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期包河区中学数学简报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6727708
- 上传时间:2022-11-25
- 格式:DOCX
- 页数:15
- 大小:236.18KB
第22期包河区中学数学简报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第22期包河区中学数学简报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22期包河区中学数学简报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课题回顾
《初中数学活动课资源开发与教学策略研究》
结题报告
第一部分:
背景和意义
1.课题研究的背景
首先,数学活动课内容是“综合与实践”内容的一部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将“综合与实践”作为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让学生通过“综合与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方法,扩大视野,拓宽知识面,促进思维发展,培养创新意识,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其次,沪科版初中数学教材共安排了9节“综合与实践”内容和25个“数学活动”课,除最后一学期外,平均每一学期就有两次“综合与实践”内容,每一章就有一个“数学活动”栏目.其内容有涉及对章节知识的巩固、应用和延伸,既有在实际生活中“用数学”,又有在动手操作中“做数学”,还有在活动中感受数学思想方法等等,由于评价的滞后,许多老师误认为教材中的这部分内容可有可无,甚至视而不见,束之高阁。
再次,“综合与实践”作为《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但这方面的研究尚无成果,如何有效开展“综合与实践”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是初中数学教学最为薄弱的一个环节,也是广大教师希望解决的问题。
据课题组调查,由于“综合与实践”内容难以把握,平时上课时老师们大多不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
原因有五:
一是教师用书中对“综合与实践”的内容指导性意见比较简单,教学目标比较含糊,教师上课比较迷茫;
二是教材提供的内容往往局限于问题本身,相关素材较少,削弱了“综合与实践”的效果;
三是“综合与实践”的教学模式无从借鉴,现在各种观摩课、展示课、公开课不少,但涉及“综合与实践”内容的几乎没有;
四是“综合与实践”的内容几乎不会出现在中考试题中,即使涉及也并没有直接联系,所以不能引起师生的关注;
五是“综合与实践”的评价体系不完善,如何评价学生的表现,教师心里没底。
2011年,我区中学数学名师工作室开展了一次“数学活动课的教学模式”的教研活动,该活动引起了老师们的共鸣:
上好数学活动课很有必要,以往忽视了数学活动课的探讨;
上好一堂数学活动课真不容易!
基于以上考虑,工作室各成员都觉得有必要为一线的数学老师提供上好数学活动课的模式和策略,这对于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特长,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综合素质都起着积极的作用。
所以决定选《初中数学活动课资源开发与教学策略研究》这个课题作为研究对象。
在2013年4月的开题论证会上,省教科所徐子华主任充分肯定了我们的选题,指出“数学活动课”是“综合与实践”内容的一部分,她建议我们将本课题的研究与沪科版初中数学教材中新设的“综合与实践”部分的内容相联系,积极思考和探索这部分内容的教学策略和方法。
为此,我们将本课题研究的重点调整为“综合与实践”的教学策略研究。
由于原来课题负责人工作变动,由原来的汪洪潮和刘飞,变更为汪洪潮和冯斌两位老师负责。
2.课题研究的意义
(1)通过对该课题的研究,充实“综合与实践”的教学资源,探索“综合与实践”的课堂教学模式,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一线教师探索一条开展“综合与实践”提供可借鉴的经验和可操作模式,推进新课程改革。
(2)通过对该课题的研究,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引导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体现新课改的基本理念。
