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必修一复习提纲1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6671179
- 上传时间:2022-11-25
- 格式:DOCX
- 页数:40
- 大小:43.38KB
高中政治必修一复习提纲1文档格式.docx
《高中政治必修一复习提纲1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政治必修一复习提纲1文档格式.docx(4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9、企业兼并、破产、联合(掌握各自的含义和意义P46-47)
二、劳动和就业
1、劳动的重要性:
劳动是劳动者的脑力和体力的支出,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活动。
劳动者是生产过程的主体,在生产力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劳动是人类文明进步发展的源泉。
光荣属于劳动者。
2.就业的意义:
(1)对劳动者讲:
①就业是民生之本,是劳动者谋生的重要手段。
劳动者通过就业取得报酬,从而获得生活来源,使社会劳动力能够不断再生产。
②劳动者的就业,有利于其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丰富精神生活,提高人的境界,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对社会生产讲:
就业使得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生产出社会所需要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使社会生产顺利地运转。
(3)对社会发展讲:
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合理配置下的劳动就业,使劳动生产率得到提高,促进经济的发展。
3、我国严峻的就业压力:
①我国的人口总量和劳动力总量都比较大,而生产力发展水平比较低;
②劳动力素质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不完全适应;
③劳动力市场不完善,就业信息传递系统不畅通。
所有这些,使得我国的就业问题比任何一个国家都突出、繁重和紧迫。
4、解决就业问题的方针和途径:
(1)解决就业的方针:
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和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
(2)途径:
①党和政府要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努力改善劳动就业和自主创业的环境。
②劳动者要破除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相适应的旧思想、旧习惯,树立自主择业观、竞争就业观、职业平等观、各种方式就业观等正确的择业观念,走向合适的工作岗位。
③最根本的是发展经济,这是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源。
三、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
1、原因:
(1)实现和维护劳动者权益,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
(2)劳动者权利是保障劳动者主人翁地位的前提,是充分调动和发挥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之成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主力军的保证。
2、内容:
我国劳动者享有的权利。
①平等的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
②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
③休息、休假的权利;
④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
⑤接受职业技能培训,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
⑥以及法律规定的其他权利。
3、基础、依据、途径:
①自觉地履行劳动者的义务,是获得权利、维护权益的基础。
②我国实行劳动合同制度,依法签订劳动合同,是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重要依据。
③当自己的权益受到侵犯时,可以采用投诉、协商、申请调解、申请仲裁、向法院起诉等途径要求维护,而不能采用非法手段施加报复。
同时劳动者要增强权利意识和法律意识。
当权益受到侵害时,以合法手段、法定程序进行维权,是每个劳动者的正确选择。
第六课、投资的选择
一.储蓄存款
1、储蓄存款的含义:
指个人将属于其合法的所有人民币或者外币储蓄机构,储蓄机构等具存折或存单作为凭证,个人存折或存单可以支取存款的本金和利息,储蓄机构依照规定支付存款本金和利息的一种活动。
2、我国的储蓄机构:
主要包括各商业银行、信用合作社以及邮政企业等依法办理储蓄业务的机构。
3、储蓄存款的目的:
①直接目的:
为获得利息②最终目的:
因人而异
4、储蓄存款的分类。
