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中外名人少年情怀Word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6673646
- 上传时间:2022-11-25
- 格式:DOCX
- 页数:13
- 大小:36.08KB
古今中外名人少年情怀Word下载.docx
《古今中外名人少年情怀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今中外名人少年情怀Word下载.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当小伙伴们寻思游戏的新花样时,他就想出了这个“玩出殡”的点子。
孟母见到此状,叹了一口气,等丈夫去世满一年,便带领儿子搬离旧居。
离新居不远有一家屠宰场。
杀猪时血淋淋的场面使孟轲感到很刺激,很快,他对屠宰活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开始时,孟轲和同伴们玩杀猪游戏,用的是泥塑的假猪。
后来,他居然到街上逮一只活猪,和邻居孩子一起杀着玩。
孟母认识到,不离开这里,孩子将来只能当屠夫。
她便下定决心,再次搬家。
不久,她又带领儿子搬到新居。
房子虽然简陋,但靠近学堂。
这样,学堂里的朗朗读书声常萦绕在小孟轲耳畔。
没过了多久,他就向母亲提出上学的要求,孟母心中暗喜。
小孟轲进学堂后,开始还好,读书很努力,但时隔不久,孟母就发现儿子经常逃学,要么林中捕蝉,要么下河捉鱼,心思不在学习上。
一天,孟母把儿子引到织布机旁,用锋利的菜刀割断机杼,给小孟轲讲了“半途而废”的道理,小孟轲跪在地上失声痛哭。
从此,小孟轲学而专心,立志成仕。
3.亚里士多德
智力惊人拜师多,智圆行方通百科。
难忘慈母临终泪,“莫效贵族公子哥”。
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公元前322年),古希腊哲学家,知识渊博的学者。
他最先把哲学和其他科学区分开来,并开始了伦理学、逻辑学、政治学、生物学等学科的研究。
他的学问在他所处的时代无与伦比,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被哲学家黑格尔称为“人类导师”。
亚里士多德从小聪慧,智力过人。
为此,他的母亲访遍马其顿聘请名师,要把他教育成最有学问的人。
小亚里士多德学习速度奇快,并有惊人的记忆力。
母亲不得不为他走马灯似的更换老师和学习科目。
在此过程中,小亚里士多德通晓了医学、心理学、物理学、天文学、自然史、政治学、伦理学、逻辑学等,成为百科全书式的人物。
这样,小小年纪的他,便自命不凡。
在学习之余,亚里士多德经常出入王公贵族的府第。
渐渐地,他羡慕贵族们的生活环境和行为方式,尤其是贵族们豪华的衣饰和“高雅”的做作更使他神往。
一段时间,他整天和这些公子哥们玩耍而放松了学习。
看到儿子的这些变化,他的母亲在郁闷中病倒了。
少年亚里士多德很有孝心,不再外出玩耍,天天守候在母亲病塌前。
母亲在生命垂危之时,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儿子:
“做人无论如何要知道自己的身份,我们不是贵族,就不要把自己装扮成贵族,那样会害了自己……”母亲的话深深触动了他的心。
母亲死后,少年亚里士多德显得成熟多了。
他一改过去的坏习惯,更加顽强地投入到学问之中。
4.托马斯
似憨似痴藏睿智,无言无欲困心志。
冬夏苦读不释卷,“哑牛”初吼胜雄狮。
托马斯·
阿奎那(1224-1274年),意大利人,欧洲中世纪经院哲学家、神学家。
他的哲学被确定为天主教的官方哲学。
托马斯死后,被罗马教皇称为“圣徒”。
小托马斯幼年时,说话很晚,直到他4岁时,家人都以为这孩子不会说话。
一天,憨头憨脑的小托马斯拿着一本书在唠叨,保姆觉得奇怪,就问他:
“你在干什么?
”“我在念书呀!
”小托马斯回答。
家里人奇怪极了,大家都以为这孩子既傻又哑,今天怎么能说话呢?
母亲含着眼泪对儿子说:
“既然你会说话,之前为什么不说呢?
”“有需要时我就说话。
没有什么需要,您让我说什么呢?
