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史》考研笔记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6713986
- 上传时间:2022-11-25
- 格式:DOCX
- 页数:47
- 大小:73.70KB
《外国文学史》考研笔记文档格式.docx
《《外国文学史》考研笔记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外国文学史》考研笔记文档格式.docx(4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的意志与命运的冲突是古希腊悲剧中的一个常见主题。
古希腊人的观念是命运是不可抗拒的,不可知的。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命运观也在变化。
就拿三位希腊悲剧诗人在命运观上的差异来说,埃斯库罗斯把命运看作具体的神物,认为命运支配人的一切,包括支配神。
在索福克勒斯心目中,命运不是具体的神物,而是一种超乎人类之外的抽象观念;
命运虽不可抗拒的,其正义性、合理性却是可以怀疑的;
正直的坚强的英雄敢于和命运抗争是值得同情、歌颂的,虽然最后只能是一场悲剧。
欧里庇得斯却认为人的命运取决于自己的行为,具有典型的人本主义倾向。
6.荷马史诗的思想意义和文学价值?
思想价值:
⑴肯定了人在与神斗争的过程中的奋斗精神、进取精神和人的决定因素。
⑵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风俗等方方面面的情况。
艺术价值:
⑴史诗结构紧凑,安排巧妙,对于两个十年,史表现其中51天和40天的内容。
⑵塑造了人物的艺术形象。
阿喀琉斯是男性美的典范,集年轻、貌美、勇敢、钟情、意气、暴躁、凶狠、善良、诚挚于一身,性格是立体化的。
⑶史诗的诗句流畅、自然、优美,比喻生动形象,往往借用自然界中的动植物来比喻人,后人赞誉为"
荷马式的比喻"
。
7.古代希腊文学特征。
⑴有着鲜明的人本色彩和命运观念。
古希腊人尽情展示人类的童年的自然天性,从阿喀琉斯的冲天怒火,到美狄亚的残忍得分,一切都是世俗的、活生生的。
虽然也有命运观念,但在对外在自然和内在自我的认识与把握中淡薄。
⑵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并存。
一方面从不同的侧面反映当时的社会生活,为后人提供第一手资料;
一方面部分作品充满了神奇的想象、怪诞的夸张和优美的抒情。
⑶种类繁多,且具有开创性。
具备了后世几乎所有的文学样式。
除神话、史诗等外,还有悲剧、喜剧、寓言、故事、教谕诗、抒情诗、散文、小说等等。
中世纪文学
1.普罗旺斯抒情诗
(1)中世纪有骑士抒情诗和骑士叙事诗。
骑士抒情诗的中心在法国南部的普罗旺斯,故称普罗旺斯,其作者主要是封建主和骑士。
(2)普罗旺斯抒情诗在艺术方面受民间诗歌的影响较大,但内容则是描写骑士们的所谓“典雅的爱情”。
(3)其中以破晓歌最为有名,写的是骑士和贵妇人在黎明前依依惜别的情景,具有反欲主义和反封建等级制度的特色。
普罗旺诗注意心理描写,在它带领下,法国、德国和意大利的抒情诗也逐渐发展和流行起来,为文艺复兴时期抒情诗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恩格斯说但丁是“中世纪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最初一位诗人”。
(1)他对古代文化的矛盾:
一方面但丁对古代文化知识崇敬,与中世纪蒙昧主义相对立,另一方面,他把古代文化大师作为一个异教徒打入地狱,放在侯判所里。
(2)他对爱情的双重态度:
一方面,同情保罗和弗兰斯嘉的恋情,另一方面,又按教会的道德标准将他们作为淫罪犯放在地狱里受罚。
(3)他对爱国主义者的双重态度:
一方面赞扬法利那塔的英雄气概和爱国行为,另一方面又把他作为异教徒打入地狱。
(4)他对教皇的双重态度:
一方面宣布当时当政的普尼腓斯八世教皇要入地狱,另一方面又对他在阿里受到的污辱表示愤慨。
而且见上帝时也由罗马教皇圣贝多拉引导。
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文学
1.文艺复兴
(1)文艺复兴是14~17世纪初欧洲一系列新兴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运动的总称。
(2)它并不是为了恢复古代的旧文化,而是借此反对封建观念,摆脱中世纪宗教教义和封建思想的桎梏,建立适应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资产阶级需要的新思想新文化。
文艺复兴开辟了欧洲历史上的新纪元,客观存在是西方控文化的开端。
(3)指导思想是以人为中心的人文主义。
2.人文主义
(1)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时期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教会斗争中形成的思想体系、世界观或思想武器,也是这一时期资产阶级进步文学的中心思想。
(2)核心内容是:
主张一切以人为本,反对神的权威。
(3)主要内容表现在:
①用人权反对神权;
②用个性解放反对禁欲主义;
③用理性反对蒙昧主义;
④拥护中央集权,反对封建割据。
人文主义思想有着很深的历史渊源,其中的人本思想和理性精神来自古希腊罗马文化,其平等、博爱的思想来自基督教精神。
3.七星诗社
(1)在法国文艺复兴运动中诞生的“七星诗社”,是法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文学团体,它由7位诗人组成,宗旨是研究和借鉴古希腊罗马文学,对法国诗歌进行革新。
(2)杜倍雷的《保卫与发扬法兰西语言》是七星诗社的宣言。
(3)诗人龙沙是七星诗社的中心人物,他是法国第一位抒情诗人,主要成就是爱情诗。
4.流浪汉小说
(1)文艺复兴时期西班牙产生了一种新型小说,它以下层人物的活动为中心,从城市下层人物的角度去观察、分析社会上的种种丑恶现象。
(2)流浪汉小说一般采用第一人称,描写流浪主人公的所见所闻,反映广阔的社会生活。
(3)最早代表小说是无名氏《小癞子》。
5.大学才子
(1)“大学才子”是文艺复兴时期对当时活跃于英国戏剧界的一批青年知识分子的一种统称,他们都在大学受过教育,具有人文主义思想。
他们的戏剧创作和演出活动为莎士比亚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2)马洛是主要代表。
6.莎士比亚化
(1)指莎士比亚现实主义戏剧创作的美学原则,这就是要求戏剧创作从现实生活出发,而不是从抽象的概念出发,通过生动动丰富的情节和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优美的语言创作出富有艺术感染力的作品。
(2)包括:
戏剧情节丰富生动、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语言个性化、福斯塔夫式背景。
7.福斯塔夫式背景
指莎士比亚戏剧人物活动广阔的社会背景。
(1)在莎士比亚历史剧《亨利四世》中,剧中人福斯塔夫是作家塑造得最成功的喜剧形象,一个封建制度崩溃时期的没落骑士的典型。
(2)作品通过对他生活于其中的“五光十色的平民社会”的描写,为主人公活动提供了一幅广阔的“福斯塔夫式的背景”。
8.为什么堂·
吉诃德是一个既有悲剧因素、又有喜剧因素的复杂形象?
(1)一方面(喜剧)由于被骑士小说毒害,脱离现实,终日沉于幻想,对现实生活失去了切实感受,用错误的方法、过了时的骑士道去解求人间不平,结果在行侠扶弱过程中,把风车当巨人、羊群当军队,闹出许多笑话,吃了很多苦头,使他成为荒唐可笑的喜剧人物。
