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三轮复习《文化部分》非选择题专练含答案Word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6683413
- 上传时间:2022-11-25
- 格式:DOCX
- 页数:28
- 大小:669.87KB
高考历史三轮复习《文化部分》非选择题专练含答案Word格式.docx
《高考历史三轮复习《文化部分》非选择题专练含答案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三轮复习《文化部分》非选择题专练含答案Word格式.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材料一中指南针发明于什么时候?
简要说明它的发明与“使全世界,而不再是欧洲成为历史的舞台”之间的历史关联。
(2)材料二中冯如发明制造飞机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3)材料三中美苏两国争相研制航天飞机的时代背景是什么?
给世界局势带来了什么影响?
(4)材料四中中国拥有航空母舰的事实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是不可想象的,为什么?
“辽宁号”入列中国海军的历史原因有哪些?
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启蒙运动一般被公认为纯粹的基督教文明的产物,没有利用过也无须利用任何来自其他文明的精神资源。
按此逻辑,启蒙运动所构想出的包括现代民主政治在内的全部现代性,乃至建筑在启蒙原则基础之上的整个现代文明,也都被看成了纯粹的西方性和西方文明。
可是,西方文明在锻造现代性的时候远不是这样“自足”的。
启蒙思想家们看到了孔子和西方古代贤哲一样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信条,并“提倡不念旧恶、不忘善行、友爱、谦恭”,显然,这就是“博爱”的本义。
他们还看到了佛教、道教在中国都可以自由传道,这在他们心目中是欧洲现实中难得见到的“自由”精神。
由此可见,启蒙运动的核心信念——“自由、平等、博爱”的奠立,就曾得到过来自远东的中华儒家文明的支持和推动。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评述材料中关于启蒙运动的观点。
(要求:
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三种观点展开评论;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
4.文化的创新传承与交流融合是人类社会不断前行的航标和精神动力。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世纪以后陆续来华的耶稣会士将中国的《四书》《五经》带回欧洲并译成拉丁文字,使欧洲人可以直接接触中国的哲学伦理思想。
一些传教士所写的较高水平的关于中国文化的著作,在西方也产生了颇大的影响……有不少人认为,中华文明是更开明的文明,有不少可学的东西。
正是在这种认识的背景下,欧洲掀起了一股“中国热”。
在欧洲文明史上,欧洲大地上出现一种对非欧洲文明的“热”是罕见的,它冲击了欧洲人自认为理所当然的“欧洲文化优越感”。
——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我会全神贯注地读孔子的著作,我从中吸取了精华,除了最纯洁的道德之外,我从未在其中发现任何东西,并且没有些许的假充内行式的蒙骗的味道……在这个地球上曾有过的最幸福的、并且人们最值得尊敬的时代,那就是人们遵从孔子法规的时代……在道德上欧洲人应当成为中国人的徒弟。
——伏尔泰《哲学辞典》
材料三 中国是一个幅员广大的帝国,使用同一种语言,用同一种法律治理,用同一种方式交流感情。
任何导师,像孔夫子那样的先生,他们的威望和教诲很容易从这个帝国的某一角落传播到全国各地。
没有人敢于抵制流行看法的洪流,后辈也没有足够的勇气敢于对祖宗制定、世代相传、大家公认的成规提出异议。
——[英]大卫·
休谟《人性的高贵与卑劣——休谟散文集》
材料四 他们(指启蒙思想家)发展起一系列革命的原则,打算通过这些原则实现大规模的社会改革。
其中特别使我们感兴趣的是他们在经济、宗教和政治三个领域中提出的一些具体建议。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导致18世纪欧洲出现一股“中国热”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2)材料二伏尔泰推崇儒家文化的出发点是什么?
材料三休谟对中国文化持何种观点?
与伏尔泰相比,休谟为什么持这种观点?
(3)结合所学知识,材料四中“他们在经济、宗教和政治三个领域中提出的一些具体建议”引起了哪些社会影响?
5.课程的变化反映了时代的变迁。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世纪后期,神学在西欧学校教育中的统治地位发生动摇,一些新的学校特别注重对学生德智体美的教育,古典文学和自然科学课程的地位明显提高。
——据《外国教育史》
材料二 课程设置是学校教育制度(学制)的重要内容,在中国近代学制中,与经学相关的中小学课程设置经历了如下变化:
——据《中国近代学制史料》
(1)材料一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思潮?
这一思潮出现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2)材料二中“读经讲经课”讲授的是哪个学派的经典?
经学在明清备受尊崇,其原因是什么?
