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认同缺失的例子 12页Word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6733237
- 上传时间:2022-11-25
- 格式:DOCX
- 页数:9
- 大小:28.88KB
文化认同缺失的例子 12页Word下载.docx
《文化认同缺失的例子 12页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化认同缺失的例子 12页Word下载.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的文化精华是完全地走向世界,它在国内的根生长的越来越细小,越来越脱离土壤。
好在有很多的人已经警觉,开始关注这一问题。
让你的孩子学点中国传统的知识吧,汉语要比英语运用的地方多,连母语都不重视学习的学生,对自己的民族历史都不熟知都不热爱的人,你能指望这样的孩子有多出色?
我们培养的是中国人,不是英国人或美国人,中国的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根,该坚持的就一定要坚持,完全的西化而没有根的人,其实就不再是中国人了。
我们家长能做的是给孩子创造一些接触中国传统文化的机会,比如去博物馆、去旅游了解各地的风土人情,当然途径很多,也包括用心学好语文、历史等学科。
家长在日常的生活中有这样的教育意识和用心,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才能代代传承。
我们这个时代的孩儿谁还在守卫传统?
!
想问问
我们这个时代的孩儿
喝牛奶吃面包长大的孩儿
谁还坚守在我们的传统文化这边
请顶一下
日本有成人礼一些节日要求每个人都要身着和服
韩国每一个小孩都有自己的韩服
我们有什么?
我们还剩什么?
想想过去
我们也是玩拾果果丢沙包跳皮筋弹玻璃球长大
可现在
整天与网络为伍的我们不妨问问自己
平时学汉语的时间有没有学英语的时间长?
古诗能背出几首?
国画家能认识几个?
古典乐器谁能叫上它们全部的名字?
泱泱华夏的灿烂文化
只成了我们课本里形容的空洞文字
或许
在我们这代的手里
有些就要失传了......
我想
如果我们还有那么一点点愧对祖宗的心情
就该行动了
哪怕我们这个年代出生的孩子每人都守卫一项传统
都可以想像那该多好啊
新儒学大师杜维明教授:
中国儒学比韩国弱多了(图)
有关儒家文化影响力的调查显示,韩国首尔领先,中国上海排在最后
国学班开办、国学大师开评、国学短信开通、国学博客开放……中国的“国学热”可谓持续升温,也不可避免地引发了争论。
哈佛大学燕京学社社长杜维明教授,被认为是新儒家第三代的领军人物,日前,《环球时报》记者在哈佛燕京学社社长官邸,就中国儒家文化的一系列问题对杜教授进行了专访。
1、中国的文化断代很严重
曾有一个关于“儒家文化在东方各国影响力”的调查,结果受调查的几个国家和地区中,最受儒家文化影响的是韩国,中国内地排在最后一位。
作为儒学的母国和发源地,中国的处境为何如此尴尬?
杜维明:
不仅要打倒孔家店,其实从鸦片战争以来,在中国社会,特别是知识分子阶层,有好几个特别有影响力的传统。
一个是悲愤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情绪,受西方文化的冲击但又无能为力。
再一个就是革命主义传统,还有一个就是反传统的传统,甚至造反有理的传统。
这几个传统结合起来,发生了“化学变化”。
在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当中,传统文化的声音的确相对薄弱。
如果把文化传统和传统文化分开来,在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文化传统中,传统文化的比重并不很大。
目前的这个情况是中国文化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变局,也就是李鸿章所说的“三千年来未有的大变”。
但慢慢地,这种传统现在正在恢复,可能会逐渐回到一种正常的情况。
记者:
近代以来,儒家文化受到了怎样的冲击呢?