(3)通过课题的深入开展,逐渐转变教师对“综合与实践”的认识,提升教师执教“综合与实践”的能力,有效地改进教师的数学教学,对教师个人的专业成长也有着极其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第二部分:
课题研究目标
“综合与实践”作为《课程标准》的一个全新领域,与其他三个学习领域有许多不同,其内涵和目标也有些令人费解,这给老师们在实际教学中带来了不少麻烦。
但随着对“综合与实践”的重视与日俱增,而我们周边的学校,由于各方面原因,则相当普遍地存在对“综合与实践”淡化的现象。
我们想通过自己的摸索、实践,总结“综合与实践”的教学资源开发、教学策略、学生的学习方式、评价方式等方面的经验,并逐步将经验推广,使我区各中学都能对“综合与实践”引起重视,并有经验可循。
本课题研究力求在以下几方面进行实验:
1.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和理念,探索探索一种适合中学生实际的“综合与实践”的学习模式,推动全区乃至全市数学教学改革的进程;
2.初步使学生学会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科学发展观,获得纵深学习的有效学习方式;
3.初步构建具有本区、本地特色的数学课题学习资料库,并进行推广,在一定区域内形成辐射;
4.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业务水平和科研能力,增强教师之间的凝聚力。
第三部分: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主要是在现代系统理论、学习心理学理论、新初中数学课程标准和实施素质创新教育理论的指导下,着重研究初中数学课程标准要求的知识体系、要求和相互联系,加强对“综合与实践”的认识和探索、“综合与实践”教学设计的探索、“综合与实践”学习方式的研究、“综合与实践”的评价研究,还要注重学生的学习心理研究及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和撰写小论文的教学方法等研究。
本课题研究的重点和难点内容有:
1.研究“综合与实践”的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
2.探索与研究“综合与实践”的教学模式;
3.探索与研究“综合与实践”的学习方式;
4.研究沪科版教材中“综合与实践”素材的选择与使用;
5.研究“综合与实践”与学生的数学能力的培养及个人发展的关系。
第四部分:
课题研究方法
本课题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边研究、边实践、边改革,主要方法有:
1.以行动研究法为主
本课题内容与教材内容紧密相连,研究教与学过程密不可分,课题组拟定以“实践—研究—反思—再实践—再反思”的研究模式,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反思,在反思中提升。
2.以比较研究法为辅
(1)内容比较:
把沪科版教材中的“综合与实践”内容与其他版本的教材中的“课题学习”等内容进行比较分析;
(2)过程对比:
采用同课异构的模式,通过新老教师同上一节课的形式,对“综合与实践”内容的教学设计进行对比分析;
浦晓舟与刘正会同上《一次函数模型的应用》;
徐吉芳与时光玉同上《怎样获取最大利润》;
黄学娟与郑峰焘同上《排队问题》;
刘燕与束从武同上《挪球游戏》;
(3)结果比较:
就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教研能力及学生的思维发展和个性化成长态势等方面做横向和纵向的比较,横向比较是指将参加课题研究和没有参加课题研究的老师及班级进行对比;
纵向比较是指课题研究之后与课题研究之前的教师和学生进行对比。
第五部分:
课题研究过程
第一阶段:
2012.3----2012.10筹备阶段
1.2012年3月成立课题研究小组;
2.2012年3月,组织名师工作室成员研究课题申报书。
组织成员学习数学活动课的相关理论,邀请张晓贵教授对课题组进行课题理论培训;
3.2012年11月,制定教师问卷和学生问卷,初步了解现状;
3.2012年12月,根据前期实验,研究成员酝酿、准备材料拟写开题报告;
4.2013年4月,课题立项,课题开题。
第二阶段:
2013.2----2014.12实施阶段
本阶段围绕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扎实落实课题研究方案,不断地进行实验、探索、反思、总结,步步推进,逐步完善,取得了初步的研究成果。