(2)另一方面(悲剧)他为了崇高的理想而献身,但方法错误,因此,他脱离实际主观臆断,不但害了自己,而且害了别人。
说明骑士道不能解决社会的苦难。
(3)然而当不涉及骑士道时,他又是一个具有渊博的学识,出色的辩才,明晰的思想,而且能洞察社会的苦难,为理想而奋斗的战士。
他追求自由,向往平等,反对封建特权,同情苦难人民;
在行动上他不畏强暴,不怕牺牲,虽屡遭失败,仍百折不回,他身上闪耀着人文主义的理想之光。
9.分析哈姆雷特的形象,怎样看待哈姆雷特忧郁和延宕。
哈姆雷特是文艺复兴末期人文主义者的典型形象,他接受了人文主义新思想与新观念,认为人是“了不起的杰作”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他重视爱情、友谊,对部下以朋友相称,具有人文主义思想。
(1)哈姆雷特的性格基本特征是忧郁和延宕。
忧郁并不是他的天性,他本严明快乐王子,当理想与现实矛盾,理想破灭时,引起的一种精神状态。
在忧郁的同时,哈姆雷特变得更加清醒,认识到世界是一个混乱的世界,丹麦是其中最坏的一个,他的任务不只是报父仇,而是要重整乾坤。
(2)哈姆雷特的延宕有其更深刻的社会原因,那就是在复仇的过程中他逐步意识到自己的行动已不单是为父报仇,而是与整个国家与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
哈姆雷特所怀疑的不是应该做什么,而是如何做好它。
延宕是他在重整乾坤这一伟大目标前,他想行动,又不知如何,造成了行动的延宕。
延宕另一个原因是恶势力过于强大,而时代与人文主义的局限性又决定他不可能去依靠、发动群众,因此只能孤军奋战,最后终于被恶势力吞没。
他的悲剧不仅仅是个人的悲剧,而是人文主义者和整个时代的悲剧。
10.《哈姆雷特》的艺术成就。
(1)戏剧情节生动丰富,形成多样化的戏剧冲突。
《哈姆雷特》有三条为父复仇的情节线索交织一起。
以哈姆雷特的复仇为主线,雷欧提斯和小福丁布拉斯的复仇为副线。
哈姆雷特在粉碎了奸王借刀杀人阴谋后,又落入另一个借刀杀人的阴谋,全剧随着人物性格的发展跌宕起伏,曲折复杂,扣人心弦。
(2)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哈姆雷特从一个抱有崇高信念的快乐王子到对人与社会悲观失望的忧郁王子,这样使人物更加真实可信。
作者用内心独白的手法直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哈姆雷特的每次独白都推动剧情发展,为完成人物性格塑造起了关健的作用。
(3)戏剧语言丰富多彩,具有个性化、形象化特征。
词汇量达29000个。
哈姆雷特清醒时是典雅的语言,符合王子身份;
装疯时是逻辑混乱、晦涩难解的语言,符合疯子特点。
还有恰当的比喻、双关语、成语和谐语,不仅丰富了表现力,而且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11.《哈姆雷特》与《堂吉诃德》比较
哈姆雷特与堂吉诃德这两个典型人物有着鲜明的特性,他们是如此不同。
然而,他们性格又都是矛盾的综合体,集合着许多丰富元素。
将这两人进行比较会很有意思,在他们身上其实有着许多共同点。
诸如,他们命运都具有悲剧性;
都对现实中的恶做出激烈反映;
他们都有疯狂的一面;
又都是特立独行,与现实格格不入;
以及孤独、不被人理解等。
宛如一首诗中所描绘的:
“他们对一切事物彻底蔑视/仿佛已遭受不幸的极点/他们是生者中的异类/思想从另一世界降临”。
也许,将这两人身上的一些优点挑出来重新组合,或可发现新的理想原型。
诸如,既富有思想,又勇于行动;
能将智慧和勇敢结合于一身等。
12.莎士比亚戏剧对古希腊戏剧的继承和超越。
(影响研究)
继承:
(1)两者都具有悲壮色彩,而没有悲哀色彩。
悲而不哀,反映着作品充满以人为本的英雄气概。
(2)戏剧结构方面,都是情节跌宕起伏,环环相扣,结构复杂。
如《俄狄浦斯王》和《哈姆雷特》都是这样。