从鸦片战争(1840年)到新中国成立(1949年)的109年当中,每10年就会出现一次大的变动,如太平天国、不平等条约、日本的侵略、清朝的覆灭、军阀割据、国共两党抗衡等。
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每5年就有一次大的变化:
从朝鲜战争到大跃进,从三年自然灾害到集体农场,再到文化大革命,每次变化都惊天动地。
如果从教育角度来看,中国文化的确是源远流长,但近代中国166年文化断裂的情形非常严重。
所以中国人才会出现“集体健忘”,甚至这个“集体健忘”还是我们主动自觉的。
这使得我们对历史的重新改写和回顾,看起来就多元多样。
我们认为,整个传统文化的发展就是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现在要进入一个新的社会发展阶段,儒学是应该扬弃的糟粕。
现在有人常提文化的断代,您认同这种说法吗?
中国的文化断代的确很严重,主要表现在五四以来,尤其是现代,影响了很多代人。
这种情况非常让人忧虑。
举个例子,北京大学是中国最老的现代大学之一,但是京师大学堂时期的北京大学、五四运动时期的北京大学、五四以后国民党当政时期的北京大学、解放以后的北京大学、文革以后的北京大学都很不一样。
这中间不仅北大的校址变了,它的教育理念、理想人格、学术目的都变了,学校的很多档案也流失了。
可以说,在全世界范围来看,中国是出现文化断代情况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这个情况和日
篇二: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的遗失及建议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遗失
(一)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时事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的文化。
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佛家文化。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遗失现象
首先,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以及各国之间的交流逐渐加深,我们所处的世界变得越来越小,文化碰撞的背后隐藏的是文化的交融甚至同化。
美国作为一个超级大国,虽然历史称不上悠久,但它的文化却对其他国家产生巨大的影响。
就从电影这方面来说,它的科幻大片在全球电影市场都占有很大份额。
更显著的影响是世界各地都开始把圣诞节当做一个较为正式节日来过,在中国它的热闹程度已经远远超过传统节日,尤其是当代年轻人,更是把这个节日过得像模像样。
而对于中国传统节日,越来越少的人了解其由来,背后的故事,也不太愿意花时间和精力去过节。
尤其是在城市,以传统的方式来过传统节日的家庭更是越来越稀少。
其次,道德缺失问题尤为严重。
道德是传统文化的核心,尤其是儒家文化倡导的礼仪孝悌。
随着经济迅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但是人们更加注重功利,忽视道德培养。
如果说,促进经济发展的各种方式是使人类获得更好生活的动力,那么道德约束便是这种动力发挥积极功效的有效保障。
而缺乏了道德约束,人们在实现自己利益的同时就很有可能损害到他人利益。
例如,市场上假货次品泛滥,消费者权益得不到保障,长久以往,消费者将会对市场失去信任,而反过来影响市场的稳定,经济的发展。
另外,媒体不断报到出一些青年不尊重长辈,甚至对长辈辱骂、大打出手的新闻。
这些现象都让我们思考,一个先进的社会知否只需要发达的经济,我们的传统道德能够抛弃吗?
