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1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6716757
- 上传时间:2022-11-25
- 格式:DOCX
- 页数:16
- 大小:120.81KB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1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1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1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结论
变化后无新物质生成
【分组实验】 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与生活中对水沸腾的印象比较,体会观察应准确和具体.
实验2:
取少量胆矾(或称蓝矾)放在研钵内(如图2),用研杵把胆矾研碎,观察并记录胆矾发生的变化.
蓝色块状的胆矾
变化时发生的现象
胆矾由块状变为粉末状
变化后的物质
蓝色粉末状的胆矾
实验3:
研碎前后胆矾的溶解,胆矾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实验4:
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产生的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
【小结】 实验1由师生共同完成;
实验2和实验4由学生分组完成,其余由教师演示.
教师引导学生由实验3得出两个结论:
实验2中的粉末是胆矾;
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的蓝色沉淀是新物质.
[设计意图] 这是教材中的第一批实验,学生的实验基础知识不够,教师完成有危险和有技巧的操作,可以起示范作用,同时又尽可能多地给了学生动手和清楚观察物质的机会.实验1、2与生活经验联系,可拉近学生与实验的距离,培养学生小组合作的能力.
【总结】 实验现象记录:
实验
序号
变化后有无新物质生成
1
液态的水
沸腾时生成的水蒸气遇玻璃片又凝结为液体
液态的水
无
2
块状固体被粉碎为蓝色粉末
3
蓝色的胆矾溶液
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后立即生成蓝色沉淀
蓝色的氢氧化铜沉淀等
有
4
颗粒状石灰石
石灰石表面有气泡产生,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二氧化碳气体等
【合作交流】 分小组比较归纳上述四个实验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依据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把物质的变化进行初步分类.
【板书】 一、物质的变化
1.物理变化:
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2.化学变化:
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3.二者之间的本质区别:
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设计意图] 本节最重要的知识由学生总结,记忆深刻.培养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和实践的科学精神,提高他们概括、总结的能力,使学生能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培养学生由实验得出结论的能力和习惯.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调动个性化和开放性思维.
【提问】 教师列举两个变化:
水结冰、汽油燃烧,由学生判断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为什么?
【合作交流】 由学生尽可能多地举例说明生活中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学生思考判断,小组讨论并交流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
(1)物理变化:
①水的三态变化;
②胆矾研磨变成粉末;
③盐溶于水变成盐水;
④铁铸成锅.
特征:
形状和状态的变化.
(2)化学变化:
①铁在潮湿空气中生锈;
②火药爆炸;
③纸燃烧;
④食物发霉;
⑤铁生锈等.
物质的燃烧,食品的腐败,金属的冶炼和锈蚀等.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用化学的观点,去初步判断生活、学习中物质的变化类别.
【提问】 上述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中还伴随哪些现象?
【总结】 小组讨论并交流讨论结果.了解变化中伴随的现象,进一步说明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方法,同时强调清楚,判断物质变化的本质依据仍是看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思路二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引言】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在千姿百态的物质世界里各种物质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不断地发生变化.
【讲述】 下面请大家观察几个演示物质变化的实验,主要观察变化前后物质的颜色、状态,列表记录.
【讨论交流】 你在实验过程中看到了什么现象?
你能描述吗?
请把观察到的现象与同组的同学交流一下.
引导学生从两方面来描述:
(1)反应前后物质的颜色;
(2)反应前后物质的状态.
观察现象并及时记录.
描述实验现象:
【实验1-1】
(1)水沸腾,有大量水蒸气冒出,玻璃片上有小水滴附着.
(2)首先观察胆矾晶体,蓝色块状固体研碎后成为蓝色粉末.
(3)两支试管都形成蓝色溶液,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后立即生成蓝色沉淀.
(4)加入盐酸后立即有气泡产生,石灰石逐渐变小.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摸一下试管,感觉到发热.
【提问】 实验1-1中的
(1)、
(2)有什么共同特征?
