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初中七年级 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6685029
- 上传时间:2022-11-25
- 格式:DOCX
- 页数:25
- 大小:76.87KB
精品初中七年级 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
《精品初中七年级 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初中七年级 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④皆有机能动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两个句子的意思。
①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②一舟必需白金一两,好事者竞趋焉。
(3)两文在表现雕刻家精湛技艺时写法上有何不同?
从技艺的角度比较,你觉得是木舟精巧,还是核舟精巧?
说说你的理由。
【答案】
(1)像;
同“屈”弯曲;
相对饮酒;
机关
(2)①都能就着(根据)木头原来的样子模拟(那些东西的)形状,各有各的神情姿态。
②一个(这样的)船必须要一两白金,喜欢多事的人竞相争着买木舟。
(3)①《核舟记》通篇是对核舟的正面描写且描写详细、生动、可感;
《刻木巧匠》既有正面描写,又有侧面描写,但描写较概括、简略。
②开放性试题。
如果认为核舟精巧,理由如下:
桃核体积小,所刻事物繁多,刻物情态毕备。
如认为木舟精巧,可抓住木料体积较小,所刻事物较多,且活动自如。
【解析】【分析】
(1)“绝类弥勒”翻译为“佛印极像弥勒佛”,“类”意思是“像”。
“诎右臂支船”翻译为“曲着右臂支撑在船板上”,“诎”同“屈”意思是“弯曲”。
“二人对酌于中”翻译为“两个人在其中对饮”,“对酌”意思是“相对饮酒”。
“皆有机能动”翻译为“都是有机关灵活能动的”,“机”意思是“机关”。
(2)①“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句中“罔不”意思是“无不”,“因”意思是“就着,顺着”。
②“一舟必需白金一两,好事者竞趋焉”“竞”意思是“争着”。
据此翻译即可。
(3)①甲文中通过描写核舟的整体和局部构成,对细节进行的具体刻画,都是正面描写。
乙文“大可二寸,篷桅橹舵咸具。
二人对酌于中,壶觞饾饤满案,一人挽篷索,一人握橹,一人运舵,皆有机能动,放在水中,能随风而行,略无欹侧。
”是正面描写,“好事者竞趋焉”是侧面描写。
②属于开放性试题。
对二者的态度和评价,有观点,结合各自的特点,有理由支撑即可。
故答案为:
⑴像;
⑵①都能就着(根据)木头原来的样子模拟(那些东西的)形状,各有各的神情姿态。
⑶①《核舟记》通篇是对核舟的正面描写且描写详细、生动、可感;
②开放性试题。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
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⑵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
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
⑶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考生要读懂文章,选定角度进行分析。
【参考译文】
(甲)明朝有个手艺奇妙精巧的人叫王叔远,他能够把直径一寸的木头,雕刻成宫殿、器具、人物,甚至飞鸟、走兽、树木、石头,没有哪一样是不能按照这木头原来的样子刻成各种事物的形状的。
他曾经赠我一只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刻的是苏东坡乘小船游览赤壁的图案。
核舟从头到尾长约有八分多,约有两个米那么高。
中部高起而宽敞的地方是船舱,上面覆盖着箬竹船篷。
船舱旁边有小窗户,左边和右边各有四扇,总共八扇。
打开窗子看,可以看见雕花的栏杆,左右对称。
关上它,就见右边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的句子,左边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都涂了石青色。
船头上坐着三个人:
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长着浓密胡须的人是苏东坡,佛印在右边,鲁直在左边。
苏东坡黄鲁直一同在看一轴字画手卷。
东坡右手拿着画卷的右侧,左手搭在鲁直的肩背上。
鲁直左手拿着手卷的末端,右手指着手卷,好像在说什么。
东坡露出右脚,鲁直露出左脚,各自略微侧着身子,他们两膝互相靠近,都隐蔽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
佛印极像弥勒佛,袒胸露乳抬头仰望,神情跟苏、黄不一样。
他平放右膝,曲着右臂支撑在船板上,左腿曲膝竖起,左臂挂着念珠靠在左膝上,念珠都能一粒粒清楚地数出来。
船尾横放着一个船桨。
船桨的左右两旁各有一个撑船的人。
在右边的人梳着椎形发髻,仰着脸,左手倚靠着一根横木,右手扳着右脚趾,好像在大声喊叫的样子。
左边那个右手拿着一柄蒲葵扇,左手摸着炉子,炉子上放一把茶壶,那个人目光注视茶炉,脸色平静,好像在凝神倾听茶水的声音。
(乙)一个乐工能把木头刻成舟。
大小只有二寸,船篷桅杆船船舵等东西俱全,两个人在其中对饮,酒壶,豆子,放满了桌,一个人挽着船篷的绳索,一个人拿着橹浆一个人掌舵,都是灵活能动的,放在水中,能够随着风而行,从来不会侧翻。
一个这样的船必须要一两白金,喜欢这个的人都争着抢购。
2.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诫子书
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①静以修身________
②非学无以广才________
③年与时驰________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②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诫子书》是诸葛亮写给儿子,旨在劝诫、劝勉的信,主要论述修身治学,强调淡泊宁静的价值。
B.作者阐述“静”与“明志”“成才”的关系,“淡泊”“宁静”是“明志”的前提,要想有才学必须通过学习,求学的过程中要有坚定的志向,心无旁骛。
