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6709660
- 上传时间:2022-11-25
- 格式:DOCX
- 页数:16
- 大小:30.42KB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必须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材料41根据材料1解释什么是科学发展观
2根据材料2回答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中如何进一步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3根据材料1、2、3回答,如何落实科学发展观
(1)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要实现经济社会更快更好的发展,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坚持以人为本。
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是要确保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2)科学发展观中极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求落实到加强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上来。
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键在于在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逐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保护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态环境;
以新的指标体系来衡量社会经济的发展,考核各级干部;
要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使得各种资源的价格充分反映生态、资源和环境的真实成本,让污染者、资源开发和使用者承担环境和生态破坏的损失、资源耗竭的成本,从而减少资源的浪费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等。
(3)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注意把握好以下几个问题:
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类全面发展,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必须着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努力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不断保护和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
必须坚持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贯穿于各方面的工作。
第二单元
1.我党历史上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错误实质上都是主观主义。
思想作风上的不良现象,皆有其复杂而深刻的社会根源和思想根源,根子都在某些领导干部思想上的教条主义和狭隘的经验主义,其实质是主观主义。
这些问题,严重影响和妨碍着党的事业的发展,影响着改革开放事业的进程。
5.坚持实事求是就是坚持解放思想。
(1)邓小平的一大理论贡献,就是把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统一起来作为党的思想路线的根本内容。
(2)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都是要从客观的实际情况出发,认识客观事物的规律性,并用这种符合客观实际的认识去指导实践。
就是说,两者在目的和归宿上是完全一致的。
(3)但是我们看到,由于人们的思想观念长期受教条主义、本本主义、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
如果不解放思想,不破除这些严重的思想束缚,就不能真正做到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
这是解放思想的重大意义所在。
1根据材料1指出毛泽东同志的思想路线指的是什么
2结合材料2和材料3,谈谈怎样坚持这条路线
(1)指的是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出发点和根本点,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
(2)实事求是,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就是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
实事求是的本质要求就是理论和实践相统一。
一方面,要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有完整、准确的理解和把握,不仅要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各个组成部分的一般原理、原则,而且要把握贯穿于各个部分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另一方面,要对中国的实际有深入、透彻的认识和了解。
要做到实事求是,还必须坚持调查研究的方法。
调查研究是获得真实全面情况的基础性环节,是贯彻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础一环,是实现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基本途径和方法。
坚持实事求是,还必须反对照搬照抄马克思主义“本本”的教条主义。
第三单元
5.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是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
此命题不正确。
旧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阻碍了中国生产力的发展,是中国革命的对象。
官僚资本主义是凭借地主买办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政权力量而发展起来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中国反动和落后的生产关系,阻碍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也是中国革命的对象。
因此,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是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
中国的资本主义分为官僚资本主义和民族资本主义两部分。
中国民主革命不是一般地反对资本主义。
因此,不区别官僚资本主义和民族资本主义,就是混淆了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界限。
6.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斗争实质上就是农民革命战争。
此命题正确。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斗争实质上是农民革命战争,主要是由于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性质和中国革命的长期性所决定的。
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就决定了农民是中国社会的主要群众,是反帝反封建的主力军。
广大农村是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主要战略基地。
反革命的力量对农村的控制相对薄弱。
中国共产党要积蓄和锻炼力量,并避免在力量不够的时候和强大的敌人作决定胜负的战斗,那就必须领导农民,把落后的农村建成先进的根据地。
事实上,人民军队的产生和发展是依靠农村,依靠农民,依靠根据地建设。
中国的武装斗争正是同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土地革命相结合,发动农民支持和参加革命战争,才形成人民战争取之不竭的力量源泉。
第四单元
3.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质的社会。
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在这一社会中,既有社会主义因素,又有非社会主义因素,它们彼此斗争着。
但社会主义因素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都处于领导地位,是起决定性的因素,这就决定了社会主义因素将最终不断增长并取得最后的胜利。
6.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
不正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头三年,主要是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下来的任务,主要矛盾仍然是人民大众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国民党残余势力的矛盾。
到1952年,随着国民党反动派残余势力的被消灭,镇压反革命运动的胜利,特别是土地改革的完成,使国内阶级关系发生历史性的变化。
这时,工人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之间的矛盾上升为社会的主要矛盾,必须通过社会主义革命来解决。
4.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主要经验是什么?