(3)写实手法和心理刻画都有有相通之处,如《美狄亚》决心报复时的心理描写和《哈姆雷特》生存与毁灭的心理描写。
(4)继承了古希腊喜剧中的浪漫主义手法。
如《威尼斯商人》中吸取了《鸟》和《阿卡奈人》中的浪漫主义色彩。
超越:
主要体现在莎士比亚化上。
(1)打破古希腊单一情节线索的格式,设置多条情节线索,在悲剧中融入喜剧因素。
如《哈姆雷特》的戏中戏。
(到了18世纪真正有了正剧)
(2)人物塑造上的超越。
古希腊戏剧人物性格是类型化,到了莎士比亚就是个性化。
如哈姆雷特具有忧虑延宕的个性。
(18世纪以后才出现人物的典型化性格)
(3)人物活动的背景更广阔。
莎士比亚是福斯塔夫背景,古希腊是单一的背景,不反映劳动人民,而《哈姆雷特》已反映出宫廷、乡野、郊区、丹麦、英国等多种背景下资本主义诞生后的阶级斗争和社会矛盾。
反映程度更深刻。
(4)语言上更丰富生动,更富有个性。
如《哈姆雷特》中有民间语言、宫廷语言,不同的环境下,同一人物表现出不同的语言,不同人物在同一环境下的不同语言。
十七世纪古典主义文学
1.巴洛克文学
(1)巴洛克文学特指17世纪欧洲流行的一种过分雕琢和华丽的文学。
(2)在内容上多写带有神秘宗教色彩的生、死、哀怨。
艺术上借鉴了中古文学象征、寓意、梦幻手法,并表现出华丽纤巧的风格。
2.古典主义
(1)古典主义是指17世纪流行于欧洲特别是法国的一种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资产阶级文学思潮。
(2)因为它在文艺理论和创作实践上以古希腊罗马文学为典范,故被称为古典主义。
(3)古典主义的基本特征:
①政治上拥护中央王权,主张国家统一;
②思想上崇尚理性;
③艺术上提倡模仿古代,重视规则(三一律)。
3.三一律
指古典主义戏剧创作法则:
它规定戏剧的情节、时间、地点必须保持一致,即剧本的情节只能有一条线索,故事发生在同一地点,剧情在24小时之内完成。
三一律法则往往使戏剧情节集中,冲突集中。
其局限性是塑造人物时往往忽视描写人物的个性和心理变化,人物类型化。
4.为什么说古典主义文学是对人文主义的继承和反拔?
在继承上:
①思想上,古典主义肯定爱情自由、反对封建教会,与人文主义相同;
②创作方法上基本上是文艺复兴时期的现实主义手法;
③艺术形式上,古典主义戏剧与文艺得兴戏剧一脉相承。
反拔上:
①人文主义文学对个性解放的过分强调,导致了否定一切秩序的倾向,而古典主义崇尚理性;
②人文主义作家们各行其是的创作,使得语言不规范,艺术形式杂乱。
古典主义的艺术上的规范化便反拔。
5.分析答丢夫的形象及该形象的社会意义。
答丢夫是17世纪法国封建贵族和教会势力的化身,一个假虔徒、伪教士的典型,一个职业的宗教骗子。
①他具有表里不一的伪善性格。
把自己装扮成“把全世界看成粪土一般”、“对任何东西也不要爱恋”的虔诚教士,实际上却是贪食领贪睡贪财贪色的恶棍。
(一顿饭两只竹鸡,半只羊腿,看到道丽娜袒胸露背时的做作样)
②他具有伪装虔诚的罪恶用心。
当恶行面临暴露时,他以退为攻,伪装深受委屈而不予计较。
他的用心在于满足他的贪财贪色的私欲,他的危害在于使人家破人亡。
答丢夫这个形象的社会意义在于它体现了强烈的反封建反教会的民主倾向。
答丢夫成了“伪善者”的代名词,他跨越国界,飞渡时空,是一个不朽的典型。
6.《伪君子》的艺术成就。
(1)遵循了古典主义的“三一律”原则,地点在奥尔贡家,而且只有一个布景,答丢夫的求欢,艾耳密尔的巧计,大密斯藏在套间,奥尔贡躲在桌下。
(2)全剧结构严整紧凑。
答丢夫虽然到第三幕才出场,但人物的议论收到了烘去托月的效果,歌德说:
“像他那样的开场是现存最伟大的最好的开场。
(3)喜剧还有机地综合了多种戏剧因素。
如打耳光,隔墙偷听等民间闹剧;
大密斯的反抗和被撵出家门是风俗喜剧的手法,奥尔贡的家破人亡是悲剧因素。
(4)剧中人物的语言高度个性化。
答丢夫的语言矫揉造作,堆砌词藻,长篇大论地玩弄教义,符合他伪善的性格。
十八世纪启蒙主义文学
1.正剧
(1)正剧由法国狄德罗、博马舍和德国莱辛创立,正剧介于悲剧和喜剧之间,特点是强调戏剧的教育作用。
