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一轮复习通史版历史第48讲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和苏联社会主义改革Word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6728498
- 上传时间:2022-11-25
- 格式:DOCX
- 页数:12
- 大小:92.07KB
届高考一轮复习通史版历史第48讲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和苏联社会主义改革Word文档格式.docx
《届高考一轮复习通史版历史第48讲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和苏联社会主义改革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考一轮复习通史版历史第48讲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和苏联社会主义改革Word文档格式.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2)含义:
国家运用社会保障政策和社会服务开支,构建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个人和家庭的经济安全;
通过加大社会服务开支,保证全体公民享受较好的社会服务。
(3)内容:
包括医疗保健服务、养老、住房、失业保险、教育等。
(4)实质:
是由国家进行 的一种形式,体现了国家对社会财富分配的干预,反映了分配领域的社会化趋势。
(5)特点:
福利种类繁多,覆盖面广,低收入阶层受惠多;
由单纯的救济发展为公民的社会福利,是国家进行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一种形式;
享有福利作为公民的社会权利得到立法和制度上的保障。
(6)评价
①反映了分配领域社会化的趋势,缓和了社会矛盾,扩大了社会消费,有利于社会稳定。
②导致国家财政支出增加,降低了人们的工作积极性。
3.第三产业的兴起和“新经济”的出现
(1)第三产业的兴起
①原因:
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公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及消费需求的多样化。
②表现:
农业和工业就业人口所占比重逐渐下降,从事第三产业的人口比重增加;
第三产业是国民经济中增长最快的部门;
工人阶级中的脑力劳动者迅速增加,工人阶级的内部结构也发生了较大变化。
③作用:
提升传统行业的竞争力;
拓展了经济活动领域,增加了就业;
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经济的周期性波动,使经济发展发生了质的变化。
(2)“新经济”的出现
①含义:
是一种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的经济形态。
②出现原因:
政府采取了一系列促进劳动生产率提高的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的措施。
③出现的时间、地点:
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
④特点:
以经济全球化为背景;
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
低通货膨胀、低失业率、低财政赤字、低能耗、经济高增长,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经济。
4.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1)斯大林晚年时期苏联的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取得了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巨大成就,相继爆炸了原子弹和氢弹,1957年成功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人民的教育和生活水平也有很大提高。
但是,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没有变化,农业、轻工业落后的局面没有改观。
(2)赫鲁晓夫改革
①内容
项目
内容
农业
(重点)
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实行 制,提高收购价格,增加农民收入
鼓励农民和农场职工发展家庭副业,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
大规模垦荒,提倡种植
工业
废弃部门管理体制,将部分中央企业的管理权下放给
给企业部分权利
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
政治
平反冤假错案,强调集体领导,改革干部制度
②评价:
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取得了一定成效;