二、中国传统文化遗失的原因
(一)外来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
中国历经5000年变迁,形成了悠久的历史文化,为世界历史添上了浓重的一笔。
尤其是盛唐时期,中国文化在当时世界上具有很大的影响力,拥有礼仪之邦,文化之邦的美称,很多国家派遣使臣前来学习传统文化。
这一方面使得传统文化得到传播,增强了影响力,但另外一方面,传统文化也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和影响。
到了近现代,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似乎也有没落的可能,特别是从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以来,传统文化受到抨击,逐渐遭到摈弃,改革开放以后尤为突出。
而外来文化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冲击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地步。
(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意识淡薄
201X年10月由韩国申报的“江陵端午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定为“人类传说及五星遗产著作”一度沸沸扬扬的中韩端午节“申遗”之争告终,留给中国人的是一连串关于保护传统文化的反思。
祖先给我们留下了灿烂的文化遗产,可我们这个民族却鲜有保护意识,让很多文化遗产不是被偷被抢就是自我遗失。
就拿敦煌莫高窟来说,因为时局的动荡和政府疏于保护,曾一度被外国侵略者破坏。
很多经卷和宝藏收藏在其它国家的博物馆里,中国人观赏自己的东西却只能跑到外国去,这是多么讽刺的事。
另外,春节写春联,端午包粽子,挂菖蒲,重阳登高望远的民俗习惯已经渐渐被遗忘,生活在钢筋水泥森林里的人们缺的其实不是时间和精力,而是对自己民族的认同,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继承。
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足以引起重视。
对于传统文化,政府应该不遗余力地加以保护;
而我们个人再把这些灿烂的文化遗产重拾起来。
三、重拾传统文化的意义
(一)通过了解和学习传统文化增强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
在多元文化相互交融的环境里,人们在体会到他国文化优势的同时忽略自己文化特色,缺少对自己民族和文化的认同感,甚至妄自菲薄地嫌恶自己的文化。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里,人们很容易变成追名逐利的机器,而忘了去提高自身涵养和气质。
一个没有信仰,没有传统文化滋养,没有精神内核的民族是没有希望而随时都可能被打败。
因而,我们应该回到传统文化那里去汲取养分,吸收精华。
我们应当认识到,5000年悠久历史熏陶下产生的传统文化里,有很大一部分都是值得肯定,值得骄傲的。
比如,我们儒家所提倡的礼仪孝悌之义,这应当作为中华民族的优良的传统被长久地继承下去;
另外传统节日所展现出来的本民族特
色和底蕴也值得保留。
(二)在传统文化的浸染之下,建立良好的道德规范
当今社会里,法律在规范人们的行为方面起到了核心作用,但是除了依赖法律,我们还需要建立良好的道德规范。
我认为,这种从内里培养起来的自我规范会更有效,更持久。
而建立良好的道德规范,我们就要多去了解传统文化。
《论语》就提出君子应“日三省乎己”,意思就是,我们要一遍遍地问问自己,有哪些事还没做到。
“自省”是现代人很缺乏的好习惯,只有常常自省才能避免出错,做得更加完美。
总之,儒家思想虽然是几千年以前封建统治下产生的,但是它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对中国人产生了根深蒂固的影响,虽然时代变迁了,它可以摈弃糟粕,焕发出新的活力。
(三)在世界多元文化环境中保留自己的特色,消除误解,增进友谊。
传统文化是文明在历史下演化汇集成的一种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传统文化,并作为一个国家的名片而被其他国家了解。