(3)结合材料二,说明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变迁。
信息的提取准确,调动和运用知识合理,逻辑清晰。
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上述画的作者像闪烁着熊熊的火焰,满怀炽热的激情,令运动感的和仿佛旋转不停的笔触是那样粗厚有力,色彩的对比也是那样单纯强烈。
然而,在这种粗厚和单纯中却又充满了智慧和灵气。
观者在观看此画时,无不为那激动人心的画面效果而感应,心灵为之震颤,激情也喷薄而出,无不跃跃欲试,共同融入到作者丰富的主观感情中去。
材料三:
上述画的作者的艺术是伟大的,然而在他生前并未得到社会的承认。
他作品中包含着深刻的悲剧意识,其强烈的个性和在形式上的独特追求,远远走在时代的前面,的确难以被当时的人们所接受。
他以环境来抓住对象,他重新改变现实,以达到实实在在的真实,促成了表现主义的诞生。
在人们对他的误解最深的时候,正是他对自己的创作最有信心的时候。
因此才留下了永远的艺术著作。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回答,此画的作者是谁?
作品名称是什么?
该画家属于哪一画派?
(2)阅读材料,该画表现出作者怎样的艺术意境?
(3)阅读材料三,结合材料指出作者的作品不被当时社会认可的原因。
7.(节选)人才问题关乎国家盛衰。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三1911年清华学校成立,1928年改建为清华大学。
1934年,清华大学发展为包括文、法、理、工四个学院十六个系的综合性大学。
文、法、理三院大一不分系,开设共同的必修课程,意在使学生求得关于自然、社会和人文方面的通识。
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清华大学文、法、理学院并入北京大学等高校,只设置机械制造、土木工程和水利工程等八个工科系。
改革开放后,清华大学逐步恢复和重建了文科院系。
(据《清华大学校史稿》等)
(3)根据材料三,概述建国后清华大学的两次院系调整,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目的。
图一、图二所示清华校训和格言蕴含着怎样的人才培养理念?
8.宗教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基督教在近代对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德国宗教改革家马丁·
路德的德文《圣经》广泛传播于西欧,终于使原始基督教中的自由、平等、博爱的精神得以发扬光大。
……德文《圣经》先后被译成法语、英语、匈牙利语、芬兰语等多种民族语言。
可以说,民族语言的《圣经》版本,完全粉碎了天主教会束缚《圣经》的这把“拉丁锁”——拉丁语。
因此,民族语言在宗教领域的深入,是对天主教会传统权威的侵犯和否定。
从此,罗马教廷和天主教会彻底丧失了对中欧、北欧和西欧的精神、文化的支配权。
——陈永麟《马丁·
路德的〈圣经〉研究与翻译》
材料二 西方宗教革命和科学革命以来,上帝和理性这两个最高的价值观念都通过新的理解而发展出新的方向,开辟了新的天地。
把人世的勤奋创业理解为上帝的召唤,曾有助于资本主义精神的兴起;
把学术工作理解为基督教的天职,也促进了西方近代人文教育与人文学术的发展。
——(美)余英时《内在超越之路》
(1)马丁·
路德粉碎天主教会束缚《圣经》的“拉丁锁”,将《圣经》翻译成德文的时代背景如何?
起到了怎样的历史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宗教和科学之间的关系。
9.历史认识是人们对历史事物的描述、看法和评价。
材料一 对于洋务运动,当时的人颇有批评,以下看法较具代表性:
材料二 20世纪70年代,洋务运动被全面否定,曾经提出洋务运动具有一定积极意义的学者被扣上“崇洋媚外”的帽子,受到批判。
80年代初出现了一股研究洋务运动的热潮,尽管在一些问题上争论较大,但洋务派引进西方技术符合时代潮流,有利于中国近代化的观点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
——据《洋务运动研究的回顾》等
(1)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它是对鸦片战争前后出现的哪一思想的发展?
(2)刘锡鸿和郭嵩焘都批评洋务运动舍本逐末,但他们的主张并不相同。
根据材料一对此加以分析。
(3)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从时代背景分析20世纪七八十年代对洋务运动评价发生变化的原因。
(4)通过对以上问题的回答,你认为历史认识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10.法国历史学家雅克·
勒高夫在《新史学》中称:
“历史不仅是政治史、军事史和外交史,而且还是经济史、人口史、技术史和习俗史;
不仅是君主和大人物的历史,而且还是所有人的历史。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东京)街南桑家瓦子……瓦中多有货药、卖卦、喝故衣、探搏、饮食、剃剪、纸画、令曲之类。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二
材料二 梨园演戏……两淮盐务中尤为绝出。
例蓄花、雅两部、以备演唱,雅部即昆腔,花部为京腔、秦腔、弋阳腔、梆子腔、罗罗腔、二簧调,统谓之乱弹班。
——(清)钱泳《履园丛话》卷十二
材料三 金阊(今苏州城西南)商贾云集,宴会无时,戏馆数十处,每日演剧。
——(清)顾公燮《消夏闲记摘抄》卷上
材料四 豆棚茅舍,邻里聚谈,父诫其子,兄勉其弟,多举戏曲上之言词事实,以为资料,与文人学子引证格言、历史无异。
——高劳《东方杂志·
农村之娱乐》卷十四
(1)材料一中的“瓦子”又名“瓦肆”,它指的是什么?
