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宋元期末考试重点打印版Word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6671992
- 上传时间:2022-11-25
- 格式:DOCX
- 页数:27
- 大小:49.24KB
古代文学宋元期末考试重点打印版Word格式.docx
《古代文学宋元期末考试重点打印版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文学宋元期末考试重点打印版Word格式.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后期的主要作家有郑光祖、宫天挺、秦简夫等,这一时期的杂剧创作已走向衰落。
关汉卿杂剧作品分类概括总结
关汉卿的杂剧按题材内容大致分为三类:
(一)“公案剧”:
多侧面地反映了元代最基本的社会矛盾,以《窦娥冤》、《鲁斋郎》和《蝴蝶梦》为代表;
(二)“婚姻爱情剧。
”:
歌颂了青年男女对自由恋爱和幸福婚姻的追求,揭露了封建礼法制度的虚伪与残忍,这又可分为两类:
一为表现弱者反抗恶势力,代表作有《救风尘》、《望江亭》;
一为表现一般的婚姻爱情,代表作为《拜月亭》、《调风月》。
其特点是肯定女性对于婚姻的自主选择。
(三)“历史剧”:
虽然表现的是历史生活,刻画的是历史人物,但却跳动着时代的脉搏,较多地反映了民间的英雄崇拜心理和价值观。
以《单刀会》、《西蜀梦》和《哭存孝》为代表。
总之,关汉卿的杂剧广泛地反映了元代的社会现实,表露了对下层人民的同情,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作家之一。
《窦娥冤》窦娥形象、性格、命运分析窦娥形象的典型意义
窦娥的形象分析
(1)是中国封建社会被压迫妇女的典型,一个悲剧形象。
(2)是遵守封建道德,尽孝守节的本分善良的妇女形象。
(3)是反抗封建压迫、富有斗争精神的形象。
•窦娥的性格:
善良与刚烈,屈从与抗争。
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统道德美的完善体现者
其性格不是静止的,而是发展着的:
受刑前的控诉,是对整个封建秩序的根本怀疑,对公道、正义的呼唤。
三桩誓愿的应验,既昭示冤屈,又体现了下层人民主宰天地的伟力。
窦娥悲剧命运的社会根源:
1)重利盘剥的高利贷2)地痞无赖的肆无忌惮3)官府的贪婪残暴4)知识阶层的悲剧地位
《窦娥冤》主题思想:
全剧通过窦娥幼年被卖作童养媳,成年后被流氓欺负,陷入冤案而被杀害的悲剧故事,揭露了元代高利贷盛行、恶势力猖獗、吏治腐败的黑暗现实。
而以窦娥临刑发出三桩誓愿,死后鬼魂报仇的方式,表现了元代下层人民反抗压迫、要求政治清明的呼声。
形象的审美意义
首先,窦娥堪称传统道德美的完善体现者。
在窦娥身上集中了中华民族女性的全部美德,应该享有和平、幸福的生活,可是事实却是从其懂事起就步入厄运的畏途。
其次,这个形象更重要的审美价值,促使其灼灼生辉的是,在她的身上贯注了中华民族的传统反抗精神。
一方面导致窦娥这个美彻底毁灭的是来自社会的各种反动力量;
这些反动力量既是加于窦娥的,也是加于千千万万其他下层人民的。
另一方面,作为一个具有传统道德美的女性,窦娥的反抗说明了人民普遍的不满和觉醒,这抗议较之英雄豪杰的抗议来,更显得深刻有力。
再次,这个形象的主要社会意义在于,她揭示了那个时代下层人民“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的严峻和残酷,也揭示了人民普遍的不满和觉醒。
《西厢记》
西厢故事的演进
1、唐代:
元稹传奇小说《莺莺传》(《会真记》)。
2、宋代:
赵令畴《蝶恋花鼓子词》、宋杂剧《莺莺六么》。
