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教案全册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6714631
- 上传时间:2022-11-25
- 格式:DOCX
- 页数:98
- 大小:141.42KB
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教案全册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教案全册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教案全册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9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窠(kē)巢宛转(zhuǎn)
应和(hè
)嘹(liá
o)亮薄(bá
o)烟黄晕(yù
n)
蓑(suō)笠(lì
抖擞(dǒusǒu)
朗润:
明亮润泽。
朗,明亮。
润,滋润、润泽
赶趟儿:
本义是时间赶得上,这里指众多果树争先恐后地开花。
酝酿:
本义是造酒的发酵过程,这里指各种气息在空气里,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
宛转:
形容声音抑扬动听。
现在多写作“婉转”。
黄晕:
昏黄,不明亮。
花枝招展:
形容女子打扮得十分艳丽。
这里比喻姿态优美。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朗读课文
注音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听读课文。
朗读要求:
①读音正确,声音洪亮。
②把握好感情基调的变化。
③读出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的美感。
问题:
(师生互动,共同讨论以下问题)
(1)文章是按“盼春”—“绘春”—“赞春”来写的,请同学们划分出来.
(2)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来“绘春”,展现江南春天特有的景象的?
2、理清文章结构:
(1)文章是按“盼春”—“绘春”—“赞春”来写的,请同学们划分出来,本课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
(1)总写——盼春。
表达出人们对春天的盼望和兴奋喜悦的心情。
第二部分:
(2-7)具体写——绘春。
把景物和感受结合,全面细致地描绘出春景图。
第三部分:
(8-10)总写——颂春(颂春)。
赞美春天,点出了春天的特点:
新、美、力。
(2)文章的重点是第二部分“绘春”。
作者以充满诗意的语言,精心选择了最具春天特征的几个具体画面,形象描绘了春天的生机勃勃。
你能分别为它们取个名字吗?
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来“绘春”,展现江南春天特有的景象的?
文中具体描绘了五幅春景图:
春草图——第三自然段
春花图——第四自然段
春风图——第五自然段
春雨图——第六自然段
迎春图——第七自然段
点拨:
这几幅图画为我们描绘出了浓郁的春色。
每幅图画作者的观察方法和描写角度都不同,但都抓住了它们各自的特点,融入另外作者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一、赏析课文。
以第一部分(盼春)和第二部分的第一小节(总写春回大地)为例,指导学生品读的方法。
1、简析“盼春”。
出示问题组:
春天来了没有?
(通过“近”字可以看出春天还没有来)
作者是以怎样的心情去迎接春天的?
(“盼望着”)
为什么叠用“盼望着”?
(作者心情急切)
这一小节有两个词“着”和“了”构成了四个词尾,有什么作用?
(给人柔和的感觉)
2、分析全文第二自然段。
接下来作者就用了比较多的笔墨来描绘春天的美景。
从哪儿可以看出是总写呢?
(“一切”)
在这一小节里,作者分别选取了哪些有代表性的事物?
用了哪些词语来描述他们?
作者抓住了“山、水、太阳的脸”来总写春回大地。
分别用“朗润”、“涨”、“红”来描述他们。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朗润”、“涨”、“红”的特点。
朗润是明朗润泽的意思,因为阳光照在上面,明亮起来了,山清水秀。
冬天的水是枯的,冰雪消融之后,所以水“涨”起来了。
“红”字不仅写出了太阳的颜色,也写出了太阳的温暖。
小结:
作者在这一小节中抓住了主要景物的主要特点,写出了春天的总体景色,然后又选取了五幅画面来具体描绘春天的美景。
(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
(这一部分的学习应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经过小组交流、讨论、达成共识。
然后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仔细品味,揣摩其内涵。
3、学生品读、揣摩语言
在教师教给学生方法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从五幅图画中找出自己最喜欢的一幅图画,并划出自己最喜欢的语句,然后说明理由。
这一部分的学习,主要采取分组合作的方法,学生在自读的基础上,同学之间讨论交流,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作品,仔细品味语言。
(1)春草图(第3自然段)
①第3段共四个句子,各是从什么角度描绘春草的?