(2)依据材料一、二、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戏曲发展的主要原因。
(3)材料二中的“花、雅两部”不断融合兼收,最终导致哪一剧种的形成?
依据材料三、四概括戏曲的主要社会功能。
(4)在新史学理念的影响下,商人、戏曲及民间生活进入史学家的视野,这表明史学研究出现了怎样的变化?
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此时的宇宙被描述成运动中的物质,受到充满宇宙的无形的力的控制,无论是地面还是天空,这些力可用数学方式表现出来。
中世纪那幅封闭的、仅限于地面并以地球为中心的宇宙图景被淘汰了,代之而起的是无限的、受普遍法则制约的新宇宙,地球现在被看作其中的一颗行星。
——马文•佩里《西方文明史》
材料二这次卫星发射成功,是我国发展空间技术的一个良好开端,是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路线的伟大胜利,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又一丰硕成果……中国人民这一伟大胜利,给正在坚持武装斗争的亚、非、拉各国人民和全世界革命人民以巨大的鼓舞,给反革命的美帝国主义和社会帝国主义以沉重的打击,粉碎了他们垄断空间技术的迷梦。
——据新华社电
材料三神舟六号尚在太空遨游,很多“搭车”企业就已经开始计算收益。
航天领域每投入1元钱,将会产生7元至12元的回报。
航天,将为国民经济发展带来多大动力……中国将继续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入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上。
崇尚科学、爱好和平的中国,一定会和平利用太空资源、让太空真正为人类造福。
——据新华社电
材料四科学不仅刷新了我们的世界图景,也刷新了我们的日常生活。
……然而,在科学成功的背后,我们必须看到一个潜在的危险正在显露出来;
人类通过大规模地开发大自然,虽然掌握了更高的能量,有了支配自然界的能力,但却动摇了人类生存的根基。
——摘自吴国盛《科学的历程》
(1)材料一中的“普遍法则”指的是什么?
以该法则为核心的理论体系产生了哪些影响?
(2)材料二、三在阐述不同时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国空间技术发展的主导思想侧重点有何不同?
结合所学历史背景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3)怎样理解材料四中科学“动摇了人类生存的根基”?
如何应对这种“潜在的危险”?
12.宋代在传承前代文化的基础上开拓演进,形成了独具风韵的宋代文化。
材料一:
北宋时,经济发达的浙江嘉兴“诗书礼乐相辉相扶,家之良子弟无不风厉于学”。
经济落后的夔州路和广南东、西路,文化也逐渐得到普及。
如夔州(四川奉节),从前“此邦之人尚不识书”。
三河(河北今县)“村民颇知书,以耕桑为业”。
饶州帽匠吴翁“日与诸生接,观其济济,心慕焉”,他“教子任钧读书,于经学颖悟有得”。
鄂州富商武邦宁叫其次子武康民“读书为士人”。
——《宋史资料汇编》
材料二:
宋朝时,城市中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市分散在城中,城郊和乡村的“草市”也更加普遍。
——高中《历史》必修二
北宋时,“负担之夫,微乎微者也,日求升合之粟,以活妻儿,尚日那一二钱,令厥子入学,谓之学课。
亦欲奖励厥子读书识字,有所进益。
”臣(北宋国子祭酒邢罱)少时业儒,观学徒能具经疏者百无一二,盖传写不给。
今板本大备,士庶家皆有之,斯乃儒者逢时之幸也。
——《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四:
宋太宗规定:
“如工商杂类人内有奇才异行、卓然,不群者,亦许解送”(《宋会要辑稿·
选举》)。
甚至还出现“有道释之流还俗赴举”现象。
——《为儒家正声——“重农抑商”非儒家所为》
材料五:
近代学者陈寅恪认为:
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文化普及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文化普及的原因。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证实材料五的观点。
13.历史叙述、历史解释和历史评价是历史学习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材料四“中体西用”后来久被指为包庇封建,其实,那个时候的中国,天下滔滔,多的是泥古而顽梗的士人,在封建主义充斥的天地里,欲破启锢闭,引入若干资本主义文化,除了“中体西用”还不可能提出另一种更好的宗旨。
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3)概括材料四陈旭麓是如何评价“中体西用”的,指出这一评价遵循的原则是什么?