第一,严格区别官僚资本和民族资本的界限,对民族资本采取利用、限制与改造的政策,实行和平赎买,避免了暴力与流血冲突,从而使我国和平地实现了生产关系的深刻变革。
第二,创造了国家资本主义的多种形式,坚持了由低级到高级的逐步过渡的形式,保证了社会主义改造的顺利进行,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第三,注意把对企业的改造与对资本家的改造结合起来,使之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第五章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2.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富裕就是社会主义。
此命题不完全正确。
其中前一句是正确的,后一句是不准确的。
(1)从前一句来看,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的最大优越性是共同富裕,这是社会主义本质的体现,所以,前一句是正确的。
(2)从后一句来看,当今世界,由于历史等原因,最富裕的是少数发达资义国家,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并不富裕,甚至处于某种程度的贫困状态。
目前社会主义还处于不发达状态,还不富裕,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目标。
所以,后一句是不准确的。
5.实现共同富裕就是实现全体人民的同步富裕。
共同富裕不等于同步富裕。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原则和优越性所在;
但是,共同富裕不可能一蹴而就,不能理解为同步富裕,它需要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逐步实现,在这个过程中,应鼓励部分个人、部分地区先富起来,以带动全体人民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8.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敌我矛盾。
此命题错误。
1956年以后,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正式建立。
剥削阶级和剥削制度已经被消灭,敌我矛盾已经基本解决。
人民内部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人民内部矛盾是非对抗性矛盾,可以用“团结-批评-团结”的方法来解决。
五、材料分析题
1.答案要点:
1分析毛泽东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初期取得的积极成果
2如何理解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设道路“始于毛泽东,成与邓小平”
(1)1956年苏共二十大后,毛泽东提出“以苏为鉴”,探索自己的道路。
在这个探索中形成了一些正确的和比较正确的理论观点、方针政策和实践经验。
比如,党的八大的正确思想,毛泽东在1956年作的《论十大关系》重要讲话,1957年作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重要讲话,以及许多关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观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国防、外交、党的建设等各个方面。
(2)第一,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道路是毛、邓两代领导人的共同使命。
毛泽东率先提出以苏联经验为借鉴,走中国自己的建设道路。
邓小平进而对苏联模式进行反思,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第二,从探索过程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毛泽东进行了二十年的探索,期间有成功也有失误,但没有完成。
邓小平吸取经验教训继续探索,成功地找到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第三,毛泽东在探索中形成的正确和比较正确的思想理论成果被邓小平所继承,成为邓小平探索的思想渊源和理论先导。
毛泽东提出的正确方针政策为邓小平所坚持、完善和发展,毛泽东探索中出现的失误为邓小平所纠正。
第六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4.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是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
能否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成败、关系到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的大问题,如果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发生动摇,整个基本路线就会被动摇。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4.既然社会主义社会也存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那么社会主义社会的上层建筑就不适应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着矛盾,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它们贯穿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始终,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同旧社会的基本矛盾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质和情况,它们具有“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特点,是在基本适应条件下的矛盾,是在人民利益根本一致基础上的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
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不是对抗性的,它可以依靠社会主义自身的力量,通过对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方面进行调整得到解决。
5.中国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革,主要是经济体制改革,而政治体制改革则是经济体制改革完成以后的事。
中国的改革是全面改革;
在全面改革中,经济体制改革是重点。
因为通过经济体制改革,解放生产力,把国民经济搞上去,对当代中国来说是最根本最迫切的任务;
经济体制改革需要政治体制及其他体制改革的配合,政治、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制等各个领域的改革也都有步骤、有秩序地全面展开。
9.如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
改革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它的决定性作用不仅在于解决当前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一些重大问题,推进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还要为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打下坚实的基础;
发展是硬道理,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要靠自己的发展;
稳定是改革和发展的前提,没有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一切无从谈起。
这三者密切关联,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因此,要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
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
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4.规范收入分配秩序是通过完善分配政策使现存的收入差距保持在合法和适度的范围内。
所谓合法,就是来自诚实劳动和守法经营而产生的收入差距;
所谓适度,就是使收入差距保持在合理的范围之内,不使因收入差距扩大而形成的社会矛盾发展到尖锐对立的地步。
为此必须取缔非法收入,整顿不合理收入,调节过高收入,保障最低收入,依法惩处非法牟利,完善个人所得税等。
8.简述非公有制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1)非公有制经济提供了大量的产品和服务,丰富了市场,满足了人民多样化的需求,并有力地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
(2)非公有制经济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为缓解我国的就业压力,维护社会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
(3)非公有制的发展促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公有制的改革;
(4)非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外商投资经济和港澳台投资经济在引进外资与吸收国际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国际经济合作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九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1.我国各民主党派是在野党。
第一、在我国政党制度中,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民主党派是参政党。
第二、各民主党派都参加国家政权,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参加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选的协商,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执行。
第三、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都以宪法根本活动准则,都受宪法的保护,享有宪法规定的政治自由、组织独立和法律上的平等地位。
10.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必须要采取渐进式的、逐步推进的方式。
政治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改革。
从某种意义上讲,政治体制改革是较之经济体制、文化体制和科技体制改革更困难、更艰巨的改革;
政治体制改革不能采取全方位推进的、剧烈的方式,而只能采取渐进式的、逐步推进的方式。
1根据材料1、材料2、回答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合作的基本方针及其合作的主要方式
2根据材料3,回答政治协商的主要内容
3根据材料1-4,分析我国多党合作的重要性