”小托马斯用大人的语气对母亲说。
此后,人们才知道,看似憨傻的小托马斯原来有过人的智慧,并且对读书有天生的兴趣。
托马斯5岁时,父母就把他送进一家修道院,他那从一而终的性格,使他为上帝的存在和教会的统治奋斗了一生。
中世纪的修道院,高墙深院,阴暗潮湿,有一种令人恐怖的气氛。
但可怜的小托马斯进入这种环境,他既不想家哭闹,也不害怕,很快就接受了这里的一切。
在修道院中,他一呆就是9年。
就在这样艰苦的环境里,托马斯接受了系统的宗教文化,还学会了意大利语、法语、拉丁语和初等数学等知识。
过了9年的苦行僧生活,14岁的托马斯进入那不勒斯大学深造。
在大学里,他各门功课学得都很好,他还迷上了亚里士多德的著作。
小托马斯进入了一个知识的新天地。
大学毕业后,他加入了天主教的一个教派。
他的这一选择违背了家人的意志,他们希望托马斯选择社会地位很高的僧人或修道院院长。
为使他回心转意,全家人想尽了办法:
好话劝说,皮肉折磨,把他喜欢的书籍烧掉,给他一些淫秽书籍,最后又派了一个风尘女子去勾引他。
可以说是用尽了招数,但还是无法改变托马斯坚定的意志。
折腾了一年以后,托马斯为理想的抗争取得了胜利。
青年托马斯身材高大,壮得像头牛,但行动迟缓,不苟言谈,面部毫无表情,性格沉静,平时几乎一言不发。
人们送他一个“哑牛”的绰号。
但托马斯初次讲经布道就使导师和同学们大吃一惊,他那浑厚的嗓音,坚定的语调,雄辩的口才,严密的逻辑,渊博的知识,使大主教都赞叹不已。
大主教意味深长地说:
“这哑牛的吼声,总有一天会响彻全世界。
”
5.
培根
培根十二入“剑桥”, 十五出国搞外交。
赞扬声中不自负, 敢向权威把战挑。
培根(1561-1626),17世纪英国哲学家、教育家、思想家。
“知识就是力量”是培根的名言。
培根12岁在家中完成小学教育后,父母试图让他上正规中学,但小培根认为中学课程太简单,于是父母大胆地把他送入著名的剑桥大学。
3年后,他从剑桥毕业。
学校评价:
培根学习勤奋,主修课程都达到“精通”程度。
15岁的剑桥高材生很快成为英国驻法大使馆最年轻的外交官。
培根从小聪明、机智,备受宠爱。
有教养的父母认为,这样的孩子越应该严格管束。
他们为小培根制定了严格的教育计划,请家庭教师教他语言、圣经、神学、历史等课程,由母亲来教他如何欣赏音乐,怎样阅读文学名著。
在父母的管教和引导下,小培根不但爱学习,还学会了正确对待别人的赞扬,能把赞美声化作学习的动力。
小培根喜欢读书,更喜欢思考,从不盲目崇拜任何权威。
在当时,亚里士多德哲学被奉为真理,但培根敢对之提出疑义,指问这种只教辩驳争论,不思生产创业的哲学对人类有何意义?
这样深刻的质疑,在思想保守的16世纪,成熟的思想家也未必能做到,但年方15的他就有了这种深邃的见解。
培根这种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倾向,萌发了他对科学和经验的思考,逐步形成了他影响近代思想进程的经验唯物论。
6.笛卡尔
命如薄纸心如镜,满腹经纶一身病。
读书质疑无畏惧,敢笑先哲妄谈经。
笛卡尔(1596-1650),17世纪法国哲学家,近代哲学的创始人之一。
他建立了坐标系,创立了解析几何学,他也是动量守恒论的提出者,法国近代著名科学家。
他曾巧妙地提出一个命题:
“我思故我在”。
意思是,我在思考,必定有一个正在思考的“我”存在。
这个如同文字游戏一样的命题,其中,包含了二元论的思想。
用唯物主义哲学表述,“我思”就是思想、意识、精神,“我在”则指物质、实体。
这一简单命题,预示着笛卡尔向中世纪欧洲经院哲学的挑战。
笛卡尔在襁褓中就染患母亲的肺结核病,终日干咳不已,在死亡的边缘上度过了幼年时代。
8岁上学时,孱弱多病的笛卡尔不得不使一向以严格要求著称的弗莱什学校同意他每天多睡两个小时,体育活动也可以不参加。
每天早上醒来,在壁炉边静静地躺一两个小时,是他从小养成并保持一生的习惯。
在学校中,笛卡尔是生活最懒散而思维最积极的学生。
他有惊人的记忆力和理解力。
学校里开设的哲学课,概念抽象,语言晦涩、枯燥,但小笛卡尔却对它着迷,他把抽象思维当作一种乐趣,一种享受。
少年笛卡尔14岁时,读懂了复杂深奥的中世纪经院哲学,并且能提出质疑。
特别让他不满的是,先哲们把世界描绘成一个由上帝创造的混沌体,使人无法分出条理。
有一天,他突然问老师:
“玫瑰花尖上能站几个天使?
