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宣传手册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6663486
- 上传时间:2022-11-25
- 格式:DOCX
- 页数:7
- 大小:23.32KB
食品安全宣传手册文档格式.docx
《食品安全宣传手册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食品安全宣传手册文档格式.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2010年8月,中国法学会食品安全法治研究中心在北京成立,建立了我国首家食品安全的全国性法治研究机构。
刑法修正案(八)加大食品监管渎职罪处罚力度,不断加大财产刑处罚力度,彻底剥夺犯罪分子再次犯罪的资本。
这些都表明国家对食品安全的重视程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二、食品安全的主要问题
1.生产加工企业少、规模小、产值和营业额较低。
2.流通销售企业比例过大、档次低、竞争力弱。
3.蔬菜中农药残留超标较为严重。
4.使用有毒有害物质加工食品和超量使用食品添加剂的现象仍然存在。
5.一些生产经营者为了获得非法利益,不顾人民群众的健康安全,不择手段地制假售假,危害人民群众。
6.农村牧区成了假冒伪劣食品的“重灾区”。
7.食品卫生状况不容乐观,无卫生许可证、无健康证从事食品生产经营的也较常见
8.食品安全问题较多,监管形势严峻。
三、食品安全的原因:
1.经营者素质不高,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不强。
部分食品经营者法律意识淡薄,唯利是图思想严重,不注重食品质量;
有的食品经营者在进货时很少去注意商品的商标、厂名、厂址,甚至生产日期及合格证等内容,因为他们只在乎价格,很少考虑其它因素;
而有些消费者在消费时,受个人收入低等因素的制约,首先考虑的也是价格因素,忽视产品的内在品质,即便是在自身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时,大多是吃出问题不维权。
2.食品安全知识及安全意识不高,食品安全宣传的声势不大、氛围不浓。
城镇居民对食品安全的认识相对较高,农村牧区群众食品安全意识较低,自我保护能力低下,间接造成了违法食品有市场需求、违法者有生存空间。
作为食品生产者,尤其是生产蔬菜、瓜果的农民,他们对食品安全认识的程度普遍较低,他们大多不知道什么是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
所以,就更谈不上如何去生产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了。
3.无公害食品生产与销售脱节。
由于无公害食品科技含量高、生产成本大,加之人民群众对其认同度的不高,致使无公害食品销售渠道不畅,价格也没有明显的优势,优质得不到优价,多数生产者及经营者没有见到明显的实惠。
4.假劣食品流向城乡结合部及农村牧区。
随着城市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监管力度的不断加大,假冒伪劣食品难有藏身之地,一些不法商贩便利用农村牧区市场信息闭塞、农牧民消费水平低、缺乏自我保护意识等问题,将城区市场已经过期或者将要过期的食品通过“商品展销会”、“送货下乡”等形式,低价倾销到农村牧区市场,致使农村牧区市场成为假冒伪劣食品的集散地;
非法食品加工厂家也由城市转向农村,利用当地的廉价劳动力,继续违法生产销售假冒伪劣食品,坑害农村牧区消费者。
这些生产加工点普遍存在着“小、乱、散”的现象,大多以租赁房屋和家庭作坊式的个体加工业为主,经营者食品质量意识不强,基本没有检测设备及手段,房屋设施简陋,从业人员素质低,生产条件差,产品质量难以保证。
5.监管职能分散,协调难的问题依然存在。
从“农田到餐桌”的安全食物链分属工商、卫生、质监、农牧等多个部门监管,由于这些部门管理体制不同,人、财、物的主管部门各有其主,有的在该唱主角时却当了配角,有的在该当配角时却唱了主角。
6.政府对“食品安全”经费投入不足,监管工作到位难。
近年来,我国在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监管方面投入经费少,一些检测设备老化,未能及时更新,另外还缺少一些必备的检测设备;