否定“补过说”,抛弃“女人祸水论”有观点上的修正。
3、金代:
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金院本《红娘子》、南戏《张珙西厢记》。
董西厢在主题、情节、人物形象上,突破《莺莺传》的窠臼。
主题上是一次质的飞跃。
成为王西厢的直接蓝本。
4、王实甫吸收了《蝶恋花鼓子词》同情莺莺悲剧命运的观点,借鉴了《西厢记诸宫调》改负心人张生为痴情种的写法,将崔、张故事由一个始乱终弃的悲剧改为青年男女的自主婚姻战胜封建礼教的喜剧,成为一部爱情戏的杰作。
注:
王西厢对董西厢的改造与创新:
主旨:
爱情主题更明确。
人物形象:
性格更鲜明。
情节结构:
删减不必要的枝叶,情节更集中,结构更完整。
语言:
董西厢通俗有余、优雅不足。
王西厢优雅欢快,极富表现力。
5、王西厢以后的西厢故事
明清时期王西厢的改写本
一类从演唱声腔上改。
如:
李日华《南调西厢记》陆采《南西厢记》
一类颠覆王西厢主旨的反意改创之作,消弭《西厢记》的进步思想。
反映出明清理学思潮对戏曲的干预;
戏曲的教化功能受到重视。
明·
研雪子《翻西厢》清·
张锦《新西厢记》
●
、马少波昆曲本《西厢记》改变在老夫人形象的再创造和结局为长亭送别。
二者共同深化了原著,是作者经过多次政治运动风雨后对封建专制的现代反思。
才子佳人婚恋模式的意义、评价判断
怎样看待才子佳人的婚恋模式:
1、才子佳人的形象多是:
才子儒雅俊俏、风流倜傥、才华横溢,佳人魅力聪慧、知书达礼、善解人意。
情感心理的着力刻画主要是描写无法排遣的相思。
2、情节结构上包括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1是男女一见钟情,2是小人拨乱离散,3是才子及第团圆。
3、才子佳人的搭配附和古代人们的审美观念和心理特点,是理想的婚恋模式。
4、才子佳人遇合模式主要有三种:
文人得官后的团圆、私定终身后团圆、金榜题名大团圆。
5、出现这一现象的社会文化原因有三点:
1是传统文化中的“官本位”思想2是与元代科举考试制度及文人地位相关。
3、女性的依附地位。
6、对“才”的深层含义理解
结合长亭送别分析西厢记的语言艺术
1、曲词华美,诗意浓郁
)运用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手法,描摹景物,渲染气氛,表现人物的内心感受。
因景生情,情中点景
由情及景,景中有情
)化用古诗词,语言更典雅凝炼
2、本色当行,生动活泼
大量使用鲜活的口语
叠字的运用,相同句式的排比,造成音节、声韵的回环流转,产生“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
3、人物语言具有鲜明的性格特征
作者也考虑到人物身份、地位、性格的不同,使之呈现不同的风格。
例如同为女性角色,莺莺的语言显得婉媚,红娘则显得爽朗。
莺莺是大家闺秀,她的唱词节奏舒展,色彩华美,感情含蓄,与婉约派此风相似。
元杂剧的其他作家作品,对号入座
一、历史剧
1、马致远《汉宫秋》以历史上的昭君出塞故事为题材。
“七兄弟”以下三曲,一向为人们所击节赞叹,颇能代表马致远曲的艺术风格。
在这三部曲中,分别用了顶真、映刻、对比、虚写的描写手法。
2、白朴《梧桐雨》(杨玉环与唐明皇)
3、纪君祥《赵氏孤儿》(是一部具有浓郁悲剧色彩的剧)作。
二、水浒剧和公案剧
水浒戏(绿林剧):
康进之《李逵负荆》高文秀《双献功》
公案剧(包公戏):
无名氏《陈州粜米》李潜夫(行道)《灰阑记》
三、爱情剧
v白朴《墙头马上》郑光祖《倩女离魂》《柳毅传书》《张生煮海》
白朴《墙头马上》,女主人公李千金,男主人公裴少俊,它描绘了女子大胆地追求爱情,勇敢地向封建家长挑战,成为一曲歌颂婚姻自由的赞歌。
1、神仙道化剧(度脱剧)
代表作家马致远
作品:
《岳阳楼》《陈抟高卧》《任风子》《黄粱梦》
2、婚姻问题剧