实验1-1中的(3)、(4)有什么共同特征?
【讨论与交流】 上述四个实验中哪些变化生成了新的物质?
【总结】 在上述探究活动的基础上,师生共同归纳,以上前两个实验在变化过程中只是物质形状或状态发生了变化,没有其他物质生成,像这种变化叫做物理变化.
后两个变化都有新的物质生成,这种变化叫做化学变化.
我们日常看到的木柴燃烧、铁生锈等都是化学变化.
在化学变化过程中除生成其他物质外,还伴随发生一些现象,如放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等.这些现象常常可以帮助我们判断有没有化学变化发生.
【分组讨论、交流结果】
(1)物理变化:
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物理变化.
没有其他物质生成,只是形状、状态(气态、液态、固态)的变化.
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又叫化学反应)
①有新物质生成,常表现为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
②常伴随能量变化,常表现为吸热、放热、发光等.
二、物质的性质
[过渡语] 为什么物质能发生各种各样的变化呢?
这是由物质的性质决定的,下面我们一起来认识物质的性质.
物质的性质可以分为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板书】 二、物质的性质
物理性质:
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讲解】 物质的这部分性质是可以直接观察到的或是用仪器直接测定出来的,如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挥发性、导电性、导热性等属于物理性质.这些性质是可以被感知或测量的.
(1)熔点和沸点.
①熔点:
当固体物质受热时,达到一定温度就会变为液态,这个过程叫熔化,物质熔化的温度叫熔点.
一般来说,固体变液体和液体变固体的温度是相同的.
②沸点:
液体加热到一定温度就会变为气体,变为气体时的温度叫沸点.
(2)密度:
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密度.
[设计意图] 使学生了解物理性质的几个基本概念.
【学生感知】 选取身边的物质(文具、书本、衣物等),描述其主要物理性质.
【展示】 教师出示一小段铜丝,学生描述其物理性质.
【描述】 铜是一种具有紫红色光泽的金属,硬度较大,耐磨损,还有很好的延展性,导热和导电性能较好.
【讲解】 物质的有些性质不能直接观察到或是用仪器也不能直接测定出来,这部分性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才能表现出来,我们把物质的这种性质叫做化学性质.
【板书】 化学性质:
物质在化学变化中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物质发生了有关化学变化后,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如:
可燃性、氧化性、酸碱性、稳定性、毒性等.
【思考1】 酒精易挥发,铁易生锈在本质上有何不同呢?
谁还能举出类似的例子?
【思考2】 “铁在潮湿的空气中生锈”和“铁在潮湿的空气中容易生锈”,这两句话分别从哪个角度对物质铁进行了描述?
【讨论交流】 引导学生认识到物质的变化和物质的性质间的区别和联系.
【总结】 性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是一种“能力”,而变化是一个过程,是性质的具体表现.
【板书】 三、物质的变化与物质的性质的关系
(一)化学性质
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
例如:
铁能在潮湿的空气中生成铁锈;
铜能在潮湿的空气中生成铜绿;
煤和木材中的碳可以在空气中燃烧等.
【提问】
(1)同学们回忆一下,点燃蜡烛时有哪些现象?
(点燃时,首先看到蜡烛变软,然后变成液态,再燃烧.)
(2)蜡烛在熔化时生成新物质吗?
我们把液态的蜡烛冷却后会怎样呢?
(液态蜡烛遇冷又会变为固态,没有新物质生成.)
【教师总结】 蜡烛的熔化是物理变化,这种在物理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
【板书】
(二)物理性质
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
颜色、气味、状态、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是否溶于水等.
【讲解】 下面我们重点介绍几个重要的物理性质.
(1)熔点和沸点
当固体物质受热时,达到一定温度就会变为液态,这种过程叫熔化,物质的熔化温度叫做熔点.一般来说固体变成液体和液体变成固体的温度是相同的.
液体沸腾的温度叫做沸点.物质的沸点随着大气压强的增大而升高.