”老师立即怒斥:
“你这个愚蠢的学生,怎么能提出如此无聊的问题?
”小笛卡尔不慌不忙地拿出一本中世纪的经典著作,说:
“是啊,我也感到无聊。
可是,这是我们的先哲在这本书中提出来的呀。
”正是这种无所畏惧的批判思维,使笛卡尔成为一代思想巨匠。
7.卢梭
孤儿无家茹苦酸,何期死后挂桂冠?
误入歧途迷知返,为租书读押衣衫。
卢梭(1712-1778年),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法国革命的伟大启蒙者。
他去世后,被法国人称为“革命导师”,迁葬于法国的伟人祠。
这个死后挂满桂冠的人物。
少年时代的命运却充满悲惨和凄凉。
卢梭刚出生后几天,母亲便因病去世了。
童年时,父亲因受诬陷而弃家逃跑,舅父收留了他。
他先是到乡村牧师家读书,因受牧师女儿的欺负而弃学,接着,又到一家公证所打杂,因不满主人的霸道而抗争,被赶出,后来,又到一家雕刻店中当了学徒。
在饥饿,棒打和极度的精神摧残中,他硬是撑了三年。
太多的苦难,扭曲了卢梭的幼小心灵。
他认为,这个黑暗的世界哪里有什么是非曲直,邪恶为所欲为,真诚要受到惩罚。
有了这种认识,他开始放纵自己,扯谎,偷窃,干了很多坏事。
但是,在卢梭幼小心灵厚厚的积尘下面,良知并没有泯灭,还有一颗追求进步的种子,这颗种子就是他对读书的爱好和对读书的兴趣。
每当小卢梭感到无聊时,就到附近的租书店去讨生活。
读书,使他汲取了甘甜的知识琼浆。
从租看第一本书起,小卢梭就成了这家租书店的常客。
他把自己一点点零花钱全都用来租书看。
有时,实在没有钱了,他就脱下衬衫作抵押。
读书净化了小卢梭的灵魂,使他又回到人生的正路上来。
也正是在租书店里,卢梭与书籍的不解之缘,使他最终成为一个伟大的人物。
8.康德
上溯三代无富人,下传后世唯谨慎。
三遇恩师三生幸,一生勤奋一生贫。
康德(1724-1804年),德国著名哲学家,近代西方哲学史上先验论,不可知论的重要代表。
他思想深邃,被西方奉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一。
康德是贫苦人家的后代,从他父亲开始上溯三代,没有一个是富有之人。
康德也是一生贫穷,但是,他给后世留下了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
幼年康德聪明好学。
母亲常利用祈祷的机会带着儿子拜访神学博士舒尔茨。
母亲把平时孩子提出而自己回答不了的问题请舒尔茨博士给孩子解答。
聪明天真的康德很讨博士的喜欢。
康德8岁上学。
做皮带匠的父亲那微薄的收入养家糊口都很困难,哪有钱给孩子交学费呢?