诸葛亮将立志、学习、成才三者紧密联系在一起。
C.作者先提出”静以修身“的观点,指出唯有宁静专一,才能明确志向,达成志向。
接下来先反后正,论述了“静“与“学”“志”三者的关系。
最后一句,再从反面论述,强调勤学刻苦,不能荒废学业。
D.从文章中可知,成才需要三个条件:
立志、学习、惜时。
三者相互联系,缺一不可。
志是成才的前提和基础,志向的培养又必须砥砺品德。
【答案】
(1)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
增长;
疾行,指迅速逝去
(2)①不恬静寡欲就无法明确志向,不宁静专一就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②放纵懈怠就无法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3)C
(1)“静以修身”翻译为“用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静”意思是“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
“非学无以广才”翻译为“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广”意思是“增长”。
“年与时驰”翻译为“年华随时光而飞驰”,“驰”意思是“飞驰”。
(2)①“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淡泊”意思是“内心恬淡,不慕名利”,“明志”意思是“明确志向”,“宁静”意思是“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致远”意思是“实现远大目标”。
②“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慢”意思是“怠慢”,“励精”意思是“振奋精神,尽心,专心”,“险躁”意思是“冒险急躁,狭隘浮躁”,“治性”意思是“修养性情”。
两个句子语序正常,据此翻译。
(3)C.“接下来先反后正”应为“先正后反”。
故选C。
故答案为:
⑴①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
②增长;
③疾行,指迅速逝去
⑵①不恬静寡欲就无法明确志向,不宁静专一就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②放纵懈怠就无法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⑶C
【点评】⑴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
⑵本题考查文中重点句子的翻译。
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⑶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把握,注意通读全文,把握文意,揣摩选项正误。
【参考译文】
君子的行为操守,用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
所以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
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
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而流逝。
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其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3.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伤仲永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
“泯然众人矣。
”
王子曰:
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
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1)解释划线词的意思。
①忽啼求之________
②即书诗四句________
③自是指物作诗立就________
④不能称前时之闻________
(2)翻译下面的句子。
(3)本文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
而《孙权劝学》中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的原因又是什么?
结合文章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阅读两文后你又有什么感想?
【答案】
(1)代书具;
写;
完成;
相称,符合
(2)同县的人们对此都感到非常惊奇,渐渐地都以宾客之礼对待他的父亲,有的人花钱求取仲永的诗。
(3)仲永虽然天资过人,但他的父亲贪图利益,每天拉着仲永拜访乡里人,不让他学习,以致他变成了一个才能平庸的人;
而吕蒙能听从孙权的劝诫,发愤学习,所以有惊人的长进。
从这里我知道了学习的重要性,我们要勤奋学习。
(1)“忽啼求之”翻译为“忽然有一天仲永哭着索要这些东西”,“之”代词,指这些东西。
“即书诗四句”翻译为“立刻写下了四句诗”,“书”意思是“写”。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翻译为“从此,指定事物让他作诗,方仲永立刻就能完成”,“就”意思是“完成”。
“不能称前时之闻”翻译为“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称”意思是“相称”。
(2)“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句中“奇”意思是“对……感到惊奇”,“稍稍”意思是“渐渐”,“宾客”这里是以宾客之礼相待的意思,“或”意思是“有的人”。
该句语序正常,据此翻译。
(3)本文中仲永虽然天资过人但“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导致“泯然众人矣”;
《孙权劝学》中吕蒙虽然开始才疏学浅,但在孙权的劝说下发奋学习之后,才略有了惊人的长进。
两篇文章一正一反,都说明了学习的重要性。
据此理解作答。
⑴代书具;
相称,符合;