(2)密度
我们把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密度.
【提问】 我们学习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和“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在使用中我们如何区别呢?
【教师总结】 在叙述物质的“性质”时,往往有下列字样:
能、易、难、会、可以等.
①汽油燃烧—化学变化;
汽油能燃烧—化学性质.
②汽油挥发—物理变化;
汽油易挥发—物理性质.
【讨论】 应用物质的性质如何区别一根铁丝和一根铜丝.
【交流归纳】
(1)根据二者颜色不同,银白色的为铁丝,红色的为铜丝.
(2)根据二者磁性不同,能被磁铁吸引的为铁丝,另一个为铜丝.
(3)根据二者导电性不同区分.
(4)与酸或盐反应时,产生不同的现象.
【板书】 利用物质性质上的差异能产生不同的现象,从而将物质区分出来.
实验1-5
【实验步骤】 分别取一集气瓶氧气和二氧化碳气体,仔细观察它们的颜色、状态和气味等.取一根小木条(或火柴)在空气中点燃,先后慢慢地分别放入盛有氧气和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观察木条燃烧情况的变化.
【小结】 如下表.
氧气
二氧化碳
颜色
无色
状态
气体
气味
无味
在气体中木
条的燃烧情况
木条燃烧得更旺
火焰熄灭
【提问】 根据以上实验现象,大家能归纳出氧气和二氧化碳有哪些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学生回答】 氧气:
无色、无味、气体;
化学性质:
能使木条燃烧得更旺(能支持燃烧).
二氧化碳:
物理性质:
能使火焰熄灭(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三、性质与用途的关系
【板书】 性质
用途.
水和二氧化碳(不能燃烧)
可用来灭火.
乙醇(酒精)(可以燃烧)
可作燃料.
石墨(软、灰黑色)
可制铅笔芯.
1.物质的变化
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化学反应)
变化的根本特征(区别的依据)
没有生成其他(新)物质的变化
生成其他(新)物质的变化
伴随的现象
形状、状态等发生变化
发光、放热、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
实例
水的三态变化、玻璃破碎等
物质燃烧、食物变质等
二者的联系
发生化学变化的同时,常常伴随着发生物理变化(物理变化中不一定有化学变化)
2.物质的性质
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
判断的依据
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主要内容
颜色、状态、气味、味道、硬度、熔点、沸点、密度、溶解性等
氧化性、还原性、活动性、稳定性、可燃性等
水是无色、无味的液体等
纸张燃烧,表现出纸张具有可燃性
区别方法
是否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
1.下列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A.木柴燃烧 B.湿衣服晾干
C.铁器生锈D.高粱酿酒
解析:
湿衣服晾干,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木柴燃烧生成二氧化碳等物质,高粱酿酒,有酒精生成,铁器生锈也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选B.
2.有关化学变化的描述中,最准确的是( )
A.一定会发光、发热
B.一定会有颜色变化
C.一定有新物质生成
D.一定会有沉淀生成
化学变化时不一定发光,例如铁生锈时不发光;
化学变化时不一定会有颜色变化;
化学变化时不一定有沉淀生成,例如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盐酸反应时没有沉淀生成.故选C.
3.物质的下列性质,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
A.硬度大B.沸点高
C.能燃烧D.密度大
物质的硬度、密度、沸点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能燃烧是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所以是化学性质.故选C.
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又叫化学反应).
3.区别:
1.化学性质:
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
2.物理性质:
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
一、教材作业
【必做题】
教材第10页练习与应用的1题.
【选做题】
教材第10页练习与应用的2题.
