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必修一学业水平测试知识点Word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6678741
- 上传时间:2022-11-25
- 格式:DOCX
- 页数:23
- 大小:1.63MB
地理必修一学业水平测试知识点Word下载.docx
《地理必修一学业水平测试知识点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理必修一学业水平测试知识点Word下载.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大气:
从里向外结构——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
2、太阳活动:
指太阳大气的变化,甚至是剧烈的变化,
3、周期:
11年
4、主要类型:
A、黑子(光球层)——强弱标志B、耀斑(色球层)——最激烈显示
C、日珥(色球层)D、太阳风(日冕)
5、对地球的影响:
A、对地球气候的影响:
许多地区降水量的年际变化与太阳黑子周期有一定的相关性
B、对地球电离层的影响:
耀斑扰乱地球上空的电离层,使无线电短波通讯受影响甚至中断
C、对地球磁场的影响:
产生“磁暴”现象,使磁针剧烈颤动,不能正确指示方向,还产生“极光”现象
1、4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自转和公转
一、地球自转
绕转中心:
地轴
轨道面:
赤道面
方向:
自西向东。
极地上空俯看:
北逆南顺
周期:
1恒星日=23小时56分4秒
(真正周期,转360º
)
1太阳日=24小时
(昼夜交替周期,日常生活所用)
速度:
角速度:
两极为0,其余均为15º
/小时
线速度:
两极为0,从赤道向南北两极替减
2、地球公转
太阳
黄道面(黄赤交角=23°
26'
极地上空俯视北逆南顺
1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
(真正周期,转360°
1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
(季节交替周期,日常生活所用)
平均为1°
/天
平均为30公里/秒
近日点快(1月初),远日点慢(7月初)
3、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黄赤交角(23°
26‘)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来回移动,即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周期:
1回归年=365天5时48分46秒)
D:
春分3、21
A:
夏至6、22
B:
秋分9、23
C:
冬至12、22
1、5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一)
一、昼夜交替
1、成因:
地球不发光、不透明,自转
2、昼夜分界线:
晨昏线(圈)
3、表示:
太阳高度
昼半球>
0º
,夜半球<
,晨昏线=0º
4、周期:
1太阳日=24小时
5、意义:
A、人类起居作息的基本单位
B、调节地表温度,使白天不至于太热,夜晚不至于太冷,保证生物体生存发展
二、地方时
1、概念:
把太阳在上中天定为12点而确定的时间或因经度不同而不同的时刻
2、成因:
自转,偏东的地点时刻早
3、计算:
东早西晚,相差15°
相差1小时,
相差1°
,相差4分钟(使用不便)
4、时区:
全球分为24个时区
5、区时:
各时区的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全时区共用时间
6、计算:
东早西晚,相差1个时区,相差1小时
7、北京时间:
北京所在的东8区的中央经线120°
E的地方时
地球上两个日期的两条界线——180°
经线(国际日期变更线),0时所在的经线(不固定的)。
当180°
经线为0时,全球同一日期
3、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
1、原因:
地转偏向力
2、规律:
北半球向右,南半球向左,赤道上不偏
3、意义:
气流(风向)、河流的流动、洋流的流向、导弹发射都受其影响
1、6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二)
一、昼夜长短的变化
黄赤交角的存在
A赤道:
全年昼夜等长
B二分日:
全球昼夜等长
C北半球夏半年(春分—秋分):
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
D北半球冬半年(秋分—春分):
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昼短夜长,纬度越高昼越短夜越长
3、计算公式:
A、昼(夜)长时数=昼(夜)弧度数/15°
B、日出时刻=12—1/2昼长
日落时刻=12+1/2昼长
2、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黄赤交角的存在和地球球形形状
H=90°
—Iφ±
ΔI(90°
—纬差)
A、空间分布:
同一时刻,由太阳直射点所在纬线向南北递减
二分日:
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
夏至日:
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冬至日:
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B、时间变化:
同一地点,离太阳直射点纬线越近,就越大
北回归线以北地区:
夏至最大、冬至最小
南回归线以南地区:
冬至最大、夏至最小
南北回归线之间地区:
太阳直射该纬线时最大,北半球冬至日最小,南半球夏至日最小
三、四季的划分
1、天文四季:
A、我国:
以24节气中的四立为起点B、欧美:
把二分二至作为四季起点
2、气候四季:
北温带国家:
与气候相结合,以3、4、5三个月为春季,类推
四、五带的划分
1、界线:
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
2、依据:
是否有阳光直射现象、极昼极夜现象
3、名称:
热带、南北温带、南北寒带
画图练习:
画公转示意图,标注二分二至位置
画北半球二分二至阳光照射图(侧视,俯视)
五带划分示意图
夏至日,全球达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值的地区?