抽检经费严重不足,难以及时检验食品质量的真伪,检查中经常出现一些无法认定的质量问题,大大制约了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开展。
以工商部门为例,如果想检测,只有委托外地相关部门。
对于涉嫌不合格的食品,因不能及时进行检验,如果要扣留又没有法定的依据,使监管执法陷于被动状态。
7.食品安全监管执法难度较大。
某些经营者在不办理任何证照的情况下,就理直气壮地开业,而且又不懂法律和政策,因此在执法时常常遭到他们的阻挠和抵触,有时还出现“暴力抗法”;
有些经营户流动性大,加之所售食品来源不明,进货渠道乱,索证索票难,而且极易反弹,执法难度较大,给食品安全带来了严重隐患,特别是私屠乱宰等问题在一些地区还比较突出。
四、对策
1.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民素质
一是对全民进行食品安全知识的宣传教育,利用一切媒体宣传食品安全科普知识、科学种植养殖知识等;
二是加强对环境保护的宣传,强化人们的环保意识,使国民珍爱我们的环境,使每一个人在办每一件事时,都要从保护我们的环境出发。
三是加强社会主义道德、诚信、公德的宣传教育,加强社会信用、企业信用和个人信用的建设,形成诚实、诚信的社会氛围,只有全民素质提高了,食品安全问题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2.完善与食品安全相关的法规和标准,提高食品安全领域的科技水平
研究并提出既符合WTO有关原则,又适应于我国国情的食品安全技术法规、标准,制订配套性、系统性、先进性、实用性均较强的质量标准和相关技术标准,加快与国际标准接轨的步伐,全面提升国家的食品安全的标准化水平。
还要不断提高国家食品安全领域的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为国家食品安全控制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3.加大监督力度,坚决打击制假、售假等违法行为
加强食品市场的监管力度,从源头、生产、流通、销售各环节控制食品的污染,加大对涉及食品安全事件责任企业和责任人的惩罚和打击力度,健全市场管理和食品生产许可证制度、食品市场准入制度和不安全食品的强制返回制度,确保消费者吃上放心安全的食品。
对制假、售假不法行为,从严、从重予以打击,造成一种高压态势,使不法分子不敢铤而走险。
4.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
建立食品行业协会,对从业者进行职业道德和法制教育,推进诚信建设,培养自律精神。
协会要定期组织会员学习,组织会员互相检查、参观、评议,相互监督。
5.提高检测技术和能力,为保障食品安全提供技术支撑
无论是源头管理、市场准入、产品抽检或是进出口把关等都要有相应的检测手段。
为适应新形势下的检测工作,质检机构一方面要加强硬件建设,不断充实新的仪器设备,配备先进的测试手段。
要有一批高素质的专业检测人员,不但精于检测工作,了解检测技术的发展趋势和动态,具有较高的理论造诣和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而且还要了解当前食品的制假动态,善于从产品的外观捕捉到产品的违禁添加物,为产品质量监督和打击假冒伪劣产品寻找到直接的突破口和切入点。
6.加强国际合作,积极吸纳国际先进的食品安全管理经验,积极采用国际标准
加强国际合作,为排除技术壁垒对我国食品出口的阻碍,保障食品的出口安全和人们的身体健康,食品的安全管理与国际接轨势在必行,必须按照国际先进标准组织生产。
要注重引进与创新并举,开展标准技术创新研究,为保证食品安全和为政府部门制定符合我国利益的进出口监督检验策略和措施提供技术支撑。
培养一批懂专业、外语好、能在标准化领域进行国际交流的高级人才,积极参与相关国际组织的活动,为建立能与国际水平接轨的质量标准体系打下基础。
7.建立食品安全预警系统,加强对食品安全的有效控制
建立和完善食品与营养监测系统,坚持重点监控与系统监控结合,监测不同地区、不同品种食品生产、消费、贸易状况。
加强食品信息建设,建立我国食品安全预警系统,保障全民食品消费安全。
五、食品安全面临的挑战和存在的问题
食品加工制造过程中使用劣质原料,添加有毒物质的情况仍然难以杜绝;
超量使用食品添加剂,滥用非食品加工用化学添加剂;
农产品、禽类产品的安全状况也不容乐观;
抗生素、激素和其他有害物质残留于禽、畜、水产品体内;
面临转基因食品的潜在威胁,尽管目前还没有足够证据证明转基因食品对人类有害,但转基因食品安全性问题已引起人们的密切关注。
既然全社会和政府对食品安全问题如此重视,为什么食品安全问题还是层出不穷呢?