而且不论社会发展到哪个阶段,都会受传统文化影响,并从中汲取养分为今所用。
在多元文化相互碰撞融合的当今世界,我们更是不能摒弃传统文化,而要大力将它推广到全世界,让其他国家了解我们的传统文化和历史。
有人说过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我们就更应该充分利用上下五千年淬炼出来的文化去征服世界。
尤其现在,全世界范围内排华势力膨胀,这大多是因为其他国家对中国不了解,或是因为一些很表面的现象就判定中国是一个野蛮,没有民主,没有自由的国家。
然而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就是提倡“仁”的儒家思想,而中华民族从来就是一个热爱和平的民族。
因此,在遇到误解与恶意攻击的时候,辩解可能不是最好的方式,而应该采取一种细雨润物无声的方式去传播我们的文化。
四、重拾传统文化的建议
首先,国家应该担负起传统文化宣传的主要责任,比如相关单位应多制作一些高质量的文化宣传片或是与传统文化相关的电影或电视节目,一方面可以作为对外宣传的材料,增强文化软实力,另外一方面可以此去引导民众并激发民族认同感和爱国意识。
另外,对传统节日多做宣传,让人们了解节日的由来以及它所承
载的文化内涵,并引起足够的重视。
其次,学校也应该作为宣传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阵地。
当下,很多发达城市的小学都已经开设国学,国画,书法课程,让孩子从小就接受传统文化熏陶,这是非常值得肯定和推广的做法。
然而,要改变一个国家的情况必须将希望寄托在青年身上,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也当如此。
所以,大学校应该将语文作为必修课,并且根据各个学校的实际情况,开设一些关于传统文化的课程,像书法,国画,诗歌赏析等都是非常有益于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学习兴趣的课程。
让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中,真正体会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和前人留下来的珍贵宝藏,并逐渐将其内化为一种涵养和气质。
最后,作为新时代的知识分子,我们不仅应该活在当下,跟上时代进步与发展的步伐,更应该追本溯源,通过大量阅读书籍去加深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增强民族自豪感。
而不是总觉得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任何一个时代,任何一个国家都会存在问题,我们不缺乏批判,而是解决问题的力量。
那么,我们首先应该去了解我们的国家,去接受她的缺点,再去寻求让她变得更好的方法。
篇三:
传统文化缺失原因之探讨
传统文化缺失原因之探讨来源:
中国论文下载中心[08-12-1609:
14:
00]作者:
白金杰编辑:
cw2112549摘要:
传统文化何去何从,成为许多学者深切关注的问题,面对外来文化的冲击,国内历史遗留问题及当前教育体制的弊端导致传统文化的流失,本文针对流失现象、危害继而分析了传统文化流失的三个原因,提出传统文化对引导社会思潮、解决社会矛盾的作用,并期待以教育的方法实现传统文化的再造。
关键字:
传统文化流失原因再造有学者说中华民族遇到外族入侵时,常常能把外族打退,打不退的情况也很多,就是很难征服。
这是因为一方面我们有一股韧力,一股很强的抵抗力量;
一方面我们又很开放,在文化上同它们融合在一起。
然而我们以前所骄傲的韧力即中华民族的民族性赖以生存的土壤--传统文化却渐渐流失,而开放的一面,却是在颠覆和忽略民族根基--民族语言的基础上进行的,这不能不让人深深的忧虑,当我们再面临武力上或是文化上的入侵时,是否仍具有抵抗力!
没有一个国家像中国这样喜欢矫枉过正,从清朝时的天朝上国思想到后来宠洋媚外,从新文化运动对旧道德、旧文化的改革到对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全盘鄙弃,再想想改革开放前后,英语在中国的地位居然上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地位,以致于本来就被白话文稀释的中国语言遭到史无前例的漠视。