按照这一原则,任选表3中的一种观点进行评价。
14.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并且保持了长久的生命力,主要得益于其思想体系根据时代的需要在不断丰富和完善。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仍体现其重要的社会价值。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守旧而又维新,复古而又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在正在消逝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方兴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
这就是为什么儒学在当时能成为“显学”的原因。
——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二 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天道之大者在阴阳,阳为德,阴为刑。
刑主杀而德主生。
——班固《汉书·
董仲舒传》
材料三 理学是中国古代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其影响至深至巨。
理学家将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进而以天理遏制人欲,约束带有自我色彩、个人色彩的情感欲求。
……应该看到,理学强调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也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
材料四 如果没有长期以来形成的多民族统一的中华民族文化的自我认同,中国这样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就会在全球化浪潮和现代化过程中被“化”掉……从历史上看,儒家曾不断吸取周边各民族的文化,丰富自身。
……儒家文化不仅是农业文明的产物,也是华夏族群的精神形态……作为民族的意识与心理,儒家文化在今天仍是活着的。
——郭齐勇《儒家文化与中国现代化》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儒学在战国后期成为“显学”(蔚然大宗)的理由。
(2)材料二中反映了董仲舒怎样的世界观?
从理论来源角度,分析董仲舒思想的新特点。
董仲舒的“道”与先秦道家的“道”在内涵上有何区别?
(3)理学家是如何深化传统儒学,使之成为“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的?
依据材料三,说明理学“影响至深至巨”的表现。
(4)依据材料四,你认为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儒家文化应怎样体现自身的社会价值?
15.1952年,中国政府大规模调整全国高等学校的院系设置,形成了20世纪后半叶中国高等教育系统的基本格局。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院系调整前后著名理、工科教授在高校(以原著名大学为中心)的分布表
(材料来源:
《中国现代科学家传记》,科学出版社,1991—1994年)
材料二1947年中国高等院校中政法系科的在校生占大学在校学生总数的24%,到了1952年这一比例下降到2%。
1946年,工科学生仅占在校生总数的18.9%,1952年达到35.4%,为各科学生之首。
调整产生了许多专业工学院,例如四大工学院——华中工学院(现华中科技大学)、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华南工学院(现华南理工大学)、大连工学院(现大连理工大学)。
——摘编自陈辉《1952年中国高等院校的院系调整──“以苏联为师”的后果》等
材料三2005年温家宝总理在看望著名物理学家钱学森时,钱学森认为:
“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
”举例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自2000年设立以来,共有20位科学家获奖,其中就有15个是1951年前大学毕业的。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
——摘编自XX百科“钱学森之问”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1952年院系调整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1952年院系调整的历史背景。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1952年院系调整的历史影响。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果把工业革命视为一个整体,可以将其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二阶段是第一阶段的深入。
……第二阶段……一直持续到20世纪初。
19世纪五六十年代,资产阶级民族民主运动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政治环境,19世纪最后30年西方国家出现了相对和平的发展。
工业革命的第一阶段使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实现了初步工业化,为工业革命第二阶段的开展提供了经济前提。
自然科学一系列突破性成果、新技术和新发明的涌现……创造了良好的知识条件。
——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材料二 电使蜡烛黯然失色,并已成为只要按一下开关、便可做大量功的动力之源。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以电力取代蒸汽动力,将人类从蒸汽时代带进了电气时代。
……第二阶段的工业革命并不是第一阶段工业革命的简单延续……——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材料三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历史呈现一片令人沮丧的景象:
依附于君权的朝廷已经信誉扫地,而黎民百姓则备受压迫,国家的独立正渐渐地丧失殆尽。
——[美]菲利普·
李·
拉尔夫等著《世界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分析第二阶段的工业革命有哪些历史条件?
(2)材料二中提到“第二阶段的工业革命并不是第一阶段工业革命的简单延续”,而是“第一阶段的深入”,结合“第二阶段工业革命”的特点,分析这种说法的依据。
(3)第二阶段工业革命时期,中国出现了材料三中的历史景象,试分析其历史原因。
【答案】
(1)主张:
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出实行君主立宪政体;
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2)民族主义即“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就是用革命手段推翻帝国主义支持的清政府封建统治。
(3)序号:
2、4、6。
【解析】
(1)近代前期指1840—1919年。
根据这个此时间范围内,回答争取政治民主化过程政治主张。
(2)问此问较简单,直接回答20世纪(应理解为1905年)初孙中山旧三民主义中民族主义思想的内容即可。
(3)问注意要扣住“追求政治民主的爱国思想”这一中心内容。
“打倒孔家店”、“民主”与“科学”都是新文化运动中的口号,都有民主的要求。
“新三民主义”也符合题意。
“师夷长技以制夷”是19世纪中期新思想的萌发的主张,未涉及反对专制要求民主的内容,“扶清灭洋”是义和团运动的口号,也没有追求民主政治的要求。
故可排除1、5。
”经过在美国10多年的实践和学习,冯如成为一名出色的机械师和发明家,1912年8月25日,广州燕塘人头攒动,天气晴朗,冯如驾驶中国人本土制造的第一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文化部分 高考 历史 三轮 复习 文化 部分 选择题 专练含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