达一年中昼长最短的地区?
江苏地区春秋分、夏至、冬至日太阳视运动图。
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发生极昼的最低纬度、极点的正午太阳高度之间的关系?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1、1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布
一、大气的组成
1、干洁空气
氮——组成生物体的基本成分;
氧——维持生命所必需的物质
二氧化碳——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和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臭氧——吸收紫外线,使生物免受伤害,被誉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
2、水汽
3、固体杂质——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二、大气的垂直分布——温度、密度、运动状况
1、对流层:
特点:
气温随高度增加而替减,对流运动显著,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与人类关系最密切
原因:
地面是对流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
2、平流层:
气温随高度增高,平流运动为主,天气晴朗,利于高空飞行
臭氧大量吸收太阳辐射的紫外线
3、高层大气:
空气密度很小、气压很低;
在80~500千米高空,有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波
1、2大气的热力状况
一、大气的热力作用
1、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受太阳高度角、天气状况的影响大
吸收作用:
具有选择性,水汽、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
臭氧吸收紫外线
反射作用:
无选择性,云层、较大颗粒的尘埃反射太阳光
散射作用:
具有选择性,蓝、紫光最易被空气分子所散射
2、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云量、二氧化碳的浓度等影响保温作用的大小
地面增温:
地面吸收太阳短波辐射
大气增温:
大气吸收地面长波辐射
大气保温:
大气逆辐射将大部分热量还给地面
减小了气温日较差,形成了适宜人类生存的温度环境。
但人类大量使用矿物燃料会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破坏全球热量平衡。
★全球性热力环流总结~~~~~~
见U2尾巴
2、3大气的运动
1、热力环流——最简单的大气运动形式
太阳辐射不均——地面冷热不均——空气垂直运动(上升和下降)——水平气压差异—大气水平运动——风
运用:
城市风、海陆风、山谷风的形成
二、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1、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
2、高空的风——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的结果,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3、近地面的风——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共同作用的结果,风向与等压线斜交
4、气压带和风带对降水的影响
低气压:
降水多;
高气压:
降水少信风带:
大陆东岸多,西岸少;
西风带:
大陆西岸多,东岸少
5、实际海平面等压线与风向:
三力作用:
低压中心:
从四周向中心辐合上升,(气旋)北逆南顺,多阴雨天气
高压中心:
从中心向四周辐散下沉,(反气旋)北顺南逆,多晴朗天气
2.4全球性大气环流
一、大气环流——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二、三圈环流:
高低纬受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的响,
2、组成:
低纬环流:
副热带高压——赤道低压
中纬环流:
副热带高压——副极地低压
高纬环流:
极地高压——副极地低压
3、表现:
近地面形成7个气压带、6个风带;
气压带和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而移动,北半球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3、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海陆热力差异
北半球:
7月:
副热带高气压带被大陆热低压(印度低压)分割成块状,从而使副热带高气压带仅保留在海洋上,形成太平洋的夏威夷高压和大西洋的亚速尔高压
1月:
副极地低气压带被大陆冷高压(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分割成块状,从而使副极地低气压带仅保留在海洋上,形成大平洋的阿留申低压和大西洋的冰岛低压
南半球:
海洋面积广,气压带基本上仍呈带状分布
4、季风环流
1、定义:
随季节显著改变的大范围盛行风
2、东亚季风:
成因: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风向:
夏季东南风,冬季西北风
范围:
东亚:
我国东部、朝鲜半岛和日本等地区
3、南亚季风: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风向:
夏季西南风、冬季东北风
南亚和东南亚
2、5常见的天气系统
一、锋面系统
1、冷锋——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
过境前:
气温高、气压低、天气晴朗过境时:
阴雨雪、大风、降温等天气
过境后:
气温低、气压高、天气晴朗冷锋降水在锋后
2、暖锋——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
气温低、气压高、天气晴朗过境时:
阴雨、连续性降水等天气
气温高、气压低、天气晴朗暖锋降水在锋前
1、低压系统:
(气旋)
气流运动:
从四周向中心辐合水平方向:
北半球逆时针,南半球顺时针
垂直方向:
辐合上升天气状况:
易成云致雨
2、高压系统:
(反气旋)
从中心向四周辐散水平方向:
北半球顺时针,南半球逆时针
辐散下沉天气状况:
天气晴朗
三、锋面气旋
气旋的东西部气流运动方向不同,易形成锋面气旋,西部为冷锋,东部为暖锋
2、6气候的形成和变化
1、气候形成因子——
太阳辐射、大气环流、地面状况、人类活动
2、气候类型:
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名称、分布、特点和成因(见SJ)
3、世界气候类型的判定——以温定带、以水定型,分三步走:
A、以最热月均温出现的月份——判断南北半球:
6、7、8最高——北半球;
12、1、2月最高——南半球
B、以温定带——以最冷月均温判断所属温度带:
15°
C以上——热带,0°
~15°
C——亚热带和温带海洋性气候,0°
C以下——温带和寒带
C、以水定型——以年降水量确定气候类型
年雨型——热雨、温海
夏雨型——热草、三种季风
冬雨型——地中海
少雨型——热沙、温大(温沙、温草)、针、寒带
小练习:
1、北半球夏至日时,甲、乙、丙三地中,白昼最长的是:
丙
(4)若丙地位于北半球大陆西岸,应是温带海洋性气候
(5)若已地位于北半球大陆东岸,应是亚热带季风气候
2、第二章画图练习
1.热力环流示意图(包括等压面)
2.海陆风、山谷风、城市风
3.北半球高空风向以及受力情况
4.北半球近地面风向及其受力情况
5.三圈环流及气压带风带图
6.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图
7.东亚和南亚的季风示意图
8.气候分布模式图
9.冷锋、暖锋示意图
10.南半球和北半球的气旋、反气旋
11.北半球的锋面气旋结合图
12.夏至日冬至日光照图
一、全球性大气环流是指:
具有全球性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二、全球大气环流的形成
单圈环流1、假设前提条件:
①地表是均匀的
②无地转偏向力
③太阳直射赤道
2、形成原因:
高低纬间的受热不均
三圈环流
1、假设前提条件:
2、形成原因:
①地表是均匀的①高低纬间的受热不均
②太阳直射赤道②地转偏向力
3、组成:
低纬环流、中纬环流和高纬环流
4、表现:
全球近地面形成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
全球气压带风带
归纳:
极地高压带是:
热力型冷高压
副极地低压带是:
动力型低压
副热带高压带是:
动力型高压
赤道低气压带是:
热力型热低压
信风带是从副热带高压带吹向赤道低压带
西风带是从副热带高压带吹向副极地低压带
东风带是从极地高压带吹向副极地低压带
注意:
气压带和风带是相间分布的。
三、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性移动
太阳直射点的季节性南北移动(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2、表现:
气压带和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作周期性的季节移动:
规律:
就北半球而言,大致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南半球相反
四、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a夏季:
海陆均升温,陆地升温快,海洋升温慢,故:
陆地温度高,形成低气压中心;
海洋温度低,形成高气压中心。
b冬季:
海陆均降温,陆地降温快,海洋降温慢,故:
陆地温度低,形成高气压中心;
海洋温度高,形成低气压中心。
影响:
a北半球:
气压带呈断块状分布b南半球:
气压带呈带状分布
夏季:
亚欧大陆:
亚洲低压(印度低压)原因:
海洋面积广阔,陆地面积小
北太平洋:
北太平洋高压(夏威夷高压)
北大西洋:
北大西洋高压(亚速尔高压)
冬季:
亚洲高压(蒙古高压)
阿留申低压
冰岛低压,
.