◆杨显之《潇湘雨》男人负心题材,现存元杂剧中仅此一部。
负心汉崔通,受害女张翠鸾。
◆石君宝《秋胡戏妻》
3、秦简夫《东堂老》
元代后期杂剧。
扬州奴浪子回头的故事。
第一部正面写商人、歌颂商人伦理道德的戏。
第一次正面塑造了李实这样一个见财不昧,有情义、重承诺、诚恳可信的商人形象。
它肯定了商业行为的正面性,对商人经营的艰辛表示同情。
散曲的两种类型——小令和套数小令和套数的概念、特点
散曲的分期及创作中心代表作家特点
元代散曲分期(以延祐年间为界分前后两期,前期以大都为中心,后期以杭州为中心。
)
●前期
创作中心在北方(大都)。
此时散曲兴起不久,尚未成为诗坛主要体裁,多为杂剧作家或诗文作家的副业。
但由于著名作家的加入,散曲很快呈现出鲜明的特色。
主要作家:
一些“公卿大夫居要路者”和关汉卿、白朴、马致远等
特征:
对封建政治价值的否定;
反映市井社会的观念形态;
语言质朴自然,总体上以本色为主。
●后期
创作中心向南方转移,以杭州为中心。
北方作家纷纷南下,南方文人也参与进来,散曲成为某些文人的专业。
代表作家:
张可久、乔吉等。
(1)题材内容被不断开拓,确立了诗、词、曲鼎足而立的诗体格局。
(2)、在思想情调方面,缺少前期作家那种横溢于作品中的牢骚和不平,积极、愤激的思想淡化了。
哀婉蕴藉的感伤情调渐渐成为散曲创作的主流。
(3)、出现了比较明显的追求形式美的倾向。
艺术上追求典雅工丽。
用词华美,格律严整,创作风格从前期以豪放为主转变为以清丽为主。
2、散曲题材
1表现厌世归隐的生活,及时行乐的人生观。
如马致远[双调·
夜行船]《秋思》,关汉卿[南吕·
四块玉]《闲适》
2、写儿女之情,玩世不恭青楼调笑的浪荡作风。
元散曲资料(别集、总集,相关作者与作品对号入座)
总集:
隋树森辑《全元散曲》《元人小令集》
别集:
马致远《东篱乐府》;
乔吉《梦符乐府》张可久《小山乐府》;
张养浩《云庄乐府》徐再思、贯云石《酸甜乐府》
元代诗文
后期诗歌特点代表作家杨维桢的“铁崖体”萨都剌的诗集名
元代诗文后期诗歌特点
总的来说,理论上仍是复古,但创作实际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1)诗文创作中心在东南沿海城市。
诗文作家大多不乐仕进,自觉流连于市井生活,喜爱城市的繁华生活,文学创作带有明显的城市文化色彩。
◆2)诗作关注世俗生活,描绘世俗享乐——世俗性。
◆3)个体意识、自我意识增强,表现出独特的个性、独立的思想。
代表诗人有:
王冕;
杨维桢及其“铁崖体”;
少数民族诗人萨都剌。
元诗四大家:
元中期虞集、杨载、范梈、揭傒斯。
南戏的体制南戏与杂剧的区别
简述南戏的艺术体制。
元代后期,杂剧由盛转衰,南戏则得到发展,它的体制较杂剧自由进步。
(1)、题目:
四句韵文,概括介绍剧情大意:
(2)、场次:
分场不分折,场次不限;
(3)、布局:
开场戏、引子、定场白;
(4)、曲词:
南曲、南北合套。
一出戏中,唱词不限于通压一韵,也不限于用同一宫调中的曲子,台上所有的演员都可以唱,台下观众也可以合唱(打合);
(5)、角色:
生、旦、净、末、丑、外、贴等七种;
(6)、宾白:
散白、韵白。
南戏与杂剧之差异
南戏和杂剧都是我国具有民族风格的戏曲,但它们又自成体系。
其区别主要表现在体制和题材两方面。
体制上:
1剧本构成不同:
杂剧通例由四折组成,只有少数超过四折。
南戏不称折而称出,无固定出数,长短自由,少则十几出,多则四五十出。
杂剧常有“楔子”,南戏无楔子,开场叫“家门“或“开宗”,由未或副末介绍剧情梗概或创作意图,从第二出起才是正戏。
2角色不同:
北,分旦角、末角;
南,用生代末。
3演出形式不同:
杂剧一般是由一个角色唱到底,南戏各种角色均可司唱,重要人物上场先唱引子才道白,下场时都有下场诗。
4在音乐方面,杂剧每折限用同一宫调的曲子,一韵到底,而南戏每出可用几种宫调,可以换韵。