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常常与文学混为一体,与西方相比,更注重人与社会的哲学关系,对修身治国、立身行事、倡导人格修养等方面有十分详备、成熟的理论,儒、道、释多种思想潜移默化地融入中国人的处世哲学中,儒家的中庸思想在处理解决某些疑难问题上已被国际上认可,而我们今日的国人很多对此类词语却一无所知,曾经辉煌几千年,传承不断的文化到今天居然断流了,其结果是当前文坛充斥着颓废、迷乱、感伤,以丑为美的倾向,从宝贝系列到身体写作、从美女作家到80年代后,青春派、偶像派等潮流让人目不暇接,我们以前所尊崇的“文以载道”、“文以救世”眼下全无,而老一辈的作家们不能转型的只能守着纯文学阵地无能为力,少人关注,再看下一代,在电子通讯时代的熏染下,在家庭、社会、学校的侧面影响下,似乎是生长在物质土壤上的荏弱花朵,传统文化对他们来说只是学语时代的几句唐诗、宋词,只是上学后占课程总量几分、十几分之一的语文课程,只是大学后只占一学年36学时的大学语文。
或许他们只有在金庸武侠中才能得到些传统文化的渗透,那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
。
究其原因有三:
一是二十世纪初
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字的颠覆。
中国文化注重以文载道,而道都承载在文言文中,新文化运动一大成就就是将文言文颠覆,白话文占据主流地位,这虽然使文学走入平民间,但无疑使传统文化受了致命的一刀,割断了文言文,同时也割断了文言文所蕴涵的前人哲学、文艺精髓。
这一弊端在当时并不明显,因为发动新文化运动的人本身是受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成长起来的,而在他们的下一代,直接接受白话文成长起来的人,就像是断了母乳的人,找来替代的奶粉,先天就营养不良。
文言文中虽然有些部分生涩古奥,但不能不说它是一种成熟而凝练的语言,充满韵律美与形式美,其中沉淀的精髓更使它成为千百年来中国汲取营养的源泉。
而白话文虽然易于接受,但它与生俱来的浅显和俚俗却不能不说是致命伤,像是兑了水的溶液显得淡而寡味。
二是建国初期文化大革命对传统文化的破坏。
那场全民族浩劫让人不堪回首,那个年代的人都经历过那场焚书坑儒似的浩劫。
从名义上挖祖坟挖到批孔,从实际挖祖坟到将中国许多文
化遗迹破坏殆尽,把各方面的人才通通下放到牛棚到田地,教师成了臭老九……反动派暴行逆施种种,使得中国文化出现了一个断层,导致了那个年代成长起来的人脑中已少有传统道德文化的理念,而这些人如今正是为人父母的年龄,他们本身文化理念的缺乏,面对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只能盲从潮流,使得七八十年代出生的孩子家庭教育先天不足,对传统文化认识不够,以致整个社会思潮混乱,容易被外来事物清洗。
三是当前教育的弊端导致传统文化的流失严重。
担负民族兴亡的是一个民族的文化,而文化的兴亡中在教育。
早在建国初期,毛泽东就曾指出过教育的弊端,对学生管得太死、教学内容太单一。
而这弊端丝毫没有解决。
对理科的注重的确适应科技膨胀的时代,但是能够跻身于科学家行列的人太少,而大多数人则要在工作在平凡的岗位上,他们所学的高数、理化知识在生活中毫无用处,而在社会中极需的为人哲学、道德导向、价值引导等问题,却一无所知,很多人成为学习的奴隶,毕业之后,缺乏对生活的感悟,对人生的洞察,对自我价值的定位。
有人说我们是用培养少数天才的方法去残害绝大多数的学生。
曾炒得沸沸扬扬的“马加爵”事件让人叹息不已,首先是开始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其次是开始有人追问:
我们的教育中缺乏什么?
那就是人文性!
他的悲剧不单是个人的悲剧,也是由环境造成的,而社会整个大环境正是缺乏人文气息、减少人文关怀。
而这些都曾是古典文
化着重论述的,而负责大学生审美熏陶与道德导向的大学语文课在各个高校却少得可怜,一减再减。
反之英语却从小学到大学,重视到无以复加,在升学、就业、提职等过程中,我们很多人几乎一辈子都用不到的英语居然占了极其重要的地位,这不能不说中国矫枉过正的一个例子!
我们母语的地位受到了极其严重的威胁,这真让人质疑!
难道全民英语能力提高就是与国际接轨的一个表现么?
过去是中国融合外族,今日是中国主动让外族来融合,本末倒置,更让人担忧中国的未来!