(1)目前,我国的储蓄主要有活期存款和定期存款两大类。
①活期存款:
A.优点:
没有存期和金额限制,可随时存取,流动性强、灵活方便,适合个人日常生活待用资金的存储。
B.缺点:
作为投资方式,利率低,收益低。
②定期存款:
较活期利率高,储户收益也较高。
由于存期有限定,且不到期一般不能提前支取,因而流动性较差。
(2)风险来源:
①是通货膨胀情况下存款贬值的风险
②定期存款提前支取而损失利息的风险
5、关于利息:
(1)含义:
利息是人们从储蓄存款中得到的唯一收益,是银行因为使用储蓄存款而支付的报
酬,是存款本金的增值部分。
(2)决定因素:
本金、存期和利率水平。
(3)计算公式为:
利息=本金×
利率×
存款期限。
(4)利息税:
20%
(5)银行利润=贷款利息—存款利息—银行费用
(6)利率变动的影响(略)
二、和商业银行
1、含义:
商业银行是指经营吸收公众存款、发放贷款、办理结算等业务,并以利润为主要经营目标的经营机构。
2、组成:
(1)主体:
以国有独资银行和国有控股银行为主体(五大国家级商业银行)
(2)其他:
民营股份制商业银行、外资银行等。
3、地位:
是我国金融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4、主要业务有三类:
(1)存款业务。
存款是银行对存款客户的负债。
这项业务是商业银行的基础业务。
(2)贷款业务。
它是我国商业的主体业务,也是商业银行盈利的主要来源。
(3)结算业务。
结算业务是商业银行为社会经济活动中发生的货币收支提供手段与工具的服务,银行对此收取一定的服务费用。
除上述三大业务外,商业银行还为我们提供债券买卖及兑付、代理买卖外汇、代理保险、提供保险箱等服务。
三.股票、债券和保险
1、股票。
股票是股份有限公司在筹集资本时向出资人出具的股份凭证。
(股票代表其持有者(即股东)对股份公司的所有权。
这种所有权是一种综合权利,如参加股东大会、投票表决、参与公司的重大决策、收取股息或分享红利等。
(2)买卖:
①实质:
购买或转让取得股息得权利。
②场所:
股票市场上(即证券交易所)
③可以自由转让,可以作为抵押品,不能要求公司退股。
④流通性是股票生命力所在。
(3)股票的价格:
①形成:
本身无价值,但具有价格,其价格形成于出卖股票要索取相应的代价
②股价≠股票票面额
③决定因素及计算公式:
股价=预期股息/银行存款利率
④影响因素:
供求关系、重大政治事件影响。
(3)股东的收入包括两部分。
①一部分是股息和红利收入。
②另一部分收入来源于股票价格上升带来的差价。
(4)股票投资的特点:
一种高风险的投资方式。
(5)作用:
股票市场的建立和发展。
对搞活资金融通,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筹措建设资金,促进企业改革和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2、债券。
债券债券是一种债务证书,即筹资者给投资者的债务凭证,承诺在一定时期支付
约定利息,并到期偿还本金。
(2)债券的分类。
目前在我国,根据发行者不同,债券主要分为国债、金融债券和企业债券。
①国债:
是中央政府为筹集财政资金而发行的一种政府债券,是中央政府向投资者出具的、承诺在一定时期支付利息和到期偿还本金的债务凭证。
中央政府发行国债的目的,往往是弥补国宾财政赤字,或者为一些耗费巨大的建设项目、某些特殊经济政策乃至为战争筹措资金。
由于国债以中央政府的税收作为还本付息的保证,因此风险小,而利率较其他债券低,但一般高于相同期限的银行储蓄存款利率。
②金融债券:
是由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发行的债券。
金融债券与企业债券相比,违约风险较小。
与此对应,其利率通常低于一般的企业债券,但高于风险更小的国债和银行储蓄存款利率。
③企业债券:
是企业依照法定程序发行,约定在一定时期内还本付息的债券。
由于企业主要以自身的经营利润作为还本付息的保证,企业债券是一种风险大的债券。
与此相对应,企业债券的利率通常高于国债和金融债券。
注:
我国的债券中,有的可以上市交易,从而使相关债券具有较好的流通性。
3、保险。
现实生活中,我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风险。
购买保险,正是规避风险的有效措施。
(1)保险的种类:
商业保险和社会保险。
(2)商业保险。
①商业保险(含义)指投保人根据合同约定,向保险人支付保险费,保险人对于合同约定的可能发生的事故因其发生所造成的财产损失承担赔偿保险金责任,或当被保险人死亡、伤残、疾病或者达到合同约定的年龄期限时,承担给付保险金责任的行为。
在我国,只有依法设立的保险公司才能经营保险业务。
②保险分为人身保险和财产保险两大类。
人身保险是以人的寿命和身体为保险对象,如健康险、意外伤害险、人寿险等。
财产保险是以财产及其有关利益为保险对象,如汽车保险、运输保险等。
投保人和保险人应当遵循公平互利、协商一致、自愿订立的原则,订立保险合同。
(3)近几年,国内保险市场上出现了诸如分红保险的新险种。
随着保险品种的日益多样化,保险的功能会越来越多。
(4)各种投资方式都有自己的特点。
认清各种投资方式的利弊,才能更好地规避风险,使自己的资金保值增值。
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
第七课、个人收入与分配
一.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生产决定分配,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决定分配方式,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相应地就此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1。
