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 数与代数章节分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 文档编号:16691934
- 上传时间:2022-11-25
- 格式:DOCX
- 页数:10
- 大小:58.34KB
八年级上册 数与代数章节分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八年级上册 数与代数章节分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上册 数与代数章节分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3.公式法
旧版教材教材是在七下第十二章学习的,而新教材则是放到了八上第一章,因此,从编写顺序上看,这一章延后了。
从内容上看,内容变化不大,只是章节名称略做变化。
(二)教材与课标
《课程标准》(P28)对因式分解的要求是:
(4)能用提公因式法、公式法(直接运用公式不超过两次)进行因式分解(指数是正整数)。
其中,结果目标:
能用提公因式法、公式法进行因式分解。
对于过程目标,则没做要求。
这里我对结果目标和过程目标做一下说明,《课程标准》中有两类行为动词,一类是描述结果目标的行为动词,包括“了解”“理解”“掌握”“运用”等;
另一类是描述过程目标的行为动词,包括“经历”“体验”“探索”等。
(三)重、难点
本章的教学重点:
用提公因式法和公式法进行因式分解。
教学难点:
在具体问题中,正确运用提公因式法和公式法进行因式分解。
(四)教学目标
我们将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方面看下。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因式分解的意义
(2)会用提公因式法、平方差公式和完全平方公式(直接用公式不超过两次)分解因式(指数是正整数)。
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经历探索因式分解方法的过程,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整体联系(整式乘法与分解因式)。
(2)通过乘法公式
的逆向变形,进一步发展学生的观察、归纳,类比、概括等能力,发展有条理的思考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建立部分与整体的意识,激励学生初步哲学思想形成。
(2)培养学生接受矛盾的对立统一观点,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五)突破重难点
对于本单元的学习,可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重难点的突破。
1、把握好教材——前提
因式分解的教学主要解决两个问题:
一是因式分解的意义,二是因式分解的方法。
所以,类比因数分解和因式分解,来学习因式分解的意义。
又因为整式乘法和因式分解互为逆向变形,所以对比整式乘法和因式分解,来学习因式分解的方法
2、找准知识的生长点——条件
本章是在学生学习了整式运算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因式分解是整式乘法的逆向变形,而且也是分式化简、解方程等的基础。
因此,本章在整个教科书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3、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关键
对于分解因式内容的学习,应坚持启发式教学原则,采用探究法和讨论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以问题的提出、问题的解决为主线,比如,学习“运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时,可设计以下问题展开教学:
多项式
和
有什么共同特征?
能否将他们分解成两个因式的乘积?
这样教师让学生以独立思考和相互交流的形式,在教师的指导下发现、分析和解决“运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的问题,完成对知识的自我建构。
4、精心设计练习——保障
例如学习“利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时,可设计如下几种类型的练习题。
此外,处理重难点内容只靠教学的方式、方法和手段还不够,还须注意:
第一,教师确定的难点不宜预先告诉或暗示学生。
这样容易造成学生的心理压力。
比如“这节课的内容很困难,不容易学懂,同学们要专心”“这个问题难,不要紧张”这类“话与愿违”的话不要说。
第二,教学节奏宜缓慢,适当调整语速、语调和语气。
特别是讲解难点内容时还要密切注视学生的表情,如果发现多数学生蹙眉茫然,或提出的问题无人作答、举手人数寥寥无几时,教师一方面要舒缓节奏,放慢语速,留出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思考,并及时设台阶,给铺垫。
另一方面用激励与信任的语气及时给以鼓励,帮助他们迎难而上。
化难为易后要还原节奏,继续讲解非难点内容。
(六)教学措施
对于本单元的学习,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注重学生经历探究因式分解方法的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观察、发现、归纳、概括等能力。
探索因式分解的方法,事实上是对整式乘法的再认识。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借助学生已有的整式乘法运算的基础,给学生提供丰富的问题情境,让他们经历从整式乘法到因式分解的转换过程,并能用符号合理的表示出因式分解的关系。
2、注重学生对因式分解的理解,发展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推理能力。
3、有意识的培养学生逆向思考问题的习惯。
在探索因式分解方法的活动中,教师要通过对整式乘法和因式分解之间的互逆关系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有条理的思考、表达和交流能力,引导学生运用类比的思想进行思考。
4、保证基本的运算技能,避免复杂的题型训练。
由于因式分解在后面的学习中还可以继续巩固。
因此,教学中要依据教科书的要求,适当的分阶段进行必要的训练,避免过于繁琐的运算。
(七)与中考接轨
这是近五年我们莱芜市中考中出现的因式分解题目
(2010)13.分解因式
.