杂剧用的北曲激越昴扬,南戏曲调柔媚婉转,它们风格各异。
5表达上:
北,舞台动作的科介;
南,表达更灵活,更广泛,形式更自由。
题材上
第一,民间色彩更浓,文人化气息较淡
第二,反映家庭伦理问题的剧作较多(指斥男子富贵易妻)
南戏的形成与发展
南戏发展的几个阶段:
1、北宋末兴起,南宋初开始盛行。
2、元初,南戏潜伏,杂剧强盛。
3、元后期,南戏中兴,杂剧衰微。
现存宋元南戏
◆“永乐大典戏文三种”:
《张协状元》(南宋)《错立身》《小孙屠》
◆四大南戏——荆刘拜杀
◆南戏中兴之祖——《琵琶记》
南宋中兴之祖——高则诚《琵琶记》
作者主人公性格
《琵琶记》人物形象分析:
蔡伯喈:
体现了知识分子的软弱性格和复杂心理;
这种软弱性格与他恪守礼教伦理观念紧密相关。
他努力按照伦理要求纲常行事,但封建伦理本身难以周全的矛盾却使他无所适从。
赵五娘:
她善良朴素、刻苦耐劳,在饥荒岁月,典尽衣衫、自食糟糠,独立奉养公婆,后又营葬筑坟,忍受了常人无法承受的磨难。
在她身上体现了古代中国妇女的优秀品德。
《琵琶记》作品客观意义与作者主观意义的矛盾冲突
《琵琶记》的客观意义
1、揭示了忠与孝的矛盾对立,政治权力对家庭伦理的破坏。
2、个人意志与现世权利的冲突(社会力量对个人意志的压迫)从而揭示出封建道德的不完善乃至虚伪和罪恶。
3、真实再现下层人民的悲惨处境,客观上暴露了社会的黑暗、地方官吏的贪残。
4、赵五娘形象远远超出“孝妇贤妻”的范畴
5、蔡伯喈形象揭示出中国知识分子在政治生活中的摇摆不定与软弱。
《瑟琶记》最值得注意的是,作者的创作动机、目的与作品描写的实际情况是相抵触的。
此剧开头明确说“不关风化体,纵好也枉然”,是为了宣扬封建伦理道德,表扬“有贞有烈赵贞女,全忠全孝蔡伯喈”。
但是,其实际的意义并不在此,而在于它通过蔡伯喈这一形象深刻地揭示了人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中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左右为难的生存状态、主观努力与实际结果常常背离的无奈,以及通过赵五娘表现下层妇女的人格力量(性格魅力)。
这就是此剧长演不衰的内在原因。
明清小说
明清小说发展脉络
中国古典小说的形成、发展阶段
v先秦两汉——萌芽期(上古神话传说、诸子散文中的寓言故事、先秦两汉的史传文学)
v魏晋——雏型(志怪小说、志人小说)
v唐传奇——第一阶段(小说正式形成)
v宋话本——第二阶段(白话小说为主,文言成就不高)
v明清长篇小说——第三阶段
章回小说如何产生章回小说与宋话本的关系
章回体小说形成过程的特点
1)最早的章回体小说的故事都有历史来源
2)都经历了长期的演化过程(世代累积型)
●人民口头流传
●民间艺人的讲唱
●作家的编写创作
●清代戏剧以前期为盛。
康熙朝的“南洪北孔”代表了清代戏剧的最高成就。
发展:
明代初年出现最早的是长篇章回体小说《三国演义》明代中叶以后发展更加成熟出现了《西游记》、《西厢记》、《金瓶梅》等著名作品
地位:
章回小说是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体裁
章回体小说的概念
《三国演义》
成书过程、版本每一时期的代表作品
《三国演义》主要版本
1、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现存最早版本。
24卷,每卷10则共240则;
则有目,皆为七言单句。
2、明末《李卓吾先生批评三国志》,简称“李卓吾批评本”。
不分卷,合嘉靖本2则为1回,共120回。
改单句则目为双句回目。
有批点评论,疑为叶昼伪托。
3、清初毛本《三国演义》,康熙年间毛纶、毛宗岗父子对“李评本”回目、正文多有修改、增删,正统道德色彩更浓,评点多精辟见解,成为后来最流行的版本。