按劳分配的性质:
是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
2。
内容与要求:
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扣除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3。
原因:
①可能性。
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在公有制条件下,产品分配必然按照生产资料占有者的原则。
(前提条件)
②现实性。
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
在生产力还没有实现高度发达,社会产品还没有达到极大丰富的程度,还不能充分满足社会成员各方面需要的情况下,现实的选择即“按劳分配”。
③必要性。
(直接原因)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目前,劳动者还没有实现全面发展,脑体差别还存在,劳动还没有成为生活的第一需要,而是谋生的手段。
因此不能实行平均分配,而只能实行按劳分配,这自然成为制约实现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4、意义:
①实行按劳分配,有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从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②按劳分配作为社会主义性质的分配制度,是结以往几千年来不劳而获的剥削制度的根本否定,是消灭和消除两极分化的重要条件,它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是分配制度上的伟大变革。
5。
地位:
按劳分配在所有分配方式中占主体地位。
因为公有制是我国经济的主体,在公有制经济中就业的劳动者占多数,虽然公有制企业的个人收入来源逐渐多样化,但是,在劳动者的各种收入报酬中,按劳分配部分仍然占较大比重。
6。
按劳分配以外的分配方式:
主要包括按个体劳动成果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
①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
个体劳动者个人占有生产资料,独立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其劳动成果扣除成本和税收后直接归劳动者所有,从而构成他们的个人收入。
他们既是劳动者,又是经营者、投资者,不仅要付出劳动,谋划发展,还要承担经营风险,个体劳动者的合法收入受国家保护。
②按生产要素分配
A、含义:
按生产要素分配,是生产要素所有者凭借对生产要素的所有权参与收益分配。
B、具体形式:
主要有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
a、按劳动要素分配:
指在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中,劳动者所获得的工资收入。
b、按资本要素分配:
包括私营企业主生产经营取得的税后利润,债权人取得的利息收入,股息分红,债券,股票交易收入等。
c、按技术要素分配:
科技工作者提供新技术取得的收入。
d、按管理要素分配:
企业的管理人才凭借其管理才能在生产经营中的贡献而参与分配的形式。
③原因:
A、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要确立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原则。
B、确立生产要素分配的原则,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体现了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
有利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
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1、坚持效率优先:
①含义:
效率,指经济活动中投入与产出的比较,它表示资源有效利用的程度。
效率提高就是资源的节约和社会财富的增加。
人们总是追求以最少的投入取得最大的成果。
②收入分配方式对效率的影响:
收入分配方式对效率有重要影响。
因为分配是再生产的一个重要环节,生产决定分配,但分配又仅作用于生产。
如果分配方式有利于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就会提高效率,促进生产的发展;
反之,则会降低效率,阻碍生产的发展。
③在分配中必须坚持效率优先的原因。
这是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和国情决定的。
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
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相对贫乏,发展经济必须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提高资源使用效率。
坚持科学发展观。
因此在分配中必须坚持效率优先。
2、兼顾社会公平:
(1)公平含义:
公平含义较宽泛,涉及政治、经济、法律等各个领域。
这里说的公平指收入分配的公平。
收入分配的公平,主要表现为收入分配的相对平等,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于悬殊,要求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
(2)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在收入分配中,效率与公平是一对矛盾,既对立又统一。
①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
只有提高经济效率,大力发展生产力,增加社会财富,才能实现社会公平没有效率作为前提和基础的公平,只能导致平均主义和普遍贫穷。
②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
只有给劳动者提供充分的利益和权利分配的公平,才能激发劳动者发展生产力,提高经济效率的积极性。
③实现效率与公平的正确结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
3、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含义。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①效率优先,实质是发展生产率优先,分配制度和分配政策要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效益的提高为首要目标。
②兼顾公平,指社会要将收入差距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使分配的结果能促使人们奋进,社会具有生机和活力。
(2)如何体现:
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自然资源相对匮乏。
发展经济必须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提高资源利用率,同时,要将收入差距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使分配的结果能促使人们奋进,使社会具有生机和活力。
(3)如何贯彻这一原则:
①要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和个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带动地区和个人致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②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差距悬殊;
既要落实分配政策,又要提倡奉献精神,在鼓励人们创业致富的同时,倡导回报社会和先富带后富。
③要正确处理初次分配注重效率与再分配注重公平的关系。
第八课、国家收入的分配
一、财政及其作用
1.财政的含义:
国家收和支出就是财政。
国家
(2)本质:
财政是一种以国家为主体,在社会范围内集中性的分配关系
(3)内容:
是对国家收入的分配,财政征收具有强制性特点。
(4)实现形式:
国家预算(预算是国家的基本财政计划。
预算包括财政的收入与支出,是国家参与社会分配的两个方面。
由政府提出并经过法定程序审查批准的国家年度收支计划,称国家预算。
上一年度的财政实际执行情况,称作国家决算。
财政收入:
国家通过一定的形式和渠道筹集起来的奖金。
(2)形式:
包括税收收入、利润收入、债务收入和其他收入。
简而言之:
税、利、债、费的收入。
其中,税收收入是财政收入最主要、征收而最广。
(3)影响因素:
财政收入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中经济发展水平和分配政策的制约是其主要因素。
财政支出:
国家对集中起来的财政资金进行分配和使用的过程。
(2)形式或分类:
财政支出可以分为经济建设支出,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支出,行政管理和国防支出,社会保障支出,债务支出。
(3)作用:
通过财政资金的分配,国家的职能才得以实现,也就是说财政支出是政府实现职能的物质条件,财政支出的状况反映了政府的政策。
注:
社会保障支出指国家财政为公民提供的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济和社会优抚各种费用。
其内容:
社会保险:
主要有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生育保险、保险等。
社会救济:
包括自然灾害救济、失业救济、孤寡病残救济和困难户救济等。
社会福利:
指社会服务事业及设施。
如对公民义务教育,特殊社会福利,如孤儿院等。
社会优抚:
包括牺牲、病故优抚费、烈军属、复员军人补助费、伤残抚恤费、见义勇为者奖励等。
4、财政收入和支出的对比:
(1)有三种情况:
收大于支,存在节余;
支大于收,出现赤字;
收支相等。
(2)注:
①在国家财政预算和决算中,收入和支出相等是最理想的状态,它表明国家筹集的财政资金得到了最充分的利用。
得是,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制约,财政收支完全相等的情况几乎不存在。
②财政收支平衡,是指当年的财政收入等于支出;
或收入大于支出,略有节余;
或支出大于收入,略有赤字。
③财政赤字,是指当年的财政支出大于财政收入的部分。
财政赤字意味着要靠借