1.自课题组成立以来,课题组认真学习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认真分析和领会标准对“综合与实践”内容的教学要求,初步分析了教材中所有“综合与实践”内容,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学习和研究国内外相关课题的研究成果和发展动态,一方面提高课题组成员对“综合与实践”的重要性及对本课题研究的重要性的认识,另一方面,提高课题组成员的教育教学和课题研究理论水平。
2.根据本课题的研究目的要求,结合教材中“综合与实践”的内容,以每学期为一个小阶段,在开学初制定课题研究计划和实施方案,明确分工,坚持每月召开一次课题组成员会议,对课题研究进行及时反思总结,落实课题研究方案,并对研究方案做适当的微调。
3.对每册教材中“综合与实践”的内容,进行课例分析研究,先组织教师以学校教研组为单位集体备课,共同讨论课堂教学设计,然后实施课堂教学,组织教研组老师听课,对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提出修改建议,然后在全区范围内进行展示,课题组全体成员进行观课和评议,及时总结教学中的得与失,寻找每个课题教学中的疑点和难点,探索“综合与实践”内容的课堂教学模式,积累活动课开展的经验。
4.在本阶段的研究过程中,我们将“综合与实践”的内容融入到对学生数学质量检测的评价中,部分学校还进行了对比试验和跟踪调查,对个别学生进行个案分析,对不同班级进行对比实验,了解他们对“综合与实践”内容的兴趣,调查开展“综合与实践”的教学对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提高数学成绩和能力的影响。
5.在本阶段的研究过程中,我们积累了一些教学实例,及时做好记录和分析,收集了一定的有价值的资料,对教材中的所有“综合与实践”内容都制作了课件,撰写了教学设计和教学论文。
课题组成员利用会议对教学案例、设计、反思、论文进行集体讨论、交流,互相提出意见,进行修改和完善。
第三阶段:
2015.1----2015.5总结推广
1.这一阶段的工作主要是对课题研究进行反思与总结;
整理课题研究过程资料。
在调查分析和实践探索的基础上,形成“综合与实践”内容教学策略的系列研究报告,完成结题报告,申请结题,编写结集《初中数学活动课资源开发与教学策略研究》课题研究成果集、结题报告、案例集、论文集、教学设计集、反思集、课件集、典例光盘、宣传报道集等等。
2.在市(区)上展示课,在合肥市推广活动课的教学,以此转变教师对“综合与实践”内容的认识,提升教师执教“综合与实践”的能力。
课题组成员在全市、区进行课题展示交流
年级
课题
执教老师
时间
地点
八年级
《再认等腰三角形》
陈方勇
2014.12
肥西长镇民族中学
《挪球游戏》
束从武
2015.3
科大附中
第六部分:
课题研究的主要措施和特色
1.项目组推动,课题组实施,专家组引领
为推进数学活动课资源开发和教学策略研究,我们成功地尝试以“项目组推动、专家组引领、课题组实施”课题推进模式,先后成立了包河区数学活动课资源开发和教学策略研究项目组、专家指导组、课题组,按照“先期试点,分步实施”的原则,扎实推进数学活动课资源开发和教学策略研究。
项目组推动:
包河区数学活动课资源开发和教学策略研究项目组,组长由区教研室教研员(课题负责人)汪洪潮担任,成员为参加研究的实验校教研组长。
各实验校也根据要求成立了相应的项目组。
区项目组和各实验校高度重视对课题研究工作的组织和管理,将“综合与实践”研究作为教研室和学校教研组的重要工作来抓。
区教研室和各实验校都能将实践研究工作开支纳入经费预算,为实验工作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持和保证。
课题组实施:
及时成立总课题组和各子课题组。
总课题负责人,由教研室汪洪潮担任,成员是各实验校具体负责人。
四个子课题为:
教学策略研究、资源开发研究、评价研究、活动课开展形式研究。
子课题负责人分别由时光玉、郑先勇、钱立新、何军成、邹太芹等担任,专门负责课题研究的具体工作。
各子课题组明确阶段研究目标、工作职责和研究任务,充分发挥网络信息交流的优势,定期开展报告、研讨、交流等活动。
总课题组紧密联系实践研究的实际情况,坚持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
同时注意学习、交流和分享。
专家组引领:
为提高实践研究效果,加强专家指导,先后邀请省教科院规划办许晓红老师、省教科院数学教研员徐子华老师及合肥师范学院张晓贵教授,合肥市中学数学教研员张永超老师,包河区名师工作室主任、海顿学校刘昌福校长,48中钱立新老师分别给予指导。
2.强化理论学习,注重调查研究,实施任务驱动