(2)正剧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性。
(3)正剧以第三等级的普通人作为戏剧的主人公,语言通俗易懂。
2.哲理小说
(1)是法国启蒙作家创立的一种新型小说。
(2)这种小说不注意环境与人物的细致描写。
(3)表现作家关于政治、法律、道德、文学方面的启蒙观点,
(4)富于哲理性。
(5)代表作品有:
孟德斯鸠的《波斯人信札》、伏尔泰的《老实人》、卢梭的《爱弥儿》。
3.感伤主义
(1)出现于18世纪60~80年代的英国。
(2)是19世纪初欧洲声势浩大的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先驱。
(3)而可以说是现代派文学的源头。
(4)感伤主义开辟了一种以心理感觉为载体掺合外部现实世界的投影的叙述方式。
(5)感伤主义是因斯泰恩的小说《感伤旅行》而名。
4.哥特式小说
(1)是18世纪末在英国出现的一种凶杀小说。
(2)小说多以中世纪阴森神秘的城堡为背景。
(3)写其中因恋情或因财产而起的凶杀复,满神秘、怪诞、恐怖和刺激。
5.狂飚突进运动
(1)18世纪70~80年代,德国发生了一次声势浩大的全国范围的文学运动,就是狂飚突进运动。
(2)运动强烈要求摆脱封建束缚和压抑,要求个性解放,强调民间文学和民族风格,推崇自然和自我。
(3)这一运动名称源于克林格尔的同名剧本《狂飚突进》。
(4)理论代表是赫尔德尔和歌德合著的《德国的风格与艺术》,代表作品是席勒的《强盗》和《阴谋与爱情》,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和《葛兹·
封·
伯利欣根》。
(5)启蒙主义文学产生这际古典主义文学仍占有重要地位,但启蒙主义文学成就最高,它直接为19世纪的两种主要思潮(浪漫主义和批判现实主义)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6)启蒙主义文学具有鲜明的倾向性,要求文学为现实服务,避免了希腊化倾向。
(7)启蒙文学自觉地把第三等级的资产阶级和平民作为主人公正面歌颂,写普通人的普通生活、普通情感,这在文学的人民性方面前进了一大步。
6.为什么说《少年维特之烦恼》是法国第一部产生世界影响的作品?
因为《少年维特之烦恼》塑造了一个具有典型意义的18世纪德国进步青年的形象-——维特,他是个时代的觉醒者和庸俗环境的反抗者,他以个人为中心来反抗,比那些苟且偷生者要清醒的多。
维特的性格是社会铸造的,从根本上看,他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
也正因些,它感染了世界各国不同时代的同病相怜的青年。
他们不但摹仿维特穿青衣黄裤,甚至也学维特的自杀。
7.诗剧《浮士德》的思想价值。
《浮士德》通过浮士德的人生经历,宣传了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
宣传挣脱中世纪的愚昧状态,克服人类内在和外在的矛盾,创造资产阶级理想王国的启蒙思想,具有很高的思想价值。
8.18世纪英、法、德三国文学比较。
相同点:
(1)18世纪英、法、德三国文学的主要创作方法是仍是浪漫主义和批判现实主义,但有了质的飞跃。
(2)英、法、德三国都形成了自己的民族文学。
(3)都提倡文学为现实服务,都把创作目标指向歌颂第三等级的平民。
写普通人,普通情感。
(4)都受启蒙主义影响,主要包括法国的启蒙运动文学、英国现实主义长篇小说和德国民族文学。
不同点:
(1)文学为现实服务具体任务各国各不相同。
英国:
不是为革命做舆论准备,而是扫除封建残余,揭露现实社会的弊端,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歌颂上升时期的资产阶级创业精神。
法国:
直接负有教育群众,使他们摆脱愚昧,学会理性思考,具有启迪民众觉醒,为大革命到来作好舆论准备的作用。
德国:
任务是唤起民众觉醒,反对封建割据,建立民族统一国家。