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只是对斯大林模式的修补,改革失败。
【问题思索】赫鲁晓夫既是斯大林模式的掘墓人——其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否定了斯大林模式,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也是斯大林模式的守墓人——其改革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只是对原有的政治经济体制进行局部调整。
(3)勃列日涅夫改革
①背景:
赫鲁晓夫改革成效不大;
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
②内容(推行“新经济体制”改革):
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对经济的 ;
扩大国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
注意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
注重发展重工业,特别是与军事有关的工业部门。
③结果:
执政初期,经济增长加快,政局稳定,军事力量大为增长,成为与美国匹敌的超级大国,人民生活有所改善;
执政后期,社会矛盾加剧,经济发展停滞。
(4)1985年开始的戈尔巴乔夫改革
经济严重困难;
社会陷入危机边缘。
②内容
a.经济上,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
减少指令性计划指标,代之以指导性计划指标;
鼓励个体和合作社经济;
鼓励租赁制或建立家庭农场。
b.政治上,取消苏共领导地位,实行议会制、总统制和多党制。
c.意识形态上,抛弃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行“多元化”。
未突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
缺少宏观决策和相应的配套措施;
在经济改革未取得预期成果的情况下,把改革重点转向政治领域,导致国内局势失控和苏联解体。
【易错点拨】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不是戈尔巴乔夫改革,而是斯大林模式的弊端长期得不到纠正;
戈尔巴乔夫改革导致国内局势失控是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
考点一 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及评价
(1)实质: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自我完善和局部调整。
(2)评价
①利:
突破私人垄断的局限性,使生产、技术改造以及劳动力再生产过程社会化,可以在更大程度上满足生产力的发展需求;
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私人垄断资本主义的局限性及其与现代化巨额投资的矛盾,促进了生产的发展。
②弊:
国家财政开支过大,出现财政赤字;
出现国有化企业生产亏损日益严重的现象,经济效益增长缓慢,加重了政府财政负担。
【史论结合】
史料1 罗斯福新政之前,企业主是老板,政府是“守夜人”;
新政以来,企业主是老板,政府是“守夜人”兼二老板。
史料2 凯恩斯认为,在自由资本主义下,仅靠私人经济是不能达到经济效益最大化的,期间需要国家出面来弥补和干预,以使国民收入全部用于生活消费和生产投资,以实现充分就业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一般而论,国家的干预和弥补,必须是在不损害个人的自由基础上进行的人性管理,因而大体上限于以财政货币手段刺激有效需求。
——摘编自何正斌《经济学300年》
解读
(1)史料1说明政府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反映了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调控作用显著增强。
(2)史料2从理论上阐述了单一的市场调节已不适应社会发展,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职能需要重新定位。
问题 根据史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战后资本主义新变化的认识。
2.正确认识西方国家的高福利制度
(1)积极作用:
有利于改善普通群众的生活,满足国民基本生活需要;
降低贫困人口的比重,缓和社会阶级矛盾,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有利于扩大消费市场,缓和供求矛盾,从而巩固资本主义的统治。
(2)消极影响:
高福利导致社会效率不高、缺乏活力,很多人陷入了对福利制度的依赖;
过高的税收支出成了企业的沉重包袱,压制了企业活力,直接影响了经济发展的速度。
史料 二战后,西方发达国家纷纷制定并实施了住房保障制度,其中各国廉租房建设的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的财政支持。
在住房保障方面,英国政府通过设立专门机构,对资金运营、住房建设进行管理,保障低收入居民能租到房屋;