(2011)14.分解因式:
(a+b)3-4(a+b)=.
2012无单独命题
(2013)13.(4分)分解因式:
2m3﹣8m= 2m(m+2)(m﹣2) .
(2014)13.(4分)分解因式:
a3﹣4ab2= _________ .
这些都是单独命题的题目,但是中考中因式分解还往往与分式的化简、解方程等内容一起综合考查。
比如,下面这几个题目(略)。
近五年中考分析
所占分数:
年份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分数
4分
0分
考察题型:
填空题
知识点涉及:
提公因式法和公式法
这是《考试说明》对因式分解的要求:
(4)整式与分式④会用提公因式法、公式法(直接用公式不超过两次)进行因式分解。
第二章分式与分式方程
我们还是从以下这七个方面来看一下:
(一)新旧教材对比
(二)教材与课标(三)重、难点(四)教学目标(五)突破重难点(六)教学措施(七)与中考接轨。
(一)新旧教材对比
《分式》
1.分式
2.分式的乘除法
3.分式的加减法
4.分式方程
1、八上册第二章
《分式与分式方程》
1.认识分式
3.分式的加减法
这一章不论是从教材的位置,还是从教材内容上看,都没太大变化。
(二)教材与课标
《课程标准》中对本章做了如下要求:
整式与分式(P28)
(5)了解分式和最简分式的概念,能利用分式的基本性质进行约分和通分;
能进行简单的分式加、减、乘、除运算。
方程与方程组(P28)
(1)能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方程,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数量关系的有效模型。
结果目标有4个,分别是
了解分式和最简分式的概念;
能利用分式的基本性质进行约分和通分;
能进行简单的分式加、减、乘、除运算;
能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方程。
过程目标有1个,是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数量关系的有效模型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确定了本章的教学重点
1、掌握分式的基本性质及其运用,分式有意义、无意义及分式值为零的条件,
2、理解分式乘除运算法则,会进行分式的乘除运算。
3、理解同、异分母分式的加减运算法则,会进行同、异分母分式的加减运算。
4、会解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
教学难点
1、通过类比分数的学习,体会类比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2、分子分母为多项式的分式乘除法运算。
3、分母是多项式的异分母分式的加减(尤其是符号法则的运用)。
4、分式方程的增根及其产生的原因。
我们还是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方面看下。
(1)了解分式的概念,明确分式与整式的区别。
(2)熟练掌握分式的基本性质,会化简分式
(3)会进行分式的约分、通分和加、减、乘、除四则运算。
(4)了解分式方程的概念,会解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
(5)能解决一些简单的与分式、分式方程有关的实际问题。
(6)能够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分式方程,会检验分式方程的根。
(1)经历用字母表示现实情境中数量关系(分式、分式方程)的过程,了解分式、分式方程的概念,体会分式、分式方程的模型思想,进一步发展符号感.。
(2)经历观察、归纳、类比、猜想获得分式基本性质、分式加、减、乘、除运算法则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与代数恒等变形能力。
(3)经历“实际问题---分式方程模型----求解---解释解的合理性”的过程,发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应用意识。
(4)经历从分数、整式到分式的学习过程以及从分式的加减法的探索过程,体会类比和转换的思想获取归纳、分析和总结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学习,获得学习代数知识的常用方法,感受学习代数的价值.