(2)文学创作的体裁各有不同。
主要是现实主义长篇小说,后出现了感伤主义文学,为19世纪的浪漫主义文学作了准备,也是现代派文学的源头。
主要成就是正剧和哲理小说。
主要是民族戏剧(市了剧、正剧)和民族文学,艺术理论上也有建树。
声势浩大的狂飚突进运动成为德国启蒙运动的标志。
9.分析浮士德的形象及其意义。
浮士德是上升时期资产阶级先进分子的象征性形象。
(1)浮士德是一种积极进取精神的代表,是一个自强不息、执着探索者的形象。
在五个悲剧中,他表现出一种无所息、坚韧顽强、超乎常人的毅力和品格。
他经受了各种诱惑和考验:
同梅非斯特打赌,激起了他重新探索的信念;
热恋的悲剧使他不再追求感官的享受;
从政的悲剧使他逃避现实;
古典理想的幻灭,使他重新回到现实中寻找实现理想的途径。
他永不满足,永不示弱,探求不止,构成了他性格上最鲜明的特征。
(2)浮士德又是变通人类的代表,具有人身上鲜明的两重性:
一方面受生命本能情欲的驱使,常常沉迷于名利、地位、权势、女人和美等现实欲求之中;
另一方面,他又未被个人欲求和现实所迷惑,而是一次又一次勇敢地超越了自我,不断走向新生活。
这种“灵”与“肉”的矛盾,“善”与“恶”的矛盾,展示了人类自身的复杂性和真实性,同时也反映了人类探求真理的艰巨性。
浮士德形象的意义:
在于向人们指出了一条精神净化的道路,指出了人生的意义和人们应该追求的生活理想,把人们引向为崇高的理想而奋斗不息的伟大道路。
10.诗剧《浮士德》的艺术特色。
(1)诗剧以幻想为主,将写实和幻想结合。
幻想的情景和真实的生活交织一起。
(2)在人物塑造上,最突出的是用辩证的方法塑造主要人物形象。
浮士德灵与肉的对立统一,梅非斯特作恶造善的对立统一,推动了整个剧情的发展,也展示了他们各自的性格特征。
(3)作品形式多样化,开头时用自由韵体,写玛加蕾时用民歌体,海伦部分用古希腊悲剧的诗体,几乎当时欧洲的各种诗体都在作品中出现。
叙事、抒情、议论糅为一体,运用大量比喻、象征。
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文学
1.耶拿派
(1)是德国最早的浪漫主义文学流派,以施莱格尔兄弟为代表。
(2)他们在耶拿创办杂志,提出浪漫主义主张:
强调想象与情感,强调文学创作的绝对自由。
2.海德堡浪漫派
(1)继耶拿派之后,又有一批作家在海德堡创办报刊,进行浪漫主义创作,主要人物有阿尔尼姆和布伦塔诺。
(2)海德堡派的功绩主要在于对德国民间文学的收集和整理,主要成就中民歌集《儿童的奇异号角》、格林兄弟的《儿童与家庭童话集》。
3.“湖畔派”
(1)英国最早出现的浪漫主义文学流派,作家代表是华兹华斯、柯勒律治、骚塞。
(2)他们远离城市隐居在昆布兰湖区和格斯米尔湖区,由此得名"
湖畔派"
,他们歌颂大自然,描写宗法制农村生活,抵制资本主义的城市文明。
(3)华兹华斯的《抒情歌谣集.序》是英国浪漫主义划时代的宣言。
4.“东方叙事诗”
(1)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拜伦经东方故事为体裁的组诗——《东方叙事诗》。
(2)叙事诗中的主人公被称为“拜伦式英雄”,因此又叫“叛逆者叙事诗”。
5.“拜伦式英雄”
(1)拜伦式英雄大多出自于拜伦的《东方叙事诗》。
(2)他们热情勇敢、意志坚强、傲慢孤独,但由于以个人主义来反抗,最终都以失败与死亡而告终。
6.“美丑对照原则”
(1)雨果的“美丑对照原则”出于他的法国浪漫主义宣言书《〈克伦威尔〉序言》。
(2)内容是:
大自然中美丑并存,“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优美”,艺术想要取得好的效果,就应该通过强烈的美丑对照,同时采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外国文学史 外国 文学史 考研 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