法国、德国、日本等国家则采取政府提供优惠贷款,实行贷款利息补贴的办法,支持非营利机构发展低租金、低成本住房;
在住房补贴方面,美国一方面直接对低收入家庭提供低租金的公共住房,另一方面向低收入家庭提供房屋租金补贴。
——摘编自陈小春、杨鹏《廉租房制度的国际比较》
解读 史料反映了二战后西方发达国家的住房保障制度:
政府提供财政支持,设立专门机构进行管理,提供优惠贷款,支持非营利机构发展低租金和低成本住房,等。
问题 据史料及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后西方发达国家廉租房制度形成的原因和条件。
指出它们“政府的财政支持”的主要表现。
考点二 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
二战后苏联对斯大林模式弊端的改革措施
斯大林模式
存在的问题
苏联经济改革的措施
劳动者
态度
地方、企业和个人的生产积极性不高
在一定程度上调动地方、企业和个人的生产积极性
分配
制度
平均分配
实行物质奖励和多劳多得政策
管理
体制
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下放权力到地方,在一定程度上放松经济管理
产业
结构
重点发展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发展滞后
赫鲁晓夫将改革的重点放在农业上;
勃列日涅夫将改革的重点放在工业上;
戈尔巴乔夫先进行经济改革,因困难重重而转向政治改革
缺陷
赫鲁晓夫对斯大林的全盘否定,造成人们思想混乱,增加了改革的阻力;
勃列日涅夫宣布苏联已经建成“发达社会主义”社会的做法,对经济困难没有充分的认识,阻碍了改革的进程;
戈尔巴乔夫的政治体制改革导致国内局势逐渐失控,前期的经济改革则缺少宏观决策和具体可行的配套措施,改革中阻力重重
史料 1953—1960年苏联的粮食产量(单位:
百万吨)
年份
粮食总产量
1953年
82.5
1957年
105.0
1954年
85.6
1958年
141.2
1955年
106.8
1959年
124.7
1956年
127.6
1960年
133.2
——摘编自王金存《苏联社会主义经济70年》
解读 题目材料反映了赫鲁晓夫统治时期苏联粮食产量:
在1953—1956年不断增长;
1957—1960年虽整体较高,但时有起伏;
整体情况是增长较多。
问题 根据史料分两个时段,说明1953—1960年苏联粮食生产的主要情况,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高考试题
考查内容
命题立意
2018·
全国卷Ⅲ·
35
苏联的七年经济计划
依托主干知识,综合考查苏联的经济改革
2017·
全国卷Ⅰ·
34
欧美遏制政策与苏联经济的发展
从历史漫画切入,深刻理解在欧美遏制政策的背景下,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情况
苏联集体农庄的变化
从集体农庄劳动报酬发放办法的变化切入,综合考查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
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
创设新情境,综合考查美国20世纪70年代经济政策的调整
考题1[2018·
全国卷Ⅲ]1959年,苏共二十一大讨论通过了七年经济计划,规定7年内工业生产总值提高80%,其中发电量、钢铁产量都要求成倍增长。
这反映出七年经济计划( )
A.未能摆脱斯大林模式
B.是应对马歇尔计划的举措
C.是新经济政策的延续
D.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
考题2[2017·
全国卷Ⅲ]1953年,苏共中央决定,改变集体农庄劳动报酬发放办法,由以前每年发放一次物质报酬改为按季度或者按月发放,同时在一些集体农庄试行工资制度,农民可以像工人一样每月领取工资。
这一措施旨在( )
A.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B.改变计划经济管理体制
C.消除城乡之间的差别
D.推动农民走集体化道路
考题3[2018·
江苏卷]1957年,苏联进行工业体制改革,撤销汽车工业部、机器制造部等7个全联盟部,保留了航空工业部、无线电工业部等6个全联盟部,在地方设立了105个经济行政区,把被撤的全联盟部所管辖的企业移交给相应的经济行政区。
上述举措的主要意图是( )
A.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
B.摒弃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
C.适度扩大地方经济自主权
D.削弱公有制经济的主导地位
考题4[2016·
海南卷]下表是美国、日本、联邦德国三大产业产值在其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情况。
1950年
1970年
服务业
美国
7.2
36.9
55.1
2.9
31.7
64.7
日本
26.0
42.3
3.6
43.0
48.4
联邦德国
10.7
49.7
39.6
3.3
51.7
45.0
上表中的数据反映了三国( )
A.第三产业带动经济发展
B.农业生产衰退
C.产业结构出现严重失衡
D.工业发展滞后
考题5[2015·
海南卷]20世纪50年代初,法国机器已平均使用了20年,而美国大多数工业设备的使用还不到5年;