⑵同县的人们对此都感到非常惊奇,渐渐地都以宾客之礼对待他的父亲,有的人花钱求取仲永的诗;
⑶仲永虽然天资过人,但他的父亲贪图利益,每天拉着仲永拜访乡里人,不让他学习,以致他变成了一个才能平庸的人;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意思的能力。
文言词语的学习和积累是学习文言文的首要环节,这就要求考生不仅要理解和掌握常见文言词语的基本意义和用法,而且还要注意词语在上下文中的特殊含意和用法,这就要求学生能活学活用;
⑵本题考查翻译语句的能力,答题时应注意,翻译一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落实重点字词,不能遗漏,句意要通顺们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词语;
⑶本题考查短文所蕴含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
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既可作答。
【附参考译文】
金溪有个叫方仲永的百姓,家中世代以耕田为业。
仲永长到五岁时,不曾认识书写工具。
忽然有一天仲永哭着索要这些东西。
他的父亲对此感到诧异,就向邻居那里把那些东西借来给他。
仲永立刻写下了四句,并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
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和团结同宗族的人为主旨,给全乡的秀才观赏。
从此,指定事物让他作诗,方仲永立刻就能完成,并且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
同县的人们对此都感到非常惊奇,渐渐地都以宾客之礼对待他的父亲,有的人花钱求取仲永的诗。
方仲永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就每天带领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听到这件事很久了。
明道年间,我跟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见到方仲永,他已经十二三岁了。
我叫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
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去,问起方仲永的情况,回答说:
“他的才能消失了,和普通人没有什么区别了。
”
王安石说:
方仲永的通达聪慧,是先天得到的。
他的天赋,比一般有才能的人要优秀得多;
但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后天所受的教育还没有达到要求。
他得到的天资是那样的好,没有受到正常的后天教育,尚且成为平凡的人;
那么,现在那些本来就不天生聪明,本来就是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难道成为普通人就为止了吗?
4.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卖油翁
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
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
“汝亦知射乎?
吾射不亦精乎?
”翁曰:
“无他,但手熟尔。
”康肃忿然曰:
“尔安敢轻吾射!
“以我酌油知之。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因曰:
“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康肃笑而遣之。
【乙】碎金鱼
陈尧咨善射,百发百中,世以为神,常自号曰“小由基”①。
及守荆南回,其母冯夫人问:
“汝典郡②有何异政?
”尧咨云:
“荆南当要冲,日有宴集,尧咨每以弓矢为乐,坐客罔不③叹服。
”母曰:
“汝父教汝以忠孝辅国家,今汝不务④行仁化而专一夫之伎⑤,岂汝先人志邪?
”杖之,碎其金鱼⑥。
【注】①由基:
养由基,战国时楚国神箭手。
②典郡:
掌管郡务。
③罔不:
无不。
④务:
致力,从事。
⑤伎:
同“技”。
⑥金鱼:
古人的一种佩饰。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划线字。
①睨之久而不去________
②康肃忿然曰________
③杖之________
④及守荆南回________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
A.但微颔之/但当涉猎
B.尔安敢轻吾射/安能辨我是雄雌
C.但手熟尔/尔安敢轻吾射
D.睨之久而不去/旦辞爷娘去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②岂汝先人志邪?
(4)卖油翁为什么“但微颔之”?
陈尧咨的母亲为什么“杖之”?
(5)说说【甲】【乙】两文共同体现出陈尧咨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案】
(1)斜着眼看,这里形容不在意的样子;
气愤的样子;
(用棒子)打;
等到
(2)C
(3)①(卖油翁)看见他射出的箭十支有八九支中的,只是对此微微点头。
②难道是你去世的父亲的意愿吗?
(4)①因为卖油翁觉得陈尧咨的射箭技术高超,只不过是手熟而已。
②陈尧咨的母亲认为陈尧咨只图自己享受而荒废政事,辜负了父母对他忠君报国的期盼。
(5)射技纯熟(高超);
傲慢自大。
(1)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做出判断。
“睨”,斜着眼看,这里形容不在意的样子;
“杖”,名词作动词,(用棒子)打。
(2)A项的“但”解释为:
只,只是;
B项的“安”解释为:
怎么;
C项的“尔”解释为:
罢了/你;
D项的“去”解释为:
离开。
(3)本题重点字词:
“发矢”,射箭;
“颔”,点头;
“汝”,你的;
“先人”,去世的父亲。
(4)结合“康肃问曰:
‘汝亦知射乎?
’翁曰:
‘无他,但手熟尔。
’”分析,“但微颔之”的原因是:
卖油翁觉得陈尧咨的射箭技术高超,只不过是手熟而已;
结合“汝父教汝以忠孝辅国家,今汝不务行仁化而专一夫之伎,岂汝先人志邪?
”得出,陈尧咨的母亲为什么“杖之”的原因是:
陈尧咨的母亲认为陈尧咨只图自己享受而荒废政事,辜负了父母对他忠君报国的期盼。
(5)结合“汝亦知射乎?