(2)通过分组讨论和合作交流,体会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
(3)学生通过讨论,情绪上互相感染、激励,能虚心听取他人的见解和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从而达到主动西,勇于探索,合作交流的目的。
分式是不同于整式的另一类有理式,是代数式中重要的基本概念;
相应地,分式方程是一类有理方程,解分式方程的过程比解整式方程更复杂些。
然而,分式或分式方程更适合作为某些类型的问题的数学模型,它们具有整式或整式方程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
本章内容是数与代数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整式和一元一次方程等知识的进一步拓宽和深化。
(1)分式和分式方程更适合做某些类型问题的数学模型,它们具有整式或整式方程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
(2)“分式”是“整式”之后对代数的进一步研究。
所以研究方法与整式相同。
如:
让学生经历用字母表示现实情境中数量关系的过程。
经历通过观察、归纳、类比、猜想获得分式基本性质以及分式加、减、乘、除运算法则的过程,体会分式、分式方程的模型思想,进一步发展符号感。
(3)“分式”是“分数”的代数化。
所以可通过类比获得有关的性质、运算法则,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类比、猜想等合情推理能力。
(4)分式广泛的用到了“因式分解”的内容。
这部分也是中考必考的内容之一。
本章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分数、一元一次方程、因式分解的基础上学习的,而且分式是许多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
本章可采用类比——合作的教学方法,例如:
学习分式的加减法时,可类比同、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进行学习。
先化简,再求值:
,其中
.
÷
,其中a=﹣3.
这道题目看着很简单,细细分析起来,考察了通分、分式的加减、分式的乘除、分解因式等知识,以及整体思想,是一个很典型的题目
第一,教师确定的难点不宜预先告诉或暗示学生。
1、密切分式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突出分式、分式方程的模型思想。
分式是表示具体情境中数量的模型,分式方程则是表示这些数量之间相等关系的模型,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以增进数学(分式)与现实世界的密切联系,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与能力,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以外)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都得到发展.
2、注重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合理推理能力。
由于分式是分数的“代数化”,所以其性质与运算是完全类似的。
因此,教学中要十分注重观察、归纳、类比、猜想等思维方法的应用。
在分式基本性质的探索过程中,可以采用观察、类比的方法,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获得;
在分式加、减、乘、除运算法则的探索过程中,可以采用类比小学分数的方法,通过观察、猜想获得;
分式方程的概念也可以通过抽象、概括获得。
这样,既能渗透常用的数学思维方法,又能培养学生的数学合理推理能力;
更重要地是学生在获得这些知识时,可以形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发现式学习方法。
近五年我们莱芜市中考中“分式与分式方程”的题目。
(2010)18.(本题满分6分)
(2011)16.(4分)若a=3-tan60º
,则
=.
(2011年)22.(10分)莱芜盛产生姜,去年某生产合作社共收获生姜200吨,计划采用批发和零售两种方式销售.经市场调查,批发每天售出6吨.
(1)受天气、场地等各种因素的影响,需要提前完成销售任务.在平均每天批发量不变的情况下,实际平均每天的零售量比原计划增加了2吨,结果提前5天完成销售任务.那么原计划零售平均每天售出多少吨?
(2)在
(1)的条件下,若批发每吨获得利润为2000元,零售每吨获得利润为2200元,计算实际获得的总利润.
(2012)6.(3分)对于非零的实数a、b,规定a⊕b=
﹣
.若2⊕(2x﹣1)=1,则x=( )
A.
B.
C.
D.
(2012)18.(6分)先化简,再求值:
(2013)4.(3分)方程
=0的解为( )
﹣2
2
±
(2013)18.(9分)先化简,再求值:
,其中a=
+2.
(2014)7.(3分)已知A、C两地相距40千米,B、C两地相距50千米,甲乙两车分别从A、B两地同时出发到C地.若乙车每小时比甲车多行驶12千米,则两车同时到达C地.设乙车的速度为x千米/小时,依题意列方程正确的是( )
(2014)18.(6分)先化简,再求值:
,其中a=﹣1.
6分
4+10分
3+6分
3+9分
一个选择(或填空)一个化简求值题
考察:
分式的化简求值分式方程
考试说明
能力要求:
数感、符号感、应用意识
整式与分式
⑤了解分式的概念,会利用分式的基本性质进行约分和通分,会进行简单的分式加、减、乘、除运算。
方程与方程组
①能够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方程,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一个有效的数学模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八年级上册 数与代数章节分析 年级 上册 代数 章节 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