明确:
第1句是从“点”上描绘,第2句是从“面”上描绘,第3句写孩子们的游戏,侧面写春草带给人的欢乐,第4句以风衬草,从感受的角度表现春草的可爱。
(由点到面,由近及远,从正面到侧面。
②这一段用词非常准确。
试举例说明。
A、“偷偷”,这里是悄悄地、不知不觉的意思。
表现出小草在春的催发下,在人们难以察觉的情况下,不生不响的生长状态;
B、“钻”表现出春草冲破土层的挤劲儿,写出了小草的生命力的顽强。
C、“嫩嫩的”表现出质地柔软,“绿绿的”写出了颜色的鲜艳。
D、“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采用反复的修辞方法,以口语化的词语使人似乎看到春草遍地萌发的旺盛长势,感到春草的勃勃生机。
E、写人的动作“坐、躺、滚、踢、跑、捉”,抓住了儿童最喜爱的,而且是适宜于草地上开展的几种活动来写。
写儿童的活动实际上是写草对儿童的吸引力,突出草这一中心。
写儿童的天真活泼,欢声笑语又给草地增添了生活气息,使大自然充满生机。
用了“坐”“躺”“打滚”“踢”“赛跑”“捉迷藏”等动词。
侧面表现春草带给人的欢乐。
F、“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借风衬草,照应开头“东风来了”,又为下文铺垫,给人以柔和的感觉。
(2)春花图(第4自然段)
①讨论作者是按什么层次描写春花的。
在写景的层次上:
由树上到花下到遍地,从高到低地描写春花的。
同时色与味、虚与实、动与静相结合。
②如果不写“你不让我,我不让你,赶趟儿”,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百花争艳、生机盎然的热闹景象。
③“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这三个句子顺序能不能颠倒?
为什么?
不能颠倒。
因为这三种颜色是和上句桃树、杏树、梨树的花的色彩一一对应的。
“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以形象喻色彩,色彩更鲜明。
④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写“树上”的花的?
花朵多,花色艳,花味甜。
“仿佛”一词由实及虚,由春花联想到果实,表现花儿甜香得引人遐想,令人心醉。
⑤“闹”改为“飞”好不好?
不好。
因为“闹”字中不仅有嗡嗡的声响,而且呈现出一派喧闹沸腾的景象;
如果用“飞”字,则无声无息,只能表现飞时的形态,而不能表现声响和景象。
⑥写“花下”只写了蜜蜂和蝴蝶,这与写花有什么关系?
写“花下”的蜂闹蝶舞是侧面表现花儿的多、艳、甜。
⑦“遍地”和“杂样儿”从什么角度写野花?
“遍地”写野花的数量多,“杂样儿”写野花的种类丰富。
⑧体会“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这两个比喻的妙处。
明确:
这两个比喻描绘了阳光下野花闪闪烁烁、逗人喜爱的样子。
这里没有明写阳光和风,但已寓于描写之中了。
因为有阳光,野花才会像眼睛、像星星一样亮;
因为“风轻悄悄的”,野花摇摇摆摆,才会像眼睛、像星星一样“眨呀眨的”。
这两个比喻又互补:
眼睛和星星都有“眨呀眨”的共性,但眼睛没有星罗棋布的特点,不能照应“遍地”,星星又无眉目传情的妙处,两者一结合,真把野花写活了。
(3)春风图(第5自然段)
①春风是无形的,看不到、摸不着,作者是从哪几个感官角度把春风写得有形、有味、有声的?
借助其他事物,从触觉、嗅觉、听觉三个角度来写春风。
※解说:
六种感官角度:
触觉、嗅觉、听觉、味觉、视觉、感觉。
风是无形的,但可以感觉到它的存在。
作者分别用触觉、嗅觉、听觉写春风。
首先从触觉方面,作者引用诗句,又打一比方,让人感觉到春风是温暖的。
然后写“泥土的气息”、“青草味儿”“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从嗅觉的角度写春风,仿佛让人闻到春风的芳香。
接下来写鸟鸣的清脆、婉转,风声和水声的轻盈,笛声的嘹亮,从听觉的角度来写,仿佛让人听到春风的柔和。
这些声音应和着,构成了一曲非常动听的春天的交响乐,和谐优美,此起彼落。
风是无形的,可在作者的笔下却有形、有味、有声、有情。
②引用志南和尚的诗句“吹面不寒杨柳风”有什么作用?
引用是一种修辞。
“吹面不寒”写春风的温暖;
“杨柳风”(拂动杨柳的风)写春风的柔和。
③“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写出了春风什么特点?