”与“荆南当要冲,日有宴集,尧咨每以弓矢为乐,坐客罔不叹服。
”分析得出:
陈康肃射箭的技术高超,但是傲慢自大。
⑴斜着眼看,这里形容不在意的样子;
等到。
⑵C。
⑶①(卖油翁)看见他射出的箭十支有八九支中的,只是对此微微点头。
⑷①因为卖油翁觉得陈尧咨的射箭技术高超,只不过是手熟而已。
⑸射技纯熟(高超);
【点评】⑴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学生一要注重平时的积累,结合所学课文语境积累常用的实词的意思和所运用的具体语境以及所属词性或语法功能;
二要关注所做试题选文的语境,以及所给比较选项的语境,在具体语境下理解比较,即可得出答案。
⑵本题考查辨析一词多义,文言词语的用法和含义是中考的常考题,一词多义现象在文言文中相当常见,有些词所包含的意义不只一个,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表示不同的意思。
⑶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文言文翻译首先做到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一定要字字落实,尤其是句中的重点词,如实词中的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翻译重点语句是一项综合能力的体现,不仅要求学生具有丰富的文言词汇知识储备,还要有一定的古汉语知识,同时要求语言表达流畅与优美。
⑷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
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作答。
⑸本题考查学分析人物形象。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通晓两文内容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来分析。
【甲】康肃公陈尧咨擅长射箭,当时没有第二个,他凭借射箭的本领自夸。
一次,他曾在自家的园圃里射箭,有个卖油的老翁放下挑着的担子,站在一旁,斜着眼看他,很久也不离开。
老翁见到他射出的箭十支能中八九支,只是微微地点点头。
陈尧咨问道:
“你也懂得射箭吗?
难道我射箭的技艺不精湛吗?
”老翁说:
“没有什么别的奥妙,只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
”陈尧咨气愤地说:
“你怎么能够轻视我射箭(的本领)!
“凭我倒油(的经验)知道这个道理。
”于是老翁取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用一枚铜钱盖住葫芦的口,慢慢地用勺子倒油(通过铜钱方孔)注到葫芦里,油从铜钱的孔中注进去,却没有沾湿铜钱。
接着老翁说:
“我也没有什么其它奥妙,只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
”康肃公尴尬的笑着把老翁打发走了。
【乙】陈晓咨擅长于射箭,百发百中,世人把他当作神射手,(陈晓咨)常常自称为“小由基”。
等到驻守荆南回到家中,他的母亲冯夫人问他:
“你掌管郡务有什么新政?
“陈晓咨说:
“荆南位处要冲,白天有宴会,每次我用射箭来取乐,在座的人没有不叹服的。
”他的母亲说:
“你的父亲教你要以忠孝来报效国家,而今你不致于施行仁化之政却专注于个人的射箭技艺,难道是你死去的父亲的心意吗?
”用棒子打他,摔碎了他的金鱼配饰。
5.阅读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选自周敦颐《爱莲说》)
(1)下列句子中划线字的读音与画线句中“濯”的读音相同的一项是(
A.著我旧时裳(《木兰诗》)
B.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杞人忧天》)
C.槕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河中石兽》)
D.徐以杓酌油沥之(《卖油翁》)
(2)下列句子中“之”与“水陆草木之花”中“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何陋之有?
(《陋室铭》)
B.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论语》)
C.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D.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河中石兽》)
(3)下列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陋室铭》)翻译:
苔藓蔓延到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
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青色。
B.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
“尔辈不能究物理。
”(《河中石兽》)翻译:
一位讲学家为寺庙搭建帐篷,听闻了这件事笑着说:
“你们这些人不懂得物理学的原理。
C.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木兰诗》)翻译:
当着窗户,对着镜子,先理云鬓,后贴花黄。
D.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褒玩焉。
(《爱莲说》)翻译:
香气传得越远,就越清幽;
莲笔直洁净地立在水中,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靠近去玩弄啊。
(4)下面对诗文的理解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蕴含着在困境中坚持下去,终究会出现豁然开朗的境界的人生思考。
B.“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与“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有异曲同工之妙。
C.《爱莲说》通过赞颂莲花、菊花、牡丹花的品格,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
D.木兰集众多优秀品质于一身,既有劳作不已的勤、对父母的孝、对国家的忠,也有女扮男装的智、征战沙场的勇。
【答案】
(1)A
(2)D
(3)B
(4)C
(1)“濯”读“zhuò
”。
A项,“著”读“zhuò
”;
B项,“躇”读“chú
C项,“棹”读“zhà
o”;
D项,“杓”读“shá
故选A。
(2)“水陆草木之花”中的“之”是助词,“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精品初中七年级 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答案 精品 初中 年级 语文 下册 文言文 阅读 专项 训练 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