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也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
成书过程:
(1)、古代:
三国故事在我国古代民间颇为流行,西晋时陈寿的《三国志》,南朝裴松之的《三国志注》,魏晋时期有《世说新语》《搜神记》等
(2)唐代,三国故事广为流传如李商隐的《骄儿诗》。
(3)宋代,三国故事被搬上舞台。
宋代“说话”中出现“说三分”的专门科目。
(4)金、元演出的三国剧目达30多种。
元代即出现了新安虞氏所刊的《金相三国志平话》。
(元代至治年间刊印的《全相三国志平话》是迄今所能见到的关于三国故事的第一部小说定本。
全书以蜀汉为主线,上图下文,凡八万字,粗具《三国志演义》的轮廓。
(5)元末明初罗贯中综合民间传说和戏曲、话本,结合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注的史料,根据他个人对社会人生的体悟,创作了《三国志通俗演义》,现存最早刊本是明嘉靖康年所刊刻的,俗称“嘉靖本”。
元代《权相·
三国列话》的重要性
元代至治年间刊印的《全相三国志平话》是迄今所能见到的关于三国故事的第一部小说定本。
“尊刘贬曹”的思想倾向是如何让形成
历史上,曹刘孰为正统,从来就有不同看法。
原因皆与其时代特点和政治需要有关。
1)在正统的史著中,大致从朱熹《通鉴纲目》起,就奉刘蜀为正统。
2)这种思想倾向的形成与民间文学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在民间口传与讲唱中,从来就有尊刘贬曹的倾向。
如宋代“说三分”中,观众闻刘玄德败颦蹙眉,闻曹操败即喜畅快。
因为刘备向来宽厚,知人待士,易于被接受。
3)作者罗贯中的正统思想。
拥刘反曹倾向,一向被解释为作者封建正统观念的反映;
4)与宋元民族矛盾尖锐的历史背景有关。
“人心思汉”是当时汉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因而容易将汉室宗亲的刘备奉为正统,含有出于民族意识而否定蒙元正统地位的用意。
(但须注意的是,三国故事流传于民间,成书于文人之手,其拥刘反曹的倾向,渐次发展、定型,说明这一倾向对人民大众而言,意义不仅在于政权的符合正统与否,更主要的是,它积淀了人民千百年来的政治理想和道德理想。
因而拥刘反曹的倾向,与《三国演义》尊仁政而抑霸政的主题是完全一致的。
人物形象之“三绝”
曹操:
“奸绝”
他是以典型的奸雄形象出现的,作品着重突出了他奸诈的一面,也写出了他的复杂性格。
(1)他天性多疑,又诡计多端的品质可在小说具体情节中体现。
如因恐惧猜疑,杀了热情款待他的吕伯奢一家;
(2)他精通谋略,工于权谋,刚愎自用。
狡诈阴险为了防范行刺,杀死侍者却佯装不知;
为了显示军法严明,又上演“割发权首”的把戏。
(3)但他又重视将士,爱才。
能听取手下的谋略,善于利用集体的智慧。
他高人一等的见识和胆略以及勇于进取的野心造就了他的霸业。
他的身上既集中了历史上一切封建统治者的奸诈、残暴、自私等恶德,也体现了封建政治家工于计谋、用人有方的才能。
曹操形象的典型意义:
奸雄的典型;
具有奸臣权相的本质特征,几乎集中了统治阶级所有的恶德。
又是一个有雄才大略,精明干练的奸雄,眼光魄力,手腕才干,战略战术,甚至文学修养谈吐风雅都高人一筹。
关羽:
“义绝”
1、义的化身:
身在曹营心在汉义释曹操
2、英勇非凡、勇武神威:
温酒斩华雄、过五关斩六将、刮骨疗毒、单刀赴会
3;
刚愎自用,心高气盛,甚至有时不顾大局。
失荆州;
败走麦城
诸葛亮:
“忠绝”,智慧的化身、忠义的代表。
(1)刘备三顾茅庐始与之相见,是高士贤士自高身价的典型表现;
而《隆中对》则是天才战略家出山的宣言。
(2)通晓天时地利,把握事物发展规律,如“火烧博望,草船借箭,借东风”
(3)深切掌握对方心理特点的情形下,巧妙用了骄兵计,空城计等。