转现象实在严重。
发出此呼声的人不少,但多数停留在呼喊而已,能意识到问题的却往往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小学到高中全国一致,惟有大学才稍有不同。
武汉一些大学在大学语文方面做出许多努力,而在全国来看,仍是缺乏重视的一块。
把改变当前现状的希望依靠在大学语文的教学上,只能是对成年的树进行修剪,要究其根源,必须从家庭、从社会抓起,更要从教育入手。
再翻初高中语文课本时,稍有宽慰,选篇越来越倾向于人文价值、审美熏陶等方面,然而小学语文却让人担忧,这正是根基阶段。
我们把孩子记忆力最好的时段浪费在一些流水帐、儿歌上,简单的文字中所蕴涵的内容太少。
尽管很多人反对古文背诵方法,但它却可以让一个人受益一生。
我所提倡的传统文化教育,指得是其中适合人性、社会的理性部分,我们应该让下一代的人拥有对社会的关注、对人性的尊重、对家庭的责任,应有恻隐之心,应有忧患意识,应有赤子之心,应是一个立足于中国文化基石上有改造自然、改造世界能力的传人,以正直、睿智、勇于探索、仁和的形象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转贴于中最近湖南卫视在放《金牌魔术师》挺火的。
,出于对魔术的好奇与对刘谦的关注,若有时间,我总不会错过这档节目。
参加节目的大多是青壮年,表演的也都是些现在时下很流行的魔术,充满时尚、梦幻的色彩。
但是,我想说的并不是他们,而是一位六十多岁,表演中国六连环的老爷爷。
这(来自:
WwW.:
文化认同缺失的例子)位老爷爷表演的是中国最传统的魔术——六连环,其实叫戏法更精确一点。
因为六连环是以前民间艺人在街头卖艺的时候表演的。
老爷爷表演的时候,边变边说。
一会儿说自己变出了一副耳环,一会儿说自己变了个花篮,一会儿又说自己变了顶乌纱帽......台下坐着的都是些二三十岁的青年人,老人每表演好一次,他们就鼓掌叫好一次。
他们是出于对老人的尊重,也是出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尊重。
老人表演完来到后台,激动地留下了眼泪。
他对主持人说,从来没有
这么多年轻人看他表演六连环,而且还为他喝彩。
老人的眼泪和青年人的喝彩声,不由得让我思考,其实我们传统文化正在逐步流失,慢慢的就要“绝种”了。
传统戏法只是其中的一个小点,中国的传统文化还有很多。
比如我们的皮影戏、西洋镜、茶道、儒家礼仪甚至是各个传统节日......很多很多,现在还有多少炎黄子孙看过?
还有多少人熟知?
中国人是聪明的,我们发明了许多东西;
然而中国人也是愚昧的,因为我们不知道怎么发扬我们自己的好东西。
就说六连环,其实你看看台下那些人看这个节目的表情,他们是喜欢看的,并且他们为这种魔术是中国的传统魔术而自豪,说明年轻人对传统文化是有一个敏感度存在的。
但为什么像六连环这种传统文化没办法和偶像明星争宠呢?
我觉得和媒体的宣传有很大的关系。
如果可以多给传统文化一片宣传的空间,应该会大大改善这个窘境吧?
你说,我每天的娱乐节目里播的都是传统文化,我就不相信,传统文化会不受到热捧。
当然这只是一个方面,传统文化自己也需要改进一下。
虽然是传统文化,但毕竟时代在改变,潮流在更新。
传统文化也要与时俱进嘛~~传统文化可以改变一下自己的形式,把自己变得时髦一点,会不会更好一点呢?
就像表演六连环的老爷爷,不再是在乡村、街头表演节目,而是把舞台搬进了电视台,改变自己表演的地方,借着这个平台可以推广更多的中国传统戏法。
当然说要保留传统文化,防止它的缺失。
并不是说,我们不去接受外来的东西。
为了保留和发扬传统文化,我想我们应该更多的去接收外来的东西。
把好的融合进我们的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也需要成长。
上学期学校为我们开了一门必修课《大学语文》很多人不理解,,我却强烈赞同,一所工科院校如果人文氛围很糟糕的话,很难想象会有什么持久的辉煌和成就,清华当年就出了一个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希望若干年后有同样的人物在我们学校出现(希望人文学院的老师们能够有所贡献,周建平老师的学识和人格就都
不错),教材是东南大学中文系(中国语言文学系)王步高教授的,说什么也没有想到东大竟然有这个系(也不知道每年还招生吗),在逐渐步入市场经济的中国,学中文的处于弱者地位,1978后的那几年,中文系是相当热门的,所收学生的刻苦勤奋和对文学的发自内心的热爱和他们对已经视他们为领军人物的文学界所作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在中国大地上也许不会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文化认同缺失的例子 12页 文化 认同 缺失 例子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