债过日子,财政赤字必须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
④国家通过财政收入支出控制经济运行。
在经济增长滞缓,(收大于支)一部分经济资源未被利用,经济发展主要受需求不足制约时(供大于求),政府应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通过增加经济建设支出和减少税收,来刺激总需求增长,降低失业率,拉动经济增长。
反之,在经济发展过热(供小于求),经济的正常运行受供给能力制约时,物价会上涨,政府应采取紧缩性财政政策,通过减少财政支出,增加税收,来抑制总需求,降低通货膨胀率,给经济“降温”(支大于收)。
二、财政的作用:
1、集中力量办大事:
(1)促进基础设施建设,优化资源配置。
(即资源配置职能)
(2)调控经济平稳运行。
(即经济稳定职能)
(3)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发展。
(经济社会发展职能)
①促进经济结构的合理与优化;
②促进科技进步与人才培养,提高国家竞争力。
2、人民生活有保障:
(1)财政是巩固国家政权的物质保证。
(即政权的保障)
(2)财政是建立和完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的物质保证;
(即公共服务体系的保障)
(3)财政是实现收入公平分配、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
(即收入公平分配的保障)
第九课、征税与纳税
一.税收和依法纳税
1、税收的含义:
税收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凭借其政治权力,依法无偿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
形式。
国家。
(有国就有税。
国家通过税收形式组织财政收入,为其自身存在和发展提供物质保障。
同其他财政收入相比,税收是国家组织财政收入最理想、最普遍的形式,是财政收入最重要的源泉。
(2)依据:
税法。
(有税必有法。
税法是税收的法律依据和法律保障。
2、税收的基本特征:
(1)三性特征:
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
(2)关系:
①三个特征是紧密相联,不可分割的。
②税收的无偿性要求它具有强制性,强制性是无偿性的保障。
③税收的强制性和无偿性又决定了它必须具有固定性。
3、我国税收的种类:
根据征税对象划分,目前我国税收分为流转税、所得税、资源税、财产税和行为税五大类,共二十多种。
增值税和个人所得是影响最大的两个税种。
(1)增值税:
是以生产经营中的增值额为征税对象的一种税种。
②它的纳税人是在我国境内销售货物或者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以及进口货物的单位和个人。
增值税的基本税率为17%。
③作用:
增值税有利于促进生产的专业化和体现公平竞争,也有利于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
可避免对一个经营额重复征税,而且可以防止前一生产经营环节偷漏税行为。
(2)个人所得税:
是国家对个人所得征收的一种税。
②我国个人所得税,按照应税项目不同,分别实行超额累进税率和比例税率。
③实行超额累进税率的特色:
纳税人所得越高,(高收入者多纳税少收入者少纳税)税率越高;
所得越低,税率越低。
④纳税人:
是在我国境内居住满一年,从我国境内外取得所得的个人、以及不在我国境内居住或居住不满一年而从我国境内取得的个人收入。
⑤作用:
个人所得税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也是调节个人收入分配、实现社会公平的有效手段。
二、依法纳税
1、纳税人和负税人:
(1)纳税人含义:
指税法规定的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
(2)负税人含义:
是最终承担税款的单位和个人。
2、纳税人和负税人的关系
(1)区别:
含义不同。
(2)联系:
①当纳税人所缴的税款是由自己负担时,纳税人与负税人是一致的。
②当纳税人通过一定的途径将税款转嫁给他人负担时,纳税人就不是负税人
③不一定每个公民都是直接的纳税人,但人人都是商品和劳务的消费者,因而都是实际的负税人,都为增加国家财政收入作出了贡献。
3、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1)公民自觉纳税的必要性:
①从一般意义上讲税收是国家存在、发挥作用的物质基础。
②在我国税收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联系在一起。
(在我国,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个人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
国家的兴旺发达、繁荣富强与每个公民息息相关,国家各项职能的实现必须以社会各界缴纳的各种税收作为物质基础。
因此,每个公民在享受国家提供的各种服务的同时,必须承担义务,自觉诚信纳税。
(2)公民要增强纳税人意识:
①义务意识:
自觉成信纳税,反对各种违反税法的行为。
四种违反税法的表现:
偷税,指纳税人有意违反税法规定,用欺骗、隐瞒等方式不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政治 必修 复习 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