小说“百花奖”,首先是得到读者认可;
其次是符合《小说月报》对作品的要求;
除此之外就是作品本身具有突出的创作特色,比如:
构思巧妙,用冷静、客观的旁观者立场叙事,渗透于作品中的讽刺精神等。
本题属开放型试题,回答时结合文本特点,言之成理即可。
⑴C;
⑵第一问:
第二问:
⑶①充分考虑到读者的感受,能够引发读者的共鸣。
本文(《一地鸡毛》)内容和主题与《小说月报》要求契合,贴近现实生活、紧扣时代脉搏,展示出在新的价值观念形成过程中国人的生存困境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南昌市 统编 高考 语文 文学 文本 阅读 复习题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