采用比喻写出了春风的温暖和柔情。
④春风本身是无味的,作者又是怎样写出春风的味儿的呢?
作者写了风里带来的“新翻的泥土的气息”,再“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这就化无味为有味了,而这些味道都是春天所特有的。
⑤这些味儿和前文的“春草图”“春花图”有没有关系?
“青草味儿”照应了“春草图”,各种花的香照应了“春花图”。
风里带来的“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总的是从嗅觉角度写春风特有的芳香。
⑥春风“轻悄悄的”,本身也没有什么声响,作者是怎样化无声为有声的?
作者写了春天里特有的几种声响——清脆、宛转的鸟的歌声,轻风的声音,流水的声音,牛背上牧童嘹亮的短笛声。
作业布置:
合作学习春雨图,迎春图。
第三课时
(4)春雨图(第6自然段)
①“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表现了春雨的哪些特点?
牛毛、花针、细丝都有细的共同特点,但又各有个性特点——牛毛多而细密,花针亮而闪烁,细丝柔而绵长。
所以,这三个比喻表现了春雨细密、闪烁、绵长的特点。
②体会“斜”“织”“全”“笼”所表现的内容。
“斜”“织”字写出了雨的轻盈,同时又暗写了“轻悄悄”的“春风”。
“织”照应了“像细丝”的比喻,“全”表现了开阔的视野,“笼”准确地写出“薄烟”的情状。
③为什么树叶儿会“绿得发亮”,小草儿会“青得逼你的眼”?
经雨一洗,灰尘没有了,又沾了迷蒙的细雨滴,色彩更艳。
一个“逼”字让我们感到被雨水清洗后的小草,把青色送到了我们的眼中。
④体会“静默”二字所表现的境界。
用拟人笔法传神地写出了春雨中“安静而和平”的景象,表现出一种静态的美,把人引入了一种妙不可言的意境。
⑤这段在写景的层次上有什么特点?
这段在写景的层次上由物及人,由近到远,由静到动,一幅充满诗情的江南春雨图,流露出作者的对春雨的喜爱。
◎总结以上四幅图画对表现主题的作用及语言中所蕴涵的感情。
以上四幅图画,从四个侧面描绘了春景的美,字里行间到处洋溢着作者对春天的喜爱、赞美之情,这就是寓情于景的表现方法。
“一切景语皆情语”。
作者写景的目的最终还是要表达自己的感情,因此融情于景,或借景抒情,是写景散文的共同特征。
(5)迎春图(第7自然段)
①“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表示的意思。
“城里乡下”说范围的广阔,“家家户户”表人数之多,“老老小小”表年龄之全。
②“也赶趟儿似的”的“也”照应前文何处?
这里的“赶趟儿”是什么意思?
明确:
这里的“也”照应前文“春花图”中花的“赶趟儿”。
前文的“赶趟儿”写百花争春,这里的“赶趟儿”写人在争春。
③“一年之计在于春”句有什么含义?
写春天激励人们把握时机,奋发向上,辛勤劳作,也抒发了作者热爱生活,进而要创造美好生活,积极向上的感情。
④讨论“迎春图”和前四幅图画的关系。
这幅图画由景及人,颂扬抓紧春光努力工作、奋发向上的精神。
4、简析本文最后一部分。
(8~10自然段)
①三个比喻句抓住了春天的什么特点?
“刚落地的娃娃”表现春天的“新”,像新生命的开始,给人以无限的希望;
“花枝招展的小姑娘”状写春天的美,令人喜爱;
“健壮的青年”赞美春天充满活力,给人以信心和力量。
②这三个比喻句能不能颠倒?
这三个比喻句从“娃娃”写到“姑娘”再写到“青年”,形象地表现了春天成长的进程,排列有序,不能颠倒。
※解说1:
这一部分赞美春天蓬勃的生命力,强调它的“新”“美”“力”。
这个结尾正是对五幅春景图含义的概括,点明了全文的中心思想。
※解说2:
三个比喻句和“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句有什么内在联系?
两者都赞美春天有不可遏制的生命力,它给予人们以奋发向上的精神、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辛勤劳作的力量,因而人们要抓紧这大好春光,抓紧生命的春天,认真安排自己的学习、生活、工作,获取丰收。
但三个比喻句着重用美好的形象感染,而“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句则着重从思想上启迪。
四、课堂总结:
本文的写作特点——借景抒情。
作者为什么能将春天描绘得如此美丽呢?