特别是在对周瑜同孙吴方面,采取了既团结又斗争的方针,随机应变,趋力避害,获得了极大的成功。
可以说诸葛亮的一生既是其才智得以最充分的发挥,又是其抱负备受压抑的一生,他身上既具备了众多政治家的美德,又身不由己地陷入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悲剧境地。
诸葛亮形象的典型意义
v“智绝”,人民智慧的化身。
v“忠绝”。
封建时代“贤相”的典型,
他对蜀汉“竭尽忠诚,至死方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辅佐刘备,忠心耿耿克尽职守;
辅佐刘禅,力撑危局,“知其不可而为之”。
诸葛亮形象得到全民族认同的文化心理原因:
v反映了传统文化背景下知识分子的普遍愿望(辅佐明君,匡时济世);
v体现了中华民族对传统道德的追求;
v寄托了人民对美好社会的理想。
关于战争的特色描写
1、主次分明,繁简适宜。
注重全景式的描绘;
善于集中笔墨,详写战前谋划部署,而非战斗经过;
详写主动、得胜方,以揭示决定胜负的因素。
2、犯中求避,同中见异,极富变化。
善于写不同战役的不同特点,千变万化,充分展示出战争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即使写同类战争,也能灵活用笔,在相似中见出变化,写出新意,毫不雷同。
其中以“三大战役”为最有名。
三大战役都是以弱胜强的火攻,但官渡之战是烧粮草;
赤壁之战是烧战船;
彝陵之战是烧营盘。
3、注重在战争中刻画人物。
表现战争中的“智谋”。
小说写战争重在突出双方战略、战术的运用,将斗智与斗勇结合起来,并善于揭示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
如官渡之战,袁绍败于无智;
赤壁之战,孙、刘胜于斗智;
彝陵之战,东吴智胜。
4、张弛相间,刚柔相济。
注重场面气氛渲染。
善于在写战争时兼写其他活动,或作为战争的前奏和余波,或作为战争的调剂和穿插,使战争既紧张激烈、剑拔弩张,又张驰有度、疾徐相间,节奏分明,摇曳生姿。
如在赤壁之战中,用抒情的笔调点染孔明饮酒借箭,庞统挑灯夜读,曹操横槊赋诗等插曲,做到张驰有致。
5、山里套山,戏中有戏
总之,小说中的战争描写不仅歌颂了力,而且赞美了智,传递了美。
作为一部“全景性军事文学”作品,其描写战争之多,时间之长,形式之多样,规模之宏大,在世界文学中罕见。
《水浒传》
1、史书记载
《宋史》中《徽宗本纪》、《侯蒙传》、《张叔夜传》均有简略记载;
南宋王偁《东都事略》;
宋•洪迈《夷坚志》
2、民间传唱
从南宋起,宋江故事就在民间广泛流传。
龚开《宋江三十六人赞》已完整记录了36人的姓名和绰号。
南宋罗烨《醉翁谈录》有说话名目《青面兽》、《花和尚》、《武行者》、《石头孙立》等;
宋末元初《大宋宣和遗事》之“梁山泊聚义本末”。
3、元代“水浒戏”
元代产生了大批的以水浒故事为题材的作品,今存目的就有30多种。
其中最著名的是康进之的《李逵负荆》。
宋江人物形象分析宋江在梁山的地位忠义思想对梁山事业的影响
宋江的双重思想性格及其对梁山事业的影响
双重性格:
既是信奉忠义、反抗官府的叛逆者的典型,又是忠臣孝子、崇尚功利的典型。
双重性格突出体现在“忠”与“义”的矛盾中。
v一方面,仗义疏财,济困扶危,反贪官污吏。
另一方面,满脑子正统思想、忠孝观念,念念不忘报效朝廷,期望招安。
v“义”使他团结了各路反抗英雄,壮大了起义队伍;
“忠”最终导致义军接受招安的悲惨结局。
忠与义的矛盾,使宋江在起义进程中时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古代文学 宋元 期末考试 重点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