主要原因在于对监管者的问责不到位。
问责制是一种监督与责任追究相结合的制度,它包括了问责标准的确立、问责程序及问责方法的构建、问责制度的完善等一系列内容。
食品安全监督领域的行政问责,不应该仅仅局限于对食品质量问题的一种责任追究机制或一种纯粹的惩戒措施,而应该与国家相关政策、法律法规等有机衔接,成为一项互为补充的独立制度。
通过问责制度形成对各级监管者的问责压力,防止寻租行为,激励他们对所管辖的食品安全工作给予高度的重视,从而加强对事故的处理和预防,以实现政府的管治目标。
如果相关的食品企业出现了食品安全问题,那么相应的监管部门的负责人,甚至企业所在地区的政府负责人就应该无条件地接受问责,问责应该得到严格的执行。
因此,有效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关键是强化对监管者的问责。
在中国目前的治理结构中,行政权占据主导地位,这既是我们的优势,也是一些问题的根源所在。
要想最大限度地利用这一优势,又尽可能地避免由此而引发的各种治理问题,就必须要严格执行对监管者的问责,这是整个食品监管体系的牛鼻子,只有抓住这个牛鼻子,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食品安全的监管问题。
强化对违法者的惩戒力度。
法律制订得再多再细,如果不严格执行也是不行的。
要想从根本上遏制造假行为,就必须同时加大执法力度和处罚力度,让造假的成本远大于造假的收益,进而使造假者望而却步。
发挥媒体的监督作用。
要从根本上解决食品安全问题,就必须引入独立的第三方监督,这个第三方从本质上说应该是广大消费者,但由于消费者过于分散,所以独立的媒体监督往往就成为消费者的最佳代理人。
尤其是网络媒体,具有成本低、传播速度快、舆论压力大等特点,实际上近年来多起食品安全事件的舆论监督主力都是网络媒体。
六、食品污染和食源性疾病事件频发
近年来,“瘦肉精”、“染色馒头”、“地沟油”等事件不断曝光,食品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全社会最为关注的民生问题之一。
贵州贵阳市医学院附属医院副院长孙诚谊代表发现,很多食品安全问题是通过媒体曝光和老百姓检举才被揭发出来的,食品安全监管部门主动发现的问题较少。
他认为应当建立食品安全预警机制。
“一个权威的公开的信息渠道,是我们主动预防问题的关键。
”他说。
风险监测是国际上早有共识的食品安全科学监管制度。
2010年卫生部牵头组织相关部门在全国启动监测工作,将粮、油等日常消费食品列入监测范围,通过监测及时发现食品安全隐患,并向监管部门提出建议,使监管工作更有针对性和科学性。
2011年,被称为“食品安全天气预报员”的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成立。
该中心不隶属于任何一个部门,专门从事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工作。
中心研究员严卫星委员指出,当前我国食品安全形势依然严峻,食品污染和食源性疾病事件频发。
在食品安全领域,风险评估交流相对薄弱。
应建立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制度,全面掌握和分析食品中主要污染物及有害因素的污染水平和污染趋势,及时发现食品安全隐患,及时回应社会关切,还百姓一个“放心餐桌”,化解大家对食品安全问题的焦虑。
七、食品安全案例
1、瘦肉精事件
曝光时间:
2011年3月15日
罪魁祸首:
瘦肉精:
盐酸克仑特罗和莱克多巴胺等7种瘦肉精
据“3·
15”特别行动报道,在河南孟州市、沁阳市、温县和获嘉县,用“瘦肉精”喂出来的所谓瘦肉型“健美猪”,钻过当地养殖环节的监管漏洞,进入贩运环节。
不但堂而皇之地进入市场销售,并且流入了知名肉制品企业。