(1)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合作的基本方针是: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我国多党合作的主要方式有: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政治形式和组织形式;
中共中央和各级党委召开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座谈会;
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也是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合作的重要渠道;
有民主党派成员参加的人民团体和学术团体中,机关、学校、科研单位、工矿企业的地方,也存在共产党与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的合作关系。
(2)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对国家的有关重要情况,重大方针、政策问题和统一战线中的重大问题进行政治协商,并通过提建议和批评,发挥民主党派的监督作用。
(3)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不是在野党,也不是反对党,而是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亲密友党。
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合作的政治基础是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各民主党派受到宪法的承认和保护,享有宪法范围内的政治自由、组织独立和法律上的平等地位。
各民主党派同共产党一道参与国家政权、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和社会发展、经济文化建设等重大问题的协商和决策。
材料2
1从打橄榄球和唱大合唱的形象比较中,说明我国政党制度的特点和优点
2我国各民主党派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如何发挥参政议政的作用
(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的政党制度是一种社会主义的新型政党制度,与资本主义国家的两党制或多党制有根本的不同。
我国的政党制度建立在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之上,同社会主义国家国体的性质相适应,具有如下特征:
第一,在我国的政党制度中,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不是在野党,更不是反对党。
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这是我国政党制度的显著特征。
第二,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有着共同的根本利益和共同的目标,都以四项基本原则为共同准则,以实现不同时期的总任务为共同纲领,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共同理想。
第三,各民主党派都参加国家政权,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选的协商,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执行。
第四,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都以宪法为根本活动准则,都受到宪法的保护,享有宪法规定范围内的政治自由、组织独立和法律上的平等地位。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符合我国国情、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型政党制度,我国政党制度本身的特质中蕴含着巨大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下面几方面:
第一,我国的政党制度与我国国体相适应,反映了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
第二,我国政党制度能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目标下把中国共产党领导和多党派合作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广泛参与和集中领导的统一,代表和维护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第三,我国的政党制度能够实现社会进步和国家稳定的统一、充满活力和富有效率的统一。
有效地吸纳新兴社会阶层、整合各种政治力量,有利于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加快发展。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政治稳定的成就,充分彰显出我国政党制度的优越性。
(2)我国各民主党派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应积极发挥参政议政的作用。
第一,民主党派人士和无党派人士要通过多渠道、多形式对执政党的工作实行民主监督,积极参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广泛开展重大问题的调查研究,为推动祖国统一大业和社会全面进步不断建言献策;
第二,民主党派人士和无党派人士要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履行职能,推进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制度建设;
第三,民主党派人士和无党派人士要在实践中关注民生,提高参政议政实效;
第四,民主党派人士和无党派人士要发挥自身力量,为协调关系、汇聚力量、建言献策、服务大局起到积极作用。
第十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三、辨析题
3.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
(1)马克思主义决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性质和方向,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根本的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2)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是坚持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只有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才能真正发挥马克思主义认识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的作用,才能真正成为我们行动的指南。
6.在文化对一个国家存在和发展的作用问题的认识上,有一种说法:
“欲灭一国,先灭其文化”。
(1)文化是包括人们的风俗习惯、行为规范以及各种意识形态在内的复合体,是人类的精神生产及其产品的总称。
(2)文化在社会生活中具有多方面的功能。
它是调节人际关系的纽带,是一个国家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和重要源泉;
它具有维护和巩固特定的社会制度,调控并保持其正常运转的功能。
如果一个国家和民族失去其特有的文化,便意味着民族国家身份认同的特定符号已经消失,国将不国。
(3)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
上述说法强调了文化对一个国家生存、发展的重大作用,但也不能由此把这种作用夸大为“文化决定”。
四、综合问答题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是什么?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任务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着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切实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7.为什么必须坚持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答:
(1)因为我国的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的日益多样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加;
(2)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容易诱发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利己主义,各种腐朽文化思想也会沉渣泛起。
(3)经济全球化浪潮中的文化交流与冲突冲击着原有的政治信仰、民族认同、道德秩序和行为规范。
4)西方国家加紧了对我国的文化渗透以及意识形态领域的“分化”和“西化”,必须坚持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这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文化建设的新课题和新要求。
10.为什么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一定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1)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为人类进步、社会发展指明了正确方向。
(2)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开放的理论体系,始终与时代同行、与实践同步。
(3)马克思主义的曲折发展,使马克思主义经受住了考验,将使马克思主义更健康地发展。
3.答案
1简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和在社会和谐方面的基本要求
2如何理解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现实意义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和谐文化的必然要求,而和谐文化建设又是和谐社会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和主导,和谐文化建设就会迷失方向、失去根本。
(2)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在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凝聚和统一社会各阶层、各利益群体思想的有力武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精神之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大厦的基石。
它是社会系统得以运转、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 第四 社会主义改造 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