二、课后作业
【基础巩固】
1.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又是在不断运动变化的.下列是日常生活中常发生的一些变化,其中都属于化学变化的一组是( )
A.水受热沸腾,酒精燃烧
B.剩饭变馊,铁锅生锈
C.汽油挥发,动物的呼吸作用
D.玻璃破碎,西瓜榨成汁
2.下列是一些物质的自我介绍,其中介绍了自己化学性质的是( )
A.我是紫红色固体
B.我在自然界中硬度最大
C.我在常温下是气体
D.我会生锈
3.下列物质的用途与化学性质相关的是( )
A.铜作导线B.铁制炊具
C.黄金压成金箔D.煤炭作燃料
【能力提升】
4.加热某种固体产生了气体,对于这一变化的分析正确的是( )
A.属于化学变化
B.属于物理变化
C.可能是物理变化,也可能是化学变化
D.既不是物理变化,也不是化学变化
5.下列常见现象中,不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A.天然气燃烧B.大米霉变
C.灯泡发光D.铁钉生锈
6.下列叙述中:
①在通常情况下,水是无色、无味的液体;
②酒精受热变成酒精蒸气;
③镁带能在空气中燃烧生成白色固体;
④蜡烛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其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
A.①③ B.②③C.③④ D.③
7.利用物质的性质,区别下列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写出鉴别方法.
(1)白糖和食盐
;
(2)白酒和白醋
(3)酒精和汽油
.
【拓展探究】
8.阅读下列短文后,回答问题.
1807年,英国化学家戴维用通电分解法制得一种金属,并将其命名为“钠”.他对钠做了如下实验:
用小刀切下一小块金属钠,切面呈银白色,将其投入水中,它浮于水面,与水发生剧烈反应,并在水面急速游动,发出嘶嘶声,立刻熔化成一个银白色的小球,逐渐缩小,最后完全消失.
根据以上内容,请归纳出金属钠的有关物理性质.
【答案与解析】
1.B(解析:
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是有其他物质生成,这是判断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根本依据.A中水受热沸腾、C中汽油挥发、D中玻璃破碎及西瓜榨成汁都没有生成其他物质,都属于物理变化.)
2.D(解析:
A涉及物质的颜色、状态,是物理性质. B涉及物质的硬度,是物理性质.C涉及物质的状态,是物理性质.D描述的性质只有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是化学性质.)
3.D(解析:
铜作导线是利用铜的导电性(物理性质);
铁制炊具是利用铁的导热性(物理性质);
黄金压成金箔是利用金属的延展性(物理性质);
煤炭作燃料是利用煤的可燃性(化学性质).)
4.C(解析:
判断是否发生化学变化的依据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化学变化伴随许多现象,如放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但它们不能作为判断是否发生化学变化的根本依据.固体受热产生了气体,可能是由物理变化引起的,例如,冰受热变成水蒸气;
也可能是化学变化引起的,如蜡烛燃烧生成水蒸气和二氧化碳气体.)
5.C(解析:
灯泡发光是灯丝将电能转化为光能和热能,没有生成其他物质,属于物理变化,其余各项均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6.D(解析:
变化是一个过程,而性质是固有属性.①属于物理性质;
②属于物理变化;
③属于化学性质;
④属于化学变化.)
7.
(1)尝味道,有甜味的为白糖,有咸味的是食盐
(2)闻气味,有特殊气味的是白酒,有酸味的是白醋 (3)闻气味,有特殊气味的是酒精,有刺激性气味的是汽油
8.
(1)呈银白色;
(2)质软(或硬度小);
(3)密度比水小;
(4)熔点较低.(解析:
金属钠可用小刀切割,说明金属钠硬度小;
观察切面,可知金属钠为银白色;
金属钠浮在水面上,说明金属钠的密度比水小;
金属钠与水反应放出的热量能使其熔化,说明金属钠的熔点较低.)
本节课采用引导—发现教学模式,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去观察、分析、研究,从而“发现”知识,探究规律;
从生活实际中发现问题,通过设计,用实验去探究,从而使问题获得解决.学生通过亲身经历的科学探究活动,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到正确的结论.教师帮助学生将在探究阶段所构建的陈述性知识重新组织成有利于运用的知识形式,建立并加强其与其他知识之间的联系,以便于将来的提取和使用.