巧的是,正值此时,舒尔茨担任了学校校长。
他同情穷孩子,更喜欢康德。
他深知康德的困难,就给他交了学费。
以后,还不时地从经济上给康德专门的照顾。
上学不久,康德便显示出他那聪明的天资,再加上他从父母那里继承的忍耐艰苦和勤奋好学的精神,康德在学校8年间,除最初半年是全班第二外,在各年度的考试中,均取得全班第一的好成绩。
小康德不仅成绩优良,而且品行高尚。
他守时守纪,诚实谦虚,不慕钱财,不近女色,不逐名利,甘守贫穷专心学问,刻苦钻研。
这些优良品质,康德恪守一生。
8年后,康德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哥尼斯堡大学。
此时,康德的家庭经济情况更加糟糕,母亲去世,父亲也病倒了。
危难之时,幸运之神再次降临,舒尔茨博士先于康德来该大学担任教授职务了。
为了使这个品学兼优的学生不被埋没,舒尔茨教授为康德支付了第一个学期的学费,使他顺利地进了大学之门。
以后,教授又把辅导差生的任务交给康德,这样他就可以赚到一些钱,来维持学业。
康德的家境继续恶化,他父亲因中风而完全丧失了劳动能力,家庭经济来源彻底断绝。
这时,老师和同学们都来帮助他,康德只能以自己独特的方式——热情与知识,予以回报。
这种特殊的生活学习环境,养成了康德独特的性格:
不卑不亢,聪明不清高,贫穷不卑贱。
行动、言语小心翼翼,非常谨慎。
在大学期间,舒尔茨教授曾希望康德选择神学专业,并郑重承诺,在他毕业后,帮他在宗教界谋一份进入上流社会的职业,被康德谢绝了。
康德的选择是,可能终生无职业,无饭吃的哲学。
康德为知识和真理奋斗了一生。
他是最贫穷也是最富有的学者。
9.黑格尔
森严家教压弯腰,“驼背老头”人小瞧。
青年方得天清日, 睿智深邃上九霄。
黑格尔(1770-1831年),19世纪德国著名古典哲学家,辩证法大师。
在他活着的时候,他的哲学就被当作官方哲学。
直到马克思的唯物辩证法出现,人们才发现,黑格尔的辩证法是唯心的,是用“头朝下”的方法认识世界的。
少年时代,黑格尔受到父亲严格的管束和教育。
老黑格尔不允许儿子有玩耍时间,在接受学校教育的同时,他仍然给儿子安排了家庭教育。
为了把儿子培养成一个学识渊博的人,老黑格尔不惜代价。
少年黑格尔酷爱读书,繁重的学习任务和父亲的苛刻要求,并没有使他产生逆反心理和厌学情绪。
相反,他逆来顺受地接受了父亲为他安排的一切。
在这种教育下,原本内向的黑格尔更加沉默寡言。
父亲的教育不仅使一个少年失去了应该属于他的欢乐,还直接影响了孩子的身体健康。
中学时代的黑格尔,被同学称为“驼背老头”,他精神疲惫,缺乏少年人应有的生机与活力。
在中学时代,谁也看不出黑格尔未来还会有什么作为。
一位传记作家甚至认为,少年时代的黑格尔过于死板,安于本份,生活枯燥无聊。
黑格尔后来那活跃而深邃的哲学思想,在中学时代,甚至连萌芽都没有出现。
直到了青年时代,黑格尔那敏锐的思维和超常的智力,才焕发出光彩。
10.马克思
出淤不染马克思,敢为穷人立主义。
读书万卷擅强记,口诵心惟贵有疑。
卡尔·
马克思(1818-1883年),无产阶级伟大导师,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
他为人类进入最美好的社会奠定了理论基础,他也进行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最初尝试。
童年卡尔,有过剩的精力,聪明灵活的头脑。
从小就喜欢没完没了地提问题,他还喜欢缠着父亲讲故事。
他不仅聚精会神地听,还不时地提出问题。
年龄再大一些,小卡尔知道了父母所讲的故事是从书籍中来的,就主动提出了识字的要求,为的是自己要从书籍中看故事。
少年卡尔有极好的记忆力,学习速度也让父母吃惊。
在学龄前,他就能自己阅读一些简单的文学读物了。
他喜欢整天泡在父亲的书房里,找故事来读,他还能把听到的、读到的故事绘声绘色地讲给小伙伴们。
孩子们经常聚集在小卡尔的周围,听他讲故事。
12岁的卡尔进入中学时,是班里年龄最小的学生。
班里的同学大多是18岁以上的青年。
但小卡尔性格开朗、天真活泼、说话含蓄幽默,他讲出的笑话经常逗得大师哥们捧腹大笑。
卡尔过目成诵的记忆力,深刻的理解力,敏捷的反应速度和勤奋好学的精神,令同学们敬佩。
马克思用两年的时间,读完了三年的初中课程。
14岁,卡尔就进入高中部学习,这更使师兄们吃惊,折服。
11秦始皇十三即位皇无冕,心韬“耕战”待来日。
一统江山成伟业,“焚书坑儒”骂名始。
11.秦始皇
秦始皇,嬴政(前259-前210年),战国时期秦国国君,从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经十年统一战争,消灭称雄六国的诸侯割据势力,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多民族的封建大帝国——秦王朝。
在政治上,秦始皇建立了以郡县为基础的中央集权制,制定了统一的法律,统一的兵役制度。
在经济文化方面,确立了地主阶级封建土地所有制,统一文字,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甚至还统一了全国车轨的轨距。