在农业领域中,通常一名美国农民的产出是法国农民的3倍多。
这反映出( )
A.法美两国的国民经济结构存在根本差异
B.欧洲的衰落和美国的崛起已经显露端倪
C.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发展差距明显
D.经济一体化成为各国的必由之路
考题6[2014·
福建卷]1952年到1964年,苏联政府收购谷物的平均价格指数提高了7.48倍,收购畜产品的价格指数提高了15.69倍。
这是( )
A.推行农业集体化导致的变化
B.适应“加速发展战略”的需要
C.应对世界农产品价格波动的措施
D.调整农业政策的结果
考向1 二战后苏联经济的恢复和赫鲁晓夫改革
1.[2018·
湖南株洲统测]赫鲁晓夫退休后,曾订购水管和营养液混合剂,进行无土栽培实验并取得成功,当他发现栽培出的黄瓜和西红柿因为成本太高而市价昂贵时,便再也不提这件事情了。
赫鲁晓夫之所以对此事缄默,是因为他( )
A.对盲目开荒政策有所反思
B.认为对农业投资很不够
C.对国营农场改革耿耿于怀
D.知道经济体制弊端重重
2.[2018·
福建龙岩质检]1963年8月,赫鲁晓夫在世界各国共产党和工人党同声谴责南斯拉夫背离社会主义,复辟资本主义之际,赴南访问并发表演说,指出“南斯拉夫是一个‘先进的’社会主义国家”。
这表明赫鲁晓夫( )
A.决心摒弃斯大林模式,发展资本主义
B.试图探索新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C.认为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可以多元化
D.希望学习新的经验,应对国内危机
3.[2018·
山东日照校际联考]下表为赫鲁晓夫时期(1953—1964年)苏联政府机构改革情况。
这表明赫鲁晓夫改革( )
苏联部长会议由68个部级单位削减为34个
苏联部长会议部级单位增至60个
实行中央和地方的分权管理,撤销了中央管理经济的各部、委,按区域原则设置国民经济委员会
1964年
中央部、委的数量又达到71个
A.缺乏明确指导思想致使改革混乱
B.以改革计划管理体制为重点
C.没有触动重、轻、农的发展战略
D.改革操之过急,脱离经济实际
考向2 从勃列日涅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4.[2018·
湖南怀化二模]以下是20世纪60—80年代苏联和美国工业产值的增长速度图,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1960—1965年间苏美两国的经济实力基本相当
B.1965—1970年间苏联继续注重发展军事重工业
C.1970—1975年间美国深陷越战泥潭使经济出现“滞胀”
D.1975—1980年间美国出现“新经济”,促进经济增长
5.[2018·
安徽蚌埠一模]戈尔巴乔夫改革过程中形成了“共青团经济”,即:
国家职能部门变成股份公司后,股份大都被领导人瓜分。
结果,国家官员、党的职能人员、共青团积极分子成为最初类型的俄罗斯企业家、20世纪90年代初的第一批百万富翁。
据此可知,当时苏联( )
A.仍然推行计划经济体制
B.经济转型滋生腐败现象
C.经济改革直接导致国家解体
D.政府职能发生根本改变
考向3 二战后欧美各国宏观调整的加强
6.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联邦政府机构臃肿,财政支出庞大。
总统尼克松在国情咨文中呼吁,应当“使权力和资源开始从华盛顿流回到州和地方,更重要的是回到全体人民
手中。
我们要使各州和地方担负更多的责任,我们将同他们分享收入”。
由此可知,美国联邦政府试图( )
A.消除国家干预经济的弊端
B.将权力下放到州政府
C.扩大福利政策的覆盖范围
D.恢复“自由放任”的传统经济政策
7.[2018·
广东六校联考]下表是1975—2011年德国、法国财政赤字率(财政赤字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变化表,该表格可以说明( )
1975年
1985年
1995年
2005年
2011年
德国
24%
41%
56%
69%
81%
法国
16%
31%
55%
67%
86%
A.德法两国财政赤字逐年增加
B.欧洲一体化缩小了德法经济差距
C.福利制度使德法陷入债务危机
D.两国政府都加大了对经济的干预
考向4 二战后资本主义福利制度的发展
8.[2018·
安徽黄山一模]对二战后英国的福利社会规划,“贝弗里奇报告”概括为:
Universality,即所有公民不论职业,都应被覆盖,以预防社会风险;
Unity,即建立大一统的福利行政管理机构;
Uniformity,即每一个受益人根据其需要,而不是收入状况,获得资助。
可见,该报告的主旨是( )
A.完善社会福利制度
B.确保社会秩序的稳定性
C.统一管理社会福利
D.要求福利体现平均原则
9.[2018·
浙江绍兴适试]1957年一项调查发现,用于卫生、养老金、家庭补贴和援助方面的公共支出(不包括住房和教育)就占联邦德国国家收入的20.8%。
这主要是因为联邦德国( )
A.用收入调节实现社会公平
B.实行稳定的财政和货币政策
C.维护社会经济竞争的秩序
D.推行中央统制经济的模式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考 一轮 复习 通史 历史 48 当代 资本主义 变化 苏联 社会主义 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