为推进课题研究,各实验校课题项目组成员定期开展理论学习,认真学习了新课程理论、教育评价理论、数学课程标准等。
在加强理论学习的同时,各实验校课题组老师,通过上网检索加强学习。
课题组注重在实践研究的试点实验阶段、筹备立项阶段、研究中期和研究后期,广泛地开展教师、学生问卷调查,充分调查分析教师、学生对“综合与实践”认识、“综合与实践”的实施方式、“综合与实践”学习方式、“综合与实践”的评价等情况。
总课题组采取任务驱动的方式,扎实推进各项研究内容和任务。
3.注重实践,立足课堂,深入研究
一方面,我们在课题组成员内部积极展“综合与实践”公开研讨活动,先后进行了十多次公开研讨:
姜海洋老师的《水资源浪费现象的调查》,黄学娟、郑峰焘老师的《排队问题》,刘正会、浦小舟老师的《一次函数模型的应用》,徐吉芳、时光玉老师的《获取最大利润》,束从武、刘燕老师的《挪球游戏》,徐克静老师的《有趣的七巧板》,康蓓蓓老师的《游戏中的数学》,王盈盈、黄建华老师的《矩形中的折纸问题》,陈方勇老师的《再认等腰三角形》,刘燕的《一次方程组与CT技术》,实验学校解永胜的《速算24点》等等。
另一方面,我们也积极走出去,观摩名师的课堂,借他山之石,行研究活动。
2013年3月21日我们组织全体课题组成员赴合肥市行知学校观摩樊永浩老师展示的《7.4综合与实践----排队问题》。
课题组成员深受启发,回来后,我们立刻组织黄学娟、郑峰焘两位老师对本节课进行同课异构,在樊老师的授课基础上进行优化和改进。
我们还组织了课题组成员于2013年5月11日至12日,参加了“安徽省暨合肥市首届初中数学名师课堂观摩研讨活动”,观摩了山东省特级教师陈怡老师执教的《综合与实践----排队问题》,聆听了陈怡老师的报告《对“综合与实践”课程学习的理解与实践》。
又将黄学娟、郑峰焘老师的《排队问题》拿来一起研讨分析,寻求最优化的教学方式和资源开发。
课题组查刚老师根据三人上课情况和学生理解程度,组织学校数学老师专门设计了一款演示“排队问题”的教学组件,课堂上可以通过动画多次演示、随时暂停,使得课堂学习更加直观、更加形象,既方便了老师课堂教学,又便于学生理解。
2014年5月还组织老师赴西安观摩由中美两国数学老师展示的《七巧板》同课异构,深刻领会了中美两国数学老师在处理“综合与实践”内容的差别。
4.对照分析,探求开展数学活动对数学学习的影响
我们有意在期中期末的数学质量检测的试卷中,加入和“综合与实践”相关的内容,通过对全区部分试点校和非试点校的学生答题情况进行分析和对比,得出试点校的学生无论在答题思路、解题能力还是思维品质上都优于非试点校的学生。
课题实验学校“综合与实践”内容检测成绩对比分析表
学校
班级性质
2013年期中
2013年期末
2014年期中
阳光中学
试验班级
6.85
6.44
7.12
非试验班级
4.43
5.10
4.52
56中
5.24
5.46
6.82
3.05
4.20
3.75
滨湖48中
6.13
6.03
7.04
3.85
4.96
3.74
注明:
所统计的三次测试试卷满分100分,涉及“综合与实践”的题有两次8分(2013年期中、2014年期中),一次7分(2013年期末)
5.课题引领,吸引更多的老师参与
由于我们不断地在全区开展“综合与实践”示范观摩课活动,老师们在观摩活动中,看到了学生积极参与、兴趣高涨,数学思维和能力都得到了提升,都表示上“综合与实践”有价值。
而且现在有了资源,纷纷向我们课题组索取我们开发的“综合与实践”课件,越来越多的教师参与到“综合与实践”的实施和研究工作中来。
据统计,先后有1000多人次的老师参与观摩“综合与实践”的展示活动,有200多位老师向我们索要教学设计和课件。
6.阶段总结,不断宣传和推广
课题组定期召开阶段总结会,课题组成员汇报课题开展情况,反思前段时间课题开展的得与失,下期活动的内容以及方式方法,不断稳步推进课题研究的进行。
2012年课题组负责人汪洪潮为安徽省国培班初中数学骨干教师做《重视数学活动课的开展》专题讲座,2014年暑假,汪洪潮赴滁州为教师做《数学活动课的教学实践》暑假培训专题讲座。
2014年12月陈方勇送教到肥西长镇民族中学,展示《再认等腰三角形》。
2015年1月科大附中束从武老师在全区展示《挪球游戏》公开课教学,受到省市专家的一致赞赏。
第七部分:
课题研究的丰硕成果
1.为我区数学老师参与课题研究提供了范例
据课题组之前调查了解,我区绝大多数老师没有亲自参与课题研究,虽然也有个别课题通过申报和立项,但课题实验的过程不规范、落实不到位,往往存在选题随意、前期没调研,过程没规划,材料不积累,成果没总结等现象,造成“立项积极、过程不急,结题着急”的不良现象。
本课题组经过前期调研、问卷分析、专家论证等方式确定了课题研究的方向和内容,然后借助区教研室和区名师工作室平台,分学期分年级开展专题研究,及时总结和反思“综合与实践”内容的教学现状,汇报和交流各成员心得体会,在全区范围内进行展示观摩活动,使区内数学老师不仅了解了“综合与实践”内容的课堂教学,更掌握了开展课题研究的一般方法和要求。