他为了巩固中央集权,打击复古思想,焚烧儒家诗书和百家语,镇压一批儒生和方士(装神弄鬼的人),把460余人集中活埋,即“焚书坑儒”。
秦始皇只活了49岁,但他对中国历史发展做出不朽的贡献,也因“焚书坑儒”留下千古骂名。
秦始皇是赢异人在赵国做人质时,娶大商人吕不韦的宠姬赵氏而生。
秦始皇从小就有统一中国的志向。
还是在赵国期间,他就经常听父亲讲起他们的祖先秦孝公怎样重用商鞅,实行变法,改革社会制度的故事;
知道秦惠公即位后,公子虔等人如何捏造罪名,车裂商鞅,破坏变法的情况。
小嬴政赞同实行商鞅提出的“耕战”之道。
他深知,不“耕”,老百姓就没吃的,国家就会仓廪空空;
不“战”诸侯割据就没完没了,国家就不会强盛起来。
他在赵国首都邯郸同燕国太子丹一起玩的时候就表示,长大以后一定要为国家做一番大事情。
嬴政13岁即位,但按当时的规定,皇太子22岁才能举行加冕典礼,执掌大权。
所以,他刚当秦皇时,还无权处理朝政,一切政务由母亲赵太后和丞相吕不韦处理。
直到他成年加冕后,嬴政才实施自己的统一大业,先是清除破坏统一的内患,紧接着消灭关东六国,公元前221年,嬴政消灭了最后一个割据势力齐国,完全统一了中国。
12.孙中山
陋室一间无耕田,从小仰慕洪秀全。
铲除邪恶心如铁,捣毁封建两千年。
孙中山(1866-1925年),名文,号逸仙,广东香山县(今中山县)人,伟大的民主主义革命家。
他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260多年的清朝政府,结束了我国延绵二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他提出了“民族、民权、民生”三个主义的治国纲领(旧三民主义)。
辛亥革命失败后,苦闷彷徨中的孙中山,接受中国共产党的建议,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并据之重新解释三民主义,使之成为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
孙中山小时候,家庭非常贫困。
一家五口,只有一间简陋的小屋,没有一亩土地。
全靠父亲当雇工,兼任更夫,并在街头补鞋来维持全家生活。
孙中山6岁时,就随大人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
在这种处境中,他看到地主阶级骄奢淫逸,压榨民脂民膏的罪恶,切身体验了农民大众的艰难困苦。
在后来,他回顾自己一生时还说,他能提出“平均地权”的思想,是与“幼年境遇之刺激”有关的。
孙中山的故乡香山县,位于珠江三角洲的南部。
它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
林则徐抗英就曾率领部队驻扎在香山县;
水师提督关天培也曾在香山同英国侵略者的海军进行过殊死的较量,直到流尽最后一滴血;
与香山县毗邻的三元里,更有可歌可泣的反抗外国侵略者的斗争史。
太平天国革命领袖洪秀全的家乡花县,与孙中山的故乡只隔几十里地。
香山县有许多群众参加了悲壮的太平天国反清武装暴动。
在孙中山的故乡翠亨村,就有一位随天王洪秀全打过仗的老英雄,少年孙中山从老英雄那里听到了许多感人肺腑的革命故事。
家乡的革命精神在孙中山的心灵中扎根,他从小就萌发了革命的思想。
孙中山
17岁时,看到清朝政府官员的腐败行径,曾愤怒地呼喊:
“大家看看,中国掌握在这些腐败万恶的官员手中,怎么得了!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我们怎能坐视不管呢?
”青年孙中山奔波于日本、英国、美国等地,寻找革命救国的真理,经历了无数坎坷,终于领导民众,推翻了清朝政府。
13.毛泽东
毛泽东,生拜巨石为干妈,取个乳名石三伢。
1父亲勤俭又精明,韶山冲里小财东。
母亲善良会持家,烧香拜佛信菩萨。
年仅六岁爱劳动,放牛砍柴又拾粪。
爱讲道理个性强,反抗体罚父子僵。
宁折不弯如钢淬,只跪父亲一条腿。
2私塾学习很认真,背的《论语》《三字经》。
灾年饥民吃大户,富人儿子恨财主。
3年方十四稚未除,包办婚姻娶媳妇。
听讲“维新”心思动,立志走出韶山冲。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4求学崇拜康有为,痛恨列强入骨髓。
更慕领袖孙中山,长沙城里把军参。
辛亥革命清朝溃,当兵半年离军队。
5继续求学考高中,退学只为惜光阴。
寄宿长沙湘乡会,埋头书馆长智慧。
西方科学初感悟,抛弃封建立民主。
可惜父亲断粮草,半年自学竟折腰。
6湖南师范不收钱,培育一代新青年。
考入师范苦修身,悟性通灵知发愤。
“闻鸡起舞”持以恒,冷水搓身无冬夏。
7更谢贤师徐特立,通今博古蔚朝气。
师范生涯奠基础,投身革命无反顾。
韶山冲里石三伢,誓为穷人打天下。
毛泽东(1893-197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伟大的马克思主义革命家、政治家、战略家、军事家,20世纪世界政坛的风云人物。
这首短歌,叙唱了毛泽东的少年时代。
1.