3、大气活动中心:
概念:
冬夏陆地上的高低气压中心
特点:
a、势力强,范围广b、随季节变化而南北移动
影响:
影响世界各地的天气和气候
5、季风环流
大范围地区的盛行风随
季节而有显著改变的现象。
季风环流也是大气环流重要组成部分。
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
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性移动
3、亚洲季风
6、副高对我国天气和气候的影响
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副高)对我国天气气候的影响最直接:
A正常年份:
4、5月份:
副高逐渐形成和发展,夏季风在我国华南沿海地区登陆,与北方南下的冷气团交锋形成雨带,在南岭以南形成雨季;
此时珠江流域的河流进入汛期。
6月份:
副高进一步加强,夏季风北进到江淮流域,与南下的冷气团交锋形成准静止锋,徘徊一个月左右,形成梅雨季节。
该地区河流进入汛期。
7、8月份:
夏季风继续北进到华北、东北地区,华北、东北地区进入雨季,河流进入汛期。
但此时长江中下游地区受副高控制,进入伏旱期。
9月份:
副高减弱,冬季风势力增强,影响东北地区。
冬季风南下,雨带南撤到长江以南地区,北方雨季结束。
10月份以后:
冬季风势力继续增强,冬季风南下,副高不再影响我国大陆。
由此可知:
南方:
夏季风影响时间长,雨季长,降水多,河流汛期长。
北方:
夏季风影响时间短,雨季短,降水少,河流汛期短。
B异常年份:
西太平洋副高位置和强弱一旦异常,就会引起旱涝灾害:
1、若副高势力强劲,则雨带北移速度比常年快,在南方降水少,而北方降水多,导致南旱北涝灾害
2、若副高势力弱,雨带长时间停留在江淮地区,则南方降水多,而北方降水少,导致南涝北旱灾害
第3章地球上的水
海陆间循环的主要环节(画图)和意义.
洋流成因。
寒暖流的判断。
南北半球中低纬度海区洋流方向。
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洋流方向。
北印度洋冬夏季节洋流方向。
(分别画图表示)
洋流对气候、渔场分布、航行、海洋污染有何影响?
人类比较容易利用的淡水形式。
衡量水资源丰歉程度的指标。
造成水资源短缺的自然原因、人为原因。
水资源持续利用的开源措施、节流措施。
第四章地表形态塑造
内力和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分别是什么?
下列地貌的成因:
阿尔卑斯山、华山、富士山、汾渭谷地、海蚀陡崖、冰斗和角峰、沙丘、三峡峡谷、云贵高原的喀斯特地貌、冲积扇、河漫滩平原、三角洲。
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原因。
从岩石新老关系如何判断背斜向斜构造。
储油、储水、修隧道适宜什么构造?
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
(画图)
山岳对交通的影响。
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凹岸和凸岸受到的流水作用有什么不同?
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1.自然地理环境的两个基本特征
2.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要素
3.生物循环的意义
4.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三个表现
5.什么是生产功能和平衡功能
6.陆地自然带是怎样形成的
7.自然带的分异规律有哪三个,形成的基础分别是什么?
在什么纬度地带表现明显?
8.山地垂直自然带与水平自然带有什么关系?
垂直自然带多少与哪些因素有关?
阳坡与阴坡哪个分布高?
雪线高度与什么有关?
9.熟记所有气候带和自然带(两者对应记)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地理 必修 学业 水平 测试 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