首先要有细致的观察,并且善于积累语言,然后由感而发,才能够恰当的表达出来。
五、作业布置:
2、济南的冬天
知识与技能
学习抓住景物的特征进行描写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在朗读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归纳作者笔下的济南冬天的主要特点,弄清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表现这一特点的,其中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作者准确把握济南冬天特征的艺术功力,并感受作者乐观进取和热爱祖国风光的思想感情。
重点
把握作者笔下济南冬天的主要特点,并学习作者怎样抓住景物的特征展开细致的描写,怎样在景物描写中融入自己的情感的写法。
难点
通过自主探究、交流合作、班内展示的学习过程,学习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描写景物的方法。
一、导入
同学们,前两节课,我们刚刚在朱自清先生的《春》中欣赏了春天那一幅幅动人的春景图,从中感受到了春天的新、美、力。
今天,我将带领大家一同走进“济南的冬天”,欣赏现代著名作家老舍笔下淡雅的水墨画——济南冬景图,看一看,老舍先生笔下的北国冬天和朱自清先生笔下的江南春天在描写抒情方面有哪些异同?
二、作者简介
老舍(1899~1966),现代著名作家。
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
老舍一生著作丰富,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和话剧《龙须沟》《茶馆》是其代表作。
以描写城市人民生活著称,使用地道的北京口语,富有幽默感,作品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和浓厚的生活情趣。
1951年,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他“人民艺术家”的光荣称号。
三、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
2.学生自由朗读,齐读课文,同时自己查字典、词典弄清生字、生词的音和义。
3.初步领会课文的大概内容和脉络,要求学生重点思考下面三个问题:
(1)济南的冬天总的特点是什么?
(2)文中具体描写了哪些景物?
(3)作者怎样展开对景物的描写?
组织学生就上面三个问题展开讨论。
全文围绕济南的冬天“温晴”这个特点,描写了济南的山、水、城、雪等景物。
文章先从自己感受的角度总括了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然后具体描绘了济南暖冬的三幅画图:
阳光下的济南全景、雪后山景的秀美、济南冬天的水。
四、课文精讲
1.分析第1自然段。
(1)探究质疑:
第1自然段作者怎样写出济南冬天“温晴”的天气特点?
通过三组对比来写。
①北平的寒——济南的暖
北平冬天要是不刮风,便觉得是奇迹;
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
②伦敦的暗——济南的明
伦敦冬天要能看得见日光,便觉得是怪事;
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
③热带的热——济南的温
在热带的地方,日光是永远那么毒,响亮的天气,反有点叫人害怕;
济南有温晴的天气。
(2)“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为什么用“响”?
“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一句,如果把“声”字去掉,可不可以?
“响”本是用来形容声音的,在此却用来形容天气的晴朗,特别强调天气晴朗高爽。
“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是说济南冬天的风并不猛烈,是柔和的,如果把“声”字去掉,就说成了“没有风”,不切合实际。
(3)“在热带的地方,日光是永远那么毒,响亮的天气,反有点叫人害怕。
”“响亮”是什么意思?
“响亮”本是用来描述声音的,在此用来形容天气,突出天气非常明亮。
(4)上文中的描写“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用的是“响晴”一词,而接下来的描写“在北中国的冬天,而能有温晴的天气,济南真得算个宝地”用的却是“温晴”,为什么会这样呢?
是不是老舍先生的笔误呢?
响晴的意思是(天空)晴朗无云,只是说明了环境的晴朗,但是温晴总写了冬天的特点,起到了总领全文的作用。
(5)为什么说济南是个“宝地”?
济南的冬天无风声、无重雾、无毒日,天气“温晴”;
济南的冬天是慈善的,有美丽的山景;
冬天水不结冰,水是绿色的。
四面环山,像在“小摇篮里”。
2.阅读第2~5自然段,想想作者是怎样紧紧抓住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描述出一幅幅济南特有的动人的冬景的。
作者抓住济南“温晴”的特点,描绘了阳光朗照下的山、薄雪覆盖下的山、城外的远山、冬天的水色等景物,构成一幅温暖晴朗的济南冬天的图景。
阳光朗照图
(1)小组读第2至3自然段,想想文章怎样由写总特点转入写阳光朗照下的山景。
用过渡句“设若单单是有阳光,那也算不了出奇”,转到写冬天的山。
(2)济南的这些小山有什么地理特征?