在这节课的最后,教师和学生一起进行总结与反思.总结从两方面进行:
一方面是学生在完成一阶段的探究活动后,反思这节课所做实验的严密性,还有哪些方面有待解决,另一方面,教师依据整节课的环节,结合教材对全课的探究过程进行总结.
本节课部分采用小组协作的形式,各小组按照探究活动进行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一个研究课题.学生要积极主动地获取、分析、处理信息,并在活动中学会与人交流、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关于物质的变化和物质的性质的区别,对于初学化学的学生,判别时还是有一定的困难,教师可以教给学生一定的方法,通过“能、会、可以、易、难”等这样一些叙述上的关键字词加以区分,效果还是很好的.
练习与应用(教材第10页)
1.
(2)(4)(5)(6)(7)(8)是物理变化,因为变化时没有其他物质生成.
(1)(3)(9)(10)是化学变化,因为变化时有其他物质生成.(解析:
如下表.)
现象
判断
理由分析
(1)铁生锈
化学变化
铁生锈生成了新物质氧化铁
(2)石蜡熔化
物理
变化
固态石蜡转化为液态石蜡,只是状态的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
(3)纸张燃烧
化学
纸张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燃烧后剩下的灰烬主要是碳,有新物质生成
(4)酒精挥发
只是物质状态的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
(5)水变成水蒸气
(6)潮湿的衣服被晒干了
实质是液态水被蒸发为气态水的过程
(7)下雪后天气晴暖,雪融化
实质是固态水变为液态水的过程
(8)在寒冷的冬天向窗玻璃上哈气,会出现一层水雾
实质是气态水变为液态水的过程
(9)以粮食为原料酿酒
粮食酿酒生成了新物质乙醇
(10)石灰石(或大理石)遇到盐酸后会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变化过程中生成了新物质二氧化碳和水
2.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有无新物质生成.区别一种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关键(依据)是看在变化中是否生成了其他物质.物理变化只是物质的状态或外形等发生改变,没有生成其他物质;
而发生化学变化的特征是在变化中生成了其他物质.变化中的现象(包括颜色变化、气体生成、发光放热等)都只能作为辅助手段,帮助我们进行判断,不能作为唯一的判断依据.比如水的三态变化、石蜡的熔化都是物质状态的变化,铁丝弯曲、玻璃破碎等都是形状的变化,这些都属于物理变化.蜡烛燃烧则是石蜡和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的过程,是化学变化.
3.如下表.
物质
性质
用途
水
无色、无味、液态、熔点0℃,沸点100℃(101kPa时)
饮用、浇灌农作物、洗衣服
食盐
白色固体,有咸味
调味品、制生理盐水
蔗糖
白色固体,有甜味,可以燃烧
补充能量,调味等
铜
红色固体
作导线、镀铜、雕塑等
4.颜色、味道、气味等现象可以帮助我们判断食物是否变质.比如鸡蛋、肉变质有腐臭气味,蔬菜变质后叶子就变黄了.馒头变酸、有馊味说明已经变质.
1.化学变化和化学性质的区别
描述某一物质的化学变化和化学性质时,由于叙述的语言相似,在判断时易混淆.
(1)物质的化学变化是一个过程,而化学性质是物质本身固有的属性.性质决定变化,变化体现性质.
(2)描述化学性质时常用“能”“易”“会”“可以”等词语加以区别.描述化学变化时通常不使用这些词语.
2.物质的性质与用途的关系
(1)物质的性质随着外界条件的改变而变化,描述物质的性质时往往要注明条件.例如,当温度改变时,水会发生三态变化;
液体的沸点会随着大气压强的变化而改变,压强变小,沸点就会降低.
(2)物质的性质与用途的关系:
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如酒精能燃烧,因此酒精可作燃料;
物质的用途反映物质的性质,如金刚石能切割玻璃反映了金刚石硬度大的性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人教版 化学 九年级 上册 11 物质 变化 性质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