瘦肉精属于肾上腺类神经兴奋剂,将其添加到饲料中,可以增加动物的瘦肉量,但食用含有“瘦肉精”的肉会对人体产生危害,常见有恶心、头晕、四肢无力、手颤等中毒症状,特别是对心脏病、高血压患者危害更大,长期食用甚至可能诱发恶性肿瘤。
2、鲜榨饮料“滥添加”事件
2011年4月上旬
罪魁祸首:
各种添加剂饮料
2011年4月开始,各地卫生、农业、工商、质监、食药监、水产等几大部门陆续联合出击,对餐饮场所自制饮料等非法添加和滥用食品添加剂行为进行大检查、大排查。
全国“围剿”鲜榨饮料行动正式打响。
一直以来,一些餐饮场所既没有自制饮料的相关资质,也无生产许可证,长期处于违法经营状态。
而他们为消费者提供的豆浆、果汁、花生浆、核桃浆等各种看似诱人的鲜榨饮料,实为兑入了十余种添加剂而炮制的“杂交产品”,长期饮用会严重危害健康。
目前,全国各地相关部门已经开始对餐饮服务单位自制饮料、自制调味料开展不定期和随机性抽检。
一旦发现餐饮企业有添加非食用物质的行为,一律依法严厉查处。
3、上海“染色馒头”事件
2011年4月中旬
柠檬黄、防腐剂、甜蜜素
在馒头中加入色素、防腐剂,回炉过期馒头,更改生产日期,制成“染色馒头”后销售到多家超市。
经检测,馒头中检出“柠檬黄”和甜蜜素含量超标。
柠檬黄是化学物质,具有毒性和致泻性,摄入后会增加肝脏负担,如果长期或一次性大量食用,可能引起过敏、腹泻等症状。
还会引发儿童多动症,阻碍儿童智力发育。
甜蜜素是食品生产中常用的添加剂,其甜度是蔗糖的30至40倍,经常食用甜蜜素含量超标的食品,会对人体的肝脏和神经系统造成危害,诱发肥胖、肝脏病变等。
4月13日,上海市质监局依法吊销了上海某食品有限公司分公司的食品生产许可证,公司法人代表等5名犯罪嫌疑人被公安部门刑事拘留。
4、净水器“砷超标”致癌事件
2011年5月30日
无机砷、菌落总数
5月30日,卫生部门发布公告称,8家企业共11个型号的进口净水器产品在卫生安全抽样检查中存在砷超标、菌落总数超标以及有机物去除率不合格等问题。
其中不乏国外知名品牌。
卫生部门检测技术人员指出,导致净水器“砷超标”的问题主要出在滤头和滤芯的材质上。
无机砷是致癌物质,过量摄入会引发皮肤、心血管、呼吸系统和神经系统癌变,人们熟知的砒霜,即是砷化合物的一种。
目前,中国《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2007)规定砷含量不得高于0.01mg/L,与世界卫生组织、欧盟等的饮用水标准一致。
与国外“洋品牌”相比,国内净水器行业不容乐观。
目前,国内净水器生产企业有2000多家都是无专业设计、未取得卫生许可批件的小作坊。
由于行业标准体系,对活性碳的质量、功能和安全性也没有明确的评价体系还不够完善,不合格滤芯在行业中更屡见不鲜,导致“致癌”净水器流入市场,为消费者的饮水安全埋下重大隐患。
5、“地沟油”事件
2011年9月中旬
地沟油
9月中旬,浙江、山东、河南等地公安机关破获一团伙生产销售食用地沟油案件,一条集掏捞、粗炼、倒卖、深加工、批发、零售等六大环节的地沟油黑色产业链浮出水面。
这些“地沟油”黑窝点加工工艺、提炼设备经过多年“升级”,科技含量越来越高,对其识别也愈发困难,标志着地沟油地下产业已从小作坊走向了工业化、精炼化。
加工后的地沟油通过“地下渠道”不断流向食品加工企业、粮油批发市场,甚至以小包装形式进入超市。
“地沟油”是一种餐厨废弃垃圾料排放的衍生物,经过滤提纯后的酸价等有可能通过检测,就像过去的三聚氰胺一样,此前只检测蛋白质含量,而不检测是否添加有非法物质。
所有检测标准都是对照正常食品制定的,按照标准化的指标去检测,不能区分出“地沟油”。
“地沟油”因为使用过,一般里面都含有食盐,会产生钠离子,同时会有铝、铁等金属离子,流向餐桌二次利用严重危害人体健康。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食品安全 宣传 手册