2.改变了我区“综合与实践”内容的教学现状
本课题开始研究前,绝大多数老师对“综合与实践”这部分内容基本是采取“不理睬”或让学生“自学”的方式来处理的。
通过我们课题实验的推进,现在我区老师都能正确认识到“综合与实践”内容的重要性,都能按照教材内容认真完成教学任务,对作为阅读材料的“数学活动”等内容也高度重视,积极创造条件开展活动。
我们课题组也制定了每学期展示一次“综合与实践”课的教学,每学期举行一次有关“综合与实践”方面优秀教学论文或教学设计评比,每学期的教学质量检测中适时融入“综合与实践”内容的考查。
3.创建了“综合与实践”的教学模式
通过课题实验,课题组认为,在“综合与实践”的教学过程中,首先要把握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学目标,要突出体现“做中学”,保证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经历“有目的地做事”的过程。
通过总结,对“综合与实践”内容的教学大致可以采用如下教学模式:
(1)明确问题:
由老师和学生提出一些有价值且学生可以实际参与的问题或问题串。
(2)寻求途径:
根据教学目标,和实际情境,设计解决具体问题的方案。
(3)实践操作:
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学习、实验操作、观察分享、推断演算等实际操作环节,真实具体地解决问题;
(4)交流评价:
学生将自己或小组的解题结果、求解过程的说明、求解过程中的学习体会和发现等向大家汇报交流,形成多种形式的报告、论文、实物等成果。
当然,“综合与实践”的教学模式应该是多样的、灵活的。
同时,对学生的学习和老师的教学及时地进行合理的评价。
4.积累丰富的资源,成就了教师的成长
本课题的研究,积累了大量的教学经验和“综合与实践”的教学资源。
主要有:
(1)关于“综合与实践”的教学论文45篇,获奖的有35篇,发表的论文有10篇;
(2)“综合与实践”的教学设计42篇,获奖的有31篇;
(3)“综合与实践”的教学实录32节(视频);
(4)“综合与实践”的观课议课或教学反思35篇;
(5)“综合与实践”的教学课件35篇。
包河区教体局教研室汪洪潮老师的论文《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打造高效课堂》获省二等奖,2013年发表在《中国数学教学》,并于2014年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初中数学教与学》转载;
论文《磨课:
集团队之力,逐本真课堂》发表在全国核心期刊《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14年第6期;
论文《关于两节比赛课的碎片思考》发表在全国优秀科技期刊《中学数学教学》2015年第1期;
论文《我们需要这样的课堂》获省教育学会一等奖;
录像《数据的收集》获省教育学会一等奖。
合肥市第46中学南校区陈方勇老师的录像《再认等腰三角形》获省教育学会一等奖。
合肥市第48中学魏大付老师的论文《亲历数学建模过程,积累数学建模经验》获省教育学会一等奖,论文《花儿静静地绽放—“三角形中边的关系”教学随想》获合肥市教学研究室一等奖。
合肥市第56中学王军老师的课件《进球线路的最佳射门角》获省教育学会一等奖,论文《探索相似三角形的条件》获合肥市教学研究室一等奖。
合肥市实验学校滨湖校区徐怡老师的论文《改革中体验数学的魅力》获省教育学会一等奖。
合肥市南园学校刘书兵老师的论文《关于后进生转化工作的体验》获省教育学会一等奖。
合肥市第48中滨湖校区邹太芹老师的论文《函数模型在运用中绽放璀璨光彩》发表在《数理化解题研究》2014年第24期,教学反思《你若盛开,清风自来--一节九年级数学复习课反思》发表在《合肥教育》2014年第6期,文章《用孩子的语言叩开数学的大门》发表在《家教世界》。
这些成果为今后“综合与实践”的教学乃至整个数学课堂的教学提供优质的素材和宝贵经验。
与此同时,通过课题研究,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成就了一批青年教师的成长:
合肥市第48中学何军成,2013年获安徽省初中数学青年教师优秀课一等奖,2014年获中国第八届中小学互动课堂教学比赛一等奖;
合肥市第46中学南区陈方勇老师获得合肥市中学数学青年教师综合素质大赛一等奖,同时获得三项单项第一名。
合肥海顿学校时亚男老师获合肥市综合素质大赛一等奖,2015年获安徽省优质课大赛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2 期包河区 中学数学 简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