“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写出济南小山围城的地理环境。
(3)作者怎样写出阳光朗照下的小山特别可爱?
①用拟人手法:
“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蓝天下很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
”用一“睡”、一“唤醒”,一连串相关的拟人手法,烘托舒适、温暖的环境。
②用比喻、拟人手法:
“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全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用“小摇篮”比喻小山围城的地理环境,用“看护者”比喻四周的小山,加上温存体贴的抚慰,写出这一圈小山的特别可爱。
③从人们的感受:
“面上含笑”,“一看那些小山,心中便觉得有了着落,有了依靠”,人们的幻想,不仅描绘笑容,更突出心理活动。
雪后初晴图
(1)小组朗读第4自然段,思考文章按怎样的顺序描写雪后的山景。
按照空间顺序,从山上、山尖至山坡、山腰,有层次地写出秀美的山景。
(2)“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雪后山景“妙”在何处?
学生抓住“妙”字讨论并归纳:
①妙在雪光、雪色:
“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松的翠与雪的白相映生色;
“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如洗的蓝天与似银的雪相映生辉;
“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白雪与暗黄的草色,组成彩色的美景。
②妙在雪态:
“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以动写静,写出动人的形态;
“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儿粉色”,把薄雪比喻成害羞的少女,写出雪的情态。
(3)这段文字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写雪后的山景?
①比喻:
用“日本看护妇”比喻雪光;
用“花衣”比喻雪色。
②拟人:
“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运用比喻、拟人手法,写出动人的雪态。
雪后远山图
小组朗读第5自然段,想想这一段怎样写城外的远山。
用城内的“狭窄”映衬城外的“宽敞”,用两个“卧”字,传神地写出了村庄和雪的情态,表达了一种安适平静的气氛,与文章基调相调谐,有一字传神之效。
和前文“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蓝天下很暖和安适地睡着”相呼应。
用“唐代的名手画的”“小水墨画”比喻城外的远山,一两笔就勾画出了济南冬天城外远山的特点。
空灵水晶图
(1)小组读第5自然段,讨论这一段写济南冬天的水有什么特点。
①水的绿:
作者描写绿萍的绿、水藻的绿、水面柳影的绿,衬托出水绿。
由水的绿联想到绿的精神,联想到春意盎然的生机。
②水的清、亮:
作者描写澄清的河水,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
(2)这段文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①拟人:
“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
况且那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这两句突出水绿的特征。
②比喻:
“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突出水的清亮。
一、复习回顾
在《济南的冬天》中,作者抓住了景物的主要特征,运用浅墨写意的写作手法和准确生动的语言进行了描述,从而表达了自己鲜明的印象和感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种写作手法。
二、巩固理解
1.本文以“这就是冬天的济南”作结束语,有什么妙处?
本文以“这就是冬天的济南”作全文的结束语,抒发了作者对“冬天”这个特定时令里的济南的总的观感。
意思是:
“这温暖如春、秀丽如画、天明水净的蓝水晶的世界,就是冬天的济南啊!
”这样的结尾,既和开头“济南真得算个宝地”相呼应,又点了题,抒发了作者的赞美之情,给人以回味的余地。
2.本文的布局谋篇有何特色?
本文的布局谋篇层次井然。
开头一段,写济南冬天的天气。
作者以自己的亲身感受,通过和北平、伦敦、热带的对比,突出它的“温晴”,赞誉它是个“宝地”,这是贯穿全文的主线。
第2自然段开始,“设若单单是有阳光,那也算不了出奇”是个重要的过渡句,转到对冬天山水的描写。
文章用了三段文字写冬天的山景,第5自然段写冬天的水色。
最后,以简明有力,含义丰富的一句结束。
全文安排有序,脉络清楚,衔接自然,推进自然。
3.研读思考:
本文的写景抒情有什么特点?
情景交融是本文写作的一个特点。
文章在描写济南的冬景时,处处流露出作者的赞美之情。
(1)直接抒发感情。
如开头写“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对于一个刚由伦敦回来的人”,通过对比,得出“济南真得算个宝地”的结论,既写出了自己的独特感受,又显得情真意切。
(2)创造意境,流露深情;
如“请闭上眼睛想:
一个老城……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这是张小水墨画”在优美的意境中,表达作者赞美的真情。
(3)虚实结合,展开想象,抒发热爱之情。
如“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语文 年级 上册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