1893年12月26日毛泽东诞生。
在此之前,毛妻生过两个孩子,地夭折了。
这个儿子的诞生,全家又是喜庆,又是担心。
刚刚满月,颇为迷信的母亲就抱着孩子去拜菩萨,求神灵保佑,又抱了孩子叩拜了菩萨庙旁的一块大石头,并替孩子做主,认这块石头为干娘,并为孩子取乳名叫“石三伢子”。
2
.从小个性极强,遇事爱讲个道理的毛泽东,对父亲动辄打骂的教育方式非常反感。
他13岁那年冬天,一件小事促成了父子矛盾的爆发。
父亲毛顺生让长子毛泽东去应酬客人,他不干。
这下惹恼了父亲。
父亲骂儿子是“不孝子”,儿子反驳道:
“只有‘父慈’,才会有‘子孝’!
”父亲哪容他顶嘴,怒火中烧,就要打儿子。
毛泽东跑出家门,毛顺生紧随其后。
追到池塘边,毛泽东说:
“你敢逼近,我就跳下去!
”池塘里虽然淹不死人,但冬季跳进池塘会把人冻坏的。
父子俩僵持住了。
还是母亲文七妹前来调解,双方才下了台阶。
随后,亲戚们让毛泽东下跪给父亲认错。
不知劝说了多少次,毛泽东才给父亲单腿下跪。
父亲知道儿子的倔脾气,也就此作罢。
3.一年,韶山一带闹饥荒。
灾民们饥饿难熬,就纠集起来“吃大户”。
毛顺生准备运往城里出卖的一批大米也被灾民抢走。
毛家损失惨重。
毛泽东对贫苦农民怀有极大的同情。
他知道,这些老实巴交的农民,不到走投无路的情况,是不会铤而走险的。
饥民“吃大户”之事,引起少年毛泽东的深思。
4.1910年秋,毛泽东离开了封闭的山沟。
临行前,他改写了一首诗以示出行的决心。
这首诗的内容是: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5.1911年,毛泽东在长沙参加革命军,在湖南新军当一名列兵。
随着清王朝崩溃,袁世凯窃得革命果实,当上了临时大总统,人们以为革命成功了。
毛泽东也觉得参加革命军的目的已经实现。
为继续求学,他仅仅当了半年兵,就离开了军队。
6.退伍后,毛泽东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湘南省立高等中学。
但学校陈旧的教学内容远不能满足他的求知欲。
他认为,与其在这里虚度光阴,不如自己自学。
于是,他毅然从这所有名中学退学,寄宿到长沙市湘乡会馆,每天步行3里多地,到湖南省立图书馆读书,开始了他的自学生涯。
在这里,毛泽东接触到西方民主和科学著作,接受西方进步启蒙教育。
谁料,父亲知道他离开学校后,十分恼火,并以拒绝资助相要挟。
毛泽东持续了半年的自学就此中断。
7.在湖南师范,毛泽东是最刻苦的学生之一。
他每天总是天微明就悄悄起床,先锻炼身体,接着便开始读书。
夜晚,同学们都睡了,他还在苦读。
毛泽东还注意锤炼自己的意志品质。
为了锻炼体魄,他坚持洗冷水澡,一年四季从不间断;
为了加强抗干扰能力,他常到闹市去读书;
为了提高吃苦耐劳的能力,他经常外出“游学”,进行社会调查。
他经常带一把雨伞和文房四宝,到各地调查。
途中结识各色人物,学到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
14.邓小平
邓小平,家住四川广安县,人丁兴旺百亩田。
父亲名叫邓绍昌,精明豁达性开朗。
母亲本是富家女,从夫爱子无忧虑。
六岁私塾学识字,背诵课文最流利。
一笔好仿先生赞,慈母给儿煮鸡蛋。
1.放学回家挺自觉,挑灯夜读伴明月。
从小不怕神和鬼,攀援石碑戏“神龟”。
2.“偷”钱为医穷人病,严父愧责儿品行。
3.十五少年离双亲,为是中华日月新。
勤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古今中外 名人 少年 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